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19568U - 顶出装置及成型设备 - Google Patents

顶出装置及成型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19568U
CN212419568U CN202020389128.2U CN202020389128U CN212419568U CN 212419568 U CN212419568 U CN 212419568U CN 202020389128 U CN202020389128 U CN 202020389128U CN 212419568 U CN212419568 U CN 2124195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jector
distance
substrate
thimble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38912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立波
马达
吴光水
陈国金
戴铁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BYD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BYD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BYD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BYD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38912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195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195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195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顶出装置及包括此顶出装置的成型设备。顶出装置包括基板、顶针板、第一标准顶针、第二标准顶针及拉延顶针,第一标准顶针及第二标准顶针固定安装于顶针板,拉延顶针活动安装于顶针板,拉延顶针位于第一标准顶针与第二标准顶针之间;顶出装置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围设在拉延顶针的周围,且弹性件一端固定连接于顶针板,另一端抵接拉延顶针;当弹性件处于第二状态,在沿垂直于基板的方向上,第一标准顶针远离基板的一侧与基板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拉延顶针远离基板的一侧与基板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且第二距离小于第一距离。本申请提供的顶出装置有效改善顶出产品的平面度。

Description

顶出装置及成型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成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顶出装置及成型设备。
背景技术
智能手机随着超薄化、大屏化的趋势,为加强手机的整体强度、提升用户触感体验,智能手机已经大规模地采用金属(例如,铝合金)中框作为机身。传统技术中,手机中框压铸成型后需采用采用顶出装置将手机中框自铸模装置中顶出,以便取出手机中框。但是,传统顶出装置将压铸成型手机中框顶出后,手机中框的中间区域相比两旁区域会拱起一定高度,使得压铸成型后的手机中框的平面度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上述顶出装置将手机中框顶出时造成手机中框平面度较差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顶出装置,通过顶出手机中框不同区域的距离不同,反向调整手机中框的平面度,以提高顶出手机中框的平面度。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包括此顶出装置的成型设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顶出装置。顶出装置包括基板、顶针板、第一标准顶针、第二标准顶针及拉延顶针,所述顶针板活动安装于所述基板,所述第一标准顶针及所述第二标准顶针固定安装于所述顶针板,所述拉延顶针活动安装于所述顶针板,所述拉延顶针位于所述第一标准顶针与所述第二标准顶针之间;
所述顶出装置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围设在所述拉延顶针的周围,且所述弹性件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顶针板,另一端抵接所述拉延顶针;当所述弹性件处于第一状态时,在沿垂直于所述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标准顶针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与所述拉延顶针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齐平,且所述第一状态为压缩状态;当所述弹性件处于第二状态,在沿垂直于所述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标准顶针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与所述基板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拉延顶针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与所述基板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且所述第二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距离。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顶针板设有收容空间,部分所述拉延顶针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所述弹性件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且所述弹性件靠近所述基板的一侧抵接所述拉延顶针。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针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拉延顶针的延伸方向相同,且所述支撑针抵接所述拉延顶针,至少部分所述支撑针收容于所述顶针板;所述支撑针包括第一段及与所述第一段连接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接触所述拉延顶针;
