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27402U - 后桥总成及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后桥总成及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27402U
CN219927402U CN202321117114.5U CN202321117114U CN219927402U CN 219927402 U CN219927402 U CN 219927402U CN 202321117114 U CN202321117114 U CN 202321117114U CN 219927402 U CN219927402 U CN 2199274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spension
horizontal direction
wheel
distance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1711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隆永波
刘勇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1711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274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274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274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6Optimisation of rolling resistance, e.g. 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后桥总成及全地形车,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用于解决相关技术的全地形车在复杂路面行驶时不稳定的技术问题,该后桥总成的左悬挂沿第一水平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左车轮和车架转动连接,右悬挂沿第一水平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右车轮和车架转动连接;稳定杆的第一连接端位于左上悬挂和左下悬挂之间,并与左下悬挂连接;稳定杆的第二连接端位于右上悬挂和右下悬挂之间,并与右下悬挂连接;在第二水平方向的投影上,第一连接端的投影与左减震器的部分投影重合,第二连接端的投影与右减震器的部分投影重合,第二水平方向为车辆行驶方向,第二水平方向与第一水平方向垂直;以提高稳定杆的抗侧倾效果,提高全地形车在各种行驶工况下行驶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后桥总成及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桥总成及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全地形车俗称为“沙滩车”,又称“全地形四轮越野机车”,车辆简单实用,不受道路条件的限制,越野性能好。相关技术中的全地形车,其后悬挂是车架与后轮之间的连接体,在全地形车上下摆动时,后悬挂与车架的连接端可上下转动,能够缓和车轮传递给车身的冲击;差速器用于驱动左车轮和右车轮以不同的转速转动,适应多种行驶状态。
然而,后悬挂和车架之间只有一个转动自由度,全地形车在一些复杂地面上行驶时,后悬挂和车架之间的受力情况较为复杂,容易造成后悬挂的损坏,同时影响差速器的性能,导致全地形车在复杂行驶工况下行驶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后桥总成及全地形车,用于解决全地形车在复杂行驶工况下行驶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后桥总成,其包括:左悬挂、右悬挂和稳定杆,所述左悬挂和所述右悬挂沿第一水平方向相对间隔,所述左悬挂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的两端分别被配置为与左车轮和车架转动连接,所述右悬挂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的两端分别被配置为与右车轮和车架转动连接;所述左悬挂包括沿竖直方向相对的左上悬挂和左下悬挂,所述右悬挂包括沿竖直方向相对的右上悬挂和右下悬挂;所述稳定杆的第一连接端位于所述左上悬挂和所述左下悬挂之间,并与所述左下悬挂连接;所述稳定杆的第二连接端位于所述右上悬挂和所述右下悬挂之间,并与所述右下悬挂连接;在第二水平方向的投影上,所述第一连接端的投影被配置为与左减震器的部分投影重合,所述第二连接端的投影被配置为与右减震器的部分投影重合;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为车辆的行进方向,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垂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稳定杆包括U型杆,所述U型杆包括:第一纵杆、第二纵杆和横杆,所述第一纵杆和所述第二纵杆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纵杆和所述第二纵杆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纵杆的一端与所述左下悬挂连接,所述第一纵杆的另一端延伸出所述左悬挂,位于所述左悬挂的后方;所述第二纵杆的一端与所述右下悬挂连接,所述第二纵杆的另一端延伸出所述右悬挂,位于所述右悬挂的后方;所述横杆设置在所述第一纵杆和所述第二纵杆之间,且所述横杆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纵杆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纵杆的另一端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横杆与所述第一纵杆和所述第二纵杆的连接处为弧形连接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后桥总成还包括差速器,所述左悬挂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