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13652U - 车辆的减速器总成、动力系统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减速器总成、动力系统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13652U
CN218913652U CN202223218931.8U CN202223218931U CN218913652U CN 218913652 U CN218913652 U CN 218913652U CN 202223218931 U CN202223218931 U CN 202223218931U CN 218913652 U CN218913652 U CN 2189136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groove
bearing hole
inlet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1893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大启
王忠浩
吴晞麟
潘炳成
郑良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1893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136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136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136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的减速器总成、动力系统和车辆,减速器总成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飞溅油道,壳体内设置有第一进油槽、第二进油槽以及第一分隔部,第一进油槽的出口与主轴轴承孔连通,第二进油槽的出口与副轴轴承孔连通,第一进油槽的入口和第二进油槽的入口均处于飞溅油道的溅油路径上,第一分隔部设于第一进油槽的入口和第二进油槽的入口之间。由此,通过使第一进油槽的入口和第二进油槽的入口均处于飞溅油道的溅油路径上,第一分隔部设于第一进油槽的入口和第二进油槽的入口之间,这样可以将润滑油分别导向至主轴轴承孔和副轴轴承孔,不仅可以对减速器总成各部件进行充分可靠的润滑,而且简化壳体的结构,提高壳体内部空间利用率。

Description

车辆的减速器总成、动力系统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减速器总成、动力系统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环境意识的加强,电动车辆等新能源车辆中以其环境友好的特点,正在走进人们的生活。新能源车辆设置有减速器,减速器的输入端的转速通常在10000rpm以上,减速器的输入端的转速较高,对减速器的输入端的润滑、冷却要求就越高。
在相关技术中,减速器中油道的布置较为复杂,这样不仅会增加减速器生产制造的难度,导致减速器的设计开发成本过高,而且还会降低使油道中循环流动的润滑油对减速器中部件的润滑效果,从而降低减速器的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辆的减速器总成,该车辆的减速器总成的润滑更加简单可靠,成本更低。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动力系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变速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差速器轴承孔、主轴轴承孔和副轴轴承孔,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飞溅油道,所述飞溅油道形成于所述差速器轴承孔和所述壳体之间,其中,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一进油槽、第二进油槽以及第一分隔部,所述第一进油槽的出口与所述主轴轴承孔连通,所述第二进油槽的出口与所述副轴轴承孔连通,所述第一进油槽的入口和所述第二进油槽的入口均处于所述飞溅油道的溅油路径上,所述第一分隔部设于所述第一进油槽的入口和所述第二进油槽的入口之间,以将所述飞溅油道内的润滑油分别导向至所述第一进油槽的入口和所述第二进油槽的入口。
