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88880U - 波导管滤波器 - Google Patents
波导管滤波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288880U CN216288880U CN202120824369.XU CN202120824369U CN216288880U CN 216288880 U CN216288880 U CN 216288880U CN 202120824369 U CN202120824369 U CN 202120824369U CN 216288880 U CN216288880 U CN 21628888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sonator
- area
- column
- post
- column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20—Frequency-selective devices, e.g. filters
- H01P1/207—Hollow waveguide filters
- H01P1/208—Cascaded cavities; Cascaded resonators inside a hollow waveguide structure
- H01P1/2084—Cascaded cavities; Cascaded resonators inside a hollow waveguide structure with dielectric resona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20—Frequency-selective devices, e.g. filt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20—Frequency-selective devices, e.g. filters
- H01P1/2002—Dielectric waveguide filt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20—Frequency-selective devices, e.g. filters
- H01P1/207—Hollow waveguide filters
- H01P1/208—Cascaded cavities; Cascaded resonators inside a hollow waveguide structu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20—Frequency-selective devices, e.g. filters
- H01P1/207—Hollow waveguide filters
- H01P1/208—Cascaded cavities; Cascaded resonators inside a hollow waveguide structure
- H01P1/2088—Integrated in a substrate
Landscapes
- Control Of Motors That Do Not Use Commut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过利用共振器的交叉耦合来强化和特定通带的特性的波导管滤波器,可通过设置槽口柱来在限定的空间内设定交叉耦合,根据其位置或形态改变交叉耦合的特性或强度,由此,可以简化滤波器的复杂度,并可实现滤波器的多种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天线的波导管滤波器(WAVEGUIDE FILTER),更详细地,涉及通过包括共振器来利用交叉耦合的波导管滤波器。
背景技术
近来,随着无线通信服务种类的增加,频率环境也逐渐变得复杂。因为用于无线通信的频率受限,有必要尽可能使无线通信频道相邻来有效利用频率资源。
但在提供多种无线通信服务的环境中会发生信号干扰,因此为了使相邻频率资源之间的信号干扰最小化,天线包括对于特定频带的频带滤波器。
通常,为了改善频带滤波器的衰减特性,必须采用传输零点(transmission zero,以下称为“槽口(notch)”),并通过在不相邻的共振部件之间采用交叉耦合(crosscoupling)来实现。
在射频(RF)滤波器中,电介质波导管滤波器在周围由导体膜覆盖的电介质块包括用于调整槽口的共振器。共振器被设计成向电磁波赋予共振特性来限制特定频率。
在此情况下,若使偶数个的共振器跳跃交叉耦合,则发生通带的左右对称的槽口,若使奇数个的共振器跳跃交叉耦合,则根据耦合的种类来在左侧或右侧发生一个槽口。
这种通信滤波器的槽口实现,需要根据通信系统的性能形成多样化,但在实现适用于通信系统特性的滤波器方面,其性能将受限。
因此,天线有必要根据通信系统设定不同的滤波器,以便在特定的通带的左右实现槽口。
尤其,当用一个交叉耦合在通带左右实现槽口时,使非左右对称的左侧强力耦合,使右侧弱耦合,在这种情况下,将不可避免地使用2个交叉耦合结构,这种2个交叉耦合对滤波器设计起到许多制约作用,尤其,在很难在滤波器内部插入为了实现交叉耦合而追加的结构物的陶瓷滤波器结构中引起更大的问题。
并且,为了通过在通带左侧或右侧实现2个槽口来满足特性,需实现2个经过单数个共振器的交叉耦合,因而受到很多设计方面的制约。