被配置为与左车轮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端被配置为与车架的左端转动连接;所述右悬挂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被配置为与右车轮转动连接,所述第四端被配置为与车架的右端转动连接;所述差速器设置在所述左悬挂和所述右悬挂之间,所述差速器具有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被配置为通过第一转动轴与所述左车轮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被配置为通过第二转动轴与所述右车轮连接;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左车轮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左悬挂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左车轮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右车轮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右悬挂的所述第四端与所述右车轮之间的距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左上悬挂的一端和所述左下悬挂的一端均被配置为与所述左车轮转动连接,所述左上悬挂的另一端和所述左下悬挂的另一端均被配置为与所述车架的左端转动连接;所述左上悬挂的另一端具有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旋转轴线,所述左下悬挂的另一端具有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旋转轴线;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所述第一旋转轴线与所述左车轮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旋转轴线与所述左车轮之间的距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左上悬挂包括第一左上悬挂和第二左上悬挂,所述第一左上悬挂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左上悬挂的一端相交且均被配置为与所述左车轮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左上悬挂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左上悬挂的另一端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具有预设距离,所述第一左上悬挂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左上悬挂的另一端均被配置为与所述车架的左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左上悬挂的另一端的旋转轴线和所述第二左上悬挂的另一端的旋转轴线重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右上悬挂的一端和所述右下悬挂的一端均被配置为与所述右车轮转动连接,所述右上悬挂的另一端和所述右下悬挂的另一端均被配置为与所述车架的右端转动连接;所述右上悬挂的另一端具有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三旋转轴线,所述右下悬挂的另一端具有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的第四旋转轴线;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所述第三旋转轴线与所述右车轮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四旋转轴线与所述右车轮之间的距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右上悬挂包括第一右上悬挂和第二右上悬挂,所述第一右上悬挂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右上悬挂的一端相交且均被配置为与所述右车轮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右上悬挂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右上悬挂的另一端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具有预设距离,所述第一右上悬挂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右上悬挂的另一端均被配置为与所述车架的右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右上悬挂的另一端的旋转轴线和所述第二右上悬挂的另一端的旋转轴线重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后桥总成还包括左轮轴连接支架和右轮轴连接支架,所述左轮轴连接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左车轮连接,所述左轮轴连接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左悬挂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右轮轴连接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右车轮连接,所述右轮轴连接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右悬挂的第三端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全地形车,其包括以上所阐述的后桥总成。