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57630U - 波导管滤波器 - Google Patents

波导管滤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57630U
CN212257630U CN202020032655.8U CN202020032655U CN212257630U CN 212257630 U CN212257630 U CN 212257630U CN 202020032655 U CN202020032655 U CN 202020032655U CN 212257630 U CN212257630 U CN 2122576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onator
resonators
waveguide filter
column
no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03265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朴南信
申铅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MW Inc
Original Assignee
KMW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MW Inc filed Critical KMW In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576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576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20Frequency-selective devices, e.g. filters
    • H01P1/2002Dielectric waveguide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20Frequency-selective devices, e.g.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20Frequency-selective devices, e.g. filters
    • H01P1/201Filters for transverse electromagnetic waves
    • H01P1/205Comb or interdigital filters; Cascaded coaxial cavities
    • H01P1/2053Comb or interdigital filters; Cascaded coaxial cavities the coaxial cavity resonators being disposed parall to each o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20Frequency-selective devices, e.g. filters
    • H01P1/207Hollow waveguide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20Frequency-selective devices, e.g. filters
    • H01P1/207Hollow waveguide filters
    • H01P1/208Cascaded cavities; Cascaded resonators inside a hollow waveguide structure
    • H01P1/2088Integrated in a substr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7/00Resonators of the waveguide ty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rol Of Motors That Do Not Use Commut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利用共振器且通过交叉耦合来强化特定通带特性的波导管滤波器,包括:外壳,形成多个共振块;多个共振器,由在上述多个共振块的各个共振块所设置的共振器柱形成;多个隔板,形成于上述多个共振块的边界,用于区分各个共振块;以及槽口柱,与上述多个共振器相邻设置并形成相邻的多个共振器之间的交叉耦合,上述槽口柱根据位置或形态来变更上述多个共振器之间的交叉耦合的强度。可通过设置槽口柱,来在限定的空间内设定交叉耦合,根据其位置或形态来变更交叉耦合的特性或强度,从而可简化滤波器的复杂度,可体现滤波器的多种性能。

Description

波导管滤波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天线的波导管滤波器,更详细地,涉及通过包括共振器来利用交叉耦合的波导管滤波器。
背景技术
近来,随着无线通信服务种类的增加,频率环境也逐渐变得复杂。因为用于无线通信的频率受限,有必要尽可能使无线通信频道相邻来有效利用频率资源。
但在提供多种无线通信服务的环境中会发生信号干扰,因此为了使相邻频率资源之间的信号干扰最小化,天线包括对于特定频带的频带滤波器。
通常,为了改善频带滤波器的衰减特性,必须采用传输零点(transmission zero,以下称为“槽口(notch)”),并通过在不相邻的共振部件之间采用交叉耦合(crosscoupling)来体现。
在射频(RF)滤波器中,电介质波导管滤波器在周围由导体膜覆盖的电介质块包括用于调整槽口的共振器。共振器被设计成向电磁波赋予共振特性来限制特定频率。
在此情况下,若使偶数个的共振器跳跃交叉耦合,则发生通带的左右对称的槽口,若使奇数个的共振器跳跃交叉耦合,则根据耦合的种类来在左侧或右侧发生一个槽口。
这种通信滤波器的槽口体现,需要根据通信系统的性能形成多样化,但在体现适用于通信系统特性的滤波器方面,其性能将受限。
因此,天线有必要根据通信系统设定不同的滤波器,以便在特定的通带的左右体现槽口。
尤其,当用一个交叉耦合在通带左右体现槽口时,使非左右对称的左侧强力耦合,使右侧弱耦合,在这种情况下,将不可避免地使用2个交叉耦合结构,这种2个交叉耦合对滤波器设计起到许多制约作用,尤其,在滤波器内部很难插入为了体现交叉耦合而追加的结构物的陶瓷滤波器结构中引起更大的问题。
