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49201U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49201U
CN212649201U CN202021555838.4U CN202021555838U CN212649201U CN 212649201 U CN212649201 U CN 212649201U CN 202021555838 U CN202021555838 U CN 202021555838U CN 212649201 U CN212649201 U CN 2126492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or
motor
rotor
circuit board
hol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5583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竹本满厚
福原翔
竹本心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492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492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1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02K21/2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rotating around the armatures, e.g. flywheel magneto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6Stator cores with slots for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 H02K1/187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to inner st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4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02K1/2753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magnets or groups of magnets arranged with alternating polarity
    • H02K1/276Magnets embedded in the magnetic core, e.g.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s [IP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86Outer rotors
    • H02K1/2787Out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89Out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02K1/2791Surface mounted magnets; Inse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rotating magnetic parts on to, or to, the rotor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009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马达,其具有:能够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的转子;与转子在径向上对置的定子;保持定子的支架;在上表面形成有第一配线图案且在下表面形成有第二配线图案的电路基板;以及具有导电性,且将电路基板固定于定子的第一固定部件,定子具备具有导电性的定子铁芯,第一固定部件具有:保持上述电路基板的基板保持部;以及固定于定子铁芯的一部分的定子固定部,基板保持部与第一配线图案及第二配线图案接触。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马达。
背景技术
在当前的主导马达中,构成为,由轴承座和铁板在轴向上夹着定子铁芯、支撑台以及电路基板,在形成于各个部件的通孔插入螺杆,将螺杆旋入铁板而固定。(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8-180513号公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80513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构造中,有时螺杆和电路基板不接触,有可能定子铁芯和电路基板不能稳定地导通。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马达,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电路基板相对于定子铁芯牢固地固定,并且能够使电路基板的两面和定子铁芯稳定地导通。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方案1为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
具有:
能够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的转子;
与上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的定子;
保持上述定子的支架;
在上表面形成有第一配线图案,且在下表面形成有第二配线图案的电路基板;以及
具有导电性,且将上述电路基板固定于上述定子的第一固定部件,
上述定子具备具有导电性的定子铁芯,
上述第一固定部件具有:
保持上述电路基板的基板保持部;以及
固定于上述定子铁芯的一部分的定子固定部,
上述基板保持部与上述第一配线图案及上述第二配线图案接触。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电路基板形成有上述基板保持部的至少一部分上下贯通的基板贯通孔,
上述基板保持部具有:
外径比上述基板贯通孔的内径大且沿轴向延伸的大径部;以及
从上述大径部的下表面向轴向下方延伸的脚部,
上述大径部的下表面与上述第一配线图案接触,
上述脚部插入上述基板贯通孔,并且与上述第二配线图案接触。
方案3根据方案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脚部具有:
外径比上述大径部小,且与上述下表面连接的小径部;以及
配置于上述小径部的下方,并向径向外方扩展的铆接部,
上述铆接部与上述第二配线图案接触。
方案4根据方案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脚部具有:
外径比上述大径部小,且与上述下表面连接的小径部;以及