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桥总成及全地形车,后桥总成的左悬挂和右悬挂沿第一水平方向相对间隔,左悬挂沿第一水平方向的两端分别被配置为与左车轮和车架转动连接,右悬挂沿第一水平方向的两端分别被配置为与右车轮和车架转动连接;左悬挂包括沿竖直方向相对的左上悬挂和左下悬挂,右悬挂包括沿竖直方向相对的右上悬挂和右下悬挂;稳定杆的第一连接端位于左上悬挂和左下悬挂之间,并与左下悬挂连接;稳定杆的第二连接端位于右上悬挂和右下悬挂之间,并与右下悬挂连接;在第二水平方向的投影上,第一连接端的投影被配置为与左减震器的部分投影重合,第二连接端的投影被配置为与右减震器的部分投影重合,第二水平方向为车辆的行进方向,第二水平方向与第一水平方向垂直;以提高稳定杆的抗侧倾效果,使全地形车的结构更加稳定,确保全地形车能够承受更强的外部载荷,提高全地形车在各种行驶工况下行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垂直于车辆行驶方向下的后桥总成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后桥总成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垂直于车辆行驶方向下的后桥总成的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
100:差速器;
200:左悬挂;
201:左上悬挂;202:左下悬挂;
2011:第一左上悬挂;2012:第二左上悬挂;2021:第一左下悬挂;2022:第二左下悬挂;
300:右悬挂;
301:右上悬挂;302:右下悬挂;
3011:第一右上悬挂;3012:第二右上悬挂;3021:第一右下悬挂;3022:第二右下悬挂;
401:左轮轴连接支架;402:右轮轴连接支架;
501:左减震器;502:右减震器;
5011:左上安装点位;5021:右上安装点位;
600:稳定杆;
601:第一纵杆;602:第二纵杆;603:横杆;
6011:第一连接端;6021:第二连接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后桥总成,参考图1-图3,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垂直于车辆行驶方向下的后桥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后桥总成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垂直于车辆行驶方向下的后桥总成的结构示意图二;该后桥总成可以应用在全地形车上,也可以应用在其他车辆。
后桥总成包括:差速器100、左悬挂200、右悬挂300、左减震器501、右减震器502和稳定杆600。
差速器100与左车轮和右车轮均连接,差速器100用于驱动左车轮和右车轮以不同的转速转动,适应多种行驶状态。
左悬挂200和右悬挂300设置在左车轮和右车轮之间,左悬挂200用于将左车轮连接在车架上,右悬挂300用于将右车轮连接在车架上,以起到支撑和控制的作用,使全地形车在行驶过程中更加稳定和安全。
左减震器501包括左上安装点位5011和左下安装点位,左上安装点位5011被配置为与车架连接,左下安装点位被配置为与左悬挂200连接;右减震器502包括右上安装点位5021和右下安装点位,右上安装点位5021被配置为与车架连接,右下安装点位被配置为与右悬挂300连接;左减震器501和右减震器502均由弹簧和阻尼器组成,左悬挂200和右悬挂300工作时,左减震器501和右减震器502产生伸缩运动,弹簧压缩能够吸收车轮传递的冲击能量,弹簧伸长能够释放所吸收的能量;同时通过阻尼器将释放的能量转化为热量散发,实现左悬挂200和右悬挂300的减震效果,提高全地形车行驶时的舒适性。
稳定杆600水平设置,稳定杆600的两端分别与左悬挂200和右悬挂300连接,稳定杆600用于防止车辆转弯时车身发生过大的横向侧倾,使车身保持平衡。
其中,在第一水平方向(是车辆的宽度方向,车辆的行驶方向为图1中所示的垂直于纸面的方向,该第一水平方向与车辆的行驶方向垂直,也是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上,左悬挂200和右悬挂300相对间隔设置,左悬挂200沿第一水平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被配置为与左车轮转动连接,第二端被配置为与车架的左端转动连接;参考图1,左悬挂200的第一端和左悬挂200的第二端均可以上下转动,当左悬挂200的第一端向上转动时,左悬挂200的第二端向下转动;反之亦然。
同样的,右悬挂300沿第一水平方向(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三端被配置为与右车轮转动连接,第四端被配置为与车架的右端转动连接,参考图1,右悬挂300的第三端和右悬挂300的第四端均可以上下转动,当右悬挂300的第三端向上转动时,右悬挂300的第四端向下转动;反之亦然。
差速器100设置在左车轮和右车轮之间,同时也位于左悬挂200和右悬挂300之间,差速器100具有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第一输出端被配置为通过第一转动轴与左车轮连接,第二输出端被配置为通过第二转动轴与右车轮连接,以在全地形车行驶时调整左车轮和右车轮的转速差。
在竖直方向(图1中所示的竖直方向)上,稳定杆600位于左上悬挂201和左下悬挂202之间,同时也位于右上悬挂301和右下悬挂302之间;在第二水平方向(车辆行驶的前后方向,也是图2中所示的竖直方向)上,稳定杆600延伸出左悬挂200和右悬挂300,位于左悬挂200和右悬挂300的后方。稳定杆600能够防止车辆转弯时车身发生过大的横向侧倾,使车身保持平衡,提高左悬挂200和右悬挂300的侧倾角刚度。
稳定杆600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连接端6011和第二连接端6021,第一连接端6011与左下悬挂202连接,且在第二水平方向(是车辆行驶的前后方向,也是图1中所示的垂直于纸面的方向)的投影上,第一连接端6011的投影与左减震器501的部分投影重合;同样的,第二连接端6021与右下悬挂302连接,且在第二水平方向的投影上,第二连接端6021的投影与右减震器502的部分投影重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后桥总成,其左悬挂200和右悬挂300沿第一水平方向相对间隔,左悬挂200沿第一水平方向(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被配置为与左车轮和车架转动连接,右悬挂300沿第一水平方向的两端分别被配置为与右车轮和车架转动连接;左悬挂200包括沿竖直方向相对的左上悬挂201和左下悬挂202,右悬挂300包括沿竖直方向相对的右上悬挂301和右下悬挂302;稳定杆600的第一连接端6011位于左上悬挂201和左下悬挂202之间,并与左下悬挂202连接;稳定杆600的第二连接端6021位于右上悬挂301和右下悬挂302之间,并与右下悬挂302连接;在第二水平方向的投影上,第一连接端6011的投影被配置为与左减震器501的部分投影重合,第二连接端6021的投影被配置为与右减震器502的部分投影重合,提高稳定杆600的抗侧倾效果,使全地形车的结构更加稳定,确保全地形车能够承受更强的外部载荷,提高全地形车在各种行驶工况下行驶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稳定杆600可以是U型杆,其包括:第一纵杆601、第二纵杆602和横杆603,第一纵杆601和第二纵杆602沿第二水平方向(车辆行驶的前后方向,也是图2中所示的竖直方向)延伸,且第一纵杆601和第二纵杆602平行间隔设置,第一纵杆601的一端与左悬挂200连接,第一纵杆601的另一端延伸出左悬挂200,位于左悬挂200的后方;第二纵杆602的一端与右悬挂300连接,第二纵杆602的另一端延伸出右悬挂300,位于右悬挂300的后方。