而且,共振器之间的起到与共振器类似的作用的槽口结构在频带前发生杂音(spurious),这存在根据等级和位置限制特定区间通信系统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出,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通过利用共振器的交叉耦合来强化特定通带的特性的波导管滤波器。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波导管滤波器,即,抑制在频带范围内发生杂音,或者以在频带范围内最大程度分离杂音的方式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问题并不局限于以上提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从以下的记载明确理解未提及的其他问题。
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包括:外壳,由具有规定电容率的电介质形成,包括多个共振块;多个共振器,通过分别设置于多个共振块的多个共振器柱来分别执行单一共振器的功能,上述多个共振块设置于上述外壳;以及隔板,设置于在上述多个共振器柱中的第一区域共振器柱与第二区域共振器柱之间,用于划分设置有上述第一区域共振器柱的共振块与设置有上述第二区域共振器柱的共振块之间的至少一部分,上述第一区域共振器柱的外侧面与上述外壳的一面相匹配,上述第二区域共振器柱以与上述第一区域共振器柱相邻耦合的方式设置,外侧面与和上述第一区域共振器柱相反的上述外壳的另一面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包括:外壳,由具有规定电容率的电介质形成,包括多个共振块;多个共振器,通过分别设置于多个共振块的多个共振器柱来分别执行单一共振器的功能,上述多个共振块设置于上述外壳;第一区域共振器柱,作为上述多个共振器中的至少一个,外侧面与上述外壳的一面相匹配;第二区域共振器柱,作为上述多个共振器中的至少一个,外侧面与和上述第一区域共振器柱相反的上述外壳的另一面相匹配;以及槽口柱,设置于上述第二区域共振器柱之间,外侧面与和上述第二区域共振器柱相反的上述外壳的一面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包括:外壳,由具有规定电容率的电介质形成,形成多个共振块;多个共振器,通过分别设置于上述多个共振块的共振器柱形成;多个隔板,用于划分在上述多个共振块中相邻的共振块的全部或一部分;以及槽口柱,设置于共振器柱之间,上述共振器柱设置于在上述多个共振器中未被上述多个隔板划分的共振器(以下,将上述共振器柱称之为“第二区域共振器柱”),上述槽口柱用于使上述第二区域共振器柱之间的耦合效果以反转的方式实现,上述第二区域共振器柱设置在与设置有共振器柱的外壳的一面相反的另一面,上述共振器柱设置于通过上述多个隔板划分的上述多个共振器(以下,将上述共振器柱称为“第一区域共振器柱”)。
其中,上述槽口柱可设置在与上述第一区域共振器柱相同的外壳的一面。
并且,上述第二区域共振器柱和上述第一区域共振器柱能够以相同大小形成。
并且,上述槽口柱的体积可大于上述第二区域共振器柱及上述第一区域共振器柱的体积。
并且,可根据在上述第一区域共振器柱中与上述第二区域共振器柱相邻的共振器柱的形状及大小调节上述耦合的量。
并且,上述隔板可包括:第一隔板,用于划分上述第一区域共振器柱内的各个共振块;以及第二隔板,用于划分上述第一区域共振器柱与上述第二区域共振器柱之间的共振块,上述第二隔板以能够在上述第一区域共振器柱与上述第二区域共振器柱之间实现电容耦合的长度及宽度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效果,即,将相邻共振器柱的开口方向反转或者在其之间形成规定的结构物,由此,可通过交叉耦合的效果来实现转换的耦合,从而在通带的两侧轻松形成槽口。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投影立体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主视图及侧视图的投影图。
图4为基于A-A、B-B及C-C的剖视图。
图5a为沿着图4的A-A线截取的切开立体图。
图5b为沿着图4的B-B线截取的切开立体图。
图5c为沿着图4的C-C线截取的切开立体图。
图6为用于说明利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来在通带左右两侧形成通过L-coupling及C-coupling的两端槽口的原理的示意图及其结果表。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的电路图。
图8为示出图7的频率特性的图表。
图9为第一比较例的波导管滤波器的立体图。
图10为第一比较例的波导管滤波器的电路图。
图11为示出图10的频率特性的立体图。
图12为第二比较例的波导管滤波器的立体图。
图13为第二比较例的波导管滤波器的电路图。
图14为示出图13的频率特性的图表。
图15为第三比较例的波导管滤波器的电路图。
图16为第三比较例的波导管滤波器的电路图。
图17为示出图16的频率特性的图表。
附图标记的说明
1至6:共振器 11至16:共振块
21:输入柱 22:输出柱
31至36:共振器柱
31、32、35、36:第一区域共振器柱
33、34:第二区域共振器柱
40:隔板 41:第一隔板
41a:第1-1切开部 41b:第1-2切开部
42:第二隔板 42a:第2-1切开部
42b:第2-2切开部 50:槽口柱
99:外壳 100:波导管滤波器
1000:第一比较例 2000:第二比较例
