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05701U - 模具及模切装置 - Google Patents

模具及模切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05701U
CN213005701U CN202020799648.0U CN202020799648U CN213005701U CN 213005701 U CN213005701 U CN 213005701U CN 202020799648 U CN202020799648 U CN 202020799648U CN 213005701 U CN213005701 U CN 2130057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tter
die
finished product
semi
knif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9964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世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079964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057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057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057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erforating,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AREA)
  • Making Paper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材料加工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模具及模切装置,所述模具包括模具主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模具主体上的外型尺寸刀、第一切刀与第二切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外型尺寸刀、第一切刀以及第二切刀进行模切待加工的双面带离型纸的半成品得到具有上下手撕位的成品,所需刀模数量少,无需分多次套冲来模切成形,耗时短,解决了现有模具在用于离型纸手撕位加工时存在工艺复杂、耗时过长的问题;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模切装置使用平刀模切方式,可以实现自动进料进行模切冲型,工作效率高,无需分多次套冲来模切成形,工艺简单,耗时短,可降低生产成本,并有效提高了产能,适合工业化生产。

Description

模具及模切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材料加工领域,具体是一种模具及模切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离型纸(膜)作为一种既可防止预浸料粘连又可以保护预浸料不受污染的防粘纸,在食品包装、电子产品、汽车泡棉、印刷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通常,离型纸(膜)是由涂有防粘物质的纸(膜)制成,举例的双面带离型纸的半成品(有胶主体需双面背离型纸的材料,以下称为半成品)结构如图1所示,一般包括半成品主体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半成品主体上下两面的上离型膜(纸)与下离型膜(纸)。
目前,为了提高所述半成品的使用便捷性,通常需要在离型纸端部进行模切形成手撕位。例如,对于半成品背有双面离型纸,一般是通过多次套冲及圆压圆方式模切成直条异形(即具有怪异或奇特的形状)上下手撕位,具体的,传统的上下手撕位加工方法是需要将材料裁为所需大小后使用两套模具分别在材料左右两侧套冲,以形成左右两侧的上下手撕位。
但是,上述的技术方案在实际使用时还存在以下不足:现有模具在用于离型纸手撕位加工时需要分多次套冲来模切成形,存在工艺复杂、耗时过长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模具在用于离型纸手撕位加工时存在工艺复杂、耗时过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模具,包括模具主体,所述模具还包括:
外型尺寸刀,设置在所述模具主体上,且与所述模具主体边线方向平行设置,用于沿所述模具主体边线方向模切待加工的半成品,以形成多个直条状(也可以是齿条状、波浪形等其他形状,具体根据需求进行选择,这里并不作限定)的产品;
第一切刀,设置在所述模具主体上,且所述第一切刀沿所述外型尺寸刀的边线方向设置或平行于所述外型尺寸刀的边线方向设置,用于模切待加工的半成品的一端端部以形成第一手撕位;以及
所述第二切刀,设置在所述模具主体上远离所述第一切刀的一端,且所述第二切刀沿所述外型尺寸刀的边线方向设置或平行于所述外型尺寸刀的边线方向设置,用于模切待加工的半成品的另一端端部以形成第二手撕位,以得到具有上下手撕位(即第一手撕位与第二手撕位)的成品。
