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55281U - 一种双离合器变速箱壳体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离合器变速箱壳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55281U
CN219755281U CN202321288774.XU CN202321288774U CN219755281U CN 219755281 U CN219755281 U CN 219755281U CN 202321288774 U CN202321288774 U CN 202321288774U CN 219755281 U CN219755281 U CN 2197552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clutch
transmission
cavity
hous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8877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婷婷
邓智辉
何敏
洪昕
辜立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gna PT Powertrain Jiangx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gna PT Powertrain Jiangx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gna PT Powertrain Jiangxi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gna PT Powertrain Jiangx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8877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552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552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552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离合器变速箱壳体结构,其在变速器腔和离合器腔之间的分隔板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导油孔和回油孔,在离合器侧设置有冷却水道。本实用新型提高的双离合器变速箱壳体可通过导油孔将变速器腔中工作的变速箱油传递至离合器腔,对离合器腔进行冷却和润滑,同时在变速器腔中,通过离合器腔的侧壁与冷却水道中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对离合器侧的变速箱油进行降温,降温后的变速箱油在重力作用下,通过下部的回油孔返回至变速器腔,完成变速箱油对变速器和离合器的润滑和冷却一次工作循环,其循环路径短,可提高变速箱油的冷却效果,进而提高对变速器和离合器的冷却效果,提高双离合器变速箱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双离合器变速箱壳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变速箱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离合器变速箱壳体结构。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手动变速箱中,其换挡过程中的动力传送从“有”到“无”再到“有”进行变化,使得发动机到车轮的动力输出不能连续,出现有“换挡冲击”或“扭矩中断”现象,影响驾驶体验,并且由于动力的间息中断,动力输出率受到影响,换挡操作会增加了整车油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车辆设备性能的要求除舒适性外,对换挡速度、换挡冲击感、燃油经济性等性能的考量越来越多,随着产品需求的进步和汽车工业的发展,双离合器变速箱应运而生,双离合器变速箱从“逐渐退出”一个挡位并“逐渐接入”另一个挡位,它消除了手动变速箱在换挡时的扭矩中断感,使驾驶更灵敏,有效的解决了换挡中的动力中断问题。
其中,变速器腔和离合器腔双腔共用变速箱油,变速箱油既作为变速器的齿轮组、轴承等的润滑油,又作为离合器的润滑油兼液压油,在现有技术中,双离合器变速箱的冷却水道仅设置于变速器侧或离合器侧,变速箱油分为两路输出,分别参与变速器腔和离合器腔的油循环,只在一侧的油循环中进行冷却,待合并后再整体冷却,冷却效果差,而双离合器的发热更大,如果变速箱油长时间处于高温,不仅影响油液的润滑性能,还会加速离合器摩擦片的磨损,导致变速箱失效,所以双离合变速箱的冷却系统有待提升。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离合器变速箱壳体结构,实现变速箱油在离合器腔和变速器腔之间的快速循环,提高变速箱油的冷却效果,提高双离合器变速箱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双离合器变速箱壳体结构,包括:分别位于分隔板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变速器腔和离合器腔,其中,
所述分隔板竖直设置,所述分隔板的上部设置连通所述分隔板两侧的导油孔,下部设置有连通所述变速器腔和所述离合器腔的回油孔;
所述离合器腔的外侧设置有冷却水道,所述冷却水道沿所述离合器腔的周向设置。
可选地,所述分隔板上还设置有集油槽,所述集油槽由所述分隔板的第一侧凹向第二侧,所述导油孔设置于所述集油槽的最低点。
可选地,所述分隔板的第一侧还设置有挡油筋,所述挡油筋设置于所述集油槽底壁位置。
可选地,所述挡油筋突出所述分隔板的第一侧面设置,且沿突出方向向上翘起。
可选地,所述分隔板的第二侧还设置有导油筋,所述导油筋设置于所述导油孔的下方。
可选地,所述导油筋由所述导油孔朝上方延伸。
可选地,所述离合器腔的侧壁设置有散热筋,所述散热筋沿所述离合器腔的周向布置。