并且,为了通过在通带左侧或右侧体现2个槽口来满足特性,需体现2个经过单数个的共振器的交叉耦合,因而受到很多设计方面的制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17-0112583号(公开日:2017年10月12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涉及波导管滤波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通过利用共振器的交叉耦合来强化特定通带的特性的导波管滤波器。
本实用新型的波导管滤波器的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形成多个共振块;多个共振器,由在上述多个共振块的各个共振块所设置的共振器柱形成;多个隔板,形成于上述多个共振块的边界,用于区分各个共振块;以及槽口柱,与上述多个共振器相邻设置并形成相邻的多个共振器之间的交叉耦合,上述槽口柱根据位置或形态来变更上述多个共振器之间的交叉耦合的强度。
并且,根据与在上述多个共振器所设置的上述共振器柱之间的距离,上述槽口柱可将上述多个共振器之间的交叉耦合的特性设定为电感耦合或电容耦合。
并且,根据与在上述多个共振器所设置的上述共振器柱之间的距离产生变动,上述槽口柱可使通过执行上述交叉耦合来在相互相邻的共振器之间已形成的电感耦合或电容耦合产生变动。
并且,上述槽口柱可位于与至少四个共振器相邻的位置。
并且,上述槽口柱可位于与依次形成电感耦合的至少四个共振器相邻的位置,以通过上述多个隔板区分并能够通过上述多个隔板之间的开放区间来设定电感耦合。
并且,上述槽口柱可对上述至少四个共振器形成三个交叉耦合。
并且,上述槽口柱可与相邻的多个共振器中的至少一个共振器相邻设置,以增加对于上述至少一个共振器的交叉耦合的强度。
并且,上述槽口柱可在相邻设置的上述至少一个共振器之间形成电容耦合。
并且,上述槽口柱可形成于上述外壳的上端面或下端面中的至少一个,在形成于上述外壳的上端面的情况下,从上述外壳的上端面向内部以规定的深度突出设置。
并且,上述槽口柱可形成于上述外壳的上端面或下端面中的至少一个,在形成于上述外壳的下端面的情况下,从上述外壳的下端面向内部以规定的深度突出设置。
并且,在上述槽口柱分别形成于上述外壳的上端面及下端面的情况下,形成于上述外壳的上端面的上端柱的下端与形成于上述外壳的下端面的下端柱的上端之间的隔开距离可设定为设定距离以上。
并且,上述槽口柱可在将上述上端柱与下端柱之间的隔开距离维持在上述设定距离以上的状态下通过调整上述上端柱的规定深度与上述下端柱的规定深度之间的相互比率,来调节根据上述交叉耦合设定的电感耦合或电容耦合的强度。
并且,上述槽口柱可形成圆柱、三角柱、四角柱、N角柱中的任一形态。
并且,上述槽口柱的一侧部位可形成由曲线形成的半圆柱,另一侧部位可形成四角柱。
并且,上述隔板可根据长度来调节上述多个共振器中的相邻的共振器的交叉耦合的强度。
并且,上述隔板可根据位置来设定上述共振块的大小。
根据以如上所述的方式构成的本实用新型波导管滤波器,通过交叉耦合,根据特性来在特定通带的两侧体现槽口,由此可轻易设计滤波器,从而可改善滤波器的特性。
本实用新型可利用槽口柱来在限定的空间内设定交叉耦合。
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变更槽口柱的位置或形态来变更交叉耦合的特性,从而可变更滤波器的特性。
本实用新型可通过改变槽口柱的位置或形态来以所需的特性在通带的左侧或右侧形成槽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与将陶瓷或空气作为电介质使用的导波管滤波器的电介质种类无关地轻松设计滤波器。
本实用新型可通过设置槽口柱来根据其位置与形态体现多种滤波器的性能。
本实用新型可简化滤波器的复杂度,从而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生产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导波管滤波器的图。
图2为图1的波导管滤波器的侧视图。
图3为图1的波导管滤波器的俯视图。
图4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的图。
图5为图4的波导管滤波器的侧视图。
图6为图4的波导管滤波器的俯视图。
图7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的图。
图8为图7的波导管滤波器的俯视图。
图9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波导管滤波器的槽口柱的结构变更的参照图。
图10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波导管滤波器的交叉耦合的参照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的俯视图,属于说明隔板的结构变更的参照图。
图12至图14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波导管滤波器的滤波器特性的图表。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波导管滤波器
①至⑥:共振器
11至16:共振块
21:输入柱
22:输出柱
31至36:共振柱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与下述详细说明的多个实施例可明确地确认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特征及达成它们的方法。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受下述多个实施例所限制,可以以多种形态体现,多个实施例使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变得完整,向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提供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范围,只根据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加以定义。在说明书中同一附图标记为同一结构要素。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图1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导波管滤波器的图,图2为图1的波导管滤波器的侧视图,图3为图1的波导管滤波器的俯视图。
