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39619U - 一种后对重电梯布局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对重电梯布局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639619U CN212639619U CN202021518138.8U CN202021518138U CN212639619U CN 212639619 U CN212639619 U CN 212639619U CN 202021518138 U CN202021518138 U CN 202021518138U CN 212639619 U CN212639619 U CN 21263961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vator
- car
- counterweight
- elevator car
- main bea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对重电梯布局结构,包括电梯轿厢和电梯井道,将轿厢绳头板、曳引主机、电梯侧导向轮设置在电梯轿厢的两侧,并在电梯轿厢底部设有四个底部导向轮。本实用新型将轿厢导向轮设置在电梯轿厢底部,分布于电梯轿厢的四个角,避免电梯轿厢出现左右摇摆的情况,提升电梯轿厢的稳定性,减少钢丝绳和导向轮、曳引轮的磨损,增加电梯的使用年限。同时,将第一主梁与第二主梁分别设置在电梯井道顶部的两侧,占用空间小,并将对重块设置在电梯井道后侧,不占用电梯井道宽度空间,适合于电梯井道宽度小的电梯结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机房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后对重电梯布局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通常在电梯井道顶部的中央位置处设置承重梁,并在承重梁和电梯轿厢顶部对应承重梁的位置处安装用于反向的多个反绳轮,钢丝绳通过多个反绳轮将电梯轿厢与曳引主机相连,使用时,通过曳引主机拉动钢丝绳,配合反绳轮的转动将电梯轿厢拉至顶层或放至底层。
这种安装方式需要在电梯井道的顶部预留至少1200mm高的空间用于安装承重梁,同时,承重梁上的反绳轮与电梯轿厢顶部的反绳轮都位于电梯轿厢中央处的竖直方向上,当轿厢满载运行时,会导致轿厢左右轻微摇摆,增加钢丝绳和导向轮、曳引轮的磨损,从而缩短电梯使用年限。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对重电梯布局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轿厢易左右轻微摇摆、增加钢丝绳和导向轮、曳引轮的磨损、缩短电梯使用年限的问题。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后对重电梯布局结构,包括电梯轿厢和电梯井道,在电梯井道的两侧竖向设有轿厢导轨,电梯轿厢位于电梯井道内,其两侧与轿厢导轨滑动配合相连。在电梯井道的顶部设有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所述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位于电梯轿厢的两侧,并沿电梯井道的前后方向设置。在第一主梁的上侧沿前后方向依次设有轿厢绳头板、曳引主机和电梯侧导向轮,其中,曳引主机的曳引轮位于第一主梁和电梯轿厢之间,电梯侧导向轮与曳引轮位于同一平面,并与第一主梁固定相连;在第二主梁的下侧设有两个轿厢侧导向轮,两个轿厢侧导向轮与第二主梁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在电梯轿厢底部沿其前后方向设有两组底部导向轮组,每组底部导向轮组均包括两个底部导向轮,且两个底部导向轮分别靠近电梯轿厢的两侧并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两组底部导向轮组所在平面相互平行。
在电梯轿厢的后侧与电梯井道后侧之间设有第三主梁,第三主梁位于电梯井道的顶部;在第三主梁的下方设有一对重块,该对重块位于电梯轿厢的后侧,且对重块两端的上方分别设有两个配重导向轮。在第三主梁上设有一配重侧反绳轮,该配重侧反绳轮在竖直方向的投影位于两个配重导向轮在竖直方向的投影之间,且两个配重导向轮与该配重侧反绳轮位于同一竖直平面。第三主梁上还设有对重绳头板,该对重绳头板位于对重块背离第一主梁的一侧。还包括钢丝绳,所述钢丝绳的一端与轿厢绳头板固定连接,钢丝绳的另一端向下延伸并绕过电梯轿厢底部且靠近电梯轿厢前侧的一组底部导向轮组,然后向上延伸并绕过两个轿厢侧导向轮,再向下延伸并绕过电梯轿厢底部且靠近电梯轿厢后侧的一组底部导向轮组,然后向上延伸并绕过曳引主机的曳引轮和电梯侧导向轮,再向下延伸并绕过对重块上方且靠近第一主梁的配重导向轮,然后向上延伸并绕过第一主梁上的配重侧反绳轮,再向下延伸并绕过对重块上且靠近第二主梁的配重导向轮,最后向上延伸至与第三主梁上的对重绳头板固定相连。
