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08021U - 气囊框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气囊框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08021U
CN213008021U CN202021703733.9U CN202021703733U CN213008021U CN 213008021 U CN213008021 U CN 213008021U CN 202021703733 U CN202021703733 U CN 202021703733U CN 213008021 U CN213008021 U CN 2130080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door
airbag
segment
air ba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0373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国笑梅
牛江龙
李琳
王枪
董雪鹤
张隆斐
解鹏星
冯佳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70373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080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080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080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气囊框和车辆,所述气囊框包括:框架本体,所述框架本体具有气囊口;第一框门和第二框门,所述第一框门和所述第二框门分别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气囊口沿前后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侧边沿处,所述第一框门与所述第二框门通过撕裂线相连,所述撕裂线的至少部分构造为从所述气囊口的第一端到所述气囊口的第二端向前倾斜设置。本申请的气囊框,通过将第一框门和第二框门连接的撕裂线构造为异形线,可有效地避免在气囊爆破时第一框门翻起拍打前风挡玻璃,从而有效地避免前风挡玻璃在受到撞击时对副驾驶位的乘员造成伤害,提高成员的乘车的安全性,且利于降低气囊框设计的尺寸要求。

Description

气囊框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气囊框和具有该气囊框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者安全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于汽车安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安全气囊系统是汽车安全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在汽车发生碰撞时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现有的副驾驶安全气囊分为前置气囊和顶置气囊,其中,顶置气囊只有直线型撕裂线气囊框。对于仪表板在X向上的空间要求较大,且在顶置气囊爆破时,气囊框门易拍打前风挡玻璃,气囊不能充分打开,爆破时对人体产生伤害问题,存在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气囊框,具有异形撕裂线,在气囊爆破时气囊框门不会拍打前风挡玻璃,利于提高副驾驶位的乘车安全性。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气囊框,包括:框架本体,所述框架本体具有气囊口;第一框门和第二框门,所述第一框门和所述第二框门分别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气囊口沿前后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侧边沿处,所述第一框门与所述第二框门通过撕裂线相连,所述撕裂线的至少部分构造为从所述气囊口的第一端到所述气囊口的第二端向前倾斜设置。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气囊框,通过将第一框门和第二框门连接的撕裂线构造为异形线,可有效地避免在气囊爆破时第一框门翻起拍打前风挡玻璃,从而有效地避免前风挡玻璃在受到撞击时对副驾驶位的乘员造成伤害,提高成员的乘车的安全性,且利于降低气囊框设计的尺寸要求。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气囊框,所述撕裂线包括第一直线段、第二直线段和倾斜段,所述第一直线段和所述第二直线段分别与所述倾斜段的两端相连,所述倾斜段构造为从所述气囊口的第一端到所述气囊口的第二端向前倾斜设置。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气囊框,所述第一直线段的延伸长度、所述第二直线段的延伸长度均小于所述倾斜段的延伸长度。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气囊框,所述第一直线段与所述倾斜段的连接处、所述第二直线段与所述倾斜段的连接处均设有平滑过渡段。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气囊框,所述第一直线段与所述气囊口的中线重合,所述第二直线段位于所述气囊口的中线的前方。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气囊框,所述第一框门的转动轴线和所述第二框门的转动轴线沿前后方向平行间隔开,且所述第一直线段、所述第二直线段均与所述第一框门的转动轴线平行。