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59793U - 一种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的润滑油循环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的润滑油循环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59793U
CN212959793U CN202021531526.XU CN202021531526U CN212959793U CN 212959793 U CN212959793 U CN 212959793U CN 202021531526 U CN202021531526 U CN 202021531526U CN 212959793 U CN212959793 U CN 2129597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cavity
bearing
hole
lubric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3152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建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Zhongqing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zhou Ruizh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zhou Ruizh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zhou Ruizh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53152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597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597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597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的润滑油循环结构,包括变速器本体的壳体,壳体内上部设有用以安装行星齿轮组件的变速器内腔,壳体内下部设有循环内腔,变速器内腔经高于静态时循环内腔油面的进油口连通循环内腔,循环内腔经出油口连通变速器内腔。该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的润滑油循环结构在工作时,变速器内腔的润滑油能够进入循环内腔,再由循环内腔返回变速器内腔,这一过程有利润滑油的循环、散热,有利减少变速器内腔中的搅油能量损失。

Description

一种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的润滑油循环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的润滑油循环结构,涉及行星齿轮变速器领域,尤其涉及少挡位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行星齿轮变速器内部只有变速器内腔,变速器内腔中安装行星齿轮组件和换挡组件,变速器的润滑主要依靠油泵泵油并通过内部油道提供润滑油,增加能量损耗、增加成本和体积;如果不设置油泵及相应的构件,变速器内部需要保持较高的油位,工作时润滑油在变速器内腔中持续搅动,润滑油散热效果差,行星齿轮组件的搅油能量损失大。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的润滑油循环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的润滑油循环结构,包括变速器本体的壳体,壳体内上部设有用以安装行星齿轮组件的变速器内腔,壳体内下部设有循环内腔,变速器内腔经高于静态时循环内腔油面的进油口连通循环内腔,循环内腔经出油口连通变速器内腔。
优选的,循环内腔中设有过滤器。
优选的,变速器内腔中设有润滑通路,润滑通路分别通往变速器内腔中的行星排构件间的待润滑元件、行星轮轴周边待润滑元件、输入轴与输出轴在壳体内部外端周边的待润滑元件。
优选的,输入轴内中部设有第一油道,第一油道左端或两端封闭,第一油道左端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油孔,第一油孔一端与第一油道互通、另一端连通第二油腔,第二油腔连通第一油腔,第一油腔连通第一进油口,第一油孔右边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油孔,第二油孔一端与第一油道互通、另一端朝向行星排构件间的待润滑元件,第一油孔右边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三油孔,第三油孔一端与第一油道互通、另一端朝向行星架的油槽内,优选的是第一油道两端封闭时,第二、第三油孔流通能力总和不大于第一油孔,以确保每个油孔均有润滑油通过。
优选的,输入轴通过第一轴承与壳体转动连接,第一轴承左边设置有油封,防止润滑油从左侧流出到壳体外,第一轴承右侧设置轴承盖,使油封与第一轴承的轴承盖之间形成轴向密封并与壳体和输入轴围成第二油腔;输入轴在壳体内的一端套设在输出轴在壳体内的一端中间,并通过第二轴承连接;输出轴通过第五轴承与壳体转动连接,第五轴承右边设置有油封,防止润滑油从右侧流出到壳体外,第五轴承左侧设有轴承盖,使第五轴承、油封、输出轴和壳体围成第五油腔;输出轴上在与第三油孔同一垂直载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第四油孔,润滑油从第三油孔经第四油孔甩到行星架的油槽内;变速器本体包含至少一个行星排,行星排包含至少一个行星架;行星架由支架、行星轮、行星轮轴、第三轴承、第四轴承和第二挡油板组成;第二挡油板设在行星架右侧面,第二挡油板外侧周边与支架固定连接且密封,内侧周边向外展开,有利于收集润滑油,第二挡油板与支架围成油槽。
