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47010U - 推力杆组件、平衡悬架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推力杆组件、平衡悬架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47010U
CN212447010U CN202021652941.0U CN202021652941U CN212447010U CN 212447010 U CN212447010 U CN 212447010U CN 202021652941 U CN202021652941 U CN 202021652941U CN 212447010 U CN212447010 U CN 2124470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rod
frame
rod body
frame cro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65294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康
曾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 Special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 Special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Special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 Special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65294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470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470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470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推力杆组件、平衡悬架和车辆。其中,推力杆组件包括第一杆体,一端与驱动桥转动连接,且连接点靠近车辆一侧的车架纵梁,第一杆体的另一端与车辆的车架横梁相连接;第二杆体,一端与驱动桥转动连接,且连接点靠近车辆另一侧的车架纵梁,第二杆体的另一端与车架横梁相连接,其中,第一杆体与车架横梁连接的一端与第二杆体与车架横梁连接的一端相互靠近,并位于靠近车架横梁中部的位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减少对驱动桥上方的空间占用,驱动桥上方仅需预留较小空间就能够防止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由于驱动桥跳动而产生干涉,可降低车辆的整体高度,使车辆的重心下降,有利于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Description

推力杆组件、平衡悬架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悬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推力杆组件、一种平衡悬架和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的平衡悬架是连接车架与车轴的弹性装置,主要用于缓和由不平的路面传给车架的冲击。目前,平衡悬架的上推力杆与驱动桥连接的部位大多位于驱动桥的中部,且位于驱动桥的上方,然而,驱动桥的中部通常还设有差速器和主减速器的等部件,也需占用驱动桥上方的空间;由于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驱动桥会发生跳动,为避免产生干涉,需在驱动桥中部的上方预留较大的空间,因此,现有的上推力杆连接方式将导致车辆的整体高度的增加,不便于驱动桥上方的部件的安装,且使得车辆重心上升,不利于车辆的稳定,特别是对于混凝土泵车或其他工程车辆,稳定性下降将导致车辆在工作过程中发生侧翻、倾覆等事故的风险上升,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旨在至少改善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推力杆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衡悬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推力杆组件,用于车辆的驱动桥,包括:第一杆体,一端与驱动桥转动连接,且连接点靠近车辆一侧的车架纵梁,第一杆体的另一端与车辆的车架横梁相连接;第二杆体,一端与驱动桥转动连接,且连接点靠近车辆另一侧的车架纵梁,第二杆体的另一端与车架横梁相连接;其中,第一杆体与车架横梁连接的一端与第二杆体与车架横梁连接的一端相互靠近,并位于靠近车架横梁中部的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推力杆组件包括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第一杆体的一端与驱动桥转动连接,且与驱动桥的连接点靠近车辆一侧车架纵梁,第一杆体的另一端与车辆的车架横梁相连接。第二杆体的一端与驱动桥转动连接,且与驱动桥的连接点靠近车辆另一侧车架纵梁,第二杆体的另一端与车辆的车架横梁相连接。第一杆体的一端和第二杆体的一端均可相对于驱动桥小幅度的转动。车辆两侧的车架纵梁分别位于驱动桥两端,且相对设置。第一杆体与车架横梁连接的一端与第二杆体与车架横梁连接的一端相互靠近,并位于靠近车架横梁中部的位置。第一杆体连接驱动桥的一端和第二杆体连接驱动桥的一端分别位于驱动桥上靠近两侧的车架横梁的位置,以使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避开驱动桥的中部位置,从而避开安装在驱动桥中部的部件,而无需与驱动桥中部的凸起结构连接。通过降低推力杆组件的安装高度,能够减少对驱动桥上方的空间占用,驱动桥上方仅需预留较小空间就能够防止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由于驱动桥跳动而产生干涉,从而降低了车辆的整体高度,使车辆的重心下降,提升了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此外,推力杆组件的高度下降,使得推力杆组件位于车架纵梁底部,方便安装,且将车架纵梁内侧空间空出,便于电路气路的管线布置。其中,车架横梁中部指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位于车架横梁中心线处的位置。