具有导电性,且与上述小径部的下端部连结的第二固定部件,
上述第二固定部件与上述第二配线图案接触。
方案5根据方案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基板贯通孔的内侧面形成有与上述电路基板的上述第一配线图案及上述第二配线图案导通的导通部,
上述脚部的外侧面与上述导通部接触。
方案6根据方案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路基板沿周向配置,
上述电路基板的周向两端部分别经由上述第一固定部件固定于上述定子铁芯。
方案7根据方案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定子铁芯具有:
固定于上述支架的芯背部;以及
从上述芯背部向径向外方延伸,并以放射状排列的多个齿部,
上述定子固定部固定于上述芯背部的比上述齿部的径向内端靠径向内方。
方案8根据方案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芯背部还具有:
与上述齿部连接的环状的第一环状部;
在比上述第一环状部靠径向内方与上述第一环状部同心地配置,且固定于上述支架的环状的第二环状部;以及
沿径向延伸,且连接上述第一环状部和上述第二环状部的多个支撑肋,
上述定子固定部固定于上述支撑肋。
方案9根据方案1~8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电路基板安装有检测上述转子的位置的位置检测元件。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的马达,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基板相对于定子铁芯牢固地固定,并且能够使基板和定子铁芯稳定地导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马达的转子及定子的从轴向下方观察的图。
图3是放大了马达的转子及定子的纵剖视图。
图4是放大了电路基板的固定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转子的从轴向下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放大了第一变形例的马达的电路基板的固定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放大了第二变形例的马达的电路基板的固定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放大了第三变形例的马达的转子及定子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第四变形例的衬垫的俯视图。
图10是第五变形例的马达的转子及定子的从轴向下方观察的图。
图11是放大了马达的转子及定子的纵剖视图。
图12是转子的从轴向下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表示使用了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吊扇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中:
100—马达,100A—马达,100B—马达,100C—马达,100D—马达,200—支柱,300—叶片,1—转子,11—转子轮毂,111—保持架固定部,112—轴承保持部,12—转子保持架,120—轮毂贯通孔,121—保持架盖部,122—保持架筒部,123—保持架第一面,124—保持架第二面,125—连结面,126—内筒部,127—外筒部,13—转子铁芯,130—转子铁芯上表面,131—转子铁芯筒状部,132—转子铁芯槽部,133—转子铁芯下表面,14—磁铁,140—磁铁上表面,141—磁铁下表面,15—衬垫,151—衬垫第一面,152—衬垫第二面,153—衬垫内侧面,154—衬垫外侧面,155—曲面部,156—平面部,157—衬垫突起部,1C—转子,15C—衬垫,152C—衬垫第二面,1D—转子,12D—转子保持架,122D—保持架筒部,15D—衬垫,16—衬垫,2—定子,21—定子铁芯,211—芯背部,212—齿部,213—第一环状部,214—第二环状部,215—支撑肋,216—贯通孔,217—固定部件插入部,22—绝缘体,221—绝缘体凸部,23—线圈,3—轴,4—支架,41—轴保持部,42—定子保持部,43—框架保持部,44—轴盖部,5—框架,50—框架平板部,51—支架筒部,52—框架凸部,6—轴承部,61—外圈,62—内圈,63—滚珠,7—电路基板,71—第一配线图案,72—第二配线图案,73—基板贯通孔,74—位置检测元件,8—第一固定部件,81—定子固定部,82—基板保持部,820—脚部,821—大径部,822—小径部,823—铆接部,824—下表面,825—上表面,8B—第一固定部件,820B—脚部,822B—小径部,83—第二固定部件,731—导通部,A—吊扇,Cx—中心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将与上下延伸的轴的中心轴Cx平行的方向设为“轴向”。另外,将相对于中心轴Cx正交的方向设为“径向”。而且,将沿着以中心轴Cx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设为“周向”。另外,以图1所示的马达100为基准,定义马达100的上下。此外,上述的方向的呼称用于说明,并不限定马达100的使用状态的位置关系及方向。
<1.关于马达100>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马达100的纵剖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马达100的转子1及定子2的从轴向下方观察的图。图3是放大了马达100的转子1及定子2的纵剖视图。此外,在图2中,省略了支架4及框架5的图示。
如图1~图3所示,马达100具有转子1、定子2、轴3、支架4、框架5、轴承部6、电路基板7以及第一固定部件8。定子2保持于支架4。即,支架4保持定子2。转子1沿着中心轴Cx延伸,并且经由轴承部6可旋转地支撑于固定在支架4的轴3。转子1的内侧面与定子2的外侧面在径向上对置。也就是,马达100是外转子型的DC无刷马达。以下,参照附图对马达100的各部分的详情进行说明。
<2.支架4及框架5>
如图1所示,支架4及框架5配置于马达100的轴向下方,且覆盖转子1及定子2的轴向下方。支架4配置于马达100的轴向下端部。支架4的中心与中心轴Cx一致。支架4具有轴保持部41、定子保持部42以及框架保持部43。
轴保持部41配置于支架4的径向中央部。轴保持部41是贯通孔,供轴3插入。轴3插入并固定于轴保持部41。就固定轴3的方法而言,例如,具有压入,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焊接、熔敷、粘接等。另外,在支架4是树脂的成型体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基于嵌入模的一体成型。
