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94090U - 一种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以及注塑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以及注塑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94090U
CN212194090U CN202020725363.2U CN202020725363U CN212194090U CN 212194090 U CN212194090 U CN 212194090U CN 202020725363 U CN202020725363 U CN 202020725363U CN 212194090 U CN212194090 U CN 2121940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aight
ejection
hole
ejector
thim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2536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国斌
张继红
张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Yiqiang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Yiqiang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Yiqiang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Yiqiang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72536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940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940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940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以及注塑模具,所述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包括模板、斜顶结构、直顶结构、顶针板以及延时顶针,所述顶针板内设有弹性件。本实用新型利用所述直顶结构与所述斜顶结构的配合,在所述斜顶结构斜向顶出操作时,所述直顶结构通过其竖直方向的顶出操作,有效避免所述产品凸起或凹陷等倒扣位由于与所述斜顶粘连而产生横向运动进而导致产品较难从模具上取出的问题;进一步通过延时顶针的设置,使得所述直顶结构的顶出相对于所述斜顶结构的顶出存在一定的延时,另外还通过所述弹性件的设置,合模时所述直顶结构相对于所述斜顶结构能够预先回位,有效避免了所述直顶结构与所述斜顶结构发生碰撞而造成结构损坏。

Description

一种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以及注塑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以及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注塑成型是塑料产品中常用的成型方法,其为将完全熔融的塑料材料用高压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脱模得到成型品的方法。参照图1,图1为注塑成型塑料产品结构示意图,对于有些塑料产品14的内侧需要设计凸起或凹陷,如图中的A和B所示,这些凸起或凹陷位置在设计注塑模具的时候,不能直接顶出脱模,通常设计斜顶机构用以顶出产品。斜顶机构通常设置在模具的后模位置,装在顶针板上,顶针板动作时,斜顶也跟着动作。但是目前的注塑模具顶出结构中仍会出现产品胶位包紧斜顶结构,产品的脱模仍存在困难,导致制得的产品受到牵扯进而产生损坏,造成产品报废率较高等问题。
另外,现有的注塑模具中有在所述注塑模具中增加直顶结构以辅助斜顶结构顶出产品,避免产品遭到损坏的技术方案,但是增加直顶结构后在开模过程所述斜顶和所述直顶顶出时,容易因为加工或装配误差或者注塑高温变形等因素,直顶向上延伸进而撞向斜顶而折断,同时所述直顶在合模过程所述斜顶回位时受到碰撞而折断。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其具有结构简单、顶出效果好且不易因发生碰撞而导致结构损坏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达到上述技术目的的:
一种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其包括模板、斜顶结构、直顶结构、顶针板以及延时顶针;
所述模板包括前模板以及后模板,所述前模板与所述后模板围合形成产品型腔,所述产品型腔用于成型产品;
所述斜顶结构贯穿所述后模板,所述斜顶结构底部固定于所述顶针板上,其顶部与所述产品相接触并可自所述后模板中穿出;
所述直顶结构包括直顶杆以及直顶杯头;所述直顶杆贯穿所述后模板并位于所述斜顶结构正下方,且所述直顶杆顶部与产品相接触并可自所述后模板中穿出;所述直顶杯头与所述直顶杆的底部固定连接,且所述直顶杯头的外径大于所述直顶杆的外径;