当然,可以理解的,所述具有上下手撕位(即第一手撕位与第二手撕位)的成品的形状可以是直条状,也可以是根据需要设置外型尺寸刀的切割形状,进而可以模切形成齿条状、波浪形等其他形状的产品,具体根据需求进行选择,这里并不作限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切刀以及所述第二切刀的形状和尺寸与待模切形成的半成品上下手撕位(即第一手撕位与第二手撕位)的形状和尺寸相适配。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切刀设置在所述外型尺寸刀一端端部位置对应的模具主体部分,所述第二切刀设置在所述外型尺寸刀另一端端部位置对应的模具主体部分。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半成品为未加工双面背离型纸的原材料,在加工后形成直条状且具有上下手撕位的成品,所述半成品包括半成品主体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半成品主体上下两面的上离型膜(纸)与下离型膜(纸)。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在使用所述模具时,将所述半成品对应于所述第二切刀的一端撕开部分上离型膜(纸),进而通过外型尺寸刀进行模切形成直条状的产品,同时,还分别通过所述第一切刀与所述第二切刀对所述直条状的产品进行模切两端,进而形成第一手撕位与第二手撕位,得到直条状且具有上下手撕位的成品。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手撕位为模切除去对应端部的上离型膜或离型纸主体后形成的结构,所述第二手撕位为模切除去对应端部的半成品主体以及下离型膜(纸)后形成的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手撕位包括采用第一切刀进行模切形成的第一缺口,所述第二手撕位包括采用第二切刀进行模切形成的第二缺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模具主体外侧还设置有多个用于排出废料的排料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模具主体外侧朝向所述第一切刀的一端对应设置的一排料口与所述第一切刀连通,用于排出所述第一切刀在模切时形成的废料。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模具主体外侧朝向所述第二切刀的一端对应设置的一排料口与所述第二切刀连通,用于排出所述第二切刀在模切时形成的废料。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切刀刀口对应的长度为所述第一手撕位的长度,所述第二切刀刀口对应的长度为所述第二手撕位的长度。在实际使用时,以加工得到的成品的宽度为跳距进行模切一车成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切刀的刀高与所述外型尺寸刀的刀高相同,所述第一切刀的刀高小于所述第二切刀的刀高。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切刀的刀高大小与所述第一切刀的刀高大小的差值大约是所述下离型膜(纸)的厚度大小。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切刀的刀高大小与所述第一切刀的刀高大小的差值是0.15-0.2mm。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外型尺寸刀与所述第一切刀之间的设置距离大小是所述具有上下手撕位的成品的宽度大小的0-半成品主体宽度的倍数,所述外型尺寸刀与所述第一切刀之间的设置距离大小是所述外型尺寸刀远离所述第一切刀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切刀朝向所述外型尺寸刀的一侧的直线距离大小,所述外型尺寸刀与所述第二切刀之间的设置距离大小等同于所述外型尺寸刀与所述第一切刀之间的设置距离大小。
优选的,所述外型尺寸刀远离所述第一切刀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切刀朝向所述外型尺寸刀的一侧的直线距离大小是直条状且具有上下手撕位的成品的宽度大小的2倍。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切刀与所述第二切刀均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蚀刻刀或雕刻刀,具体型号根据需求进行选择,这里并不作限定,刀铣内直外斜以利落料,进而可以配合对应的排料口来排出模切时产生的废料。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模具主体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现有技术进行设计,例如,可以采用平板结构,也可以采用梯形等其他结构,具体根据需求进行选择,这里并不作限定。
优选的,所述模具主体的具体形状为平板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模具主体的材料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模具材料制备,例如,可以采用胶板、木板等,具体根据需求进行选择,这里并不作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切装置,包括上述的模具,所述模切装置还包括:
机台,所述机台的输出端与刀座连接,所述刀座用于安装所述模具;
平板,设置在所述模具外侧的机台部分,用于安装待加工的半成品;以及