轴3也可以贯通轴保持部41。具体来说,轴3的轴向下方的端部也可以位于比轴保持部41的轴向端部靠轴向下方。另外,也可以在轴保持部41的一部分(图2中,轴向下端部)设有不插入轴3的部分。在轴保持部41的下部设有平板状的轴盖部44。在轴盖部44与轴3接触的情况下,能够进行轴3的轴向的定位。另外,通过安装轴盖部44,能够抑制异物向轴保持部41的混入,能够防止轴3露出到外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架4中,具有在内径比轴保持部41大的凹部安装轴盖部44的结构,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是轴盖部44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轴保持部41的内部的结构。
定子保持部42是从支架4的径向外缘部向轴向上方突出的筒状。定子保持部42的径向的内侧面与轴3的外侧面隔开间隙对置。此外,在轴3与定子保持部42之间的径向的间隙配置有转子1的后述的转子轮毂11的一部分。而且,转子轮毂11经由轴承部6可旋转地支撑于轴3。关于转子轮毂11及轴承部6的详情,后面进行记叙。
框架保持部43设于支架4的外侧面。框架5与框架保持部43接触并固定于支架4。在此,对框架5进行说明。框架5具有框架平板部50、框架筒部51以及框架凸部52。
是在与中心轴Cx正交的方向上扩展的板状。框架平板部50为圆环状,且在径向中央具有框架筒部51。
框架筒部51是向轴向上方延伸的筒状。框架筒部51的内侧面构成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框架筒部51的内侧面与框架保持部43接触。由此,框架5固定于支架4。此外,作为框架保持部43与框架筒部51的固定方法,能够举出压入,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焊接、粘接等方法固定。
框架凸部52是从框架平板部50的径向外缘向轴向上方延伸的筒状。由于具有框架凸部52,从而能够提高框架5的刚性。另外,能够用框架凸部52包围电路基板7的周围,也能够保护电路基板7。具体来说,能够抑制异物从马达100的外部混入电路基板7。
<3.定子2>
接下来对定子2进行说明。定子2与转子1在径向上对置。定子2根据驱动电流产生磁通。如图2及图3所示,定子2具有定子铁芯21、绝缘体22以及线圈23。
定子铁芯21是磁性体。定子铁芯21例如是沿轴向层叠电磁钢板而构成。即,定子2具有定子铁芯21,且与转子1在径向上对置,上述定子铁芯21具有导电性。而且,定子铁芯21具有芯背部211和多个齿部212。定子铁芯21具有沿着中心轴Cx延伸的筒状的芯背部211和多个齿部212。如图2所示,芯背部211具有第一环状部213、第二环状部214以及支撑肋215。
第一环状部213为环状,中心与中心轴Cx一致。第二环状部214在第一环状部213的径向内方隔开间隙配置。第二环状部214也与第一环状部213相同地,中心与中心轴Cx一致。即,第二环状部214配置于比第一环状部213靠径向内方,且与第一环状部213同心。多个支撑肋215在径向上连接第一环状部213和第二环状部214。即,多个支撑肋215沿径向延伸,并在径向上连接第一环状部213和第二环状部214。
在与中心轴Cx正交的平面上,贯通孔216形成于第二环状部214的中央。在贯通孔216插入有支架4的定子保持部42。定子保持部42的外侧面与第二环状部214的内侧面接触。即,第二环状部214为固定于支架4的环状。由此,芯背部211固定于支架4。
此外,第二环状部214和定子保持部42例如通过压入而固定。然而,第二环状部214与定子保持部42的固定不限于压入,例如,能够广泛采用粘接、焊接等能够将第二环状部214和定子保持部42牢固地固定的方法。定子2的中心与中心轴Cx一致。
齿部212从第一环状部213的外侧面向径向外侧延伸。即,多个齿部212从芯背部211向径向外方延伸,以放射状排列。另外,第一环状部213为与齿部212连接的环状。
芯背部211具有第一环状部213和第二环状部214,因此在将第二环状部214固定于定子保持部42时作用于第二环状部214的应力难以作用于第一环状部213。由此,能够抑制由于芯背部211的固定时的应力而齿部212移动,或者齿部212变形。
在定子铁芯21的支撑肋215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固定部件插入部217(参照图3)。固定部件插入部217从定子铁芯21的下表面向轴向上方延伸。此外,固定部件插入部217也可以是轴向的上端闭合的凹形状的孔部,也可以是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在固定部件插入部217插入有第一固定部件8的后述的定子固定部81。即,定子固定部81固定于芯背部211的比齿部212的径向内端靠径向内方。另外,定子固定部81固定于支撑肋215。
如图2所示,电路基板7形成为拱状。具体来说,是将圆环状的平板在周向上以预定的中心角度范围切断而成的形状,沿轴向观察,外周面具有圆弧形状。电路基板7在周向的两端部的两处经由第一固定部件8固定于定子铁芯21。另外,电路基板7的周向两端部分别经由第一固定部件8固定于定子铁芯21。也就是,两个固定部件插入部217分别配置于芯背部211的不同的支撑肋215。另外,固定部件插入部217设于如下位置:在将电路基板7配置于定子铁芯21的安装位置时,与基板贯通孔73在轴向上重合(参照图3)。通过设为固定电路基板7的周向两端部的结构,能够扩大第一固定部件8的间隔,能够稳定地固定电路基板7。
绝缘体22包围定子铁芯21的芯背部211的一部分和齿部212的至少一部分。绝缘体22例如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形成。绝缘体22具有设于齿部212的径向外端且沿轴向延伸的绝缘体凸部221。绝缘体凸部221是卷绕线圈23的导线时的导向件。此外,在径向内侧也设有与绝缘体凸部221同样地沿轴向突出的壁部。另外,绝缘体凸部221也实现作为保持电路基板7的保持部的作用。
线圈23是将导线卷绕于被绝缘体22包围的齿部212而形成。线圈23和齿部212被绝缘体22绝缘。通过向导线供给电流,线圈23被励磁。在马达100中,利用线圈23与磁铁14的引力及斥力使转子1旋转。
<4.电路基板7及第一固定部件8>
电路基板7配置于马达100的轴向下方。也就是,电路基板7配置于与转子1及定子2的轴向下表面在轴向上对置的位置。在电路基板7安装有向线圈23供给电力(电流)的电路。作为供给电力的电路,例如,能够举出倒相电路、控制电路等。另外,也可以安装电源电路。如图2所示,在沿轴向观察时,电路基板7为沿周向延伸的拱状。即,电路基板7沿着周向配置。然而,不限于此,也可以是长方形等形状。能够广泛采用沿周向延伸的形状的电路基板。另外,电路基板7也可以是在中央部具有贯通孔,且包围支架4的径向外方而配置的圆环状。
如图4所示,电路基板7具有第一配线图案71、第二配线图案72以及基板贯通孔73。第一配线图案71形成于电路基板7的轴向上表面,也就是与转子1及定子2的轴向下表面在轴向上对置的面。第二配线图案72形成于电路基板7的轴向下表面,也就是和对置于转子1及定子2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即,电路基板7在上表面形成有第一配线图案71,且在下表面形成有第二配线图案72。在本实施方式中,图示的第一配线图案71及第二配线图案72为相同电位。
基板贯通孔73在轴向上贯通电路基板7。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贯通孔73形成于电路基板7的内部,且为周向闭合的孔形状。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于电路基板7的边缘部,且为在外周部分的一部分形成有开口的形状,例如缺口状。第一固定部件8的后述的基板保持部82的至少一部分上下贯通于基板贯通孔73。即,在电路基板7形成有供基板保持部82的至少一部分上下贯通的基板贯通孔73。
