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31441U - 一种对变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的轴承充分润滑的油道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对变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的轴承充分润滑的油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331441U
CN214331441U CN202120436540.XU CN202120436540U CN214331441U CN 214331441 U CN214331441 U CN 214331441U CN 202120436540 U CN202120436540 U CN 202120436540U CN 214331441 U CN214331441 U CN 2143314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bearing hole
input shaft
shell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43654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胜平
张金菊
陈桂兵
胡迪
于爱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zhou Ge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zhou Ge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zhou Ge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zhou Gea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43654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3314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3314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3314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对变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的轴承充分润滑的油道结构,包括设置在前壳体输入轴前轴承孔右上方的由凸筋形成的瓦片状的前积油槽和设置在后壳体输入轴后轴承孔左上方的由凸筋形成的瓦片状的后积油槽,前积油槽的前端和后积油槽的后端分别与前壳体和后壳体一体连接,前积油槽的后端与后积油槽的前端相吻合,前壳体与后壳体合装时,前积油槽和后积油槽对接形成整体集油槽;所述油道结构还包括从前积油槽通向位置低于前积油槽各轴承孔的前分配油道和从后积油槽通向位置低于后积油槽各轴承孔的后分配油道。其优点是:当变速器内润滑油油量有所降低和齿轮转速降低时,位置低于前积油槽和后积油槽的轴承孔都能获得足量的润滑油。

Description

一种对变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的轴承充分润滑的油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变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的轴承充分润滑的油道结构,属于减速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新能源变速器转速较高,额定转速一般都在10000r/min以上,齿轮与轴承的在高速运行过程中,由于相互之间的摩擦力,会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热能,如果热能无法及时散发,齿轮与轴承温度急剧升高,会造成齿轮与轴承的高温烧伤而损坏,降低新能源变速器的寿命。所以,需要对齿轮与轴承进行润滑油润滑,减少摩擦损失,同时对齿轮与轴承进行冷却,避免高温烧伤。
一般情况下,一级从动齿轮与主减齿轮有一部分浸泡在润滑油中。同时,在新能源变速器运行过程中,一级从动齿轮与主减齿轮搅动润滑油,飞溅起来的润滑油大部分都掉落到齿面上,齿轮的润滑比较充分。所以对轴承的润滑是新能源变速器润滑主要考虑的对象。