所述顶针板包括顶针面板、顶针底板、弹性件以及固定块;所述顶针面板上贯穿开设有面板通孔,所述直顶杆以及直顶杯头活动穿设于所述面板通孔;所述面板通孔自下而上包括依次贯通的第一面板通孔、第二面板通孔以及第三面板通孔,所述第一面板通孔的高度与所述直顶杯头的高度相等,所述第二面板通孔的内径不大于所述直顶杯头的外径且小于所述弹性件的外径,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直顶杆上且位于所述第三面板通孔内;所述固定块可拆卸式固定于所述顶针面板上,并与所述弹性件顶部抵接;
所述顶针底板设置于所述顶针面板下方,其对应所述面板通孔的位置处开设有底板通孔;所述底板通孔自下而上包括依次贯通的第一底板通孔以及第二底板通孔;所述延时顶针活动穿设于所述底板通孔;所述延时顶针包括固定连接的顶针限位部以及顶针本体,所述顶针限位部的外径大于所述顶针本体的外径与所述第一底板通孔的内径;所述第一底板通孔的高度小于所述顶针本体的高度,所述第二底板通孔的高度大于所述顶针限位部的高度。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其利用所述直顶结构与所述斜顶结构的配合,在所述斜顶结构斜向顶出操作时,所述直顶结构通过其竖直方向的顶出操作,有效避免所述产品凸起或凹陷等倒扣位由于与所述斜顶粘连而产生横向运动进而导致产品较难从模具中取出的问题;进一步通过所述顶针板与所述顶针之间的配合,利用所述顶针底板中所述第一底板通孔与所述顶针限位部的高度差,以及所述第二底板通孔与所述顶针本体的高度差,使得所述顶针板向上运动时由于所述高度差所产生的延时距离,所述直顶结构的顶出相对于所述斜顶结构的顶出能够存在一定的延时,可有效避免了所述直顶结构向上顶出时撞向所述斜顶结构而造成断折;另外还通过所述弹性件的设置,利用其弹性作用力,使所述顶针板向下运动,所述注塑模具合模时所述直顶结构相对于所述斜顶结构能够预先回位,有效避免了所述直顶结构与所述斜顶结构发生碰撞而造成结构损坏,实现保险功能,同时满足了结构可靠性良好且成型产品容易取出的需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底板通孔与所述顶针本体的高度差至少为5mm,所述第二底板通孔与所述顶针限位部的高度差至少为1mm,通过所述高度差的设置,确保所述直顶结构与所述斜顶结构在各自顶出时不会发生碰撞进而造成结构损坏。
进一步地,所述斜顶结构包括斜顶本体、斜顶杆、斜顶导向块以及斜顶座;所述斜顶本体固定设置于所述斜顶杆的顶部,所述斜顶杆的底部固定设置于所述斜顶座上,所述斜顶导向块开设有与斜顶杆相配合的通孔,斜顶杆可滑动地穿过导滑块内的通孔;所述斜顶导向块固定于所述后模板内,所述斜顶座固定于所述顶针板上,所述斜顶本体顶部与所述产品相接触。所述斜顶结构用于顶出产品,并保证产品的倒钩扣位处能够顺利脱模,其中所述斜顶座用以固定所述斜顶结构,将所述斜顶结构与所述顶针板固定连接,所述斜顶本体与所述产品相接触,所述斜顶导向块与所述斜顶杆配合,起到导滑以及防止斜顶弯曲变形的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块包括固定块本体以及固定支腿,所述固定块本体活动套设于所述直顶杆,所述固定支腿与所述固定块本体边缘固定连接并可拆卸式固定于所述顶针面板上。所述固定块本体活动套设在所述直顶杆上,既能对所述弹性件起到限位的作用,还能够对所述直顶杆进行限位,使其顶出与回位操作更为稳定。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块还包括固定螺丝,所述固定支腿贯穿开设有第一螺孔,所述顶针面板对应所述第一螺孔位置开设有第二螺孔,所述固定螺丝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一螺孔以及第二螺孔,将所述固定块可拆卸式固定于所述顶针面板上。使用固定螺丝与螺孔的配合进行固定,定位牢固且拆装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斜顶结构的数目至少为2,所述直顶结构的数目至少为2,所述斜顶结构与所述直顶结构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产品两侧并可与所述产品对应位置相接触,使其能够对所述产品两侧进行顶出操作,使产品脱模时能够均匀受力,进一步避免产品出现损坏,有效降低产品报废率。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所述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其利用所述直顶结构与所述斜顶结构的配合,在所述斜顶结构斜向顶出操作时,所述直顶结构通过其竖直方向的顶出操作,有效避免所述产品凸起或凹陷等倒扣位由于与所述斜顶粘连而产生横向运动进而导致产品较难从模具中取出的问题;通过所述顶针板与所述顶针之间的配合,利用所述顶针底板中所述第一底板通孔与所述顶针限位部的高度差,以及所述第二底板通孔与所述顶针本体的高度差,并进一步对所述高度差进行限定,使得所述顶针板向上运动时由于所述高度差所产生的延时距离,所述直顶结构的顶出相对于所述斜顶结构的顶出能够存在一定的延时,可有效避免了所述直顶结构向上顶出时撞向所述斜顶结构而造成断折;另外还通过所述弹性件的设置,利用其弹性作用力,使所述顶针板向下运动,所述注塑模具合模时所述直顶结构相对于所述斜顶结构能够预先回位,有效避免了所述直顶结构与所述斜顶结构发生碰撞而造成结构损坏。所述延时顶出结构简易实用,在实现产品容易脱模的同时,结构可靠性及稳定性良好,确保在开模及合模动作中不会发生碰撞,实现保险功能,同时满足了结构可靠性良好且成型产品容易取出的需求,拆装操作简便,容易装配且有助于后续维护。