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52512U - 翻转装置 - Google Patents

翻转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52512U
CN212552512U CN202020785029.6U CN202020785029U CN212552512U CN 212552512 U CN212552512 U CN 212552512U CN 202020785029 U CN202020785029 U CN 202020785029U CN 212552512 U CN212552512 U CN 2125525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module
motor
lifting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8502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大军
丁坤鹏
成玲
漆绍军
郝鹏飞
吴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inlong New Energy Co Ltd
Zhuhai Yinlong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inlong New Energy Co Ltd
Zhuhai Yinlong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inlong New Energy Co Ltd, Zhuhai Yinlong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Yinlong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78502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525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525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525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翻转装置。翻转装置包括:支架,支架具有容纳腔;升降机构,设置在容纳腔内,升降机构能够带动待翻转模组上升或者下降;夹持机构,设置在容纳腔内,夹持机构位于升降机构的上方,夹持机构包括夹持部,夹持部具有夹紧待翻转模组的第一状态和松开待翻转模组的第二状态,夹持部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夹持件,当两个夹持件相互靠近时,夹持部处于第一状态,当两个夹持件相互远离时,夹持部处于第二状态;其中,夹持机构相对于支架可转动地设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确保在电池模组的电芯堆垛完成后,极耳能够处在同一平面上,后续能够使汇流排与极耳之间的间隙均匀或无间隙,从而提高焊接时的良品率。

Description

翻转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翻转装置。
背景技术
电池模组包括电芯、与电芯连接的极耳以及与极耳连接的汇流排,其中,极耳设置在电芯与汇流排之间。焊接形成电池模组时,汇流排与极耳之间的间隙需要控制的非常精确才能确保汇流排与极耳之间焊接连接良好。但是,由于电芯在制造过程中,电芯的高度存在一定的制造偏差,这样,如果采用通常的正装模式焊接形成电池模组,当将电芯堆垛完成后,由于受电芯高度的影响,极耳的高度无法保持一致,极耳的高度不一致会造成极耳与汇流排之间的间隙不均匀,这样,在极耳与汇流排的焊接过程中,就会导致虚焊或者焊接不上,从而直接影响焊接时的良品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翻转装置,以确保在电池模组的电芯堆垛完成后,极耳能够处在同一平面上,后续能够使汇流排与极耳之间的间隙均匀或无间隙,从而提高焊接时的良品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翻转装置,包括:支架,支架具有容纳腔;升降机构,设置在容纳腔内,升降机构能够带动待翻转模组上升或者下降;夹持机构,设置在容纳腔内,夹持机构位于升降机构的上方,夹持机构包括夹持部,夹持部具有夹紧待翻转模组的第一状态和松开待翻转模组的第二状态,夹持部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夹持件,当两个夹持件相互靠近时,夹持部处于第一状态,当两个夹持件相互远离时,夹持部处于第二状态;其中,夹持机构相对于支架可转动地设置。
进一步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马达、升降螺杆和支撑平台,升降马达与支架连接,升降螺杆的一端与升降马达的动力输出端连接,升降螺杆的另一端与支撑平台螺纹连接,在升降马达的作用下,支撑平台能够上升或者下降。
进一步地,升降螺杆的与支撑平台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一外螺纹,支撑平台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内壁面上设有与第一外螺纹相对应的第一内螺纹。
进一步地,翻转装置还包括位于容纳腔内的两个导轨,支撑平台的相对设置的两侧与两个导轨一一对应配合。
进一步地,夹持机构还包括主动调节组件,主动调节组件包括:两个主动调节块;两个支撑杆组,与两个主动调节块一一对应设置,且两个夹持件与两个支撑杆组一一对应设置;其中,两个主动调节块在第一方向上能够相互靠近或者远离,以带动夹持部处于第一状态或者第二状态。