3000:第三比较例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与下述详细说明的多个实施例可明确地确认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特征及达成它们的方法。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受下述多个实施例所限制,可以以多种形态实现,多个实施例使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变得完整,向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提供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范围,只根据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加以定义。在说明书中同一附图标记为同一结构要素。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图1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的立体图。图2为图1的投影立体图。图3为图1的俯视图、主视图及侧视图的投影图。图4为基于A-A、B-B及C-C的剖视图。图5a为沿着图4的A-A线截取的切开立体图。图5b为沿着图4的B-B线截取的切开立体图。图5c为沿着图4的C-C线截取的切开立体图。
通信用天线包括用于过滤特定通带的信号的滤波器。滤波器根据特性虽可以使用空腔滤波器、波导管滤波器等,但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以设置于天线的波导管滤波器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5c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100包括多个共振块11至16。
波导管滤波器100包括4个以上的共振块,例如,可以在一个滤波器内包括4个至20个共振块。如图1至图5c所示,以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100由6个共振块11至16构成为例进行说明。
在波导管滤波器100中,在一个外壳99可形成多个共振块11至16,多个共振块11至16的一部分可被后述的隔板40划分。
各个共振块11至16的内部由电介质填充,电介质材料可以为陶瓷或空气,也可以使用其他电解质材料。
多个共振块11至16分别作为一个共振器工作,通过4个共振块可形成通过4个共振器构成的波导管滤波器。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100中具有6个共振块11至16,可作为6个共振器1至6来工作。
另一方面,各共振块11至16中可具有共振器柱31至36。共振器柱31至36可处于填充与共振块11至16的电容率不同的电介质的形态,空气为具有规定电容率的电介质的一种,因此,当共振器柱31至36具有空气的电容率为前提时,能够以去除各个共振块11至16的一部分的空心空间形态形成各个共振器柱31至36。
以下,为了说明的便利,以各个共振器柱31至36以具有空气的电容率的电介质的内部空心的中空形态形成为前提进行说明。在后述的隔板40的情况下也可以作相同解释。即,隔板40也能够以划分成共振块11至16的方式处于外壳99的一部分被去除的空心空间形态。
在各个共振器柱31至36为空气的情况下,在外壳99以空心空间形态切开或以删除的形态设置,在各个共振器柱31至36由具有规定电容率的电介质形成的情况下,以向外壳99的内部插入各个共振器柱31至36的形状的形态形成。
共振器柱31至36可设置于构成各个共振块11至16的外壳99的一面(上部面)或另一面(下部面)。其中,共振器柱31至36设置于外壳99的一面或另一面的准确含义如下,即,各个共振器柱31至36的外侧面以与外壳99的外侧面(一面或另一面)相匹配的方式设置于外壳99的内部。
另一方面,在第一共振器柱31设置于第一共振块11的一面(上部面)的情况下,其他共振器柱32至36也可设置于各个共振块12至16的一面(上部面)。即,所有共振器柱31的外侧面以与外壳99的一面相匹配的方式设置。
但是,无需共振器柱31至36的全部设置于外壳99的相同面。例如,如图1至图5c所示,第一共振器1的第一共振器柱31、第二共振器2的第二共振器柱32、第五共振器5的第五共振器柱35及第六共振器6的第六共振器柱36可设置于外壳99的一面(上部面),第三共振器3的第三共振器柱33及第四共振器4的第四共振器柱34可设置于外壳99的另一面(下部面)。其中,后述的槽口柱50可设置在与第一共振器柱31、第二共振器柱32、第五共振器柱35及第六共振器柱36相同的外壳99的一面(上部面)。
在各个共振器柱31至36及槽口柱50由具有规定电容率的空气形成的情况下,设置于外壳99的一面(上部面)或另一面(下部面)的含义如下,即,各个开口方向朝向外壳99的一面(上部面)或另一面(下部面)开口。以下,当共振器柱31至36的开口方向不同时,使用“反转”术语来说明。
第一共振块11至第六共振块16与第一共振器柱36至第六共振器柱36相结合来作为分别独立的共振器工作。由此,在一个外壳99可形成第一共振器至第六共振器(后述的图1的①至⑥)。
在各个共振块11至16之间可形成隔板40(wall),根据隔板40的大小(宽度、长度)和位置,各个共振块11至16的大小及共振特性可以改变。
如图1至图3所示,隔板40可包括第一隔板41和第二隔板42。
第一隔板41能够以十字架(+)形态切开而成,以完全划分第一共振块11和第六共振块16,同时划分与第一共振块11相邻的第二共振块12的一部分,划分与第六共振块16相邻的第五共振块15的一部分。其中,第一隔板41的前端能够以同时至少划分第二共振块12及第五共振块15的一部分的长度形成。
第二隔板42能够以英文字母(T)字形态切开而成,以划分与第二共振块12相邻的第三共振块13,同时划分与第二共振块12相邻的第五共振块15的一部分,划分与第五共振块15相邻的第四共振块14的一部分,同时划分与第五共振块15相邻的第二共振块12的一部分。其中,优选地,划分第二共振块12及第五共振块15之间的第二隔板42(参照后述的第2-1切开部42b)的前端以与上述第一隔板41的前端隔开规定距离的长度形成。