横杆603设置在第一纵杆601和第二纵杆602之间,且横杆603在第一水平方向(图2中所示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纵杆601的另一端和第二纵杆602的另一端连接。
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横杆603与第一纵杆601和第二纵杆602的连接处为弧形连接结构,提高稳定杆600的强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水平方向(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上,第一输出端与左车轮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a,第二输出端与右车轮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b,左悬挂200的第二端与左车轮之间的距离为第三距离,右悬挂300的第四端与右车轮之间的距离为第四距离;其中,第一距离a大于第三距离,第二距离b大于第四距离。也就是说,差速器100设置在左悬挂200和右悬挂300之间时,差速器100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均位于左悬挂200和右悬挂300的外侧。
需要说明的是,以左车轮的旋转中心所在的垂面为基准,确定第一距离a和第三距离;同样的,以右车轮的旋转中心所在的垂面为基准,确定第二距离b和第四距离。
本申请实施例中,左悬挂200包括左上悬挂201和左下悬挂202,左上悬挂201和左下悬挂202沿竖直方向(图1中所示的竖直方向,与车辆的行驶方向垂直)相对间隔设置,左上悬挂201的一端和左下悬挂202的一端均被配置为与左车轮转动连接,左上悬挂201的另一端和左下悬挂202的另一端均被配置为与车架的左端转动连接;左上悬挂201的另一端具有沿第二水平方向(是车辆行驶的前后方向,也是图1中所示的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延伸的第一旋转轴线,左下悬挂202的另一端具有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旋转轴线,第一旋转轴线和第二旋转轴线平行。
在第一水平方向(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上,第一旋转轴线与左车轮之间的距离为第五距离d,第二旋转轴线与左车轮之间的距离为第六距离c,第五距离d和第六距离c不等。也就是说,参考图1,第一旋转轴线所在的垂面与第二旋转轴线所在的垂面不重合。
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第五距离d可以小于第六距离c,使得左下悬挂202更靠近车架,提高全地形车在各种行驶工况下行驶时左悬挂200的支撑力,使左悬挂200的性能更好。
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左上悬挂201可以包括第一左上悬挂2011和第二左上悬挂2012,第一左上悬挂2011的一端和第二左上悬挂2012的一端相交且均与左车轮转动连接,第一左上悬挂2011的另一端和第二左上悬挂2012的另一端沿第二水平方向(车辆行驶的前后方向,图2中所示的竖直方向,图1中所示的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具有预设距离,也就是说,从左向右(图2中所示的从左向右),第一左上悬挂2011和第二左上悬挂2012之间的角度逐渐增大;第一左上悬挂2011的另一端和第二左上悬挂2012的另一端均与车架的左端转动连接,且第一左上悬挂2011的另一端的旋转轴线和第二左上悬挂2012的另一端的旋转轴线重合,使得左上悬挂201与车架的转动连接更加稳定。
同样的,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左下悬挂202包括第一左下悬挂2021和第二左下悬挂2022,第一左下悬挂2021的一端和第二左下悬挂2022的一端相交且均与左车轮转动连接,第一左下悬挂2021的另一端和第二左下悬挂2022的另一端沿第二水平方向(车辆行驶的前后方向,图2中所示的竖直方向,图1中所示的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具有预设距离,也就是,从左向右(图2中所示的从左向右),第一左下悬挂2021和第二左下悬挂2022之间的角度逐渐增大;第一左下悬挂2021的另一端和第二左下悬挂2022的另一端均与车架的左端转动连接;第一左下悬挂2021的另一端的旋转轴线和第二左下悬挂2022的另一端的旋转轴线重合,使得左上悬挂201与车架的转动连接更加稳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右悬挂300包括右上悬挂301和右下悬挂302,右上悬挂301和右下悬挂302沿竖直方向(图1中所示的竖直方向,与车辆的行驶方向垂直)相对间隔设置,右上悬挂301的一端和右下悬挂302的一端均与右车轮转动连接,右上悬挂301的另一端和右下悬挂302的另一端均与车架的右端转动连接;右上悬挂301的另一端具有沿第二水平方向(车辆行驶的前后方向,也是图1中所示的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延伸的第三旋转轴线,右下悬挂302的另一端具有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的第四旋转轴线,第三旋转轴线和第四旋转轴线平行。
在第一水平方向(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上,第三旋转轴线与右车轮之间的距离为第七距离g,第四旋转轴线与右车轮之间的距离为第八距离f,第七距离g和第八距离f不等。也就是说,参考图1,第三旋转轴线所在的垂面与第四旋转轴线所在的垂面不重合。