可选地,所述散热筋设置于所述离合器腔的侧壁的外侧和内侧的至少一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离合器变速箱壳体结构在变速器腔和离合器腔之间的分隔板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导油孔和回油孔,在离合器侧设置有冷却水道,其中,可通过导油孔将变速器腔中工作的变速箱油传递至离合器腔,对离合器腔进行冷却和润滑,同时在变速器腔中,通过离合器腔的侧壁与冷却水道中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对离合器侧的变速箱油进行降温,降温后的变速箱油在重力作用下,通过下部的回油孔返回至变速器腔,完成变速箱油对变速器和离合器的润滑和冷却一次工作循环,其循环路径短,可提高变速箱油的冷却效果,进而提高对变速器和离合器的冷却效果,提高双离合器变速箱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双离合器变速箱壳体结构的变速器侧结构示意图;
图3和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双离合器变速箱壳体结构的离合器侧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分隔板10、挡油筋11、集油槽12、导油筋13、导油孔21、回油孔22、冷却水道30、散热筋31。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现有技术中,双离合器变速箱的冷却水道仅设置于变速器侧或离合器侧,变速箱油分为两路输出,分别参与变速器腔和离合器腔的油循环,只在一侧的油循环中进行冷却,待合并后再整体冷却,冷却效果差,而双离合器的发热更大,如果变速箱油长时间处于高温,不仅影响油液的润滑性能,还会加速离合器摩擦片的磨损,导致变速箱失效,所以双离合变速箱的冷却系统有待提升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双离合器变速箱壳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其中,包括分别位于分隔板10的第一侧(第一侧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和第二侧(第二侧结构如图3和图4所示)的变速器腔和离合器腔,所述分隔板10竖直设置,其上除了设置有多个传动轴安装孔、定位装配孔之外,在所述分隔板10的上部还设置连通所述分隔板10两侧的导油孔21,下部设置有连通所述变速器腔和所述离合器腔的回油孔22;所述离合器腔的外侧设置有冷却水道30,所述冷却水道30沿所述离合器腔的周向设置。
本实施例的双离合器变速箱壳体结构在变速器腔和离合器腔之间的分隔板10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导油孔21和回油孔22,冷却水道30设置在离合器侧,在运行中,变速箱油在变速器腔中通过变速器齿轮带动飞溅,由分隔板10的上部导入离合器腔,对离合器腔中的离合器进行润滑,并通过离合器腔的侧壁,与冷却水道30中的冷却水(冷却液)进行热交换,进行降温,降温后的变速箱油在重力作用下,通过下部的回油孔22返回至变速器腔。
整体上,变速箱油由低温状态对变速器进行润滑和降温,再由导油孔传递至离合器腔,对离合器进行润滑和降温,同时在离合器腔中实现变速箱油的降温,使返回变速器腔的变速箱油再回到低温状态,实现了变速箱油的单线循环,对双离合器变速箱的变速器和离合器的冷却和润滑的可靠性高,提高了双离合器变速箱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分隔板10上还设置有集油槽12,所述集油槽12由所述分隔板10的第一侧凹向第二侧,所述导油孔21设置于所述集油槽12指向所述第二侧的最低点,以保障通过集油槽12由导油孔21输出的变速箱油的传递可靠性,避免变速箱油通过集油槽的回形结构的逆冲和淤积。
通过集油槽12的布置,可提高对变速器腔中飞溅的变速箱油的收集效率,提高变速器腔的变速箱油通过导油孔21传递至变速器腔的效率,进而提高变速箱油的循环速度,提高冷却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分隔板10的第一侧还设置有挡油筋11,所述挡油筋11设置于所述集油槽12底壁位置,使得通过变速器齿轮飞溅起的变速箱油在自然下落中,可被挡油筋11阻挡,并顺着挡油筋11流入集油槽12,进一步提高对变速器腔的变速箱油的收集效率,提高变速箱油的循环速度,提高冷却效果。
其中,为实现挡油筋11的功能,挡油筋11突出分隔板10的第一侧的板面设置,其具体突出量根据双离合器变速箱的实际可用空间适应性设计,本申请对此不做特别限制。
其中,挡油筋11还沿突出方向向上翘起,使得集于挡油筋11上的变速箱油可尽量导入集油槽12,降低集于挡油筋11上的变速箱油再次返回变速器腔的可能性,提高导油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集油槽12上还设置有加强筋,以保障集油槽12的表面结构可靠性,提高集油导油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分隔板10的第二侧还设置有导油筋13,所述导油筋13设置于所述导油孔21的下方,可将通过导油孔21传递至离合器腔的变速箱油由导油筋13的延伸路径逐步送入离合器腔,提高变速箱油在离合器腔内的分散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油筋13由所述导油孔21朝上方延伸,使得由导油孔21导入离合器腔的变速箱油可沿导油筋13的延伸方向,向上输出,向离合器的轮边靠近,同时顺着离合器的旋转方向延伸,可进一步提高进入离合器腔的变速箱油对离合器的冷却润滑效果。
其中,导油筋13还可延伸至分隔板10上的装配孔,以提高导油筋13的结构可靠性。
为提高冷却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离合器腔的侧壁设置有散热筋31,所述散热筋31沿所述离合器腔的周向布置,以提高离合器腔的侧壁面积,提高热交换区域面积,提高冷却效果。
其中,所述散热筋可设置于所述离合器腔的侧壁的外侧或内侧,或者同时设置于离合器腔的侧壁的外侧和内侧,覆盖度越高,散热效果越好。
在本实施例中,挡油筋11、集油槽12、导油孔21和导油筋13设置于分隔板的上部,且偏向一侧设置,具体的,偏向变速器和离合器的轴齿结构的转动顺方向。
以图1为参考,变速器的轴齿结构逆时针转动,挡油筋11、集油槽12和导油孔21偏向左侧设置,使得被变速器的轴齿结构飞溅的变速箱油容易飞溅至挡油筋11的上方,而通过挡油筋11集如集油槽12。
以图3为参考,离合器的轴齿结构顺时针转动,集油槽12、导油孔21和导油筋13偏向右侧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离合器变速箱壳体结构在变速器腔和离合器腔之间的分隔板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导油孔和回油孔,离合器侧设置有冷却水道,可通过导油孔将变速器腔中工作的变速箱油传递至离合器腔,对离合器腔进行冷却和润滑,同时在变速器腔中,通过离合器腔的侧壁与冷却水道进行热交换,对变速箱油进行降温,降温后的变速箱油在重力作用下,通过下部的回油孔返回至变速器腔,完成变速箱油对变速器和离合器的润滑和冷却一次工作循环,其循环路径短,可提高变速箱油的冷却效果,进而提高对变速器和离合器的冷却效果,提高双离合器变速箱的可靠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8)