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机台上,用于驱动所述平板带动待加工的半成品沿所述平板的边线方向移动,以将待加工的半成品进行进料。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在使用所述模切装置时,通过所述机台带动所述刀座与所述模具进行模切冲型,同时,通过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平板带动待加工的半成品沿所述平板的边线方向移动,以将待加工的半成品进行进料,进而可以实现自动进料进行模切冲型,工作效率高,无需分多次套冲来模切成形,工艺简单,耗时短。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模切装置还包括限位件,设置在所述机台底部,用于供所述驱动电机输出端与所述滚轮的连接处进行转动且限定不发生偏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模切装置还包括基准件,设置在所述平板上,用于待加工半成品的靠位,所述基准件具体可以是泡棉条,在使用时,将待加工的半成品铺平固定于平板上,平板上固定一侧贴上泡棉条或可定位之材料为基准边,将待加工的半成品靠齐基准边,将待加工的半成品的右侧的上离型膜(纸)撕开,折至可让模具模切形成第二缺口的位置,通常,将上离型膜(纸)折到不翘起或不影响模切为主。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模切装置在用于离型纸(纸)手撕位加工时,包括以下步骤:根据待获得成品所需长宽备料待加工的半成品,将模具架于机台的刀座上,将待加工的半成品铺平固定于平板上,平板上固定一侧贴上泡棉条或可定位之材料为基准边,将待加工的半成品靠齐基准边,将待加工的半成品的右侧的上离型膜撕开,折至可让模具模切形成第二缺口的位置,通常,将上离型膜折到不翘起或不影响模切为主,在完成后输入材料宽度(此模具设计可达到材料最佳利用率)以设定数量,模切冲型时由两侧滚轮带动平板上的待加工的离型纸及泡棉条进行移动,此模具设计不需空跑,一次冲压成型,冲压时左侧第一切刀冲压至待加工的离型纸的离型纸主体,右侧第二切刀冲压至下离型膜(纸),外型尺寸刀冲压至下离型膜(纸),整版模切完后右侧第二手撕位对应的上离型膜(纸)覆回产品上,取下即完成作业。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模切装置在包装材料生产中的应用,所述包装材料可以是离型纸、封箱胶带、复合膜、复合纸、包装膜等现有材料,采用所述的模切装置加工形成手撕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具包括模具主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模具主体上的外型尺寸刀、第一切刀与第二切刀,通过外型尺寸刀、第一切刀以及第二切刀进行模切待加工的半成品得到具有上下手撕位的成品,所需刀模数量少,无需分多次套冲来模切成形,耗时短,解决了现有模具在用于离型纸手撕位加工时存在工艺复杂、耗时过长的问题;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模切装置使用平刀模切方式,可以实现自动进料进行模切冲型,工作效率高,无需分多次套冲来模切成形,工艺简单,耗时短,可降低生产成本,并有效提高了产能,适合工业化生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双面离型纸半成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模具的立体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具有上下手撕位的成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模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模切装置在进行半成品手撕位加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意性地图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半成品手撕位加工中撕折上离型膜(纸)的示意图。
图中:1-上离型膜;2-半成品主体;3-下离型膜;4-模具;5-第一手撕位;6-第二手撕位;7-第一缺口;8-第二缺口;9-模具主体;11-机台;12-刀座;13-外型尺寸刀;14-驱动机构;15-限位件;16-平板;17-基准件;18-半成品;19-第一切刀;20-第二切刀;21-排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本领域熟知的工艺步骤及器件结构在此省略。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实施例1
请参阅图2所示,一种模具4,包括模具主体9,所述模具4还包括:
外型尺寸刀13,设置在所述模具主体9上,且与所述模具主体9边线方向平行设置,用于沿所述模具主体9边线方向模切待加工的半成品18,以形成多个直条状的产品;
第一切刀19,设置在所述模具主体9上,且所述第一切刀19沿所述外型尺寸刀13的边线方向设置,用于模切待加工的半成品18的一端端部以形成第一手撕位5;以及
所述第二切刀20,设置在所述模具主体9上远离所述第一切刀19的一端,且所述第二切刀20沿所述外型尺寸刀13的边线方向设置,用于模切待加工的半成品18的另一端端部以形成第二手撕位6,以得到(直条状)具有上下手撕位(即第一手撕位5与第二手撕位6)的成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待加工的半成品18是双面带离型纸的半成品,具体的结构如图1所示,一般包括半成品主体2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半成品主体2上下两面的上离型膜1与下离型膜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直条状)具有上下手撕位的成品的具体结构如图5所示,在使用所述模具4时,将所述待加工的半成品18对应于所述第二切刀20的一端撕开部分上离型膜1,进而通过外型尺寸刀13进行模切形成直条状的产品,同时,还分别通过所述第一切刀19与所述第二切刀20对所述直条状的产品进行模切两端,进而形成第一手撕位5与第二手撕位6,得到直条状且具有上下手撕位的成品。所述第一手撕位5为模切除去对应端部的上离型膜1以及半成品主体2后形成的结构,所述第二手撕位6为模切除去对应端部的半成品主体2以及下离型膜3后形成的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手撕位5包括采用第一切刀19进行模切形成的第一缺口7,所述第二手撕位6包括采用第二切刀20进行模切形成的第二缺口8。