当所述弹性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段与所述顶针板间隔设置;当所述弹性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段抵接所述顶针板。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弹性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段与所述顶针板间隔的距离在0.3毫米至0.6毫米范围内。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顶针板包括下顶针板及位于所述下顶针板上的上顶针板,所述弹性件收容于所述上顶针板,一部分所述拉延顶针收容于所述上顶针板,另一部分所述拉延顶针相对所述上顶针板露出,所述支撑针收容于所述下顶针板;所述下顶针板设有台阶区,当所述拉延顶针相对所述基板顶出所述第二距离时,所述第一段抵接所述台阶区。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顶出装置还包括防转压块,所述防转压块抵接所述拉延顶针,避免所述拉延顶针相对所述顶针板转动。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拉延顶针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拉延顶针与第二拉延顶针,当所述弹性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拉延顶针相对所述基板顶出的距离,不同于所述第二拉延顶针相对所述基板顶出的距离。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拉延顶针包括中心顶针及位于所述中心顶针两侧的多个过渡顶针,所述中心顶针相对所述基板顶出的距离大于多个所述过渡顶针相对所述基板顶出的距离。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过渡顶针包括第一过渡顶针与第二过渡顶针,所述第二标准顶针、所述第一过渡顶针、所述第二过渡顶针及所述中心顶针依次排布,所述第一过渡顶针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与所述基板之间的距离为第三距离,所述第二过渡顶针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与所述基板之间的距离为第四距离,所述中心顶针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与所述基板之间的第五距离,所述第一距离、所述第三距离、所述第四距离及所述第五距离依次减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基板设有凹槽,所述顶针板收容于所述凹槽内,所述顶出装置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封堵所述凹槽的开口,且所述盖板与所述基板一体成型。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成型设备。所述成型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顶出装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顶出产品的顶针包括第一标准顶针、第二标准顶针,及位于第一标准顶针与第二标准顶针之间的拉延顶针。第一标准顶针及第二标准顶针相对基板顶出产品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拉延顶针相对基板顶出产品的距离为第二距离,且第二距离小于第一距离。由于位于中间的拉延顶针顶出产品的距离小于位于两端的第一标准顶针及第二标准顶针顶出产品的距离,使得能够将产品中间拱起的部分反向整形,避免了产品中间区域的拱起,从而有效改善产品的平面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顶出装置在顶出产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顶针顶出产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结构的部分俯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结构在第一状态下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A部分结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顶出装置在第二状态下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及图2,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顶出装置在顶出产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顶针顶出产品时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顶出装置100及包括此顶出装置100的成型设备。成型设备可以包括压铸模具或塑胶模具。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成型设备包括压铸模具为例来进行描写。可以理解的,成型设备采用压铸工艺形成产品200。顶出装置100用于将产品200顶出,以便将产品取出。例如,顶出装置100将压铸成型后的手机中框顶出,以便自压铸模具中将手机中框取出。
顶出装置100包括基板10及多个顶针20。多个顶针20能够相对基板10顶出一定距离,以使顶出装置100顶出产品200。其中,图2所示结构不包括基板 10,仅包括顶针20及位于顶针20上的产品200。结合图1与图2所示,部分顶针20收容于基板10内,部分相对基板10露出。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3与图4,图3是图2所示结构的部分俯视图;图 4是图1所示结构在第一状态下的截面示意图。顶出装置100还包括顶针板30。顶针板30活动安装于基板10。顶针20包括标准顶针21及拉延顶针22。其中,标准顶针21与拉延顶针22的数量均为多个。标准顶针21固定安装于顶针板30。拉延顶针22活动安装于顶针板30。其中,顶针板30相对基板10移动的方向与拉延顶针22相对顶针板30移动的方向相同或相反。
标准顶针21包括第一标准顶针211及第二标准顶针212。第一标准顶针211 与第二标准顶针212位于拉延顶针22的两端。也即,拉延顶针22位于第一标准顶针211与第二标准顶针212之间。第一标准顶针211与第二标准顶针212 的数量均为多个。当顶针20顶出产品200时,标准顶针21位于产品200的两侧周缘区域,拉延顶针22位于产品200的中间区域201。
如图3所示,第一区域202与第二区域203为产品200的两端,中间区域 201位于第一区域202与第二区域203之间。顶出装置100顶出产品200时,拉延顶针22位于产品200的中间区域201,第一标准顶针211位于产品200的第一区域202,第二标准顶针212位于产品200的第二区域203。