可以理解,为了在驱动桥安装主减速器以及差速器等装置,驱动桥的桥壳中部多设有体积较大的凸起结构,例如桥包,会导增加驱动桥的整体高度,若推力杆组件与驱动桥的连接部位设于凸起结构上方,将进一步增加竖直方向的高度,同时凸起结构直接承受推力杆组件传递的力,容易导致凸起结构损坏。混凝土泵车等工程车辆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工作环境较为复杂,因此,对于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本方案能够提升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推力杆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杆体连接车架横梁的一端与第二杆体连接车架横梁的一端相连接,且第一杆体与第二杆体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对称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杆体连接车架横梁的一端与第二杆体连接车架横梁的一端相连接,可使第一杆体与第二杆体共同与车架横梁连接,并在由车架横梁向驱动桥的方向上,第一杆体与第二杆体逐渐向车辆的两侧分开,形成喇叭状的结构,以在车架与驱动桥之间发生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位移时,或者发生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位移时,均能够通过推力杆组件限位,以减小车架与驱动桥之间的相对位移量,从而防止轮胎、轮毂等与车架发生干涉或摩擦,以减少磨损。通过设置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对称设置,可使得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可均匀受力,同时可使车辆在宽度方向或长度方向上保持平衡,防止向一侧偏斜。其中,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可形成近似V形结构,能够具有良好的侧向和纵向定位,避免轮胎异常磨损,并使驱动桥有良好的轴荷平衡能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推力杆组件还包括:连接部,与车架横梁相连接,连接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与第一杆体固定连接,连接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与第二杆体固定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与车架横梁相连接的连接部,连接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相连接,使得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通过连接部与车架横梁相连接,可以便于第一杆体与第二杆体之间的连接,且利于简化连接部位的结构,降低加工难度。具体地,连接部可以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近似一字形结构,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杆体的另一端和第二杆体的另一端相连接,结构简单。连接部也可以为近似V形结构,开口朝向驱动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驱动桥中部设有中空的凸起结构,所述推力杆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于所述凸起结构上靠近所述车架纵梁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杆体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于所述凸起结构上靠近另一个所述车架纵梁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杆体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三连接件,固定连接于所述车架横梁的中部,并与所述连接部转动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桥的中部设有中空的凸起结构,用于安装主减速器、差速器等部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均固定在驱动桥上连接,并分别位于凸起结构的肩部,具体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于凸起结构上靠近车架纵梁的一端,第一杆体远离连接部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转动连接;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于凸起结构上靠近另一个车架纵梁的一端,第二杆体远离连接部的一端与第二连接件转动连接。其中,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均可相对于驱动桥进行一定幅度转动。第三连接件固定在车架横梁的中部,且与连接部转动连接,连接部可在竖直方向上进行一定幅度的转动,从而使驱动桥与车架之间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产生一定的相对位移,以在驱动桥发生竖直方向的跳动时,通过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以及连接部的转动以与驱动桥的运动相适,防止车架整体随驱动桥一起发生跳动,有利于提高车辆的整体稳定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杆体连接车架横梁的一端与第二杆体连接车架横梁的一端,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存在间距,且间距不大于间距阈值。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杆体连接车架横梁的一端与第二杆体连接车架横梁的一端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存在间距,使得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之间不直接连接,即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之间相互独立,并分别与车架横梁进行连接,此时,可简化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的结构,例如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可采用直推力杆,有利于降低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的加工难度,降低成本。