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气囊框,所述第一框门构造为转动轨迹与前风挡玻璃错开。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气囊框,所述第一直线段与所述第二框门的转动轴线之间的间距为D1,所述第二框门的转动轴线与仪表板的边沿之间的间距为D2,满足:D2≥2/3D1。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气囊框,所述第二直线段与所述第一框门的转动轴线的间距为L1,所述第一直线段与所述第一框门的转动轴线的间距为L2,满足:L1>1/2L2。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气囊框。
所述车辆和上述的气囊框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气囊框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气囊框的俯视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气囊框的仰视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气囊框与前风挡玻璃、仪表板的装配图。
附图标记:
气囊框100,
框架本体1,
第一框门11,第二框门12,撕裂线13,第一直线段14,第二直线段15,倾斜段16,平滑过渡段17,
前风挡玻璃101,仪表板1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如无特殊的说明,本申请中的前后方向为车辆的纵向,即X向;左右方向为车辆的横向,即Y向;上下方向为车辆的竖向,即Z向。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气囊框100,该气囊框100具有异形撕裂线13,可在气囊爆破后,气囊框100门转动过程中能够与前风挡玻璃101有效地错开,从而提高用户乘车的安全性,使得本申请中的气囊框100能够适用于X向尺寸较小的仪表板102,扩大气囊框100的适用范围。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气囊框100,包括:框架本体1、第一框门11和第二框门12。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气囊框100可安装于车辆的副驾驶位的前方,以用于安装对副驾驶进行保护的气囊。其中,框架本体1具有气囊口,气囊口可用于安装气囊,且在气囊爆破时,气囊可从气囊口处弹出以用于对副驾驶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
第一框门11和第二框门12分别可转动地安装于气囊口沿前后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侧边沿处,如图2所示,第一框门11可转动地安装于气囊口的前侧边沿处,第二框门12可转动地安装于气囊口的后侧边沿处,且第一框门11和第二框门12通过撕裂线13相连。
也就是说,在气囊正常收置于气囊框100内时,第一框门11和第二框门12通过撕裂线13相连,且使得气囊口封闭,保证气囊状态稳定。而在车辆出现碰撞时,气囊弹出,撕裂线13断开,第一框门11朝上且朝前转动,第二框门12朝上且朝后转动,以避让气囊,使得气囊能够正常弹出。
其中,撕裂线13的至少部分构造为从气囊口的第一端到气囊口的第二端向前倾斜设置。也就是说,第一框门11与第二框门12的连接线从气囊口的第一端到气囊口的第二端向前倾斜延伸。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指的气囊口的第一端为靠近主驾驶位的一端,气囊口的第二端为气囊口远离主驾驶为的一端。
具体地,当车辆为左驾车型时,如图2所示,框架本体1安装于车辆的右前方,第一框门11与第二框门12的连接线从气囊口的左端到气囊口的右端向前倾斜设置。当车辆为右驾车型时,框架本体1安装于车辆的左前方,第一框门11与第二框门12的连接线从气囊口的右端到气囊口的左端向前倾斜设置。由此,可使得第一框门11的靠近主驾驶位的一端沿X向的宽度小于第一框门11的远离主驾驶位的一端沿X向的宽度。这样,在气囊爆破时,第一框门11的远离主驾驶位的一端向上、向前转动,且扫过得区域的面积较小,且第一框门11的远离主驾驶位的一端朝前、朝上伸出的长度较小,极大地降低了第一框门11与前风挡玻璃101接触的风险。
可以理解的是,现在的车辆的造型的趋向于降低挡风玻璃的倾斜度,由于车辆的造型设计需求,第一框门11远离主驾驶位的一端为较接近前风挡玻璃101的一端。使得前风挡玻璃101的高度逐渐降低,而本申请中通过设置异形撕裂线13,使得第一框门11远离主驾驶位的一端在气囊爆破时转动的高度和向前的长度均较小,这样,在车辆发生安全事故时,第一框门11翻起不会拍打前风挡玻璃101,可有效地避免前风挡玻璃101在受到撞击时对副驾驶位的乘员造成伤害,提高成员的乘车的安全性。同时避免第一框门11与前风挡玻璃101接触可防止第一框门11对气囊的弹出产生干涉,保证气囊有效地弹出,保证气囊对乘员的安全防护作用。其中,本申请中的第一框门11与前风挡玻璃101之间的间隙可为20mm。
其中,第一框门11构造为转动轨迹与前风挡玻璃101错开,以避免在第一框门11转动过程中与前风挡玻璃101接触,由此,本申请通过设计异形撕裂线13,可在不增加框架本体1沿X向长度的前提下,减小第一框门11的远离主驾驶位的一端的尺寸,降低了框架本体1设计的尺寸要求,避免气囊框100占用过多的安装空间,提高气囊框100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如本申请的气囊框100可安装于X向长度小于230mm的仪表板102,适用范围较大,实用性强。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气囊框100,通过将第一框门11和第二框门12连接的撕裂线13构造为异形线,可有效地避免在气囊爆破时第一框门11翻起拍打前风挡玻璃101,从而有效地避免前风挡玻璃101在受到撞击时对副驾驶位的乘员造成伤害,提高成员的乘车的安全性,且利于降低气囊框100设计的尺寸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撕裂线13包括第一直线段14、第二直线段15和倾斜段16,第一直线段14和第二直线段15分别与倾斜段16的两端相连,倾斜段16构造为从气囊口的第一端到气囊口的第二端向前倾斜设置。