通信用天线包括用于过滤特定通带的信号的滤波器。滤波器根据特性虽可以使用空腔滤波器、波导管滤波器等,但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以天线具有的波导管滤波器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100包括多个共振块11至16。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100包括至少4个以上的共振块,假设一个滤波器内可包括4个至20个共振块。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以包括6个共振块11至16为例进行说明。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100由一个外壳99中包括多个共振块11至16形成,各共振块11至16可通过下述隔板40区分。
各共振块11至16的内部由电介质填充,作为电介质的材料虽可以使用陶瓷或空气,但也可以使用其他电介质材料。
多个共振块11至16分别作为一个共振器工作,通过4个共振块可形成通过4个共振器构成的波导管滤波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具有6个共振块11至16,所以可作为6个共振器①至⑥来工作。
另一方面,各共振块11至16中可具有共振器柱31至36。共振器柱31至36可位于各共振块11至16的上端面或下端面。当第一共振器柱31设置于第一共振块11的上端面的情况,其他共振器柱32至36优选设置于各共振块12至16的上端面。
第一共振块至第六共振块11至16与第一共振器柱至第六共振器柱31至36相结合,作为一个共振器工作。由此,可形成第一共振器至第六共振器(下述图6中①至⑥)。其中,第一共振器柱至第六共振器柱31至36可具有分别在内部填充包括空气的电介质的形态。当空气作为电介质的情况,实质上第一共振器柱至第六共振器柱31至36形成空间,为了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便于理解,使用作为物理(或机械)上的术语“柱”。但当空气为电介质的情况,应理解为“空的空间”。对下述隔板40也可进行相同解释。
各个共振块11至16之间可形成隔板40,41至46(wall),根据隔板40的大小(宽幅、长度)与位置可改变各个共振块11至16的大小及共振特性。
例如,第一共振块11与第二共振块12之间可形成第一隔板41。以第一隔板41为基准可区分第一共振块11与第二共振块12。并且,第二共振块12与第三共振块13之间可形成第二隔板42。以第二隔板42为基准可区分第二共振块12及第三共振块13。并且,第三共振块13与第四共振块14之间可形成第三隔板43。以第三隔板43为基准可区分第三共振块13及第四共振块14。并且,第四共振块14与第五共振块15之间可形成第四隔板44。以第四隔板44为基准可区分第四共振块14及第五共振块15。并且,第五共振块15与第六共振块16之间可形成第五隔板45。以第五跟班45为基准可区分第五共振块15及第六共振块16。而且,最后在第六共振块16与第一共振块11之间可形成第六隔板46。以第六隔板46为基准可区分第六共振块16与第一共振块11。
另一方面,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100可包括输入信号的输入柱21与输出信号的输出柱22。
输入柱21与输出柱22分别形成于不同的共振块,输入柱21与输出柱22可分别设置于共振块内的任一面。
输入柱21与输出柱22可分别形成于波导管滤波器100的两端末的共振块(例如,第一共振块11及第六共振块16或第三共振块13及第四共振块14)。输入柱21与输出柱22可分别对称设置于不同的块中。假设,如图3所示,在第一共振块11中可设置输入柱21,在第六共振块16中可设置输出柱22。
若通过输入柱21输入需要过滤的射频信号,则已输入的射频信号由第一共振块11的第一共振器①实现共振后通过开放空间传达至由电感耦合相邻的第二共振块12的第二共振器②,依次通过各开放区间的电感耦合向第三共振块13的第三共振器③、第四共振块14的第四共振器④、第五共振块15的第五共振器⑤及第六共振块16的第六共振器⑥传达后通过输出柱22可输出已过滤的射频信号。
另一方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100还可包括实现共振块11至16之间的交叉耦合的槽口柱50。其中,如图1所示,槽口柱50可形成于外壳99的上端面或下端面中的至少一个。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以槽口柱50分别形成于外壳99的上端面及下端面的情况加以说明。
更详细地,槽口柱50使上端柱51设置于共振块11至16之间的上端面,而与此对应位置的下端面可设置下端柱52。
其中,上端柱51从外壳99的上端面到内部突出规定深度来形成,而下端柱52在上端柱51的对面位置,可从外壳的99的下端面到内部突出规定深度来设置。其中,上端柱51与下端柱52可设置于相互对面的位置且相互无法连接。即,上端柱51的下端与下端柱52的上端相互分隔形成,其隔开距离可设定为设定距离L以上。
并且,上端柱51的规定深度与下端柱52的规定深度无需统一,如下述,为了调节通过交叉耦合的电容耦合或电感耦合的强度可设定成相互不同。
假设,在外壳99的整体厚度为6mm的情况下,设定上述隔开距离的设定距离L优选设定为1.2mm以上,这种情况下,上端柱51的规定深度及下端柱52的规定深度可设定为减去上述设定距离L的1.2mm的范围,即,可在4.8mm范围内分配设定。
其中,在使上端柱51与下端柱52之间的隔开距离维持在设定距离L以上的同时,分别调整上端柱51的规定深度及上述下端柱52的规定深度的相互比率可调节根据交叉耦合设定的电感耦合或电容耦合的强度。
优选地,这种情况下的上端柱51的规定深度及下端柱52的规定深度应统一设定(上述例为2.4mm)。
并且,槽口柱50如同共振器柱31至36也可以设置于上端面或下端面中的任一面。因此,槽口柱50可从外壳99的上端面到内部突出设置或从外壳99的下端面到内部突出设置。这种情况下,不能通过槽口柱50将外壳99沿着厚度方向完全贯通,优选地,从外壳99的上端面或下端面分隔上述设定距离L形成。
在由6个共振块11至16构成的波导管滤波器100中,槽口柱50设置于第二共振块至第五共振块12至15之间。第二共振块至第五共振块12至15相互连接分别可由隔板40、尤其由隔板42至44来区分。其中,槽口柱50虽位于依次形成电感耦合的至少4个共振器(第二共振器至第五共振器②至⑤相邻的位置,但通过多个隔板42至44区分的同时也可位于通过多个隔板42至44之间的开放区间设定电感耦合的位置。
即,槽口柱50设置于第二共振块至第五共振块12至15的中心地点,可体现第二共振块至第五共振块12至15的共振器②至⑤之间的交叉耦合。
即,通过槽口柱50可形成第二共振块12与第四共振块14、第三共振块13与第五共振块15及第二共振块12与第五共振块15之间的交叉耦合,通过一个槽口柱50可体现三个交叉耦合。