作为参考,虽然并未形成划分第三共振块13与第四共振块14的隔板,但是,可通过后述的槽口柱50划分第三共振块13和第四共振块14。
以下,在第一共振器柱31至第六共振器柱36中,将未通过第一隔板41及第二隔板42划分的第三共振器柱33及第四共振器柱34简称为“第二区域共振器柱B”,将除第二区域共振器柱之外的剩余共振器柱(第一共振器柱31、第二共振器柱32、第五共振器柱35及第六共振器柱36)简称为“第一区域共振器柱A”来进行说明。
参照图3,在外壳99中,上部面(一面)与下部面(另一面)之间可具有规定厚度,呈具有矩形的水平剖面的直六面体形状。
以下,为了说明的便利,在外壳99的结构中,将长度相对长的边称为“长边”,将长度小于长边的边称为“短边”,将一侧短边和另一侧短边之间的方向称为“长度方向”,将一侧长边与另一侧长边之间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将外壳的一面(上部面)与另一面(下部面)之间称为“厚度方向”。
参照图3,在隔板40中,第一隔板41可包括:第1-1切开部41a,从一侧短边中心沿着长度方向延伸规定长度,以接近设置有第二共振器柱32及第五共振器柱35的中心部分的方式沿着长度方向延伸;以及第1-2切开部41b,在第1-1切开部41a中的一个位置以接近第一共振器柱31及第二共振器柱32的中心部分及第五共振器柱35及第六共振器柱36的中心部分的方式沿着宽度方向延伸。
通过第1-1切开部41a和第1-2切开部41b,第一隔板41以从外壳99的一侧短边中心朝向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切开而成,从而,整体上可呈“十字架(+)”形状。
如图3所示,第1-1切开部41a完全划分第一共振器柱31和第六共振器柱36,同时,划分第二共振器柱32和第五共振器柱35的一部分。
如图3所示,第1-2切开部41b划分第一共振器柱31和第二共振器柱32的一部分同时,划分第六共振器柱36和第五共振器柱35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参照图3,在隔板40中,第二隔板42可包括:第2-1切开部42a,从第二共振器柱32及第三共振器柱33的中心部分朝向第四共振器柱34及第五共振器柱35的中心部分,沿着宽度方向以规定长度延伸切开;以及第2-2切开部42b,从第2-1切开部42a的中心朝向外壳99的一侧短边,沿着长度方向以规定长度延伸切开。
通过第2-1切开部42a和第2-2切开部42b,第二隔板42在外壳99的另一侧短边侧内部,整体以“英文字母(T)”字形状形成。
如图3所示,第2-1切开部42a划分第二共振器柱32和第三共振器柱33的一部分同时,划分第四共振器柱34和第五共振器柱35的一部分。
如图3所示,第2-2切开部42b划分第二共振器柱32和第五共振器柱35的一部分。
其中,第一隔板41的第1-1切开部41a的前端与第二隔板42的第2-2切开部42b的前端之间的隔开距离的长度可以与第二共振器柱32及第五共振器柱35的直径相同。但是,如下所述,根据滤波性能设计,上述隔开距离可以被不同地设计。
以下,在多个共振器1至6中,将未通过多个隔板40划分的共振器(第三共振器3及第四共振器4)的共振器柱(第三共振器柱33及第四共振器柱34)简称为“第二区域共振器柱B”,将通过多个隔板40划分一部分的多个共振器的共振器柱简称为“第一区域共振器柱A”来区分说明。
另一方面,如图1至图5c所示,波导管滤波器100可包括输入信号的输入柱21与输出信号的输出柱22。
输入柱21和输出柱22可分别形成于不同的共振块,输入柱21和输出柱22可分别设置于共振块内的一面。
更详细地,输入柱21和输出柱22可分别形成于作为波导管滤波器100的两端末的共振块的第一共振块11及第六共振块16。输入柱21可形成于第一共振块11,输出柱22可形成于第六共振块16。
通过输入柱21输入的信号依次经过第一共振器柱31-第二共振器柱32-第三共振器柱33-第四共振器柱34-第五共振器柱35-第六共振器柱36来通过输出柱22对频率进行滤波并输出。
另一方面,波导管滤波器100还可包括波导管滤波器10,当实现相邻共振器之间的耦合时,转换成交叉耦合的效果来实现的方式设置。上述槽口柱50可位于作为C槽口柱33、34的第三共振器柱33与第四共振器柱34之间。
通常,当实现耦合时,在第三共振器柱33与第四共振器柱34之间并未设置槽口柱50的情况下,作为相邻共振器,第三共振器柱33与第四共振器柱34之间基本上被相邻耦合,从而起到电感耦合(Inductive coupling)的作用。
其中,为了使第三共振器柱33与第四共振器柱34起到电容耦合(Conductivecoupling)的作用,当经过单数个或偶数个共振器柱来交叉耦合,或者当使至少相邻的共振器柱之间相邻耦合时,相邻共振器柱的开口方向相互反转,在其之间设置隔板(参照图1及图2的附图标记40),作为与此相应的结构物,需要设置开口方向与相邻共振器柱的开口方向相互反转的形态的槽口柱50。
在相邻的第三共振器柱33与第四共振器柱34之间并未设置槽口柱50的情况下,如上所述,第三共振器柱33与第四共振器柱34通过基于相邻耦合的电感耦合工作。但是,如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100所示,在第三共振器柱33与第四共振器柱34之间设置隔板或起到与此相应结构物的作用的槽口柱50,由此,当实现相邻第三共振器柱33与第四共振器柱34之间的耦合时,可以在左右两侧形成槽口。
为此,第二区域共振器柱B可设置在与设置有第一区域共振器柱A的外壳99的一面相反的另一面。即,由在中间隔着槽口柱50的第三共振器柱33和第四共振器柱34形成的第二区域共振器柱B能够以与除此之外的剩余第一区域共振器柱A(第一共振器柱31、第二共振器柱32、第五共振器柱35及第六共振器柱36)沿着不同方向开口的方式形成于外壳99。
