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75732U - 变速箱 - Google Patents

变速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75732U
CN216975732U CN202220781847.8U CN202220781847U CN216975732U CN 216975732 U CN216975732 U CN 216975732U CN 202220781847 U CN202220781847 U CN 202220781847U CN 216975732 U CN216975732 U CN 2169757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bearing
bearing housing
housing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8184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敏珠
陆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bert Bosch GmbH
Original Assignee
Robert Bosch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obert Bosch GmbH filed Critical Robert Bosch GmbH
Priority to CN20222078184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757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757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757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变速箱,其包括一对壳体,所述一对壳体分别设有从其内表面轴向突出的轴承座,所述轴承座的径向内表面限定用于容纳轴承的轴承腔室,至少一个壳体在其内表面上设有润滑组件,其中,所述润滑组件包括:挡油板,其具有:从所述轴承座的径向外表面远离所述径向外表面延伸的径向段;以及从所述径向段沿着所述径向外表面延伸的周向段;以及中部导油筋,其与所述轴承座的径向外表面相交,并且在相交处设有通向所述轴承座的轴承腔室的输油孔,并且其中,所述输油孔位于所述挡油板的下侧,所述周向段朝向所述输油孔延伸,所述中部导油筋的与所述输油孔相邻的部分位于所述输油孔的上侧。

Description

变速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传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变速箱。
背景技术
变速箱是一种常见的传动装置,其一般按照不同工作条件改变由主动轴传输到从动轴上的扭矩、转速和运动方向等参数。传统的变速箱一般是采用飞溅润滑方式,即,在变速箱壳体中存储一定量的润滑油,变速箱齿轮副旋转时将润滑油液卷起来飞溅到需要润滑的齿轮、轴及轴承等相关零部件上。然而,由于变速箱的结构一般较为复杂,因此存在若干无法得到足够润滑油的润滑盲区,例如,被壳体包裹的轴承处。特别是在齿轮副高速运转时,飞溅润滑往往无法满足润滑盲区的润滑需求,由此直接导致润滑效率低下,缩短了相关零部件的使用寿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有的对变速箱润滑系统进行设计的技术,大多是在变速箱内另外安装一个装置,该装置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润滑的问题,但是也增加了变速箱的重量,提高了装配的复杂性,而且还会导致变速箱内的空间减小,散热性能变差,影响变速箱的整体效率。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用于变速箱的润滑系统,在基本不增加变速箱重量和不减小变速箱内部空间的情况下,解决变速箱内的润滑盲区难以得到足够润滑油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变速箱,其包括一对壳体,所述一对壳体分别设有从其内表面轴向突出的轴承座,所述轴承座的径向内表面限定用于容纳轴承的轴承腔室,至少一个所述壳体在其内表面上设有润滑组件,其中,所述润滑组件包括:挡油板,其具有:从所述轴承座的径向外表面远离所述径向外表面延伸的径向段;以及从所述径向段沿着所述径向外表面延伸的周向段;以及中部导油筋,其与所述轴承座的径向外表面相交,并且在相交处设有通向所述轴承腔室的输油孔,并且其中,所述输油孔位于所述挡油板的下侧,所述周向段朝向所述输油孔延伸,所述中部导油筋的与所述输油孔相邻的部分位于所述输油孔的上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所述挡油板的轴向宽度大于所述轴承座的轴向宽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所述挡油板的周向段与所述输油孔彼此间隔