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94133U - 电梯曳引装置及电梯 - Google Patents

电梯曳引装置及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94133U
CN219194133U CN202223316101.9U CN202223316101U CN219194133U CN 219194133 U CN219194133 U CN 219194133U CN 202223316101 U CN202223316101 U CN 202223316101U CN 219194133 U CN219194133 U CN 2191941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unterweight
wheel
traction
car
elev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1610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伟全
潘依航
李显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none Elev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inone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none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inone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1610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941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941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941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梯曳引装置,电梯曳引装置包括轿厢组件和设置于轿厢组件一侧的对重组件,电梯曳引装置还包括:主梁组件,主梁组件用于支撑轿厢和对重组件;机架,机架设于主梁组件上,机架上设置有曳引机和导向轮,曳引机的曳引轮的中心轴线与导向轮的中心轴线平行设置;曳引绳,曳引绳与对重组件传动连接后伸向导向轮,且依次绕过导向轮和曳引轮与轿厢组件传动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电梯曳引装置通过设置独立于主梁组件的机架,将曳引机设置于机架上且在机架上还设置了用于为曳引绳矫正的导向轮,曳引绳平稳的与导向轮和曳引轮相连,从而对重组件和轿厢组件都能够平稳的运动。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具有上述电梯曳引装置的电梯。

Description

电梯曳引装置及电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梯曳引装置,还涉及一种电梯。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目前,在曳引比为4比1的电梯曳引装置中,特别是小机房电梯,采用的设计方法是对重侧后置结构,即曳引机及轿厢反绳轮都在轿厢中线上,对重在中线附近,向前或者向后布置。这种布置方式简便,但是,当轿厢较浅或者贯通门的时候,由于对重位置的影响,故这种对重侧后置结构无法满足设计需求。
为了满足较浅的轿厢和贯通门设计的需要,需要进一步调整对重的位置。现有通用采用斜轮结构,斜轮结构能够使对重中置,但斜轮结构需要把对重轮设置在对重顶,这种斜轮结构不仅占用大量对重空间,而且,对重轮需要打斜安装在对重顶,不方便生产及包装运输。
再有,对于电梯曳引装置中起支撑作用的梁结构,在有机房电梯中仅将曳引机设置于单独的机架上,对于对重牵引部分和轿厢牵引部分的轮组均设置于主梁和其他支撑结构中,有的甚至交错设置主梁与副梁,但是,对于小机房电梯,对重侧置结构或者减震效果较高的电梯来说,目前的梁结构不能满足越来越高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了当前的对重侧置的电梯曳引装置的主梁结构不能满足小机房电梯的技术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梯曳引装置,所述电梯曳引装置包括轿厢组件和设置于轿厢组件一侧的对重组件,所述电梯曳引装置还包括:主梁组件,所述主梁组件用于支撑所述轿厢和所述对重组件;机架,所述机架设于所述主梁组件上,所述机架上设置有曳引机和导向轮,所述曳引机的曳引轮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导向轮的中心轴线平行设置;曳引绳,所述曳引绳与所述对重组件传动连接后伸向所述导向轮,且依次绕过所述导向轮和所述曳引轮与轿厢组件传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梯曳引装置,通过设置独立于主梁组件的机架,将曳引机设置于机架上且在机架上还设置了用于为曳引绳矫正的导向轮,使得曳引绳与对重组件相连后,可以平稳的通过导向轮并与曳引机的曳引轮相邻,从而保证了曳引绳在工作时,对重组件和轿厢组件都能够平稳的运动。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梯曳引装置,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梯曳引装置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对重组件包括对重和与所述对重相连的第一对重轮和第二对重轮,以及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机架上的第三对重轮,所述第一对重轮和所述第二对重轮能够相对所述对重转动;所述第一对重轮的中心轴线、所述第二对重轮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三对重轮的中心轴线平行设置,所述曳引绳依次绕过所述第一对重轮、第三对重轮、第二对重轮,且从所述第二对重轮的与所述第一对重轮相邻的一侧伸向所述导向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梯曳引装置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三对重轮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对重轮的外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梯曳引装置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三对重轮的中心轴线的水平高度,位于所述导向轮的中心轴线的水平高度和所述曳引轮的中心轴线的水平高度之间,或,