在此情况下,槽口柱50可设置在与第一区域共振器柱A相同的外壳99的一面。即,槽口柱50沿着与作为第二区域共振器柱B的第三共振器柱33及第四共振器柱34不同的方向开口。
另一方面,第二区域共振器柱B与第一区域共振器柱A的大小可以相同。即,第二区域共振器柱B和第一区域共振器柱A在以通过外壳99的不同面开口的方式形成的方面存在差异,但是,整体大小可以相同。但是,第二区域共振器柱B及第一区域共振器柱A无需全部以相同的形状形成,可根据基于实现耦合的滤波器设计以不同的形状形成。在此情况下,可根据在第一区域共振器柱A中,与第二区域共振器柱B相邻的共振器柱(例如,与第三共振器柱33相邻的第二共振器柱32及与第四共振器柱34相邻的第五共振器柱35)的形状及大小调节耦合的量。
其中,槽口柱50并非为呈完全贯通外壳99的一面和另一面的结构的隔板40,但是具有与第二区域共振器柱B不同方向的开口面,由此,当实现耦合时,在实现第三共振器柱33与第四共振器柱34之间的耦合的情况下,可以执行在通带的左右两侧形成槽口的隔板40的作用。
并且,在隔板40中,即使在作为第一区域共振器柱A的第二共振器柱32和第五共振器柱35的开口方向及作为第二区域共振器柱B的第三共振器柱33及第四共振器柱34的开口方向相反的情况下,当实现耦合时,隔板42也可以在通带的左右两侧形成槽口,上述隔板42一部分划分作为第一区域共振器柱A中的一个的第二共振器柱32与作为第二区域共振器柱B中的一个的第三共振器柱33之间,一部分划分作为第一区域共振器柱A中的一个的第五共振器柱35和作为第二区域共振器柱B中的一个的第四共振器柱34。
即,作为第一区域共振器柱A中的一个的第二共振器柱32的开口方向以通过外壳99的一面开口的方式形成并与第二共振器柱32相邻设置,作为第二区域共振器柱B中的一个的第三共振器柱33的开口方向以通过作为与第二共振器柱32相反的外壳99的另一面开口的方式形成,以一部分划分第二共振器柱32与第三共振器柱33之间的方式设置第二隔板42的第2-1切开部42a,由此,当实现耦合时,可以在通带的左右两侧形成槽口。
并且,作为第一区域共振器柱A中得以一个的第五共振器柱35的开口方向以通过外壳99的一面开口的方式形成并与第五共振器柱35相邻设置,作为第二区域共振器柱B中的一个的第四共振器柱34的开口方向以通过作为与第五共振器柱35相反的外壳99的另一面开口的方式形成,以一部分划分第五共振器柱35与第四共振器柱34之间的方式设置第二隔板42的第2-1切开部42a,由此,当实现耦合时,可以在通带的左右两侧形成槽口。
其中,槽口柱50的体积可大于第二区域共振器柱B及第一区域共振器柱的体积。但是,槽口柱50的形状并不局限于此,可根据实现耦合的滤波器设计确定。在此情况下,可根据槽口柱50的形状及大小调节耦合的量。
同时,如图3所示,槽口柱50可呈圆柱(或圆形槽)的形态,以将与经过第三共振器柱33及第四共振器柱34的中心的任意基准线对应的位置作为同心。
其中,优选地,槽口柱50以通过我可99的一面开口的方式形成,处于沿着外壳99的另一面遮蔽的形态。即,槽口柱50并非为沿着厚度方向完全外壳99的形态。
按照图5a,在第一区域共振器柱A中,第一共振器柱31及第二共振器柱32能够以从外壳99的一侧短边朝向另一侧短边的长度方向隔开规定长度的方式形成,以使开口方向朝向外壳99的一面(上部面)开口的方式形成。
同时,在第一区域共振器柱A中,可沿着第二共振器柱32的长度方向一侧,以与外壳99的另一侧短边相邻的方式设置作为第二区域共振器柱B中的一个的第三共振器柱33,以使开口方向朝向外壳99的另一面(下部面)开口的方式形成。
其中,在与形成第一共振器柱31的外壳99的一面相向的另一面可设置输入柱21,以使开口方向朝向外壳99的一面(下部面)的方式形成。
参照图5b,作为第二区域共振器柱B的第三共振器柱33及第四共振器柱34能够以分别使开口方向朝向外壳99的另一面(下部面)开口的方式形成,在第三共振器柱33与第四共振器柱34之间的中间,槽口柱50以使开口方向朝向外壳99的一面(上部面)开口等方式形成。
而且,参照图5c,可沿着作为第二区域共振器柱B中的一个的第四共振器柱34的长度方向另一侧,作为第一区域共振器柱A中的一个的第五共振器柱35开口,以使开口方向朝向外壳99的一面(上部面)开口的方式形成,沿着第五共振器柱34的长度方向另一侧,以与外壳99的一侧短边相邻的方式使作为第一区域共振器柱A中的一个的第六共振器柱36的开口方向朝向外壳99的一面(上部面)开口。
其中,在与形成有第六共振器柱36的外壳99的一面相向的面可设置输出柱22,以使开口方向朝向外壳99的另一面(下部面)的方式形成。
图6为用于说明利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来在通带左右两侧形成通过L-coupling及C-coupling的两端槽口的原理的示意图及其结果表。
如图6所示,与L-coupling和C-coupling无关,3号共振使频率向低于通带的一侧移动来仅在共振频率上侧适用槽口(Notch),因此,仅适用-90度相位。
首先,在L-coupling的低于共振(Below resonance)中,在Path 1-2-(3)-4-5的情况下为-270,在Path 1-5的情况下为-90度,因此,其相位差为180度,从而获得异相的结果值,在L-coupling的高于共振(Above Resonance)中,在Path 1-2-(3)-4-5的情况下为-270度,在Path 1-5的情况下为-90,因此,其相位差为180,从而获得异相的结果值,可以在通带两端形成槽口。
接着,在C-coupling的低于共振中,在Path 1-2-(3)-4-5的情况下为+90,在Path1-5的情况下为-90,因此,其相位差为180度,从而获得异相的结果,在C-coupling的高于共振中,在Path 1-2-(3)-4-5的情况下为-270度,在Path 1-5的情况下为-90,因此,其相位差为180,从而获得异相(Out of phase)的结果值,可以在通带两端形成槽口。