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其包括以上所述的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所述注塑模具结构简单实用,装配简单且后续维护保养简单方便,且可实现全自动生产,有效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为注塑成型塑料产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区域C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区域D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的部分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顶出1mm时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完全顶出时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合模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在请参照图2-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区域C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区域D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的部分结构装配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所述产品为对称结构,故在本实施例的附图以及说明中仅以其中一侧的结构为例进行,并不能代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仅限于所述结构。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其包括模板1、斜顶结构2、直顶结构3、顶针板4以及延时顶针5。
模板1包括前模板(图未示)以及后模板12,所述前模板与后模板12围合形成产品型腔,所述产品型腔内用以成型产品14。
斜顶结构2贯穿后模板12,斜顶结构2底部固定于顶针板4上,其顶部与所述产品相接触并可自后模板12中穿出。具体地,斜顶结构2包括斜顶本体22、斜顶杆24、斜顶导向块26以及斜顶座28;斜顶本体22固定设置于斜顶杆24的顶部,斜顶杆24的底部固定设置于斜顶座28上,斜顶导向块26开设有与斜顶杆24相配合的通孔,斜顶杆24可滑动地穿过斜顶导向块26内的通孔;斜顶导向块26固定于后模板12内,斜顶座28固定于顶针板4上,斜顶本体22顶部与产品14相接触。斜顶结构2用于顶出产品,并保证产品的倒钩扣位处能够顺利脱模,其中斜顶座28固定于顶针板4上,进而实现斜顶结构1的固定,斜顶本体22与产品14相接触,斜顶导向块26与斜顶杆24配合,起到导滑以及防止斜顶杆24弯曲变形的作用。
直顶结构3包括直顶杆32以及直顶杯头34。直顶杆32贯穿后模板12并位于斜顶结构2的正下方,且直顶杆32的顶部与产品14相接触并可自后模板12中穿出;直顶杯头34与直顶杆32的底部固定连接,且直顶杯头34的外径大于直顶杆32的外径。
顶针板4包括顶针面板41、顶针底板43、弹性件44以及固定块45;顶针面板41上贯穿开设有面板通孔42,直顶杆32以及直顶杯头34活动穿设于面板通孔42;面板通孔42自下而上包括依次贯通的第一面板通孔422、第二面板通孔424以及第三面板通孔426,第一面板通孔422的高度与直顶杯头34的高度相等,第二面板通孔424的内径不大于直顶杯头34的外径且小于弹性件44的外径,弹性件44套设于直顶杆32上且位于第三面板通孔426内,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44为弹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其他具有弹性的结构。
固定块45可拆卸式固定于顶针面板41上,并与弹性件44顶部抵接;具体地,固定块45包括固定块本体452以及至少两个固定支腿454,固定块本体452活动套设于直顶杆32,固定支腿454与固定块本体452边缘固定连接并可拆卸式固定于顶针面板41上。固定块本体452活动套设在直顶杆32上,既能对弹性件44起到限位的作用,还能够对直顶杆32进行限位,使其顶出与回位操作更为稳定。具体地,固定块45还包括至少两个固定螺丝456,固定支腿454贯穿开设有第一螺孔458,顶针面板41对应所述第一螺孔458位置开设有第二螺孔418,固定螺丝456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一螺孔458以及第二螺孔418,将固定块45可拆卸式固定于顶针面板41上。使用固定螺丝456与螺孔的配合进行固定,定位牢固且拆装方便。
顶针底板43设置于顶针面板41下方,其对应面板通孔42的位置处开设有底板通孔46。底板通孔46自下而上包括依次贯通的第一底板通孔462以及第二底板通孔464。延时顶针5活动穿设于底板通孔46,延时顶针5包括固定连接的顶针限位部54以及顶针本体52,顶针限位部54的外径大于顶针本体52的外径与第一底板通孔462的内径;第一底板通孔462的高度小于顶针本体52的高度,第二底板通孔464的高度大于顶针限位部54的高度。
