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78240U - 回油管、分离器及制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回油管、分离器及制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578240U
CN213578240U CN202021773208.4U CN202021773208U CN213578240U CN 213578240 U CN213578240 U CN 213578240U CN 202021773208 U CN202021773208 U CN 202021773208U CN 213578240 U CN213578240 U CN 2135782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oil return
separator
axis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7320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其
姚海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un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un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un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un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77320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5782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5782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578240U/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10469 priority patent/WO2022037409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回油管、分离器及制冷系统。一种回油管,连接于分离器,所述分离器包括壳体及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出气管,所述回油管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管及主体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伸入所述壳体内,另一端与所述主体管连接,所述主体管呈U型。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能够分散应力,缓解应力集中问题,从而增加所述回油管的可靠性,延长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回油管、分离器及制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回油管、分离器及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分离器安装于制冷系统中,例如油分离器或气液分离器,分离器包括回油管,回油管能够将分离出的润滑油送回至压缩机内。
现有的回油管呈L型,L型的回油管存在应力集中问题,制冷系统的压缩机运行时会产生振动,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回油管容易发生断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回油管,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回油管,连接于分离器,所述分离器包括壳体及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出气管,所述回油管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管及主体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伸入所述壳体内,另一端与所述主体管连接,所述主体管呈U型。
如此设置,当所述回油管应用在振动环境中时,能够分散应力,缓解应力集中问题,从而增加所述回油管的可靠性,延长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管的轴线相对所述壳体的轴线倾斜设置。
如此设置,能够增加连接管与出气管的距离,在焊接时,连接管与壳体的焊接处的开口远离出气管与壳体的焊接处,方便用户焊接,避免造成焊接盲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管的轴线与所述壳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的范围为56°至64°。
如此设置,既能够方便焊接,又能够使润滑油顺利地流入连接管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管的外侧壁上设有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位于所述壳体的内且抵接于所述壳体。
如此设置,所述定位凸起具有定位作用,在焊接所述连接管时,安装人员能够知道伸入的多少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凸起为多个,多个所述定位凸起沿着所述连接管的周向均匀分布。
如此设置,能够有效地进行定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管插入所述壳体内的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壳体壁厚的两倍。
如此设置,能够只让润滑油进入所述回油管,防止位于分离器底部的杂质随着润滑油一起进入所述回油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管包括出口管,所述出口管的轴线相对所述壳体的轴线的倾斜角度小于或等于5°。
如此设置,在所述分离器竖直安装时,所述出口管能够对准压缩机进行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管包括出口管,所述出口管的轴线与所述壳体的轴线平行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分离器,包括上述的回油管。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制冷系统,包括上述的分离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油管,通过将回油管的主体管设置为U型,U型的回油管底部的弧度较大,当回油管在振动的环境中运行时,U型的回油管能够分散应力,缓解应力集中问题,从而能够增加回油管的可靠性,延长回油管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油管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油管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油管的仰视图。