更加详细地说明基于如上所述的在通带的两端形成槽口的原理的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的作用及效果。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的电路图。图8为示出图7的频率特性的图表。
参照图7,通过输入柱21输入的规定的信号可以在8个位置实现耦合,直到通过输出柱22输出。
即,在输入柱21与第一共振器柱31之间以电感耦合L1工作,在第一共振器柱31与第二共振器柱32之间以电感耦合L3进行工作,在第二共振器柱32与第三共振器柱33之间以电容耦合C10工作,在第三共振器柱33与槽口柱50之间以电容耦合C8工作,在槽口柱50与第四共振器柱34之间以电容耦合C9工作,在第四共振器柱34与第五共振器柱35之间以电容耦合C11工作,在第五共振器柱35与第六共振器柱36之间以电感耦合L13工作,在第六共振器柱36与输出柱22之间以电感耦合L15工作。
其中,在第二共振器柱32与第三共振器柱33之间的电容耦合C10及第四共振器柱34与第五共振器柱35之间的电容耦合C11意味着存在于它们之间的第二隔板42作为用于实现交叉耦合的反转结构物作用,第三共振器柱33与槽口柱50之间的电容耦合C8及槽口柱50与第四共振器柱34之间的电容耦合C9意味着存在于第三共振器柱33与第四共振器柱34之间的槽口柱50作为用于实现交叉耦合的反转结构物作用。
因此,优选地,第二隔板42在第一区域共振器柱A与第二区域共振器柱B之间(更详细地,在第二共振块12与第三共振块之间及在第四共振块14与第五共振块15之间)以可实现电容耦合的长度及宽度形成。
如图8所示,若将其通过表示频率特性的图表呈现,则在通带左右两侧形成槽口,形成于通常通带左侧的杂音等级显著降低,被进一步推向左侧,以便在频带范围内消除杂音来减少通信限制(参照图8的1号位置)。
图9为第一比较例的波导管滤波器的立体图。图10为第一比较例的波导管滤波器的电路图。图11为示出图10的频率特性的立体图。
如图9所示,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100相比,在第一比较例的波导管滤波器1000中,作为第二区域共振器柱B的第三共振器柱1033及第四共振器柱1034的开口方向以朝向与第一区域共振器柱A相同的外壳99的一面(上部面)的方式开口,槽口柱1050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100相同地构成。
如图10所示,根据上述第一比较例的波导管滤波器1000,从输入柱1021至输出柱1022,8个耦合均能够以电感耦合工作。结果值表示即使存在设置于第三共振器柱1033与第四共振器柱1034之间的槽口柱1050,与槽口柱1050执行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100中的隔板40或作为与此相应的结构物的槽口柱50的作用不同,仅追加了一个共振器柱。
但是,参照作为呈现第一比较例的波导管滤波器1000的频率特性的图表的图11,即使是上述结构实现交叉耦合,也可以在通带左右两侧形成槽口。但是,通常形成于通带左侧的杂音等级高,从而存在特定频带中的通信限制严重的缺点,杂音接近通带,因此可以看出通带上方的槽口峰比通带下方的槽口峰高。
图12为第二比较例的波导管滤波器的立体图。图13为第二比较例的波导管滤波器的电路图。图14为示出图13的频率特性的图表。
如图12所示,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100相比,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比较例的波导管滤波器2000中,作为第二区域共振器柱B的第三共振器柱2033及第四共振器柱2034的开口方向以朝向与第一区域共振器柱A相同的外壳99的一面(上部面)的方式开口,槽口柱2050以朝向与作为第二区域共振器柱B的第三共振器柱2033及第四共振器柱2034的开口方向相反的外壳99的另一面(下部面)的方式开口。
如图13所示,根据上述第二比较例的波导管滤波器2000,可在从输入柱2021至输出柱2022的8个耦合中,作为第二区域共振器柱B中的一个的第三共振器柱2033与槽口柱2050之间及槽口柱2050与作为第二区域共振器柱B中的另一个的第四共振器柱2034之间以电容耦合工作,剩余以电感耦合工作。这意味着槽口柱2050的开口方向与第三共振器柱2033及第四共振器柱2034的开口方向相反地反转形成,由此,槽口柱2050执行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100中的隔板40或与此相应的结构物的作用。
参照作为表示第二比较例的波导管滤波器2000的频率特性的图表的图14,可以在通带的左右两侧形成槽口。而且,与第一比较例相比,通常形成于通带的左侧杂音的等级低,由此,通带两侧槽口峰可形成规定程度的均衡,不仅如此,呈现出被推向通带的左侧的特征。这表示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100相比,具有更接近通带且等级更高的缺点。
图15为第三比较例的波导管滤波器的电路图。图16为第三比较例的波导管滤波器的电路图。图17为示出图16的频率特性的图表。
如图15所示,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100相比,在第三比较例的波导管滤波器3000中,作为第二区域共振器柱B的第三共振器柱3033及第四共振器柱3034的开口方向相同,或者槽口柱1050的开口方向沿着外壳99的另一面(下部面)开口。
