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89731U - 一种对变速器轴承进行飞溅润滑的油道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对变速器轴承进行飞溅润滑的油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89731U
CN212389731U CN202021225308.3U CN202021225308U CN212389731U CN 212389731 U CN212389731 U CN 212389731U CN 202021225308 U CN202021225308 U CN 202021225308U CN 212389731 U CN212389731 U CN 2123897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groove
bearing position
hole
splas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2530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胜平
曹保平
沈洪军
杨波
李和广
胡伊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zhou Ge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zhou Ge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zhou Ge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zhou Gea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22530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897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897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897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对变速器轴承进行飞溅润滑的油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飞溅油腔和分配油道;所述飞溅油腔由设在主减齿轮前面的前挡板和设在主减齿轮后面的后挡板以及主减齿轮下方及右侧的变速器前的壳体合围形成;在飞溅油腔上方设置有飞溅缺口一,在飞溅油腔前壳体内壁设置有飞溅缺口二;所述油道包括油道一和油道二,油道一和油道二均具有接油始端和输油终端;油道一的输油终端包括输出轴后轴承位、中间轴后轴承位和中间轴前轴承位,其接油始端位于飞溅缺口一处;油道二的输油终端包括差速器的前半轴轴承位和后半轴轴承位,其接油始端位于飞溅缺口二处。其优点在于分送到各目标轴承的轴承位的润滑油油量大且供给稳定。

Description

一种对变速器轴承进行飞溅润滑的油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速器轴承润滑,具体涉及一种对变速器轴承进行飞溅润滑的油道结构,属于汽车减速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新能源变速器的共同特性就是高转速,基本上都在10000rpm以上,用润滑油对齿轮与轴承进行充分润滑非常关键. 是防止在变速器高速运行过程中,齿轮与轴承的温度过高而烧伤情况的主要因素。由于主减齿轮比较大,有一部分浸泡在润滑油当中。在变速器运行过程中,可以把润滑油带给啮合的齿轮。所以对轴承的润滑是新能源变速器润滑主要考虑的对象。
目前新能源变速器采用飞溅润滑方式进行润滑时,对轴承的润滑一般都是在壳体内壁上增加润滑油挡板筋并开设引油沟槽至圆孔状轴承位的底部,把飞溅起来的润滑油拦截集流后由引油沟槽引流到轴承位底部,对轴承进行润滑。其缺陷是,挡板筋的位置一般位于距飞溅中心较远的分散性油末溅落位置,且受到壳体内其他部件的阻挡,其积油效果有限,对润滑轴承存在润滑不充分的情况。另外,引油沟槽的开设破坏了圆孔状轴承位孔壁的整体性,其固有的受力结构被削弱,在轴转动时面对突然大增的载荷,有使壳体发生崩裂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变速器壳体内针对轴承润滑的传统润滑结构存在润滑油供油不充分、不稳定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对变速器轴承进行飞溅润滑的油道结构,包括飞溅油腔和分配油道;所述飞溅油腔由设在主减齿轮前面的前挡板和设在主减齿轮后面的后挡板以及主减齿轮下方及右侧的变速器前的壳体合围形成;在飞溅油腔上方设置有飞溅缺口一,在飞溅油腔前壳体内壁设置有飞溅缺口二;所述油道包括油道一和油道二,油道一和油道二均具有接油始端和输油终端;油道一的输油终端包括输出轴后轴承位、中间轴后轴承位和中间轴前轴承位,其接油始端位于飞溅缺口一处;油道二 的输油终端包括差速器的前半轴轴承位和后半轴轴承位,其接油始端位于飞溅缺口二处。
