CN217929308U - 一种储液器及压缩机、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储液器及压缩机、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929308U CN217929308U CN202222047176.5U CN202222047176U CN217929308U CN 217929308 U CN217929308 U CN 217929308U CN 202222047176 U CN202222047176 U CN 202222047176U CN 217929308 U CN217929308 U CN 21792930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pressor
- cylinder
- distance
- inlet end
- air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提出一种储液器及压缩机、制冷设备,所述储液器安装于压缩机轴向上的一端,所述储液器包括筒体、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所述第一接管穿设于所述筒体,所述第一接管包括出气端,所述出气端设置在筒体内;所述第二接管穿设于所述筒体,所述第二接管包括进气端,所述进气端设置在筒体内,所述进气端到所述筒体底部的距离大于所述出气端到所述筒体底部的距离。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储液器,由于第一接管的出气端到所述筒体底部的距离小于第二接管的进气端到所述筒体底部的距离,可以减小从出气端出来的液态制冷剂直接从进气端进入第二接管,从而进入压缩机导致液压缩,进而对压缩机造成液击发生的可能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储液器及压缩机、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为了节省空间及降低储液结构的径向振动,将储液结构在压缩机壳体的上部或下部,通过内置连通管进行制冷剂输送,但进入储液器的制冷剂存在液体制冷剂,液态制冷剂存在会被直接吸入压缩腔导致液压缩,导致能效恶化、乃至功能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储液器,旨在减小液态制冷剂被直接吸入压缩腔导致液压缩发生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提出一种储液器,所述储液器安装于压缩机轴向上的一端,所述储液器包括:
筒体;
第一接管,所述第一接管穿设于所述筒体,所述第一接管包括出气端,所述出气端设置在筒体内;
第二接管,所述第二接管穿设于所述筒体,所述第二接管包括进气端,所述进气端设置在筒体内,所述进气端到所述筒体底部的距离大于所述出气端到所述筒体底部的距离。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筒体开设有出气口,所述第二接管的外表面与所述出气口抵接,所述出气端到所述筒体底部的距离大于所述出气口到所述筒体底部的距离。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端开口朝向所述筒体顶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管设置有回油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回油孔设置在所述第二接管靠近所述筒体底部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端到所述筒体顶部的距离为H,所述筒体顶部到其底部的距离为h1;所述出气端的中心到所述筒体底部的距离为h2,所述第一接管的直径为d1;所述出气口的中心到所述筒体底部的距离为h3,所述第二接管的直径为d2;h2满足以下关系:h2不大于0.95×(h1-H),且不小于h3-0.5×(d2-d1)。
在一实施例中,h3满足以下关系:h3小于等于0.5×(h1-H)+0.5×d2,且大于0.5×d2+0.02×h1。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管设置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置在出气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过滤网的表面积为S,S满足以下关系:S大于0.8×d1 2。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过滤网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接管的外表面焊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过滤网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接管的内表面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管的进气端为平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管的进气端为斜口,所述斜口的开口方向背离所述出气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包括所述储液器,所述储液器安装于压缩机轴向上的一端,所述储液器包括:
筒体;
第一接管,所述第一接管穿设于所述筒体,所述第一接管包括出气端,所述出气端设置在筒体内;
第二接管,所述第二接管穿设于所述筒体,所述第二接管包括进气端,所述进气端设置在筒体内,所述进气端到所述筒体底部的距离大于所述出气端到所述筒体底部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制冷设备,所述制冷设备包括所述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包括所述储液器,所述储液器安装于压缩机轴向上的一端,所述储液器包括:
筒体;
第一接管,所述第一接管穿设于所述筒体,所述第一接管包括出气端,所述出气端设置在筒体内;
第二接管,所述第二接管穿设于所述筒体,所述第二接管包括进气端,所述进气端设置在筒体内,所述进气端到所述筒体底部的距离大于所述出气端到所述筒体底部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提出一种储液器,储液器包括筒体、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第一接管用于供制冷剂进入筒体,第二接管用于连通压缩机,以将气态制冷剂输送进入压缩腔内。在筒体内部,第一接管具有出气端,第二接管具有进气端,并且进气端到筒体底部的距离大于出气端到筒体底部的距离。从第二接管进入筒体的制冷剂会部分有液态的制冷剂进入筒体内,由于没有汽化的液体制冷剂因本身比气体重,会直接落放筒体底部,汽化的制冷剂则由第二接管进入压缩机内。由于第一接管的出气端到所述筒体底部的距离小于第二接管的进气端到所述筒体底部的距离,可以减小从出气端出来的液态制冷剂直接从进气端进入第二接管,从而进入压缩机导致液压缩,进而对压缩机造成液击发生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储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一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二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另一实施例中第二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一接管与过滤网的连接示意图;
图7为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接管与过滤网的连接示意图;
图8为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轻量化和小型化是压缩机及空调产品的发展趋势,新型压缩机箱体设计着重于空间的利用,尤其是宽度方向。传统旋转式压缩机的储液器安装在泵体组件侧边,压缩机宽度占用空间大,导致运输效率低,费用高。集成式压缩机技术将储液器置于本体下部,可减小压缩机宽度,提升空调装柜量,节省运费,进一步降低空调整体成本。
要说明的是,储液器是压缩机的重要部件,其可以起到贮藏、气液分离、过滤、消音和制冷剂缓冲的作用。包括筒体、进气管、出气管、滤网等零部件,其工作原理如下:
储液器是配装在空调蒸发器和压缩机吸气管部位,是防止液体制冷剂流入压缩机而产生液击的保护部件;在空调系统运转中,无法保证制冷剂能全部完全汽化,也即从蒸发器出来的制冷剂会有液态的制冷剂进入储液器内,由于没有汽化的液体制冷剂因本身比气体重,会直接落放储液器筒底,汽化的制冷剂则由储液器的出口进入压缩机内,从而防止了压缩机吸入液体制冷剂造成液击。
储液器部件在使用运转中,为避免管路中的杂质直接进入压缩机内,所以在储液器进气管到出气管之间会安装一滤网,防止了杂质进入压缩机的可能。压缩机的长期运转,其内部会有一定的润滑机油随汽化的制冷剂排出,通过管路会进入储液器筒体内,由于焊接在储液器筒体底部的出气管有加工一“回油孔”,所以沉淀在筒体底部的润滑机油通过压缩机的吸力作力,又从储液器的出气管又进入压缩机内,从而对压缩机又起到润滑保护作用。
而为了节省空间及降低储液结构的径向振动,将储液结构在压缩机壳体的上部或下部,通过内置连通管进行制冷剂输送,但进入储液器的制冷剂存在液体制冷剂,液态制冷剂存在会被直接吸入压缩腔导致液压缩,导致能效恶化、乃至功能失效。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出一种储液器,储液器包括筒体、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第一接管用于供制冷剂进入筒体,第二接管用于连通压缩机,以将气态制冷剂输送进入压缩腔内。在筒体内部,第一接管具有出气端,第二接管具有进气端,并且进气端到筒体底部的距离大于出气端到筒体底部的距离。从第二接管进入筒体的制冷剂会部分有液态的制冷剂进入筒体内,由于没有汽化的液体制冷剂因本身比气体重,会直接落放筒体底部,汽化的制冷剂则由第二接管进入压缩机内。由于第一接管的出气端到所述筒体底部的距离小于第二接管的进气端到所述筒体底部的距离,可以减小从出气端出来的液态制冷剂直接从进气端进入第二接管,从而进入压缩机导致液压缩,进而对压缩机造成液击发生的可能性。
