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55492U - 尘杯组件以及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尘杯组件以及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55492U
CN212755492U CN202021210766.XU CN202021210766U CN212755492U CN 212755492 U CN212755492 U CN 212755492U CN 202021210766 U CN202021210766 U CN 202021210766U CN 212755492 U CN212755492 U CN 2127554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ing
cup
section
dust
buck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1076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翟泽
刘晓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21076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554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554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554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具体为一种尘杯组件以及吸尘器,其中,一种尘杯组件,包括:尘杯,尘杯包括杯体以及盖体,杯体的底端具有灰尘清理口,盖体连接于杯体且用于封盖灰尘清理口;锁定机构,包括锁定件、限制扣以及锁定扣,锁定扣连接于盖体的外壁,限制扣连接于杯体的外壁,锁定件用于带动限制扣或锁定扣运动;当限制扣与锁定扣相抵接,且限制扣阻挡锁定扣的运动时,盖体和杯体锁定在一起。将杯体底端的盖体打开,使得灰尘清理口露出,避免了用户从尘杯顶部抽出旋风锥,利于简化灰尘处理操作,更利于用户倒出灰尘。

Description

尘杯组件以及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涉及尘杯组件以及吸尘器。
背景技术
吸尘器是一种家庭清洁用电器,用于对地面、墙面等进行清洁,吸取地面上附着的灰尘。
现有的吸尘器具有主体,在主体内置有吸尘腔,吸尘腔内设置有旋转叶片等负压产生装置。在工作时,利用电动机带动叶片高速旋转,从而在吸尘腔内产生空气负压,吸取灰尘。吸取到的尘屑被临时存储在吸尘器内部的尘杯中,然后在每次使用之后或者在若干次使用之后,再将尘杯中的灰尘从尘杯中清理掉。
目前,在处理尘杯中的灰尘时,需要先将设置在尘杯中的旋风锥从尘杯的顶部取出,然后才能将灰尘从尘杯顶部的开口倒出,这样,不仅导致尘杯的清理过程繁琐,而且取出的旋风锥也容易被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尘杯组件以及吸尘器,用以解决现有的尘杯的灰尘的清理过程繁琐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尘杯组件,包括:杯体,其底端具有用于清理灰尘的灰尘清理口;盖体,与所述杯体可转动地连接、并能够相对于所述杯体转动到封闭所述灰尘清理口的第一位置以及转动到打开所述灰尘清理口的第二位置;锁定机构,包括能够耦合在一起或者脱离耦合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设于所述盖体,所述第二部分设于所述杯体;在所述盖体相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耦合在一起,以将所述盖体和杯体锁紧。
通过设置上述方案,通过设置杯体和盖体,使得在清理灰尘时,将杯体底端的盖体打开,使得灰尘清理口露出,避免了用户从杯体顶部抽出旋风锥,利于简化灰尘处理操作,更利于用户倒出灰尘。
另外,通过设置锁定机构的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且通过第一部分设于杯体,第二部分设于盖体,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能够耦合在一起或者脱离耦合,使得在盖体相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耦合在一起,以将盖体和杯体锁紧。在盖体相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脱离耦合,以将盖体打开进而显露出灰尘清理口。杯体内的灰尘从灰尘清理口流出;如此,利于实现盖体和杯体的快捷安装和拆卸,利于方便和简化用户的倒灰操作。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一个被构造成能够相对另一个往脱离耦合的方向运动,以打开所述灰尘清理口。
通过设置上述方案,在要将杯体和盖体解锁时,可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做远离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的运动,以使得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离,进而使得杯体和盖体分离。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一个被构造成能够相对另一个转动,以使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脱离耦合。
通过设置上述方案,在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离时,用户只需转动第一部分或者第二部分即可,操作简单。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锁定机构还包括弹性复位部分,所述弹性复位部分用于提供将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保持耦合的弹性复位力。