本实用新型中,轿厢导向轮设置在电梯轿厢的底部,分布在电梯轿厢的四个角,避免电梯在运行时出现左右摇摆的情况,提升了电梯轿厢的稳定性,同时,还减少了钢丝绳与多个导向轮、曳引轮之间的磨损,增加了电梯的使用寿命。并且将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分别设置在电梯井道顶部的两侧,占用空间小,配合对重块设置在电梯轿厢后侧的设计,不占用电梯井道宽度空间,这种结构适合电梯井道宽度小的电梯。
优选地,所述钢丝绳的一端向下绕过电梯轿厢底部且位于电梯轿厢前方的一组底部导向轮组后,向上绕过两个轿厢侧导向轮之后,再向下绕过电梯轿厢底部且位于电梯轿厢后方的一组底部导向轮组后,组成4:1结构。
优选地,所述钢丝绳绕过曳引主机的曳引轮和电梯侧导向轮后,向下绕过对重块上方且靠近第一主梁的配重导向轮后,向上绕过第一主梁上的配重侧反绳轮后,再向下绕过对重块上且靠近第二主梁的配重导向轮后,组成4:1结构。
优选地,所述两组底部导向轮组分别安装在两个底部支架上,所述底部导向轮能够绕其轴心线自由转动,两个底部支架沿电梯轿厢前后方向安装在电梯轿厢底部。两组底部导向轮组通过底部支架安装在电梯轿厢底部,便于底部导向轮组的安装,也提升了底部导向轮组的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轿厢绳头板设置在底部导向轮靠近第一主梁的一侧,且位于电梯轿厢前侧的底部导向轮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在竖直方向的投影位于所述电梯轿厢在竖直方向的投影外侧。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不会对电梯轿厢上方顶层高度造成影响,占用空间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顶层高度可以降低1200mm。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将轿厢导向轮设置在电梯轿厢底部,分布于电梯轿厢的四个角,避免电梯轿厢出现左右摇摆的情况,提升电梯轿厢的稳定性,减少钢丝绳和导向轮、曳引轮的磨损,增加电梯的使用年限。同时,将第一固定梁与第二固定梁分别设置在电梯井道顶部的两侧,占用空间小,并将对重块设置在电梯井道后侧,不占用电梯井道宽度空间,适合于电梯井道宽度小的电梯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后对重电梯布局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梯井道顶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梯轿厢与对重块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电梯轿厢1、电梯井道2、第一主梁3、第二主梁4、轿厢绳头板5、曳引主机6、电梯侧导向轮7、轿厢侧导向轮8、底部导向轮9、第三主梁10、对重块11、配重导向轮12、配重侧反绳轮13、对重绳头板14、钢丝绳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参见图1~3,一种后对重电梯布局结构,包括电梯轿厢1和电梯井道2,在电梯井道的两侧竖向设有轿厢导轨,电梯轿厢位于电梯井道内,其两侧与轿厢导轨滑动配合相连。在电梯井道的顶部设有第一主梁3和第二主梁4,所述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位于电梯轿厢的两侧,并沿电梯井道的前后方向设置,其中,以电梯轿厢门所在的一侧为电梯轿厢的前方或前侧,也为电梯井道的前方或前侧,电梯轿厢门对立的一侧为电梯轿厢的后方或后侧,也为电梯井道的后方或后侧。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的两端分别与电梯井道的侧壁固定相连,其中,所述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在竖直方向的投影位于所述电梯轿厢在竖直方向的投影外侧,使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不会对电梯轿厢上方顶层高度造成影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顶层高度可以降低1200mm。
在第一主梁的上侧沿前后方向依次设有轿厢绳头板5、曳引主机6和电梯侧导向轮7,其中,曳引主机的曳引轮位于第一主梁和电梯轿厢之间,电梯侧导向轮与曳引轮位于同一平面,并与第一主梁固定相连,使电梯侧导向轮7能够绕其轴心线自由转动。在第二主梁的下侧设有两个轿厢侧导向轮8,两个轿厢侧导向轮与第二主梁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并与第二主梁固定相连,且两个轿厢侧导向轮能够绕其轴心线自由转动。
在电梯轿厢底部沿其前后方向设有两组底部导向轮组,每组底部导向轮组均包括两个底部导向轮9,且两个底部导向轮分别靠近电梯轿厢的两侧并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两组底部导向轮组所在平面相互平行。其中,所述两组底部导向轮组分别安装在两个底部支架上,所述底部导向轮能够绕其轴心线自由转动,两个底部支架沿电梯轿厢前后方向安装在电梯轿厢底部。电梯轿厢底部的四个底部导向轮分别位于电梯轿厢的四角处,避免电梯轿厢在运行时出现左右轻微摇摆,减少了钢丝绳和多个导向轮、曳引轮的磨损,延长电梯的使用年限。