在此情况下,根据槽口柱与隔板40的距离、与共振器柱32至25的距离变更形成于通带两侧的槽口位置。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100根据槽口柱50的位置可变更滤波器的特性。若变更槽口柱50的位置,随着各共振块12至15的大小的变更,共振特性也会变更,从而可调节槽口的位置。对此,后面将进行详细说明。
并且,随着根据槽口柱50的形态变更共振器柱32至35或与隔板40的距离也可变更滤波器的特性。
图4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的图,图5为图4的波导管滤波器的侧视图,图6为图4的波导管滤波器的俯视图。
参照图1至图3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100中槽口柱50可采用圆柱态。但槽口柱50的形状并不一定限于圆柱态。即,槽口柱50不仅可以形成第一实施例100中的圆柱态也可形成三角柱或四角柱形态。
参照图4至图6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200中槽口柱50在第二共振块至第五共振块12至15之间可形成四角柱形态。
若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100进行比较,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200中作为共振器的第一共振器至第六共振器①至⑥、第一共振块至第六共振块11至16及第一共振器柱至第六共振器柱31至36及第一隔板至第六隔板41至46的形态全部相同,唯有槽口柱50的形状有所不同。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200通过槽口柱50在第二共振块12与第四共振块14、第三共振块13与第五共振块15及第二共振块12与第五共振块15之间可形成交叉耦合,通过一个槽口柱50可体现三个交叉耦合。
如上所述,槽口柱50可形成圆柱态(第一实施例)、三角柱形态(未图示)或四角柱形态(第二实施例)。但槽口柱50并不限于此,可形成五角形、六角形等N角柱中的任一形态,也可形成如图9所示的形态。
即,预先参照图9进行说明,槽口柱50形成于柱的一侧部位曲面,柱的另一侧部位可形成四角柱形态。即,槽口柱50形成一侧部位由曲线形成的半圆柱态,另一侧部位可形成四角柱形状。
图7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的图,图8为图7的波导管滤波器的俯视图。
如图7及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300,其整体外观形态可以与上述第一实施例100进行比较变更。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300以6个共振块11至16构成举例说明。相对第一实施例100中的相同结构可使用相同名称和相同附图标记。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300虽与参照图1至图3的第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100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但可以体现为相同的特性。
即,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300中位于输入柱21与输出柱22的第一共振块11及第六共振块16的位置呈不同的结构,使第二共振块至第五共振块12至15与之前说明的第一实施例100构成相同结构,可体现滤波器的形态具有相同或不同频率特性的滤波器。
因此,波导管滤波器100可变更通过共振块11至16连接的形态。
图9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波导管滤波器的槽口柱的结构变更的参照图。
如图9所示,槽口柱50相对相邻的共振块12至15的共振器②至⑤可设定为交叉耦合。
槽口柱50为相邻的共振块,即,相对第二共振块至第五共振块12至15的第二共振器至第五共振器②至⑤可设定三个交叉耦合。具体可形成为第二共振块12与第四共振块14之间的交叉耦合(以下称为“K24”)、第三共振块13与第五共振块15之间的交叉耦合(以下称为“K35”)及第二共振块12与第五共振块15之间的交叉耦合(以下称为“K25”),通过一个槽口柱50可体现三个交叉耦合K24、K35、K25。
首先,根据本实用新型多个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100中当槽口柱50的位置变更的情况,与相邻的共振块的共振器柱的距离也会改变,从而可变更滤波器特性。即,槽口柱50可通过交叉耦合的进行根据改变相互相邻的共振器之间已形成的电感耦合或电容耦合与多个共振器②至⑤具有的共振器柱12至15的距离来改变设定。
其中,若槽口柱50的位置改变,与共振块之间形成的隔板40的距离也会改变,从而可改变波导管滤波器100整体上的滤波器特性。
另一方面,波导管滤波器100可根据槽口柱50的形态、形状来变更滤波器的特性。
如上所述,波导管滤波器100可通过槽口柱50的位置或形态(形状)来使相邻的共振块,即,第二共振块至第五共振块12至15的共振器之间的交叉耦合起到电感耦合(inductive coupling)或电容耦合(capacitive coupling)的作用。
由此,通过槽口柱50的位置及形态变化,根据各共振块12至15的共振器柱32至35与槽口柱50的相互间距来变更交叉耦合的强度,从而将滤波器共振器之间的构成的隔板40长度也可以进行相应的变更设计。
根据本实用新型多个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100可通过槽口柱50与各共振器之间的距离C1至C4变更共振器之间的交叉耦合的强度。
即,如图9的(a)部分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多个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100中若槽口柱50的位置向第三共振器③与第四共振器④的方向变更,槽口柱50与共振器柱32、35之间的距离,即,C1与C4的距离会变远,最终可减少第二共振器②与第四共振器④之间的耦合和第三共振器③与第五共振器⑤之间的耦合强度,这种情况下根据其强度的变化,第三共振器③与第五共振器⑤之间的耦合结构可以从最初的电感耦合L变更至电容C,或从最初的电容C变更至电感耦合L。
并且,如图9的(b)部分所示,当槽口柱50的形态被处理成任一侧为圆弧的情况,即,沿着第二共振器②及第五共振器⑤的方向呈曲线形态且沿着第三共振器③及第四共振器④呈具有边角的四角形形态的情况,与第二共振器②及第五共振器⑤的距离会增加。若像这样增加槽口柱50与共振器柱②⑤的距离,则相对相应方向的耦合强度会减少,若减少距离,则相对相应方向的耦合强度会增加。