如图16所示,根据上述第三比较例的波导管滤波器3000,在从输入柱3021至输出柱3022的8个耦合中,仅有作为开口方向反转的第一区域共振器柱A的第二共振器柱3032和作为第二区域共振器柱B的第三共振器柱3033至今及作为第二区域共振器柱的第四共振器柱3034与作为第一区域共振器柱的第五共振器柱3035之间的耦合以电容耦合工作,剩余耦合全部以电感耦合工作。结果值表示第二共振器柱3032与第三共振器柱3033之间及第五共振器柱3035与第四共振器柱3034之间的第二隔板42的第2-1切开部42a可作为基于交叉耦合效果的结构物作用,同时,即使存在设置于第三共振器柱3033与第四共振器柱3034之间的槽口柱3050,与槽口柱3050执行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100中的隔板40或作为与此相应的结构物的槽口柱50的作用不同,仅追加了一个共振器柱。
参照作为表示第三比较例的波导管滤波器3000的频率特性的图表的图17,可以与作为第一比较例的图表的图11极为类似。通过反证法推定在以槽口柱3050为基准相邻设置的作为第二区域共振器柱B的第三共振器柱3033及第四共振器柱3034与槽口柱3050的开口方向并未相互反转的情况下,很难消除杂音的恶劣影响。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波导管滤波器100具有如下的优点,即,将第一区域共振器柱A、31、32、35、36与第二区域共振器柱B、33、34的开口方向反转来形成,同时,在与第二区域共振器柱B、33、34之间设置如隔板42的结构物,在第二区域共振器柱B、33、34之间设置开口反向反转的槽口柱50,由此,通过更加简单的结构设计来在通带两侧形成槽口。
虽然对将构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所有结构要素结合成一个来工作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范围内,根据实施例的所有结构要素均可以选择性地结合成一个以上来工作。
以上的说明仅为示例性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进行多种修改及变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的波导管滤波器,即,通过利用共振器的交叉耦合来强化特定通带的特性,抑制在频带范围内发生杂音,或者以在频带范围内最大程度分离杂音的方式设计。
Claims (8)
1.一种波导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由具有规定电容率的电介质形成,包括多个共振块;
多个共振器,通过分别设置于多个共振块的多个共振器柱来分别执行单一共振器的功能,上述多个共振块设置于上述外壳;以及
隔板,设置于在上述多个共振器柱中的第一区域共振器柱与第二区域共振器柱之间,用于划分设置有上述第一区域共振器柱的共振块与设置有上述第二区域共振器柱的共振块之间的至少一部分,上述第一区域共振器柱的外侧面与上述外壳的一面相匹配,上述第二区域共振器柱以与上述第一区域共振器柱相邻耦合的方式设置,外侧面与和上述第一区域共振器柱相反的上述外壳的另一面相匹配。
2.一种波导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由具有规定电容率的电介质形成,包括多个共振块;
多个共振器,通过分别设置于多个共振块的多个共振器柱来分别执行单一共振器的功能,上述多个共振块设置于上述外壳;
第一区域共振器柱,作为上述多个共振器中的至少一个,外侧面与上述外壳的一面相匹配;
第二区域共振器柱,作为上述多个共振器中的至少一个,外侧面与和上述第一区域共振器柱相反的上述外壳的另一面相匹配;以及
槽口柱,设置于上述第二区域共振器柱之间,外侧面与和上述第二区域共振器柱相反的上述外壳的一面相匹配。
3.一种波导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
外壳,由具有规定电容率的电介质形成,形成多个共振块;
多个共振器,通过分别设置于上述多个共振块的共振器柱形成;
多个隔板,用于划分在上述多个共振块中相邻的共振块的全部或一部分;以及
槽口柱,设置于共振器柱之间,上述共振器柱设置于在上述多个共振器中未被上述多个隔板划分的共振器,以下,将上述共振器柱称之为“第二区域共振器柱”,上述槽口柱用于使上述第二区域共振器柱之间的耦合效果以反转的方式实现,
上述第二区域共振器柱设置在与设置有共振器柱的外壳的一面相反的另一面,上述共振器柱设置于通过上述多个隔板划分的上述多个共振器,以下,将上述共振器柱称为“第一区域共振器柱”。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波导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槽口柱设置在与上述第一区域共振器柱相同的外壳的一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波导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区域共振器柱和上述第一区域共振器柱以相同大小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波导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槽口柱的体积大于上述第二区域共振器柱及上述第一区域共振器柱的体积。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波导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根据在上述第一区域共振器柱中与上述第二区域共振器柱相邻的共振器柱的形状及大小调节上述耦合的量。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波导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隔板包括:
第一隔板,用于划分上述第一区域共振器柱内的各个共振块;以及