通过设置上述方案,在盖体和杯体锁定后,弹性复位部分的弹性复位力使得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维持相互耦合的状态,也就是说,弹性复位部分阻止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相互分离运动。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部分包括锁定扣,所述第二部分包括能够相对于所述锁定扣转动的限制扣;所述锁定扣和限制扣具有能够相互耦合的耦合面。
通过设置上述方案,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通过锁定扣和限制扣之间相互扣合的方式耦合在一起。限制扣和锁定扣的结构简单,易于加工。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锁定扣和限制扣还设有相互配合的导向斜面;所述导向斜面用于在所述盖体封盖所述灰尘清理口时,将所述限制扣推离到与所述锁定扣脱离耦合的位置。
通过设置上述方案,导向斜面起引导作用,能够利于限制扣和锁定扣之间的顺利耦合。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锁定扣设于所述盖体的外表面,所述限制扣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杯体的外表面。
通过设置上述方案,在要将杯体和盖体解锁时,限制扣朝向远离锁定扣方向转动,以使得限制扣的耦合面与锁定扣的耦合面分离;在要将杯体和盖体锁定时,限制扣需朝向锁定扣方向转动,以使得限制扣和锁定扣上的耦合面分离。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限制扣包括第一限制段,所述锁定扣包括第一锁定段;在所述限制扣与所述锁定扣相互耦合时,所述第一限制段抵接于所述第一锁定段的下端面。
通过设置上述方案,第一限制段的上端面和第一锁定段的下端面构成相互耦合的耦合耦合面,第一限制段支撑第一锁定段,以便支撑与第一锁定段连接的盖体。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限制扣还包括相对于所述第一限制段弯折的第二限制段,所述第二限制段铰接于所述杯体。
通过设置上述方案,第二限制段铰接于杯体,使得与第二限制段连接的第一锁定段能够相对于杯体转动,且实现第一锁定段与杯体之间的连接,进而实现杯体和盖体的连接。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杯体的外壁设有盒体,所述第二限制段与所述杯体之间的铰接点设于所述盒体内,所述第二限制段的两端分别穿出于所述盒体。
通过设置上述方案,第二限制段伸出盒体的一端可为用户提供施力端。用户推动第二限制段转动,进而使得限制扣转动。另外,盒体能够将铰接处以及部分限制扣罩住,不仅避免盒体内部的零件部和外界接触,提高零件的使用寿命,还提高了装置的整体性。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弹性复位部分位于所述盒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二限制段之间。
通过设置上述方案,盒体能够为弹性复位部分提供安装位。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盒体内设有安装柱,紧固件穿设于所述杯体且连接于所述安装柱。
通过设置上述方案,盒体和杯体通过紧固件连接,以便于盒体和杯体之间的安装;安装柱能够为紧固件的移动提供引导,以便于紧固件的安装。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盒体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有一限制槽,所述第二限制段的两端分别穿出于两个所述限制槽;在所述限制扣与所述锁定扣脱离耦合后,所述限制槽用于限制所述第二限制段相对所述第一锁定段的最远位置;在所述限制扣与所述锁定扣耦合后,所述限制槽用于限制所述第二限制段相对所述第一锁定段的最近位置。
通过设置上述方案,在限制扣与所述锁定扣脱离耦合后,即在第一限制段和第一锁定段分离后,限制槽能够抵接于第二限制段,以限制第二限制段相对于第一锁定段运动的最远位置;在在限制扣与所述锁定扣耦合后,限制槽能够抵接于第二限制段,以限制第二限制段相对于第一锁定段运动的最近位置;如此,第二限制段的位移可控。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盖体包括底壁以及设于所述底壁上表面的侧壁和内围壁,所述侧壁和内围壁之间形成容纳槽,所述杯体的底端插入所述容纳槽内。
通过设置上述方案,在盖体和杯体配合时,将杯体的底端伸入容纳槽内,以便使得盖体罩住杯体的底端,杯体的底端能够拦截至少部分灰尘等杂质。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杯体的底端往内弯折形成内凸缘,所述内凸缘插入所述容纳槽内;所述盖体的侧壁的外表面与所述杯体的外表面齐平。
通过设置上述方案,盖体的侧壁的外表面与杯体的外表面齐平,以便实现盖体和杯体锁定后的整体性。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容纳槽内设置有垫圈。
通过设置上述方案,垫圈能够拦截从杯体和盖体连接缝隙进入的灰尘、水等杂质,以便实现杯体和盖体之间的密封。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垫圈与所述容纳槽的底壁之间设有支撑架。
通过设置上述方案,支撑架为垫圈提供纵向支撑,以便于垫圈的安装。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盖体与杯体的铰接点、以及锁定机构对称设置于所述杯体的中轴线的两侧。
通过设置上述方案,在盖体和杯体锁定时,盖体的一端和杯体铰接,盖体对称的另一端通过锁定机构连接于杯体,如此,盖体上至少两点与杯体连接,以便盖体和杯体连接的稳定性。
一种吸尘器,包括主机壳体以及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尘杯组件。
通过设置上述方案,吸尘器工作结束后,在清理尘杯组件中的灰尘时,只需便捷地将盖体从杯体的底端打开,使得灰尘清理口露出。避免了用户从杯体顶部抽出旋风锥,利于简化灰尘处理操作,更利于用户倒出灰尘。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机壳体的底部在与所述尘杯组件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避让口,所述尘杯组件通过支架安装于所述主机壳体内。