而且,如图1所示,在电路基板7的上表面安装有位置检测元件74。位置检测元件74例如是霍尔元件,检测旋转的转子1的后述的磁铁14的磁力的变动,从而检测转子1的旋转位置。位置检测元件74配置于磁铁14的轴向下方。此外,也可以在转子1另外配置位置检测用的部件,利用位置检测元件74检测位置检测用的部件的位置。即,在电路基板7安装有检测转子1的位置的位置检测元件74。
电路基板7经由第一固定部件8固定于定子铁芯21。接下来,参照新的附图对第一固定部件8的详情进行说明。图4是放大了电路基板7的固定部分的放大剖视图。第一固定部件8例如由不锈钢、铝、铝合金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即,具有导电性的第一固定部件8将电路基板7固定于在定子2。如图3、图4所示,第一固定部件8具有定子固定部81和基板保持部82。
基板保持部82具有大径部821和脚部820。大径部821为沿轴向延伸的圆柱状。大径部821的外径比基板贯通孔73的内径大。即,基板保持部82具有外径比基板贯通孔73的内径大且沿轴向延伸的大径部821。
脚部820从大径部821的下表面824向轴向下方延伸。脚部820具有小径部822和铆接部823。小径部822为圆筒状。小径部822的外径比大径部821的外径小。小径部822从大径部821的下表面824向轴向下方延伸。
脚部820从电路基板7的上表面侧插入基板贯通孔73。将脚部820的下端部的从电路基板7的下表面突出的部分向径向外方折弯(铆接),形成铆接部823。此时,铆接部823与第二配线图案接触。即,脚部820插入基板贯通孔73,并且与第二配线图案72接触。更具体来说,脚部820具有外径比大径部821小且与下表面824连接的小径部822、以及配置于小径部822的下方且向径向外方扩展的铆接部823。铆接部823与第二配线图案72接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铆接部823示出了实施铆接处理后的形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也包括实施铆接处理前的状态称为铆接部823。另外,为了容易进行铆接处理,也可以实施使铆接部823比小径部822薄或者在小径部822与铆接部823的边界部分形成槽部等的加工。
大径部821的下表面824的比小径部822靠径向外侧为环状。此外,就大径部821的形状而言,只要轴向的投影面的外缘比小径部822的投影面的外缘靠径向外侧,就不限于圆柱状。例如,也可以是具有多边形状的截面的柱状或筒状。在将第一固定部件8安装于定子铁芯21时,下表面824与绝缘体凸部221的下表面相对于定子铁芯21配置于同一平面上。
定子固定部81是从基板保持部82的大径部821的上表面825向轴向上方延伸的圆柱状。定子固定部81的外径比大径部821的外径小。因此,大径部821的上表面825的比定子固定部81靠径向外侧为环状。定子固定部81被压入定子铁芯21的固定部件插入部217。即,定子固定部81固定于定子铁芯21的一部分。
此时,上表面825与定子铁芯21的下表面接触。此外,定子固定部81向固定部件插入部217的固定不限于压入。例如,也可以是旋入等。能够广泛采用能够在将定子固定部81插入固定部件插入部217,且使上表面825与定子铁芯21的下表面接触的状态下,牢固地固定第一固定部件8的方法。
<4.1电路基板7向定子铁芯21的固定>
接下来,对电路基板7向定子铁芯21的固定进行说明。向两处固定部件插入部217分别压入两个第一固定部件8的定子固定部81。此时,大径部821的上表面825与定子铁芯21的下表面接触,第一固定部件8固定于定子铁芯21。由此,定子铁芯21和第一固定部件8电连接。也就是,定子铁芯21和第一固定部件8为相同电位。
固定部件插入部217设于支撑肋215。也就是,定子固定部81固定于定子铁芯21的比齿部212靠径向内方。由此,将电路基板7配置于与定子铁芯21在轴向上重合的位置,将电路基板7和定子铁芯21固定。由此,能够抑制马达100在径向上大型化。
进一步地,由于固定部件插入部217设于支撑肋215,从而压入第一固定部件8时的力难以作用于齿部212。因此,能够抑制齿部212的变形、位置的变动等,能够抑制马达100的旋转精度的下降。另外,通过在支撑肋215设置固定部件插入部217,能够抑制在定子铁芯21内形成的磁路的紊乱。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磁力,能够实现扭矩的增大、节电化。
之后,向电路基板7的基板贯通孔73插入脚部820。此时,大径部821的下表面824与第一配线图案71接触。由此,通过具有导电性的第一固定部件8,第一配线图案71和定子铁芯21被电连接,也就是,第一配线图案71和定子铁芯21为相同电位。此时,电路基板7的上表面也与绝缘体凸部221接触。也就是,电路基板7由大径部821及绝缘体凸部221在轴向上保持。
然后,通过将配置于小径部822的下端部的铆接部823向径向外侧折弯,实施铆接处理。由此,电路基板7被大径部821及铆接部823夹住,基板保持部82保持于电路基板7。铆接部823与电路基板7的下表面的第二配线图案72接触。此外,铆接部823与小径部822一体。因此,小径部822经由铆接部823与第二配线图案72电连接。
由此,电路基板7相对于定子铁芯21经由基板保持部82而保持。另外,通过具有导电性的第一固定部件8,第二配线图案72和定子铁芯21被电连接。也就是,第二配线图案72和定子铁芯21为相同电位。即,基板保持部82与第一配线图案71及第二配线图案72接触。
电路基板7由金属等形成,例如,经由第一固定部件8保持于刚性比绝缘体22高的定子铁芯21。由此,能够将电路基板7相对于定子高位置精度且牢固地固定。另外,难以对与电路基板7连接的线圈23的导线作用多余的应力,能够准确地进行对线圈23的电力供给。
而且,通过经由第一固定部件8将电路基板7固定于定子铁芯21,能够使电路基板7和定子铁芯21电导通。由此,使定子铁芯21和电路基板7成为相同电位,难以在定子铁芯21与电路基板7之间发生放电。因此,能够保护安装于电路基板7的电子零件。例如,在定子铁芯21经由支架4等接地的情况下,电路基板7使用第一固定部件8接地。由此,可以在电路基板7不连接接地线,能够将配线简化。
进一步说明,将小径部822插入基板贯通孔73,使大径部821的下表面824与电路基板7的第一配线图案71接触。另外,通过使小径部822经由铆接部823与电路基板7的第二配线图案72接触,定子铁芯21与电路基板7的两面的第一配线图案71及第二配线图案72电连接。也就是,通过经由第一固定部件8使电路基板7保持于定子铁芯21,能够高精度地保持电路基板7,并且将形成于电路基板7的两面的第一配线图案71及第二配线图案72简单地电连接于定子铁芯21。另外,能够通过铆接这样的简单的处理保持电路基板7,并且经由第一固定部件8使电路基板7和定子2导通。
而且,在牢固地固定于刚性高的定子铁芯21的电路基板7安装有位置检测元件74。由此,位置检测元件74与转子1的相对位置难以变化。因此,能够准确地检测旋转的转子1的位置。
此外,电路基板7保持于定子铁芯21的轴向下表面,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保持于轴向上表面。在该情况下,也经由第一固定部件8保持。另外,也可以保持于上表面、下表面以外的部分。
<5.转子1>
图5是转子1的从轴向下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转子1具有转子轮毂11、转子保持架12、转子铁芯13、磁铁14以及衬垫15。转子1经由轴承部6可旋转地支撑于轴3。转子1能够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Cx为中心旋转。
<5.1转子保持架12>