请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储液器10,安装于压缩机轴向上的一端。储液器10包括筒体100、第一接管200和第二接管300,第一接管200穿设于筒体100,第一接管200包括出气端210,出气端210设置在筒体100内;第二接管300穿设于筒体100,第二接管300包括进气端310,进气端310设置在筒体100内,进气端310到筒体100底部的距离大于出气端210到筒体100底部的距离。
具体地,一种储液器10,大致呈圆筒形,安装在压缩机轴向上的一端。压缩机包括储液器10和压缩机主体20,储液器10与压缩机主体20在压缩机轴向上连接。储液器10可以安装在压缩机主体20的底部,也可以安装在压缩机本体的顶部。当然,压缩机也可以是卧式的,储液器10安装在压缩机轴向上的一端,压缩机主体20安装在压缩机轴向上的另一端。储液器10和压缩机本体连接在一起,储液器10的内部与压缩机本体的内壁通过接管连通。
储液器10包括筒体100、第一接管200和第二接管300,筒体100用于储存制冷剂和润滑机油等物质,第一接管200用于连通蒸发器和筒体100,第二接管300用于连通筒体100和压缩机主体20。第一接管200的出气端210和第二接管300的进气端310都设置在筒体100内部。从蒸发器而来的制冷剂经由第一接管200从出气端210进入筒体100内,制冷剂在筒体100内进行气液分离,液态制冷剂由于本身比气态制冷剂更重,因此会直接聚集在筒体100底部,而气态制冷剂则从进气端310进入第二接管300,最后输送进入压缩腔进行压缩。
进气端310到筒体100底部的距离大于出气端210到筒体100底部的距离。当筒体100的底部为平面时,从进气端310上的一个点到该平面具有最大距离,从出气端210上的一个点到该平面也具有最大距离,前者大于后者。当筒体100的底部为不是一个完整的平面时,以面积占比最大的平面作为筒体100的底部,从进气端310上的一个点到该平面具有最大垂直距离,从出气端210上的一个点到该平面也具有最大垂直距离,前者大于后者。气态制冷剂可以从进气端310进入第二接管300内,而液体制冷剂则留在筒体100底部。减小从出气端210出来的液态制冷剂直接从进气端310进入第二接管300,从而进入压缩机导致液压缩,进而对压缩机造成液击发生的可能性。
在一实施例中,筒体100开设有出气口110,第二接管300的外表面与出气口110抵接,出气端210到筒体100底部的距离大于出气口110到筒体100底部的距离。
请参照图2和图8,筒体100上开设有出气口110,第二接管300从出气口110穿入筒体100内部,第二接管300的外表面与出气口110的内壁抵接。从出气端210上的一个点到筒体100底部所在平面具有最小距离,从出气口110上的一个点到筒体100底部所在平面也具有最小距离,前者大于后者。避免出气端210到筒体100底部的距离过小,导致筒体100底部的液态制冷剂和润滑机油回流到第一接管200内,或堵塞第一接管200,破坏制冷剂的循环。
在一实施例中,进气端310开口朝向筒体100顶部。
请参照图2,进气端310的开口方向朝向筒体100顶部,进气端310的开口可以正对筒体100顶部,也可以斜对筒体100顶部。从第一接管200而来的制冷剂,一部分为气态制冷剂,充斥在筒体100内部,并从进气端310进入第二接管300内。另一部分制冷剂在第二接管300外壁凝结,并顺着第二接管300外壁流落并留在筒体100底部。进气端310开口朝向筒体100顶部,避免出气端210而来的液态制冷剂随气态制冷剂直接进入第二接管300内。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接管300设置有回油孔320。
请参照图4和或图5,由于压缩机的长期运转,压缩机主体20内部会有一定的润滑机油随汽化的制冷剂排出,通过管路又会进入筒体100内。为了防止压缩机主体20内的润滑机油不断减少,在第二接管300上设置有回油孔320。回油孔320可以设置在第二接管300周向上的任意位置,如回油孔320可以设置在第二接管300靠近筒体100底部的一侧,也可以设置在第二接管300背离筒体100底部的另一侧,还可以设置在二者之间的任意位置。当润滑机油随制冷剂又回到筒体100内后,润滑机油和液态制冷剂沉积在筒体100底部,并且润滑机油层在液态制冷剂层的上层。当筒体底部的液面上涨至回油孔浸入润滑机油层时,润滑机油从回油孔进入第二接管300后,又回到压缩机主体20内,从而对压缩机主体20又起到润滑保护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回油孔320设置在第二接管300靠近筒体100底部的一侧。
请参照图4和或图5,回油孔320设置在第二接管300靠近筒体100底部的一侧。当回油孔320设置在第二接管300背离筒体100底部的另一侧时,润滑机油层到筒体100底部的距离至少和第二接管300的直径一样。从而可能造成回油不及时和回油困难,以致对压缩机主体20造成伤害。由于第二接管300靠近筒体100底部的一侧设置有回油孔320,所以沉淀在筒体100底部的润滑机油通过压缩机主体20的吸力作用,又从第二接管300进入压缩机主体20内,从而对压缩机主体20又起到润滑保护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进气端310到筒体100顶部的距离为H,筒体100顶部到其底部的距离为h1;出气端210的中心到筒体100底部的距离为h2,第一接管200的直径为d1;出气口110的中心到筒体100底部的距离为h3,第二接管300的直径为d2;h2满足以下关系:h2不大于0.95×(h1-H),且不小于h3-0.5×(d2-d1)。
