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79747U - 后视镜安装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视镜安装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79747U
CN212579747U CN202021396480.5U CN202021396480U CN212579747U CN 212579747 U CN212579747 U CN 212579747U CN 202021396480 U CN202021396480 U CN 202021396480U CN 212579747 U CN212579747 U CN 2125797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nge
mounting structure
reinforcing plate
rearview mirror
mirror mou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9648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mar Automobil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mar Automobil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mar Automobil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mar Automobil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39648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797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797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797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视镜安装结构及车辆,后视镜安装结构包括:后视镜加强板以及罩设在所述后视镜加强板上的安装结构本体,所述安装结构本体与所述后视镜加强板相对一侧侧壁设置有后视镜安装面,所述安装结构本体周向边沿依次间隔设置有第一凸缘、第二凸缘、第三凸缘和第四凸缘,所述第一凸缘和所述第四凸缘分别用于与车门内板的相邻两侧表面连接,所述第二凸缘和所述第三凸缘分别用于与内板上加强板相邻两侧表面连接。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视镜安装结构及车辆,通过改进后视镜安装结构的形状和安装方式,提升单个安装点的后视镜安装结构的刚度,满足安装刚度要求。

Description

后视镜安装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后视镜安装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后视镜通过后视镜安装结构安装在车辆上,多数车型的后视镜安装结构根据安装点数量可分为单个安装点的后视镜安装结构和三个安装点的后视镜安装结构。
三个安装点的后视镜安装结构的安装点数量多,安装点刚度较容易达到设计目标。但是,底座占用空间大,后视镜尺寸较大,对造型设计限制较多,同时对整车风阻不利。单个安装点的后视镜安装结构的底座尺寸较小,对车门的空间要求小,有利于布置;在造型方面,后视镜可以做到更小,对造型设计限制更小一些;同时,较小的后视镜对提升整车的风阻系数有利,尤其是电动车,更低的风阻意味着更高的续航。但是,由于只有一个安装点,会对后视镜安装结构的刚度要求提高,不容易达到设计目标。
因此,需要一种后视镜安装结构及车辆,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后视镜安装结构及车辆,解决如何提升单个安装点的后视镜安装结构的刚度。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后视镜安装结构,包括:
后视镜加强板以及罩设在所述后视镜加强板上的安装结构本体,所述安装结构本体与所述后视镜加强板相对一侧侧壁设置有后视镜安装面,所述安装结构本体周向边沿依次间隔设置有第一凸缘、第二凸缘、第三凸缘和第四凸缘,所述第一凸缘和所述第四凸缘分别用于与车门内板的相邻两侧表面连接,所述第二凸缘和所述第三凸缘分别用于与内板上加强板相邻两侧表面连接。
采用上述后视镜安装结构,后视镜加强板可提供后视镜安装结构的结构强度;通过增设第一凸缘、第二凸缘、第三凸缘和第四凸缘,实现与相邻的车门内板和内板上加强板连接,既可以提高结构刚度,又可以提高连接强度,满足单个安装点安装后视镜的刚度要求;而且,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车门内板之间形成相对封闭的第一盒型结构为后视镜提供有效的支撑强度。
优选地,所述安装结构本体背向所述后视镜加强板一侧设置有外板上加强板,所述外板上加强板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车门内板和所述内板上加强板连接,所述外板上加强板上设置有沉台,所述沉台与所述安装结构本体连接。外板上加强板为后视镜提供有效支撑;而且,车门外板、外板上加强板和车门内板形成第二盒型结构,进一步提高后视镜安装面的刚度。
优选地,所述外板上加强板上设置有第五凸缘,所述第五凸缘与所述车门内板连接。通过焊点实现焊接连接,提高外板上加强板与车门内板的连接强度,为安装结构本体提供有效支撑。
