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68880U - 一种线束胶套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线束胶套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68880U
CN212968880U CN202021667058.9U CN202021667058U CN212968880U CN 212968880 U CN212968880 U CN 212968880U CN 202021667058 U CN202021667058 U CN 202021667058U CN 212968880 U CN212968880 U CN 2129688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ncil
car
gum cover
panel
wire har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66705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武兰
彭玲
李立玉
邵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ling Motor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ling Motor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ling Motor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ling Motor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66705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688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688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688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ulat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束胶套及汽车,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该线束胶套卡入汽车钣金的预设过孔内,汽车线束穿过线束胶套设置,线束胶套包括相互连接的直筒段与导向段,直筒段面向噪音源一侧设置,直筒段呈空心状设置,导向段呈喇叭形状设置,导向段在远离噪音源的开口侧设有隔音面板,隔音面板与导向段围合形成用于消除噪音的集音腔,隔音面板上贯穿设有线束通孔,汽车线束穿过线束通孔设置。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线束胶套内设置集音腔,对噪音起到良好隔绝作用,避免噪音经通孔进入汽车内部,从而提升汽车舒适性。

Description

一种线束胶套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束胶套及汽车。
背景技术
在汽车领域,许多线束需穿过车身钣金过孔与其它线束或零部件进行电连接。线束在穿过过孔时如果没有相应防护,线束则很容易被钣金过孔的锋利边缘磨损,一旦线束被磨损露线或断裂后,将会影响到整车用电器的使用,甚至危及车内人员的安全。目前,主要通过线束胶套来实现对汽车线束的防护。
汽车行驶时,发动机运转所产生的声音为车厢内部主要噪音来源,这时分布于车身外围的汽车钣金起到良好的隔音效果;现有的汽车线束胶套对于噪音缺乏良好的隔绝效果,噪音会经线束胶套的通孔传递至车厢内部,从而降低了整车的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线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当中汽车线束胶套对噪音缺乏良好的隔绝效果,降低舒适性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线束胶套,所述线束胶套卡入汽车钣金的预设过孔内,汽车线束穿过所述线束胶套设置,所述线束胶套包括相互连接的直筒段与导向段,所述直筒段面向噪音源一侧设置,所述直筒段呈空心状设置,所述导向段呈喇叭形状设置,所述导向段在远离所述噪音源的开口侧设有隔音面板,所述隔音面板与所述导向段围合形成用于消除噪音的集音腔,所述隔音面板上贯穿设有线束通孔,所述汽车线束穿过所述线束通孔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导向段与隔音面板围合形成一集音腔,当噪音由直筒部一侧(也即噪音源一侧)传入集音腔时,噪音沿着导向段向外扩散后,又将沿着折返的隔音面板向传入方向一侧反弹,因此该集音腔具有良好的噪音消除作用,因此可以避免现有技术当中噪音沿着空心结构的线束胶套传递,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线束胶套对于噪音隔绝作用不强的技术问题。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隔音面板的外周与所述导向段的端部相连,所述线束通孔设于所述隔音面板的中部位置,所述线束通孔与所述直筒段同轴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隔音面板朝向所述噪音源一侧逐渐收拢。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线束胶套还包括束紧圈,所述束紧圈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线束通孔的边缘部分。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束紧圈向远离所述噪音源一侧延伸,所述汽车线束穿过所述束紧圈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向段与所述隔音面板的连接部分设有安装槽,所述线束胶套通过所述安装槽卡入所述汽车钣金的预设过孔内。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槽的侧壁向外延伸设有唇边,所述唇边面向所述噪音源一侧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向段向内凹陷设有用于增加局部结构强度的凹陷区。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凹陷区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凹陷区沿着所述导向段等角隔开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来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线束胶套。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与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与/或附加的方面与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与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线束胶套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线束胶套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液压悬置的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向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线束胶套在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与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与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与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与所有的组合。
请结合图1-5,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束胶套,该线束胶套100采用橡胶材料制成,采用橡胶材料制成的线束胶套具有十分良好的柔软性及回弹性能,可以有效延长其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当中所提到的噪音源可以是发动机运行产生的噪音,也可以是汽车行驶所产生的胎噪、路躁,通过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线束胶套100,有效提升线束胶套100安装于汽车钣金200预设过孔201内的隔绝性能,从而起到隔绝噪音的效果,避免噪音经汽车钣金200的预设过孔201传入车内,提升了汽车行驶时的舒适性。
线束胶套100具体的:线束胶套100卡入汽车钣金200的预设过孔201内,汽车线束300穿过线束胶套100设置,线束胶套100包括相互连接的直筒段10与导向段11,直筒段10面向噪音源一侧设置,直筒段10呈空心状设置,导向段11呈喇叭形状设置,导向段11在远离噪音源的开口侧设有隔音面板12,隔音面板12与导向段11围合形成用于消除噪音的集音腔13,隔音面板12上贯穿设有线束通孔14,汽车线束300穿过线束通孔14设置。
其中,隔音面板12的外周与导向段11的端部相连,线束通孔14设于隔音面板12的中部位置,线束通孔14与直筒段10同轴设置,隔音面板12朝向噪音源一侧逐渐收拢。
上述集音腔13能够用于隔绝噪音的原理在于:该集音腔13由导向段11与隔音面板12围合形成,当噪音由直筒段10一侧(也即噪音源一侧)传入集音腔13时,噪音沿着导向段11向外扩散后,噪音又将沿着折返的隔音面板12向传入方向一侧反弹,从而起到良好的噪音隔绝作用。
由于汽车线束300穿过线束胶套100设置,为了增加对汽车线束300的定位作用,该线束胶套100还包括束紧圈15,束紧圈15的一端连接至线束通孔14的边缘部分,束紧圈15向远离噪音源一侧延伸,汽车线束300穿过束紧圈15设置。通过束紧圈15的设置,汽车线束300将获得良好的支撑与定位。实际使用过程中,该束紧圈15应当紧密贴合汽车线束300的外围,其不仅能够获得良好的定位效果,还能够同步提升该线束胶套100的隔绝噪音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线束胶套100是这样安装设置的:导向段11与隔音面板12的连接部分设有安装槽16,此时,安装槽16处于整个线束胶套100的最外围,线束胶套100由汽车钣金200的一端穿入预设过孔201内,线束胶套100通过安装槽16卡入汽车钣金200的预设过孔201内,线束胶套100的安装方向应当保证直筒段10面向噪音源一侧设置。
为了提升汽车钣金200预设过孔201处的密封效果,安装槽16的侧壁向外延伸设有唇边17,唇边17面向噪音源一侧设置。当线束胶套100安装在预设过孔201内时,安装槽16侧壁的唇边17能够进一步贴合汽车钣金200的侧壁,以提升该部位的密封效果。
在汽车行驶时,汽车内部的众多线束与汽车钣金200之间容易产生拉扯,为了提升该线束胶套100的结构强度,避免破损。本实施例当中,导向段11向内凹陷设置有多个用于增加局部结构强度的凹陷区18,多个凹陷区18沿着导向段11等角隔开设置。该凹陷区18的设置,能够增加导向段11的结构强度,也能够提升该导向段11的回弹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第一实施例当中所示的线束胶套,该线束胶套卡入汽车钣金的预设过孔内,汽车线束穿过线束胶套设置。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与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与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线束胶套,所述线束胶套卡入汽车钣金的预设过孔内,汽车线束穿过所述线束胶套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胶套包括相互连接的直筒段与导向段,所述直筒段面向噪音源一侧设置,所述直筒段呈空心状设置,所述导向段呈喇叭形状设置,所述导向段在远离所述噪音源的开口侧设有隔音面板,所述隔音面板与所述导向段围合形成用于消除噪音的集音腔,所述隔音面板上贯穿设有线束通孔,所述汽车线束穿过所述线束通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胶套,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音面板的外周与所述导向段的端部相连,所述线束通孔设于所述隔音面板的中部位置,所述线束通孔与所述直筒段同轴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胶套,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音面板朝向所述噪音源一侧逐渐收拢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胶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胶套还包括束紧圈,所述束紧圈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线束通孔的边缘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束胶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紧圈向远离所述噪音源一侧延伸,所述汽车线束穿过所述束紧圈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胶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段与所述隔音面板的连接部分设有安装槽,所述线束胶套通过所述安装槽卡入所述汽车钣金的预设过孔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束胶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的侧壁向外延伸设有唇边,所述唇边面向所述噪音源一侧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胶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段向内凹陷设有用于增加局部结构强度的凹陷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束胶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区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凹陷区沿着所述导向段等角隔开设置。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线束胶套。
CN202021667058.9U 2020-08-11 2020-08-11 一种线束胶套及汽车 Active CN2129688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67058.9U CN212968880U (zh) 2020-08-11 2020-08-11 一种线束胶套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67058.9U CN212968880U (zh) 2020-08-11 2020-08-11 一种线束胶套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68880U true CN212968880U (zh) 2021-04-13