在电梯轿厢的后侧与电梯井道后侧之间设有第三主梁10,第三主梁位于电梯井道的顶部,且与电梯井道固定相连。在第三主梁的下方设有一对重块11,该对重块位于电梯轿厢的后侧,不占用电梯井道宽度空间,占用空间小,且对重块两端的上方分别设有两个配重导向轮12,配重导向轮与对重块固定相连,并能够绕其轴心线自由转动,在第三主梁上设有一配重侧反绳轮13,该配重侧反绳轮在竖直方向的投影位于两个配重导向轮在竖直方向的投影之间,且两个配重导向轮与该配重侧反绳轮位于同一竖直平面,该配重侧反绳轮与第三主梁固定相连,并能够绕其轴心线自由转动。第三主梁上还设有对重绳头板14,该对重绳头板位于对重块背离第一主梁的一侧。
还包括钢丝绳15,所述钢丝绳的一端与轿厢绳头板固定连接,钢丝绳的另一端向下延伸并绕过电梯轿厢底部且靠近电梯轿厢前侧的一组底部导向轮组,然后向上延伸并绕过两个轿厢侧导向轮,再向下延伸并绕过电梯轿厢底部且靠近电梯轿厢后侧的一组底部导向轮组,组成4:1结构。然后钢丝绳向上延伸并绕过曳引主机的曳引轮和电梯侧导向轮,再向下延伸并绕过对重块上方且靠近第一主梁的配重导向轮,然后向上延伸并绕过第一主梁上的配重侧反绳轮,再向下延伸并绕过对重块上且靠近第二主梁的配重导向轮,组成4:1结构,最后向上延伸至与第三主梁上的对重绳头板固定相连。
在具体实施时,本实用新型中其他导向轮均通过支架与主梁相连,并能够绕其轴心线自由转动。所述轿厢绳头板设置在底部导向轮靠近第一主梁的一侧,且位于电梯轿厢前侧的底部导向轮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采用与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相同或者近似的结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6)
1.一种后对重电梯布局结构,包括电梯轿厢(1)和电梯井道(2),在电梯井道的两侧竖向设有轿厢导轨,电梯轿厢位于电梯井道内,其两侧与轿厢导轨滑动配合相连;其特征在于,在电梯井道的顶部设有第一主梁(3)和第二主梁(4),所述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位于电梯轿厢的两侧,并沿电梯井道的前后方向设置;
在第一主梁的上侧沿前后方向依次设有轿厢绳头板(5)、曳引主机(6)和电梯侧导向轮(7),其中,曳引主机的曳引轮位于第一主梁和电梯轿厢之间,电梯侧导向轮与曳引轮位于同一平面,并与第一主梁固定相连;在第二主梁的下侧设有两个轿厢侧导向轮(8),两个轿厢侧导向轮与第二主梁位于同一竖直平面;
在电梯轿厢底部沿其前后方向设有两组底部导向轮组,每组底部导向轮组均包括两个底部导向轮(9),且两个底部导向轮分别靠近电梯轿厢的两侧并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两组底部导向轮组所在平面相互平行;
在电梯轿厢的后侧与电梯井道后侧之间设有第三主梁(10),第三主梁位于电梯井道的顶部;在第三主梁的下方设有一对重块(11),该对重块位于电梯轿厢的后侧,且对重块两端的上方分别设有两个配重导向轮(12);在第三主梁上设有一配重侧反绳轮(13),该配重侧反绳轮在竖直方向的投影位于两个配重导向轮在竖直方向的投影之间,且两个配重导向轮与该配重侧反绳轮位于同一竖直平面;第三主梁上还设有对重绳头板(14),该对重绳头板位于对重块背离第一主梁的一侧;
还包括钢丝绳(15),所述钢丝绳的一端与轿厢绳头板固定连接,钢丝绳的另一端向下延伸并绕过电梯轿厢底部且靠近电梯轿厢前侧的一组底部导向轮组,然后向上延伸并绕过两个轿厢侧导向轮,再向下延伸并绕过电梯轿厢底部且靠近电梯轿厢后侧的一组底部导向轮组,然后向上延伸并绕过曳引主机的曳引轮和电梯侧导向轮,再向下延伸并绕过对重块上方且靠近第一主梁的配重导向轮,然后向上延伸并绕过第一主梁上的配重侧反绳轮,再向下延伸并绕过对重块上且靠近第二主梁的配重导向轮,最后向上延伸至与第三主梁上的对重绳头板固定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后对重电梯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绳的一端向下绕过电梯轿厢底部且位于电梯轿厢前方的一组底部导向轮组后,向上绕过两个轿厢侧导向轮之后,再向下绕过电梯轿厢底部且位于电梯轿厢后方的一组底部导向轮组后,组成4:1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后对重电梯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绳绕过曳引主机的曳引轮和电梯侧导向轮后,向下绕过对重块上方且靠近第一主梁的配重导向轮后,向上绕过第一主梁上的配重侧反绳轮后,再向下绕过对重块上且靠近第二主梁的配重导向轮后,组成4:1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后对重电梯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组底部导向轮组分别安装在两个底部支架上,所述底部导向轮能够绕其轴心线自由转动,两个底部支架沿电梯