图中各符号表示含义如下:
100、分离器;10、壳体;11、内腔;12、第一筒体;121、连接口;13、第二筒体;131、第一安装口;132、第二安装口;20、出气管;21、第一直管;22、第一弯管;23、第二直管;30、过滤网;40、回油管;41、连接管;411、定位凸起;42、主体管;421、第三直管;422、第二弯管;423、出口管;50、进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分离器100,用于将被制冷剂带入制冷系统中的润滑油分离出来后送回至压缩机(图未示)内。在本实施例中,分离器100为油分离器,在其他实施例中,分离器100还可为气液分离器。
具体地,请参见图1,分离器100包括壳体10及出气管20,壳体10中空设置以形成内腔11,出气管20一部分伸入内腔11中,另一部分伸出壳体10外。
壳体10包括第一筒体12及第二筒体13,第一筒体12的一端扩口设置,第二筒体13的一端插入第一筒体12内,第二筒体13与第一筒体12通过焊接固定。
第一筒体12远离第二筒体13的一端开设有连接口121,连接口121与内腔11连通,分离器100还包括进气管50,进气管50设于连接口121处。
进一步地,第二筒体13远离第一筒体12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安装口131及第二安装口132,出气管20穿设于第一安装口131内,第二安装口132靠近第一安装口131设置。
优选地,出气管20呈U型,既能够缓解应力集中问题,又方便安装人员与其他管路连接。
出气管20包括第一直管21、第一弯管22及第二直管23,第一直管21、第一弯管22及第二直管23依次连接形成U型,第一直管21的一端伸入内腔11中,另一端伸出内腔11外与第一弯管22连接。第一直管21的轴线与壳体10的轴线重合。
请继续参见图1,分离器100还包括过滤网30,过滤网30安装于进气管50及出气管20之间,用于过滤自进气管50随着制冷剂一起进入的杂质。
具体地,过滤网30的横截面呈圆形,其直径等于第一筒体12的内径,过滤网30沿着第一筒体12的周向分布,以全面阻挡杂质的进入。
请参见图2至图4,分离器100还包括回油管40,回油管40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安装口132,另一端连接于压缩机,以将存储在分离器100的底部的润滑油导流回至压缩机内。
具体地,回油管40包括连接管41及主体管42,连接管41与主体管42相互连接,连接管41连接于第二安装口132处,主体管42呈U型。可以理解,U型的主体管42的底部的弧度较大,当分离器100在振动的环境中运行时,能够分散应力,缓解应力集中问题,从而增加分离器100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连接管41的轴线相对于壳体10的轴线倾斜设置,也就是说,第二安装口132的轴线相对于第一安装口131的轴线倾斜设置,第二安装口132的开口远离第一安装口131的开口,在进行安装时,能够增加位于壳体10外部的出气管20与回油管40之间的距离,以方便现场安装,若回油管40与出气管20距离太近,在安装时,焊枪容易受到干扰,造成焊接盲点。
优选地,连接管41的轴线与壳体10的轴线之间的夹角α为56°至64°之间。可以理解,如此设置,能够使回油管40与出气管20保持一定的距离,又能够使润滑油能够顺利回落。若连接管41的轴线与壳体10的轴线之间的夹角α过大,会增加润滑油的流动阻力,从而导致润滑油积在连接管41内。连接管41的轴线与壳体10的轴线之间的夹角α可为56°、58°、60°、64°或56°至64°之间的任意数值。
请参见图3,连接管41的外侧壁上设有定位凸起411,定位凸起411设于内腔11中,定位凸起411用于对连接管41进行定位,定位凸起411抵接于第二安装口132的孔口处。在安装人员将连接管41插入壳体10内时,定位凸起411起到定位作用,以使安装人员知道该插入多少深度。
定位凸起411为多个,多个定位凸起411沿着连接管41的周向均匀分布,以增加定位的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定位凸起411为两个,两个定位凸起411相对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凸起411可为一个或三个及以上,本实用新型并不对定位凸起411的个数加以限定,只要能对连接管41进行定位即可。
具体地,连接管41伸入内腔11中的深度L大于或等于壳体10的壁厚的两倍,也就是说,定位凸起411与壳体10的内壁抵接的一侧到连接管41位于壳体10内的一端的端面之间的距离L等于壳体10壁厚的两倍。如此设置,能够保证位于分离器100底部的杂质不进入连接管41。可以理解的是,制冷剂中混合有杂质及润滑油,经过分离器100的分离,由于密度不同,杂质会沉积在分离器100的底部,润滑油覆盖在杂质上面,将连接管41伸入内腔11的深度L设置为壳体10壁厚的两倍,能够避免杂质进入连接管41而进入压缩机,从而防止压缩机卡死。
主体管42包括第三直管421、出口管423及第二弯管422,第三直管421的一端与连接管4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弯管422连接,第二弯管422远离第三直管421的一端与出口管423连接,第三直管421、第二弯管422及出口管423依次连接形成U型。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中,U型的主体管42的底部没有直管段,也就是说,第一弯管22及第二弯管422均为弯管,不包含直管段,即,主体管42呈“U”型,而非呈“凵”型,U型的底部长度较短,即,第一弯管22及第二弯管422的长度较短,受振动影响较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不同的设计,主体管42的底部还可包含直管段。
请继续参见图1,出口管423的轴线相对壳体10的轴线倾斜的角度小于或等于5°,也就说,当分离器100竖直安装时,出口管423管口的端面与壳体10的轴线的夹角β的范围为85°到95°之间,出口管423的轴线与壳体10的轴线近似平行,在与压缩机连接时,出口管423能够对准压缩机安装,方便安装人员焊接安装。可以理解,若出口管423的轴线相对壳体10倾斜角度过大,无法与压缩机对接安装,则安装人员需要掰正回油管40,会导致回油管40变形。出口管423的轴线相对与壳体10的轴线倾斜的角度可为1°、3°、5°或0°到5°之间的任意数值,其出口管423的管口可朝向远离壳体10轴线的方向倾斜,也可远离壳体10的轴线方向倾斜。
优选地,出口管423的轴线与壳体10的轴线平行设置,进一步方便安装人员与压缩机对接连接。
出口管423远离第二弯管422的一端扩口设置,即,出口管423扩口处的内径大于主体管42其他部位的内径,以方便安装人员直接让压缩机的安装管插入。
回油管40一体成型设置,以减少焊接工艺。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制冷系统,该制冷系统包括上述的分离器100。
在工作过程中,制冷剂自进气管50带着润滑油和杂质一起进入内腔11中,在下落的过程中,制冷剂与润滑油及杂质慢慢分离,经过过滤网30过滤,一部分杂质被过滤掉,另一部分杂质进入分离器100的底部,润滑油存入分离器100的底部,再经过回油管40流回至压缩机内。若制冷剂为气液混合的状态,在制冷剂下落的过程中,液态制冷剂与气态制冷剂也慢慢分离,气态制冷剂进入出气管20流出进入制冷系统工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回油管,连接于分离器,所述分离器包括壳体(10)及连接于所述壳体(10)的出气管(20);