通过设置间距小于或等于间距阈值,以使得第一杆体、第二杆体的设置形式仍然保持由车架横梁靠向驱动桥的方向上逐渐向两侧分开,以保证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能够在车辆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均能承受一定的推力。进一步地,间距阈值小于第一杆体与第二杆体在宽度方向上的最大距离,使得第一杆体、第二杆体、车架横梁以及驱动桥围成的形状接近于三角形或梯形结构,以使推力杆组件整体对两侧的受力传导相对均匀,有利于平衡受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杆体与第二杆体之间形成第一夹角,第一夹角的角度范围为18°至25°。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杆体于第二杆体之间形成第一夹角,通过设置第一夹角的角度范围为18°至25°,以使得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与驱动桥的连接部位可避开驱动桥的中部,以降低驱动桥的整体高度,同时,可使得推力杆组件整体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和宽度方向上同时承受推力,实现在多个方向上的力的传导,以平衡受力,有利于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可以理解,若第一夹角过小,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与驱动桥的连接部位接近驱动桥的中部,不利于连接,且会使得推力杆组件整体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承受推力的能力下降,不利于限制驱动桥与车架在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位移;若第一夹角过大,容易导致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与车架纵梁发生干涉,同时会降低推力杆组件整体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承受推力的能力,不利于限制驱动桥与车架之间在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位移。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杆体与驱动桥的连接部位的高度以及第二杆体与驱动桥的连接部位的高度,均不高于驱动桥的最大高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杆体与驱动桥连接的部位高度不高于驱动桥的最大高度,同时第二杆体与驱动桥连接的部位高度也不高于驱动桥的最大高度,使得推力杆组件在驱动桥上的安装高度不超过驱动桥上安装其他部件的部位的最大安装高度,以尽可能缩减对驱动桥上方空间的占用,有利于降低车辆的整体重心,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平衡悬架,包括:平衡轴,连接于车辆的车架横梁底部,并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至车辆的车架纵梁的两侧;两个板簧组件,分别设于车辆的两个车架纵梁外侧,并与平衡轴转动连接,每个板簧组件沿车架纵梁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车辆相邻的两个驱动桥相连接;四个下推力杆,设于车辆的驱动桥下方,并分别位于车辆在宽度方向的两侧,同一侧的两个下推力杆分别设于平衡轴的前侧和后侧,每个下推力杆的两端分别与平衡轴和一个驱动桥相连接;两个上述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推力杆组件,设于驱动桥的上方,每个推力杆组件中的第一杆体与第二杆体相靠近的一端与车架横梁连接,第一杆体的另一端连接于驱动桥上靠近一个车架纵梁的位置,第二杆体的另一端连接于驱动桥上靠近另一个车架纵梁的位置;其中,一个推力杆组件与位于车架横梁前侧的一个驱动桥相连接,另一个推力杆组件与位于车架横梁后侧的一个驱动桥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平衡悬架包括平衡轴、两个板簧组件、四个下推力杆和两个上述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推力杆组件。平衡轴与车辆的车架横梁底部连接,并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至车辆的车架纵梁的两侧,以作为平衡悬架的安装基体,以便于其他部件的安装与连接。两个板簧组件分别设置在车辆的两个车架纵梁的外侧,并与平衡轴转动连接,每个板簧组件沿车架纵梁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车辆相邻的两个驱动桥相连接;四个下推力杆,设置在车辆的驱动桥下方,主要用于承受车辆长度方向的推力。具体地,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下推力杆,同一侧的两个下推力杆分别设于平衡轴的前侧和后侧,每个下推力杆的两端分别与平衡轴和一个驱动桥相连接,以限制驱动桥与车架横梁之间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位移。两个推力杆组件设置在驱动桥的上方;每个推力杆组件中第一杆体与第二杆体相靠近的一端与车架横梁连接,第一杆体远离车架横梁的一端连接于驱动桥上靠近一个车架纵梁的位置,第二杆体远离车架横梁的一端连接于驱动桥上靠近另一个车架纵梁的位置,以同时在车辆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承受推力。其中,一个推力杆组件与位于车架横梁前侧的一个驱动桥相连接,另一个推力杆组件与位于车架横梁后侧的一个驱动桥连接,以同时作用于相邻的两个驱动桥,以使两个驱动桥与车架之间保持平衡。平衡悬架能够抑制由不平路面引起的车辆振动和冲击力,具有良好的轴荷平衡能力,其中,推力杆组件与驱动桥的连接位置避开了驱动桥中部,有利于降低车辆的整体高度,可提升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另外,本方案中的推力杆组件与车架横梁的连接处可设计为与平衡轴的支撑结构等高,可以使平衡轴的支撑结构与车架横梁集成为一体结构,有利于改善车架整体的受力分布,进一步提高车架的整体强度。