目前新能源变速器采用飞溅润滑方式进行润滑时,对轴承的润滑一般都是在壳体内壁上增加润滑油挡板筋,壳体上的轴承安装孔处开油槽,把飞溅起来的润滑油引流轴承位置对其进行润滑。实际应用中,当变速器内油量降低和齿轮转速降低时,存在供油不足,润滑不充分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主要是:当变速器内油量有所降低和齿轮转速降低时,变速器内传统润滑油油道结构对输入轴、中间轴的前、后轴承位内以及差速器前轴承位内存在供油不足,导致润滑不充分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对变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的轴承充分润滑的油道结构,包括设置在前壳体输入轴前轴承孔右上方的由凸筋形成的瓦片状的前积油槽和设置在后壳体输入轴后轴承孔左上方的由凸筋形成的瓦片状的后积油槽,前积油槽的前端和后积油槽的后端分别与前壳体和后壳体一体连接,前积油槽的后端与后积油槽的前端相吻合,前壳体与后壳体合装时,前积油槽和后积油槽对接形成整体集油槽;所述油道结构还包括从前积油槽通向位置低于前积油槽各轴承孔的前分配油道和从后积油槽通向位置低于后积油槽各轴承孔的后分配油道。
进一步地,所述前积油槽的左侧与前壳体的前壳封边一体连接,前积油槽的右侧与前壳体的前壳封边之间留有收集飞溅润滑油的前溅油入口,后积油槽的右侧与后壳体的后壳封边一体连接,后积油槽的左侧与后壳体的后壳封边之间留有收集飞溅润滑油的后溅油入口。
进一步地,所述前分配油道包括前直通油道一,前直通油道一设置在前积油槽与输入轴前轴承孔之间的前壳体内,其右上端位于前积油槽的槽底,其左下端位于输入轴前轴承孔的孔壁。
进一步地,所述前分配油道还包括前连通油道,前连通油道设置在输入轴前轴承孔与中间轴前轴承孔之间的前壳体内,其左上端位于输入轴前轴承孔的孔壁,其右下端位于中间轴前轴承孔的孔壁。
进一步地,所述前分配油道还包括前直通油道二,前直通油道二设置在前积油槽与差速器前轴承孔之间的前壳体内,其左上端位于前积油槽的槽底,其右下端位于差速器前轴承孔的孔壁。
进一步地,所述后分配油道包括后直通油道,后直通油道设置在后积油槽与输入轴后轴承孔之间的后壳体内,其左上端位于后积油槽的槽底,其右下端位于输入轴后轴承孔的孔壁。
进一步地,所述后分配油道还包括后连通油道,后连通油道设置在输入轴后轴承孔与中间轴后轴承孔之间的后壳体内,其右上端位于输入轴前轴承孔的孔壁,其左下端位于中间轴后轴承孔的孔壁。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当变速器内润滑油油量有所降低和齿轮转速降低时,设置在变速器壳体内壁上的输入轴前轴承孔、输入轴后轴承孔、中间轴前轴承孔、中间轴后轴承孔以及差速器前轴承孔都能获得足量的润滑油。
附图说明
图1为所述变速器前壳体内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所述变速器前壳体内结构立体示意图,其主要示出前积油槽及前直通油道一、前连通油道、前直通油道二的连通关系;
图3为所述变速器后壳体内结构立体示意图,其主要示出后积油槽及后直通油道、后连通油道的连通关系。
图中:1、前壳体;101、前壳封边;2、后壳体;201、后壳封边;3、前积油槽;301、前溅油入口;4、后积油槽;401、后溅油入口;5、输入轴前轴承孔;6、中间轴前轴承孔;7、差速器前轴承孔;8、输入轴后轴承孔;9、中间轴后轴承孔;10、前直通油道一;11、前连通油道;12、前直通油道二;13、后直通油道;14、后连通油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3所示,一种对变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的轴承充分润滑的油道结构,包括设置在前壳体1的输入轴前轴承孔5右上方的由凸筋形成的瓦片状的前积油槽3和设置在后壳体2输入轴后轴承孔8左上方的由凸筋形成的瓦片状的后积油槽4,前积油槽3的前端和后积油槽4的后端分别与前壳体1和后壳体2一体连接,前积油槽3的后端与后积油槽4的前端相吻合,前壳体1与后壳体2合装时,前积油槽3和后积油槽4对接形成整体集油槽;所述油道结构还包括从前积油槽3通向位置低于前积油槽3各轴承孔的前分配油道和从后积油槽4通向位置低于后积油槽4各轴承孔的后分配油道。这样设置,就是利用专设的积油槽更多的将一级从动齿轮与主减齿轮转动时飞溅起来的润滑油收集并分配倒相关的轴承孔,当变速器内润滑油油量有所降低和齿轮转速降低时,设置在变速器壳体内壁上的输入轴前轴承孔5、输入轴后轴承孔8、中间轴前轴承孔6、中间轴后轴承孔9以及差速器前轴承孔7都能获得足量的润滑油。
下面是进一步的改进。
如图1、2、3所示,所述前积油槽3的左侧与前壳体1的前壳封边101一体连接,前积油槽3的右侧与前壳体1的前壳封边101之间留有收集飞溅润滑油的前溅油入口301,后积油槽4的右侧与后壳体2的后壳封边201一体连接,后积油槽4的左侧与后壳体2的后壳封边201之间留有收集飞溅润滑油的后溅油入口401。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实现对飞溅润滑油的高效收集。
所述前分配油道包括前直通油道一10,前直通油道一10设置在前积油槽3与输入轴前轴承孔5之间的前壳体1内,其右上端位于前积油槽3的槽底,其左下端位于输入轴前轴承孔5的孔壁。通过这样的设置,将前积油槽3收集的润滑油通过前直通油道一10输送到输入轴前轴承孔5内,使输入轴前轴承孔5内的轴承能够得到充分润滑。
所述前分配油道还包括前连通油道11,前连通油道11设置在输入轴前轴承孔5与中间轴前轴承孔6之间的前壳体1内,其左上端位于输入轴前轴承孔5的孔壁,其右下端位于中间轴前轴承孔6的孔壁。通过这样的设置,将输入轴前轴承孔5内的润滑油通过前连通油道11输送到中间轴前轴承孔6内,使中间轴前轴承孔6内的轴承能够得到充分润滑。