需要说明的是,图5所示直条状具有上下手撕位的成品左侧部分有第一手撕位5(即一离形手撕位及一异形缺口),右侧部分也有一离形手撕位及一异形缺口(即第二手撕位6);传统工艺须将产品分为左右两侧套冲,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模具4可一次性将成品模切完成。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相比,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了所述第一切刀19平行于所述外型尺寸刀13的边线方向设置,以及所述第二切刀20平行于所述外型尺寸刀13的边线方向设置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相比,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切刀19设置在所述外型尺寸刀13一端端部位置对应的模具主体9部分,所述第二切刀20设置在所述外型尺寸刀13另一端端部位置对应的模具主体9部分,具体如图2所示,即所述第一切刀19与所述第二切刀20分别设置在所述外型尺寸刀13的左右两端。其中,参照图2与图5所示,所述第一切刀19刀口对应的长度T2为所述第一手撕位5的长度,所述第二切刀20刀口对应的长度T3为所述第二手撕位6的长度。在实际使用时,以加工得到的成品的宽度为跳距T1进行模切一车成形。
实施例4
与实施例3相比,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模具主体9采用的是橡胶板,其中,所述模具主体9厚6mm,所述外型尺寸刀13刀高8mm,所述第一切刀19刀高7.85mm,所述第二切刀20刀高为8mm。
实施例5
与实施例3相比,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模具主体9采用的是木板,其中,所述模具主体9厚20mm,所述外型尺寸刀13刀高23.6mm,所述第一切刀19刀高23.45mm,所述第二切刀20刀高为23.6mm。
实施例6
与实施例3相比,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模具主体9采用的是木板,其中,所述模具主体9厚20mm,所述外型尺寸刀13刀高23.6mm,所述第一切刀19刀高23.4mm,所述第二切刀20刀高为23.6mm。
实施例7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解决所述待加工的离型纸18宽度过窄,导致刀模不好开出的问题,请参阅图3所示,在所述模具中,所述外型尺寸刀13与所述第一切刀19之间的设置距离大小设置为所述具有上下手撕位的成品的宽度大小的2倍,所述外型尺寸刀13与所述第一切刀19之间的设置距离大小是所述外型尺寸刀13远离所述第一切刀19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切刀19朝向所述外型尺寸刀13的一侧的直线距离大小d,所述外型尺寸刀13与所述第二切刀20之间的设置距离大小等同于所述外型尺寸刀13与所述第一切刀19之间的设置距离大小,采用此设计先根据预获得的具有上下手撕位的成品的尺寸形状设计第一切刀19、第二切刀20及外型尺寸刀13于所述模具主体9上;在使用时,以具有上下手撕位的成品的宽度为跳距模切三车成型,如欲方便省料,将待加工的半成品18空车冲压两次后可成型。
实施例8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与实施例7相比,除了所述外型尺寸刀13与所述第一切刀19之间的设置距离大小设置为所述具有上下手撕位的成品的宽度大小的3倍,其他与实施例7相同。
实施例9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与实施例7相比,除了所述外型尺寸刀13与所述第一切刀19之间的设置距离大小设置为所述具有上下手撕位的成品的宽度大小的0.01倍,其他与实施例7相同。
实施例10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解决所述模具4在使用时存在的需要人工剃除废料的问题,请参阅图4所示,在所述模具4中,所述模具主体9外侧还设置有两个用于排出废料的排料口21,所述模具主体9外侧朝向所述第一切刀19的一端对应设置的一排料口21与所述第一切刀19连通,用于排出所述第一切刀19在模切时形成的废料;所述模具主体9外侧朝向所述第二切刀20的一端对应设置的一排料口21与所述第二切刀20连通,用于排出所述第二切刀20在模切时形成的废料。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模具4在使用时,以具有上下手撕位的成品的宽度为跳距模切三车成型,如欲方便省料,将待加工的半成品18空车冲压两次后可成型。由于设置了排料口21,无须人工剃除废料,可以直接排废。
实施例11
一种模切装置,包括上述的模具4,请参阅图7-8所示,所述模切装置还包括:
机台11,所述机台11的输出端与刀座12连接,所述刀座12用于安装所述模具4;
平板16,设置在所述模具4外侧的机台11部分,用于安装待加工的半成品18;以及
驱动机构14,设置在所述机台11上,用于驱动所述平板16带动待加工的半成品18沿所述平板16的边线方向移动,以将待加工的半成品18进行进料。
实施例12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所示,所述驱动机构14包括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以及与所述驱动电机输出端连接的滚轮,所述滚轮与所述平板16相接触,所述驱动电机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电机,可以为直流电动机、异步电动机或同步电动机,具体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里并不作限定,只要其可以驱动滚轮转动以带动所述平板16以及待加工的半成品18沿所述平板16的边线方向移动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使用所述模切装置时,通过所述机台11带动所述刀座12与所述模具4进行模切冲型,同时,通过驱动机构14驱动所述平板16带动待加工的半成品18沿所述平板16的边线方向移动,以将待加工的半成品18进行进料,进而可以实现自动进料进行模切冲型,工作效率高,无需分多次套冲来模切成形,工艺简单,耗时短。