此外,本方案中的平衡悬架还具有上述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的推力杆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车架,包括两个车架纵梁和多个车架横梁,多个车架横梁沿车架纵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车架横梁的两端与两个车架纵梁固定连接;至少两个驱动桥,设于车架下方,并沿车架纵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上述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的平衡悬架,与两个驱动桥以及位于两个驱动桥之间的一个车架横梁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车辆包括车体、车架、至少两个驱动桥和上述第二方面技术方案中的平衡悬架。车架包括两个车架纵梁和多个车架横梁,多个车架横梁沿车架纵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车架横梁的两端与两个车架纵梁固定连接,以形成框架结构,用于承载车体。驱动桥设置在车架纵梁和车架横梁下方,并沿车架纵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用于连接驱动轮,并驱动车体行驶。平衡悬架与两个驱动桥以及位于两个驱动桥之间的一个车架横梁连接,以限制驱动桥与车架之间的相对位移,并能够在车体的高度方向上缓冲受力,使车辆具有较好的平衡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此外,本方案中的车辆还具有上述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的平衡悬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车辆为混凝土泵车。
在该技术方案中,混凝土泵车在工作过程中,需将臂架装置展开,以向目标位置泵送混凝土,使得混凝土泵车整体重心升高,由于工作环境较为复杂,重心升高将导致混凝土泵车发生侧翻或倾覆的风险增大,产生安全隐患,因而对于混凝土泵车的稳定性和平衡性要求较高,本方案中的混凝土泵车具有上述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的平衡悬架,有利于降低混凝土泵车的整体重心高度,具有良好的平衡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通过缩减驱动桥上方的预留空间的高度,可使设于驱动桥上方的泵送缸的设置角度降低,经测算,预留空间的高度可节约140mm以上,泵送缸的设置角度可由9°下降至1.8°,减小了泵送阻力,泵送效率可提高约20%,可有效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推力杆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推力杆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推力杆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推力杆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推力杆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推力杆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推力杆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推力杆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推力杆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推力杆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平衡悬架的装配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平衡悬架的装配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示意框图。
其中,图1至图1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1平衡悬架,11推力杆组件,111第一杆体,112第二杆体,113连接部,114第一连接件,115第二连接件,116第三连接件,12平衡轴,13板簧组件,14下推力杆,2车辆,21车体,22车架,221车架纵梁,222车架横梁,23驱动桥,231凸起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推力杆组件、平衡悬架和车辆。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推力杆组件11,用于车辆的驱动桥23,包括第一杆体111和第二杆体112。如图1所示,车辆的车架22包括车架纵梁221和车架横梁222,两侧的车架纵梁221分别位于驱动桥23两端,且相对设置。第一杆体111的两端分别与驱动桥23和车架横梁222相连接,第二杆体112的两端也分别与驱动桥23和车架横梁222相连接。具体地,第一杆体111的一端与驱动桥23转动连接,且与驱动桥23的连接点靠近车辆一侧的车架纵梁221,第一杆体111的另一端与车辆的车架横梁222相连接。第二杆体112的一端与驱动桥23转动连接,且与驱动桥23的连接点靠近车辆另一侧的车架纵梁221,第二杆体112的另一端与车辆的车架横梁222相连接。第一杆体111与车架横梁222连接的一端与第二杆体112与车架横梁222连接的一端相互靠近,并靠近车架横梁222的中部。其中,车架横梁222的中部为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车架横梁222的中心线处的位置。第一杆体111连接驱动桥23的一端和第二杆体112连接驱动桥23的一端分别位于驱动桥23上靠近两侧车架纵梁221的位置,即第一杆体111连接驱动桥23的一端与第二杆体112连接驱动桥23的一端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相互远离,以避开驱动桥23的中部位置,从而防止与安装在驱动桥23中部的主减速器、差速器等部件发生干涉,无需与驱动桥23中部用于安装主减速器、差速器等部件的凸起结构231连接,同时可以改善驱动桥23上凸起结构231的受力,降低驱动桥23的故障率。同时,可对驱动桥23在纵向和侧向进行限位,第一杆体111的一端和第二杆体112的一端均可相对于驱动桥23进行转动,以与驱动桥23的跳动相适。
本实施例中的推力杆组件11,能够减少对驱动桥23上方的空间占用,驱动桥23上方仅需预留较小空间即能够防止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由于驱动桥23跳动而产生干涉,从而可降低车辆的整体高度,使车辆的重心下降,有利于提升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推力杆组件11的高度下降,使得推力杆组件11位于车架纵梁221的底部,方便安装,且将车架纵梁221内侧空间空出,便于电路气路的管线布置。