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所述轴承腔室的与其底部相邻的部分形成用于容纳润滑油的集油腔室,所述输油孔通向所述集油腔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所述轴承座的径向内表面设有凹陷,所述凹陷限定与所述输油孔和所述集油腔室流体连通的辅助腔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所述轴承座为第一轴承座,所述输油孔为第一输油孔,所述一对壳体还分别设有从其内表面轴向突出的第二轴承座,所述中部导油筋还与所述第二轴承座的径向外表面相交,并且在相交处设有通向所述第二轴承座的轴承腔室的第二输油孔,所述中部导油筋的与所述第二输油孔相邻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二输油孔的上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所述中部导油筋从所述第一输油孔向上延伸至所述第二输油孔,并从所述第二输油孔向上延伸至末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所述中部导油筋具有隆起部,所述中部导油筋从所述第一输油孔向上延伸至所述隆起部,并从所述隆起部向下延伸至所述第二输油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所述润滑组件还包括侧部导油筋,所述侧部导油筋与所述第二轴承座的径向外表面相交,并且在相交处设有通向所述第二轴承座的轴承腔室的第三输油孔,所述侧部导油筋从所述第三输油孔向上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所述润滑组件是所述壳体的一体部分。
本实用新型可以体现为附图中的示意性的实施例。然而,应注意的是,附图仅仅是示意性的,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所设想到的变化都应被视为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附图说明
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这些附图不应被解释为必然地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变速箱的前壳体的一个示意性正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变速箱的前壳体的一个示意性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变速箱的前壳体的另一个示意性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变速箱的后壳体的一个示意性正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变速箱的后壳体的一个示意性立体图;以及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变速箱的后壳体的另一个示意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特征和优点将从以下参考附图进行的描述中变得更加明显。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且各个附图并不必然地按照实际比例绘制。然而,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为许多不同的形式并且不应解释为必然地限制于这里示出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相反,这些示例性实施例仅仅被提供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以及向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传递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具有改进的润滑组件的变速箱,该润滑组件具有新颖的布置,因此能够将润滑油引导至变速箱内的润滑部位,尤其是能够将润滑油可靠地引导至变速箱内的润滑盲区(例如轴承的内端面、外端面等),以减少齿轮、轴承等零件的失效,从而延长零件使用寿命并提高传动效率。另外,该润滑组件被一体地结合至变速箱壳体的内壁上,换句话说,该润滑组件被制造(特别地,通过铸造成型,三维打印,机械加工等加工工艺)成为变速箱壳体的一体部分,因此与在变速箱壳体的内壁上另外安装单独的导油板的现有的润滑方式相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变速箱的润滑组件一方面能够简化制造、装配的流程以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对于变速箱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振动、磨损等不利因素具有更高的抵抗能力,这不仅提高了变速箱的可靠性,而且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变速箱的各个可选的实施方式。