第二隔板,用于划分上述第一区域共振器柱与上述第二区域共振器柱之间的共振块,
上述第二隔板以能够在上述第一区域共振器柱与上述第二区域共振器柱之间实现电容耦合的长度及宽度形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20-0048582 | 2020-04-22 | ||
KR1020200048582A KR20210130415A (ko) | 2020-04-22 | 2020-04-22 | 도파관 필터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288880U true CN216288880U (zh) | 2022-04-12 |
Family
ID=782698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824369.XU Active CN216288880U (zh) | 2020-04-22 | 2021-04-21 | 波导管滤波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KR (1) | KR20210130415A (zh) |
CN (1) | CN216288880U (zh) |
WO (1) | WO2021215780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911859B1 (ko) * | 2007-10-05 | 2009-08-11 | 주식회사 에이스테크놀로지 | 다수의 노치 형성을 위한 노치 커플링 rf필터 |
US9130258B2 (en) * | 2013-09-23 | 2015-09-08 | Cts Corporation | Dielectric waveguide filter with direct coupling and alternative cross-coupling |
KR20160015063A (ko) * | 2014-07-30 | 2016-02-12 | (주)알에프타임 | 노치 구조를 가진 무선 주파수 필터 |
KR20170048753A (ko) * | 2015-10-27 | 2017-05-10 | 주식회사 릿치마이크로웨이브 | 유전체 도파관 듀플렉서 및 그 설계 방법 |
KR20170112583A (ko) | 2016-03-31 | 2017-10-12 | 안종석 | 유전체 도파관 필터 |
KR102040689B1 (ko) * | 2018-03-09 | 2019-11-05 | 주식회사 이엠따블유 | 캐비티 필터 |
-
2020
- 2020-04-22 KR KR1020200048582A patent/KR20210130415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21
- 2021-04-20 WO PCT/KR2021/004920 patent/WO2021215780A1/ko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1-04-21 CN CN202120824369.XU patent/CN216288880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1215780A1 (ko) | 2021-10-28 |
KR20210130415A (ko) | 2021-1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257630U (zh) | 波导管滤波器 | |
EP2741364B1 (en) | Radio frequency filter employing notch structure | |
CN110034359B (zh) | 带通滤波器 | |
CN110011006B (zh) | 带通滤波器 | |
US11936086B2 (en) | Wide bandwidth folded metallized dielectric waveguide filters | |
CN114430873B (zh) | 波导管滤波器 | |
US20240222831A1 (en) | Waveguide filter | |
CN110416669B (zh) | 介质滤波器、信号收发装置及基站 | |
CN216288880U (zh) | 波导管滤波器 | |
KR20200130123A (ko) | 복합형 필터 조립체 | |
KR102662455B1 (ko) | 안테나용 세라믹 도파관 필터 | |
US20230155267A1 (en) | Metallized dielectric waveguide filters having irregular shaped resonant cavities, slanted metallized openings and/or spurious coupling windows | |
CN111900518B (zh) | 一种具有180度移相器的介质滤波器 | |
CN217215039U (zh) | 天线用陶瓷波导滤波器 | |
CN114270623B (zh) | 复合型滤波器组装体 | |
CN110896163A (zh) | 可实现单个带外传输零点的介质波导滤波器 | |
CN116802928A (zh) | 天线用陶瓷波导滤波器 | |
CN113036328B (zh) | 一种具有不同中心频率的双通道滤波器 | |
JP2003304101A (ja) | 多重モード誘電体共振器を用いた帯域通過フィルタおよび送受信共用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