进一步地,所述油道一包括分导油槽,所述分导油槽具有位于分导油槽右端的接油口、位于分导油槽中段的导油槽、位于分导油槽左端并向左后弯曲的后向导油槽、位于分导油槽左端并向左前弯曲的前向导油槽;所述接油口为油道一的接油始端,朝向右方的飞溅油腔并接住从飞溅油腔向左沿主减齿轮切线甩出的润滑油油末。
进一步地,所述油道一还包括后油道,后油道包括后接油槽、后油孔一和后油孔二;所述后接油槽槽口位于后向导油槽的后端口下方的,中间轴后轴承位与输出轴后轴承位之间的上方的后壳体上;所述后油孔一从后接油槽斜向通往中间轴后轴承位的底部,所述后油孔二从后接油槽斜向通往输出轴后轴承位的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后向导油槽的后端口旁边设有向后伸出的固定销,对应地,所述后接油槽的槽口旁边设有能够插入固定销的定位孔。
进一步地,所述油道一还包括前油道,前油道包括前接油槽和前油孔,所述前接油槽开设在前壳体的内壁上,其一端位于前向导油槽的端口的下方,另一端位于中间轴前轴承位的上方,所述前油孔从前接油槽斜向通往中间轴前轴承位的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飞溅缺口二包括截油口、截油板和集油口,截油口开设在飞溅油腔右侧的前壳体的内壁上用于吞入沿主减齿轮切线甩出的油末,截油板位于截油口内,其一端与截油口上边连接,另一端向右下方弯曲,与截油口下边向右延伸的一个面的端部形成集油口。
进一步地,所述油道二 包括接油槽、通向前半轴轴承位的前支流道和通向后半轴轴承位的后支流道,所述接油槽位于飞溅缺口二的集油口下方,其前端与前支流道相通,其后端与后支流道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前支流道包括前支接油孔、前支油槽和前支油孔,前支接油孔上端与接油槽的前端相通,其下端与前支油槽的后端相通,前支油孔的上端与前支油槽的前端相通,其下端与差速器的前半轴轴承位的底部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后支流道包括后支接油孔、后支油槽和后支油孔,后支接油孔上端与接油槽的后端相通,其下端与后支油槽的前端相通,后支油孔的上端与后支油槽的后端相通,其下端与差速器的后半轴轴承位的底部相通。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在润滑油飞溅集中的中心位置,即直接在产生飞溅的主减齿轮两侧加装挡板并构建流道,能够迫使飞溅的润滑油集中、足量地直接分配到个润滑轴承。同时,采用在圆孔状轴承位附近的变速器壳体上打孔引流的方式来代替开槽引流的方式,既能将润滑油引流到轴承位底部,又能保持轴承位周边结构的完整,避免载荷大增时变速器壳体发生崩裂。
附图说明
图1为变速器壳体内设置飞溅润滑油道结构的飞溅油腔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变速器前壳体内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示出了飞溅润滑油道结构中的分导油槽;
图3为变速器后壳体内部构造立体示意图,飞溅润滑油道结构输油终端中的中间轴后轴承位和输出轴后轴承位;
图4为变速器前壳体内飞溅润滑油道部分结构示意图,主要示出中间轴前轴承位润滑油道的油道路径;
图5为图3的局部示意图;
图6为图5的简图,主要示出从后接油槽到中间轴后轴承位和输出轴后轴承位的油道路径;
图7为飞溅润滑油道结构对差速器前半轴轴承位和后半轴轴承位输油的油道路径;
图8为图7中对差速器前半轴轴承位和后半轴轴承位输油的油道路径的立体简图;
图9为飞溅润滑油道结构中的飞溅缺口二立体示意图。
图中:1、前壳体;2、后壳体;3、主减齿轮;4、飞溅油腔;41、前挡板;42、后挡板;43、飞溅缺口一;44、飞溅缺口二;441、截油口;442、截油板;443、集油口;5、分导油槽;51、接油口;52、导油槽;53、后向导油槽;54、前向导油槽;6、后接油槽;后油孔一;62、后油孔二;7、前接油槽;71、前油孔;8、前支流道;81、前支接油孔;82、前支油槽;83、前支油孔;9、后支流道;91、后支接油孔;92、后支油槽;93、后支油孔;10、接油槽;11、中间轴前轴承位;12、中间轴后轴承位;13、输出轴后轴承位;14、前半轴轴承位;15、后半轴轴承位;16、固定销;17、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一步的描述,本文中的前、后、左、右及逆时针等方位描述仅限于本文所附视图的方位。