Family

ID=753528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667058.9U Active CN212968880U (zh) 2020-08-11 2020-08-11 一种线束胶套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6888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47924A (zh) * 2021-11-26 2022-04-15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吸音线束堵盖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47924A (zh) * 2021-11-26 2022-04-15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吸音线束堵盖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968880U (zh) 一种线束胶套及汽车
CN107901747B (zh) 前置前驱汽车动力总成的三点悬置系统及悬置方法
CN106931241B (zh) 汽车线束过孔密封隔音结构
CN104842892B (zh) 隔音装置和设置有该隔音装置的车辆
CN205986002U (zh) 汽车线束护线盒
CN211468337U (zh) 一种汽车生产用中部喇叭装饰面板
CN214823653U (zh) 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CN211166747U (zh) 一种汽车线束减震防护组件
CN217553766U (zh) 一种汽车头枕及音响系统
CN220475352U (zh) 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线束护线盒
CN220904890U (zh) 车体及车辆
CN210363786U (zh) 真空泵安装支架及真空泵
CN216424314U (zh) 一种汽车用组合式密封隔音橡胶件
CN213649313U (zh) 动力总成和车辆
CN211567648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支架
CN220082099U (zh) 一种车用智能换挡拨杆
CN214138440U (zh) 一种线束过孔橡胶件安装结构
CN217892607U (zh) 汽车地毯结构及汽车
CN216953260U (zh) 新风组件及空调器
CN210000055U (zh) 汽车空调调速模块外壳以及汽车空调调速模块
CN211592427U (zh) 安装支架及车载大屏总成
CN219927529U (zh) 座椅以及车辆
CN214492466U (zh) 空调器
CN114056258B (zh) 一种柱状线束接插头固定结构
CN219257140U (zh) 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车身框架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