如图1、图3、图5等所示,转子保持架12具有保持架盖部121和保持架筒部122。保持架盖部121是在与中心轴Cx正交的方向上扩展的圆环状。保持架筒部122是从保持架盖部121的径向外缘向轴向下方延伸的筒状。
在保持架盖部121的中央形成有轮毂贯通孔120。轮毂贯通孔120供转子轮毂11的保持架固定部111压入并固定。此外,保持架固定部111向轮毂贯通孔120的固定不限于压入,也可以是基于粘接、熔敷等的固定。另外,也可以使用螺丝等固定件来固定。能够广泛采用能够将转子轮毂11和转子保持架12牢固地固定的固定方法。
保持架盖部121具有保持架第一面123、保持架第二面124以及连结面125。保持架第一面123是保持架盖部121的轴向下表面的一部分,形成为从保持架筒部122的内侧面向径向内方扩展的环状。保持架第一面123是与中心轴Cx正交的平面。保持架第二面124是保持架盖部121的轴向下表面的一部分,形成为配置于比保持架第一面123靠径向内方的环状。另外,保持架第二面124配置于比保持架第一面123靠轴向上方。而且,连结面125连结保持架第一面123的径向内端和保持架第二面124的径向外端。连结面125是被包括中心轴Cx的面切断的纵剖面形状为曲线状的形状。然而,不限于此,广泛采用连结保持架第一面123的径向内端和保持架第二面124的径向外端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0中,将保持架盖部121的保持架第二面124通过向轴向上方挤出而形成。由此,具有形成于保持架盖部121与保持架筒部122的连结面部分的外表面且向内侧凹陷的凹部。然而不限于此,能够广泛采用具有保持架第一面123、保持架第二面124以及连结面125的结构。
转子保持架12的通过连结面125连结保持架第一面123和保持架第二面124的部分也实现作为加强部的作用。也就是,通过具有保持架第一面123、保持架第二面124以及连结面125,能够提高转子保持架12的刚性。
<5.2转子轮毂11>
转子轮毂11具有保持架固定部111和轴承保持部112。保持架固定部111是从转子轮毂11的主体部向轴向下方延伸的圆筒状。保持架固定部111的外侧面压入轮毂贯通孔120。由此,转子轮毂11固定于转子保持架12。保持架固定部111不限于以上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形成于主体部的外侧面,也可以是向轴向上方延伸的筒状。
轴承保持部112是从转子轮毂11的主体部向轴向下方延伸的筒状。在轴承保持部112的内侧面保持轴承部6。而且,轴承保持部112经由轴承部6可旋转地支撑于轴3。由此,转子1经由轴承部6可旋转地支撑于固定在支架4的轴3。此外,在马达100中,转子1经由轴承部6可旋转地支撑于轴3,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转子1固定于轴3,轴3可旋转地支撑于支架4等固定部。
<5.3轴承部6>
在此,对轴承部6进行说明。轴承部6是滚珠轴承。轴承部6具有外圈61、内圈62以及多个滚珠63。外圈61固定于轴承保持部112的内侧面。此外,作为固定方法,能够举出压入,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粘接等固定方法。内圈62固定于轴3的外侧面。内圈62向轴3的固定也与外圈61的固定相同地能够举出压入,但不限于此。多个滚珠63在外圈61与内圈62的径向的间隙沿周向排列配置。
通过在沿轴向分离的位置至少设置两个轴承部6,能够抑制转子1相对于轴3的振动等。由此,能够提高转子1的旋转精度。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部6是滚珠轴承,但不限于此。例如,作为轴承,也可以采用流体动压轴承。在采用流体动压轴承的情况下,在沿轴向分离的部分至少形成两个动压产生槽。形成有动压产生槽的部分是轴承部。
<5.4转子铁芯13、磁铁14以及衬垫15>
转子铁芯13以环状包围中心轴Cx,且通过将由电磁钢板等构成的多个转子片沿轴向层叠而构成。转子铁芯13将多个转子片沿轴向重叠,并且利用铆接等固定方法固定。由此,转子铁芯13形成为沿中心轴Cx延伸的筒状。此外,转子片的固定不限于铆接,也可以采用粘接、焊接等固定方法。另外,转子铁芯13不限于层叠体,也可以是将铁粉等磁性粉体通过烧结等凝结而形成的成型体。
如图2等所示,转子铁芯13具有转子铁芯筒状部131和多个转子铁芯槽部132。转子铁芯筒状部131是以中心轴Cx为中心的环状。转子铁芯筒状部131的外侧面是圆筒状,固定于保持架筒部122的内部。也就是,转子铁芯13固定于保持架筒部122的内部。转子铁芯13的保持架筒部122的固定例如通过压入进行。此外,不限于压入,也可以通过粘接、焊接等固定。另外,也可以使用螺丝等固定件来固定。
转子铁芯槽部132是从转子铁芯筒状部131的内侧面向径向外方凹陷的凹部。转子铁芯槽部132从转子铁芯13的轴向的上端延伸到下端。转子铁芯槽部132的个数与磁铁14为同数。多个转子铁芯槽部132与相邻的转子铁芯槽部132隔开间隔地沿周向配置。多个转子铁芯槽部132在周向上等间隔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1具有20个磁铁14。如图5等所示,磁铁14为长方体形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子1中具有多个磁铁14,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在将磁性材料形成为筒状后,在内侧面交替形成磁极而成的磁铁。磁铁14容纳并保持于转子铁芯槽部132。磁铁14向转子铁芯槽部132的保持通过粘接进行,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焊接、熔敷等,也可以使用螺丝等固定件来固定。即,转子1保持一个或多个磁铁。
磁铁14配置成突出至比转子铁芯13的内侧面靠径向内方。磁铁14的内侧面与定子2在径向上对置。就磁铁14的内侧面而言,不同的磁极(N极、S极)交替排列配置。此外,在磁铁以筒状形成的情况下,转子铁芯13具有保持磁铁的外侧面的结构。另外,为了使筒状的磁铁与转子铁芯13的固定更可靠,也可以在磁铁及转子铁芯的一方形成凸部,并在另一方形成供凸部插入的凹部。
如图3、图5所示,至少磁铁14的轴向上表面的磁铁上表面140与衬垫15接触。接下来,对衬垫15进行说明。如图1、图5所示,衬垫15是包围中心轴Cx的圆环状。衬垫15具有衬垫第一面151、衬垫第二面152、衬垫内侧面153以及衬垫外侧面154。
衬垫15为圆环状。也就是,衬垫外侧面154是以中心轴Cx为中心的圆筒面。因此,衬垫外侧面154能够遍及周向全周大致均等地支撑转子铁芯上表面130及磁铁上表面140。另外,衬垫外侧面154和保持架筒部122的内侧面也遍及周向全周均匀或大致均匀地接触。由此,衬垫15在保持架筒部122内难以移动,转子铁芯13及磁铁14的安装容易。
衬垫第一面151是衬垫15的轴向上表面。衬垫第一面151与保持架第一面123接触。衬垫第二面152是衬垫15的轴向下表面。衬垫第二面152与磁铁14的轴向的上表面即磁铁上表面140接触。由此,多个磁铁14通过磁铁上表面140与衬垫15接触而在轴向上定位。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高精度地且容易地决定多个各磁铁14的轴向的位置。由此,能够高效地利用多个磁铁14的磁力。因此,能够不改变马达100的大小而提高扭矩。另外,与同一扭矩的马达100相比,能够抑制电力消耗。