优选的,行星轮轴两端与支架固定连接,行星轮轴中间设有第二油道,第二油道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并与油槽互通,行星轮轴径向设置有一端朝向中间第三轴承的第六油孔,第六油孔另一端与第二油道互通;行星轮通过第三轴承与行星轮轴转动连接,行星轮两端分别通过第四轴承与支架相对转动连接;输入轴、输出轴及行星排构件等相对转动件均通过第二轴承连接。
优选的,壳体内输入轴上方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油腔,第一油腔由第一挡油板与壳体围成,第一挡油板上部与壳体保持一定距离,形成第一进油口且第一挡油板上部位置低,方便低位飞溅的润滑油进入第一油腔,其余部分周边与壳体固定连接,且连接处密封,第一油腔出油口设置在第一油腔底部并与第二油腔互通;第一油腔内设有第一过滤器;第一挡油板右侧面底部加工有第一导油筋,第一导油筋自上往下朝第一轴承倾斜,飞溅的润滑油可以顺着第一导油筋流到第一轴承,供其润滑;变速器本体右侧的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导油筋,第二导油筋自右上往左下延伸到油槽内圈内,但不与行星架的支架和第二挡油板干涉,第二导油筋下段内部开有往第五油腔延伸的第七油孔,使润滑油可以流到第五油腔;输入轴与行星排的构件之一固定或滑动连接,输出轴与行星排的其它构件之一固定或滑动连接;行星排的外侧设置有换挡机构,换挡机构依设计意图与行星排相关构件固定连接或滑动连接。
优选的,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的第二轴承在靠近第三油孔侧设有环形油槽,环形油槽的内圈与输入轴具有间隙,间隙连通第三油孔或第四油孔。
优选的,循环内腔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油腔,第三油腔的进油口为第二进油口,第二进油口朝上并处于第三油腔高位,第三油腔通过至少一个第八油孔与第四油腔互通,第八油孔设置在第三油腔下部,但高于壳体底部,防止润滑油流动时搅动底部的沉淀物;循环内腔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四油腔,第四油腔上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九油孔做为出油口,第九油孔低于变速器内腔中所有转动件,第四油腔在第八、第九油孔中间设有第二过滤器。
优选的,第八油孔流通能力或第九油孔流通能力小于第二进油口在变速器高转速时接收飞溅润滑油能力,以使第三油腔能有一定调节油位的能力;第八油孔和第九油孔流通能力均不小于变速器低速时第二进油口进油能力,以免低速时油位下降太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的润滑油循环结构在工作时,变速器内腔的润滑油能够进入循环内腔,再由循环内腔返回变速器内腔,循环内腔有利于延长润滑油的流动路径且与壳体接触面积更大,换挡机构和行星齿轮组搅油损失小,这一过程有利润滑油的循环、散热,有利减少变速器内腔中的搅油能量损失。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的剖视图。
图中:壳体1,变速器内腔2,循环内腔3,输入轴4,第一油道5,第一油孔6,第二油腔7,第一油腔8,第一进油口9,第二油孔10,第三油孔11,油槽12,第一轴承13,第二轴承14,输出轴15,第五轴承16,第五油腔17,第四油孔18,行星排19,太阳轮20,支架21,行星轮22,行星轮轴23,第三轴承24,第四轴承25,第二挡油板26,第二油道27,第六油孔28,第一挡油板29,第一过滤器30,第一导油筋31,第二导油筋32,第七油孔33,换挡机构34,第十油孔35,第五油孔36,环形油槽37,第三油腔38,第二进油口39,第八油孔40,第四油腔41,第九油孔42,第二过滤器43,行星架44,齿圈45,离合器毂46,离合器鼓47,制动器48,制动器摩擦片49,制动器钢片50。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2所示,一种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的润滑油循环结构,包括变速器本体的壳体1,壳体内上部设有用以安装行星齿轮组件的变速器内腔2,壳体内下部设有循环内腔3,变速器内腔经高于静态时循环内腔油面的进油口连通循环内腔,循环内腔经出油口连通变速器内腔。润滑油流动过程与壳体接触面积更大,更有利散热。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循环内腔中设有过滤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变速器内腔中设有润滑通路,润滑通路分别通往变速器内腔中的行星排构件间的待润滑元件、行星轮轴周边待润滑元件、输入轴与输出轴在壳体内部外端周边的待润滑元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输入轴4内中部设有第一油道5,第一油道左端或两端封闭,第一油道左端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油孔6,第一油孔一端与第一油道互通、另一端连通第二油腔7,第二油腔连通第一油腔8,第一油腔连通第一进油口9,第一油孔右边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油孔10,第二油孔一端与第一油道互通、另一端朝向行星排构件间的待润滑元件,第一油孔右边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三油孔11,第三油孔一端与第一油道互通、另一端朝向行星架的油槽12内,优选的是第一油道两端封闭时,第二、第三油孔流通能力总和不大于第一油孔,以确保每个油孔均有润滑油通过。