优选地,所述外板上加强板上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胶层,每个所述胶层均与所述内板上加强板连接。外板上加强板和内板上加强板之间存有一定的间隙,通过设置胶层,可将外板上加强板和内板上加强板连接在一起,进一步提高结构强度。
优选地,所述后视镜安装面和所述第一凸缘之间设置有线束过孔。通过设置线束过孔,使得后视镜上的各种线束均通过线束过孔穿出到安装结构本体的外部,避免多处开设通孔,影响安装结构本体的刚度。
优选地,所述后视镜安装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通孔,每个所述通孔内均连接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用于将后视镜连接和限位在所述后视镜安装面上。通过设置固定件与后视镜的锁紧件配合,可实现后视镜与后视镜安装面的可拆卸连接,方便安装和拆卸。
优选地,所述车门内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线束过孔相对设置的操作孔,所述外板上加强板上设置有与每个所述通孔相对设置的安装孔或定位孔。线束可依次通过车门内板和安装结构本体,与整体的线束连接。通过设置操作孔,方便线束穿设车门内板,避免进入线束过孔的线束产生弯折;固定件可穿过通孔以及与其相对的安装孔、或通孔以及与其相对的定位孔,实现后视镜与安装结构本体以及外板上加强板的固定。
优选地,所述第一凸缘、所述第二凸缘、所述第三凸缘和所述第四凸缘上均均匀布设有若干个焊点。通过焊点实现焊接连接,提高安装结构本体与相邻部件的连接强度,满足后视镜的安装要求。
另外,优选地,所述第一凸缘、所述第二凸缘、所述第三凸缘和所述第四凸缘均与所述安装结构本体圆滑过渡。圆滑过渡能够相对增加过渡圆弧半径,避免应力集中。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如上述的后视镜安装结构。车辆采用上述后视镜安装结构,后视镜加强板可提供后视镜安装结构的结构强度;通过增设第一凸缘、第二凸缘、第三凸缘和第四凸缘,实现与相邻的车门内板和内板上加强板连接,既可以提高结构刚度,又可以提高连接强度,满足单个安装点安装后视镜的刚度要求;而且,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车门内板之间形成相对封闭的第一盒型结构为后视镜提供有效的支撑强度。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视镜安装结构及车辆,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后视镜加强板可提供后视镜安装结构的结构强度;通过增设第一凸缘、第二凸缘、第三凸缘和第四凸缘,实现与相邻的车门内板和内板上加强板连接,既可以提高结构刚度,又可以提高连接强度,满足单个安装点安装后视镜的刚度要求;而且,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车门内板之间形成相对封闭的第一盒型结构为后视镜提供有效的支撑强度。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其实施例进行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技术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的后视镜安装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后视镜安装结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后视镜安装结构的使用状态侧视图。
图4为安装在车门外板上的图1所示的后视镜安装结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后视镜安装结构的A-A剖视图。
图6为图1所示的后视镜安装结构的焊接工序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的后视镜安装结构的后视镜安装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的后视镜安装结构的线束护套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内板上加强板;2、后视镜加强板;3、线束过孔;4、车门内板;5、后视镜安装面;6、外板上加强板;7、安装孔;8、定位孔;9、预挂孔;10、第一焊点;11、第二焊点;12、第三焊点;13、第四焊点;14、第五焊点;15、第六焊点;16、第七焊点;17、第八焊点;18、第九焊点;19、第十焊点;20、第十一焊点;21、第一胶层;22:第二胶层;23:第一盒型结构:24:第二盒型结构;25:车门外板;26、焊枪;27、螺栓;28、线束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使用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的后视镜安装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后视镜安装结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后视镜安装结构的使用状态侧视图。图4为安装在车门外板上的图1所示的后视镜安装结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的后视镜安装结构的A-A剖视图。如图1至图5所示,后视镜安装结构包括后视镜加强板2和安装结构本体。