由此,通过使第一进油槽的入口和第二进油槽的入口均处于飞溅油道的溅油路径上,第一分隔部设于第一进油槽的入口和第二进油槽的入口之间,这样可以将润滑油分别导向至主轴轴承孔和副轴轴承孔,不仅可以对减速器总成各部件进行充分可靠的润滑,而且简化壳体的结构,提高壳体内部空间利用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飞溅油道的出油端位于所述主轴轴承孔和所述副轴轴承孔的上方,所述第一进油槽的入口高于所述第二进油槽的入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前壳和后壳,所述前壳设置于所述后壳的前侧,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共同限定出所述差速器轴承孔、主轴轴承孔和副轴轴承孔、第一进油槽以及第二进油槽,所述第一分隔部设置于所述前壳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分隔部为肋条,所述第一分隔部沿所述飞溅油道的溅油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进油槽的入口处于所述第一分隔部的一侧,所述第二进油槽的入口处于所述第一分隔部的另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后壳设置有第二分隔部,所述第二分隔部设于所述第一进油槽的入口和所述第二进油槽的入口之间,以将所述飞溅油道内的润滑油分别导向至所述第一进油槽的入口和所述第二进油槽的入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分隔部为凸起结构,所述第二分隔部包括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和所述第二倾斜面之间的交界线沿所述飞溅油道的溅油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进油槽的入口处于所述第一倾斜面上,所述第二进油槽的入口处于所述第二倾斜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三进油槽,所述第三进油槽的入口与所述飞溅油道连通,所述第三进油槽的出口与所述差速器轴承孔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副轴轴承孔的底部设置有油底壳,所述油底壳与所述壳体前后方向一侧的内壁相连,所述油底壳与所述壳体前后方向的另一侧的内壁共同限定出挡油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动力系统,包括:电机总成;以上所述的车辆的减速器总成,所述车辆的减速器总成设置于所述电机总成的纵向一侧且与所述电机总成传动连接;电控总成,所述电控总成设置于所述电机总成和所述车辆的减速器总成的横向上方,所述电控总成与所述电机总成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动力系统还包括:悬置总成,所述悬置总成包括多个悬置支架,多个所述悬置支架在所述电机总成、所述减速器总成和所述电控总成的边缘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悬置支架的中心依次连线呈三角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以上所述的动力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动力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减速器总成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减速器总成的局部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减速器总成的局部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壳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壳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0、动力系统;
100、减速器总成;
10、壳体;
101、前壳;1011、第一前进油槽;1012、第二前进油槽;
102、后壳;1021、第一后进油槽;1022、第二后进油槽;
11、差速器轴承孔;111、第三进油槽;12、主轴轴承孔;121、第一进油槽;13、副轴轴承孔;131、第二进油槽;14、飞溅油道;141、出油端;142、第一油道段;1421、第一挡油筋;1422、第二挡油筋;143、第二油道段;15、第一分隔部;16、注油口;17、放油口;18、第二分隔部;181、第一倾斜面;182、第二倾斜面;
20、油底壳;21、板体;22、翻边;30、透气件;
40、主轴;50、副轴;501、副轴齿轮;60、差速器;70、第一传动齿轮副;80、第二传动齿轮副;90、磁体;
200、电机总成;300、电控总成;400、悬置总成;401、悬置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减速器总成100,该减速器总成100可以应用于动力系统1000,动力系统1000可以应用于车辆。