如图1、3、7所示,新能源汽车变速器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件及构造包括变速器前壳体1、变速器后壳体2、差速器的主减齿轮3、中间轴前轴承位11、中间轴后轴承位12、输出轴后轴承位13、差速器的前半轴轴承位14、差速器的后半轴轴承位15。
主减齿轮3的下部浸没在变速器壳体内下部的润滑油内,工况下主减齿轮3逆时针高速旋转,使润滑油沿齿轮切线方向飞溅。
如图1、2、3、4、7所示,一种对变速器轴承进行飞溅润滑的油道结构,包括飞溅油腔4和分配油道;所述飞溅油腔4由设在主减齿轮3前面的前挡板41和设在主减齿轮3后面的后挡板42以及主减齿轮3下方及右侧的变速器的前壳体1合围形成;在飞溅油腔4上方设置有飞溅缺口一43,在飞溅油腔4前壳体内壁设置有飞溅缺口二44;所述油道包括油道一和油道二,油道一和油道二均具有接油始端和输油终端;油道一的输油终端包括输出轴后轴承位13、中间轴后轴承位12和中间轴前轴承位11,其接油始端位于飞溅缺口一43处;油道二 的输油终端包括差速器的前半轴轴承位14和后半轴轴承位15,其接油始端位于飞溅缺口二44处。这样设置,就是在变速器壳体内润滑油集中飞溅的区域形成限制飞溅油末向外散落的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并设置能够将飞溅油末向飞溅油腔外引流的缺口,通过油道一和油道二将来自飞溅油腔4的润滑油直接输送到输出轴后轴承位13、中间轴后轴承位12、中间轴前轴承位11、前半轴轴承位14和后半轴轴承位15等5个轴承位的底部。其显著优势就是能够迫使飞溅的润滑油集中、足量地直接分配到上述各轴承位,确保各轴承位的轴承得到稳定、充分的润滑。
下面是进一步的改进。
如图4所示,所述油道一包括分导油槽5,分导油槽5具有位于分导油槽5右端的接油口51、位于分导油槽5中段的导油槽52、位于分导油槽5左端并向左后弯曲的后向导油槽53、位于分导油槽5左端并向左前弯曲的前向导油槽54;所述接油口51为油道一的接油始端,朝向右方的飞溅油腔4并接住从飞溅油腔4向左沿主减齿轮3切线甩出的润滑油大量油末。接油口51将接住的大量油末汇集成流,经导油槽52分别向前向导油槽54和后向导油槽53分流。
如图4、5、6所示,所述油道一还包括后油道,后油道包括后接油槽6、后油孔一61和后油孔二62;所述后接油槽6槽口位于后向导油槽53的后端口下方的,中间轴后轴承位12与输出轴后轴承位13之间的上方的后壳体2上;所述后油孔一61从后接油槽6斜向通往中间轴后轴承位12的底部,所述后油孔二62从后接油槽6斜向通往输出轴后轴承位13的底部。这样,后接油槽6接住从后向导油槽53流下的润滑油经后油孔一61和后油孔二62分别流入中间轴后轴承位12的底部和输出轴后轴承位13的底部。
所述后向导油槽53的后端口旁边设有向后伸出的固定销16,对应地,所述后接油槽6的槽口旁边设有能够插入固定销16的定位孔17。这样能够更好地将后向导油槽53的槽口部固定在后壳体2上,避免后向导油槽53晃动。
如图2、4所示,所述油道一还包括前油道,前油道包括前接油槽7和前油孔71,所述前接油槽7开设在前壳体1的内壁上,其一端位于前向导油槽54的端口的下方,另一端位于中间轴前轴承位11的上方,所述前油孔71从前接油槽7斜向通往中间轴前轴承位11的底部。这样,前接油槽7接住从前向导油槽54流下的润滑油经前油孔71流入中间轴前轴承位11的底部。
如图1、9所示,所述飞溅缺口二44包括截油口441、截油板442和集油口443,截油口441开设在飞溅油腔4右侧的前壳体1的内壁上用于吞入沿主减齿轮3切线甩出的油末,截油板442位于截油口441内,其一端与截油口441上边连接,另一端向右下方弯曲,与截油口441下边向右延伸的一个面的端部形成集油口443。截油板442用于拦挡截油口441吞入的油末并使拦截的油末形成集流流向集油口443。
如图7、8所示,所述油道二包括接油槽10、通向前半轴轴承位的前支流道8和通向后半轴轴承位的后支流道9,所述接油槽10为油道二的接油始端,位于飞溅缺口二44的集油口443下方,其前端与前支流道8相通,其后端与后支流道9相通。这样,接油槽10在飞溅缺口二44的集油口443下方接住从集油口443流下的润滑油后,向两端分别输送给前支流道8和后支流道9。
所述前支流道8包括前支接油孔81、前支油槽82和前支油孔83,前支接油孔81上端与接油槽10的前端相通,其下端与前支油槽82的后端相通,前支油孔83的上端与前支油槽82的前端相通,其下端与差速器的前半轴轴承位14的底部相通。前支流道8从接油槽10获得的润滑油经前支接油孔81流入前支油槽82,再经前支油孔83流入差速器的前半轴轴承位14。