衬垫内侧面153是衬垫15的配置于径向内端的面。也就是,衬垫内侧面153是衬垫15的径向内端。衬垫外侧面154是圆筒面。衬垫外侧面154与保持架筒部122的内侧面接触。此外,衬垫外侧面154和保持架筒部122的内侧面只要以可限制衬垫15的移动的程度接触即可。也就是,衬垫外侧面154和保持架筒部122的内侧面以通过摩擦力使衬垫15不能移动的程度接触。
此外,如图1、图3所示,转子铁芯13的轴向上表面即转子铁芯上表面130也可以与衬垫第二面152接触。
通过衬垫第一面151与保持架第一面123接触,衬垫第二面152与转子铁芯上表面130及磁铁上表面140接触,能够将转子铁芯13及磁铁14相对于转子保持架12在轴向上定位。
如图3所示,保持架盖部121的连结面125配置于比衬垫内侧面153靠径向内方。由此,衬垫第一面151整体与保持架第一面123接触。由此,衬垫15以大的区域与保持架第一面123接触,因此转子铁芯13及磁铁14相对于转子保持架12高精度地固定。此外,高精度地固定表示以转子铁芯13及磁铁14的中心与转子保持架12的中心一致的状态且中心不移动的状态固定。
转子铁芯13的轴向上表面即转子铁芯上表面130及磁铁14的轴向上表面的磁铁上表面140与衬垫15接触,在轴向上定位。
转子铁芯13的轴向下表面即转子铁芯下表面133及磁铁14的轴向下表面即磁铁下表面141均位于比保持架筒部122的轴向下端靠轴向上方。
通过这样构成,转子铁芯13及磁铁14不会从保持架筒部122的轴向下端向下方突出,因此能够将马达100的轴向高度抑制为较低。另外,在轴向上,转子铁芯13及磁铁14收纳于转子保持架12的内部,因此磁铁14的磁力难以逸出到外部,能够高效地利用磁力。由此,能够不改变马达的大小而提高扭矩。
衬垫15也可以由非磁性体形成。由于将衬垫15由非磁性体形成,能够抑制从磁铁14的磁铁上表面140向保持架盖部121的磁通泄漏。因此,能够提高磁铁14的磁力的利用效率。由此,能够实现马达100的扭矩的提高或电力消耗的降低。
衬垫15也可以由非磁性体形成。通过将衬垫15由非磁性体形成,能够抑制从磁铁14的磁铁上表面140向保持架盖部121的磁通泄漏。因此,能够提高磁铁14的磁力的利用效率。由此,能够降低马达100的电力消耗。
接下来,对转子铁芯13及磁铁14安装于保持架筒部122的步骤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在转子铁芯13的转子铁芯槽部132安装磁铁14。此时,将磁铁14的轴向下端部设为从转子铁芯13突出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向转子保持架12内部插入衬垫15。衬垫15的衬垫外侧面154和转子保持架12的内侧面接触,衬垫15通过摩擦力保持于转子保持架12的内部。
在将磁铁14的一部分安装于转子铁芯槽部132的状态下,将转子铁芯13配置与能够从保持架筒部122的轴向下端的开口插入的位置。然后,例如,使板状的夹具(未图示)与磁铁14的轴向下表面接触,并使夹具向轴向上方移动。由此,磁铁14在转子铁芯槽部132的内部沿轴向移动。多个磁铁14同时被夹具推。因此,可高精度地调整多个磁铁14的轴向的位置。
然后,当磁铁14被推入转子铁芯13的转子铁芯槽部132时,夹具与磁铁的轴向下表面及转子铁芯13的轴向下表面双方接触。通过使夹具向轴向上方进一步移动,在转子铁芯槽部132配置有磁铁14的转子铁芯13被压入保持架筒部122。然后,在转子铁芯上表面130及磁铁上表面140与衬垫第二面152接触的时刻,结束基于夹具的压入。转子铁芯13及磁铁14通过与衬垫15接触进行轴向的定位。因此,即使在利用板状的夹具按压转子铁芯13及磁铁14的情况下,也能够准确地决定转子铁芯13及磁铁14的轴向的位置。
磁铁14通过粘接固定于转子铁芯槽部132。也可以在安装磁铁14之前,在转子铁芯槽部132的内表面或磁铁14的与转子铁芯槽部132接触的部分涂布粘接剂。另外,也可以在将转子铁芯槽部132压入保持架筒部122后将转子铁芯13和磁铁14粘接。此外,在将转子铁芯13压入保持架筒部122时,转子铁芯13向径向内侧受力。此时,安装于转子铁芯槽部132的磁铁14在周向上被按压而保持于转子铁芯13。也可以将转子铁芯13的按压产生的力用作磁铁14的保持力的一部分。
另外,转子铁芯13及磁铁14的固定方法为一例,不限于该方法。
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铁芯上表面130及磁铁上表面140与衬垫15的衬垫第二面152接触。在使转子铁芯13及磁铁14与衬垫第二面152接触的情况下,容易提高转子铁芯13及磁铁14相对于转子保持架12的轴向的位置精度。
<6.变形例等>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6.1第一变形例>
图6是放大了第一变形例的马达100A的电路基板7A的固定部分的放大剖视图。电路基板7A在基板贯通孔73A具有导通部731。关于除此之外的点,电路基板7A具有与电路基板7相同的结构。因此,在马达100A中,对实质上与马达100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6所示,导通部731为具有导电性的膜状。导通部731紧贴基板贯通孔73A的内侧面。而且,导通部731与第一配线图案71及第二配线图案72电连接。更详细来说,导通部731是与第一配线图案71及第二配线图案72相同的导电膜,使第一配线图案71和第二配线图案72导通。即,在基板贯通孔73A的内侧面形成有导通电路基板7A的第一配线图案71和第二配线图案72的导通部731。
而且,在将小径部822插入到基板贯通孔73A时,脚部820的外侧面与导通部731接触。第一固定部件8和导通部731电连接。由此,能够提高第一固定部件8和第一配线图案71及第二配线图案72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6.2第二变形例>
图7是放大了第二变形例的马达100B的电路基板7的固定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在马达100B中,就电路基板7而言,第一固定部件8B的脚部820B不同。在除此之外的点上,马达100B是与马达100相同的结构。因此,在马达100B中,对实质上与马达100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一固定部件8B的脚部820B具有小径部822B及第二固定部件83。小径部822B为圆柱状。小径部822B的外径比大径部821小。小径部822B与下表面824连接。小径部822B的自由端具有难以变形的形状。而且,小径部822B插入电路基板7的基板贯通孔73。而且,脚部820B的下端部形成为连结第二固定部件83。
第二固定部件83例如是压帽。而且,将第二固定部件83固定于小径部822B的从基板贯通孔73贯通到下方的下端部。就第二固定部件83而言,通过使用夹具从小径部822B的前端推入而固定于小径部822B。由此,进行小径部822B的从基板贯通孔73的防脱。此时,将第二固定部件83与第二配线图案72接触。也就是,脚部820B具有第二固定部件83,该第二固定部件83具有导电性,且与小径部822B的下端部连结。即,第二固定部件83与第二配线图案72接触。由此,小径部822B经由第二固定部件83与第二配线图案72间接连接。通过使用第二固定部件83,能够将小径部822B简单地固定于电路基板7。
此外,在本变形例中,作为第二固定部件83列举了压帽,但不限于此。例如,也能够使用焊接、钎焊等。另外,也能够在小径部822B形成外螺纹,采用旋入外螺纹的螺母。第二固定部件83能够广泛采用如下结构:能够将第一固定部件8B和电路基板7牢固地固定,并且能够将第一固定部件8B牢固地固定于第一配线图案71及第二配线图案72。
<6.3第三变形例>