所述第三对重轮的中心轴线的水平高度,高于或等于所述曳引轮的中心轴线的水平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梯曳引装置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电梯曳引装置还包括对重绳头板和轿厢绳头板,所述对重绳头板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轿厢绳头板设于所述主梁上,其中,所述曳引绳的一端与所述对重绳头板相连,另一端与所述轿厢绳头板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梯曳引装置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轿厢组件包括轿厢和与所述轿厢相连的第一轿厢轮和第二轿厢轮,以及设置于所述主梁上的第三轿厢轮,其中,所述曳引绳依次绕过所述第一轿厢轮、所述第三轿厢轮和所述第二轿厢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梯曳引装置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主梁组件和所述机架之间设有第一减震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梯曳引装置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三对重轮和所述机架之间设置第二减震装置,和/或,所述曳引机和所述机架之间设置第三减震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梯曳引装置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主梁组件包括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且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平行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梯,所述电梯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梯曳引装置,其中,所述主梁组件和所述机架设于电梯井道的上方。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梯曳引装置的立体图;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梯曳引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梯曳引装置的主梁组件和机架的立体图;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梯曳引装置的轿厢组件一侧的示意图;
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梯曳引装置的对重组件一侧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0、电梯曳引装置;
110、主梁组件,120、机架,130、曳引机,131、曳引轮,140、导向轮,150、曳引绳;
200、对重组件,210、第一对重轮,220、第二对重轮,230、第三对重轮,240对重;
300、轿厢组件,310、轿厢,320、第一轿厢轮,330、第二轿厢轮,340、第三轿厢轮;
410、对重绳头板,420、轿厢绳头板;
510、第一减震装置,520、第二减震装置,530、第三减震装置;
111、第一横梁,112、第二横梁;
L1为第三对重轮的外径,L1为第二对重轮的外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梯曳引装置100,该电梯曳引装置100适用于曳引比为4比1的电梯系统,综合考量电梯的运行速度与运行功率,采用4比1的曳引比是一种较佳的选择,尤其适用于小机房电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梯曳引装置100还适用于对重侧置,采用对重侧置是指,对重架设置在轿厢的左侧或右侧的结构,这种结构可以使井道布局更加合理,尤其是当轿厢较浅,或者轿厢为贯通门时,对重侧置更能显示出其优势。
本实用新型的电梯曳引装置100,包括轿厢组件300和对重组件200,其中在轿厢组件300的一侧设置对重组件200,构成对重侧置的电梯曳引装置100,在电梯曳引装置100中还设置有独特的支撑梁结构,包括主梁组件110和机架120,且机架120设置于主梁组件110上,在主梁组件110和机架120之间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第一减震装置510,将支撑梁结构设置于分体式的好处在于,分别设置于主梁组件110和机架120上的部件之间的相互影响较小,比如当机架120上的部件受到局部冲击时,由于机架120独立于主梁组件110,局部冲击产生的冲击力对主梁组件110的影响较小,使得主梁组件110上的部件不受影响或者大幅度降低传递到主梁组件110上的冲击力;通常情况下,轿厢组件300连接于主梁组件110,当主梁组件110不受外部冲击影响时,轿厢组件300能够更加平稳的运行,轿厢内的乘梯人员能够免于外部的干扰,即使当轿厢用于运送货物时,轿厢内的货物也能够平稳可靠的输送。