所述后支流道9包括后支接油孔91、后支油槽92和后支油孔93,后支接油孔91上端与接油槽10的后端相通,其下端与后支油槽92的前端相通,后支油孔93的上端与后支油槽92的后端相通,其下端与差速器的后半轴轴承位15的底部相通。后支流道9从接油槽10获得的润滑油经后支接油孔91流入后支油槽92,再经后支油孔93流入差速器的后半轴轴承位15。
从上述设置还可以看出,所有油道在接近轴承位时,都是采用开设油孔的方式进入到轴承位的底部,避免采用传统方式在轴承位周边开槽输油,能够很好的保持轴承位周边壳体力学结构的完整性,从而保证轴承载荷突然增强时该处壳体不会发生崩裂。
上述实施例只用于更清楚的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视为限制本实用新型涵盖的保护范围,任何等价形式的修改都应视为落入本实用新型涵盖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9)

1.一种对变速器轴承进行飞溅润滑的油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飞溅油腔(4)和分配油道;所述飞溅油腔(4)由设在主减齿轮(3)前面的前挡板(41)和设在主减齿轮(3)后面的后挡板(42)以及主减齿轮(3)下方及右侧的变速器前壳体(1)合围形成;在飞溅油腔(4)上方设置有飞溅缺口一(43),在飞溅油腔(4)前壳体内壁设置有飞溅缺口二(44);所述油道包括油道一和油道二,油道一和油道二均具有接油始端和输油终端;油道一的输油终端包括输出轴后轴承位(13)、中间轴后轴承位(12)和中间轴前轴承位(11),其接油始端位于飞溅缺口一(43)处;油道二 的输油终端包括差速器的前半轴轴承位(14)和后半轴轴承位(15),其接油始端位于飞溅缺口二(44)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变速器轴承进行飞溅润滑的油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道一包括分导油槽(5),所述分导油槽(5)具有位于分导油槽(5)右端的接油口(51)、位于分导油槽(5)中段的导油槽(52)、位于分导油槽(5)左端并向左后弯曲的后向导油槽(53)、位于分导油槽(5)左端并向左前弯曲的前向导油槽(54);所述接油口(51)为油道一的接油始端,朝向右方的飞溅油腔(4)并接住从飞溅油腔(4)向左沿主减齿轮(3)切线甩出的润滑油油末。
3.根据权利要求2 所述的一种对变速器轴承进行飞溅润滑的油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道一还包括后油道,后油道包括后接油槽(6)、后油孔一(61)和后油孔二(62);所述后接油槽(6)槽口位于后向导油槽(53)的后端口下方的,中间轴后轴承位(12)与输出轴后轴承位(13)之间的上方的后壳体(2)上;所述后油孔一(61)从后接油槽(6)斜向通往中间轴后轴承位(12)的底部,所述后油孔二(62)从后接油槽(6)斜向通往输出轴后轴承位(13)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3 所述的一种对变速器轴承进行飞溅润滑的油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向导油槽(53)的后端口旁边设有向后伸出的固定销(16),对应地,所述后接油槽(6)的槽口旁边设有能够插入固定销(16)的定位孔(17)。
5.根据权利要求2 所述的一种对变速器轴承进行飞溅润滑的油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道一还包括前油道,前油道包括前接油槽(7)和前油孔(71),所述前接油槽(7)开设在前壳体(1)的内壁上,其一端位于前向导油槽(54)的端口的下方,另一端位于中间轴前轴承位(11)的上方,所述前油孔(71)从前接油槽(7)斜向通往中间轴前轴承位(11)的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变速器轴承进行飞溅润滑的油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飞溅缺口二(44)包括截油口(441)、截油板(442)和集油口(443),截油口(441)开设在飞溅油腔(4)右侧的前壳体(1)的内壁上用于吞入沿主减齿轮(3)切线甩出的油末,截油板(442)位于截油口(441)内,其一端与截油口(441)上边连接,另一端向右下方弯曲,与截油口(441)下边向右延伸的一个面的端部形成集油口(44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对变速器轴承进行飞溅润滑的油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道二 