所述前分配油道还包括前直通油道二12,前直通油道二12设置在前积油槽3与差速器前轴承孔7之间的前壳体1内,其左上端位于前积油槽3的槽底,其右下端位于差速器前轴承孔7的孔壁。通过这样的设置,将前积油槽3收集的润滑油通过前直通油道二12输送到差速器前轴承孔7内,使差速器前轴承孔7内的轴承能够得到充分润滑。
所述后分配油道包括后直通油道13,后直通油道13设置在后积油槽4与输入轴后轴承孔8之间的后壳体2内,其左上端位于后积油槽4的槽底,其右下端位于输入轴后轴承孔8的孔壁。通过这样的设置,将后积油槽4收集的润滑油通过后直通油道13输送到输入轴后轴承孔8内,使输入轴后轴承孔8内的轴承能够得到充分润滑。
所述后分配油道还包括后连通油道14,后连通油道14设置在输入轴后轴承孔8与中间轴后轴承孔9之间的后壳体2内,其右上端位于输入轴前轴承孔5的孔壁,其左下端位于中间轴后轴承孔9的孔壁。通过这样的设置,将输入轴后轴承孔8内的润滑油通过后连通油道14输送到中间轴后轴承孔9内,使中间轴后轴承孔9内的轴承能够得到充分润滑。
这里要说明的是,前直通油道一10、前连通油道11、前直通油道二12都是设在前壳体1内的油孔,而并不是开设在前壳体1内壁的油槽。同样,后直通油道13、后连通油道14也是设在后壳体2内的油孔,而并不是开设在后壳体2内壁上的油槽。
上述实施例只用于更清楚的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视为限制本实用新型涵盖的保护范围,任何等价形式的修改都应视为落入本实用新型涵盖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7)

1.一种对变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的轴承充分润滑的油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前壳体(1)输入轴前轴承孔(5)右上方的由凸筋形成的瓦片状的前积油槽(3)和设置在后壳体(2)输入轴后轴承孔(8)左上方的由凸筋形成的瓦片状的后积油槽(4),前积油槽(3)的前端和后积油槽(4)的后端分别与前壳体(1)和后壳体(2)一体连接,前积油槽(3)的后端与后积油槽(4)的前端相吻合,前壳体(1)与后壳体(2)合装时,前积油槽(3)和后积油槽(4)对接形成整体集油槽;所述油道结构还包括从前积油槽(3)通向位置低于前积油槽(3)各轴承孔的前分配油道和从后积油槽(4)通向位置低于后积油槽(4)各轴承孔的后分配油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变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的轴承充分润滑的油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积油槽(3)的左侧与前壳体(1)的前壳封边(101)一体连接,前积油槽(3)的右侧与前壳体(1)的前壳封边(101)之间留有收集飞溅润滑油的前溅油入口(301),后积油槽(4)的右侧与后壳体(2)的后壳封边(201)一体连接,后积油槽(4)的左侧与后壳体(2)的后壳封边(201)之间留有收集飞溅润滑油的后溅油入口(4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变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的轴承充分润滑的油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分配油道包括前直通油道一(10),前直通油道一(10)设置在前积油槽(3)与输入轴前轴承孔(5)之间的前壳体(1)内,其右上端位于前积油槽(3)的槽底,其左下端位于输入轴前轴承孔(5)的孔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变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的轴承充分润滑的油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分配油道还包括前连通油道(11),前连通油道(11)设置在输入轴前轴承孔(5)与中间轴前轴承孔(6)之间的前壳体(1)内,其左上端位于输入轴前轴承孔(5)的孔壁,其右下端位于中间轴前轴承孔(6)的孔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变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的轴承充分润滑的油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分配油道还包括前直通油道二(12),前直通油道二(12)设置在前积油槽(3)与差速器前轴承孔(7)之间的前壳体(1)内,其左上端位于前积油槽(3)的槽底,其右下端位于差速器前轴承孔(7)的孔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