通过设置上述方案,灰尘从避让口流出到主机壳体的外侧。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杯体的底端从所述避让口伸出到所述主机壳体外。
通过设置上述方案,在清理灰尘时,可不用将尘杯组件从主体壳体内取出,可直接将伸出主机壳体的盖体从杯体打开即可,使得灰尘清理口通过避让口露出。即便于在不打开主机壳体的情况下,直接清理灰尘,利于便捷清理灰尘。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尘杯组件的盖体放置在所述主机壳体的底部上。
通过设置上述方案,以便使得灰尘从主机壳体的底端流出。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为现有的尘杯的立体剖视图;
图2为一种尘杯组件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部分纵向立体剖视图;
图4为图2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5为图2的部分剖视图,其中,杯体和盖体为锁定状态;
图6为图2的部分剖视图,其中,杯体和盖体为解锁状态;
图7为图2的部分示意图;
图8为另一种尘杯组件的部分纵向立体剖视图,其中,杯体和盖体为锁定状态;
图9为另一种尘杯组件的部分示意图,其中,杯体和盖体为解锁状态;
图10为又一种尘杯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12为图10的部分纵向剖视图,其中,盖体和杯体为锁定状态;
图13为图10的纵向剖视图,其中,盖体和杯体为解锁状态;
图14为图10的部分示意图;
图15为再一种尘杯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6为图15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17为图15的部分纵向剖视图,其中,盖体和杯体为锁定状态;
图18为图15的纵向剖视图,其中,盖体和杯体为解锁状态;
图19为图15的部分示意图;
图20为一种吸尘器的示意图;
图21为另一种吸尘器的部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杯体;11、内凸缘;
2、盖体;21、垫圈;22、限位板;23、支撑架;
3、旋风锥;
411、转动部;412、移动部;
42、盒体;421、安装柱;
43、锁定扣;
44、限制扣;441、第一限制段;442、第二限制段;443、滑动段;
45、施力端;
46、安装凸起;
5、弹性复位部分;
6、转轴;
7、主机壳体;
101、尘杯;102、旋风锥。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实用新型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1为现有的尘杯的立体剖视图,如图1所示,尘杯101组件包括尘杯101以及位于尘杯101内的旋风锥102。其中,尘杯101为一体件,具有朝向上方的开口。也就是说尘杯101包括侧壁和底壁,侧壁连接于底壁的外周且朝向上方延伸。尘杯101的侧壁和底壁合围成一收容空间。旋风锥102位于收容空间的上部,吸入尘杯101的灰尘被存储在收容空间的下部。
继续参考图1,当要对尘杯101内的灰尘进行清理时,需要先将旋风锥102从收容空间的上部取出,再将尘杯101内的灰尘倒出。故不仅导致尘杯101的倒灰操作繁琐,用户体验感差,而且所取出的旋风锥102可能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有鉴于此,为了避免清理尘杯101繁琐且容易污染环境的问题,采用在尘杯的底端设置灰尘清理口,并设置能够转动封闭和打开该灰尘清理口的盖体,从而可以在需要清理尘杯时,直接通过转动盖体即可轻松的将灰尘从尘杯中排出。例如,可以将尘杯从吸尘器的主机壳体内取出,然后提拿到垃圾桶的上方,转动打开盖体,灰尘即可从尘杯中直接掉落到垃圾桶内,从而无需翻转尘杯来实现灰尘的清理,不仅省时,而且还省力。此外,由于在清理尘杯的时候无需将旋风锥取出,也就不会损坏旋风锥或者使得旋风锥上的灰尘落到地面上,从而可以更好的保持环境的清洁。
下面结合附图来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尘杯组件。
实施例一
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尘杯组件的示意图,图3为图2中局部结构的纵向立体剖视图,图4图2的爆炸示意图。
如图2-图4所示,尘杯组件包括尘杯,尘杯包括旋风锥3、杯体1以及盖体2。旋风锥3设置于杯体1内,且连接于杯体1的上部。杯体1的底端具有灰尘清理口,灰尘清理口可设于杯体1的底面,也可设于杯体1的底端侧壁上。其中,图2-图4以杯体1的底端呈开口设置为例示出,可以理解地,该开口即为灰尘清理口。
值得说明的是,下文以灰尘清理口设置于杯体1的底面为例进行描述,对于灰尘清理口设置于杯体1的侧壁的结构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通过下文的描述进行简单推导得到,在此就不再赘述。
盖体2连接于杯体1且用于封盖灰尘清理口。其中,盖体2和杯体1之间的连接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几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盖体2转动设置于杯体1,盖体2通过转动的方式来使得灰尘清理口显露。示例性地,如图2-图4所示,盖体2的一端铰接于杯体1的一侧,盖体2的另一端通过锁定机构与杯体1连接在一起。示例性地,锁定机构、盖体2与杯体1的铰接点对称设置于杯体1的中轴线的两侧。其中,盖体2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盖体2转动到第一位置时,盖体2能够封闭灰尘清理口;盖体2转动到第二位置时,盖体2能够打开灰尘清理口。
可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盖体2包括底壁以及设于底壁上表面的侧壁和内围壁22,侧壁连接于底壁的外周且套设于内围壁22的外侧,侧壁和内围壁22之间形成容纳槽,杯体1的底端插入容纳槽内。示例性地,杯体1的侧壁底端设有内凸缘11,内凸缘11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相对于杯体1的侧壁朝向杯体1的内侧弯折,第二段相对于第一段朝向盖体2方向弯折。盖体2和杯体1闭合时,第一段与盖体2的侧壁上端抵接,第二段与盖体2的内侧壁抵接,以便至少部分实现盖体2和杯体1之间的密封,以防止灰尘、水等进入盖体2和杯体1所围成的收容空间中。