其中,顶针板30能够相对基板10沿竖直方向移动,也即,顶针板30能够朝向远离或靠近基板10的一侧移动。标准顶针21随顶针板30的移动而移动。可以理解的,标准顶针21相对基板10移动的距离与顶针板30相对基板10移动的距离相等。而拉延顶针22活动安装于顶针板30,使得拉延顶针22相对基板10移动的距离至少包括两种。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5,图5是图4所示A部分结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顶出装置100还包括弹性件40。弹性件40围设在拉延顶针22的周缘,且弹性件4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顶针板30,另一端抵接拉延顶针22。当弹性件40处于第一状态时,在沿垂直于基板10的方向上,第一标准顶针211远离基板10的一侧与拉延顶针22远离基板10的一侧齐平。当弹性件40处于第二状态时,在沿垂直于基板10的方向上,第一标准顶针211远离基板10的一侧与基板10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拉延顶针22远离基板10的一侧与基板 10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且所述第二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距离。
可以理解的,拉延顶针22相对基板10最终顶出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标准顶针21相对基板10最终顶出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二距离小于第一距离,也即拉延顶针22相对基板10顶出的距离小于标准顶针21相对基板10顶出的距离。当弹性件40由第一状态转变为第二状态时,拉延顶针22在弹性件40的推动下移动,拉延顶针22朝向靠近基板10的一侧移动,以使拉延顶针22最后顶出的距离小于第一标准顶针211(或第二标准顶针212)顶出的距离。
如图5所示,当弹性件40处于第一状态时,拉延顶针22与顶针板30之间设有拉延间隙300,此拉延间隙300为弹性件40自第一状态转变为第二状态提供弹性空间。可以理解的,由于弹性件40抵接拉延顶针22,当弹性件40在由第一状态转变为第二状态,例如压缩状态恢复自然状态时,弹性件40会带动拉延顶针22移动,以使拉延顶针22相对基板10之间的距离不同于标准顶针 21相对基板10之间的距离。此拉延间隙300的间距为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的差值。弹性件40最终处于第二状态,因此,拉延顶针22相对基板10顶出的距离为第二距离。
其中,当顶针板30朝向远离基板10的一侧移动一定距离时,顶针板30带动标准顶针21及拉延顶针22一起相对基板10移动,此时弹性件40处于压缩状态,而由于弹性件40在恢复形变的过程中带动拉延顶针22移动,以带动拉延顶针22相对靠近基板10的一侧移动,从而使得拉延顶针22相对基板10顶出的第二距离不同于标准顶针21相对基板10顶出的第一距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顶针板30带动标准顶针21及拉延顶针22朝向远离基板10一侧移动以顶出产品200时,拉延顶针22在弹性件40的作用下带动产品200朝向靠近基板10的方向移动,使得拉延顶针22顶出产品200的距离小于标准顶针21顶出产品200的距离,而由于标准顶针21位于产品200的两端且拉延顶针22位于产品200的中间区域,从而将产品200中间拱起的部分反向整形,避免了产品200中间区域的拱起,从而有效改善产品200的平面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弹性件40为弹簧。第一状态为弹性件40的压缩状态。顶针板30设有收容空间301。部分拉延顶针22收容于收容空间301。弹性件 40收容于收容空间301,且弹性件40靠近基板10的一侧抵接拉延顶针22。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弹性件40远离基板10的一侧固定连接于顶针板30,而靠近基板10的一侧抵接拉延顶针22,当弹性件40由压缩状态恢复形变时,弹性件40抵持拉延顶针22,以使拉延顶针22朝向靠近基板10的一侧移动,从而使得拉延顶针22相对基板10顶出的第二距离小于第一距离。
请参阅图5及图6,图6是顶出装置在第二状态下的部分截面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顶出装置100还包括支撑针50。支撑针50的延伸方向与拉延顶针22的延伸方向相同,且支撑针50抵接拉延顶针22。至少部分支撑针50收容于顶针板30。支撑针50包括第一段51及与第一段51连接的第二段52。第一段51接触拉延顶针22。如图5所示,当弹性件40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段51 与顶针板30间隔设置。也即,当拉延顶针22相对基板10顶出第一距离时,第一段51与顶针板30间隔设置。如图6所示,当弹性件40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段51抵接顶针板30。也即,当拉延顶针22相对基板10顶出第二距离时,第一段51抵接顶针板30。
其中,第一段51的宽度大于第二段52的宽度,使得第一段51抵接顶针板 30时,支撑针50在竖直向下力的作用下无法继续向下移动,从而确保在合模压铸时,拉延顶针22不会后退,保证顶出装置100的可靠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拉延顶针22相对基板10顶出第一距离时,第一段 51与顶针板30间隔设置,使得支撑针50与顶针板30之间设有间隙,此间隙供处于压缩的弹性件40恢复形变,从而使得拉延顶针22有向下拉延的拉延量。当拉延顶针22相对基板10顶出第二距离时,第一段51接触顶针板30,使得在合模压铸时,拉延顶针22不后退,以保证顶出装置100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4与图5,顶针板30包括下顶针板31及位于下顶针板31上的上顶针板32。弹性件40收容于上顶针板32。一部分拉延顶针22 收容于上顶针板32,另一部分拉延顶针22相对上顶针板32露出。支撑针50收容于下顶针板31。下顶针板31设有台阶区310。当拉延顶针22相对基板10顶出第二距离时,第一段51抵接台阶区310。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弹性件40及支撑针50分别安装于顶针板30的上顶针板32及下顶针板31,方便弹性件40与支撑针50的安装,并且在下顶针板31 上设台阶区310,使得当拉延顶针22相对基板10顶出第二距离时,第一段51 能够抵接台阶区310,从而保证合模压铸拉延顶针22不会后退。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当弹性件40处于第一状态时,也即当拉延顶针22相对基板10顶出第一距离时,第一段51与顶针板30间隔的距离在0.3毫米至0.6 毫米范围。可以理解的,第一段51与顶针板30间隔的距离为拉延顶针22与标准顶针21相对基板10顶出的距离差,也即拉延顶针22相对标准顶针21朝向靠近基板10一侧拉回的距离。例如,拉延顶针22相对标准顶针21顶出的距离差为0.4毫米,或0.5毫米。其中,在0.3毫米至0.6毫米范围包括端点值0.3毫米及0.6毫米。