图8是放大了第三变形例的马达100C的转子1C的放大剖视图。马达100C除了转子1C的衬垫15C的结构与转子1不同之外,其余是与马达100相同的结构。因此,在马达100C中,对实质上与马达100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8所示,转子铁芯13的径向内端及磁铁14的径向内端在轴向上与衬垫15C的衬垫第二面152C重合。由此,转子铁芯13的转子铁芯上表面130整体及磁铁14的磁铁上表面140整体与衬垫第二面152C接触。由此,能够将转子铁芯13及磁铁14稳定地配置于转子保持架12。由此,能够使转子1的旋转稳定。
<6.4第四变形例>
图9是用于第四变形例的马达的衬垫16的俯视图。如图9所示,衬垫16的径向外缘是沿周向排列有多个曲面部155和多个平面部156的形状。除此之外的部位具有与衬垫15相同的结构。因此,对衬垫16的实质上与衬垫15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相同的部分的详细的说明。
曲面部155是以中心轴为中心的圆柱面的一部分。平面部156是将曲面部155的外侧面在周向上以平面状切割而形成的平面部。沿轴向观察时,平面部156构成弦。
如上所述,衬垫16容纳于转子保持架12的内部。此时,曲面部155与保持架筒部122的内侧面接触。由此,在保持架筒部122的内侧面与曲面部155之间产生摩擦力。另一方面,平面部156和保持架筒部122的内侧面不接触,不产生摩擦力。也就是,通过调整衬垫16的曲面部155的大小,能够调整衬垫16与保持架筒部122的摩擦力。由于能够调整摩擦力,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衬垫16向转子保持架12的内部的容纳,并且限制轴向的移动。由此,能够提高作业性。
<6.5第五变形例>
图10是第五变形例的马达100D的转子1D及定子2的从轴向下方观察的图。图11是放大了马达100D的转子1D及定子2的纵剖视图。图12是转子1D的从轴向下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就马达100D而言,转子保持架12D的保持架筒部122D及衬垫15D的结构不同,并且省略了转子铁芯。马达100D的除此之外的部分具有与马达100相同的结构。因此,对马达100D的实质上与马达100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相同的部分的详细的说明。
如图10及图11所示,马达100D在转子保持架12D的保持架筒部122D安装有多个磁铁14。而且,衬垫15D具有从衬垫第二面152向轴向下方延伸的多个衬垫突起部157。
保持架筒部122D具有内筒部126和外筒部127。内筒部126与保持架盖部121的外缘连结。外筒部127具有与内筒部126的外侧面接触的内侧面。在本变形例中,外筒部127是将内筒部126的轴向下端向外侧折弯使其与外侧面接触而形成。此外,折弯方向是径向外侧,但也可以是径向内侧。
在保持架筒部122D的内侧面直接安装有磁铁14。也就是,在马达100D中,保持架筒部122D的一部分实现作为转子铁芯的作用。
在马达100D中,将衬垫15D的衬垫第一面151与保持架第一面123接触地配置。此时,衬垫15D的衬垫突起部157与内筒部126的内侧面接触地配置。衬垫突起部157设有与磁铁14相同的数量,且在周向上等间隔配置。而且,磁铁14与衬垫突起部157在周向上接触地配置。也就是,衬垫突起部157进行磁铁14的周向的定位。
而且,外筒部127的上端配置于比磁铁14的磁铁上表面140靠上方。另外,外筒部127的下端配置于比磁铁14的磁铁下表面141靠下方。通过这样构成外筒部127,来自磁铁14的磁力难以向径向外侧逸出。
另外,通过设为省略转子铁芯的结构,与马达100相比,马达100D能够减少构成部件。由此,马达100D的制造变得容易。另外,也能够将马达100D轻量化,能够减少马达100D的动作所需的电力。
<7.关于吊扇A>
图13是表示使用了本实用新型的马达100的吊扇A的一例的立体图。在图13中,吊扇A中使用了马达100,但也可以使用变形例的马达100A~100D。
吊扇A具有马达100、支柱200以及叶片300。支柱200沿着上下延伸的中心轴Cx配置。支柱200例如是由金属构成的筒状的部件。在支柱200的内部配置有与电路基板7连接的引线(未图示)。此外,支柱200也可以由陶瓷等金属以外的原料构成。
支柱200固定于房间的顶棚(未图示)。在支柱200的轴向下端部安装有马达100。此外,在吊扇A中,使图1所示的马达100上下反转,并安装于支柱200。也就是,在支柱200的轴向下端部固定有支架4。
而且,叶片300安装于转子保持架12的保持架盖部121。叶片300具有随着沿周向行进而沿轴向延伸的形状。于是,通过马达100旋转,叶片300沿周向旋转。通过叶片300旋转,产生沿着支柱200的中心轴的方向的气流。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不仅用于送风装置,还能够广泛用作使旋转体旋转的动力源。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该内容。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就能够添加各种改变。
生产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例如能够用作驱动循环器等送风装置的驱动装置。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马达除了送风装置之外,也能够用作将旋转力供给至外部的动力源。

Claims (9)

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
具有:
能够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的转子;
与上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的定子;
保持上述定子的支架;
在上表面形成有第一配线图案,且在下表面形成有第二配线图案的电路基板;以及
具有导电性,且将上述电路基板固定于上述定子的第一固定部件,
上述定子具备具有导电性的定子铁芯,
上述第一固定部件具有:
保持上述电路基板的基板保持部;以及
固定于上述定子铁芯的一部分的定子固定部,
上述基板保持部与上述第一配线图案及上述第二配线图案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电路基板形成有上述基板保持部的至少一部分上下贯通的基板贯通孔,
上述基板保持部具有:
外径比上述基板贯通孔的内径大且沿轴向延伸的大径部;以及
从上述大径部的下表面向轴向下方延伸的脚部,
上述大径部的下表面与上述第一配线图案接触,
上述脚部插入上述基板贯通孔,并且与上述第二配线图案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脚部具有:
外径比上述大径部小,且与上述下表面连接的小径部;以及
配置于上述小径部的下方,并向径向外方扩展的铆接部,
上述铆接部与上述第二配线图案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脚部具有:
外径比上述大径部小,且与上述下表面连接的小径部;以及
具有导电性,且与上述小径部的下端部连结的第二固定部件,
上述第二固定部件与上述第二配线图案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基板贯通孔的内侧面形成有与上述电路基板的上述第一配线图案及上述第二配线图案导通的导通部,