可选地,盖体2和杯体1在配合处设有垫圈21,以便进一步实现盖体2和杯体1之间的密封。示例性地,垫圈21可连接于盖体2且抵接于内凸缘11的第二段的下端面。盖体2上可设有安装部,以便实现垫圈21的安装。安装部可包括支撑架23以及内围壁22。内围壁22可连接于盖体2且朝向杯体1延伸。内围壁22可呈环状设置,且与盖体2的侧壁可呈同心设置。垫圈21的内外两侧可分别抵接于盖体2的侧壁和内围壁22。支撑架23连接于盖体2的底壁且朝向杯体1延伸。
继续参考图3和图4,支撑架23位于内围壁22和盖板的侧壁之间,且高度低于内围壁22的高度。支撑架23抵接于垫圈21的底面,以便为垫圈21提供沿杯体1的轴向方向的支撑。如此,内围壁22、支撑架23以及盖体2的侧壁可限定出用于安装垫圈21的安装空间。垫圈21可通过胶粘、过盈配合等方式安装到该安装空间内。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图中未示出,至少部分盖体2滑设于杯体1,盖体2通过滑移的方式来使得灰尘清理口显露出来。当然,盖体2和杯体1同样可通过锁定机构来锁定相对位置。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盖体2罩设在灰尘清理口上,盖体2上至少设置两个锁定机构,两个锁定机构呈对称设置。盖体2可从杯体1上拆离,以便灰尘清理口的显露。可以理解地,上文提到的第一种盖体2和杯体1的配合方式,由于至少部分盖体2始终于杯体1连接,所以可只需要设置一个锁定机构就能实现盖体2和杯体1之间的锁定。上文提到的第二种方式的锁定机构可设有一个也可设有多个,这取决于盖体2是否设置成可从杯体1上完全滑离。
综上所述,通过设置杯体1和盖体2,使得在清理灰尘时,将杯体1底端的盖体2打开,使得灰尘清理口露出,避免了用户从尘杯顶部抽出旋风锥3,利于简化灰尘处理操作,更利于用户倒出灰尘。
下文以图2-图4所示的盖体2和杯体1的连接形式为例来描述锁定机构,即盖体2的一端铰接于杯体1的一侧,盖体2的另一端通过锁定机构与杯体1连接在一起。对于盖体2和杯体1的其它连接形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从下文进行简单推导得到,在此就不再赘述。
如图2-图7所示,锁定机构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盖体2转动到第一位置时,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耦合在一起,以将盖体2和杯体1锁紧;在盖体2转动到第二位置时,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能够脱离耦合,以将盖体2和杯体1分离。
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耦合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锁扣配合、插销配合、卡接配合。下文以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以锁扣配合的方式示出。对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其它配合方式,可参考下文进行简单推导得到。示例性地,如图2-图7所示,第一部分包括连接于盖体2外壁的锁定扣43,第二部分包括连接于杯体1外壁的限制扣44。锁定扣43和限制扣44具有能够相互耦合的耦合面,也即二者分别具有能够相抵接的两个面。当所述限制扣44与所述锁定扣43耦合,也就是说,限制扣44与所述锁定扣43相抵接,且所述限制扣44阻挡所述锁定扣43的运动时,所述盖体2和所述杯体1锁定在一起。
此外,假如灰尘清理口设置于杯体1的底面,在锁定盖体2和杯体1时,限制扣44位于锁定扣43的下方,与杯体1连接的限制扣44能够施加给锁定扣43向上的支撑力,以便抵抗盖体2的重力作用,使得盖体2的一端不会脱离杯体1;假如灰尘清理口设置于杯体1的侧壁,在锁定盖体2和杯体1时,限制扣44可位于锁定扣43的外侧,与杯体1连接的限制扣44施加给锁定扣43朝向杯体1内侧的限制力,使得盖体2的一端不会脱离杯体1。
需要指出的是,对限制扣44和锁定扣43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但在设计限制扣44和锁定扣43时,二者除了耦合位置应当尽量避免其他干涉情况的发生,当然,这并非是限制性条件。可选地,锁定扣43和限制扣44还设有相互配合的导向斜面。导向斜面用于在盖体2封盖灰尘清理口时,将限制扣44推离到与锁定扣43脱离耦合的位置。
可选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一个被构造成能够相对另一个往脱离耦合的方向运动,以打开所述灰尘清理口。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一个被构造成能够相对另一个转动,以使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脱离耦合。示例性地,如图2-图7所示,锁定扣43固定连接于盖体2,限制扣44转动连接于杯体1,限制扣44相对于锁定扣43转动。其中,限制扣44包括第一限制段441,锁定扣43包括第一锁定段。在限制扣44与锁定扣43相互耦合时,第一限制段441抵接于第一锁定段的下端面。
可选地,限制扣44还包括相对于第一限制段441弯折的第二限制段442,第二限制段442铰接于杯体1。第二限制段442设有施力端45,用户通过施力端45来驱动第二限制段442运动,进而带动锁定扣43运动。
此外,第二限制段442上可设有安装凸起46。杯体1上连接有转轴6,转轴6穿设于安装凸起46,安装凸起46相对转轴6转动。如此,第二限制段442转动连接于杯体1。锁定扣43可固定连接于盖体2,第一限制段441连接于第二限制段442的一端,并随第二限制段442的转动而做靠近和远离锁定扣43的运动,如此可实现限制扣44与杯体1的连接以及限制扣44的运动。
可选地,安装凸起46可位于第二限制段442的中间位置,第二限制段442远离限制扣44的一端上文提到的第二限制段442的施力端45,用户可通过拖动施力端45来实现转动第二限制段442。
可选地,安装凸起46上可设有轴承,以便实现第二限制段442在转轴6的轴向方向的限位。可选地,转轴6远离杯体1的一端也可设有限制板,第二限制段442被限定在限制板和杯体1的侧壁之间,如此,也可同样实现第二限制段442在转轴6的轴向方向的限位。