第一进油口形状与大小根据变速器内腔形状与大小而定,以方便更多的接收飞溅的润滑油为原则。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输入轴通过第一轴承13与壳体转动连接,第一轴承左边设置有油封,防止润滑油从左侧流出到壳体外,第一轴承右侧设置轴承盖,使油封与第一轴承的轴承盖之间形成轴向密封并与壳体和输入轴围成第二油腔;输入轴在壳体内的一端套设在输出轴在壳体内的一端中间,并通过第二轴承14连接;输出轴15通过第五轴承16与壳体转动连接,第五轴承右边设置有油封,防止润滑油从右侧流出到壳体外,第五轴承左侧设有轴承盖,使第五轴承、油封、输出轴和壳体围成第五油腔17;输出轴上在与第三油孔同一垂直载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第四油孔18,润滑油从第三油孔经第四油孔甩到行星架的油槽内;变速器本体的行星排19包含至少一个太阳轮20、一个齿圈和一个行星架;行星架由支架21、行星轮22、行星轮轴23、第三轴承24、第四轴承25和第二挡油板26组成;第二挡油板设在行星架右侧面,第二挡油板外侧周边与支架固定连接且密封,内侧周边向外展开,有利于收集润滑油,第二挡油板与支架围成油槽。第二轴承包含但不限于平面轴承、深沟球、滚针轴承、滑动轴承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行星轮轴两端与支架固定连接,行星轮轴中间设有第二油道27,第二油道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并与油槽互通,行星轮轴径向设置有一端朝向中间第三轴承的第六油孔28,第六油孔另一端与第二油道互通;行星轮通过第三轴承与行星轮轴转动连接,行星轮两端分别通过第四轴承与支架相对转动连接;输入轴、输出轴及行星排构件等相对转动件均通过第二轴承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内输入轴上方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油腔,优选的第一油腔为一个,第一油腔由第一挡油板29与壳体围成,第一挡油板上部与壳体保持一定距离,形成第一进油口且第一挡油板上部位置低,方便低位飞溅的润滑油进入第一油腔,其余部分周边与壳体固定连接,且连接处密封,第一油腔出油口设置在第一油腔底部并与第二油腔互通;第一油腔内设有第一过滤器30;第一挡油板右侧面底部加工有第一导油筋31,第一导油筋自上往下朝第一轴承倾斜,飞溅的润滑油可以顺着第一导油筋流到第一轴承,供其润滑;变速器本体右侧的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导油筋32,第二导油筋自右上往左下延伸到油槽内圈内,但不与行星架的支架和第二挡油板干涉,第二导油筋下段内部开有往第五油腔延伸的第七油孔33,使润滑油可以流到第五油腔;输入轴与行星排的构件之一固定或滑动连接,输出轴与行星排的其它构件之一固定或滑动连接;优选的是太阳轮与输入轴滑动连接,输出轴与行星架滑动连接;行星排换挡机构34中的离合器毂与输入轴固定连接,离合器鼓与齿圈固定连接,制动器中摩擦片内侧花键与齿圈滑动连接,钢片与壳体滑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的第二轴承在靠近第三油孔侧设有环形油槽37,环形油槽的内圈与输入轴具有间隙,间隙连通第三油孔或第四油孔。环形油槽可以随时保存一定的润滑油,且环形油槽与第二轴承位连通,在变速器转动时保存的润滑油可以流到第二轴承处,供其润滑。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循环内腔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油腔38,优选的是在底部左右两边各设置一个第三油腔,第三油腔的进油口为第二进油口39,第二进油口朝上并处于第三油腔高位,第二进油口形状与大小以方便更多接收飞溅润滑油为原则,第三油腔通过至少一个第八油孔40与第四油腔41互通,第八油孔设置在第三油腔下部,但高于壳体底部,防止润滑油流动时搅动底部的沉淀物;循环内腔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四油腔,第四油腔上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九油孔42做为出油口,第九油孔低于变速器内腔中所有转动件,第四油腔在第八、第九油孔中间设有第二过滤器43。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八油孔流通能力或第九油孔流通能力小于第二进油口在变速器高转速时接收飞溅润滑油能力,以使第三油腔能有一定调节油位的能力;第八油孔和第九油孔流通能力均不小于变速器低速时第二进油口进油能力,以免低速时油位下降太多。第三、第四油腔在壳体上加工而成,也可单独加工然后与壳体固接,并且连接处密封,优选的是在壳体上加工而成,第三、第四油腔除第二进油口及出油口外,其余部分密封。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离合器鼓上开设至少一个第十油孔35,进入离合器摩擦副的润滑油从第十油孔甩出回到变速器内腔。
该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的工作原理为:
S11:变速器在输入转速较低时,飞溅的润滑油很少,从而进入第一油腔、第三油腔的润滑油不多,油位保持较高位置,半径较大的需润滑的元件局部浸在润滑油面下,利用润滑油的粘性通过旋转可以将润滑油带到较高位,确保需要润滑的元件保持润滑状态;由于第二油腔、第五油腔和环形油槽具有随时保存润滑油的能力,此时半径较小的第一轴承、第五轴承分别利用第二油腔、第五油腔所储润滑油满足润滑条件,部分半径较小的第二轴承利用旁边环形油槽内的润滑油保持润滑状态;
S12:当长时间处于这个状态时,第二油腔、第五油腔和环形油槽所储润滑油随着旋转逐渐减少,另一方面,飞溅进入第一油腔的润滑油逐渐增多,进入第一油腔的润滑油经第一过滤器流到第二油腔,供第一轴承和同侧的油封润滑,同时大部分从第一油孔流入到第一油道,然后部分从第二油孔甩到第二轴承,部分从第三油孔经第四油孔甩到行星架的油槽内,进而进入第二油道从第六油孔甩到第三轴承,然后到第四轴承,飞溅到第二导油筋的润滑油顺着导油筋经第七油孔流入到第五油腔,供第五轴承和同侧的油封润滑,此时,虽然飞溅进入第一油腔和从第二导油筋进入第五油腔的润滑油不多,但在低转速下轴承及相关零件甩油少,所以仍能满足润滑要求;
S13:此时,虽然油位处于高位,但因转速低,搅油能量损失极小。
S21:在高速且处于制动器制动时,制动器、齿圈和离合器鼓被制动,此时旋转半径较小,飞溅的润滑油较多,一部分飞溅的润滑油从第一进油口进入第一油腔,也有部分润滑油从第三油腔进油口进入第三油腔,旋转半径小每次搅起的润滑油不多,但搅动速度高,所以油位有所降低,使油位处于中位处;
S22:由于油位处于中位处,行星轮、第四轴承、第三轴承和离合器摩擦片部分浸入油面下,通过转动可带动润滑油使其它部分得到润滑,同时由于以下各过程使待润滑元件进一步得到充分润滑;
S23:进入第一油腔的润滑油流入到第一油道,然后从第二油孔甩向第二轴承,从第三油孔经第四油孔甩向行星架的油槽内;
S24:飞溅到第二导油筋的润滑油顺着导油筋往下流,部分经第七油孔流入到第五油腔,供第五轴承和同侧的油封润滑,另有部分继续顺着导油筋往下流入行星架的油槽,与从第三、第四油孔甩入的润滑油一起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流入第二油道,然后从第六油孔甩到第三轴承,然后继续流到第四轴承;
S25:甩向第三轴承和第四轴承的润滑油在离心力作用下经第五油孔甩向摩擦副,有利摩擦副的润滑和散热,甩向摩擦副的润滑油在离心力作用下经第十油孔继续往外甩回变速器内腔。
S26:进入第三油腔的润滑油依次经第八油孔、第四油腔、第二过滤器和第九油孔流回变速器内腔,这一过程有利润滑油循环、散热,同时第三油腔具有调节油位的作用,飞溅的润滑油越多,第三油腔油位越高,变速器内腔的油位越低,有利减少搅油能量损失;
S27:此时,虽然转速高,但旋转半径小,且油位下降,所以搅油能量损失小。
S31:在高速且制动器解除制动,离合器结合,此时离合器、制动器摩擦片和齿圈参与旋转,旋转半径较大,因搅动飞溅的润滑油很多,大量的润滑油分别从第一进油口进入第一油腔、第二进油口进入第三油腔,油位大幅降低,处于低位处;
S32:由于油位处于低位处,行星轮、第四轴承、第三轴承和摩擦副浸入油面下的面积较小或不能浸入,依S33、S34、S35步骤可以获得大量润滑油使其得到充分润滑;
S33:同S23;
S34:同S24;
S35:同S25;
S36:同S26;
S37:此时,虽然转速高转动半径大,但油位处于低位,所以搅油造成能量损失不大。
该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不设置油泵及控制装置,同样可以实现润滑、循环、散热和过滤作用,降低失效风险,节省空间、成本和能源;润滑通路分别通往变速器本体的行星排构件间的待润滑元件、行星轮轴周边待润滑元件、输入轴与输出轴在壳体内外端周边待润滑元件,当变速器转速高时,在离心力作用下甩油量也大,要求的供油量相应的也大,此时变速器高转速,飞溅的油量大,进入油腔和储油器的油也多,供给润滑构件的油量也大,低速时润滑油量需求少,供应也少,所以供给的油量可以满足不同工况的需求。本发明的装置润滑供油受温度影响不大,该润滑的部分均得到充分且稳定的润滑,避免因油温问题造成润滑供油不稳定,本系统尤其适用新能源汽车少挡位行星齿轮变速器。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以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的润滑油循环结构。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的润滑油循环结构,包括变速器本体的壳体,其特征在于:壳体内上部设有用以安装行星齿轮组件的变速器内腔,壳体内下部设有循环内腔,变速器内腔经高于静态时循环内腔油面的进油口连通循环内腔,循环内腔经出油口连通变速器内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的润滑油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循环内腔中设有过滤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的润滑油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变速器内腔中设有润滑通路,润滑通路分别通往变速器内腔中的行星排构件间的待润滑元件、行星轮轴周边待润滑元件、输入轴与输出轴在壳体内部外端周边的待润滑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的润滑油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输入轴内中部设有第一油道,第一油道左端或两端封闭,第一油道左端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油孔,第一油孔一端与第一油道互通、另一端连通第二油腔,第二油腔连通第一油腔,第一油腔连通第一进油口,第一油孔右边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