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41283U - 拔芯器 - Google Patents

拔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41283U
CN212541283U CN202020782404.1U CN202020782404U CN212541283U CN 212541283 U CN212541283 U CN 212541283U CN 202020782404 U CN202020782404 U CN 202020782404U CN 212541283 U CN212541283 U CN 2125412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opening
electronic pen
core body
diame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8240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雄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co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aco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com Co Ltd filed Critical Wacom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412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412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提供在将装配于电子笔的芯体拔出的情况下能够以不对该芯体造成损害的方式拔出的拔芯器。若将电子笔(100)的笔尖部分向第一开口(C3)插入,则由于第一开口(C3)的直径(R2)比芯体(2)的笔尖部的直径长,所以仅芯体(2)位于第一开口(C3)内。若从该状态起以向第二开口(C4)内移动的方式移动电子笔(100),则由于第二开口(C4)的直径与芯体(2)的笔尖部的直径大致相同,所以芯体(2)的笔尖部分的外周半周与第二开口(C4)的内周半周接触。若在该状态下将电子笔(100)从该拔芯器提起,则芯体(2)被从电子笔(100)拔出。

Description

拔芯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将装配于所谓电子笔的能够更换的芯体拔出的拔芯器。
背景技术
平板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等搭载有位置检测装置的电子设备受到广泛利用,作为相对于位置检测装置的位置指示器发挥功能的电子笔的需要正在增加。电子笔通过使芯体的笔尖与操作面接触并移动,能够将文字、符号、图形等对电子设备输入,但芯体会磨损。因而,电子笔的芯体很多时候能够更换。
装配于电子笔的芯体成为了构成笔尖的前端部分从电子笔的前端部突出的状态。但是,因芯体的该前端部为锥形状等,使用者难以使用手指甲等将其捏住并从电子笔拔出。于是,如后述的专利文献1所公开那样,公开了与能够将装配于电子笔的芯体简单拔出的拔芯器相关的发明。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拔芯器将钩挂芯体的刃固定于芯盒,向此钩挂装配于电子笔的芯体的前端部(成为笔尖的部分),以芯体不从刃离开的方式斜着倾斜而拔出。由此,能够将装配于电子笔的芯体简单且可靠地拔出。对芯体被拔出后的电子笔装配新的(未磨损的)芯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0544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存在想要根据用途而改变电子笔的书写感这一要求。为了改变电子笔的书写感,可考虑将由不同的材料形成的多个芯体根据用途而变更。因而,需要根据用途来更换向电子笔装配的芯体。但是,在使用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拔芯器的情况下,由于是将芯体向固定于芯盒的刃钩挂而拔出的结构,所以芯体会变形,或者芯体的侧面会损伤。若磨损后的芯体的更换是目的,则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拔芯器是充分的。