可选地,第二限制段442、第一限制段441以及安装凸起46可呈一体设置,以便提高第二限制段442的结构强度。其中,第一限制段441连接于第二限制段442且朝向锁定扣43方向延伸。
为了便于描述,将限制扣44和锁定扣43耦合时,第二限制段442的位置称为第一位置;将限制扣44和锁定扣43脱离耦合时,第二限制段442的位置称为第二位置。
如图5-图7所示,为了保证盖体不会轻易打开,可以通过一弹性复位部分5保持限制扣44和锁定扣43之间的耦合,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弹性复位部分5的弹性复位力让限制扣44具有往与锁定扣43耦合方向运动的趋势,以便将限制扣往耦合的位置偏压。可以理解地,当第二限制段442位于第一位置时,弹性复位部分5为第二限制段442提供支撑力,以使得第二限制段442保持在第一位置;当用户将第二限制段442转动至第二位置后,盖体2和杯体1分离,尘杯中的灰尘从灰尘清理口落出;当灰尘全部落出尘杯后,用户转动第二限制段442,使得第二限制段442维持在第二位置,直至盖体2和杯体1扣合。此时,释放第二限制段442,第二限制段442在弹性复位部分5的作用下恢复到第一位置处。
可选地,如图4-图6所示,弹性复位部分5可包括具有直线方向的弹性变形的弹簧,杯体1上连接有安装板,弹簧设置在安装板和第二限制段442之间。其中,安装板和第二限制段442上可设有定位柱,以便于弹簧的安装和定位。另外,弹性复位部分5也可包括扭簧,扭簧可套设于转轴6且位于安装凸起46和转轴6之间。
另外,为了保证盖体不会轻易打开,也可通过在杯体1上设有第一卡位来实现。示例性地,第二限制段442位于第一位置时可卡接于该第一卡位,以便实现第二限制段442的第一位置的停留。可选地,杯体1上也可设有第二卡位,第二限制段442位于第二位置时可卡接于该第二卡位,以便能实现在盖体2和杯体1扣合过程中,用户不需要一直按压第二限制段442,使第二限制段442维持在第二位置,利于提高用户操作的便捷性。
继续参考图2-图7,锁定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杯体1的盒体42,盒体42可罩设于第二限制段442的转动中心处,盒体42的两个侧壁上可设有限位孔,第二限制段442的两端分别穿出两个限位孔。第二限制段442连接有第一限制段441的一端从盒体42的下端穿出,以便与锁定扣43配合;第二限制段442的施力端45从盒体42的上端穿出,以便用户施力。
可选地,上文提到的用于安装弹簧的安装板、用于限制安装凸起46的位置的限制板,可由盒体42的侧壁来代替。示例性地,弹簧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限制段442和盒体42的侧壁,安装凸起46被限定在盒体42的前壁和杯体1的侧壁之间。如此可提高锁定机构的整体性以及,美观性。
可选地,盒体42可拆卸连接于杯体1。示例性地,盒体42上可设有安装柱421,安装柱421朝向杯体1方向延伸,安装柱421上设有螺纹孔。紧固件可穿设于杯体1并螺纹连接于螺纹孔,以便使得紧固件的头部位于杯体1内,以隐藏紧固件,提高盒体42表面的美观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以限制扣44转动安装在杯体1上,锁定扣43固定安装在盖体2上作为示例,详细介绍了限制扣44和锁定扣43的配合方式,但是,应当理解,锁定扣43也可转动连接于盖体2,限制扣44可固定连接于杯体1,图8和图9示出了锁定扣43包括第一锁定段以及第二锁定段,第二锁定段相对于第一锁定段呈弯折设置,且第二锁定段转动连接于盖体2。
可以理解地,第二锁定段也同样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如图8所示,第二锁定段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锁定段带动第一锁定段移动到限制扣44的上方,锁定扣43的下方和限制扣44抵接;如图9所示,第二锁定段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锁定段带动第一锁定段远离限制扣44。
可选地,盖体2上可设有上文提到的盒体42,盖体2和第二锁定段的转动点位于盒体42内,盒体42为弹性复位部分5和安装凸起46提供安装位置。第一锁定段穿出于盒体42的上方,第二锁定段的施力端45穿出于盒体42的下方,以便为用户提供施力的部分。
综上所述,通过设置锁定机构的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且通过第一部分设于杯体,第二部分设于盖体,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能够耦合在一起或者脱离耦合,使得在盖体相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耦合在一起,以将盖体和杯体锁紧。在盖体相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脱离耦合,以将盖体打开进而显露出灰尘清理口。杯体内的灰尘从灰尘清理口流出;如此,利于实现盖体和杯体的快捷安装和拆卸,利于方便和简化用户的倒灰操作。
实施例二
图10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尘杯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图11为图10的爆炸图,图12和图13为图10的局部结构的纵向剖视图,其中,图12示意出了盖体2和杯体1为锁定状态,图13示意出了盖体2和杯体1为解锁状态,图14为图10中尘杯组件的盖体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如图10-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尘杯组件主要是锁定机构存在差异,以下主要介绍本实施例采用的锁定机构及其工作方式,尘杯及盖体的具体结构和配合方式可参见实施例1,不再进行赘述。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一个被构造成能够相对另一个往脱离耦合的方向运动,以打开所述灰尘清理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一个被构造成能够相对另一个沿直线运动,以使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脱离耦合。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将限制扣44配置成相对锁定扣43转动来实现二者的耦合和脱离耦合不同,在本实施例中,限制扣44被配置成能够相对于锁定扣43做直线运动,以实现二者的耦合和脱离耦合。