进一步地,夹持机构还包括:调节马达;调节螺杆,与调节马达的动力输出端连接;调节螺杆上设有第一螺纹段和第二螺纹段,两个主动调节块中的一个设置在调节螺杆上并与第一螺纹段螺纹配合,两个主动调节块中的另一个设置在调节螺杆上并与第二螺纹段螺纹配合,其中,主动调节块具有螺纹孔,螺纹孔具有第二内螺纹,两个主动调节块的两个螺纹孔的第二内螺纹的旋向相同,第一螺纹段的外螺纹的旋向与第二螺纹段的外螺纹的旋向相反。
进一步地,翻转装置还包括与支架枢转连接的第一滑块,第一滑块的一侧设有第一滑槽,两个主动调节块与第一滑槽滑动配合。
进一步地,主动调节块上设有与第一滑槽相配合的第一导向块;或者,第一滑块上设有用于防止两个主动调节块从第一滑槽内滑出的至少一个第一挡块。
进一步地,夹持机构还包括与两个支撑杆组一一对应设置的两个从动调节块,从动调节块相对于支架在第一方向上可滑动地设置。
进一步地,翻转装置还包括与支架枢转连接的第二滑块,第二滑块上设有第二滑槽,两个从动调节块均与第二滑槽滑动配合。
进一步地,从动调节块上设有与第二滑槽相配合的第二导向块;或者,第二滑块上设有用于防止两个从动调节块从第二滑槽内滑出的至少一个第二挡块;或者,翻转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第二滑块上的限位开关和设置在导轨的一个侧面上的第三挡块,当第二滑块翻转后,第三挡块与限位开关接触,使得待翻转模组能够翻转预设角度。
进一步地,翻转装置还包括设在支架上的翻转马达,翻转马达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二滑块驱动连接。
进一步地,翻转装置还包括控制机构和设在支架上的翻转马达,控制机构用于控制翻转马达的启闭。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升降机构和夹持机构均设置在支架的容纳腔内,待翻转模组在支架的容纳腔内完成翻转;升降机构能够支撑待翻转模组并带动待翻转模组上升,两个夹持件相互靠近,使位于升降机构上方的夹持机构的夹持部能够夹持待翻转模组,此时夹持部处于第一状态;之后夹持机构带动待翻转模组相对于支架转动,实现对待翻转模组的翻转;待翻转模组翻转完成后,两个夹持件相互远离,夹持部松开待翻转模组,此时夹持部处于第二状态;被夹持部松开的待翻转模组放置在升降机构上并随升降机构下降,之后可进行下一步工序;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夹持机构相对于支架可转动地设置,这样,夹持机构带动待翻转模组可以实现翻转,当待翻转模组为电池模组时,翻转装置能够使电池模组翻转180°,从而能够确保在电池模组的电芯堆垛完成后,极耳能够处在同一平面上,后续能够使极耳与汇流排之间的间隙均匀或无间隙,进而提高焊接时的良品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翻转装置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翻转装置的升降机构与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未安装夹持机构);
图3示出了图1中的翻转装置的夹持机构与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中的夹持机构与支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中的翻转装置的夹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中的夹持机构的主动调节块、调节马达与调节螺杆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中的调节马达与调节螺杆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1中的翻转装置的第二滑块的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9示出了图8中的第二滑块的另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30、夹持机构;31、夹持件;32、主动调节块;33、支撑杆组;34、调节马达;35、调节螺杆;351、第一螺纹段;352、第二螺纹段;36、第一导向块;37、从动调节块;38、第二导向块;41、第一滑块;42、第一滑槽;43、第二滑块;431、第二挡块;44、第二滑槽;45、翻转马达;46、第一转轴;47、第二转轴;50、支架;51、容纳腔;52、导轨;60、升降机构;61、升降马达;62、升降螺杆;63、支撑平台;64、第一外螺纹;70、限位开关;71、第三挡块;80、待翻转模组。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翻转装置,该翻转装置能够翻转待翻转模组80并使待翻转模组80翻转预设角度。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预设角度指的是180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待翻转模组80为电池模组。如果采用通常的正装模式焊接形成电池模组,那么当将电芯堆垛完成后,由于电芯的高度存在一定的制造偏差,因此极耳的高度无法保持一致,这样会造成极耳与汇流排之间的间隙不均匀,在极耳与汇流排的焊接过程中,就会导致虚焊或者焊接不上,从而直接影响焊接时的良品率。本实用新型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翻转装置能够翻转电池模组;优选地,该翻转装置能够使电池模组翻转180°,这样,能够确保在电池模组的电芯堆垛完成后,极耳能够处在同一平面上,后续能够使极耳与汇流排之间的间隙均匀或无间隙,从而提高焊接时的良品率和直通率。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翻转装置能够实现对电池模组的翻转。在电池模组的电芯堆垛完成后,翻转装置翻转电池模组,使电池模组倒置并使电池模组的极耳面平齐(即极耳处在同一平面上),电池模组在倒置的状态下完成极耳与汇流排之间的焊接连接。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的倒装式组装模式(即倒装模式),其目的在于,当电芯高度偏差较大,采用普通的正装模式无法保证极耳面平齐(比如,小电流的汇流排由于厚度偏薄,在焊接工装的压制下可以把汇流排与设置在电芯的一端的极耳压紧,从而使极耳与汇流排之间的间隙均匀或无间隙;但是大电流的汇流排厚度偏厚,在焊接工装的压制下无法确保汇流排与极耳压紧)时,可以采用上述的倒装模式组装电池模组,使电池模组的极耳面平齐,这样,在焊接工装的压制下,齐平的极耳面与汇流排紧密配合,极耳与汇流排之间的间隙均匀或无间隙,能够确保极耳与汇流排之间配合良好,从而能够提高焊接时的良品率和直通率。