变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的轴承充分润滑的油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分配油道包括后直通油道(13),后直通油道(13)设置在后积油槽(4)与输入轴后轴承孔(8)之间的后壳体(2)内,其左上端位于后积油槽(4)的槽底,其右下端位于输入轴后轴承孔(8)的孔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对变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的轴承充分润滑的油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分配油道还包括后连通油道(14),后连通油道(14)设置在输入轴后轴承孔(8)与中间轴后轴承孔(9)之间的后壳体(2)内,其右上端位于输入轴前轴承孔(5)的孔壁,其左下端位于中间轴后轴承孔(9)的孔壁。
CN202120436540.XU 2021-03-01 2021-03-01 一种对变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的轴承充分润滑的油道结构 Active CN2143314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36540.XU CN214331441U (zh) 2021-03-01 2021-03-01 一种对变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的轴承充分润滑的油道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36540.XU CN214331441U (zh) 2021-03-01 2021-03-01 一种对变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的轴承充分润滑的油道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331441U true CN214331441U (zh) 2021-10-01

Family

ID=778861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436540.XU Active CN214331441U (zh) 2021-03-01 2021-03-01 一种对变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的轴承充分润滑的油道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3314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30249B2 (ja) 水冷モータのフロントベアリング油潤滑機構及びモータ駆動アセンブリ
CN111197649B (zh) 一种减速器壳体结构及电动汽车
CN109084011B (zh) 一种变速器润滑系统
CN111609119A (zh) 一种对变速器轴承进行飞溅润滑的方法及油道结构
CN115264038A (zh) 一种冷却润滑装置、混合动力式驱动系统及车辆
CN208057908U (zh) 电驱动总成润滑系统
CN210290680U (zh) 变速器及其变速器壳体
CN214331441U (zh) 一种对变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的轴承充分润滑的油道结构
CN213512006U (zh) 汽车变速器引导式输油机构
CN115076347A (zh) 油冷电驱用减速器总成
CN219734191U (zh) 一种保证减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后端轴承润滑的导油结构
CN216843034U (zh) 一种变速箱轴承润滑导油部件
CN212389731U (zh) 一种对变速器轴承进行飞溅润滑的油道结构
CN211259597U (zh) 一种变速器润滑结构
CN213575380U (zh) 一种变速器及汽车
CN219755281U (zh) 一种双离合器变速箱壳体结构
JPH10205318A (ja) 動力取出し装置用の潤滑油路装置
CN214999304U (zh) 一种风电齿轮箱太阳轮花键强制润滑结构
CN211550500U (zh) 一种减速机壳体
CN217177356U (zh) 一种改善变速器齿轮润滑的油槽结构及变速箱壳体
CN218326143U (zh) 一种减速机的自动集油结构
CN212056668U (zh) 一种高速电机的轴承支撑结构
CN211259599U (zh) 一种新能源变速箱壳体结构
CN212690762U (zh) 一种对电机轴冷却以及花键润滑的结构
CN216666404U (zh) 一种热稳定性强的床头箱用立式自润滑齿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