示例性地,限制扣44包括第一限制段441,锁定扣43包括第一锁定段,第一限制段441滑设于第一锁定段。在限制扣44与锁定扣43相互耦合时,第一限制段441抵接于第一锁定段的下端面。
可选地,限制扣44还包括相对于第一限制段441弯折的第二限制段442。在限制扣44与锁定扣43相互耦合时,第一限制段441的一端抵接于第二锁定段。
可选地,第二限制段442远离第一限制段441的一端设有滑动段443,滑动段443相对于第二限制段442呈弯折设置,杯体1设有滑道,滑动段443沿直线方向滑设于滑道。滑动段443远离第二限制段442的一端为第二限制段442的施力端45。
另外,为了实现第一限制段441和第一锁定段的滑动配合,第一限制段441和第一锁定段至少各存在一个面为平行于滑动段443的滑动方向。且这两面相抵接。
可选地,第二限制段442、滑动段443以及第一限制段441可呈一体设置,以便提高第二限制段442的结构强度。其中,第一限制段441连接于第二限制段442且朝向锁定扣43延伸。
可选地,对于如何使得第二限制段442在不受外力时停留在第一位置、如何限制第二限制段442的移动范围都可参考上文所描述的方式。如图12和图13所示,示例性地,杯体1上可设有盒体42,盒体42罩设于杯体1上。滑动段443的施力端45穿出于盒体42的侧壁,第二限制段442连接有第一限制段441的一端穿出于盒体42的另一侧壁。
可选地,盒体42内可设有上挡板和下挡板,上挡板和下挡板可构成滑道,滑动段443沿滑道滑动。下挡板可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由于第二限制段442相对于滑动段443呈弯折设置,故下挡板的第一端可连接于盒体42的侧壁,下挡板的第二端可与盒体42的相对侧壁呈间隔设置,以便为第二限制段442预留运动空间。弹性复位部分5可位于第二限制段442和盒体42侧壁之间。可选地,当第二限制段442位于第一位置时,下挡板的第二端可抵接于第二限制段442,以便实现第二限制段442的位置限定。
可选地,为了提高弹性复位部分5的作用效果,弹性复位部分5可包括具有直线方向的弹性变形的弹簧,弹簧可设于盒体42的侧壁与滑动段443和第二限制段442连接处之间。以便用户对施力端45的力通过滑动段443作用在弹性复位部分5上。
可选地,盒体42的另一侧壁上设有限制槽。第二限制段442连接有第一限制段441的一端可穿出于限制槽。当第二限制段442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限制段442可抵接于限制槽的一槽壁;当第二限制段442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限制段442可抵接于限制槽的另一槽壁,如此通过限制槽来限制第二限制段442运动范围。
第二限制段442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如图12所示,第二限制段442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限制段441抵接于锁定扣43的第一锁定段的下端面,以便限制扣44支撑锁定扣43。如图12和13所示,第二限制段442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运动过程可为,用户将滑动段443的施力端45至少部分推入盒体42内,使得第二限制段442左移,进而使得与第二限制段442连接的第一限制段441左移,并脱离锁定扣43的第一锁定段。
值得说明的是,锁定扣43和限制扣44也可以有其他设置方式,例如,锁定扣43也可滑设于盖体2,限制扣44可固定连接于杯体1。此时,锁定扣43包括第一锁定段、第二锁定段以及滑动段,第二锁定段相对于第一锁定段弯折,滑动段相对于第二锁定段弯折,用户通过推动滑动段使得第一锁定段运动,使得锁定扣43和限制扣44耦合或脱离耦合。
实施例三
图1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尘杯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图16为图15的爆炸图,图17和图18为图15的局部结构的纵向剖视图,其中,图17示意出了盖体2和杯体1为锁定状态,图18示意出了盖体2和杯体1为解锁状态,图19为图15中尘杯组件的盖体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如图15-图19所示,本实施例的尘杯组件主要是锁定机构存在差异,以下主要介绍本实施例采用的锁定机构及其工作方式,尘杯及盖体的具体结构和配合方式可参见实施例1,不再进行赘述。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同,限制扣44均被配置成能够相对于锁定扣43转动,以实现二者的耦合和脱离耦合,但在本实施例中,限制扣44通过执行组件来驱动。
示例性地,执行组件包括转动设置于尘杯的转动部411以及沿直线滑设于尘杯的移动部412,移动部412设有第一轮齿,转动部411设有第二轮齿,第一轮齿啮合于第二轮齿;锁定扣43和限制扣44中的一个连接于转动部411和移动部412中的一个。
值得说明的是,“锁定扣43和限制扣44中的一个连接于转动部411和移动部412中的一个”指的是,“锁定扣43连接于转动部11”或者“锁定扣43连接于移动部412”或者“限制扣44连接于转动部11”或者“限制扣44连接于移动部412”。
图15-图19以锁定扣43设于盖体2的外表面,限制扣44可转动地设于杯体1的外表面为例示出,下文也按照图15-图19的设置方式进行描述。对于其它的几种情况,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简单推到得到,在此就不再赘述。
示例性地,限制扣44包括第一限制段441,锁定扣43包括第一锁定段。在限制扣44与锁定扣43相互耦合时,第一限制段441抵接于第一锁定段的下端面。限制扣44还包括相对于第一限制段441弯折的第二限制段442,第二限制段442连接于转动部411,转动部411转动地设于杯体1。
可选地,移动部412包括移动杆,移动杆的一端为施力端45,移动杆的另一端的下端面设置有第一轮齿;转动部415包括转动设置于杯体1的齿轮,齿轮的外侧设有第二轮齿。第二限制段442连接于齿轮的侧壁。