结合图2-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减速器总成100可以主要包括:壳体10,壳体10中设置有差速器轴承孔11、主轴轴承孔12和副轴轴承孔13,这样差速器60的轴承可以设置于差速器轴承孔11,主轴40及其轴承可以设置于主轴轴承孔12,副轴50及其轴承可以设置于副轴轴承孔13中,并且考虑到各类轴承和齿轮在转动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并且如果没有润滑油膜,那么转动副之间将会产生干摩擦,这将会导致各转动副之间处于直接磨损状态,其失效风险将会大大增高,因此,可以在壳体10内设置润滑油,这样一方面,润滑油可以对各齿轮结构进行浸油润滑,另一方面,各齿轮结构在转动时会搅起润滑油,润滑油可以飞溅至轴承、齿轮副中的转动副进行润滑,从而可以保证减速器总成100的正常工作。
结合图3-图6所示,壳体10内设置有飞溅油道14,飞溅油道14形成于差速器轴承孔11和壳体10之间,其中,壳体10内设置有第一进油槽121、第二进油槽131以及第一分隔部15,第一进油槽121的出口与主轴轴承孔12连通,第二进油槽131的出口与副轴轴承孔13连通,第一进油槽121的入口和第二进油槽131的入口均处于飞溅油道14的溅油路径上,第一分隔部15设于第一进油槽121的入口和第二进油槽131的入口之间,以将飞溅油道14内的润滑油分别导向至第一进油槽121的入口和第二进油槽131的入口。
具体地,考虑到差速器齿轮可以将壳体10中的润滑油搅起,润滑油会发生飞溅,通过使飞溅油道14形成于差速器轴承孔11和壳体10之间,并且将第一进油槽121的入口和第二进油槽131的入口均处于飞溅油道14的溅油路径上,第一分隔部15设于第一进油槽121的入口和第二进油槽131的入口之间,这样可以使飞溅油道14中的油液在运动过程中,在第一分隔部15的作用下自然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进入通过第一进油槽121进入主轴轴承孔12,对主轴40及其轴承进行润滑,另一部分通过第二进油槽131进入副轴轴承孔13,对副轴50及其轴承进行润滑,从而可以使飞溅的润滑油可以进入主轴40和副轴50的关键位置,保证对主轴40及其轴承,以及副轴50及其轴承的充分润滑,进而可以在保证对减速器总成100各部件的充分可靠的润滑的前提下,不仅可以使壳体10的结构简单,降低设计成本,而且可以免于在壳体10内设置辅助润滑的设备,提高壳体10内部空间利用率。
还有,考虑到差速器齿轮将差速器轴承孔11中的润滑油搅起而被甩出时具有切向速度,润滑油会在差速器轴承孔11周向边缘的切线方向飞溅而出,可以将飞溅油道14环绕设置于差速器轴承孔11至少部分的周向边缘,这样使飞溅油道14的结构设计顺应润滑油的飞溅方向,从差速器轴承孔11中飞溅而出的润滑油可以直接进入飞溅油道14,从而可以避免进入飞溅油道14的润滑油的量较少。
由此,通过使第一进油槽121的入口和第二进油槽131的入口均处于飞溅油道14的溅油路径上,第一分隔部15设于第一进油槽121的入口和第二进油槽131的入口之间,这样可以将飞溅油道14内的润滑油分别导向至主轴轴承孔12和副轴轴承孔13,在保证对减速器总成100各部件的充分可靠的润滑的前提下,简化壳体10的结构,提高壳体10内部空间利用率。
结合图5和图6所示,飞溅油道14的出油端141位于主轴轴承孔12和副轴轴承孔13的上方,第一进油槽121的入口高于第二进油槽131的入口。具体地,自飞溅油道14的出油端141排出的润滑油仍然有一定的切向速度,润滑油除了具有惯性力之外,还受到重力作用,通过使飞溅油道14的出油位于主轴轴承孔12和副轴轴承孔13的上方,第一进油槽121的入口高于第二进油槽131的入口,这样润滑油可以在惯性力和重力的作用下可以直接进入主轴轴承孔12和副轴轴承孔13,从而可以使自飞溅油道14的出油端141排出的润滑油,可以更加直接地进入第一进油槽121和第二进油槽131,进而可以使润滑油更加直接高效地进入主轴轴承孔12和副轴轴承孔13。
结合图2-图6所示,壳体10可以主要包括前壳101和后壳102,前壳101设置于后壳102的前侧,前壳101和后壳102共同限定出差速器轴承孔11、主轴轴承孔12和副轴轴承孔13、第一进油槽121以及第二进油槽131。
具体地,壳体10可以主要包括前壳101和后壳102,前壳101设置于后壳102的前侧且共同限定出差速器轴承孔11、主轴轴承孔12和副轴轴承孔13,并且前壳101在对应主轴轴承孔12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前进油槽1011,后壳102在对应主轴轴承孔12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后进油槽1021,前壳101在对应副轴轴承孔13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前进油槽1012,后壳102在对应副轴轴承孔13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后进油槽1022,第一前进油槽1011和第一后进油槽1021相对设置且共同形成第一进油槽121,第一后进油槽1021和第二前进油槽1012相对设置且共同形成第二进油槽131。