实施例13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所示,所述模切装置还包括限位件15,设置在所述机台11底部,用于供所述驱动电机输出端与所述滚轮的连接处进行转动且限定不发生偏离。
实施例14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所示,所述模切装置还包括基准件17,设置在所述平板16上,用于压紧待加工的半成品18,所述基准件17具体可以是泡棉条,在使用时,将待加工的离型纸18铺平固定于平板16上,平板16上固定一侧贴上泡棉条为基准边17,将待加工的半成品18靠齐基准边17,将待加工的半成品18的右侧的上离型膜1撕开,折至可让模具4模切形成第二缺口8的位置,具体参阅图8所示,通常,将上离型膜1折到不翘起或不影响模切为主。
实施例15
一种离型纸手撕位加工方法,采用上述的模切装置,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将现有的待加工的半成品18安装在所述平板16上;
2)通过驱动机构14驱动所述平板16带动待加工的半成品18沿所述平板16的边线方向移动,以将待加工的半成品18进行进料,同时,通过所述机台11带动所述刀座12和所述模具4进行模切冲型,进而可以实现自动进料进行模切冲型,得到(直条状)具有上下手撕位的成品。
实施例16
与实施例15相比,在所述的离型纸手撕位加工方法中,在安装待加工的半成品18时还包括将待加工的半成品18对应于所述第二切刀20的一端的上离型膜1撕开,折至可让模具4模切形成第二手撕位6(具体是第二缺口8)的位置,具体参阅图8所示,图8示意性地图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离型纸手撕位加工中撕折上离型膜的示意图。
实施例17
一种离型纸手撕位加工方法,采用如实施例11所示的模切装置,其中,所述模切装置中的模具4如实施例10所示,所述离型纸手撕位加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将现有的待加工的半成品18安装在所述平板16上;
2)通过驱动机构14驱动所述平板16带动待加工的半成品18沿所述平板16的边线方向移动,以将待加工的半成品18进行进料,同时,通过所述机台11带动所述刀座12和所述模具4进行模切冲型,进而可以实现自动进料进行模切冲型,得到(直条状)具有上下手撕位的成品。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模具4在使用时,以具有上下手撕位的成品的宽度为跳距模切三车成型,如欲方便省料,将待加工的半成品18空车冲压两次后可成型。由于设置了排料口21,无须人工剃除废料,可以直接于机台11排废。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对于半成品18的手撕位加工方法是以多次套冲及圆压圆方式模切成形,对于上下手撕位的加工工艺复杂,耗时,产能低。例如,“一出十”的手撕位加工方法是加工模具设计为A、B两套模具,A模具为左侧手撕位成型刀模,其上有四定位孔及左手撕位刀,B模具为右侧手撕位成型刀模,包括及外型刀与右手撕位刀,外型刀上有四个用于定位的定位销,“一出十”的手撕位加工方法是先将半成品18裁为所需大小,然后先通过A模具冲压左侧手撕位(即第一手撕位5)并冲出定位孔,然后再通过B模具冲压右侧手撕位(即第二手撕位6),一般人工放料冲压工时为500下每小时,冲型两次每模十穴,对应的冲压产能是2500pcs/h,其中,pcs(pieces)表示个、件的意思。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如下,在本实用新型以上实施例中的离型纸手撕位加工方法只需于一模具4上设置一把外型尺寸刀13即可,“一出十”的手撕位加工方法由于所用外型刀需要设置为十把刀,开模费用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采用的一把刀的十倍之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用平刀模切方式,只需将半成品18等材料平整放于平板16上,设定跳距并撕开折压一侧离型膜即可冲压成型,通过不留间距废料达到最佳材料利用效果,并无须多次套冲或开多组刀模来制备最终成品,可降低成本并提高产能,冲压时为每秒1.5pcs的加放料取料工时,平均产能为5000pcs/h左右,产能为原传统方法的产能的一倍,有效提高了产能,并将模具费用成本降低,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均可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可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在此不再详述。
上面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9)

1.一种模具,包括模具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还包括:
外型尺寸刀,设置在所述模具主体上,且与所述模具主体边线方向平行设置,用于沿所述模具主体边线方向模切待加工的半成品;
第一切刀,设置在所述模具主体上,用于模切待加工的半成品的一端端部以形成第一手撕位;以及