油孔,第二油孔一端与第一油道互通、另一端朝向行星排构件间的待润滑元件,第一油孔右边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三油孔,第三油孔一端与第一油道互通、另一端朝向行星架的油槽内,第一油道两端封闭时,第二、第三油孔流通能力总和不大于第一油孔,以确保每个油孔均有润滑油通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的润滑油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输入轴通过第一轴承与壳体转动连接,第一轴承左边设置有油封,防止润滑油从左侧流出到壳体外,第一轴承右侧设置轴承盖,使油封与第一轴承的轴承盖之间形成轴向密封并与壳体和输入轴围成第二油腔;输入轴在壳体内的一端套设在输出轴在壳体内的一端中间,并通过第二轴承连接;输出轴通过第五轴承与壳体转动连接,第五轴承右边设置有油封,防止润滑油从右侧流出到壳体外,第五轴承左侧设有轴承盖,使第五轴承、油封、输出轴和壳体围成第五油腔;输出轴上在与第三油孔同一垂直载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第四油孔,润滑油从第三油孔经第四油孔甩到行星架的油槽内;变速器本体包含至少一个行星排,行星排包含至少一个行星架;行星架由支架、行星轮、行星轮轴、第三轴承、第四轴承和第二挡油板组成;第二挡油板设在行星架右侧面,第二挡油板外侧周边与支架固定连接且密封,内侧周边向外展开,有利于收集润滑油,第二挡油板与支架围成油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的润滑油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行星轮轴两端与支架固定连接,行星轮轴中间设有第二油道,第二油道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并与油槽互通,行星轮轴径向设置有一端朝向中间第三轴承的第六油孔,第六油孔另一端与第二油道互通;行星轮通过第三轴承与行星轮轴转动连接,行星轮两端分别通过第四轴承与支架相对转动连接;输入轴、输出轴及行星排构件等相对转动件均通过第二轴承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的润滑油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壳体内输入轴上方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油腔,第一油腔由第一挡油板与壳体围成,第一挡油板上部与壳体保持一定距离,形成第一进油口且第一挡油板上部位置低,方便低位飞溅的润滑油进入第一油腔,其余部分周边与壳体固定连接,且连接处密封,第一油腔出油口设置在第一油腔底部并与第二油腔互通;第一油腔内设有第一过滤器;第一挡油板右侧面底部加工有第一导油筋,第一导油筋自上往下朝第一轴承倾斜,飞溅的润滑油可以顺着第一导油筋流到第一轴承,供其润滑;变速器本体右侧的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导油筋,第二导油筋自右上往左下延伸到油槽内圈内,但不与行星架的支架和第二挡油板干涉,第二导油筋下段内部开有往第五油腔延伸的第七油孔,使润滑油可以流到第五油腔;输入轴与行星排的构件之一固定或滑动连接,输出轴与行星排的其它构件之一固定或滑动连接;行星排的外侧设置有换挡机构,换挡机构依设计意图与行星排相关构件固定连接或滑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的润滑油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的第二轴承在靠近第三油孔侧设有环形油槽,环形油槽的内圈与输入轴具有间隙,间隙连通第三油孔或第四油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的润滑油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循环内腔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油腔,第三油腔的进油口为第二进油口,第二进油口朝上并处于第三油腔高位,第三油腔通过至少一个第八油孔与第四油腔互通,第八油孔设置在第三油腔下部,但高于壳体底部,防止润滑油流动时搅动底部的沉淀物;循环内腔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四油腔,第四油腔上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九油孔做为出油口,第九油孔低于变速器内腔中所有转动件,第四油腔在第八、第九油孔中间设有第二过滤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的润滑油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第八油孔流通能力或第九油孔流通能力小于第二进油口在变速器高转速时接收飞溅润滑油能力,以使第三油腔能有一定调节油位的能力;第八油孔和第九油孔流通能力均不小于变速器低速时第二进油口进油能力,以免低速时油位下降太多。