1.一种双离合器变速箱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位于分隔板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变速器腔和离合器腔,其中,
所述分隔板竖直设置,所述分隔板的上部设置连通所述分隔板两侧的导油孔,下部设置有连通所述变速器腔和所述离合器腔的回油孔;
所述离合器腔的外侧设置有冷却水道,所述冷却水道沿所述离合器腔的周向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箱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上还设置有集油槽,所述集油槽由所述分隔板的第一侧凹向第二侧,所述导油孔设置于所述集油槽的最低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箱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的第一侧还设置有挡油筋,所述挡油筋设置于所述集油槽底壁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箱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油筋突出所述分隔板的第一侧面设置,且沿突出方向向上翘起。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箱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的第二侧还设置有导油筋,所述导油筋设置于所述导油孔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箱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筋由所述导油孔朝上方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箱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腔的侧壁设置有散热筋,所述散热筋沿所述离合器腔的周向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箱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筋设置于所述离合器腔的侧壁的外侧和内侧的至少一侧。
CN202321288774.XU 2023-05-25 2023-05-25 一种双离合器变速箱壳体结构 Active CN2197552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88774.XU CN219755281U (zh) 2023-05-25 2023-05-25 一种双离合器变速箱壳体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88774.XU CN219755281U (zh) 2023-05-25 2023-05-25 一种双离合器变速箱壳体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55281U true CN219755281U (zh) 2023-09-26

Family

ID=880844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88774.XU Active CN219755281U (zh) 2023-05-25 2023-05-25 一种双离合器变速箱壳体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552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22787B2 (en) Transmission gear train baffle
JPH09195764A (ja) 変速機冷却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変速機等
CN111197649B (zh) 一种减速器壳体结构及电动汽车
CN107110332A (zh) 变速器
CN111520464B (zh) 一种变速器齿轮箱壳体内的甩油结构及其变速器
CN107387735A (zh) 具有润滑油自动集油分配功能的轻量化齿轮箱体
CN208057908U (zh) 电驱动总成润滑系统
CN115750752A (zh) 一种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统以及混合动力车辆
CN219755281U (zh) 一种双离合器变速箱壳体结构
CN209130148U (zh) 一种带有轴承润滑结构的减速器壳体
CN103016697B (zh) 一种改进的差速器润滑装置
CN202182169U (zh) 汽车传动系统中的循环润滑油路
CN207278842U (zh) 具有润滑油自动集油分配功能的轻量化齿轮箱体
JP4288060B2 (ja) 駆動装置の潤滑装置
CN212959793U (zh) 一种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的润滑油循环结构
CN113525066B (zh) 一种混合动力式驱动系统的壳体及车辆
CN212455454U (zh) 电驱动桥及车辆
CN212377246U (zh) 减速器壳体及减速器
CN217056263U (zh) 车辆的动力装置
CN211624165U (zh) 一种差速器挡油盘
CN214331441U (zh) 一种对变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的轴承充分润滑的油道结构
CN217401666U (zh) 一种施工升降机减速器轴承润滑结构及升降机
CN218818068U (zh) 一种导油机构及变速器
CN110822067A (zh) 传动装置辅助润滑结构及减速器
CN215370907U (zh) 变速箱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