在本实施例中的推力杆组件11装配于混凝土泵车上时,可大幅缩减驱动桥上方的预留空间的高度,经测算可节约140mm以上,可使设于混凝土泵车驱动桥上方的泵送缸的设置角度由9°下降至1.8°,减小了泵送阻力,泵送效率可提高约20%。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推力杆组件11,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
如图2所示,第一杆体111连接车架横梁222的一端与第二杆体112连接车架横梁222的一端相连接,第一杆体111与第二杆体112共同与车架横梁222连接;在由车架横梁222向靠近驱动桥23的方向上,第一杆体111与第二杆体112逐渐向车辆的两侧分开,形成喇叭状结构,以在车架与驱动桥23之间发生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位移时,或者发生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位移时,均能够通过推力杆组件11限位,以减小车架22与驱动桥23之间的相对位移量,从而防止轮胎、轮毂等与车架22发生干涉或摩擦,以减少磨损,使驱动桥23有良好的轴荷平衡能力。
第一杆体111和第二杆体112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对称设置,可使得第一杆体111和第二杆体112可均匀受力,同时可使车辆在宽度方向或长度方向上保持平衡,防止向一侧偏斜。其中,第一杆体111和第二杆体112形成近似V形结构时,具有良好的侧向和纵向限位能力,有利于防止轮胎异常磨损,提高车辆的平衡性。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推力杆组件11,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
如图3所示,推力杆组件11还包括连接部113。连接部113与车架横梁222相连接,且连接部113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杆体111和第二杆体112相连接,第一杆体111和第二杆体112通过连接部113实现与车架横梁222相连接,有利于简化连接部113位的结构,降低加工难度。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连接部113可以为近似V形结构,开口朝向驱动桥23,也可以是开口的两端向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形成近似一字形结构,连接部1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杆体111和第二杆体112相连接,结构简单,便于连接。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推力杆组件11,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
如图5所示,推力杆组件11还包括第一连接件114、第二连接件115和第三连接件116。第一连接件114和第二连接件115均固定在驱动桥23上,第三连接件116固定连接于车架横梁222上。第一连接件114靠近车辆一侧的车架纵梁221,第一杆体111远离连接部113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114转动连接;第二连接件115靠近车辆另一侧的车架纵梁221,第二杆体112远离连接部113的一端与第二连接件115转动连接。其中,第一连接件114和第二连接件115可以是销轴座,第一杆体111和第二杆体112分别通过销轴与第一连接件114和第二连接件115转动连接,并均可相对于驱动桥23进行一定幅度转动。第三连接件116固定在车架横梁222的中部,具体地,第三连接件116可以是关节轴承,且与连接部113转动连接,以使连接部113可在竖直方向上进行一定幅度的转动,从而使驱动桥23与车架22之间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产生一定的相对位移。在驱动桥23发生竖直方向的跳动时,通过第一杆体111和第二杆体112以及连接部113的转动与驱动桥23的运动相适,防止车架22整体随驱动桥23一起发生跳动,有利于提高车辆的整体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驱动桥23的中部设有中空的凸起结构231,用于安装主减速器、差速器等部件。第一连接件114和第二连接件115分别位于凸起结构231的肩部,即凸起结构231上高度由高向低过渡的部分,具体地,第一连接件114固定连接于凸起结构231上靠近车架纵梁221的一端,第一杆体111远离连接部113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114转动连接;第二连接件115固定连接于凸起结构231上靠近另一个车架纵梁221的一端,第二杆体112远离连接部113的一端与第二连接件115转动连接。其中,第一连接件114和第二连接件115分别向驱动桥23的两端倾斜,并在驱动桥23所在的平面上呈倒“八”字形状布置;第一杆体111和第二杆体112均可相对于驱动桥23进行一定幅度转动。第三连接件116固定在车架横梁222的中部,且与连接部113转动连接,连接部113可在竖直方向上进行一定幅度的转动。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推力杆组件11,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
如图8所示,第一杆体111连接车架横梁222的一端与第二杆体112连接车架横梁222的一端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存在间距m,使得第一杆体111和第二杆体112之间不直接连接,即第一杆体111和第二杆体112之间相互独立,并分别与车架横梁222进行连接,以简化第一杆体111和第二杆体112的结构。具体地,第一杆体111和第二杆体112均为直推力杆,有利于降低第一杆体111和第二杆体112的加工难度,降低成本。其中,间距m小于或等于间距阈值,进一步地,间距阈值小于第一杆体111与第二杆体112在宽度方向上的最大距离,以使得第一杆体111、第二杆体112的设置形式仍然保持由车架横梁222靠向驱动桥23的方向上逐渐向两侧分开,使得第一杆体111、第二杆体112、车架横梁222以及驱动桥23围成的形状接近于三角形或梯形结构,以保证第一杆体111和第二杆体112能够在车辆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均能承受一定的推力,以提高稳定性。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推力杆组件11,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