图10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波导管滤波器的交叉耦合的参照图。
如图10的(a)部分所示,在信号输入S和信号输出L之间第一共振块至第六共振块11至16分别构成共振器①至⑥,根据槽口柱50位于第二共振块至第五共振块12至15之间的位置,在相邻的第二共振器至第五共振器②至⑤之间可形成交叉耦合。
波导管滤波器100至300根据关联的共振块12至15的连接关系可形成主要耦合K12、K23、K34、K45、K56(以下称为“相邻耦合”)。
并且,波导管滤波器100至300通过槽口柱50可形成第二共振器②与第四共振器④之间耦合K24、第三共振器③与第五共振器⑤之间的耦合K35的交叉耦合。并且,第二共振器②与第五共振器⑤之间可形成K25的交叉耦合。
波导管滤波器100至300通过槽口柱50的位置或形态(形状),使相邻的共振块12至15的共振器②至⑤之间的交叉耦合起到电感耦合(inductive coupling)或电容耦合(capacitive coupling)的作用。
第二共振器②与第五共振器⑤之间的交叉耦合可工作电感耦合及电容耦合。
之前说明的图9中的槽口柱50若向第三共振块13及第四共振块14的方向,即,向上部移动,则减少与第三共振块13及第四共振块14的距离,而与第二共振块12及第五共振块15的距离会增加。
另一方面,如图9的(a)部分所示,若槽口柱50的位置向任一方向变更,相邻的第三共振器③与第四共振器④之间的电感耦合K34如图10的(b)部分变更成电容耦合,或者第三共振器③与第四共振器④之间的电容耦合如图10的(a)部分变更成电感耦合K34。
假设,若槽口柱50的位置向第三共振器③及第四共振器④的方向变更,C1与C4的距离则变远,最终可减少K24与K25的强度,K34的耦合结构从电感L变更为电容C。在此情况下,滤波器在通带的左侧可形成槽口(notch)。
并且,在相反的情况,即,若槽口柱50的位置向C1与C4的距离变远的方向变更,则交叉耦合的特性从电容变更为电感,从而使在左侧的槽口(notch)向右侧移动。
其中,虽然举例说明了若槽口柱50的位置向第三共振器③及第四共振器④方向变更,则K34的耦合结构从电感L变更为电容C,K34的耦合结构从电容C变更为电感L的情况与上述相同。在没有设置槽口柱50的状态下,相邻的第三共振器③与第四共振器④之间的初始耦合K34是否为电感耦合还是电容耦合可根据各共振器柱的大小或设置位置、共振块之间的隔板大小、设置位置等来决定。
另一方面,若槽口柱50的形态为三角形结构,即使将两个边角接近第三共振器③及第四共振器④配置也可以出现类似的结果。
并且,若将槽口柱50设计成小到第二共振器②及第四共振器④之间的交叉耦合K24与第三共振器③及第五共振器⑤之间的交叉耦合K35无法发生的程度,虽可以简化回路,但比起体现第二共振器②及第五共振器⑤之间的交叉耦合K25与第三共振器③及第五共振器⑤之间的交叉耦合K35的情况相比,对设定槽口位置的自由度可能会降低一些。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的俯视图,属于说明隔板的结构变更的参照图。
如图1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300根据隔板40的位置及大小可变更特性。即,根据隔板40的位置变更共振块11至16的大小,根据隔板40的大小可变更共振块12至15的各共振器②至⑤之间的交叉耦合的强度。
即,如图11的(a)及(b)部分所示,若第三共振器③与第四共振器④之间的隔板40的长度从第一长度D1增加至第二长度D2,则可以变更交叉耦合的强度。
因此,通过变更隔板40的长度,将第二共振块至第五共振块12至15内的3个交叉耦合,可调节任一交叉耦合的强度增加,另一个交叉耦合的强度减少。
同样,虽然未图示,但根据本实用新型多个实施例的导波管滤波器300,若变更槽口柱50的位置,共振器柱32至35之间的距离会变更,从而可调节交叉耦合的强度。
因此,根据滤波器的特性增加耦合强度,从而可调节通带的槽口位置。
图12至图14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波导管滤波器的滤波器特性的图表。横轴为频率,竖轴为滤波器的切断性能DB。
波导管滤波器100不仅使信号特性在通带的两侧形成槽口,也可以使交叉耦合的特性形成电容耦合或电感耦合。
如图12所示,波导管滤波器100通过交叉耦合在通带的两侧可形成两个槽口。
根据槽口柱50的位置在第二共振器至第五共振器②至⑤中,如之前说明的图9所示,当槽口柱50设置于第三共振器③及第四共振器④的移动方向位置的情况,第三共振器③与第四共振器④之间的耦合将起到电容耦合C作用,从而在通带的两侧可形成两个槽口。
如上述图11的(a)部分所示,即使槽口柱50位于第二共振器至第五共振器②至⑤的中心位置,当第三共振器③与第四共振器④之间的隔板40长度较短的情况,如图13所示,第三共振器③与第四共振器④之间的耦合工作为电感耦合L,从而在通带的右侧可形成两个槽口。并且,如图11的(b)部分所示,当隔板40的长度较长的情况可以以调节在右侧形成的两个槽口的强度来获得所期望的性能。
另一方面,作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200,当槽口柱50具有四角柱形态的情况,与根据具有圆柱态的槽口柱50的第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100相比,具有以精密变更槽口柱50的横向长度或纵向长度来轻易调节耦合特性的效果。即,如图13所述,如变更槽口柱50的位置前或变更槽口柱50的形态(或形状)前的第一实施例100或第三实施例300,虽在通带的右侧形成两个槽口,但可以知道槽口具有的切断性能DB相对较大。
像这样,根据本实用新型多个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100至300利用槽口柱50的形态(形状)和位置、隔板40的变化,可将多种形态的槽口在滤波器的通带(通过频带)的下侧、上侧、左侧、右侧自由构成。
例如,如图14所示,将通过频带设置为3400Mhz至3600Mhz情况的要求事项如下。
首先,为了确保通带滤波器的性能,要求的切断性能DB得满足0~2dB。并且,通带滤波器的通过频道左侧区间(假设,低频带接近区间在60Mhz范围内)及通带滤波器的通过频带右侧区间(假设,高频带接近区间在60Mhz范围内)中要求的切断性能DB得满足-20dB以下。低频带接近区间与高频带接近区间的频率范围根据设计人员可进行多种变更。
这种情况下,如图14所示,通带滤波器的通过频带在要求切断性能0~2dB的范围内以(1)与(2)之间的区间表示,通过频带左侧区间的要求切断性能以-20dB以下的任意位置(3)中60Mhz范围内的地点(5)之间的槽口区间来表示,通过频带右侧区间的要求切断性能以-20dB以下的任意位置(4)中60Mhz范围内的地点(6)之间的槽口区间来表示。