在电梯系统中,产生动力的是电梯曳引机130,电梯曳引机130在工作时由于电极内转子的运转,制动轮的制动过程,或者曳引轮131的转动,都会造成一定的波动或冲击,因此,将曳引机130设置于机架120上,使得曳引机130的振动与冲击仅局限于机架120上,不向主梁组件110进一步传递,使得主梁组件110支撑的轿厢组件300和对重组件200能够平稳的运转。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结构的中曳引机130的曳引轮131与曳引绳150之间较好的配合,曳引绳150在与对重组件200相连后,也即曳引绳150绕过对重组件200中的对重轮后,首先伸向导向轮140,通过导向轮140将曳引绳150矫正后,曳引绳150再与曳引机130的曳引轮131相连接,因此,通过在机架120上设置导向轮140进一步保证了曳引机130与曳引绳150之间良好的配合,防止出现扰动,即使受到外部的干扰,由于将导向轮140和曳引机130均设置于机架120上,冲击和波动仅产生于机架120上,不会进一步向主梁组件110传递,更优选的是,在主梁组件110和机架120之间设置第一减震装置510,使主梁组件110和机架120之间以第一减震装置510连接,进一步降低了机架120上的部件对主梁组件110的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梯曳引装置100中,曳引机130的曳引轮131与导向轮140平行设置,具体地,将曳引轮131的中线轴线和导向轮140的中心轴线平行设置,或者将曳引轮131和导向轮140设置于同一竖直平面内,使曳引绳150绕过导向轮140后能够平稳的伸向曳引轮131;由于曳引绳150将对重组件200和轿厢组件300连接为一体,因此,曳引绳150绕过曳引机130的曳引轮131后与轿厢组件300相连。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梯曳引装置100能够解决当前的电梯曳引装置100无法满足对重侧置且对曳引绳150良好导向的技术问题,通过设置相互独立的主梁组件110和机架120,将曳引机130设置于机架120上且在机架120上还设置了用于为曳引绳150矫正的导向轮140,使得曳引绳150与对重组件200相连后,可以平稳的通过导向轮140并与曳引机130的曳引轮131相邻,从而保证了曳引绳150在工作时,对重组件200和轿厢组件300都能够平稳的运动。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梯曳引装置100适用于曳引比为4比1的电梯,其中的曳引比是指,曳引轮131圆周速度与轿厢速度的比值;通常条件下,曳引比还等同于绕绳比,还与省力倍率相关联,行业内的4比1曳引比电梯在轿厢和对重上各设有两组动滑轮,在轿厢上部的电梯井的上部设有固定部和一个固定轮,绳索从固定部穿过其中的一个动滑轮,再绕过固定轮,之后绕过另一个动滑轮,再与曳引轮131连接;绳索通过曳引轮131后再与位于对重上的动滑轮式导向轮140连接,之后与位于对重上部电梯井上部的固定式导向轮140连接,然后穿过对重上的另一动滑轮式导向轮140,最后与位于对重上部的电梯井上部的固定部连接;最终使得对重的上部均连接有四根绳索,使得电梯形成4比1曳引比,这种电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载重量大,输送速度和效率也可以满足一般需求,但是,4比1曳引比的电梯系统,其效率得到最优化。
本实用新型的电梯曳引装置100,如图1和图2所示,采用曳引比为4:1的电梯曳引装置100,对重组件200包括两组动滑轮,分别是第一对重轮和第二对重轮,可以设置于对重的顶部,对重组件200还包括第三对重轮,其中第三对重轮设置于机架120上,为了使第一对重轮,第二对重轮,第三对重轮之间的曳引绳150能够平稳的连接,可以使其中心轴线平行设置,也即第一对重轮的中心轴线平行于第二对重轮的中心轴线,且均与第三对重轮的中心轴线相平行,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梯曳引装置100中,曳引绳150与第一对重轮210、第二对重轮220以及第三对重轮230的连接方式有独到之处,具体地,结合图5,曳引绳150固定连接于机架120上的对重绳头板410,从第一对重轮的外侧绕过第一对重轮后,伸向设置于机架120上的第三对重轮,绕过第三对重轮230后,从第二对重轮220的外侧绕过第二对重轮,并且在第二对重轮220的与第一对重轮相邻的一侧伸向导向轮14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区别于现有技术的绕绳方式,这种独特的绕绳方式能够达到的技术效果是,可以进一步满足轿厢较浅的需求,使轿厢较浅时仍能够正常运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三对重轮230的外径为L1,第二对重轮220的外径为L2,从图5中可以明显看出,L1大于L2,即第三对重轮230的外径大于第二对重轮220的外径,这种布置方式,更有利于曳引绳150150从第一对重轮210和第二对重轮220之间穿过,并伸向导向轮140,再与曳引机130的曳引轮131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对重240的上部紧固连接有两组动滑轮,在对重的正上方设有固定式第三对重轮,也可以称之为反绳轮,和与电梯井紧固连接的曳引绳150固定端,该固定端为设置于机架120上的对重绳头板410。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梯曳引装置100的轿厢组件300包括轿厢和第一轿厢轮320,第二轿厢轮330,以及第三轿厢轮340,其中第三轿厢轮340设置于主梁组件110上,曳引绳150绕过曳引机130的曳引轮131后伸向第一轿厢轮320,并依次与第三轿厢轮340,第二轿厢轮330相连后,最后连接于主梁组件110上的轿厢绳头板42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梯曳引装置100包括:轿厢、对重、固定式第三对重轮、动滑轮式第一对重轮和第二对重轮,以及曳引轮131,所述动滑轮式第一对重轮和第二对重轮安装于对重的顶部,所述固定式第三对重轮安装于电梯井的机架120上,轿厢与对重通过导向轮140穿过动滑轮式导向轮140、固定式导向轮140、曳引轮131通过绳索连接为一体,所述曳引轮131的两端与固定端紧固连接,固定端位于所述轿厢和所述对重的顶部。
轿厢的顶部设有两组动滑轮式导向轮140和固定部,绳索与所述固定部紧固连接穿过所述固定式导向轮140后再穿过所述导向轮140。
对重的顶部设有两组动滑轮和一个固定式的第三对重轮,所述对重顶部的电梯井的上部设有两个固定式的第三对重轮,曳引绳150通过曳引轮131穿过动滑轮后再通过所述固定式的第三对重轮。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曳引绳150可以设置为钢丝绳。
通过设置轿厢、对重、固定式导向轮140、动滑轮式导向轮140、固定部,以及曳引轮131,动滑轮式导向轮140安装于轿厢和对重的顶部,固定式导向轮140安装于电梯井的顶部,轿厢与对重通过导向轮140穿过动滑轮式导向轮140、固定式导向轮140、曳引轮131通过绳索连接为一体,绳索的两端与固定部紧固连接,固定部位于轿厢和对重的顶部,形成承载重量适中,速度适中,检修调试方便的电梯。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轿厢的顶部设置两个左右对称的第一轿厢320和第二轿厢轮330,对重的顶部设置有两个前后对称的第一对重轮210和第二对重轮220,两个第一轿厢轮320和第二轿厢轮330的排布方向与两个第一对重轮210和第二对重轮220的排布方向垂直;