优选地,汇流排可以为铝排。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翻转装置包括支架50、升降机构60和夹持机构30,支架50具有容纳腔51,升降机构60设置在容纳腔51内,升降机构60能够带动待翻转模组80上升或者下降;夹持机构30设置在容纳腔51内,夹持机构30位于升降机构60的上方,夹持机构30包括夹持部,夹持部具有夹紧待翻转模组80的第一状态和松开待翻转模组80的第二状态,夹持部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夹持件31,当两个夹持件31相互靠近时,夹持部处于第一状态,当两个夹持件31相互远离时,夹持部处于第二状态;其中,夹持机构30相对于支架50可转动地设置。
由于夹持机构30相对于支架50可转动地设置,夹持机构30能够带着待翻转模组80转动一定角度,从而实现对待翻转模组80的翻转,便于待翻转模组80的后续操作。具体地,升降机构60和夹持机构30均设置在支架50的容纳腔51内,待翻转模组80在支架50的容纳腔51内完成翻转;升降机构60能够支撑待翻转模组80并带动待翻转模组80上升,而无需人工搬运待翻转模组80,从而提高效率;两个夹持件31相互靠近,使位于升降机构60上方的夹持机构30的夹持部能够夹持待翻转模组80,此时夹持部处于第一状态;之后夹持机构30带动待翻转模组80相对于支架50转动,实现对待翻转模组80的翻转;待翻转模组80翻转完成后,两个夹持件31相互远离,夹持部松开待翻转模组80,此时夹持部处于第二状态;被夹持部松开的待翻转模组80放置在升降机构60上并随升降机构60下降,之后可进行下一步工序。
优选地,如图1、图3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夹持机构30包括三个夹持部,这样设置能够保证夹持机构30更稳妥的夹持待翻转模组80。当然,在本申请的附图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夹持机构30设置为包括一个或者两个或者多个夹持部,其中,多个为四个或者四个以上。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升降机构60包括升降马达61、升降螺杆62和支撑平台63,升降马达61与支架50连接,升降螺杆62的一端与升降马达61的动力输出端连接,升降螺杆62的另一端与支撑平台63螺纹连接,在升降马达61的作用下,支撑平台63能够上升或者下降。
上述设置中,升降马达61与支架50连接,升降马达61为升降螺杆62提供动力,在升降马达61的作用下,升降螺杆62发生旋转,在升降螺杆62旋转的过程中,由于升降马达61相对于支架50的位置是固定的,与升降螺杆62螺纹连接的支撑平台63能够相对于升降螺杆62沿升降螺杆62的长度方向上升或者下降,支撑平台63用于支撑待翻转模组80,在支撑平台63上升或者下降的过程中,能够带动待翻转模组80上升或者下降,从而实现升降机构60带动待翻转模组80上升或者下降的效果;螺纹连接的连接方式简单、易操作,通过升降螺杆62与支撑平台63的螺纹连接,将升降螺杆62的周向运动转换为了支撑平台63的直线往复运动,从而使支撑平台63能够相对于升降螺杆62沿升降螺杆62的长度方向上升或者下降。
当然,在附图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只要是能够驱动支撑平台63上升或下降的结构均可,并不限于本申请的方案。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升降螺杆62的与支撑平台63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一外螺纹64,支撑平台63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内壁面上设有与第一外螺纹64相对应的第一内螺纹。
通过升降螺杆62上的第一外螺纹64和第一通孔的内壁面上的第一内螺纹,能够实现升降螺杆62与支撑平台63的螺纹连接;上述设置结构简单,便于组装;支撑平台63能够沿着升降螺杆62的第一外螺纹段(第一外螺纹段为升降螺杆62的具有第一外螺纹64的那一段结构)做上升或者下降的直线往复运动。
优选地,通过支撑平台63上的第一通孔的内壁面上的第一内螺纹与升降螺杆62上的第一外螺纹64配合形成的自锁性能来实现支撑平台63的位置自锁,使支撑平台63与升降螺杆62的相对位置固定。
当然,在本申请的附图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这样设置:支撑平台63上设有盲孔,盲孔的内壁面上设有与第一外螺纹64相对应的第一内螺纹;为了使支撑平台63能够在升降螺杆62的第一外螺纹段做上升或者下降的直线往复运动,支撑平台63上的盲孔所在的区域在竖直方向上需要具有一定的高度,以使盲孔具有足够的长度,从而使升降螺杆62的第一外螺纹段能够充分穿设在盲孔内,方便支撑平台63相对于升降螺杆62做上升或者下降的直线往复运动。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翻转装置还包括位于容纳腔51内的两个导轨52,支撑平台63的相对设置的两侧与两个导轨52一一对应配合。上述设置中,两个导轨52对支撑平台63具有限位作用,支撑平台63沿两个导轨52上下滑动,两个导轨52形成支撑平台63上下滑动的滑道。优选地,两个导轨52与支架50连接。