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第七距离g小于第八距离f,使得右下悬挂302更靠近车架,提高全地形车在各种行驶工况下行驶时右悬挂300的支撑力,使右悬挂300的性能更好。
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右上悬挂301包括第一右上悬挂3011和第二右上悬挂3012,第一右上悬挂3011的一端和第二右上悬挂3012的一端相交且均与右车轮转动连接,第一右上悬挂3011的另一端和第二右上悬挂3012的另一端沿第二水平方向(车辆行驶的前后方向,图2中所示的竖直方向,图1中所示的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具有预设距离,也就是说,从右向左(图2中所示的从右向左),第一右上悬挂3011和第二右上悬挂3012之间的角度逐渐增大;第一右上悬挂3011的另一端和第二右上悬挂3012的另一端均与车架的右端转动连接;且第一右上悬挂3011的另一端的旋转轴线和第二右上悬挂3012的另一端的旋转轴线重合,使得右上悬挂301与车架的转动连接更加稳定。
同样的,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右下悬挂302包括第一右下悬挂3021和第二右下悬挂3022,第一右下悬挂3021的一端和第二右下悬挂3022的一端相交且均与右车轮转动连接,第一右下悬挂3021的另一端和第二右下悬挂3022的另一端沿第二水平方向(车辆行驶的前后方向,图2中所示的竖直方向,图1中所示的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具有预设距离,也就是说,从右向左(图2中所示的从右向左),第一右下悬挂3021和第二右下悬挂3022之间的角度逐渐增大;第一右下悬挂3021的另一端和第二右下悬挂3022的另一端均与车架的右端转动连接,且第一右下悬挂3021的另一端的旋转轴线和第二右下悬挂3022的另一端的旋转轴线重合,使得右下悬挂302与车架的转动连接更加稳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后桥总成还包括左轮轴连接支架401和右轮轴连接支架402,左轮轴连接支架401的一端与左车轮连接,左轮轴连接支架401的另一端与左悬挂200的第一端连接;右轮轴连接支架402的一端与右车轮连接,右轮轴连接支架402的另一端与右悬挂300的第三端连接。
其中,左轮轴连接支架401包括沿竖直方向(图1中所示的竖直方向)一上一下设置的左上安装部和左下安装部,左上安装部与第一左上悬挂2011和第二左上悬挂2012均转动连接,左下安装部与第一左下悬挂2021和第二左下悬挂2022均转动连接。
同样的,右轮轴连接支架402包括沿竖直方向(图1中所示的竖直方向)一上一下设置的右上连接部和右下连接部,右上连接部与第一右上悬挂3011和第二右上悬挂3012均转动连接,右下连接部与第一右下悬挂3021和第二右下悬挂3022均转动连接。
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沿第一水平方向(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左上安装点位5011与左车轮之间的距离大于左下安装点位与左车轮之间的距离;同样的,右上安装点位5021与右车轮之间的距离大于右下安装点位与右车轮之间的距离。
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左上安装点位5011与左车轮之间的距离为第七距离e,左悬挂200的第二端与车架的左端转动连接,左悬挂200的第二端与左车轮之间的距离为第三距离,第七距离e小于第三距离;也就是说,左上安装点位5011位于左悬挂200的内侧。
同样的,右上安装点位5021与右车轮之间的距离为第八距离h,右悬挂300的第四端与车架的右端转动连接,右悬挂300的第四端与右车轮之间的距离为第四距离,第八距离h小于第四距离;也就是说,右上安装点位5021位于右悬挂300的内侧。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全地形车,其包括以上所阐述的后桥总成。
在上述实施例中,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提供了一种后桥总成及全地形车,后桥总成的其左悬挂200和右悬挂300沿第一水平方向相对间隔,左悬挂200沿第一水平方向(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被配置为与左车轮和车架转动连接,右悬挂300沿第一水平方向的两端分别被配置为与右车轮和车架转动连接;左悬挂200包括沿竖直方向相对的左上悬挂201和左下悬挂202,右悬挂300包括沿竖直方向相对的右上悬挂301和右下悬挂302;稳定杆600的第一连接端6011位于左上悬挂201和左下悬挂202之间,并与左下悬挂202连接;稳定杆600的第二连接端6021位于右上悬挂301和右下悬挂302之间,并与右下悬挂302连接;在第二水平方向的投影上,第一连接端6011的投影被配置为与左减震器501的部分投影重合,第二连接端6021的投影被配置为与右减震器502的部分投影重合,提高稳定杆600的抗侧倾效果,使全地形车的结构更加稳定,确保全地形车能够承受更强的外部载荷,提高全地形车在各种行驶工况下行驶的稳定性。
本说明书中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
应当指出,在说明书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等表示所述的实施例可以包括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但未必每个实施例都包括该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此外,这样的短语未必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在结合实施例描述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时,结合明确或未明确描述的其他实施例实现这样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范围之内。
一般而言,应当至少部分地由语境下的使用来理解术语。例如,至少部分地根据语境,文中使用的术语“一个或多个”可以用于描述单数的意义的任何特征、结构或特性,或者可以用于描述复数的意义的特征、结构或特性的组合。类似地,至少部分地根据语境,还可以将诸如“一”或“所述”的术语理解为传达单数用法或者传达复数用法。