即,图14表示均满足上述多个要求事项的图表,当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例100至300体现电感耦合及交叉耦合的结果不满足输出上述图表的多个要求事项的情况,可以通过调节槽口柱50的位置和形态及隔板40的长度来确保期望的滤波器性能。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多个实施例100至300的波导管滤波器可体现多种滤波器的性能并简化滤波器的复杂度,从而可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生产率。
虽然对将构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所有结构要素结合成一个来工作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范围内,根据实施例的所有结构要素均可以选择性地结合成一个以上来工作。
以上说明仅为示例性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进行多种修改及变更。

Claims (16)

1.一种波导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形成多个共振块;
多个共振器,由在上述多个共振块的各个共振块所设置的共振器柱形成;
多个隔板,形成于上述多个共振块的边界,用于区分各个共振块;以及
槽口柱,与上述多个共振器相邻设置并形成相邻的多个共振器之间的交叉耦合,
上述槽口柱根据位置或形态来变更上述多个共振器之间的交叉耦合的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导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根据与在上述多个共振器所设置的上述共振器柱之间的距离,上述槽口柱将上述多个共振器之间的交叉耦合的特性设定为电感耦合或电容耦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导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根据与在上述多个共振器所设置的上述共振器柱之间的距离产生变动,上述槽口柱使通过执行上述交叉耦合来在相互相邻的共振器之间已形成的电感耦合或电容耦合产生变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导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槽口柱位于与至少四个共振器相邻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导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槽口柱位于与依次形成电感耦合的至少四个共振器相邻的位置,以通过上述多个隔板区分并能够通过上述多个隔板之间的开放区间来设定电感耦合。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波导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槽口柱对上述至少四个共振器形成三个交叉耦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导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槽口柱与相邻的多个共振器中的至少一个共振器相邻设置,以增加对于上述至少一个共振器的交叉耦合的强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波导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槽口柱在相邻设置的上述至少一个共振器之间形成电容耦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导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槽口柱形成于上述外壳的上端面或下端面中的至少一个,
在形成于上述外壳的上端面的情况下,从上述外壳的上端面向内部以规定的深度突出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导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槽口柱形成于上述外壳的上端面或下端面中的至少一个,
在形成于上述外壳的下端面的情况下,从上述外壳的下端面向内部以规定的深度突出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波导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槽口柱分别形成于上述外壳的上端面及下端面的情况下,形成于上述外壳的上端面的上端柱的下端与形成于上述外壳的下端面的下端柱的上端之间的隔开距离设定为设定距离以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波导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槽口柱在将上述上端柱与下端柱之间的隔开距离维持在上述设定距离以上的状态下通过调整上述上端柱的规定深度与上述下端柱的规定深度之间的相互比率,来调节根据上述交叉耦合设定的电感耦合或电容耦合的强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导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槽口柱形成圆柱、三角柱、四角柱、N角柱中的任一形态。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导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槽口柱的一侧部位形成由曲线形成的半圆柱,另一侧部位形成四角柱。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导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隔板根据长度来调节上述多个共振器中的相邻的共振器的交叉耦合的强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导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隔板根据位置来设定上述共振块的大小。