具体地,支撑平台63由升降马达61通过升降螺杆62控制,支撑平台63可以沿设置在支架50上的滑道(即两个导轨52)上下滑动,这样能够保证支撑平台63可以稳妥的输送待翻转模组80;当支撑平台63带动待翻转模组80上升时,也能够确保夹持机构30可以稳妥的夹紧支撑平台63上的待翻转模组80。
如图1、图3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夹持机构30还包括主动调节组件,主动调节组件包括两个主动调节块32和两个支撑杆组33,两个支撑杆组33与两个主动调节块32一一对应设置,且两个夹持件31与两个支撑杆组33一一对应设置,其中,两个主动调节块32在第一方向上能够相互靠近或者远离,以带动夹持部处于第一状态或者第二状态。
上述设置中,夹持件31设置在支撑杆组33上,支撑杆组33与主动调节块32连接,主动调节块32能够通过支撑杆组33带动夹持件31随主动调节块32一起运动;当两个主动调节块32在第一方向上相互靠近,通过支撑杆组33能够带动夹持部的两个夹持件31在第一方向上相互靠近,此时夹持部处于能够夹紧待翻转模组80第一状态;当两个主动调节块32在第一方向上相互远离,通过支撑杆组33能够带动夹持部的两个夹持件31在第一方向上相互远离,此时夹持部处于松开待翻转模组80第二状态;通过两个主动调节块32的相互靠近或者远离,能够使夹持部夹紧或者松开待翻转模组80,使夹持部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从而使夹持机构30能够夹紧或者松开待翻转模组80,为夹持机构30带动待翻转模组80相对于支架50转动,进而实现翻转装置对待翻转模组80的翻转作用奠定了基础。
另外,由于主动调节块32的带动作用,使夹持部的两个夹持件31在第一方向上能够相互靠近或者远离,也就是说,两个夹持件31之间的距离可调,这样,能够使夹持部夹紧不同厚度(厚度指的是待翻转模组80的沿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待翻转模组80,本申请的翻转装置的适用范围较广。
优选地,夹持件31能够相对于支撑杆组33沿支撑杆组33的长度方向往复直线运动;可选地,如图1、图3至图5所示,各支撑杆组33均包括两个支撑杆,两个支撑杆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各夹持件31上均设有两个第二通孔,两个第二通孔与两个支撑杆一一对应设置,夹持件31穿设在两个支撑杆上,夹持件31能够相对两个支撑杆沿两个支撑杆的长度方向滑动,这样,能够使夹持部夹紧不同长度(长度指的是待翻转模组80的沿支撑杆组33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的待翻转模组80;具体地,夹持部的两个夹持件31可以相对两个支撑杆组33沿支撑杆组33的长度方向左右滑动,以确保两个夹持件31可以适用不同长度的模组。
同时,由于支撑平台63相对于夹持机构30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可调,也就是说,通过支撑平台63输送至夹持机构30的待翻转模组80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可调,这样,能够使夹持部夹紧不同高度(高度指的是待翻转模组80的沿竖直方向上的尺寸)的待翻转模组80。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实用新型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翻转装置能够适用于不同高度、不同厚度和不同长度的待翻转模组80,适用范围广。
当然,在本申请的附图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这样设置:各支撑杆组33均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支撑杆,多个支撑杆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各夹持件31上均设有与一个或者多个支撑杆一一对应设置的一个或者多个第二通孔,夹持件31穿设在一个或者多个支撑杆上;其中,多个为三个或者三个以上。
如图1、图3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夹持机构30还包括调节马达34和调节螺杆35,调节螺杆35与调节马达34的动力输出端连接;调节螺杆35上设有第一螺纹段351和第二螺纹段352,两个主动调节块32中的一个设置在调节螺杆35上并与第一螺纹段351螺纹配合,两个主动调节块32中的另一个设置在调节螺杆35上并与第二螺纹段352螺纹配合,其中,主动调节块32具有螺纹孔,螺纹孔具有第二内螺纹,两个主动调节块32的两个螺纹孔的第二内螺纹的旋向相同,第一螺纹段351的外螺纹的旋向与第二螺纹段352的外螺纹的旋向相反。
上述设置中,调节马达34为调节螺杆35的旋转提供动力,两个主动调节块32均与调节螺杆35螺纹连接,由于两个主动调节块32的两个螺纹孔的第二内螺纹的旋向相同,而第一螺纹段351的外螺纹的旋向与第二螺纹段352的外螺纹的旋向相反,因此,在调节马达34的带动下调节螺杆35旋转的过程中,两个主动调节块32能够相互靠近或者远离,从而实现了主动调节组件对夹持部的主动调节作用,能够使夹持部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优选地,通过两个主动调节块32的两个螺纹孔的第二内螺纹分别与第一螺纹段351的外螺纹和第二螺纹段352的外螺纹配合形成的自锁性能来实现两个主动调节块32的位置自锁,使两个主动调节块32与调节螺杆35的相对位置固定。
当然,在本申请的附图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这样设置:两个主动调节块32的两个螺纹孔的第二内螺纹的旋向相反,第一螺纹段351的外螺纹的旋向与第二螺纹段352的外螺纹的旋向相同。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翻转装置还包括与支架50枢转连接的第一滑块41,第一滑块41的一侧设有第一滑槽42,两个主动调节块32与第一滑槽42滑动配合。