关于机房可以做如下设置,在井道顶部并位于机房地面上方的机房,机房设置有横跨井道的机房横板,以及由机房横板及井道侧壁支撑的机房支撑架,机房支撑架上安装有位于两个轿顶轮顶部的轿厢侧导向轮140以及位于两个所述对重轮顶部的对重侧导向轮140;机房支撑架上还安装有位于所述轿厢侧导向轮140与对重侧导向轮140之间的曳引轮131,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梯曳引装置100中,为了使整体结构运行的更加平稳,曳引机130可以采用无齿曳引机130,无齿曳引机130的优点是:使用寿命长、节能、运行平稳、噪音低、无污染,其没有任何多余的传动结构,仅有电机转子轴上有轴承有机械磨损,由于磨损减少,曳引机130的寿命自然能延长,
无齿曳引机130也没有其他机械方面的功率损耗,能够避免齿轮啮合噪音和震动,使得运行平稳且噪音低,还可以避免了由于使用润滑油导致的漏油污染及维护难度问题;无齿曳引机130还具有安装简便,其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安装运输的优点;由于占空间小,在建筑方面一定程度上也可实现节能环保。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梯曳引装置100,具有结构运行平稳、可以设置贯通门、电梯井道空间利用率高的优点,可以在家庭环境中安装使用,适合小型化的安装,对电梯井道的要求降低,为小型化的电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并且轿厢的限制减少,可以增加开门的方向,适应更多的使用场景,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企业技术提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电梯运行的原理如下:当曳引机130运行时,曳引机130的曳引轮131转动,当曳引轮131顺时针转动,自曳引轮131引出的连接端带动电梯轿厢向上运动,对重组件200向下运动,实现电梯轿厢的上升;反之,当曳引轮131逆时针转动,自曳引轮131引出的另一连接端带动对重组件200向上运动,电梯轿厢则向下运动,最终实现电梯轿厢的下降。
电梯承重装置是指承载曳引和轿厢等系统的承载装置,承重装置需具备足够的支撑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行对轿厢等安全的行驶和运送,是电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有的有机房4比1电梯的需增加副承重梁,当井道深度偏大时,因增加了副承重梁的结构,钢材需要相应增加,安装师傅需现场焊接副承重梁及相关支架,副承重梁另一端需入墙浇筑,又增加了土建方面的留孔及填补工作。
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梯曳引装置100的曳引比为4比1,能够为减小电梯轿厢占用井道的深度,对于需要增加承重结构的有机房来说,增加其实现的可能性。同时还对增大对重组件200的轨距创造了有利条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三对重轮230的中心轴线的水平高度,位于导向轮140的中心轴线的水平高度和曳引轮131的中心轴线的水平高度之间,或,第三对重轮230的中心轴线的水平高度,高于曳引轮131131的中心轴线的水平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电梯曳引装置100还包括对重绳头板410和轿厢绳头板420,对重绳头板410设于机架120上,轿厢绳头板420设于主梁组件110上,其中,曳引绳150的一端与对重绳头板410相连,另一端与轿厢绳头板420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轿厢组件300包括轿厢310和与轿厢相连的第一轿厢轮320和第二轿厢轮330,以及设置于主梁组件110上的第三轿厢轮340,其中,曳引绳150依次绕过第一轿厢轮320、第三轿厢轮340和第二轿厢轮33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主梁组件110和机架120之间设有第一减震装置51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三对重轮230和机架120120之间设置第二减震装置520,和/或,曳引机130和机架120之间设置第三减震装置530;通过设置第二减震装置520和第三减震装置530,使得机架120上的振动减少,进一步减少的干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主梁组件110包括第一横梁111和第二横梁112,且第一横梁111和第二横梁112平行设置。采用相对设置的第一横梁111和第二横梁112能够使得整体结构强度和刚度更高。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梯,所述电梯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梯曳引装置100,其中,所述主梁组件110和所述机架120设于电梯井道的上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梯曳引装置,所述电梯曳引装置包括轿厢组件和设置于轿厢组件一侧的对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曳引装置还包括:
主梁组件,所述主梁组件用于支撑所述轿厢和所述对重组件;
机架,所述机架设于所述主梁组件上,所述机架上设置有曳引机和导向轮,所述曳引机的曳引轮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导向轮的中心轴线平行设置;
曳引绳,所述曳引绳与所述对重组件传动连接后伸向所述导向轮,且依次绕过所述导向轮和所述曳引轮与轿厢组件传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曳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重组件包括对重和与所述对重相连的第一对重轮和第二对重轮,以及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机架上的第三对重轮,所述第一对重轮和所述第二对重轮能够相对所述对重转动;