如图9所示,第一杆体111与第二杆体112之间形成第一夹角a,第一夹角a的角度范围为18°至25°,以使得第一杆体111和第二杆体112分别向两侧的车架纵梁221靠近,以避开驱动桥23的中部位置,防止与驱动桥23上用于安装主减速器、差速器等部件的凸起结构231发生干涉,有利于降低驱动桥23的整体高度。同时,可使得推力杆组件11整体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和宽度方向上同时承受推力,实现在多个方向上的力的传导,以平衡受力。
进一步地,第一杆件和第二杆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对称设置,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平衡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地,第一杆体111与驱动桥23的连接部位高度不高于驱动桥23的最大高度,同时第二杆体112与驱动桥23的连接部位高度也不高于驱动桥23的最大高度,使得推力杆组件11在驱动桥23上的安装高度不超过驱动桥23上安装其他部件的部位的最大安装高度,有利于降低车辆的整体重心,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推力杆组件11,用于车辆的驱动桥23,包括第一杆体111、第二杆体112、连接部113、第一连接件114、第二连接件115和第三连接件116。
如图10所示,车辆两侧的车架纵梁221分别位于驱动桥23两端,且相对设置。第一杆体111的两端分别与驱动桥23和车架横梁222相连接,第二杆体112的两端也分别与驱动桥23和车架横梁222相连接。第三连接件116固定在车架横梁222的中部,连接部113与第三连接件116转动连接,连接部113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杆体111和第二杆体112相连接。驱动桥23的中部设有中空的凸起结构231,用于安装主减速器、差速器等部件。第一连接件114和第二连接件115均固定在驱动桥23上,第一连接件114和第二连接件115分别位于凸起结构231的肩部,即凸起结构231上高度由高向低过渡的部分,具体地,第一连接件114固定连接于凸起结构231上靠近车架纵梁221的一端,第一杆体111远离连接部113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114转动连接;第二连接件115固定连接于凸起结构231上靠近另一个车架纵梁221的一端,第二杆体112远离连接部113的一端与第二连接件115转动连接。第一杆体111与第二杆体112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对称设置,并与连接部113形成近似V形结构,开口朝向驱动桥23。其中,车架横梁222的中部为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靠近车架横梁222的中心线的位置。第一连接件114和第二连接件115可以是销轴座,第三连接件116可以是关节轴承。
第一杆体111与第二杆体112之间形成第一夹角a,第一夹角a的角度范围为18°至25°,以使得第一杆体111和第二杆体112分别向两侧的车架纵梁221靠近,以避开驱动桥23的中部位置,防止与驱动桥23上用于安装主减速器、差速器等部件的凸起结构231发生干涉。同时,可对驱动桥23在纵向和侧向进行限位,从而防止轮胎、轮毂等与车架22发生干涉或摩擦,以减少磨损,使驱动桥23有良好的轴荷平衡能力。
本实施例中的推力杆组件11,能够减少对驱动桥23上方的空间占用,驱动桥23上方仅需预留较小空间即能够防止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由于驱动桥23跳动而产生干涉,从而可降低车辆的整体高度,使车辆的重心下降,有利于提升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推力杆组件11的高度下降,使得至少部分推力杆组件11位于车架纵梁221下方,方便安装,且将车架纵梁221内侧空间空出,便于电路气路的管线布置。
在本实施例中的推力杆组件11装配于混凝土泵车上时,可大幅缩减驱动23桥上方的预留空间的高度,经测算可节约140mm以上,可使驱动桥23上方的泵送缸的设置角度由9°下降至1.8°,减小了泵送阻力,泵送效率可提高约20%。
实施例八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平衡悬架1,如图11和图12所示,包括平衡轴12、两个板簧组件13、四个下推力杆14和两个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推力杆组件11。
平衡轴12连接于车辆的车架横梁222底部,并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至车辆的车架纵梁221的两侧。两个板簧组件13分别设置在车辆的两个车架纵梁221的外侧,并与平衡轴12转动连接,每个板簧组件13沿车架纵梁22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车辆相邻的两个驱动桥23相连接。
四个下推力杆14,设置在车辆的驱动桥23下方,主要用于承受车辆长度方向的推力。具体地,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下推力杆14,同一侧的两个下推力杆14分别设于平衡轴12的前侧和后侧,每个下推力杆14的两端分别与平衡轴12和一个驱动桥23相连接,主要用于限制驱动桥23与车架横梁222之间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位移。
两个推力杆组件11设置在驱动桥23的上方;每个推力杆组件11中第一杆体111与第二杆体112相靠近的一端与车架横梁222连接,且连接位置靠近车架横梁222的中部;第一杆体111远离车架横梁222的一端连接于驱动桥23上靠近一个车架纵梁221的位置,第二杆体112远离车架横梁222的一端连接于驱动桥23上靠近另一个车架纵梁221的位置,以使第一杆体111与第二杆体112形成喇叭状结构,可同时在车辆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承受推力,以对驱动桥23进行限位。其中,一个推力杆组件11与位于车架横梁222前侧的一个驱动桥23相连接,另一个推力杆组件11与位于车架横梁222后侧的一个驱动桥23连接,以同时作用于相邻的两个驱动桥23,以使两个驱动桥23与车架22之间保持平衡。