需要指出的是,在不相互抵触的情况下,以任意方式结合这些可选实施方式中的特征而得到的新的实施方式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在各个附图中,以箭头VV’指示了竖直方向,其中箭头V指向正上方(即,竖直上方),箭头V’指向正下方(即,竖直下方);以箭头TT’指示了横向方向,其中箭头T指向左侧,箭头T’指向右侧;并且以箭头ML指示了内外方向,其中箭头M指向内侧,箭头L指向外侧。当然,横向方向TT’和内外方向ML分别可以理解成是一种水平方向。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文中使用的这些方位术语仅仅旨在结合附图更直观地描述各个零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旨在描述各个零部件的绝对方位,因此这些方位术语不应以任何方式解释成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
参考图1-图6,其中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变速箱的前壳体和后壳体的示意性正视图和立体图。如图1-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变速箱具有一对壳体100、200,即,前壳体100和后壳体200,其中,该前壳体100和该后壳体200旨在通过螺栓、螺母等紧固件固定在一起,以使得前壳体100的内表面110与后壳体200的内表面210一起在壳体内部限定用于容纳主动齿轮、从动齿轮、换挡拨叉等零部件以及润滑油的内部腔室。需要指出的是,前文提及的内侧M是指靠近该内部腔室的方向,而外侧L是指远离该内部腔室的方向。变速箱的传动轴,例如主动轴(也可称为输入轴)和从动轴(也可称为输出轴),可以穿过设置在该前壳体100和/或该后壳体200中的开口插入该内部腔室中,以便分别耦合至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在装配完成之后,主动轴可以通过啮合在一起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将动力以一定的变速比传递至从动轴。为了将主动轴和从动轴可旋转地定位在变速箱中,主动轴和从动轴的两端分别设有轴承,而在前壳体100和后壳体200中则设有用于容纳这些轴承的轴承座。
如图1-图3所示,其中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变速箱的前壳体的示意性正视图和立体图,前壳体100可以设有至少两个沿着内外方向ML从其内表面110突出的总体呈圆环形的轴承座120(例如,用于容纳主动轴的前轴承的第一轴承座121和用于容纳从动轴的前轴承的第二轴承座122),其中,每个轴承座120都在其内部限定了轴承腔室123,该轴承腔室123朝向内侧M敞开,以便可以从内侧M接收轴承。特别地,该轴承腔室123还可以朝向外侧L凹入前壳体100的内表面110之内,以使得轴承腔室123的底部124相对于前壳体100的内表面110朝向外侧L偏移。特别地,该轴承腔室123的底部124可以设有开口,以允许相应的传动轴穿过该开口从变速箱的外部插入变速箱的内部。在轴承被装配至轴承腔室123中之后,轴承的一端面向将要形成的变速箱的内部腔室,因此可以称为内端部,而轴承的另一端面向轴承腔室123的底部124,因此可以称为外端部。在图中所示的布置下,内外方向ML可以等同于由轴承座、轴承和/或传动轴限定的轴向方向。
由于轴承被轴承座所包裹,因此无论是轴承的内端部还是外端部都难以通过传统的飞溅润滑得到充足的润滑油,这导致变速箱可能会在传动过程中在轴承处出现磨损、点蚀、甚至卡死现象,从而严重影响轴承以及变速箱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因此轴承失效属于采用传统的飞溅润滑方式的变速箱的主要失效原因之一。为了向轴承供应充足的润滑油,以便使轴承得到有效的润滑,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变速箱还包括一体地结合至前壳体100的内表面110的润滑组件300。在变速箱工作时,润滑油会在齿轮的带动下飞溅至前壳体100的内表面110上,并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流动,而该润滑组件300可以阻挡润滑油并将其引导至润滑部位,例如轴承座120内的轴承。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设置在前壳体100的内表面110上的润滑组件300的实施例。如图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变速箱包括设置在前壳体100的内表面110上的润滑组件300,该润滑组件300可以包括挡油板310、中部导油筋320以及侧部导油筋330,其中,挡油板310和侧部导油筋330大体被定位在轴承座120之一处,以便朝向相应的轴承座120引导润滑油,而中部导油筋320大体被定位在两个轴承座120之间,以便在两个轴承座120之间分配液压油。