但是,若与用途对应的芯体的更换是目的,考虑将拔出后的芯体也反复利用,则需要能够以不对芯体造成损害的方式拔出的拔芯器。即,在使用了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拔芯器的情况下,若要再次利用向刃钩挂而变形后的芯体,则可认为笔尖有时不再正确地指向铅垂方向。另外,在使用了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拔芯器的情况下,若再次使用侧面损伤的芯体,则可认为有时芯体的损伤的部分会向电子笔的开口部钩挂,书写感变差,无法合适地检测笔压。
鉴于以上,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想反复利用,提供在将装配于电子笔的芯体拔出的情况下能够以不对该芯体造成损害的方式拔出的拔芯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
提供一种拔芯器,将装配于电子笔的芯体拔掉,其特征在于,
具备通过将在错开了规定的间隔的位置具有中心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连结而成为了1个开口部的拔芯器,
所述第一开口具有比所述芯体的笔尖部的直径长的直径,
所述第二开口具有与所述芯体的笔尖部的直径大致相同的直径。
根据该拔芯器,若将电子笔的笔尖部分向第一开口插入,则由于第一开口部具有比芯体的笔尖部的直径长的直径,所以仅芯体位于第一开口部内。从该状态起以向第二开口内移动的方式移动电子笔。由于第二开口具有与芯体的笔尖部的直径大致相同的直径,所以芯体的笔尖部分的外周半周与第二开口部的内周半周接触。
若在该状态时将电子笔从该拔芯器向上提起,则芯体被从电子笔拔出,留在拔芯器的第二开口部的部分。由于在芯体的笔尖部分的外周半周与第二开口部的内周半周嵌合的状态下拔出,所以能够以芯体不会变形或损伤的方式将芯体从电子笔拔出。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设置有实施方式的拔芯器的替芯保持器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设置有实施方式的拔芯器的替芯保持器的外观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拔芯器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用于说明设置有实施方式的拔芯器的替芯保持器1的图。具体而言,图1(A)是替芯保持器1的分解立体图,图1(B)是用于说明组装后的替芯保持器1的使用方式的图。如图1(A)所示,替芯保持器1通过在例如由硬质树脂形成的顶壳11与底壳15之间层叠内托盘12、标签13、带14(1)、14(2)而构成。
内托盘12例如由聚氨酯、海绵等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为板状,设置有3个凹部。这3个凹部与芯体2(1)、2(2)、2(3)的形状一致,收纳芯体2(1)、2(2)、2(3)。芯体2(1)、2(2)、2(3)的各个由不同的材料形成,实现分别不同的书写感。芯体2(1)、2(2)、2(3)的形成材料例如使用POM(聚缩醛),TPE(热塑性弹性体)、其他材料。
在底壳15内从内侧侧面朝向内侧而形成有至少4个板状(板状)的突起15a、15b、15c、15d。突起15a、15b从横向压住内托盘12。另外,突起15c、15d向形成于内托盘12的下表面的缝隙嵌入。由此,能够将内托盘12保持于底壳15内的规定的位置。标签13记载有芯体2(1)、2(2)、2(3)的型号等,带14(1)、14(2)用于将标签13向底壳15的内侧贴附。
通过从图1(A)的左侧将收纳有内托盘12等的底壳15相对于顶壳11插入,构成成为了一体的抽出式的替芯保持器1。如图1(B)所示,若从顶壳11抽出底壳15,则载置于底壳15的内托盘12出现,能够取出收纳于其中的芯体2(1)、2(2)、2(3)。在取出了芯体2(1)、2(2)、2(3)的任一者后,若将底壳15相对于顶壳11推入,则底壳15和顶壳11互相重叠而成为1个箱体。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芯体2(1)、2(2)、2(3)统称而记为芯体2。
在该实施方式的替芯保持器1上,在图1(A)、图1(B)上由于是无法目视的位置所以未示出,但在沿着长边的侧面搭载有本实用新型的拔芯器。图2是用于说明设置有实施方式的拔芯器的替芯保持器1的外观的图。在替芯保持器1的沿着长边的侧面(在图2中是上表面11A)设置有拔芯器11X。
即,在上表面11A的右端部侧设置有将大小相同的2个圆形状的开口连结而成的开口部11AH。在该开口部11AH内配置金属板11P,通过在金属板11P设置将大小不同的2个圆形状的开口连结而形成的开口部11H而构成拔芯器11X。需要说明的是,成为拔芯器11X的主要部分的拔芯部是设置有开口部11H的金属板11P。由设置有开口部11H的金属板11P构成的拔芯部即便是其自身也作为拔芯器发挥功能,但通过设置于替芯保持器1等壳体,能够实现易用性好的拔芯器11X。