轿厢前后方向安装在电梯轿厢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后对重电梯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绳头板设置在底部导向轮靠近第一主梁的一侧,且位于电梯轿厢前侧的底部导向轮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后对重电梯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在竖直方向的投影位于所述电梯轿厢在竖直方向的投影外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518138.8U CN212639619U (zh) | 2020-07-28 | 2020-07-28 | 一种后对重电梯布局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518138.8U CN212639619U (zh) | 2020-07-28 | 2020-07-28 | 一种后对重电梯布局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639619U true CN212639619U (zh) | 2021-03-02 |
Family
ID=747642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518138.8U Active CN212639619U (zh) | 2020-07-28 | 2020-07-28 | 一种后对重电梯布局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639619U (zh) |
-
2020
- 2020-07-28 CN CN202021518138.8U patent/CN21263961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626176B (zh) | 12比1载货电梯的曳引结构 | |
CN102992148A (zh) | 一种新型电梯结构 | |
CN201102845Y (zh) | 牵引绳轮式无机房电梯 | |
CN215755869U (zh) | 井道内施工升降机 | |
CN212639619U (zh) | 一种后对重电梯布局结构 | |
CN202988485U (zh) | 单井多厢式串列电梯 | |
CN219238951U (zh) | 一种双对重电梯结构 | |
CN208932758U (zh) | 一种用于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系统 | |
CN211393460U (zh) | 一种电梯曳引系统 | |
CN212245836U (zh) | 一种用于重载货梯的12比1曳引结构 | |
CN211198277U (zh) | 底托式8比1无机房电梯的8字型绕绳曳引结构 | |
CN102408052A (zh) | 无对重曳引式乘客电梯 | |
CN105692414A (zh) | 一种无机房电梯 | |
CN105692411A (zh) | 一种无机房电梯布置结构 | |
CN209815442U (zh) | 12比1载货电梯的曳引结构 | |
CN214456053U (zh) | 无机房电梯 | |
CN211769678U (zh) | 底托式8比1无机房电梯的弓字型绕绳曳引结构 | |
CN212799229U (zh) | 一种载货电梯的曳引系统 | |
CN214141142U (zh) | 一种适用于小井道的并联轿厢电梯 | |
CN212639626U (zh) | 一种自带井道紧凑型钢带平台电梯 | |
CN108840210A (zh) | 一种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系统 | |
CN211687869U (zh) | 超大轿厢重载货梯 | |
CN111439657A (zh) | 一种用于重载货梯的12比1曳引结构 | |
CN110902523A (zh) | 一种电梯曳引系统 | |
CN115535784A (zh) | 用于多轿厢智能电梯系统的自驱动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602 Address after: 401147 office 6, building 1, time city, No. 409, Jiahong Avenue, Longshan street, Yubei District, Chongqing Patentee after: Chongqing Gaoke Eleva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401520 core area of Hechuan Industrial Park, Hechuan District, Chongqing Patentee before: CHONGQING MACRO LIFT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