如图1所示,挡油板310具有从第一轴承座121的外表面径向(沿着远离该外表面的方向)延伸的径向段311以及沿着第一轴承座121的外表面周向延伸的周向段312。因此,径向段311可以大体呈直线形、带小角度折线形等形状,而周向段312可以大体呈圆弧形。特别地,周向段312被定位在径向段311的下侧,这使得被径向段311阻挡的润滑油能够被周向段312向下引导。特别地,挡油板310的径向段311大体沿着竖直方向延伸。
如图2所示,中部导油筋320与第一轴承座121的外表面和第二轴承座122的外表面均相交,其中,中部导油筋320在与第一轴承座121的外表面的相交处设有第一输油孔321,并且在与第二轴承座122的外表面的相交处设有第二输油孔322,输油孔321、322穿过相应的轴承座延伸直至轴承腔室123,即输油孔321、322通向相应的轴承腔室123,这使得中部导油筋320可以阻挡润滑油并将其引导至输油孔321、322,而润滑油可以穿过输油孔321、322进入相应的轴承腔室123中以润滑其中的轴承。
以第一轴承座121为例,如图1中的沿着线C-C截取的截面图所示,为了清楚起见,C-C截面图中以虚线示出了安装至轴承腔室123中的轴承以及传动轴。在将轴承安装至第一轴承座121的轴承腔室123中之后,轴承的底部(外端部)与轴承腔室123的底部124间隔开,以使得轴承的底部和轴承腔室123的底部124之间(即,轴承腔室123的靠近其底部124的部分)形成了集油腔室125,输油孔321通向该集油腔室125。在该配置下,润滑油将通过输油孔321进入集油腔室125中,而集油腔室125中的润滑油可以对轴承腔室123中的轴承和轴进行润滑。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虽然以第一轴承座121为例描述了以上配置,但是该配置显然也适用于其他轴承座。
如图1和图2所示,输油孔321、322被设置成通向相应的轴承腔室123的底部124,在该配置下,由输油孔321、322输送的润滑油将被输送至相应轴承的外端部,值得一提的是,轴承的外端部对于传统飞溅润滑来说是最难以获得润滑油的润滑盲区之一,因此该配置使得轴承能够被更加有效地润滑。
如图2所示,中部导油筋320与第一轴承座121的外表面的相交处位于挡油板310以及中部导油筋320与第二轴承座122的相交处的下侧,以使得输油孔321被定位在挡油板310和输油孔322的下侧。另外,挡油板310的周向段312沿着周向方向从径向段311朝向输油孔321延伸。在该配置下,由挡油板310和中部导油筋320引导的润滑油都将被主要输送至输油孔321,以润滑第一轴承座121内的轴承。该配置在变速箱被用作减速箱时是有利的,因为在该情况下,装配至第二轴承座122内的轴承中的从动轴(即输出轴)所承载的输出齿轮的尺寸大于装配至第一轴承座121内的轴承中的主动轴(即输入轴)所承载的输入齿轮的尺寸,因此输出齿轮的一部分始终保持在润滑油的液面之下,而输入齿轮始终保持在润滑油的液面之上,这导致第二轴承座122内的轴承可以通过输出齿轮获得润滑油,但第一轴承座121内的轴承难以通过输入齿轮获得润滑油,也就是说,如果不加以干预,那么第二轴承座122内的轴承将比第一轴承座121内的轴承获得更多的润滑油。因此上述配置通过向输油孔321输送更多的润滑油而弥补了这一失衡,从而使得第一轴承座121内的轴承也能获得充足的润滑油。
如图1-图3所示,中部导油筋320从与第一轴承座121的外表面的相交处(或输油孔321处)向上延伸通过与第二轴承座122的相交处(或输油孔322处)直至其末端323,因此,中部导油筋320的末端323位于其与第二轴承座122的外表面的相交处(或输油孔322)的上侧,而中部导油筋320与第二轴承座122的外表面的相交处(或输油孔322)位于其与第一轴承座121的外表面的相交处(或输油孔321)的上侧。在该配置下,中部导油筋320将阻挡更多的润滑油并将其引导至输油孔321、322。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侧”,例如,第一结构位于第二结构的上侧,是指第一结构所在位置的高度(例如,沿着竖直方向VV’测得的第一结构与内部腔室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结构所在位置的高度(例如,沿着竖直方向VV’测得的第二结构与内部腔室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因此,所谓“上侧”将“正上方”、“斜上方”等情况都涵盖在内,并且因此,所谓“向上”将“向正上方”、“向斜上方”等情况都涵盖在内。另外,在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下侧”,例如,第一结构位于第二结构的下侧,是指第一结构所在位置的高度(例如,沿着竖直方向VV’测得的第一结构与内部腔室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结构所在位置的高度(例如,沿着竖直方向VV’测得的第二结构与内部腔室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因此,所谓“下侧”将“正下方”、“斜下方”等情况都涵盖在内,并且因此,所谓“向下”将“向正下方”、“向斜下方”等情况都涵盖在内。