进一步地,将第一分隔部15设置于前壳101,这样被差速器齿轮甩至前壳101上的润滑油可以在第一分隔部15的作用下,对应流向第一前进油槽1011和第二前进油槽1012,从而对应流入副轴轴承孔13和主轴轴承孔12,保证对减速器总成100各部件的充分润滑。
结合图2-图6所示,第一分隔部15为肋条,第一分隔部15沿飞溅油道14的溅油方向延伸,第一进油槽121的入口处于第一分隔部15的一侧,第二进油槽131的入口处于第一分隔部15的另一侧。具体地,可以将第一分隔部15设置为肋条,通过将第一分隔部15沿飞溅油道14的溅油方向延伸设置这样飞溅油道14中的油液在运动过程中,可以在第一分隔部15的作用下自然地分为两部分,并且通过将第一进油槽121的入口处于第一分隔部15的一侧,第二进油槽131的入口处于第一分隔部15的另一侧,这样处于第一分隔部15一侧的润滑油可以进入第一进油槽121,处于第一分隔部15另一侧的润滑油可以进入第二进油槽131,从而可以保证润滑油更加可靠地进入主轴轴承孔12和副轴轴承孔13,保证对主轴40及其轴承,以及副轴50及其轴承的充分润滑,进而可以在保证对减速器总成100各部件的充分可靠的润滑的前提下,简化壳体10的结构,降低成本。
结合图2-图6所示,后壳102设置有第二分隔部18,第二分隔部18设于第一进油槽121的入口和第二进油槽131的入口之间,以将飞溅油道14内的润滑油分别导向至第一进油槽121的入口和第二进油槽131的入口。具体地,可以在后壳102上设置第二分隔部18,并且使第二分隔部18设于第一进油槽121的入口和第二进油槽131的入口之间,这样在将前壳101和后壳102进行装配后,被差速器齿轮甩至后壳102上的润滑油,可以在第二分隔部18的作用下对应流入第一前进油槽1011和第二前进油槽1012,从而对应流入副轴轴承孔13和主轴轴承孔12,如此,可以通过第一分隔部15和第二分隔部18的设置,保证飞溅油道14内的润滑油可以更加可靠地流入第一前进油槽1011和第二前进油槽1012,从而对应流入副轴轴承孔13和主轴轴承孔12,避免润滑油飞溅至其他部位,保证对主轴40及其轴承,以及副轴50及其轴承的充分润滑。
结合图2-图6所示,第二分隔部18为凸起结构,第二分隔部18包括第一倾斜面181和第二倾斜面182,第一倾斜面181和第二倾斜面182之间的交界线沿飞溅油道14的溅油方向延伸,第一进油槽121的入口处于第一倾斜面181上,第二进油槽131的入口处于第二倾斜面182上。具体地,可以将第二分隔部18设置为凸起结构,通过使第一倾斜面181和第二倾斜面182之间的交界线沿飞溅油道14的溅油方向延伸,这样可以使飞溅油道14中的油液在运动过程中,在第二分隔部18的作用下自然地分为两部分,并且通过使第一进油槽121的入口处于第一倾斜面181上,第二进油槽131的入口处于第二倾斜面182上,第一倾斜面181可以将润滑油导至第一进油槽121,第二倾斜面182可以将润滑油导致第二进油槽131,从而可以使第二分隔部18对润滑油的分隔导向作用更加稳定可靠。
进一步地,第二分隔部18设置于后壳102的内壁上,第二分隔部18为凸起结构,凸起结构向前凸出设置,第一倾斜面181和第二倾斜面182的交界线位于第二分隔部18的前端,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第一倾斜面181和第二倾斜面182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这样可以防止第一倾斜面181和第二倾斜面182在将飞溅油道14中的油分别导向第一进油槽121和第二进油槽131的过程中相互干涉,即可以防止第一倾斜面181上的油越过第一倾斜面181和第二倾斜面182之间的交界线流至第二倾斜面182上,以及防止第二倾斜面182上的油越过第一倾斜面181和第二倾斜面182之间的交界线流至第一倾斜面181上,这样可以提升第二分隔部18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飞溅油道14的出油端141处于第一进油槽121和第二进油槽131的前侧,第一倾斜面181和第二倾斜面182可以在飞溅油道14的溅油方向上逐渐向后凹陷设置,从而使飞溅油道14中流出的油液通过第一倾斜面181单向地流向第一进油槽121,使飞溅油道14中流出的油液通过第二倾斜面182单向地流向第二进油槽131,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第二分隔部18的可靠性。
结合图5所示,差速器轴承孔11设置有第三进油槽111,第三进油槽111的入口与飞溅油道14连通,第三进油槽111的出口与差速器轴承孔11连通。具体地,通过在差速器轴承孔11上设置第三进油槽111,并且使第三进油槽111的入口与飞溅油道14相连通,使第三进油槽111的出口与差速器轴承孔11连通,这样在差速器齿轮将润滑油搅起,润滑油进入飞溅油道14后,可以通过第三进油槽111进入差速器轴承孔11,对差速器轴承孔11中的差速器60及其轴承进行准确且充分地润滑,从而可以保证差速器60及其轴承的正常工作。