后视镜安装结构包括后视镜加强板2以及罩设在后视镜加强板2上的安装结构本体,安装结构本体与后视镜加强板2相对一侧侧壁设置有后视镜安装面5,安装结构本体周向边沿依次间隔设置有第一凸缘、第二凸缘、第三凸缘和第四凸缘,第一凸缘和第四凸缘分别用于与车门内板4的相邻两侧表面连接,第二凸缘和第三凸缘分别用于与内板上加强板1相邻两侧表面连接。
后视镜加强板2设置在车门内板4和内板上加强板1之间,安装结构本体罩设在后视镜加强板2上,后视镜安装点为后视镜安装提供着力点;以后视镜安装面5为中心,安装结构本体周向边沿分别延伸出第一凸缘、第二凸缘、第三凸缘和第四凸缘,当第一凸缘和第四凸缘分别用于与车门内板4的相邻两侧表面连接,第二凸缘和第三凸缘分别用于与内板上加强板1相邻两侧表面连接时,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车门内板4之间形成相对封闭的第一盒型结构23。采用上述后视镜安装结构,后视镜加强板可提供后视镜安装结构的结构强度;通过增设第一凸缘、第二凸缘、第三凸缘和第四凸缘,实现与相邻的车门内板和内板上加强板连接,既可以提高结构刚度,又可以提高连接强度,满足单个安装点安装后视镜的刚度要求;而且,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车门内板之间形成相对封闭的第一盒型结构为后视镜提供有效的支撑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结构本体包括方形的后视镜安装面5以及从后视镜安装面5的周向边沿依次倾斜延伸出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两两相邻的侧壁之间圆滑过渡,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以及后视镜安装面5围合形成容置腔,容置腔用于容纳后视镜。第一凸缘设置在第一侧壁的自由端(安装结构本体的上段),第二凸缘设置在第二侧壁的自由端(安装结构本体的后段),且向着内板上加强板1一侧延伸,第三凸缘设置在第三侧壁的自由端(安装结构本体的下段),且向着车门内板4一侧延伸;第四凸缘设置在第四侧壁的自由端(安装结构本体的前段),且沿着车门内板4的高度方向延伸。
优选地,安装结构本体背向后视镜加强板2一侧设置有外板上加强板6,外板上加强板6的相对两端分别与车门内板4和内板上加强板1连接,外板上加强板6上设置有沉台,沉台与安装结构本体连接。外板上加强板6与后视镜加强板2、车门内板4和内板上加强板1连接,使得外板上加强板6的沉台抵接在后视镜安装面5的背部,外板上加强板6为后视镜提供有效支撑;而且,车门外板25、外板上加强板6和车门内板4形成第二盒型结构24,进一步提高后视镜安装面5的刚度。
在本实施例中,沉台为U型沉台,U型沉台上设置有第九焊点18,通过第九焊点18实现U型沉台与后视镜安装结构的焊接连接。
优选地,外板上加强板6上设置有第五凸缘,第五凸缘与车门内板4连接。通过焊点实现焊接连接,提高外板上加强板6与车门内板4的连接强度,为安装结构本体提供有效支撑。
在本实施例中,第五凸缘上均匀布设有第十焊点19和第十一焊点20,通过第十焊点19和第十一焊点20,实现外板上加强板6与车门内板4的焊接连接。
优选地,外板上加强板6上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胶层,每个胶层均与内板上加强板1连接。外板上加强板6和内板上加强板1之间存有一定的间隙,通过设置胶层,可将外板上加强板6和内板上加强板1连接在一起,进一步提高结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外板上加强板6上沿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一胶层21和第二胶层22,第一胶层21和第二胶层22具有相同的厚度,且至少局部填充在间隙内。
优选地,后视镜安装面5和第一凸缘之间设置有线束过孔3。通过设置线束过孔3,使得后视镜上的各种线束均通过线束过孔3穿出到安装结构本体的外部,避免多处开设通孔,影响安装结构本体的刚度。
在本实施例中,线束过孔3呈方孔,设置在后视镜安装面5和第一凸缘之间的侧壁上,为后视镜线束提供充足的通过空间。
优选地,后视镜安装面5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通孔,每个通孔内均连接有固定件,固定件用于将后视镜连接和限位在后视镜安装面5上。后视镜置于后视镜加强板2和后视镜安装面5之间,后视镜上设置有与固定件配合使用的锁紧件;当锁紧件与通孔相对设置时,固定件穿设与通孔内,与锁紧件相互配合,将后视镜固定在后视镜安装面5上。通过设置固定件与后视镜的锁紧件配合,可实现后视镜与后视镜安装面5的可拆卸连接,方便安装和拆卸。
在本实施例中,后视镜安装面5上设置有两个通孔,两个通孔在沉台上均匀分布,通过两个固定件对后视镜进行连接和限位,可有效锁定后视镜的位置,避免来回窜动。
优选地,车门内板4上设置有与线束过孔3相对设置的操作孔(未标识),外板上加强板6上设置有与每个通孔相对设置的安装孔7或定位孔8。线束可依次通过车门内板4和安装结构本体,与整体的线束连接。通过设置操作孔,方便线束穿设车门内板4,避免进入线束过孔3的线束产生弯折;固定件可穿过通孔以及与其相对的安装孔7、或通孔以及与其相对的定位孔8,实现后视镜与安装结构本体以及外板上加强板6的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在穿设线束时,或安装固定件时,均需要通过操作孔进行相关的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外板上加强板6上设置有一个定位孔8、一个安装孔7和一个预挂孔9,定位孔8和安装孔7分别与后视镜安装面5上的两个通孔相对设置;预挂孔9用于实现外板上加强板6预挂在指定位置。