本实施例中的平衡悬架1,能够抑制由不平路面引起的车辆振动和冲击力,具有良好的轴荷平衡能力,能够同时在纵向和侧向对驱动桥23进行限位。其中,推力杆组件与驱动桥23的连接位置避开了驱动桥23中部,有利于降低车辆的整体高度,可提升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另外,推力杆组件11与车架横梁222的连接处可设计为与平衡轴12的支撑结构等高,可以使平衡轴12的支撑结构与车架横梁222集成为一体结构,有利于改善车架整体的受力分布,进一步提高强度。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平衡悬架1还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推力杆组件11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九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车辆2,如图13所示,车辆2包括车体21、车架22、两个驱动桥23和上述实施例八中的平衡悬架1。
车架22设于车体21底部,包括两个车架纵梁221和多个车架横梁222,多个车架横梁222沿车架纵梁22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车架横梁222的两端与两个车架纵梁221固定连接,以形成框架结构,用于承载车体21。
两个驱动桥23设置在车架纵梁221和车架横梁222下方,并沿车架纵梁22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用于连接驱动轮,并驱动车体21行驶。平衡悬架1与两个驱动桥23以及位于两个驱动桥23之间的一个车架横梁222连接,以限制驱动桥23与车架22之间的相对位移,并能够在车体21的高度方向上缓冲受力,使车辆2具有较好的平衡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此外,本方案中的车辆2还具有上述实施例八中的平衡悬架1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车辆2为混凝土泵车。混凝土泵车在工作过程中,需将臂架装置展开,以向目标位置泵送混凝土,使得混凝土泵车整体重心升高,由于工作环境较为复杂,重心升高将导致混凝土泵车发生侧翻或倾覆的风险增大,产生安全隐患,因而对于混凝土泵车的稳定性和平衡性要求较高,混凝土泵车中的平衡悬架1可以有效降低混凝土泵车的整体重心高度,可以提高混凝土泵车的平衡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通过缩减驱动桥上方的预留空间的高度,可使设于驱动桥上方的泵送缸的设置角度降低,经测算,预留空间的高度可节约140mm以上,可使泵送缸的设置角度由9°下降至1.8°,减小了泵送阻力,泵送效率可提高约20%,可有效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减少对驱动桥上方的空间占用,驱动桥上方仅需预留较小空间就能够防止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由于驱动桥跳动而产生干涉,同时便于驱动桥上方的部件安装,从而降低了车辆的整体高度,使车辆的重心下降,提升了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技术方案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推力杆组件(11),用于车辆(2)的驱动桥(23),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杆体(111),一端与所述驱动桥(23)转动连接,且连接点靠近所述车辆(2)一侧的车架纵梁(221),所述第一杆体(111)的另一端与所述车辆(2)的车架横梁(222)相连接;
第二杆体(112),一端与所述驱动桥(23)转动连接,且连接点靠近所述车辆(2)另一侧的车架纵梁(221),所述第二杆体(112)的另一端与所述车架横梁(222)相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杆体(111)与所述车架横梁(222)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杆体(112)与所述车架横梁(222)连接的一端相互靠近,并位于靠近所述车架横梁(222)中部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力杆组件(11),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杆体(111)连接所述车架横梁(22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杆体(112)连接所述车架横梁(222)的一端相连接,且所述第一杆体(111)与所述第二杆体(112)在所述车辆(2)的宽度方向上对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推力杆组件(1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连接部(113),与所述车架横梁(222)相连接,所述连接部(113)沿所述车辆(2)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杆体(111)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113)沿所述车辆(2)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杆体(112)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推力杆组件(11),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桥(23)中部设有中空的凸起结构(231),所述推力杆组件(11)还包括:
第一连接件(114),固定连接于所述凸起结构(231)上靠近所述车架纵梁(221)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件(114)与所述第一杆体(111)远离所述连接部(113)的一端转动连接;
第二连接件(115),固定连接于所述凸起结构(231)上靠近另一个所述车架纵梁(221)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件(115)与所述第二杆体(112)远离所述连接部(113)的一端转动连接;
第三连接件(116),固定连接于所述车架横梁(222)的中部,并与所述连接部(113)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力杆组件(11),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杆体(111)连接所述车架横梁(22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杆体(112)连接所述车架横梁(222)的一端,在所述车辆(2)的宽度方向上存在间距,且所述间距不大于间距阈值。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推力杆组件(11),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杆体(111)与所述第二杆体(112)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范围为18°至2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推力杆组件(11),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杆体(111)与所述驱动桥(23)的连接部位的高度以及所述第二杆体(112)与所述驱动桥(23)的连接部位的高度,均不高于所述驱动桥(23)的最大高度。