图3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拔芯器11X的结构的图。具体而言,图3(A)是用于说明装配有芯体2的电子笔100的前端部的结构的图,图3(B)是用于说明芯体2的笔尖部的结构的图。另外,图3(C)是用于说明拔芯器11X的具体的结构例的图。
如图3(A)所示,芯体2能够相对于电子笔100的装配部101装卸。电子笔100的笔尖侧的端面构成为直径PW的圆形状。另外,如图3(B)所示,能够相对于电子笔100装卸的芯体2的笔尖部具备圆柱状的芯体被加工成锥形状的锥部分。在芯体2的锥部分的与笔尖相反一侧的部分设置有在沿着轴心的方向上延伸的末端部2x。该末端部2x是直径TW的圆柱状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说成芯体2的直径时,如图3(B)所示,意味着芯体2的末端部2x的直径TW。
该实施方式的拔芯器11X考虑电子笔100的笔尖侧的端面的直径PW和芯体2的末端部2x的直径TW而构成。如图3(C)所示,该实施方式的拔芯器11X在上表面11A的右端部侧设置开口部11AH。该开口部11AH以使直径R1的圆形状的开口C1、C2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并且开口C1、C2的一部分互相重叠的方式形成。
直径R1比电子笔100的笔尖侧的端面的直径PW稍长。另外,圆形状的开口C1和圆形状的开口C2的对向的直径的端部由直线L1、L2连接,其内侧也被设为开口。即,由开口C1的左侧的半圆部分、开口C2的右侧的半圆部分及将这些半圆部分的圆周部分的对向的端部连接的直线L1、L2包围的部分作为整体而成为了1个开口部11AH。
在开口部11AH内设置金属板11P。金属板11P以不移动的方式固定于顶壳11的上表面11A的背面。相对于金属板11P,以沿着开口部11AH的内周而留下规定宽度的边缘部的方式,形成连结圆形状的开口C3和圆形状的开口C4而成的形状的开口部11H。2个开口C3和开口C4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另外,圆形状的开口C3的直径R2比电子笔100的笔尖侧的端面的直径PW短,比芯体2的直径TW长。另外,圆形状的开口C4的直径R3被设为与芯体2的直径TW大致相同的长度。因此,开口C3的直径R2比开口C4的直径R3长。
开口C3和开口C4的对向的直径的端部由直线L3、L4连接,其内侧也被设为开口。即,由开口C3的左侧的半圆部分、开口C4的右侧的半圆部分及将这些半圆部分的圆周部分的对向的端部连接的直线L3、L4包围的部分成为了1个开口部11H。这样,在设置于上表面11A的开口部11AH中设置金属板11P,对该金属板11P以沿着开口部11AH的内周而留下规定宽度的边缘部的方式形成开口部11H,由此构成拔芯器11X。
在使用拔芯器11X来拔出(取出)装配于电子笔的芯体2的情况下,如图2的箭头所示那样操作装配有芯体2的电子笔100。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为了使说明简单而仅示出了芯体2,但实际上使用装配有芯体2的电子笔100来进行以下的操作。即,如图2的下箭头所示,将装配有芯体2的电子笔100向拔芯器11X的开口C3插入。接着,在将电子笔100插入于拔芯器11X的状态下,如图2的右箭头所示,使电子笔100向开口C4移动。之后,通过将电子笔100向上提起,能够将芯体2留在拔芯器11X,将电子笔100从拔芯器11X拉开。即,能够从电子笔拔出芯体2。
一边参照图3一边更详细地说明拔芯器11X的利用方式。如图3(A)所示,在要将装配于电子笔100的芯体2拔出的情况下,即使要将锥形状部分用手指甲捏住而拔出,也会打滑而无法捏住。于是,想要捏住芯体2的末端部2x部分,但如图3(A)所示,芯体2的末端部2x仅稍微从电子笔100的笔尖侧的端面突出,因此无法很好捏住。因此,装配于电子笔100的芯体2无法利用使用者的手指捏住而简单拔出。
于是,如图3(A)所示,将装配有芯体2的状态的电子笔100以使芯体2向形成于金属板11P的大的圆形状的开口C3进入的方式插入。由此,芯体2成为插入于开口C3的状态,但电子笔100的笔尖侧的端面从上侧与开口C3的周围的金属板11P所形成的边缘部抵接,以不会进一步插入的方式受到抑制。另外,在该情况下,从电子笔100的笔尖侧的端面稍微突出的芯体2的末端部2x成为能够相对于由金属板11P形成的边缘部的内周部分接触的状态。
之后,电子笔100的芯体2的末端部2x直到与金属板11P所形成的边缘部的部分且右侧的圆形状的开口C4的外侧的半圆部分(右端部分)抵接为止滑动移动。如上所述,开口C4的直径和芯体2的末端部2x部分的直径大致相同,因此末端部2x的外周与开口C4的内周一致。因此,芯体2的末端部2x的外周和开口C4的内周(开口C4侧的金属板11P的边缘部的内周)在半周范围内接触。