如图1以及其中的C-C截面和图3所示,第一轴承座121和第二轴承座122在各自的内表面上分别设有径向向外延伸的凹陷,该凹陷限定与相应的输油孔321、322流体连通的辅助腔室126,并且该辅助腔室126与相应的集油腔室125流体连通,也就是说,输油孔321、322通向相应的辅助腔室126,而辅助腔室126则通向相应的集油腔室125,因此,通过输油孔321、322输送的润滑油将流动至辅助腔室126中,然后从辅助腔室126流动至相应的集油腔室125中,以用于润滑相应的轴承腔室123中的轴承。该配置是有利的,因为辅助腔室126不仅增大了用于存储润滑油的体积,而且能够起到缓冲作用,以使得润滑油能够更加平缓地流入集油腔室125中。
如图1和图3所示,辅助腔室126与轴承腔室123的底部124相邻。在该配置下,辅助腔室126中的润滑油可以更加顺利地进入同样位于轴承腔室123的底部124处的集油腔室125中。
如图2和图3所示,挡油板310沿着轴向方向(即,内外方向ML)延伸超过第一轴承座121,即,挡油板310在轴向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第一轴承座121在轴向方向上的宽度。在该配置下,挡油板310的表面积被增大,这使得挡油板310可以阻挡更多的润滑油并将其引导至输油孔321。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该配置下,挡油板310特别是其周向段312的下表面的一部分位于第一轴承座121之外,因此,该部分可以阻挡润滑油并将其引导至轴承的内端部,从而使得轴承能够从其内端部处得到润滑油。如果将该配置与其中输油孔321通向轴承腔室123的底部124的配置相结合,那么第一轴承座121中的轴承能够从其内端部处以及其外端部处都获得润滑油,这使得轴承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润滑。
如图1-图3所示,挡油板310的周向段312并未延伸直至输油孔321,也就是说,挡油板310的周向段312与输油孔321间隔开,这使得第一轴承座121的外表面的一部分位于挡油板310的周向段312和输油孔321之间。在该配置下,当周向段312上的润滑油向下流动时,润滑油的一部分会率先与第一轴承座121的外表面相接触,由于润滑油存在一定的粘性,因此润滑油的该部分会将润滑油的其他部分也拉动至第一轴承座121的外表面上,这使得周向段312上的润滑油将几乎全部流动至第一轴承座121的外表面上,并沿着该外表面流动至输油孔321,而不会因挡油板310的周向段312延伸至第一轴承座121之外而导致周向段312上的润滑油部分滴落,以致无法全部输送至输油孔321。因此,该配置能够确保将大量的润滑油可靠地输送至输油孔321。
如图1-图3所示,侧部导油筋330从与第二轴承座122的外表面的相交处向上延伸,并且在该相交处设有第三输油孔331,该输油孔331穿过第二轴承座122延伸直至轴承腔室123,也就是说,该输油孔331通向第二轴承座122内的轴承腔室123。在该配置下,侧部导油筋330可以朝向输油孔331引导润滑油,而润滑油将通过输油孔331输送至第二轴承座122内的轴承腔室123,从而润滑其中的轴承。
类似于第一轴承座121,输油孔331被设置成通向位于轴承腔室123的底部124处的集油腔室125,在该配置下,由输油孔331输送的润滑油将被输送至轴承的外端部,因此该配置使得第二轴承座122内的轴承能够被更加有效地润滑。
同样类似于第一轴承座121,第二轴承座122在其内表面上也设有径向向外延伸的凹陷,该凹陷限定与输油孔331流体连通的辅助腔室126,该辅助腔室126与第二轴承座122的集油腔室125流体连通。也就是说,输油孔331通向辅助腔室126,而辅助腔室126则通向第二轴承座122的集油腔室125,因此,通过输油孔331输送的润滑油将流动至辅助腔室126中,然后从辅助腔室126流动至集油腔室125中,而集油腔室125中的润滑油可以用于润滑第二轴承座122的轴承腔室123中的轴承。如前文所述,该配置是有利的,因为辅助腔室126不仅增大了用于存储润滑油的体积,而且能够起到缓冲作用,以使得润滑油能够更加平缓地流入集油腔室125中。
如图1和图3所示,辅助腔室126与第二轴承座122的轴承腔室123的底部124相邻。在该配置下,辅助腔室126中的润滑油可以更加顺利地流入同样位于轴承腔室123的底部124处的集油腔室125中。
如图1-图3所示,中部导油筋320的末端323位于侧部导油筋330与第二轴承座122的外表面的相交处(或输油孔331)的上侧。在该配置下,中部导油筋320的末端323可以避免被侧部导油筋330阻挡的润滑油流动至输油孔321、322,从而可以确保通过输油孔331向第二轴承座122中的轴承供应充足的润滑油。
如图4-图6所示,其中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变速箱的后壳体的示意性正视图和立体图,后壳体200可以设有至少两个从其内表面210突出的总体呈圆环形的轴承座220(例如,用于容纳主动轴的后轴承的第一轴承座221和用于容纳从动轴的后轴承的第二轴承座222),该轴承座220可以与前壳体100上的轴承座120具有相同的布置。为了向轴承座220内的轴承供应充足的润滑油,以便使轴承得到有效的润滑,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变速箱还包括一体地结合至后壳体200的内表面210的润滑组件300。在变速箱工作时,润滑油会在齿轮的带动下飞溅至后壳体200的内表面210上,并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流动,而该润滑组件300可以阻挡润滑油并将其引导至润滑部位,例如轴承座220内的轴承。