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管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管(41)及主体管(42),所述连接管(41)的一端伸入所述壳体(10)内,另一端与所述主体管(42)连接,所述主体管(42)呈U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回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41)的轴线相对所述壳体(10)的轴线倾斜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回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41)的轴线与所述壳体(10)的轴线之间的夹角α的范围为56°至6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回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41)的外侧壁上设有定位凸起(411),所述定位凸起(411)位于所述壳体(10)的内并抵接于所述壳体(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回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凸起(411)为多个,多个所述定位凸起(411)沿着所述连接管(41)的周向均匀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回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41)插入所述壳体(10)内的深度L大于或等于所述壳体(10)壁厚的两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回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管(42)包括出口管(423),所述出口管(423)的轴线相对所述壳体(10)的轴线倾斜角度小于或等于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回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管(42)包括出口管(423),所述出口管(423)的轴线与所述壳体(10)的轴线平行设置。
9.一种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回油管。
10.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分离器。
CN202021773208.4U 2020-08-21 2020-08-21 回油管、分离器及制冷系统 Active CN2135782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73208.4U CN213578240U (zh) 2020-08-21 2020-08-21 回油管、分离器及制冷系统
PCT/CN2021/110469 WO2022037409A1 (zh) 2020-08-21 2021-08-04 回油管、分离器及制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73208.4U CN213578240U (zh) 2020-08-21 2020-08-21 回油管、分离器及制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578240U true CN213578240U (zh) 2021-06-29

Family

ID=765574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73208.4U Active CN213578240U (zh) 2020-08-21 2020-08-21 回油管、分离器及制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57824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83600A (zh) * 2021-11-01 2022-01-04 罗长安 一种空调双压缩机制冷系统及空调
WO2022037409A1 (zh) * 2020-08-21 2022-02-24 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回油管、分离器及制冷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37409A1 (zh) * 2020-08-21 2022-02-24 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回油管、分离器及制冷系统
CN113883600A (zh) * 2021-11-01 2022-01-04 罗长安 一种空调双压缩机制冷系统及空调
CN113883600B (zh) * 2021-11-01 2023-02-10 湖北璞瑞斯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双压缩机制冷系统及空调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578240U (zh) 回油管、分离器及制冷系统
CN112432403B (zh) 气液分离装置
CN112432402B (zh) 气液分离器及热管理系统
US20110146332A1 (en) Accumulator of air conditioner
US20100101269A1 (en) Compressor with improved oil separation
CN221122600U (zh) 储液器及空调系统
CN101206090A (zh) 气流通道无滤网错管式储液器
CN221122598U (zh) 油分离器及其空调系统
WO2024260049A1 (zh) 油分离器及空调系统
CN217058051U (zh) 油分离器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15176227U (zh) 一种储液器
WO2022037409A1 (zh) 回油管、分离器及制冷系统
KR20240104143A (ko) 액체 저장 장치 및 냉동 장비
CN216745042U (zh) 储液器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WO2022227734A1 (zh) 油分离器和空调系统
CN222012388U (zh) 气液分离器及空调系统
CN119901089A (zh) 储液器及空调系统
CN115111820A (zh) 一种储液器
CN218672727U (zh) 储液器、压缩机和制冷系统
EP4357703A1 (en) Gas-liquid separator and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CN215724326U (zh) 油液分离装置、压缩机制冷回路以及冰箱
CN212619498U (zh) 一种微型压缩机用气液分离器
CN219037161U (zh) 气液分离器及制冷设备
CN215373059U (zh) 气液分离器和空调系统
CN220981635U (zh) 一种气液分离器、热泵空调系统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