包括接油槽(10)、通向前半轴轴承位的前支流道(8)和通向后半轴轴承位的后支流道(9),所述接油槽(10)为油道二的接油始端,位于飞溅缺口二(44)的集油口(443)下方,其前端与前支流道(8)相通,其后端与后支流道(9)相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对变速器轴承进行飞溅润滑的油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流道(8)包括前支接油孔(81)、前支油槽(82)和前支油孔(83),前支接油孔(81)上端与接油槽(10)的前端相通,其下端与前支油槽(82)的后端相通,前支油孔(83)的上端与前支油槽(82)的前端相通,其下端与差速器的前半轴轴承位(14)的底部相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对变速器轴承进行飞溅润滑的油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支流道(9)包括后支接油孔(91)、后支油槽(92)和后支油孔(93),后支接油孔(91)上端与接油槽(10)的后端相通,其下端与后支油槽(92)的前端相通,后支油孔(93)的上端与后支油槽(92)的后端相通,其下端与差速器的后半轴轴承位(15)的底部相通。
CN202021225308.3U 2020-06-29 2020-06-29 一种对变速器轴承进行飞溅润滑的油道结构 Active CN2123897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25308.3U CN212389731U (zh) 2020-06-29 2020-06-29 一种对变速器轴承进行飞溅润滑的油道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25308.3U CN212389731U (zh) 2020-06-29 2020-06-29 一种对变速器轴承进行飞溅润滑的油道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89731U true CN212389731U (zh) 2021-01-22

Family

ID=74255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25308.3U Active CN212389731U (zh) 2020-06-29 2020-06-29 一种对变速器轴承进行飞溅润滑的油道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897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09119A (zh) 一种对变速器轴承进行飞溅润滑的方法及油道结构
CN105370868A (zh) 一种变速器轴承润滑结构
JP3073539B2 (ja) 変速機の潤滑構造
CN109084011B (zh) 一种变速器润滑系统
CN212389731U (zh) 一种对变速器轴承进行飞溅润滑的油道结构
CN115264038A (zh) 一种冷却润滑装置、混合动力式驱动系统及车辆
CN113483086B (zh) 差速器润滑系统
CN216975732U (zh) 变速箱
CN215861676U (zh) 一种减速器润滑系统
CN103185131B (zh) 集油器
CN211550500U (zh) 一种减速机壳体
CN213512006U (zh) 汽车变速器引导式输油机构
CN210118441U (zh) 变速器和车辆
CN214331441U (zh) 一种对变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的轴承充分润滑的油道结构
CN214331432U (zh) 一种变速器轴承飞溅润滑结构
CN219734191U (zh) 一种保证减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后端轴承润滑的导油结构
CN212672372U (zh) 一种接油盘、具有接油盘的减速器及车辆
CN217081375U (zh) 一种带有润滑特征的减速器壳体
CN217381563U (zh) 一种后驱手动变速器润滑系统
CN216242215U (zh) 一种新能源高速减速器大角度润滑系统
CN217003023U (zh) 变速器箱体内部的储油结构
CN212055785U (zh) 纵置变速器轴瓦供油润滑装置
CN211259599U (zh) 一种新能源变速箱壳体结构
CN218913652U (zh) 车辆的减速器总成、动力系统和车辆
CN218326143U (zh) 一种减速机的自动集油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