因而,在芯体2的末端部2x的外周与开口C4的内周的半周范围的接触部分处,产生大的摩擦力。因此,若在芯体2的末端部2x的外周与开口C4的内周接触的状态下将电子笔100向上提起,则仅芯体2留在拔芯器11X,能够从电子笔100拔出芯体2。这样,设置于替芯保持器1的拔芯器11X能够将装配于电子笔100的芯体2以不使其损伤的方式简单地拆卸,与替芯保持器1内的其他芯体更换。另外,拆卸后的芯体2由于没有损伤,所以能够通过收纳于替芯保持器1而反复利用。
[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装配于电子笔100的芯体2的末端部2x的外周部分在半周范围内与金属板11P的开口C4的内周部分接触的状态下,从电子笔100拔出。这样,能够压住芯体2末端部2x的外周的半周范围的部分而拔出芯体2。即,由于不会仅向芯体2的末端部的1点或2点之类的特定部位施加大的负荷,所以从电子笔100拔出的芯体2不会变形或损伤。另外,能够极其简单且迅速地不用施加大的力而将装配于电子笔100的芯体2从电子笔100拔出。
由此,即使为了改变书写感等而将例如材料不同的芯体2(1)、2(2)、2(3)相对于电子笔100反复装卸而使用,芯体2(1)、2(2)、2(3)也不会受到大的损害。由此,不会产生不良状况,能够反复使用芯体2(1)、2(2)、2(3)。
[变形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拔芯器11X中,也可以在金属板11P中各种调整构成开口部11H的圆形状的开口C3和圆形状的开口C4的距离。在以延长开口C3与开口C4的距离的方式形成了开口部11H的情况下,能够延长为了将装配于电子笔100的芯体2拔掉而在拔芯器11X部分处使电子笔滑动移动的距离。相反,在以缩短开口C3与开口C4的距离的方式形成了开口部11H的情况下,能够缩短为了将装配于电子笔100的芯体拔掉而在拔芯器11X部分处使电子笔100滑动移动的距离。开口C3与开口C4的距离为了进行芯体2的可靠的拔掉操作而设为合适的长度即可。
另外,也可以取代金属板11P而例如使用塑料等硬质树脂板。即,金属板11P能够使用实现同样的功能的各种材料的板构件。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拔芯器能够以使用对象的电子笔的笔尖侧的端面的直径PW和使用的芯体2的笔尖的末端部2x的直径TW为基准,如使用图3(C)所说明那样实现各种尺寸的拔芯器。
另外,拔芯器11X不限于设置于替芯保持器1的情况。也可以将拔芯器以单体构成,还可以在例如笔盒或向电子设备装配的笔保持器等各种周边文具或周边构件等设置拔芯器11X。
标号说明
1…替芯保持器,11…顶壳,12…内托盘,13…标签,14(1)、14(2)…带,15…底壳,15a、15b、15c、15d…突起,11A…上表面,11AH…开口部,11P…金属板,11H…开口部,11X…拔芯器,2、2(1)、2(2)、2(3)…芯体,2x…末端部,C1、C2、C3、C4…开口,L1、L2、L3、L4…直线,R1、R2、R3…直径,PW…电子笔的笔尖侧的端面的直径,TW…芯体的直径,100…电子笔,101…装配部。

Claims (7)

1.一种拔芯器,将装配于电子笔的芯体拔掉,其特征在于,
具备通过将在错开了规定的间隔的位置具有中心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连结而成为了1个开口部的拔芯器,
所述第一开口具有比所述芯体的笔尖部的直径长的直径,
所述第二开口具有与所述芯体的笔尖部的直径大致相同的直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拔芯器,其特征在于,
通过使将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的对向的直径的端部彼此连接的部分的内侧成为开口,从而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连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拔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拔芯器形成为板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拔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拔芯器由金属或硬质树脂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拔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拔芯器设置于能够收纳1个以上的芯体的芯体收纳保持器的侧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拔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拔芯器设置于能够收纳1个以上的芯体的芯体收纳保持器的侧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拔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拔芯器设置于能够收纳1个以上的芯体的芯体收纳保持器的侧面。