进一步地,第一底板通孔462与顶针本体52的高度差至少为5mm,第二底板通孔464与顶针限位部54的高度差至少为1mm,通过所述高度差的设置,确保直顶结构3与斜顶结构2在各自顶出时不会发生碰撞进而造成结构损坏。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各个结构的高度为沿所述注塑模具开模及合模运动方向上的直线距离,如图中所示,第一底板通孔462的高度为H1,第二底板通孔464的高度为H2,顶针本体52的高度为h1,顶针限位部54的高度为h2,第一底板通孔462与顶针本体52的高度差Δ1=h1-H1≥5mm,在本实施例中,所述Δ1为5mm,第二底板通孔464与顶针限位部54的高度差Δ2=H2-h2≥1mm,在本实施例中,所述Δ2为1mm通过上述高度差的设置,确保直顶结构3与斜顶结构2在各自顶出时不会发生碰撞进而造成结构损坏。
作为一种实施例,斜顶结构2的数目至少为2,直顶结构3的数目至少为2,斜顶结构2与直顶结构3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产品的两侧并可与所述产品对应位置相接触,使其能够对所述产品两侧进行顶出操作,使产品脱模时能够均匀受力,进一步避免产品出现损坏,有效降低产品报废率。
请参照图6-8,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顶出1mm时的剖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完全顶出时的剖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合模时的剖视图。如图所示,在所述注塑模具中产品14注塑成型后需要脱模时,顶针板4向上运动,进而带动斜顶结构2与直顶结构3向上顶出,而由于延时顶针5中顶针限位部54的高度与第二底板通孔464的高度差为1mm,故直顶结构3的顶出相对于斜顶结构2产生了1mm的延时距离,进而有效避免了直顶结构3向上顶出时撞向斜顶结构2而造成断折;另外,当所述顶出结构完全顶出后,产品脱模过程完成后,所述顶针结构开始向下运动使所述注塑模具合模时,由于直顶杆32上套设有弹性件44,而由于弹性件44的弹性作用力,能够使直顶结构3优先于斜顶结构2进行回位,进一步避免了直顶结构3与斜顶结构2发生碰撞而造成结构损坏。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所述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其利用所述直顶结构与所述斜顶结构的配合,在所述斜顶结构斜向顶出操作时,所述直顶结构通过其竖直方向的顶出操作,有效避免所述产品凸起或凹陷等倒扣位由于与所述斜顶粘连而产生横向运动进而导致产品较难从模具中取出的问题;通过所述顶针板与所述顶针之间的配合,利用所述顶针底板中所述第一底板通孔与所述顶针限位部的高度差,以及所述第二底板通孔与所述顶针本体的高度差,并进一步对所述高度差进行限定,使得所述顶针板向上运动时由于所述高度差所产生的延时距离,所述直顶结构的顶出相对于所述斜顶结构的顶出能够存在一定的延时,可有效避免了所述直顶结构向上顶出时撞向所述斜顶结构而造成断折;另外还通过所述弹性件的设置,利用其弹性作用力,使所述顶针板向下运动,所述注塑模具合模时所述直顶结构相对于所述斜顶结构能够预先回位,有效避免了所述直顶结构与所述斜顶结构发生碰撞而造成结构损坏。所述延时顶出结构简易实用,在实现产品容易脱模的同时,结构可靠性及稳定性良好,确保在开模及合模动作中不会发生碰撞,实现保险功能,同时满足了结构可靠性良好且成型产品容易取出的需求,拆装操作简便,容易装配且有助于后续维护。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其包括以上所述的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注塑模具结构简单实用,装配简单且后续维护保养简单方便,且可实现全自动生产,有效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模板、斜顶结构、直顶结构、顶针板以及延时顶针;
所述模板包括前模板以及后模板,所述前模板与所述后模板围合形成产品型腔,所述产品型腔用于成型产品;
所述斜顶结构贯穿所述后模板,所述斜顶结构底部固定于所述顶针板上,其顶部与所述产品相接触并可自所述后模板中穿出;
所述直顶结构包括直顶杆以及直顶杯头;所述直顶杆贯穿所述后模板并位于所述斜顶结构的正下方,且所述直顶杆顶部与产品相接触并可自所述后模板中穿出;所述直顶杯头与所述直顶杆的底部固定连接,且所述直顶杯头的外径大于所述直顶杆的外径;
所述顶针板包括顶针面板、顶针底板、弹性件以及固定块;所述顶针面板上贯穿开设有面板通孔,所述直顶杆以及直顶杯头活动穿设于所述面板通孔;所述面板通孔自下而上包括依次贯通的第一面板通孔、第二面板通孔以及第三面板通孔,所述第一面板通孔的高度与所述直顶杯头的高度相等,所述第二面板通孔的内径不大于所述直顶杯头的外径且小于所述弹性件的外径,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直顶杆上且位于所述第三面板通孔内;所述固定块可拆卸式固定于所述顶针面板上,并与所述弹性件顶部抵接;