第二切刀,设置在所述模具主体上远离所述第一切刀的一端,用于将待加工的半成品的另一端端部进行模切形成第二手撕位,以得到具有上下手撕位的成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刀沿所述外型尺寸刀的边线方向设置或平行于所述外型尺寸刀的边线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切刀沿所述外型尺寸刀的边线方向设置或平行于所述外型尺寸刀的边线方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切刀的刀高与所述外型尺寸刀的刀高相同,所述第一切刀的刀高小于所述第二切刀的刀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切刀的刀高与所述第一切刀的刀高的差值是0.15-0.2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主体外侧还设置有多个用于排出废料的排料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主体外侧朝向所述第一切刀的一端对应设置的所述排料口与所述第一切刀连通;所述模具主体外侧朝向所述第二切刀的一端对应设置的所述排料口与所述第二切刀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型尺寸刀与所述第一切刀之间设置距离大小是所述具有上下手撕位的成品的宽度大小的0-3倍,其中,所述外型尺寸刀与所述第一切刀之间设置距离大小是所述外型尺寸刀远离所述第一切刀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切刀朝向所述外型尺寸刀的一侧的直线距离大小。
8.一种模切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切装置还包括:
机台,所述机台的输出端与刀座连接,所述刀座用于安装所述模具;
平板,设置在所述模具外侧的机台部分,用于安装待加工的半成品;以及
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机台上,用于驱动所述平板带动待加工的半成品沿所述平板的边线方向移动,以将待加工的半成品进行进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模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切装置还包括基准件,设置在所述平板上,用于待加工半成品平铺于平板上时的基准靠位。
CN202020799648.0U 2020-05-14 2020-05-14 模具及模切装置 Active CN2130057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99648.0U CN213005701U (zh) 2020-05-14 2020-05-14 模具及模切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99648.0U CN213005701U (zh) 2020-05-14 2020-05-14 模具及模切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05701U true CN213005701U (zh) 2021-04-20

Family

ID=75484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99648.0U Active CN213005701U (zh) 2020-05-14 2020-05-14 模具及模切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0570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04995A (zh) * 2020-05-14 2020-09-01 许世璋 模具、模切装置、离型纸手撕位加工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04995A (zh) * 2020-05-14 2020-09-01 许世璋 模具、模切装置、离型纸手撕位加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999113U (zh) 一种用于带手柄双面胶的模切装置
CN113580262B (zh) 含有多块双面胶元件的双面胶产品的模切方法及模切系统
CN107322676A (zh) 一种冲压设备及冲压工艺
CN213005701U (zh) 模具及模切装置
CN212736208U (zh) 一种制作铜箔表面的保护膜轮廓的模切机
JP5051286B2 (ja) 型抜きに用いられる刃型とその刃型を用いた型抜き方法
CN206140618U (zh) 一种异步模切装置
KR100811525B1 (ko) 목금형 및 피나클금형에 적용할 수 있는 스크랩수집카트리지 장착용 금형의 구조
CN111604995A (zh) 模具、模切装置、离型纸手撕位加工方法
WO2011035469A1 (zh) 电池极片圆压圆模切装置
CN113733206A (zh) 一种铜箔模切件的制作方法
CN208729984U (zh) 一种高分子材料贴片排废装置
CN216945449U (zh) 自动化不干胶标签排废装置
CN215319147U (zh) 一种易剥离模切装置
CN215202355U (zh) 一种片材分切清废装置
CN211994307U (zh) 一种胶纸撕手无刀印装置
TWI579127B (zh) A method for trimming the die cutting tool, and a sheet die cutting station having a cover which can be sucked
CN111452386A (zh) 胶膜冲切贴装装置
CN213997393U (zh) 一种用于补强钢片冲压的去毛刺棱角模具
CN217318346U (zh) 一种避免胶板模具作业形成孔废的胶板模具
CN214772473U (zh) 一种用于模切机的排屑机构
CN220614993U (zh) 一种封边系统和蜂窝板生产线
CN212121395U (zh) 一种前车门与后翼子板的冲压模具
CN220241720U (zh) 一种偏光片循环利用冲切模具装置
CN111331666B (zh) 用于平刀模切机的内框废料排废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