优选地,第一凸缘、第二凸缘、第三凸缘和第四凸缘上均均匀布设有若干个焊点。通过焊点实现焊接连接,提高安装结构本体与相邻部件的连接强度,满足后视镜的安装要求。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缘上均匀布设有第一焊点10和第二焊点11,通过第一焊点10和第二焊点11,实现第一凸缘与车门内板4的焊接连接;第二凸缘上均匀布设有第三焊点12和第四焊点13,通过第三焊点12和第四焊点13,实现第二凸缘与内板上加强板1的焊接连接;第三凸缘上均匀布设有第五焊点14和第六焊点15,通过第五焊点14和第六焊点15,实现第三凸缘与内板上加强板1的焊接连接;第四凸缘上均匀布设有第七焊点16和第八焊点17,通过第七焊点16和第八焊点17,实现第四凸缘与车门内板4焊接连接。
另外,优选地,第一凸缘、第二凸缘、第三凸缘和第四凸缘均与安装结构本体圆滑过渡。圆滑过渡能够相对增加过渡圆弧半径,避免应力集中。
下面进一步介绍后视镜安装结构的组装过程和使用过程。
图6为图1所示的后视镜安装结构的焊接工序示意图。图7为图1所示的后视镜安装结构的后视镜安装示意图。图8为图1所示的后视镜安装结构的线束护套的示意图。
在焊接车门时,后视镜加强板2需要先与车门内板4焊接,安装结构本体通过第一凸缘和第四凸缘分别与车门内板4的两侧侧壁焊接连接,第二凸缘和第三凸缘分别与内板上加强板1的两侧侧壁焊接连接;然后,外板上加强板6再与安装结构本体、车门内板4焊接连接,外板上加强板6与车门外板25通过胶层连接;在制作第九焊点18时,焊枪26需要通过操作孔进行操作,如图6所示。在装配后视镜时,需要从车门内侧安装螺栓27,可通过操作孔进行操作,如图7所示。后视镜的线束通过操作孔穿过车门内板4与整车的线束连接,如图8所示。车门内板4仅设置操作孔,即可实现焊接作业和安装作业,并为线束提供安装空间。通过减少车门内板4的开孔数量,降低模具开发成本,同时提升整车的密封性;线束上套设线束护套28,线束护套28可为操作孔提供封堵作用,无需额外堵盖,降低成本。
后视镜加强板2设置在车门内板4和内板上加强板1之间,安装结构本体罩设在后视镜加强板2上,后视镜安装点为后视镜安装提供着力点;以后视镜安装面5为中心,安装结构本体周向边沿分别延伸出第一凸缘、第二凸缘、第三凸缘和第四凸缘,当第一凸缘和第四凸缘分别用于与车门内板4的相邻两侧表面焊接连接,第二凸缘和第三凸缘分别用于与内板上加强板1相邻两侧表面焊接连接时,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车门内板4之间形成相对封闭的第一盒型结构23。外板上加强板6与后视镜加强板2、车门内板4焊接连接,外板上加强板6和内板上加强板1通过胶层连接,使得外板上加强板6的沉台抵接在后视镜安装面5的背部,车门外板25、外板上加强板6和车门内板4形成第二盒型结构24。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车辆包括如上述的后视镜安装结构。车辆采用上述后视镜安装结构,后视镜加强板可提供后视镜安装结构的结构强度;通过增设第一凸缘、第二凸缘、第三凸缘和第四凸缘,实现与相邻的车门内板和内板上加强板连接,既可以提高结构刚度,又可以提高连接强度,满足单个安装点安装后视镜的刚度要求;而且,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车门内板之间形成相对封闭的第一盒型结构为后视镜提供有效的支撑强度。
从上面的描述和实践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视镜安装结构及车辆,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后视镜加强板可提供后视镜安装结构的结构强度;通过增设第一凸缘、第二凸缘、第三凸缘和第四凸缘,实现与相邻的车门内板和内板上加强板连接,既可以提高结构刚度,又可以提高连接强度,满足单个安装点安装后视镜的刚度要求;而且,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车门内板之间形成相对封闭的第一盒型结构为后视镜提供有效的支撑强度。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主旨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后视镜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视镜加强板以及罩设在所述后视镜加强板上的安装结构本体,所述安装结构本体与所述后视镜加强板相对一侧侧壁设置有后视镜安装面,所述安装结构本体周向边沿依次间隔设置有第一凸缘、第二凸缘、第三凸缘和第四凸缘,所述第一凸缘和所述第四凸缘分别用于与车门内板的相邻两侧表面连接,所述第二凸缘和所述第三凸缘分别用于与内板上加强板相邻两侧表面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结构本体背向所述后视镜加强板一侧设置有外板上加强板,所述外板上加强板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车门内板和所述内板上加强板连接,所述外板上加强板上设置有沉台,所述沉台与所述安装结构本体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视镜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板上加强板上设置有第五凸缘,所述第五凸缘与所述车门内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后视镜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板上加强板