CN202020782404.1U 2019-05-14 2020-05-12 拔芯器 Active CN21254128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91032A JP2020187505A (ja) 2019-05-14 2019-05-14 芯抜き器
JP2019-091032 2019-05-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41283U true CN212541283U (zh) 2021-02-12

Family

ID=732228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82404.1U Active CN212541283U (zh) 2019-05-14 2020-05-12 拔芯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187505A (zh)
CN (1) CN212541283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05303U (ja) * 1994-06-16 1994-12-20 株式会社ワコム 電子ペン及びそのペンクリップ
US6719470B2 (en) * 2001-04-09 2004-04-13 Anoto Ab Pen
JP5964023B2 (ja) * 2011-08-12 2016-08-03 コクヨ株式会社 軸状部材の取り外し具及び軸状部材セット
JP3182660U (ja) * 2013-01-23 2013-04-04 株式会社ワコム 芯交換器
CN105691036B (zh) * 2016-03-09 2017-07-04 赖广金 笔尖更换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87505A (ja) 2020-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40565B1 (ko) 스타일러스 펜 및 그것을 구비한 전자 장치
KR101234453B1 (ko) 스타일러스 터치펜
WO1999056970A1 (en) Writing implement including an input stylus
JPH09510807A (ja) ペンコンピュータ装置(pen computing device)に使用するワイヤレススタイラス(wireless stylus)とその使い捨てスタイラスカートリッジ(disposable stylus cartridge)
KR101309391B1 (ko) 노크식 필기구
US20060180716A1 (en) Cable clip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CN212541283U (zh) 拔芯器
US9039316B2 (en) Writing instrument having a protective element for the retractable tip
JP5777515B2 (ja) スリップフィット端部部材を具備した筆記用具
KR102118737B1 (ko) 펜심 홀드 장치 및 그가 적용된 전자펜
JP6038097B2 (ja) 筆記具
KR102130462B1 (ko) 다이어리 고정클립
KR200476658Y1 (ko) 분리형 클립을 구비한 노크식 필기구
KR19990084037A (ko) 걸이식 휴대기능을 갖는 필기구
CN219339050U (zh) 夹持机构及文件夹板
JP2003191689A (ja) 引込み可能なクリップの構造およびクリップの回動機構
CN214027947U (zh) 弹性卡扣结构以及笔
WO2014030634A1 (ja) 情報記憶カード
JP2008055748A (ja) ペン先取外し具
KR200191572Y1 (ko) 펜/메모지 꽂이 가능한 조립식 저금통
CN210881427U (zh) 一种便携式笔
KR20090006428U (ko) 노크식 필기구
JP3514388B2 (ja) 事務用クリップ
JP3585435B2 (ja) 屈撓式ボールペン
US20070098852A1 (en) Candy attachment for a writing imple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