上述设置中,第一滑块41能够相对于支架50转动,两个主动调节块32能够相对于第一滑块41沿第一滑槽42的长度方向滑动,也就是说,两个主动调节块32能够沿第一滑槽42相互靠近或者远离,第一滑槽42对两个主动调节块32具有限位作用,第一滑槽42形成两个主动调节块32相互靠近或者远离的滑道。
具体地,两个主动调节块32在调节马达34的控制下相互靠近或者远离,调节马达34与调节螺杆35相连,调节螺杆35与两个主动调节块32螺纹配合,通过调节马达34的正反转来控制两个主动调节块32沿第一滑槽42在第一方向上前后滑动,确保两个夹持件31可以夹紧不同厚度的待翻转模组80。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主动调节块32上设有与第一滑槽42相配合的第一导向块36。
上述设置中,第一导向块36与第一滑槽42配合,使主动调节块32与第一滑块41卡接连接且能够相对于第一滑块41沿第一滑槽42的长度方向滑动,从而使两个主动调节块32均能够与第一滑块41连接在一起(也就是说,夹持机构30的一端与第一滑块41连接),并且使两个主动调节块32能够沿第一滑槽42相互靠近或者远离。
另外,由于两个主动调节块32均与第一滑块41连接,且第一滑块41能够相对于支架50转动,因此,两个主动调节块32能够相对于支架50转动,从而能够使与主动调节块32连接的支撑杆组33以及设置在支撑杆组33上的夹持件31能够相对于支架50转动。
优选地,第一滑块41上设有用于防止两个主动调节块32从第一滑槽42内滑出的两个第一挡块。可选地,第一滑槽42可以为设置在第一滑块41的一侧面上的凹槽结构,该凹槽结构的两端均不贯穿第一滑块41,这样,位于第一滑槽42两端的第一滑块41的部分结构自然形成两个第一挡块,能够防止两个主动调节块32从第一滑槽42内滑出。
当然,在本申请的附图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在第一滑块41上仅设置一个第一挡块,该第一挡块设置在第一滑槽42的一端,该第一挡块用于防止两个主动调节块32从第一滑槽42的设置第一挡块的一端滑出。
优选地,调节马达34与第一滑块41连接,使调节马达34与第一滑块41的相对位置固定,调节马达34通过调节螺杆35与两个主动调节块32连接,通过调节马达34能够使两个主动调节块32相对于第一滑块41沿第一滑槽42的长度方向滑动;这样,一方面能够使两个主动调节块32相互靠近或者远离,另一方面,能够使调节马达34、调节螺杆35与两个主动调节块32均可以随第一滑块41相对于支架50转动。
优选地,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支架50的与第一滑块41连接的位置处设有第一轴承(图中未示出),第一滑块41上设有与第一轴承相对应的第一转轴46,第一转轴46与第一轴承连接,这样,就实现了第一滑块41与支架50的枢转连接,使第一滑块41能够相对于支架50转动,从而能够使与第一滑块41连接的两个主动调节块32和调节马达34均能够相对于支架50转动。可选地,第一滑槽42与第一转轴46对应设置在第一滑块41的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上。
如图1、图3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夹持机构30还包括与两个支撑杆组33一一对应设置的两个从动调节块37,从动调节块37相对于支架50在第一方向上可滑动地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两个主动调节块32与两个支撑杆组33一一对应设置,两个从动调节块37与两个支撑杆组33一一对应设置,也就是说,支撑杆组33的一端与主动调节块32连接,支撑杆组33的另一端与从动调节块37连接,调节马达34带动调节螺杆35旋转,使两个主动调节块32在第一方向上能够相互靠近或者远离,这样,在两个主动调节块32的带动下,两个支撑杆组33以及两个从动调节块37均能够在第一方向上相互靠近或者远离;从动调节块37相对于支架50在第一方向上可滑动地设置,能够实现两个从动调节块37在第一方向上相互靠近或者远离。
如图1、图3、图4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翻转装置还包括与支架50枢转连接的第二滑块43,第二滑块43上设有第二滑槽44,两个从动调节块37均与第二滑槽44滑动配合。
上述设置中,第二滑块43能够相对于支架50转动,两个从动调节块37能够相对于第二滑块43沿第二滑槽44的长度方向滑动,也就是说,两个从动调节块37能够沿第二滑槽44相互靠近或者远离,第二滑槽44对两个从动调节块37具有限位作用,第二滑槽44形成两个从动调节块37相互靠近或者远离的滑道。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从动调节块37上设有与第二滑槽44相配合的第二导向块38。
上述设置中,第二导向块38与第二滑槽44配合,使从动调节块37与第二滑块43卡接连接且能够相对于第二滑块43沿第二滑槽44的长度方向滑动,从而使两个从动调节块37均能够与第二滑块43连接在一起(也就是说,夹持机构30的另一端与第二滑块43连接),并且使两个从动调节块37能够沿第二滑槽44相互靠近或者远离。另外,由于两个从动调节块37均与第二滑块43连接,且第二滑块43能够相对于支架50转动,因此,两个从动调节块37能够相对于支架50转动,从而能够使与从动调节块37连接的支撑杆组33以及设置在支撑杆组33上的夹持件31能够相对于支架50转动。
优选地,如图4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二滑块43上设有用于防止两个从动调节块37从第二滑槽44内滑出的两个第二挡块431。可选地,第二滑槽44可以为设置在第二滑块43的一侧面上的凹槽结构,该凹槽结构的两端均不贯穿第二滑块43,这样,位于第二滑槽44两端的第二滑块43的部分结构自然形成两个第二挡块431,能够防止两个从动调节块37从第二滑槽44内滑出。
当然,在本申请的附图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在第二滑块43上仅设置一个第二挡块431,该第二挡块431设置在第二滑槽44的一端,该第二挡块431用于防止两个从动调节块37从第二滑槽44的设置第二挡块431的一端滑出。