进一步地,飞溅油道14可以包括第一油道段142和第二油道段143,第二油道段143位于第一油道段142的上方且一端与第一油道段142相连通,第二油道段143的另一端与第一进油槽121和第二进油槽131相连通,第三进油槽111设置于第一油道段142和第二油道段143之间且与第一油道段142相连通,如此,在差速器齿轮将差速器轴承孔11中的润滑油搅起时,润滑油首先会飞溅至第一油道段142中,然后一部分润滑油可以流向第三进油槽111,从而可以满足对差速器轴承孔11中的差速器60及其轴承的润滑,另一部分可以流向第二油道段143,并进一步通过第二油道段143流向第一进油槽121和第二进油槽131,从而可以满足对主轴40及其轴承,以及副轴50及其轴承的润滑,进而可以保证对减速器总成100内各部件的充分的润滑。
结合图5所示,第一油道段142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挡油筋1421,第一挡油筋1421朝向副轴轴承孔13延伸设置,第一油道段142邻近第三进油槽111的一端的内侧设置有第二挡油筋1422,第二挡油筋1422将第一油道段142中的一部分油导向第三进油槽111。具体地,可以将第一油道段142的底部设置第一挡油筋1421,并且使第一挡油筋1421朝向副轴轴承孔13延伸设置,这样第一挡油筋1421可以在保证差速器轴承孔11内有足够润滑油的前提下,对多余的润滑油进行阻挡,从而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差速器齿轮的搅油能力,使润滑油更好地被搅起,降低搅油损失,而且可以降低减速器总成100的预加润滑油量,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达到减速器总成100的润滑效果。
进一步地,可以在第一油道段142邻近第三进油槽111的一端的内侧设置第二挡油筋1422,这样第二挡油筋1422可以将第一油道段142中的一部分油导向第三进油槽111,从而可以进一步地保证对主轴40及其轴承的持续润滑,避免主轴40及其轴承的失效,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减速器总成100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结合图2-图6所示,壳体10上设置有注油口16和放油口17,注油口16与差速器轴承孔11的边缘相对应,飞溅油道14的底部与注油口16相对应,放油口17间隔设置于注油口16朝向副轴轴承孔13的一侧的下方。具体地,考虑到在行驶过程中,齿轮副和轴承在转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磨损,使其产生碎屑,碎屑的产生会使得齿轮副和轴承寿命减短以及产生噪声,造成NVH问题,通过在壳体10上设置注油口16和放油口17,这样可以在车辆行驶到规定的里程时,将旧的润滑油自放油口17流处,并将新的润滑油自注油口16注入,实现润滑油的更换,从而保证减速器总成100的工作性能和NVH性能。
进一步地,使注油口16与差速器轴承孔11的边缘相对应,飞溅油道14的底部与注油口16相对应,放油口17间隔设置于注油口16朝向副轴轴承孔13的一侧的下方,这样可以使注油口16和放油口17的设置位置更加合理,不仅可以使自注油口16进入的润滑油可以直接流入差速器轴承孔11中,不会在飞溅油道14中积存,而且可以使壳体10中的油液在重力作用下,直接通过放油口17流出,从而提升减速器总成100的性能。
结合图3和图4所示,车辆的减速器总成100还可以包括主轴40、副轴50和差速器60,差速器60设置于差速器轴承孔11中,主轴40设置于主轴轴承孔12中,副轴50设置副轴轴承孔13中,副轴50与差速器60之间设置有第一传动齿轮副70,主轴40和副轴50之间设置有第二传动齿轮副80,主轴40所在的水平线高于副轴50所在的水平线。
具体地,通过将差速器60设置于差速器轴承孔11中,主轴40设置于主轴轴承孔12中,副轴50设置副轴轴承孔13中,副轴50与差速器60之间设置有第一传动齿轮副70,主轴40和副轴50之间设置有第二传动齿轮副80,这样电机总成200产生的动力可以依次通过主轴40、第二传动齿轮副80、副轴50和第一传动齿轮副70传递至差速器60,从而使电机总成200产生的动力通过减速器总成100传递至车辆的车轮上,并且对车辆进行驱动,使车辆正常行驶。
进一步地,将主轴40所在的水平线设置地高于副轴50所在的水平线,这样可以当差速器齿轮将壳体10底部的润滑油搅起使润滑油发生飞溅时,第二进油槽131和第一进油槽121均可以朝向润滑油飞溅方向,从而可以保证润滑油可以直接高效地进入副轴轴承孔13和主轴轴承孔12。