所述顶针底板设置于所述顶针面板下方,其对应所述面板通孔的位置处开设有底板通孔;所述底板通孔自下而上包括依次贯通的第一底板通孔以及第二底板通孔;所述延时顶针活动穿设于所述底板通孔;所述延时顶针包括固定连接的顶针限位部以及顶针本体,所述顶针限位部的外径大于所述顶针本体的外径与所述第一底板通孔的内径;所述第一底板通孔的高度小于所述顶针本体的高度,所述第二底板通孔的高度大于所述顶针限位部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通孔与所述顶针本体的高度差至少为5mm,所述第二底板通孔与所述顶针限位部的高度差至少为1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顶结构包括斜顶本体、斜顶杆、斜顶导向块以及斜顶座;所述斜顶本体固定设置于所述斜顶杆的顶部,所述斜顶杆的底部固定设置于所述斜顶座上,所述斜顶导向块开设有与斜顶杆相配合的通孔,斜顶杆可滑动地穿过导滑块内的通孔;所述斜顶导向块固定于所述后模板内,所述斜顶座固定于所述顶针板上,所述斜顶本体顶部与所述产品相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块包括固定块本体以及固定支腿,所述固定块本体活动套设于所述直顶杆,所述固定支腿与所述固定块本体边缘固定连接并可拆卸式固定于所述顶针面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块还包括固定螺丝,所述固定支腿贯穿开设有第一螺孔,所述顶针面板对应所述第一螺孔位置开设有第二螺孔,所述固定螺丝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一螺孔以及第二螺孔,将所述固定块可拆卸式固定于所述顶针面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顶结构的数目至少为2,所述直顶结构的数目至少为2,所述斜顶结构与所述直顶结构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产品两侧并可与所述产品对应位置相接触。
7.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
CN202020725363.2U 2020-05-06 2020-05-06 一种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以及注塑模具 Active CN2121940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25363.2U CN212194090U (zh) 2020-05-06 2020-05-06 一种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以及注塑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25363.2U CN212194090U (zh) 2020-05-06 2020-05-06 一种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以及注塑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94090U true CN212194090U (zh) 2020-12-22

Family

ID=73831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25363.2U Active CN212194090U (zh) 2020-05-06 2020-05-06 一种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以及注塑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940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310722U (zh) 一种新型二级顶出机构
US20120100244A1 (en) Plastic injection mold
CN212194090U (zh) 一种注塑模具的延时顶出结构以及注塑模具
CN109333926A (zh) 一种用于制造车用音箱盖板的模具
CN111070594B (zh) 一种注塑模具
CN208428590U (zh) 一种内置模具二次强脱结构
JP7128558B2 (ja) アンダーカット処理機構、成形用金型
CN214645616U (zh) 一种防止产品粘斜顶机构
CN214188273U (zh) 一种前模顶出结构
CN110293657A (zh) 滑块进胶结构
CN213618022U (zh) 一种汽车座椅用腿托调节件的专用模具
CN212147378U (zh) 注塑模具的直顶内抽芯机构
CN204701073U (zh) 一种先复位模具机构
CN209365281U (zh) 一种强脱机构
CN209257380U (zh) 一种用于制造车用音箱盖板的模具
CN208305713U (zh) 注塑件弧形边角部防变形出模结构及注塑模具
KR102027476B1 (ko) 성형품의 변형 방지를 위한 상측 이젝팅 구조를 갖는 다이캐스팅 금형
CN217729534U (zh) 行位斜顶模具
CN111469357A (zh) 注塑模具的直顶内抽芯机构
CN210116090U (zh) 一种精密二次顶出机构
CN219748837U (zh) 一种用于倒扣制品的二次顶出及强脱模具
CN215320349U (zh) 一种侧向抽芯机构以及注塑模具
CN219028340U (zh) 一种具有斜孔抽芯机构的模具
CN215396646U (zh) 一种具有二次顶出机构的模具
CN214920373U (zh) 一种压铸机的压射移动模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