优选地,如图4和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支架50的与第二滑块43连接的位置处设有第二轴承(图中未示出),第二滑块43上设有与第二轴承相对应的第二转轴47,第二转轴47与第二轴承连接,这样,就实现了第二滑块43与支架50的枢转连接,使第二滑块43能够相对于支架50转动,从而使与第二滑块43连接的两个从动调节块37能够相对于支架50转动。可选地,第二滑槽44与第二转轴47对应设置在第二滑块43的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两个主动调节块32均与第一滑块41连接,两个从动调节块37均与第二滑块43连接,也就是说,夹持机构30的一端与第一滑块41连接,夹持机构30的另一端与第二滑块43连接,第一滑块41和第二滑块43均与支架50枢转连接,即第一滑块41和第二滑块43均能够相对于支架50转动,这样,通过第一滑块41和第二滑块43能够带动夹持机构30相对于支架50转动,从而使夹持机构30相对于支架50可转动地设置,进而能够通过夹持机构30带动待翻转模组80相对于支架50转动,实现对待翻转模组80的翻转。
优选地,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均设置在导轨52上。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翻转装置还包括设在支架50上的翻转马达45,翻转马达45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二滑块43驱动连接。
上述设置中,翻转马达45为第二滑块43提供动力,翻转马达45驱动第二滑块43使第二滑块43能够相对于支架50转动,在第二滑块43的带动下,夹持机构30和第一滑块41均能够相对于支架50转动,从而实现翻转装置对待翻转模组80的翻转作用;即通过翻转马达45的转动控制夹持机构30(具体地为控制夹持机构30的夹持件31)转动,从而实现对待翻转模组80的翻转。
优选地,第二滑块43通过第二滑块43上的第二转轴47与翻转马达45的动力输出端连接,第二转轴47的穿设出第二轴承的一端与翻转马达45的动力输出端连接,从而使翻转马达45能够驱动第二滑块43。
优选地,翻转装置还包括控制机构,控制机构用于控制升降马达61、调节马达34和翻转马达45的启闭。
优选地,翻转马达45可以为伺服电机,伺服电机能够精确控制被驱动对象的翻转角度,也就是说,以伺服电机作为翻转马达45,能够精确控制第二滑块43的翻转角度,这样,当待翻转模组80为电池模组时,通过翻转马达45能够精确控制电池模组的翻转角度为180°,从而使电池模组的极耳能够处在同一平面上,不会由于第二滑块43的翻转位置超限而导致电池模组的翻转角度偏大或偏小,确保电池模组翻转后可以精准的放到支撑平台63上。
优选地,翻转装置还包括位置识别机构,位置识别机构与控制机构连接,位置识别机构能够识别支撑平台63的位置、两个主动调节块32的位置以及第二滑块43上某一定点的位置,位置识别机构将识别的位置信息输送给控制机构,控制机构根据获得的位置信息控制升降马达61、调节马达34和翻转马达45的启闭。优选地,位置识别机构可以设置在支架50的内壁面上。
如图8和图9所示,翻转装置还包括限位开关70,限位开关70设置在第二滑块43上。
优选地,限位开关70可以为行程开关。
如图3和图4所示,翻转装置还包括第三挡块71,第三挡块71设置在导轨52的一个侧面,限位开关70与第三挡块71配合控制翻转马达45的启闭。优选地,限位开关70和第三挡块71对应设置在第二滑块43的相对设置的位置处(即限位开关70和第三挡块71关于第二滑块43相对设置),这样,当第二滑块43翻转180°,限位开关70能够与第三挡块71接触,第三挡块71触碰限位开关70的触头,使限位开关70断开,从而关闭翻转马达45,实现将待翻转模组80翻转180°。
另外,限位开关70和伺服电机为待翻转模组80能够翻转180°提供了双重保障,确保待翻转模组80能够精确的翻转180°。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翻转装置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第一步:启动调节马达34,使调节螺杆35转动,两个主动调节块32在调节螺杆35的驱动下相对于第一滑块41沿第一滑槽42的长度方向(即第一方向)前后滑动,根据电池模组的厚度大小,将两个主动调节块32滑动到两个夹持件31之间的距离大于电池模组的厚度的位置处;
第二步:将完成电芯堆垛的电池模组放置到支撑平台63上,启动升降马达61,升降马达61驱动升降螺杆62使升降螺杆62转动,支撑平台63沿由设置在支架50上的两个导轨52形成的升降滑道向上滑动,将放置在支撑平台63上的电池模组输送到两个夹持件31之间;
第三步:再次启动调节马达34,调节马达34驱动调节螺杆35使调节螺杆35转动,调节螺杆35驱动两个主动调节块32使两个主动调节块32沿第一滑槽42相互靠近,两个支撑杆组33、两个夹持件31和两个从动调节块37均随两个主动调节块32一起相互靠近,两个夹持件31能够夹紧电池模组,此时夹持部处于第一状态,从而使夹持机构30夹紧电池模组;
第四步:启动升降马达61,升降马达61驱动支撑平台63下降,确保电池模组具有可以自由翻转的高度空间;
第五步:启动翻转马达45,翻转马达45驱动第二滑块43转动,第二滑块43带动夹紧电池模组的夹持机构30和第一滑块41翻转,直到翻转180°后,第三挡块71触碰限位开关70的触头,使限位开关70断开,从而关闭翻转马达45,第二滑块43、夹紧电池模组的夹持机构30和第一滑块41停止转动,进而确保夹紧电池模组的两个夹持件31旋转到准确位置(即翻转180°的位置,电池模组翻转180°后,定位机构(限位开关70和第三挡块71配合、伺服电机)启动,确保电池模组旋转到准确位置);
第六步:启动升降马达61,升降马达61驱动支撑平台63上升,直到支撑平台63的上表面与电池模组的底面接触;
第七步:启动调节马达34,调节马达34驱动两个主动调节块32使两个主动调节块32沿第一滑槽42相互远离,两个夹持件31在两个主动调节块32的带动下也相互远离,两个夹持件31松开电池模组,此时夹持部处于第二状态,电池模组放置在支撑平台63上;