也就是说,如图2所示,撕裂线13包括从气囊口的第一端到气囊口的第二端依次相连的第一直线段14、倾斜段16和第二直线段15,即第一框门11的后侧边构造为包括依次相连的直线形的凸出部分、倾斜部分和直线型的凹入部分,从而使得第一框门11的后侧边构造为从靠近主驾驶位的一端朝向远离主驾驶位的一端倾斜,由此,使得第一框门11沿X向的宽度从主驾驶位的一端朝向远离主驾驶位的一端逐渐的减小,这样,在第一框门11翻起时,第一框门11的另一直线部分与前风挡玻璃101之间的间距较小,不会造成第一框门11的拐角与前风挡玻璃101接触甚至拍打的风险,提高气囊结构的安全性,利于保证乘员安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直线段14的延伸长度、第二直线段15的延伸长度均小于倾斜段16的延伸长度。也就是说,直线形的凸出部分的延伸长度、直线型的凹入部分的延伸长度均小于第一框门11的倾斜部分的长度,这样,在凸出部分与凹入部分之间具有较大的倾斜部分,利于增大第一框门11的凸出部分与凹入部分之间的高度差,从而减小第一框门11的凹入部分的宽度,更利于减小第一框门11在邻近前风挡玻璃101区域的扫幅,减小第一框门11与前风挡玻璃101接触的风险,提高气囊框100的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直线段14与倾斜段16的连接处、第二直线段15与倾斜段16的连接处均设有平滑过渡段17。也就是说,第一框门11在凸出部分与倾斜部分的连接处以及凹入部分与倾斜部分的连接处均形成有平滑的过渡区域,这样,可使得第一框门11的后侧边沿的各个部分更平滑,避免在第一框门11的局部位置处造成应力集中的问题,防止在气囊爆破时第一框门11发生结构断裂的问题,提高第一框门11的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证气囊框100的结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直线段14与气囊口的中线重合,第二直线段15位于气囊口的中线的前方。也就是说,第一框门11的凸出部分沿X向的延伸宽度和第二框门12沿X向与第一框门11的凸出部分正对的部分沿X向的延伸宽度相同,第一框门11的凹入部分沿X向的延伸宽度和第二框门12沿X向与第一框门11的凹入部分正对的部分沿X向的延伸宽度相同,这样,在保证气囊框100整体X向宽度的情况下,有效地缩短了第一框门11的凹入部分的宽度,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第一框门11的凹入部分与前风挡玻璃101接触的风险,提高副驾驶位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框门11的转动轴线和第二框门12的转动轴线沿前后方向平行间隔开,且第一直线段14、第二直线段15均与第一框门11的转动轴线平行。即第一框门11的凸出部分的边沿和凹入部分的边沿均与第一框门11的转动轴线平行间隔开,这样,在第一框门11转动的过程中,凸出部分沿Y向各个位置处的扫幅较为均匀,且凹入部分沿Y向各个位置处的扫幅也较为均匀,从而保证第一框门11的各个位置均与前风挡玻璃101间隔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直线段14与第二框门12的转动轴线之间的间距为D1,第二框门12的转动轴线与仪表板102的边沿之间的间距为D2,满足:D2≥2/3D1。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框门12在与第一直线段14对应的区域为靠近车辆的仪表板102的区域,将第二框门12的转动轴线与仪表板102之间的间距构造为第一直线段14与第二框门12的转动轴线之间的间距的2/3,可有效地避免第二框门12在转动的过程中,第二框门12靠近仪表板102的部分不会直接撞击在仪表板102上发生折断,避免对第二框门12的结构造成严重的破坏,提高第二框门12的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直线段15与第一框门11的转动轴线的间距为L1,第一直线段14与第一框门11的转动轴线的间距为L2,满足:L1>1/2L2。也就是说,第二直线段15与第一框门11的转动轴线的间距大于第一直线段14与第一框门11的转动轴线的间距的一半,这样,即可保证第一框门11沿X向的尺寸较小不会与前风挡玻璃101接触,又可避免第二框门12沿X向的尺寸过大至与车内其他部件或乘员干涉,提高气囊框100的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的气囊框100,通过将第一框门11和第二框门12连接的撕裂线13构造为异形线,可有效地避免在气囊爆破时第一框门11翻起拍打前风挡玻璃101,从而有效地避免前风挡玻璃101在受到撞击时对副驾驶位的乘员造成伤害,提高成员的乘车的安全性,且利于降低气囊框100设计的尺寸要求,便于整车布局,提升整车的安全性能。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气囊框(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架本体(1),所述框架本体(1)具有气囊口;