其中,齿轮、第二限制段442以及第一限制段441可呈一体设置,以便提高限制扣44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对于如何使得第二限制段442在不受外力时停留在第一位置、如何限制第二限制段442的移动范围都可参考上文所描述的方式。如图17和图18所示,示例性地,杯体1上可设有盒体42,盒体42罩设于杯体1。盒体42可罩设于移动部412和转动部415的连接处,以便提高锁定机构的整体性。移动部412穿出于盒体42且滑设于盒体42,第二限制段442连接有第一限制段441的一端穿出于盒体42的侧壁。
可选地,盒体42的侧壁上可设有限位槽,第二限制段442连接有第一限制段441的一端可穿出于限制槽。当第二限制段442位于第一位置时,转动部415可抵接于限制槽的一槽壁;当第二限制段442位于第二位置时,转动部415可抵接于限制槽的另一槽壁,如此通过限制槽来限制第二限制段442运动范围。
可选地,盒体42的一侧壁开有滑动孔,移动部412穿设于移动孔伸出于盒体42。滑动孔的上端设有上挡板,滑动孔的下端设有下挡板,下挡板远离滑动孔的一端与盒体42之间设有间距。当第二限制段442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轮齿可与第二挡板的内侧抵接,如此,也可实现对第二限制段442的运动范围的限制。
可选地,第二限制段442上可连接有弹性复位部分5,弹性复位部分5可包括直线方向的弹性变形的弹簧。杯体1上连接有安装板,弹簧设置在安装板和移动部412之间。可选地,安装板和移动部412上可设有定位柱,以便于弹簧的安装和定位。可选地,上文提到的盒体42可充当用于固定弹簧的安装板,示例性地,弹簧可设于盒体42的内壁与移动部412的移动杆之间。
可选地,弹性复位部分5也可包括扭簧,扭簧可连接于转动部411。扭簧可套设于转轴6。
可以理解地,第二限制段442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如图17所示,第二限制段442位于第一位置时,限制扣44抵接于锁定扣43的下端面,以便使得限制扣44支撑锁定扣43。如图17和18所示,第二限制段442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运动过程可为,用户向内推移动杆的施力端45,使得移动杆具有向右侧互动,使得齿轮顺时针转动,进而使得限制扣44顺时针转动,并脱离锁定扣43。
值得说明的是,转动部415和移动部412的位置可颠倒,移动部412可连接于限制扣44。如此,用户可对转动部415施力使得转动部415转动,转动部415带动移动部412转动,进而使得限制扣44转动。
另外,锁定扣43也可相对于盖体2运动,而限制扣44固定连接于杯体1。
虽然上文详细介绍了几种锁定机构的具体结构及其工作方式,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上文仅是示例性的,其不应视为是对锁定机构的具体限定。
实施例4
图20为一种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0所示,一种吸尘器包括主机壳体7以及如上任一示例的尘杯组件,尘杯组件设于主机壳体7上。尘杯组件包括杯体1和盖体2。
图21为另一种吸尘器的部分示意图,如图21所示,一种吸尘器包括主机壳体7以及如上任一示例的尘杯组件。主机壳体7的底部在与尘杯组件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避让口,尘杯组件通过支架安装于主机壳体7内。灰尘从避让口流出。
可选地,尘杯组件的底端从避让口伸出到主机壳体7外。可以理解地,由于尘杯组件的底端从避让口显露出,在清理灰尘时,可不用将尘杯组件从主体壳体7内取出,可直接将伸出主机壳体的盖体2从杯体1打开即可,使得灰尘清理口通过避让口露出。即便于在不打开主机壳体7的情况下,直接清理灰尘,利于便捷清理灰尘。
其中,尘杯组件的盖体2放置在主机壳体7的底部上,以便使得灰尘从主机壳体7的底端流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Claims (22)

1.一种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杯体(1),其底端具有用于清理灰尘的灰尘清理口;
盖体(2),与所述杯体(1)可转动地连接、并能够相对于所述杯体(1)转动到封闭所述灰尘清理口的第一位置以及转动到打开所述灰尘清理口的第二位置;
锁定机构,包括能够耦合在一起或者脱离耦合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设于所述盖体(2),所述第二部分设于所述杯体(1);
在所述盖体(2)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耦合在一起,以将所述盖体(2)和杯体(1)锁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一个被构造成能够相对另一个往脱离耦合的方向运动,以打开所述灰尘清理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一个被构造成能够相对另一个转动,以使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脱离耦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机构还包括弹性复位部分(5),所述弹性复位部分(5)用于提供将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保持耦合的弹性复位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包括锁定扣(43),所述第二部分包括能够相对于所述锁定扣(43)转动的限制扣(44);
所述锁定扣(43)和限制扣(44)具有能够相互耦合的耦合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扣(43)和限制扣(44)还设有相互配合的导向斜面;
所述导向斜面用于在所述盖体(2)封盖所述灰尘清理口时,将所述限制扣(44)推离到与所述锁定扣(43)脱离耦合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扣(43)设于所述盖体(2)的外表面,所述限制扣(44)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杯体(1)的外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扣(44)包括第一限制段(441),所述锁定扣(43)包括第一锁定段;