第八步:启动升降马达61,升降马达61驱动支撑平台63下降,电池模组随支撑平台63一起下降到理想高度;
第九步:运走电池模组并放到指定存放点。
上述操作过程的全部动作均由程控自动控制,每个动作阶段都由控制机构控制定位;通过上述操作过程,能够确保在电池模组的电芯堆垛完成后,极耳能够处在同一平面上,使极耳与汇流排之间的间隙均匀或无间隙,从而提高焊接时的良品率和直通率。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升降机构和夹持机构均设置在支架的容纳腔内,待翻转模组在支架的容纳腔内完成翻转;升降机构能够支撑待翻转模组并带动待翻转模组上升,两个夹持件相互靠近,使位于升降机构上方的夹持机构的夹持部能够夹持待翻转模组,此时夹持部处于第一状态;之后夹持机构带动待翻转模组相对于支架转动,实现对待翻转模组的翻转;待翻转模组翻转完成后,两个夹持件相互远离,夹持部松开待翻转模组,此时夹持部处于第二状态;被夹持部松开的待翻转模组放置在升降机构上并随升降机构下降,之后可进行下一步工序;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翻转装置能够实现对待翻转模组的翻转。当待翻转模组为电池模组时,翻转装置能够使电池模组翻转180°,从而能够确保在电池模组的电芯堆垛完成后,极耳能够处在同一平面上,后续能够使极耳与汇流排之间的间隙均匀或无间隙,进而提高焊接时的良品率和直通率。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50),所述支架(50)具有容纳腔(51);
升降机构(60),设置在所述容纳腔(51)内,所述升降机构(60)能够带动待翻转模组(80)上升或者下降;
夹持机构(30),设置在所述容纳腔(51)内,所述夹持机构(30)位于所述升降机构(60)的上方,所述夹持机构(30)包括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具有夹紧所述待翻转模组(80)的第一状态和松开所述待翻转模组(80)的第二状态,所述夹持部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夹持件(31),当两个所述夹持件(31)相互靠近时,所述夹持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当两个所述夹持件(31)相互远离时,所述夹持部处于所述第二状态;其中,所述夹持机构(30)相对于所述支架(50)可转动地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60)包括升降马达(61)、升降螺杆(62)和支撑平台(63),所述升降马达(61)与所述支架(50)连接,所述升降螺杆(62)的一端与所述升降马达(61)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升降螺杆(62)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平台(63)螺纹连接,在所述升降马达(61)的作用下,所述支撑平台(63)能够上升或者下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螺杆(62)的与所述支撑平台(63)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一外螺纹(64),所述支撑平台(63)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外螺纹(64)相对应的第一内螺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容纳腔(51)内的两个导轨(52),所述支撑平台(63)的相对设置的两侧与两个所述导轨(52)一一对应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30)还包括主动调节组件,所述主动调节组件包括:
两个主动调节块(32);
两个支撑杆组(33),与两个所述主动调节块(32)一一对应设置,且两个所述夹持件(31)与两个所述支撑杆组(33)一一对应设置;其中,两个所述主动调节块(32)在第一方向上能够相互靠近或者远离,以带动所述夹持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或者所述第二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30)还包括:
调节马达(34);
调节螺杆(35),与所述调节马达(34)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调节螺杆(35)上设有第一螺纹段(351)和第二螺纹段(352),两个所述主动调节块(32)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调节螺杆(35)上并与所述第一螺纹段(351)螺纹配合,两个所述主动调节块(32)中的另一个设置在所述调节螺杆(35)上并与所述第二螺纹段(352)螺纹配合,其中,所述主动调节块(32)具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具有第二内螺纹,两个所述主动调节块(32)的两个螺纹孔的第二内螺纹的旋向相同,所述第一螺纹段(351)的外螺纹的旋向与所述第二螺纹段(352)的外螺纹的旋向相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支架(50)枢转连接的第一滑块(41),所述第一滑块(41)的一侧设有第一滑槽(42),所述两个主动调节块(32)与所述第一滑槽(42)滑动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调节块(32)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滑槽(42)相配合的第一导向块(36);或者,所述第一滑块(41)上设有用于防止两个所述主动调节块(32)从所述第一滑槽(42)内滑出的至少一个第一挡块。