下面参考图4-图6描述设置在后壳体200的内表面210上的润滑组件300的实施例。需要指出的是,图4-图6所示的润滑组件300的实施例与图1-图3所示的润滑组件300的实施例大致相同,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中部导油筋320的布置。因此,除了中部导油筋320之外,上文参考图1-图3描述的前壳体100及其润滑组件300的特征均适用于后壳体200及其润滑组件300。
如图4-图6所示,中部导油筋320在第一轴承座221和第二轴承座222之间延伸,换句话说,中部导油筋320的一个端部结合至第一轴承座221,而另一端部结合至第二轴承座222,并且在与两个轴承座220的外表面的相交处(即,两个端部处)设有输油孔321、322。另外,中部导油筋320在其两个端部之间设有向上拱起的隆起部324,该隆起部324位于中部导油筋320的两个端部(或输油孔321、322)的上侧。因此,与图1-图3所示的实施例还有至少一个共同点,即,中部导油筋320的与输油孔321、322相邻的部分位于输油孔321、322的上侧。在该配置下,中部导油筋320将阻挡润滑油并将其引导至两个输油孔321、322,特别地,隆起部324右侧的润滑油将被引导至输油孔321,而隆起部324左侧的润滑油将被引导至输油孔322。因此,通过调整隆起部324相对于两个输油孔321、322的位置,可以调整向两个输油孔321、322输送的润滑油量,例如,如果隆起部324靠近输油孔321,则向输油孔322输送的润滑油量较大;如果隆起部324靠近输油孔322,则向输油孔321输送的润滑油量较大。在图4-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挡油板310可以帮助向输油孔321输送润滑油,因此隆起部324被定位成更加靠近输油孔321,以使得中部导油筋320能够向输油孔322输送更多润滑油。
以上借助于附图详细描述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变速箱的可选但非限制性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内的那些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偏离本公开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对技术和结构的修改和补充以及对各实施例中的特征的重新组合显然都应视为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所能够设想到的这些修改和补充都应被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申请日时已知的等效技术和尚未预见的等效技术。

Claims (10)

1.变速箱,其包括一对壳体(100、200),所述一对壳体(100、200)分别设有从其内表面轴向突出的轴承座(120),所述轴承座(120)的径向内表面限定用于容纳轴承的轴承腔室(123),至少一个所述壳体(100、200)在其内表面上设有润滑组件(300),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组件(300)包括:
挡油板(310),其具有:从所述轴承座(120)的径向外表面远离所述径向外表面延伸的径向段(311);以及从所述径向段(311)沿着所述径向外表面延伸的周向段(312);以及
中部导油筋(320),其与所述轴承座(120)的径向外表面相交,并且在相交处设有通向所述轴承腔室(123)的输油孔,并且其中,
所述输油孔位于所述挡油板(310)的下侧,所述周向段(312)朝向所述输油孔延伸,所述中部导油筋(320)的与所述输油孔相邻的部分位于所述输油孔的上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油板(310)的轴向宽度大于所述轴承座(120)的轴向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油板(310)的周向段(312)与所述输油孔彼此间隔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腔室(123)的与其底部(124)相邻的部分形成用于容纳润滑油的集油腔室(125),所述输油孔通向所述集油腔室(12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座(120)的径向内表面设有凹陷,所述凹陷限定与所述输油孔和所述集油腔室(125)流体连通的辅助腔室(126)。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座(120)为第一轴承座(121),所述输油孔为第一输油孔(321),所述一对壳体(100、200)还分别设有从其内表面轴向突出的第二轴承座(122),所述中部导油筋(320)还与所述第二轴承座(122)的径向外表面相交,并且在相交处设有通向所述第二轴承座(122)的轴承腔室的第二输油孔(322),所述中部导油筋(320)的与所述第二输油孔(322)相邻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二输油孔(322)的上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导油筋(320)从所述第一输油孔(321)向上延伸至所述第二输油孔(322),并从所述第二输油孔(322)向上延伸至末端(323)。