CN202021531526.XU 2020-07-29 2020-07-29 一种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的润滑油循环结构 Active CN2129597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31526.XU CN212959793U (zh) 2020-07-29 2020-07-29 一种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的润滑油循环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31526.XU CN212959793U (zh) 2020-07-29 2020-07-29 一种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的润滑油循环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59793U true CN212959793U (zh) 2021-04-13

Family

ID=75345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31526.XU Active CN212959793U (zh) 2020-07-29 2020-07-29 一种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的润滑油循环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5979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60500A (zh) * 2021-12-03 2022-02-18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dct变速器的润滑油自动调控系统及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60500A (zh) * 2021-12-03 2022-02-18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dct变速器的润滑油自动调控系统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46405B2 (en) Variable lubricant level in a differential sump
US4879921A (en) Transaxle casing for automatic transmission
WO2009012071A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ubricating a differential in an axle assembly
US20100236357A1 (en) Transmission gear train baffle
CN107387735A (zh) 具有润滑油自动集油分配功能的轻量化齿轮箱体
US6238312B1 (en) Vehicular transmission
JP5295019B2 (ja)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の潤滑構造
CN212959793U (zh) 一种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的润滑油循环结构
JP2015124822A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4200708B2 (ja) 自動変速機
CN103016697B (zh) 一种改进的差速器润滑装置
CN207278842U (zh) 具有润滑油自动集油分配功能的轻量化齿轮箱体
CN111750045A (zh) 行星减速装置、驱动桥总成及车辆
JP2011106610A (ja) 減速機のスラストブシュ潤滑構造
CN212717911U (zh) 一种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
CN211624165U (zh) 一种差速器挡油盘
CN211175236U (zh) 一种带有轴承润滑结构的高转速横置单级减速箱
CN106678346A (zh) 一种用于驱动桥轴承的润滑结构
JP2018031447A (ja) 動力伝達装置
CN113819230B (zh) 无油泵的行星齿轮机构润滑结构
CN113803444A (zh) 一种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JPH08121567A (ja) オイルポンプ構造
CN207195629U (zh) 一种主动润滑集油盒
JP3487065B2 (ja) トランスファの潤滑装置
CN110725929A (zh) 一种减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Room 1510, 15th floor, Zhongqing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er, No.10, Keji East Road, Shangjie Town, Minhou County, Fu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350108

Patentee after: Fujian Zhongqing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1510, 15th floor, Zhongqing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er, No.10, Keji East Road, Shangjie Town, Minhou County, Fu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350108

Patentee before: FUZHOU RUIZH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