结合图3-图5所示,副轴轴承孔13的底部设置有油底壳20,油底壳20与壳体10前后方向一侧的内壁相连,油底壳20与壳体10前后方向的另一侧的内壁共同限定出挡油槽。具体地,通过在副轴轴承孔13的底部设置油底壳20,并且使油底壳20与壳体10前后方向一侧的内壁相连,油底壳20与壳体10前后方向的另一侧的内壁共同限定出挡油槽,这样油底壳20可以在差速器齿轮将润滑油搅起时,对润滑油进行一定程度地阻挡,避免润滑油四处飞溅,从而可以保证飞溅的润滑油可以进入需要润滑的位置,避免齿轮动力的损坏。
进一步地,挡油槽不仅可以积存一定量的润滑油,而且可以将多余的润滑油抵挡在外部,通过将副轴50上的副轴齿轮501的底部至少部分地设置于挡油槽中,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注入壳体10的润滑油油量,可以保证副轴齿轮501底部的润滑油的充足,使挡油槽中的润滑油对副轴齿轮501进行充分润滑,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副轴齿轮501浸油部分占比过多,可以降低润滑油对副轴齿轮501的阻力,可以降低副轴50的搅油损失。
其中,油底壳20可以主要包括板体21和翻边22,板体21与壳体10前后方向一侧的内壁相连,翻边22设置于板体21朝向壳体10前后方向另一侧的内壁并与其相抵接,这样可以使油底壳20为半开结构,借助壳体10的内壁形成完整的挡油槽,从而可以减少油底壳20的质量。另外,可以对油底壳20采用单侧固定,用紧固件将板体21固定于壳体10前后方向一侧的内壁,这样可以避免油底壳20在振动过程中产生异响。
结合图3和图5所示,壳体10的底部设置有磁体90。具体地,齿轮副之间摩擦会产生碎屑,润滑油在对减速器总成100润滑时,会带走碎屑,通过在壳体10的底部设置磁体90,这样当润滑油由于重力作用,回到壳体10底部时,安装于壳体10底部的磁体90可以对碎屑进行吸附,从而可以避免碎屑再次返回到各转动副之间,造成转动副之间的磨损,甚至使其失效,进而可以保证减速器总成100的正常工作,提高减速器总成100的可靠性。
结合图2所示,减速器总成100还设置有透气件30,透气件30与壳体10内部相连通。具体地,齿轮副和轴承在转动过程中受到摩擦,会产生热量,使得润滑油发热,通过设置透气件30,并且使透气件30与壳体10内部相连通,这样热量可以及时通过透气件30向外散出,从而可以防止润滑油过热而失效,可以保证润滑油对减速器总成100内的各转动副和齿轮副的润滑作用,提升减速器总成100的可靠性。另外,透气件30也可以在壳体10内的压强大于外界的时候,释放箱体内的压强,从而防止压差影响减速器总成100的正常工作。
结合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动力系统1000可以主要包括:电机总成200、电控总成300和上述的车辆的减速器总成100,其中,车辆的减速器总成100设置于电机总成200的纵向一侧且与电机总成200传动连接,电控总成300设置于电机总成200和车辆的减速器总成100的横向上方,电控总成300与电机总成200电连接。
具体地,可以使减速器总成100与电机总成200传动连接,电控总成300与电机总成200电连接,这样电控总成300可以控制电机总成200的启动,电机总成200可以将动力传递至减速器总成100,从而可以保证动力系统1000中动力的可靠传递,保证动力系统1000的正常工作。其中,电机总成200的输出轴与减速器总成100的输入轴可以通过花键连接,这样可以避免过长的轴传递,可以提高动力的传递效率。
进一步地,可以将车辆的减速器总成100设置于电机总成200的纵向一侧,将电控总成300设置于电机总成200和车辆的减速器总成100的横向上方,这样可以使减速器总成100、电控总成300和电机总成200的设置位置更加合理,不仅可以节省动力系统1000的占用空间,提高动力系统1000的结构紧凑性,而且可以提高更好的散热空间,可以便于动力系统1000的散热。
结合图1所示,动力系统1000还可以包括:悬置系统,悬置总成400包括多个悬置支架401,多个悬置支架401在电机总成200、减速器总成100和电控总成300的边缘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悬置支架401的中心依次连线呈三角形。具体地,可以将多个悬置支架401在电机总成200、电控总成300和车辆的减速器总成100的边缘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悬置支架401的中心依次连线呈三角形,这样可以使电机总成200、电控总成300和车辆的减速器总成100均位于多个悬置支架401的中心依次连线构成的三角形中,使动力系统1000的重心落在该三角形中,从而可以提高动力系统1000的结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悬置支架401分别与减速器总成100和电机总成200连接,这样可以提高整个总成结构的刚度,提升动力系统1000的NVH性能。