上述脚部的外侧面与上述导通部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路基板沿周向配置,
上述电路基板的周向两端部分别经由上述第一固定部件固定于上述定子铁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定子铁芯具有:
固定于上述支架的芯背部;以及
从上述芯背部向径向外方延伸,并以放射状排列的多个齿部,
上述定子固定部固定于上述芯背部的比上述齿部的径向内端靠径向内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芯背部还具有:
与上述齿部连接的环状的第一环状部;
在比上述第一环状部靠径向内方与上述第一环状部同心地配置,且固定于上述支架的环状的第二环状部;以及
沿径向延伸,且连接上述第一环状部和上述第二环状部的多个支撑肋,
上述定子固定部固定于上述支撑肋。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电路基板安装有检测上述转子的位置的位置检测元件。
CN202021555838.4U 2019-07-31 2020-07-30 马达 Active CN21264920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41620A JP7434746B2 (ja) 2019-07-31 2019-07-31 モータ
JP2019-141620 2019-07-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49201U true CN212649201U (zh) 2021-03-02

Family

ID=742604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55838.4U Active CN212649201U (zh) 2019-07-31 2020-07-30 马达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381141B2 (zh)
JP (1) JP7434746B2 (zh)
CN (1) CN212649201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054173A (ja) * 2018-09-28 2020-04-02 日本電産サーボ株式会社 モー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21280U (zh) * 1980-07-10 1982-02-03
JPH04118748U (ja) * 1991-04-04 1992-10-23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固定子
KR0155021B1 (ko) 1994-08-23 1998-12-15 이형도 캡스턴 모터의 인쇄회로기판 고정장치
JP2000307271A (ja) * 1999-04-20 2000-11-02 Tdk Corp プリント基板の取付構造
JP5320822B2 (ja) 2007-09-19 2013-10-23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US7732957B2 (en) * 2007-09-19 2010-06-08 Nidec Corporation Brushless motor
JP5593958B2 (ja) 2009-10-21 2014-09-24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および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JP5887048B2 (ja) * 2010-03-04 2016-03-16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単相モー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軸流ファン
JP5707834B2 (ja) * 2010-10-04 2015-04-30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ファン
JP5264864B2 (ja) * 2010-11-01 2013-08-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機の固定子及びモールド固定子及び電動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JP5765671B2 (ja) 2012-01-20 2015-08-19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6088227B2 (ja) 2012-12-03 2017-03-01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5937554B2 (ja) * 2013-09-12 2016-06-22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27619A (ja) 2021-02-22
US20210036584A1 (en) 2021-02-04
JP7434746B2 (ja) 2024-02-21
US11381141B2 (en) 2022-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627368U (zh) 马达
US10855134B2 (en) Motor an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7969060B2 (en) Electric motor
CN104734404B (zh) 内转子型马达
US20140132122A1 (en) Motor
JP2009303473A (ja) モー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送風ファン
JP7293680B2 (ja) モータおよび送風装置
CN212649201U (zh) 马达
JP2021058000A (ja) モータおよび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装置
US10958124B2 (en) Motor
CN210053260U (zh) 马达
JP5487020B2 (ja) 回転電機
US20230098144A1 (en) Motor
JP2021023045A (ja) モータ
CN111749985B (zh) 气体动压轴承、马达以及风扇马达
JP7081160B2 (ja) モータ
JPH09331641A (ja) 回転電機
CN112564425A (zh) 马达以及马达的组装方法
JP6969393B2 (ja) モータ
CN114696506B (zh) 电动机及泵装置
CN114696504B (zh) 电动机及泵装置
JP2024005602A (ja) モータ、およびポンプ装置
JP2002291197A (ja) 給電機構
CN115315884A (zh) 电动机
JP2019115204A (ja) ブラケット、モータ及びファン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