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73267U - 一种顶侧梁和集装箱 - Google Patents

一种顶侧梁和集装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73267U
CN212173267U CN202020247013.XU CN202020247013U CN212173267U CN 212173267 U CN212173267 U CN 212173267U CN 202020247013 U CN202020247013 U CN 202020247013U CN 212173267 U CN212173267 U CN 2121732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g plate
container
top side
roof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24701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学文
冯振林
孔河清
李升奇
赵建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Xinhui CIMC Speci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Xinhui CIMC Speci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Xinhui CIMC Speci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Xinhui CIMC Speci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24701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732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732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732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顶侧梁和集装箱。所述集装箱包括顶板和侧板,所述顶侧梁设置在集装箱上,包括:与顶板相连接的上翼板;与上翼板大致平行设置并与侧板相连接的下翼板,且下翼板的外侧边缘与上翼板的外侧边缘在顶侧梁的宽度方向上相平齐;以及与上翼板的外侧边缘和下翼板的外侧边缘相连接的腹板,其中,腹板包括至少两个弯折部,且至少两个弯折部的弯折深度相等。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顶侧梁,通过在腹板上设置弯折深度相等的至少两个弯折部,既能够增加顶侧梁的整体强度,提高顶侧梁对集装箱的顶板和侧板的支撑和防护作用,增强集装箱的整体强度,保证集装箱内货物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同时也可以降低顶侧梁的制造难度和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顶侧梁和集装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装箱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顶侧梁和集装箱。
背景技术
集装箱作为一种通用的运输工具,已在全球范围的各个行业得到了普遍的使用。一般,在集装箱的顶部安装有连接集装箱的顶板和侧板的顶侧梁,顶侧梁对顶板和侧板具有一定的支撑和防护作用。然而,目前集装箱的顶侧梁由于结构强度不足,使得在集装箱的运输过程中,当集装箱的顶部遭受外部撞击时,不但顶侧梁本身易发生变形,影响集装箱的整体外观;而且,会大大减弱顶侧梁对顶板和侧板的防护作用。在外部撞击严重的情况下,顶侧梁甚至几乎起不到防护作用,因而导致顶侧梁附近的顶板和侧板被损坏,使得集装箱的使用功能丧失,甚至对箱内货物造成破坏,带来巨大的损失。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顶侧梁和集装箱,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顶侧梁,用于设置在集装箱上,所述集装箱包括顶板和侧板,所述顶侧梁包括:
上翼板,所述上翼板与所述顶板相连接;
下翼板,所述下翼板与所述上翼板大致平行设置,所述下翼板与所述侧板相连接,且所述下翼板的外侧边缘与所述上翼板的外侧边缘在所述顶侧梁的宽度方向上相平齐;以及
腹板,所述腹板的上端与所述上翼板的所述外侧边缘相连接,所述腹板的下端与所述下翼板的所述外侧边缘相连接,所述腹板包括至少两个弯折部,且所述至少两个弯折部的弯折深度相等。
据本实用新型的顶侧梁,通过在腹板上设置弯折深度相等的至少两个弯折部,既能够增加顶侧梁的整体强度,提高顶侧梁对集装箱的顶板和侧板的支撑和防护作用,有效地缓冲外部撞击对顶侧梁、顶板和侧板的冲击,从而防止集装箱因遭到外部作用力而造成损坏,进而增强集装箱的整体强度,保证集装箱内货物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同时也可以降低顶侧梁的制造难度和生产成本。
优选地,所述腹板包括:
中间连接部;
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下端与所述中间连接部的上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上端与所述上翼板的所述外侧边缘相连接,且所述第一弯折部沿所述上翼板的宽度方向朝向所述上翼板的自由端的一侧凸出;
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的上端与所述中间连接部的下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弯折部的下端与所述下翼板的所述外侧边缘相连接,且所述第二弯折部沿所述下翼板的宽度方向朝向所述下翼板的自由端的一侧凸出。
优选地,在垂直于所述顶侧梁的长度方向的横截面内,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相对于所述中间连接部的中心线对称。
由此,可以降低顶侧梁的制造难度和生产成本。
优选地,所述腹板还包括: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自所述上翼板的外侧边缘竖直向下延伸,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上端相连接;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自所述下翼板的外侧边沿竖直向上延伸,且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下端相连接。
由此,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顶侧梁的强度。
优选地,所述腹板的高度H的范围为:180mm≤H≤280mm;
所述弯折部的所述弯折深度D的范围为:5mm≤D≤50mm;
所述上翼板的宽度W1的范围为:20mm≤W1≤100mm;和/或
所述下翼板的宽度W2的范围为:20mm≤W2≤50mm。
由此,通过合理地设置腹板、弯折部、上翼板和/或下翼板的尺寸,能够提高顶侧梁的强度,增强顶侧梁对顶板和侧板的支撑和防护作用,进而提高集装箱的整体强度;同时,也能够使顶侧梁适用于不同尺寸规格的集装箱,节约制造成本,并优化集装箱箱内的空间。
优选地,所述上翼板和所述下翼板中的至少一个的自由端设置有翻边。