另外,悬置支架401的单独设计也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减振的需求,可以避免噪声直接传递到乘客,可以减少行驶过程中车辆振动对于动力系统1000结构的影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可以主要包括上述动力系统1000,将上述动力系统1000设置于车辆,不仅可以提升车辆的润滑可靠性,从而可以降低车辆的故障率,提升车辆的性能,而且还可以简化车辆的结构设计,降低车辆的开发和生产成本,可以提升车辆的产品竞争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车辆的减速器总成(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所述壳体(10)内设置有差速器轴承孔、主轴轴承孔和副轴轴承孔,所述壳体(10)内设置有飞溅油道(14),所述飞溅油道(14)形成于所述差速器轴承孔(11)和所述壳体(10)之间,其中,
所述壳体(10)内设置有第一进油槽(121)、第二进油槽(131)以及第一分隔部(15),所述第一进油槽(121)的出口与所述主轴轴承孔(12)连通,所述第二进油槽(131)的出口与所述副轴轴承孔(13)连通,所述第一进油槽(121)的入口和所述第二进油槽(131)的入口均处于所述飞溅油道(14)的溅油路径上,所述第一分隔部(15)设于所述第一进油槽(121)的入口和所述第二进油槽(131)的入口之间,以将所述飞溅油道(14)内的润滑油分别导向至所述第一进油槽(121)的入口和所述第二进油槽(131)的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减速器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飞溅油道(14)的出油端(141)位于所述主轴轴承孔(12)和所述副轴轴承孔(13)的上方,所述第一进油槽(121)的入口高于所述第二进油槽(131)的入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减速器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包括前壳(101)和后壳(102),所述前壳(101)设置于所述后壳(102)的前侧,所述前壳(101)和所述后壳(102)共同限定出所述差速器轴承孔(11)、主轴轴承孔(12)和副轴轴承孔(13)、第一进油槽(121)以及第二进油槽(131),所述第一分隔部(15)设置于所述前壳(101)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减速器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隔部(15)为肋条,所述第一分隔部(15)沿所述飞溅油道(14)的溅油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进油槽(121)的入口处于所述第一分隔部(15)的一侧,所述第二进油槽(131)的入口处于所述第一分隔部(15)的另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减速器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102)设置有第二分隔部(18),所述第二分隔部(18)设于所述第一进油槽(121)的入口和所述第二进油槽(131)的入口之间,以将所述飞溅油道(14)内的润滑油分别导向至所述第一进油槽(121)的入口和所述第二进油槽(131)的入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减速器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隔部(18)为凸起结构,所述第二分隔部(18)包括第一倾斜面(181)和第二倾斜面(182),所述第一倾斜面(181)和所述第二倾斜面(182)之间的交界线沿所述飞溅油道(14)的溅油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进油槽(121)的入口处于所述第一倾斜面(181)上,所述第二进油槽(131)的入口处于所述第二倾斜面(182)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减速器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内设置有第三进油槽(111),所述第三进油槽(111)的入口与所述飞溅油道(14)连通,所述第三进油槽(111)的出口与所述差速器轴承孔(11)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减速器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轴轴承孔(13)的底部设置有油底壳(20),所述油底壳(20)与所述壳体(10)前后方向一侧的内壁相连,所述油底壳(20)与所述壳体(10)前后方向的另一侧的内壁共同限定出挡油槽。