上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胶层,每个所述胶层均与所述内板上加强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后视镜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视镜安装面和所述第一凸缘之间设置有线束过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视镜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视镜安装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通孔,每个所述通孔内均连接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用于将后视镜连接和限位在所述后视镜安装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视镜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门内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线束过孔相对设置的操作孔,所述外板上加强板上设置有与每个所述通孔相对设置的安装孔或定位孔。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缘、所述第二凸缘、所述第三凸缘和所述第四凸缘上均均匀布设有若干个焊点。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缘、所述第二凸缘、所述第三凸缘和所述第四凸缘均与所述安装结构本体圆滑过渡。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安装结构。
CN202021396480.5U 2020-07-15 2020-07-15 后视镜安装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125797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96480.5U CN212579747U (zh) 2020-07-15 2020-07-15 后视镜安装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96480.5U CN212579747U (zh) 2020-07-15 2020-07-15 后视镜安装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79747U true CN212579747U (zh) 2021-02-23

Family

ID=746584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96480.5U Active CN212579747U (zh) 2020-07-15 2020-07-15 后视镜安装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797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91584B (zh) 车辆的前部本体结构
US8833832B2 (en) Node for connecting vehicle body portions
WO2013180025A1 (ja) ダンパハウジング構造体及びダンパハウジング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CN107187504B (zh) 汽车后围总成
KR20200102767A (ko) 차량용 후방구조
US20220396314A1 (en) Subframe assembly for a vehicle
CN106864600B (zh) 前围加强件以及车辆
JP2020011616A (ja) 車両後部構造
CN212579747U (zh) 后视镜安装结构及车辆
WO2020075464A1 (ja) 車両用ドアフレーム
CN214607725U (zh) 一种d柱上接头结构、车身尾门门洞系统及车辆
KR20200120164A (ko) 차량의 차체
CN216916052U (zh) 车辆后轮罩总成及车辆
JP2006193001A (ja) 三角窓補強構造
JP2001063630A (ja) 車体側部構造
JP3381303B2 (ja)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取付部構造
US11465690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14633809A (zh) 电动车辆的连接结构
JPH11198855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218519524U (zh) 电池包安装支架、门槛梁总成及车辆
CN216102405U (zh) 一种前围板结构以及车身
CN220955174U (zh) 一种铰链安装组件及车辆
CN210912299U (zh) 一种继电器盒固定结构及汽车
JP6696309B2 (ja) ライセンスプレート補強構造
CN219360952U (zh) 蓝牙模块的安装支架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15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