所述第一对重轮的中心轴线、所述第二对重轮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三对重轮的中心轴线平行设置,
所述曳引绳依次绕过所述第一对重轮、第三对重轮、第二对重轮,且从所述第二对重轮的与所述第一对重轮相邻的一侧伸向所述导向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曳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对重轮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对重轮的外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曳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对重轮的中心轴线的水平高度,位于所述导向轮的中心轴线的水平高度和所述曳引轮的中心轴线的水平高度之间,或,
所述第三对重轮的中心轴线的水平高度,高于或等于所述曳引轮的中心轴线的水平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曳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曳引装置还包括对重绳头板和轿厢绳头板,所述对重绳头板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轿厢绳头板设于所述主梁上,其中,所述曳引绳的一端与所述对重绳头板相连,另一端与所述轿厢绳头板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电梯曳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组件包括轿厢和与所述轿厢相连的第一轿厢轮和第二轿厢轮,以及设置于所述主梁上的第三轿厢轮,其中,所述曳引绳依次绕过所述第一轿厢轮、所述第三轿厢轮和所述第二轿厢轮。
7.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电梯曳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组件和所述机架之间设有第一减震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曳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对重轮和所述机架之间设置第二减震装置,和/或,所述曳引机和所述机架之间设置第三减震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曳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组件包括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且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平行设置。
10.一种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电梯曳引装置,其中,所述主梁组件和所述机架设于电梯井道的上方。
CN202223316101.9U 2022-12-09 2022-12-09 电梯曳引装置及电梯 Active CN2191941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16101.9U CN219194133U (zh) 2022-12-09 2022-12-09 电梯曳引装置及电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16101.9U CN219194133U (zh) 2022-12-09 2022-12-09 电梯曳引装置及电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94133U true CN219194133U (zh) 2023-06-16

Family

ID=867095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16101.9U Active CN219194133U (zh) 2022-12-09 2022-12-09 电梯曳引装置及电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941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989C (zh) 驱动装置下置的牵引绳轮式电梯
CN1092131C (zh) 牵引绳轮式电梯及其驱动装置
CN201002908Y (zh) 一种无机房曳引绳轮式电梯
JP2004504239A (ja) 最小のビル空間を使用するエレベータ装置
JP4549616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3523638A (zh) 一种无机房电梯的井道布置结构
CN219823333U (zh) 一种井道施工升降机的提升机构
CN219194133U (zh) 电梯曳引装置及电梯
CN113911882A (zh) 一种6比1吊挂的电梯装置
CN100376466C (zh) 制造电梯的方法和电梯运送系统
CN209974041U (zh) 一种可降低楼顶施工量的电梯
CN207451395U (zh) 一种紧凑型主机下置别墅电梯
CN112299215A (zh) 一种电梯井道布置结构
FI93939B (fi) Yläkoneistoinen vetopyörähissi
CN111439657A (zh) 一种用于重载货梯的12比1曳引结构
CN220055956U (zh) 无机房电梯装置
CN217322968U (zh) 一种用于电梯无机房的曳引机布置结构
CN213265231U (zh) 一种对重后置的钢带电梯主机架结构及电梯
TWI222954B (en) Elevator system without a control room
JPWO2004101419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07137681A (ja) エレベーター
JP2008291482A (ja) エレベータ式駐車装置の昇降装置
CN116216455A (zh) 无机房电梯系统
CN116462072A (zh) 4比1电梯曳引系统
KR100356523B1 (ko)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