8.一种平衡悬架(1),其特征在于,包括:
平衡轴(12),连接于车辆(2)的车架横梁(222)底部,并沿所述车辆(2)的宽度方向延伸至所述车辆(2)的车架纵梁(221)的两侧;
两个板簧组件(13),分别设于所述车辆(2)的两个车架纵梁(221)外侧,并与所述平衡轴(12)转动连接,每个所述板簧组件(13)沿所述车架纵梁(22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车辆(2)相邻的两个驱动桥(23)相连接;
四个下推力杆(14),设于所述车辆(2)的驱动桥(23)下方,并分别位于所述车辆(2)在宽度方向的两侧,同一侧的两个所述下推力杆(14)分别设于所述平衡轴(12)的前侧和后侧,每个所述下推力杆(1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平衡轴(12)和一个所述驱动桥(23)相连接;
两个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推力杆组件(11),设于所述驱动桥(23)的上方,每个所述推力杆组件(11)中的第一杆体(111)与第二杆体(112)相靠近的一端与所述车架横梁(222)连接,所述第一杆体(111)远离所述车架横梁(22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驱动桥(23)上靠近一个所述车架纵梁(221)的位置,所述第二杆体(112)远离所述车架横梁(22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驱动桥(23)上靠近另一个所述车架纵梁(221)的位置;
其中,一个所述推力杆组件(11)与位于所述车架横梁(222)前侧的一个所述驱动桥(23)相连接,另一个所述推力杆组件(11)与位于所述车架横梁(222)后侧的一个所述驱动桥(23)连接。
9.一种车辆(2),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21);
车架(22),包括两个车架纵梁(221)和多个车架横梁(222),多个所述车架横梁(222)沿所述车架纵梁(22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车架横梁(222)的两端与两个所述车架纵梁(221)固定连接;
至少两个驱动桥(23),设于所述车架(22)下方,并沿所述车架纵梁(22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平衡悬架(1),与两个所述驱动桥(23)以及位于两个所述驱动桥(23)之间的一个所述车架横梁(222)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2),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2)为混凝土泵车。
CN202021652941.0U 2020-08-11 2020-08-11 推力杆组件、平衡悬架和车辆 Active CN2124470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52941.0U CN212447010U (zh) 2020-08-11 2020-08-11 推力杆组件、平衡悬架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52941.0U CN212447010U (zh) 2020-08-11 2020-08-11 推力杆组件、平衡悬架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47010U true CN212447010U (zh) 2021-02-02

Family

ID=744762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652941.0U Active CN212447010U (zh) 2020-08-11 2020-08-11 推力杆组件、平衡悬架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470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080089609A (ko) 자동차용 휠 서스펜션
CN107415616B (zh) 横置复合材料板簧悬架结构
CN111775644A (zh) 推力杆组件、平衡悬架和车辆
CA2908870A1 (en) Wheelset bearing for the wheelset of a rail vehicle having an internally mounted truck
US20190023093A1 (en) Motor vehicle with an independent suspension
CN103660842A (zh) 板簧平衡悬架机构及具有其的工程车辆
CN112550337B (zh) 一种具有抗点头与抗侧滚的单轴转向架及具有其的轨道车辆
CN212447010U (zh) 推力杆组件、平衡悬架和车辆
CN109094319A (zh) 一种全自动平衡式非独立悬架车桥总成
CN111791909A (zh) 转向架及具有其的跨坐式单轨车辆
CN212289852U (zh) 转向架及具有其的跨坐式单轨车辆
CN114750554A (zh) 一种车用悬挂系统及汽车
CN201442502U (zh) 双后桥空气悬架
CN210163736U (zh) 一种轨道梁与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CN202847369U (zh) 悬架组件、具有该悬架组件的悬架和具有该悬架的车辆
KR102511090B1 (ko) 안정성이 향상된 전기차 플랫폼
CN107225927B (zh) 一种非独立悬架
CN219927402U (zh) 后桥总成及全地形车
KR102113081B1 (ko) 바퀴를 차량의 차체에 연결하기 위한 차축 장치
CN214728010U (zh) 无偏矩轻量化低地板横推力结构
CN216139770U (zh) 一种车辆底盘及扫路机
CN217863599U (zh) 非独立悬架和车辆
CN219467490U (zh) 一种载货汽车导向臂式空气悬架系统
CN217294176U (zh) 一种钢板弹簧悬架支撑结构
JPH0924717A (ja) リヤサスペンショ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