可以理解的,当拉延顶针22与标准顶针21顶出的距离相同时,产品200 中间区域拱起的高度较小,在0.3毫米至0.6毫米范围内。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拉延顶针22反向整形,以避免压铸成型后产品200中间拱起,从而提高产品200 的平面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顶出装置100还包括防转压块60。防转压块60抵接拉延顶针22,避免拉延顶针22相对顶针板30转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顶出装置100针对拉延顶针22设计了防转压块60,避免拉延顶针22在弹性件40作用下朝向靠近基板10一侧移动时拉延顶针22相对顶针板30转动,从而避免拉延顶针22带动顶出的产品200转动,从而提高了顶出装置100的可靠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基板10设有凹槽101。顶针板30收容于凹槽101内。如图4所示,顶针板30位于基板10内部。其中,顶出装置100还包括盖板70。盖板70封堵凹槽101的开口。
由于压铸模具脏污较多,在实际生产中,脱模剂或铝屑等很容易堵塞到活动安装于顶针板30拉延顶针22的缝隙里面,影响拉延顶内弹性件40的运动,从而影响拉延顶针22相对基板10之间的距离。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顶出装置100的顶针板30放到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避免脱模剂或铝屑等脏污进入顶针板30内,从而确保拉延顶针22能够顺畅地顶出产品200。
请继续参阅图3,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拉延顶针2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拉延顶针221与第二拉延顶针222。当弹性件40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拉延顶针 221相对基板10顶出的距离不同于第二拉延顶针222相对基板10顶出的距离。例如,当弹性件40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拉延顶针221相对基板10顶出的距离为10.4毫米,第二拉延顶针222相对基板10顶出的距离为10.5毫米。可以理解的,第一拉延顶针221与第二拉延顶针222相对基板10顶出的距离差相对较小。其中,第一拉延顶针211与第二拉延顶针212相对基板10顶出的距离仅为示例,本申请并不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传统技术中顶出装置100顶出的手机中框两侧边的中间区域拱起的高度存在差异,因此对应产品200两侧边的第一拉延顶针221 与第二拉延顶针222最终相对基板10顶出的距离不同,从而进一步地提高顶出产品200的平面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拉延顶针221包括中心顶针24及位于中心顶针24 两侧的多个过渡顶针23。中心顶针24相对基板10顶出的距离大于多个过渡顶针23相对基板10顶出的距离。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中心顶针24与标准顶针21之间设多个过渡顶针23,使得产品200的侧边及中间区域存在过渡区,避免拉延顶针22与标准顶针21 之间的高度差过大造成模内整形突变,从而提高顶出装置100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多个过渡顶针23包括第一过渡顶针231与第二过渡顶针232。第二标准顶针212、第一过渡顶针231、第二过渡顶针232及中心顶针24依次排布。第一过渡顶针231远离基板10的一侧与基板10之间的距离为第三距离。第二过渡顶针232远离基板10的一侧与基板10之间的距离为第四距离。中心顶针24远离经办10的一侧与基板10之间的距离为第五距离。也即,第一过渡顶针231相对基板10顶出第三距离。第二过渡顶针232相对基板10顶出第四距离。中心顶针24相对基板10顶出第五距离。第一距离、第三距离、第四距离及第五距离依次减小。可以理解的,第二标准顶针212、第一过渡顶针231、第二过渡顶针232及中心顶针24相对基板10顶出的距离逐渐减小。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中心顶针24与标准顶针21之间设有多个过渡顶针23,使得拉延顶针22与标准顶针21之间形成均匀过渡,反向逐渐整形顶出产品200 拱起区域,从而提高了顶出装置100顶出产品200的平面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拉延顶针22远离顶针板30的一端设有倒扣结构。倒扣结构起到倒扣起到拉拽产品200的作用。其中,倒扣结构类似“Z”字型。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Z”字开口的方向,便于顶出后取出产品200。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方式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1)

1.一种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顶针板、第一标准顶针、第二标准顶针及拉延顶针,所述顶针板活动安装于所述基板,所述第一标准顶针及所述第二标准顶针固定安装于所述顶针板,所述拉延顶针活动安装于所述顶针板,所述拉延顶针位于所述第一标准顶针与所述第二标准顶针之间;
所述顶出装置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围设在所述拉延顶针的周围,且所述弹性件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顶针板,另一端抵接所述拉延顶针;当所述弹性件处于第一状态时,在沿垂直于所述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标准顶针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与所述拉延顶针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齐平,且所述第一状态为压缩状态;当所述弹性件处于第二状态,在沿垂直于所述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标准顶针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与所述基板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拉延顶针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与所述基板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且所述第二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顶针板设有收容空间,部分所述拉延顶针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所述弹性件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且所述弹性件靠近所述基板的一侧抵接所述拉延顶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装置还包括支撑针,所述支撑针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拉延顶针的延伸方向相同,且所述支撑针抵接所述拉延顶针,至少部分所述支撑针收容于所述顶针板;所述支撑针包括第一段及与所述第一段连接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接触所述拉延顶针;