请参照图2至图5,进气端310开口朝向筒体100顶部,当进气端310为齐平的端口时,进气端310上任意一点到筒体100顶部的距离为H;当进气端310为非齐平的端口时,进气端310上有一个点到筒体100顶部具有一个最小距离H。当筒体100的顶部和底部都是平面时,筒体100的顶部到其底部的距离为h1;当筒体100的顶部和/或底部为不是一个完整的平面时,以面积占比最大的平面作为筒体100的顶部和/或底部,筒体100的顶部到其底部的距离为筒体100顶部面积占比最大的平面到筒体100底部面积占比最大的平面之间的距离。第一接管200的直径为d1,出气端210的中心到筒体100底部的距离为h2。第二接管300的直径为d2,出气口110的中心到筒体100底部的距离为h3。h2满足以下关系:h2不大于0.95×(h1-H),且不小于h3-0.5×(d2-d1)。
当h2等于h3-0.5×(d2-d1)时,h2-0.5×d1=h3-0.5×d2。则出气端210靠近筒体100底部的一侧面与第二接管300靠近筒体100底部的一侧面到筒体100底部的距离相同,即出气端210的下底面和回油孔320在同一平面上。
当h2小于h3-0.5×(d2-d1)时,随着h2减小,沉积在筒体100底部的液态制冷剂的容量会上升,制冷剂从第二连接管上的回油孔320进入压缩机主体20的压缩腔内的可能性增大,导致液压缩风险进一步上升。
(h1-H)为进气端310到筒体100底部的距离,h2应当小于(h1-H),为了进一步避免液态制冷剂直接进入第二接管300,h2应当小于0.95×(h1-H)。
当h2大于0.95×(h1-H)时,在系统带液工况时,从第一连接管吸入的液态制冷剂将直接通过进气端310进入压缩机主体20的压缩腔内,从而导致压缩机主体20回液,影响压缩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在一实施例中,h3满足以下关系:h3小于等于0.5×(h1-H)+0.5×d2,且大于0.5×d2+0.02×h1。
请参照图2至图5,第二接管300从出气口110穿出,回油孔320设置在第二接管300靠近筒体100底部的一侧。回油孔320到筒体100底部的距离大致为(h3-0.5×d2),因此的位置既不能过高,以免回油困难;又不能过低,以免制冷剂从回油孔320进入压缩机主体20,造成液击。
当h3小于0.5×d2+0.02×h1时,出气口110的中心到筒体100底部的距离h3过低,导致回油孔320到筒体100底部之间的空间容积偏小,一方面会导致筒体100储液能力不足,增加压缩机主体20出现回液的可能性,即制冷剂从回油孔320进入压缩机主体20,从而影响到压缩机的性能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储液器10的整体耐压能力。
当h3大于0.5×(h1-H)+0.5×d2时,出气口110的中心到筒体100底部的距离h3过高,导致回油孔320到筒体100底部之间的空间容积偏大,压缩机运行过程中回油困难,将会导致压缩机本体内油面下降,使得运动摩擦副的润滑不足和密封不足,从而恶化压缩机的可靠性和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储液器10和压缩机主体20都设置在制冷设备内,整个制冷设备中的液态制冷剂的总量为V,筒体100的直径为D,H满足以下关系:H小于等于h1-0.52V/D2,且H大于2mm。
请参照图2,进气端310开口朝向筒体100顶部,并且气态制冷剂从进气端310进入第二接管300。进气端310与筒体100顶部之间应当具有一定距离,以便气态制冷剂进入第二接管300,因此H大于2mm。为了避免液态制冷剂进入第二接管300,进气端310与筒体100顶部之间的距离不宜过大,则H小于等于h1-0.52V/D2。
当H小于等于2mm时,进气端310与筒体100顶部之间的距离过小,使得第二接管300吸气局部阻力增大,引起吸气压力损失,甚至会导致无法完成吸气。
当H>h1-0.52×V/D2时,进气端310与筒体100顶部之间的距离过大,使得液态制冷剂沿第二接管300进入压缩腔对压缩机主体20造成液击,从而影响压缩机的可靠性。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接管200设置有过滤网220,过滤网220设置在出气端210。
请参照图1至图3,储液器10在使用运转过程中,为避免第一接管200中的杂质直接进入压缩机主体20内,在第一接管200的出气端210和/或第二接管300的进气端310会安装过滤网220,以防止杂质进入压缩机主体20内部。杂质可能通过回油孔320进去第二接管300后进入压缩机主体20内,因此过滤网220设置在第一接管200的出气端210。过滤网220将出气端210端口完全遮挡,经过过滤的制冷剂经由第二接管300进入压缩机主体20,而杂志被过滤网220阻隔在第一接管200内。过滤网220可以呈片状在出气端210完全遮挡其端口,为了增大过滤网220的过滤效果,过滤网220还可以是其他形状的。如,过滤网220包括转筒部和球弧部,转筒部一端与出气端210连接,转筒部的直径与出气端210的直径大致相同,避免了制冷剂从出气端210进入转筒部时产生涡流。转筒部的另一端连接球弧部,转筒部与球弧部一体成型。过滤网220起到过滤作用,避免了从第一接管200而来的杂质进入压缩机主体20内。
在一实施例中,过滤网220的表面积为S,S满足以下关系:S大于0.8×d1 2。
请参照图3,过滤网220设置在出气端210,并遮挡出气端210的端口。第一接管200管径的横截面积为π×(0.5d1)2,过滤网220的表面积为转筒部侧壁的表面积与球弧部的表面积之和。
当S小于π×(0.5d1)2时,过滤网220不足以遮挡出气端210,过滤网220起不到过滤作用。
当S等于π×(0.5d1)2时,过滤网220呈片状,刚好遮挡在出气端210。此时过滤网220过滤面积小,过滤效果差。