CN202020032655.8U 2019-01-08 2020-01-08 波导管滤波器 Active CN21225763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190002388 2019-01-08
KR10-2019-0002388 2019-01-08
KR10-2019-0178270 2019-12-30
KR1020190178270A KR102319051B1 (ko) 2019-01-08 2019-12-30 도파관 필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57630U true CN212257630U (zh) 2020-12-29

Family

ID=7183970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08505.6A Active CN113614999B (zh) 2019-01-08 2020-01-06 波导管滤波器
CN202020032655.8U Active CN212257630U (zh) 2019-01-08 2020-01-08 波导管滤波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08505.6A Active CN113614999B (zh) 2019-01-08 2020-01-06 波导管滤波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955680B2 (zh)
EP (1) EP3910731A4 (zh)
KR (2) KR102319051B1 (zh)
CN (2) CN11361499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52217B2 (ja) * 2020-07-22 2023-09-2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バンドパスフィルタ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高周波フロントエンド回路
WO2022092792A1 (ko) * 2020-10-29 2022-05-05 주식회사 케이엠더블유 안테나용 세라믹 도파관 필터
KR102662455B1 (ko) * 2020-10-29 2024-05-03 주식회사 케이엠더블유 안테나용 세라믹 도파관 필터
IT202100031622A1 (it) * 2021-12-17 2023-06-17 Commscope Italy Srl Filtri che includono configurazioni di risonatori a sezione quadrata detuned e/o risonatori con superfici superiori smussat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96401B2 (ja) 1995-05-26 1997-04-0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帯域通過濾波器
JP3902072B2 (ja) * 2001-07-17 2007-04-04 東光株式会社 誘電体導波管フィルタとその実装構造
US6853271B2 (en) * 2001-11-14 2005-02-08 Radio Frequency Systems, Inc. Triple-mode mono-block filter assembly
US6559740B1 (en) * 2001-12-18 2003-05-06 Delta Microwave, Inc. Tunable, cross-coupled, bandpass filter
US6836198B2 (en) * 2001-12-21 2004-12-28 Radio Frequency Systems, Inc. Adjustable capacitive coupling structure
KR20040043447A (ko) * 2002-11-18 2004-05-24 셀레콤 주식회사 2개의 교차 결합을 이용하여 감쇠 특성을 조절할 수 있는군지연 여파기 장치
KR100911859B1 (ko) * 2007-10-05 2009-08-11 주식회사 에이스테크놀로지 다수의 노치 형성을 위한 노치 커플링 rf필터
KR101191751B1 (ko) 2010-02-24 2012-10-16 (주)지엠더블유 입출력 포트를 이용하여 너치를 구현하는 rf캐비티 필터
US8823470B2 (en) 2010-05-17 2014-09-02 Cts Corporation Dielectric waveguide filter with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bandwidth
KR101216910B1 (ko) * 2011-03-31 2012-12-28 주식회사 에이스테크놀로지 커플링 양 또는 전송 제로를 조절할 수 있는 rf 필터
US9130255B2 (en) * 2011-05-09 2015-09-08 Cts Corporation Dielectric waveguide filter with direct coupling and alternative cross-coupling
US9130258B2 (en) * 2013-09-23 2015-09-08 Cts Corporation Dielectric waveguide filter with direct coupling and alternative cross-coupling
US9666921B2 (en) * 2011-12-03 2017-05-30 Cts Corporation Dielectric waveguide filter with cross-coupling RF signal transmission structure
CA2892969A1 (en) * 2012-11-28 2014-06-05 Alexandre Rogozine Dielectric waveguide filter with direct coupling and alternative cross-coupling
DE102013018484B4 (de) * 2013-11-06 2023-12-07 Tesat-Spacecom Gmbh & Co.Kg Dielektrisch gefüllter Resonator für 30GHz-Imux-Applikationen