应当容易地理解,应当按照最宽的方式解释本公开中的“在……上”、“在……以上”和“在……之上”,以使得“在……上”不仅意味着“直接处于某物上”,还包括“在某物上”且其间具有中间特征或层的含义,并且“在……以上”或者“在……之上”不仅包括“在某物以上”或“之上”的含义,还可以包括“在某物以上”或“之上”且其间没有中间特征或层(即,直接处于某物上)的含义。
此外,文中为了便于说明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例如,“下面”、“以下”、“下方”、“以上”、“上方”等,以描述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其他元件或特征的如图所示的关系。空间相对术语意在包含除了附图所示的取向之外的处于使用或操作中的器件的不同取向。装置可以具有其他取向(旋转90度或者处于其他取向上),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词可以同样被相应地解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后桥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左悬挂、右悬挂和稳定杆,所述左悬挂和所述右悬挂沿第一水平方向相对间隔,所述左悬挂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的两端分别被配置为与左车轮和车架转动连接,所述右悬挂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的两端分别被配置为与右车轮和车架转动连接;
所述左悬挂包括沿竖直方向相对的左上悬挂和左下悬挂,所述右悬挂包括沿竖直方向相对的右上悬挂和右下悬挂;
所述稳定杆的第一连接端位于所述左上悬挂和所述左下悬挂之间,并与所述左下悬挂连接;
所述稳定杆的第二连接端位于所述右上悬挂和所述右下悬挂之间,并与所述右下悬挂连接;
在第二水平方向的投影上,所述第一连接端的投影被配置为与左减震器的部分投影重合,所述第二连接端的投影被配置为与右减震器的部分投影重合;
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为车辆的行进方向,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杆包括U型杆,所述U型杆包括:第一纵杆、第二纵杆和横杆,所述第一纵杆和所述第二纵杆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纵杆和所述第二纵杆平行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纵杆的一端与所述左下悬挂连接,所述第一纵杆的另一端延伸出所述左悬挂;
所述第二纵杆的一端与所述右下悬挂连接,所述第二纵杆的另一端延伸出所述右悬挂;
所述横杆设置在所述第一纵杆和所述第二纵杆之间,且所述横杆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纵杆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纵杆的另一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与所述第一纵杆和所述第二纵杆的连接处为弧形连接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桥总成还包括差速器,所述左悬挂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被配置为与左车轮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端被配置为与车架的左端转动连接;所述右悬挂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被配置为与右车轮转动连接,所述第四端被配置为与车架的右端转动连接;
所述差速器具有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被配置为通过第一转动轴与所述左车轮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被配置为通过第二转动轴与所述右车轮连接;
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左车轮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左悬挂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左车轮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右车轮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右悬挂的所述第四端与所述右车轮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上悬挂的一端和所述左下悬挂的一端均被配置为与所述左车轮转动连接,所述左上悬挂的另一端和所述左下悬挂的另一端均被配置为与所述车架的左端转动连接;
所述左上悬挂的另一端具有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旋转轴线,所述左下悬挂的另一端具有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旋转轴线;
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所述第一旋转轴线与所述左车轮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旋转轴线与所述左车轮之间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上悬挂包括第一左上悬挂和第二左上悬挂,所述第一左上悬挂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左上悬挂的一端相交且均被配置为与所述左车轮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左上悬挂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左上悬挂的另一端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具有预设距离,所述第一左上悬挂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左上悬挂的另一端均被配置为与所述车架的左端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左上悬挂的另一端的旋转轴线和所述第二左上悬挂的另一端的旋转轴线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上悬挂的一端和所述右下悬挂的一端均被配置为与所述右车轮转动连接,所述右上悬挂的另一端和所述右下悬挂的另一端均被配置为与所述车架的右端转动连接;