9.一种动力系统(1000),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机总成(200);
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减速器总成(100),所述车辆的减速器总成(100)设置于所述电机总成(200)的纵向一侧且与所述电机总成(200)传动连接;
电控总成(300),所述电控总成(300)设置于所述电机总成(200)和所述车辆的减速器总成(100)的横向上方,所述电控总成(300)与所述电机总成(200)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系统(10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悬置总成(400),所述悬置总成(400)包括多个悬置支架(401),多个所述悬置支架(401)在所述电机总成(200)、所述减速器总成(100)和所述电控总成(300)的边缘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悬置支架(401)的中心依次连线呈三角形。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动力系统(1000)。
CN202223218931.8U 2022-11-30 2022-11-30 车辆的减速器总成、动力系统和车辆 Active CN2189136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18931.8U CN218913652U (zh) 2022-11-30 2022-11-30 车辆的减速器总成、动力系统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18931.8U CN218913652U (zh) 2022-11-30 2022-11-30 车辆的减速器总成、动力系统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13652U true CN218913652U (zh) 2023-04-25

Family

ID=86009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18931.8U Active CN218913652U (zh) 2022-11-30 2022-11-30 车辆的减速器总成、动力系统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136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19297B2 (en) Oil lubrication mechanism for front bearing of water-cooled motor and motor driving assembly
JP2022547280A (ja) 油水二重冷却の電気駆動アセンブリ及び新エネルギー自動車
CN111197649B (zh) 一种减速器壳体结构及电动汽车
CN218913652U (zh) 车辆的减速器总成、动力系统和车辆
WO2024113648A1 (zh) 混动变速器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9705250U (zh) 一种水冷电机前轴承油润滑机构和电机驱动总成
CN108331850B (zh) 强润滑型机动车离合器
CN216975732U (zh) 变速箱
CN213512006U (zh) 汽车变速器引导式输油机构
CN211175051U (zh) 一种曲轴止推片强制润滑结构
CN112377609B (zh) 车桥以及车辆
US11781640B2 (en) Drive device
CN210153190U (zh) 一种新型的电动车减速器导油槽装置
CN220668337U (zh) 一种变速器箱体润滑结构及汽车
CN216242215U (zh) 一种新能源高速减速器大角度润滑系统
CN213776313U (zh) 一种混动机车用中间齿轮箱
JP7443898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CN110822067A (zh) 传动装置辅助润滑结构及减速器
JP7447645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WO2023186483A1 (en) Gearbox
CN221170684U (zh) 一种变速器、驱动总成及车辆
CN211624165U (zh) 一种差速器挡油盘
CN213575380U (zh) 一种变速器及汽车
CN212055777U (zh) 减速器总成和车辆
CN216131357U (zh) 一种变速器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