第一框门(11)和第二框门(12),所述第一框门(11)和所述第二框门(12)分别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气囊口沿前后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侧边沿处,所述第一框门(11)与所述第二框门(12)通过撕裂线(13)相连,所述撕裂线(13)的至少部分构造为从所述气囊口的第一端到所述气囊口的第二端向前倾斜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撕裂线(13)包括第一直线段(14)、第二直线段(15)和倾斜段(16),所述第一直线段(14)和所述第二直线段(15)分别与所述倾斜段(16)的两端相连,所述倾斜段(16)构造为从所述气囊口的第一端到所述气囊口的第二端向前倾斜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线段(14)的延伸长度、所述第二直线段(15)的延伸长度均小于所述倾斜段(16)的延伸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线段(14)与所述倾斜段(16)的连接处、所述第二直线段(15)与所述倾斜段(16)的连接处均设有平滑过渡段(17)。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线段(14)与所述气囊口的中线重合,所述第二直线段(15)位于所述气囊口的中线的前方。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门(11)的转动轴线和所述第二框门(12)的转动轴线沿前后方向平行间隔开,且所述第一直线段(14)、所述第二直线段(15)均与所述第一框门(11)的转动轴线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门(11)构造为转动轨迹与前风挡玻璃(101)错开。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线段(14)与所述第二框门(12)的转动轴线之间的间距为D1,所述第二框门(12)的转动轴线与仪表板(102)的边沿之间的间距为D2,满足:D2≥2/3D1。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直线段(15)与所述第一框门(11)的转动轴线的间距为L1,所述第一直线段(14)与所述第一框门(11)的转动轴线的间距为L2,满足:L1>1/2L2。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框(100)。
CN202021703733.9U 2020-08-14 2020-08-14 气囊框和车辆 Active CN2130080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03733.9U CN213008021U (zh) 2020-08-14 2020-08-14 气囊框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03733.9U CN213008021U (zh) 2020-08-14 2020-08-14 气囊框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08021U true CN213008021U (zh) 2021-04-20

Family

ID=754650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03733.9U Active CN213008021U (zh) 2020-08-14 2020-08-14 气囊框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080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57555B2 (en) Front wheel suspension on a two-track vehicle
US7658404B2 (en) Instrument panel structure with airbag unit
KR100412906B1 (ko) 자동차의 프런트필러패널어셈블리 구조
CN213008021U (zh) 气囊框和车辆
JP4756332B2 (ja) 自動車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JP3349782B2 (ja) 自動車のシート取付構造
CN1718987A (zh) 车门结构
JPH0858624A (ja) 自動車のフード構造
US20080042406A1 (en) Automotive psir door anti-walk feature
US20150014967A1 (en) Device for protecting passenger of vehicle
CN217672540U (zh) 一种车辆的气囊安装总成及车辆
JPH082333A (ja) 自動車のグローブボックス
CN218907169U (zh) 车辆膝部气囊固定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
US20240149820A1 (en) Vehicular shock absorber
KR200146703Y1 (ko) 자동차 도어구조
KR100552537B1 (ko) 스패어 타이어 고정 장치
KR100445175B1 (ko) 자동차의 에어 백 도어
JP4096344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KR100410930B1 (ko) 차량용 트렁크실의 전방구조
JPS6256824B2 (zh)
JPS597178Y2 (ja) 自動車のボンネットヒンジ構造
JP3244805B2 (ja) 車両のインパネ形成方法
KR20010107208A (ko) 자동차의 에어 백 커버 힌지구조
JP4861461B2 (ja) 自動車
CN115123135A (zh) 安全气囊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