所述右上悬挂的另一端具有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三旋转轴线,所述右下悬挂的另一端具有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的第四旋转轴线;
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所述第三旋转轴线与所述右车轮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四旋转轴线与所述右车轮之间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上悬挂包括第一右上悬挂和第二右上悬挂,所述第一右上悬挂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右上悬挂的一端相交且均被配置为与所述右车轮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右上悬挂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右上悬挂的另一端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具有预设距离,所述第一右上悬挂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右上悬挂的另一端均被配置为与所述车架的右端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右上悬挂的另一端的旋转轴线和所述第二右上悬挂的另一端的旋转轴线重合。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桥总成还包括左轮轴连接支架和右轮轴连接支架,所述左轮轴连接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左车轮连接,所述左轮轴连接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左悬挂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右轮轴连接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右车轮连接,所述右轮轴连接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右悬挂的第三端连接。
10.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后桥总成。
CN202321117114.5U 2023-05-09 2023-05-09 后桥总成及全地形车 Active CN2199274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17114.5U CN219927402U (zh) 2023-05-09 2023-05-09 后桥总成及全地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17114.5U CN219927402U (zh) 2023-05-09 2023-05-09 后桥总成及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27402U true CN219927402U (zh) 2023-10-31

Family

ID=884867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17114.5U Active CN219927402U (zh) 2023-05-09 2023-05-09 后桥总成及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274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98800B1 (ko) 자동차의 액티브 롤 제어장치
CN107234934A (zh) 一种用于商用车驱动桥的多连杆独立悬架
CN106394161A (zh) 一种抗俯仰汽车悬架系统
US6676160B2 (en) Rear frame rail that incorporates leaf spring clearance zone
CN206406716U (zh) 汽车用整体桥式悬架结构
CN106167068B (zh) 机动车后轮可正立跳动的独立悬架机构
RU2713263C2 (ru)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ая подвеска оси для задней оси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CN219927402U (zh) 后桥总成及全地形车
US8801011B1 (en) Articulatable suspension system for a vehicle
CN108162707B (zh) 机动车前轮可正立跳动的独立悬架机构及转向机构
CN219927401U (zh) 前桥总成及全地形车
CN116442704A (zh) 后桥总成及全地形车
CN114701571A (zh) 一种无人驾驶线控底盘的后悬架结构
CN201442502U (zh) 双后桥空气悬架
CN106585303B (zh) 汽车四连杆独立后悬架、汽车
CN209700324U (zh) 一种四轮电动车独立悬架
CN208277774U (zh) 一种悬挂式低速电动四轮车后桥
CN116834882A (zh) 全地形车
CN116442703A (zh) 前桥总成及全地形车
CN110422023A (zh) 一种稳定型前独立悬架结构
KR100699482B1 (ko) 자동차 후륜 현가장치
CN217260289U (zh) 一种无人驾驶线控底盘的后悬架结构
CN220639435U (zh) 一种无人驾驶货车用前独立悬架
CN216300693U (zh) 多连杆后悬架总成及汽车
CN219214636U (zh) 一种非独立式悬架的窄车身全地形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