当S大于π×(0.5d1)2,且小于等于0.8×d1 2时,过滤网220包括转筒部和球弧部,或过滤网220呈球弧状,此时会导致过滤网220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变大,引起吸气压力损失,影响吸气量,降低压缩机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过滤网220的内表面与第一接管200的外表面焊接。
请参照图6,过滤网220与第一接管200采用外焊的结合方式,首先将过滤网220的转筒部套设在第一接管200的出气端210的外表面,然后通过高温将焊药环熔化后进行焊接,实现过滤网220与第一接管200固定连接。
在另一实施例中,过滤网220的外表面与第一接管200的内表面连接。
请参照图7,与上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过滤网220嵌入第一接管200内。过滤网220的转筒部的一端伸入第一接管200内部,并且过滤网220的外表面与第一接管200的内表面抵接,最后通过使用缩口工艺将过滤网220和第一接管200固定连接在一起。过滤网220嵌入第一接管200内,无需使用焊料,从而可以降低加工成本。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接管300的进气端310为平口。
请参照图4,第二接管300的进气端310为齐平的切口,进气端310开口朝向筒体100顶部。第二接管300的进气端310为平口,便于加工。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接管300的进气端310为斜口,斜口的开口方向背离出气端210。
请参照图5,第二接管300的进气端310为斜口,进气端310上的一点到筒体100顶部具有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进气端310上的一点到筒体100顶部具有最大距离的一侧远离出气端210,进气端310上的一点到筒体100顶部具有最小距离的一侧靠近出气端210。第二接管300的进气端310为斜口,一方面能增大进气端310的吸气面积,降低制冷剂气流阻力,提高制冷剂进入该压缩机主体20内的流速,从而可以达到改善性能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液态制冷剂被直接吹入第二接管300后再进入压缩腔造成液击,从而提高压缩机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提出一种储液器10,储液器10包括筒体100、第一接管200和第二接管300,第一接管200用于供制冷剂进入筒体100,第二接管300用于连通压缩机,以将气态制冷剂输送进入压缩腔内。在筒体100内部,第一接管200具有出气端210,第二接管300具有进气端310,并且进气端310到筒体100底部的距离大于出气端210到筒体100底部的距离。从第二接管300进入筒体100的制冷剂会部分有液态的制冷剂进入筒体100内,由于没有汽化的液体制冷剂因本身比气体重,会直接落放筒体100底部,汽化的制冷剂则由第二接管300进入压缩机内。由于第一接管200的出气端210到所述筒体100底部的距离小于第二接管300的进气端310到所述筒体100底部的距离,可以减小从出气端210出来的液态制冷剂直接从进气端310进入第二接管300,从而进入压缩机导致液压缩,进而对压缩机造成液击发生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压缩机,该压缩机包括储液器10,该储液器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压缩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制冷设备,该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该压缩机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制冷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器安装于压缩机轴向上的一端,所述储液器包括:
筒体;
第一接管,所述第一接管穿设于所述筒体,所述第一接管包括出气端,所述出气端设置在筒体内;
第二接管,所述第二接管穿设于所述筒体,所述第二接管包括进气端,所述进气端设置在筒体内,所述进气端到所述筒体底部的距离大于所述出气端到所述筒体底部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开设有出气口,所述第二接管的外表面与所述出气口抵接,所述出气端到所述筒体底部的距离大于所述出气口到所述筒体底部的距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端开口朝向所述筒体顶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管设置有回油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孔设置在所述第二接管靠近所述筒体底部的一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端到所述筒体顶部的距离为H,所述筒体顶部到其底部的距离为h1;所述出气端的中心到所述筒体底部的距离为h2,所述第一接管的直径为d1;所述出气口的中心到所述筒体底部的距离为h3,所述第二接管的直径为d2;h2满足以下关系:h2不大于0.95×(h1-H),且不小于h3-0.5×(d2-d1)。