GB201320995D0 (en) * 2013-11-28 2014-01-15 Radio Design Ltd Ceramic waveguide filter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and use thereof
GB201403180D0 (en) * 2014-02-24 2014-04-09 Radio Design Ceramic waveguide filter apparatus
KR20160015063A (ko) * 2014-07-30 2016-02-12 (주)알에프타임 노치 구조를 가진 무선 주파수 필터
CN105244571B (zh) * 2015-09-17 2018-03-09 深圳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介质波导滤波器
CN112886161B (zh) * 2015-11-27 2022-03-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介质滤波器,收发信机及基站
JP6676171B2 (ja) 2015-12-24 2020-04-08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フィルタおよびワイヤレスネットワークデバイス
KR20170112583A (ko) 2016-03-31 2017-10-12 안종석 유전체 도파관 필터
CN106025468A (zh) 2016-07-11 2016-10-12 苏州艾福电子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陶瓷腔体滤波器
KR101884984B1 (ko) * 2016-07-29 2018-08-02 쌍신전자통신주식회사 세라믹 도파관 공진기 필터
CN106960994A (zh) 2017-04-25 2017-07-18 四川省韬光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调节频率与耦合带宽的介质滤波器
CN106898849B (zh) * 2017-04-25 2021-01-19 四川省韬光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交叉耦合结构的介质波导滤波器
CN206864583U (zh) * 2017-04-25 2018-01-09 四川省韬光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调节频率与耦合带宽的介质滤波器
KR102116271B1 (ko) 2018-04-16 2020-05-29 주식회사 케이엠더블유 노치 구조를 채용한 무선 주파수 필터
CN108550964B (zh) * 2018-05-09 2024-04-16 广东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容性交叉耦合飞杆的陶瓷介质波导滤波器
CN108987863A (zh) * 2018-09-18 2018-12-11 苏州市协诚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双零点交叉耦合陶瓷滤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10731A4 (en) 2023-01-25
KR102588384B1 (ko) 2023-10-13
KR102319051B1 (ko) 2021-11-02
KR20200086219A (ko) 2020-07-16
EP3910731A1 (en) 2021-11-17
US20210336313A1 (en) 2021-10-28
CN113614999A (zh) 2021-11-05
US11955680B2 (en) 2024-04-09
KR20210130676A (ko) 2021-11-01
CN113614999B (zh) 2023-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257630U (zh) 波导管滤波器
EP2741364B1 (en) Radio frequency filter employing notch structure
KR101484934B1 (ko) 폐쇄 회로 커플링을 구비한 고주파 필터
US11056755B2 (en) Microwave resonator
CN108039543B (zh) 一种基于介质谐振器的单体双路滤波器
CN209929461U (zh) 谐振器装置和滤波器装置
US6052041A (en) TM mode dielectric resonator and TM mode dielectric filter and duplexer using the resonator
CN114430873B (zh) 波导管滤波器
EP0731522A1 (en) Dielectric filter
KR102503398B1 (ko) 캐비티 필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6742300A (zh) 波导管滤波器
KR20160015063A (ko) 노치 구조를 가진 무선 주파수 필터
CN216288880U (zh) 波导管滤波器
Li et al. Design of compact coaxial cavity bandpass filter with high selectivity
US7068128B1 (en) Compact combline resonator and filter
CN115298899A (zh) 空腔滤波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0854489A (zh) 波导腔体滤波器
JPS63232602A (ja) 共振濾波器
CN217215039U (zh) 天线用陶瓷波导滤波器
JP2002330001A (ja) 帯域通過型フィルタおよび通信装置
EP3285331B1 (en) Resonator
US6104262A (en) Ridged thick walled capacitive slot
CN212461993U (zh) 微波谐振器和滤波器
EP3301752A1 (en) Resonator
CN113839160B (zh) 一种通信设备及其介质波导滤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