当所述弹性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段与所述顶针板间隔设置;当所述弹性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段抵接所述顶针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弹性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段与所述顶针板间隔的距离在0.3毫米至0.6毫米范围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针板包括下顶针板及位于所述下顶针板上的上顶针板,所述弹性件收容于所述上顶针板,一部分所述拉延顶针收容于所述上顶针板,另一部分所述拉延顶针相对所述上顶针板露出,所述支撑针收容于所述下顶针板;所述下顶针板设有台阶区,当所述拉延顶针相对所述基板顶出所述第二距离时,所述第一段抵接所述台阶区。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装置还包括防转压块,所述防转压块抵接所述拉延顶针,避免所述拉延顶针相对所述顶针板转动。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延顶针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拉延顶针与第二拉延顶针,当所述弹性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拉延顶针相对所述基板顶出的距离,不同于所述第二拉延顶针相对所述基板顶出的距离。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延顶针包括中心顶针及位于所述中心顶针两侧的多个过渡顶针,所述中心顶针相对所述基板顶出的距离大于多个所述过渡顶针相对所述基板顶出的距离。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过渡顶针包括第一过渡顶针与第二过渡顶针,所述第二标准顶针、所述第一过渡顶针、所述第二过渡顶针及所述中心顶针依次排布,所述第一过渡顶针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与所述基板之间的距离为第三距离,所述第二过渡顶针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与所述基板之间的距离为第四距离,所述中心顶针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与所述基板之间的第五距离,所述第一距离、所述第三距离、所述第四距离及所述第五距离依次减小。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设有凹槽,所述顶针板收容于所述凹槽内,所述顶出装置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封堵所述凹槽的开口,且所述盖板与所述基板一体成型。
11.一种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顶出装置。
CN202020389128.2U 2020-03-24 2020-03-24 顶出装置及成型设备 Active CN2124195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89128.2U CN212419568U (zh) 2020-03-24 2020-03-24 顶出装置及成型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89128.2U CN212419568U (zh) 2020-03-24 2020-03-24 顶出装置及成型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19568U true CN212419568U (zh) 2021-01-29

Family

ID=742922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389128.2U Active CN212419568U (zh) 2020-03-24 2020-03-24 顶出装置及成型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195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03648B (zh) 一种组合式双向侧抽机构以及注塑模具
CN102717491A (zh) 二次滑块抽芯机构
CN212419568U (zh) 顶出装置及成型设备
CN212190874U (zh) 一种双滑块成形冲压模具
KR20050034500A (ko) 밴딩성형용 소성가공장치
CN111070577A (zh) 一种斜顶扣机联合抽芯机构
CN216263020U (zh) 一种汽车覆盖件顶盖拉延模天线孔成型及顶件机构
CN212147373U (zh) 一种用于顶出具有凸起的产品的模具
CN111331795B (zh) 注塑模具的侧斜顶抽芯机构
CN104108149A (zh) 滑块斜顶抽芯机构
CN218315010U (zh) 一种用于模具斜顶侧抽芯的斜顶结构
CN208543757U (zh) 一种产品脱模防变形机构
CN113145762A (zh) 一种高精密同步外翻孔斜楔式模具及脱料方法
CN218903411U (zh) 一种内外滑块结构
CN111571955A (zh) 一种多向复合侧抽芯机构
CN111001704A (zh) 一种带有折弯成型侧推活动块自动复位结构的模具
CN114290628B (zh) 组合滑块脱模机构
CN220593933U (zh) 一种滑块侧抽模具
CN211807505U (zh) 薄形斜顶倒扣脱模机构及其注塑模具
CN212219417U (zh) 一种便于高效出模的五金模具
CN212764601U (zh) 一种单顶针板组合的二次顶出机构
CN218615238U (zh) 一种加湿器盖体的模具
CN113798375B (zh) 一种嵌件连续成型工艺
CN219405261U (zh) 一种多穴缩减料头的母模抽芯机构
CN209869295U (zh) 一种狭小空间倒扣位出模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