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h3满足以下关系:h3小于等于0.5×(h1-H)+0.5×d2,且大于0.5×d2+0.02×h1。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管设置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置在出气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网的表面积为S,S满足以下关系:S大于0.8×d1 2。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网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接管的外表面焊接。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网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接管的内表面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管的进气端为平口。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管的进气端为斜口,所述斜口的开口方向背离所述出气端。
14.一种压缩机,包括如权利要求1-13任意一项所述的储液器。
15.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压缩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047176.5U CN217929308U (zh) | 2022-08-04 | 2022-08-04 | 一种储液器及压缩机、制冷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047176.5U CN217929308U (zh) | 2022-08-04 | 2022-08-04 | 一种储液器及压缩机、制冷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929308U true CN217929308U (zh) | 2022-11-29 |
Family
ID=841532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047176.5U Active CN217929308U (zh) | 2022-08-04 | 2022-08-04 | 一种储液器及压缩机、制冷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929308U (zh) |
-
2022
- 2022-08-04 CN CN202222047176.5U patent/CN21792930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3339332B2 (ja) | アキュムレータ、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CN217873273U (zh) | 压缩机和制冷装置 | |
CN217929308U (zh) | 一种储液器及压缩机、制冷设备 | |
WO2022001178A1 (zh) | 储液器 | |
CN110849048A (zh) | 用于汽车热泵空调的气液分离器 | |
CN214837127U (zh) | 旋转式压缩机和制冷设备 | |
CN214170818U (zh) | 涡旋压缩机、制冷设备及车辆 | |
CN210292453U (zh) | 一种储液器 | |
CN103438627B (zh) | 油气分离器 | |
CN106089655B (zh) | 一种卧式双缸压缩机及采用其的空调 | |
CN210345984U (zh) | 压缩机的储液器和具有其的压缩机 | |
CN218188369U (zh) | 一种吸油过滤器及压缩机 | |
CN117553462A (zh) | 一种储液器及压缩机、制冷设备 | |
CN109341158A (zh) | 一种储液器及其焊接方法 | |
CN113790552B (zh) | 气液分离器及空调器 | |
CN203454496U (zh) | 油气分离器 | |
CN209355536U (zh) | 一种储液器 | |
CN212867915U (zh) | 一种卧式压缩机的供油装置、卧式压缩机和调温设备 | |
CN101413740A (zh) | 储液器 | |
CN107218747A (zh) | 储液器和具有其的压缩机 | |
US6178771B1 (en) | Suction accumulator | |
CN210106104U (zh) | 储液器和卧式压缩机 | |
CN219993876U (zh) | 一种过滤供油装置及压缩机 | |
CN217383388U (zh) | 回油装置及油分离器 | |
CN207035595U (zh) | 储液器和具有其的压缩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