在所述限制扣(44)与所述锁定扣(43)相互耦合时,所述第一限制段(441)抵接于所述第一锁定段的下端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扣(44)还包括相对于所述第一限制段(441)弯折的第二限制段(442),所述第二限制段(442)铰接于所述杯体(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杯体(1)的外壁设有盒体(42),所述第二限制段(442)与所述杯体(1)之间的铰接点设于所述盒体(42)内,所述第二限制段(442)的两端分别穿出于所述盒体(42)。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复位部分(5)位于所述盒体(42)的内壁与所述第二限制段(442)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内设有安装柱(421),紧固件穿设于所述杯体(1)且连接于所述安装柱(421)。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有一限制槽,所述第二限制段(442)的两端分别穿出于两个所述限制槽;
在所述限制扣(44)与所述锁定扣(43)脱离耦合后,所述限制槽用于限制所述第二限制段(442)相对所述第一锁定段的最远位置;
在所述限制扣(44)与所述锁定扣(43)耦合后,所述限制槽用于限制所述第二限制段(442)相对所述第一锁定段的最近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2)包括底壁以及设于所述底壁上表面的侧壁和内围壁,所述侧壁和内围壁之间形成容纳槽,所述杯体(1)的底端插入所述容纳槽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杯体(1)的底端往内弯折形成内凸缘(11),所述内凸缘(11)插入所述容纳槽内;所述盖体(2)的侧壁的外表面与所述杯体(1)的外表面齐平。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内设置有垫圈(21)。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圈(21)与所述容纳槽的底壁之间设有支撑架(23)。
18.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2)与杯体(1)的铰接点、以及锁定机构对称设置于所述杯体(1)的中轴线的两侧。
19.一种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机壳体(7)以及如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尘杯组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壳体(7)的底部在与所述尘杯组件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避让口,所述尘杯组件通过支架安装于所述主机壳体(7)内。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尘杯组件的底端从所述避让口伸出到所述主机壳体(7)外。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尘杯组件的盖体(2)放置在所述主机壳体(7)的底部上。
CN202021210766.XU 2020-06-28 2020-06-28 尘杯组件以及吸尘器 Active CN2127554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10766.XU CN212755492U (zh) 2020-06-28 2020-06-28 尘杯组件以及吸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10766.XU CN212755492U (zh) 2020-06-28 2020-06-28 尘杯组件以及吸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55492U true CN212755492U (zh) 2021-03-23

Family

ID=750855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10766.XU Active CN212755492U (zh) 2020-06-28 2020-06-28 尘杯组件以及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554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592764A (en) Vacuum cleaner
KR100880492B1 (ko) 진공청소기용 집진유니트
US6836931B2 (en) Locking mechanism for dust collection module of vacuum cleaner
EP1495710B1 (en) Vacuum cleaner
JP4243724B2 (ja) 電気掃除機
CN212698720U (zh) 尘杯组件以及吸尘器
CN212755492U (zh) 尘杯组件以及吸尘器
CN212755491U (zh) 尘杯组件以及吸尘器
JP3686053B2 (ja) 電気掃除機用集塵容器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US20060242787A1 (en) Vacuum bag mounting assembly
JP2009005796A (ja) 電気掃除機
CN114468836A (zh) 集尘设备及清洁组件
JP5691015B2 (ja) 集塵装置及び電気掃除機
JP3656834B2 (ja) 集塵容器及び該集塵容器を有する電気掃除機
JP4761958B2 (ja) 電気掃除機
JP4273501B2 (ja) 電気掃除機
CN217547917U (zh) 集尘设备及清洁组件
JP5646904B2 (ja) クリーナ
JP2008136613A (ja) 電気掃除機
JP2005095664A (ja) 集塵容器及び該集塵容器を有する電気掃除機
CN220695143U (zh) 尘杯和吸尘器组件
CN217959987U (zh) 清洁设备
CN220581440U (zh) 锁止机构和清洁装置
CN217565945U (zh) 一种垃圾桶装置及清洁机器人基站
CN220694644U (zh) 除尘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