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导油筋(320)具有隆起部(324),所述中部导油筋(320)从所述第一输油孔(321)向上延伸至所述隆起部(324),并从所述隆起部(324)向下延伸至所述第二输油孔(322)。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组件(300)还包括侧部导油筋(330),所述侧部导油筋(330)与所述第二轴承座(122)的径向外表面相交,并且在相交处设有通向所述第二轴承座(122)的轴承腔室的第三输油孔(331),所述侧部导油筋(330)从所述第三输油孔(331)向上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组件(300)是所述壳体(100、200)的一体部分。
CN202220781847.8U 2022-04-01 2022-04-01 变速箱 Active CN2169757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81847.8U CN216975732U (zh) 2022-04-01 2022-04-01 变速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81847.8U CN216975732U (zh) 2022-04-01 2022-04-01 变速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75732U true CN216975732U (zh) 2022-07-15

Family

ID=823413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81847.8U Active CN216975732U (zh) 2022-04-01 2022-04-01 变速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7573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86483A1 (en) * 2022-04-01 2023-10-05 Robert Bosch Gmbh Gearbox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86483A1 (en) * 2022-04-01 2023-10-05 Robert Bosch Gmbh Gearbox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16595C (zh) 用于汽车的传动装置
US11619297B2 (en) Oil lubrication mechanism for front bearing of water-cooled motor and motor driving assembly
US11149838B2 (en) Lubricating device for components within casing structure of vehicular power transmitting system
CN111536223B (zh) 冷却和/或润滑车辆尤其机动车的传动系的轴承的储油器
CN216975732U (zh) 变速箱
CN113424418A (zh) 马达单元
US11105410B2 (en)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oil guidance structure provided therein
CN110886833A (zh) 牵引齿轮箱及轨道车辆
EP3320232B1 (en) Automotive driveline unit housing with lubricant feed passage and flow restrictor
CN103363080B (zh) 动力传递机构的润滑装置
CN116928326A (zh) 变速箱
CN108099498B (zh) 桥壳总成和车辆
CN215861676U (zh) 一种减速器润滑系统
CN102052460A (zh) 换挡拨叉
CN213512006U (zh) 汽车变速器引导式输油机构
CN112377609B (zh) 车桥以及车辆
CN212273003U (zh) 立式电动总成及汽车
CN216045381U (zh) 一种减速箱的润滑结构及减速箱
CN210118441U (zh) 变速器和车辆
CN218913652U (zh) 车辆的减速器总成、动力系统和车辆
CN219176914U (zh) 减速器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0185781U (zh) 一种发动机用一体轴
CN217177347U (zh) 减速器及车辆
CN217633768U (zh) 三轴变速器和新能源车
US20230407954A1 (en) Differential gea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