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30)还包括与两个所述支撑杆组(33)一一对应设置的两个从动调节块(37),所述从动调节块(37)相对于所述支架(50)在第一方向上可滑动地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支架(50)枢转连接的第二滑块(43),所述第二滑块(43)上设有第二滑槽(44),两个所述从动调节块(37)均与所述第二滑槽(44)滑动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调节块(37)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滑槽(44)相配合的第二导向块(38);或者,所述第二滑块(43)上设有用于防止两个所述从动调节块(37)从所述第二滑槽(44)内滑出的至少一个第二挡块(431);或者,所述翻转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块(43)上的限位开关(70)和设置在导轨(52)的一个侧面上的第三挡块(71),当所述第二滑块(43)翻转后,所述第三挡块(71)与所述限位开关(70)接触,使得所述待翻转模组(80)能够翻转预设角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装置还包括设在所述支架(50)上的翻转马达(45),所述翻转马达(45)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滑块(43)驱动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装置还包括控制机构和设在所述支架(50)上的翻转马达(45),所述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所述翻转马达(45)的启闭。
CN202020785029.6U 2020-05-12 2020-05-12 翻转装置 Active CN2125525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85029.6U CN212552512U (zh) 2020-05-12 2020-05-12 翻转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85029.6U CN212552512U (zh) 2020-05-12 2020-05-12 翻转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52512U true CN212552512U (zh) 2021-02-19

Family

ID=746227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85029.6U Active CN212552512U (zh) 2020-05-12 2020-05-12 翻转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5251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39469A (zh) * 2023-05-10 2023-08-25 江苏天宇伟业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重载笼框夹持翻转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39469A (zh) * 2023-05-10 2023-08-25 江苏天宇伟业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重载笼框夹持翻转装置
CN116639469B (zh) * 2023-05-10 2023-11-21 江苏天宇伟业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重载笼框夹持翻转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45854B (zh) 电池模组的装配及焊接系统
CN212552512U (zh) 翻转装置
KR20200066018A (ko) 전극롤 공급기
CN111152202B (zh) 一种联合机器人手臂运转生产设备
CN107457550A (zh) 一种自动下料翻转系统及匣子装配系统
CN111786027B (zh) 一种锂电池整形设备
CN107755494A (zh) 一种电芯极耳折弯机构
CN113799280A (zh) 边皮卸料装置及硅棒开方设备
CN113799276A (zh) 硅棒装卸装置及硅棒开方设备
CN114393307A (zh) 一种两侧夹持型焊接工装
CN107458798B (zh) 一种新型夹具切换系统
CN107263633B (zh) 沙发构件自动打钉设备
CN201353690Y (zh) 一种对称式焊接设备
CN117324815A (zh) 一种纽扣电池焊接固定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5367671B (zh) 一种室外作业堆垛机器人
CN107555155B (zh) 一种电动机定子铁芯转移装置
CN213949873U (zh) 一种单轴桁架机械手
CN112222722A (zh) 一种新型焊接操作平台
CN209962774U (zh) 一种线材多点包胶机
CN114193052A (zh) 一种自动上料装置及生产线
CN210224195U (zh) 一种顶升机构
CN208263462U (zh) 一种注塑用多工位热熔机
CN219748452U (zh) 一种夹抱并倾斜坯体的设备
CN218926014U (zh) 一种罐身机的横移动力组合装置
CN110434013A (zh) 一种指接板加工用涂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