由此,有利于提高上翼板和下翼板的强度,避免在连接上翼板和顶板以及下翼板和侧板时产生变形。
优选地,所述翻边构造为开式结构或封闭结构。
由此,翻边构造为开式结构时,其制作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经济性好;翻边构造为封闭结构时,更有利于提高顶侧梁的强度,也便于生产过程中油漆等涂料的喷涂处理,以及制作过程中的钢砂和运输过程中的杂质的清理。
优选地,在垂直于所述顶侧梁的长度方向的横截面内,所述弯折部的截面形状为梯形、半矩形、半圆形或半椭圆形。
优选地,所述顶侧梁为一体成型结构。
由此,可以降低顶侧梁的制造难度、生产成本以及顶侧梁的安装工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集装箱,所述集装箱包括上述的顶侧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集装箱,包括顶侧梁,通过在腹板上设置弯折深度相等的至少两个弯折部,既能够增加顶侧梁的整体强度,提高顶侧梁对集装箱的顶板和侧板的支撑和防护作用,有效地缓冲外部撞击对顶侧梁、顶板和侧板的冲击,从而防止集装箱因遭到外部作用力而造成损坏,进而提高集装箱的整体强度,保证集装箱内货物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同时也可以降低顶侧梁的制造难度和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顶侧梁在集装箱上安装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顶侧梁在垂直于顶侧梁的长度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顶侧梁在垂直于顶侧梁的长度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方式的顶侧梁在垂直于顶侧梁的长度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 集装箱 110/210/310: 顶侧梁
111: 上翼板 112: 下翼板
113: 腹板 114: 中间连接部
115: 第一弯折部 116: 第二弯折部
117: 第一连接部 118: 第二连接部
120: 顶板 130: 侧板
240: 第一翻边 241: 第二翻边
340: 第三翻边 341: 第四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以下提出详细的描述,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顶侧梁和集装箱。显然,本实用新型的施行并不限于集装箱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它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清楚,并非限制。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地说明,这些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代表实施方式,并不是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考图1,对本实用新型集装箱100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为了简化,图1仅示意性地示出了顶侧梁110安装于集装箱100上的局部结构示意图。集装箱100的其他位置处的各个部件因本案不涉及,故未示出。
集装箱100包括顶板120、侧板130以及连接顶板120和侧板130的顶侧梁110。其中,顶侧梁110包括上翼板111、下翼板112和腹板113。上翼板111与顶板120相连接,下翼板112与侧板130相连接,连接可采用粘接、铆接、螺接及焊接等方式的一种或多种。
具体地参考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顶侧梁110包括上翼板111、下翼板112和腹板113。上翼板111和下翼板112大致平行设置,且上翼板111的外侧边缘与下翼板112的外侧边缘在顶侧梁110的宽度方向上相平齐,也就是在图示的竖直方向上,上翼板111的外侧边缘与下翼板112的外侧边缘相平齐。此处的外侧边缘为上翼板111和下翼板112的安装于集装箱100的箱外一侧的沿上翼板111和下翼板112的长度方向的边缘,也就是图1中的线A-A所示的边缘。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示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顶侧梁110的左侧为集装箱100的箱外一侧,顶侧梁110的右侧为集装箱100的箱内一侧。同样地,在图3示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顶侧梁210的左侧为集装箱100的箱外一侧,顶侧梁210的右侧为集装箱100的箱内一侧;在图4示出的第三实施方式中,顶侧梁310的左侧为集装箱100的箱外一侧,顶侧梁310的右侧为集装箱100的箱内一侧。
腹板113分别连接上翼板111和下翼板112,即腹板113的上端与上翼板111的外侧边缘相连接,腹板113的下端与下翼板112的外侧边缘相连接。腹板113包括至少两个弯折深度相等的弯折部。在图示实施方式中,腹板113包括两个弯折深度相等的弯折部。
具体地,腹板113包括第一弯折部115、第二弯折部116和中间连接部114。第一弯折部115的下端与中间连接部114的上端相连接,第一弯折部115的上端与上翼板111的外侧边缘相连接。第一弯折部115沿上翼板111的宽度方向朝向上翼板111的自由端的一侧凸出。也就是说,第一弯折部115沿图示的水平方向朝向集装箱100的箱内一侧凸出。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在垂直于顶侧梁110的长度方向的横截面内,第一弯折部115的截面形状呈梯形。当然,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第一弯折部115的形状,例如,在垂直于顶侧梁110的长度方向的横截面内,将第一弯折部115的截面形状构造为半矩形、半圆形或者半椭圆形等。
第二弯折部116的上端与中间连接部114的下端相连接,第二弯折部116的下端与下翼板112的外侧边缘相连接。第二弯折部116沿下翼板112的宽度方向朝向下翼板112的自由端的一侧凸出。也就是说,第二弯折部116沿水平方向朝向集装箱100的箱内一侧凸出。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在垂直于顶侧梁110的长度方向的横截面内,第二弯折部116的截面形状呈梯形。当然,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第二弯折部116的形状,例如,在垂直于顶侧梁110的长度方向的横截面内,将第二弯折部116的截面形状构造为半矩形、半圆形或者半椭圆形等。当然,第二弯折部116和第一弯折部115的截面形状可以构造为相同或者不同。
考虑到顶侧梁110的整体稳定性和加工的方便性,在垂直于顶侧梁110的长度方向的横截面内,优选地将第一弯折部115和第二弯折部116构造为相对于中间连接部114的中心线对称。也就是说,在垂直于顶侧梁110的长度方向的横截面内,第一弯折部115和第二弯折部116具有相同的截面形状和弯折深度。
在一些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弯折部的数量,例如三个、四个等。优选地将弯折部设置为沿顶侧梁110的高度方向均匀分布,以降低顶侧梁110的加工难度。
更进一步地,为了进一步增强顶侧梁110的强度,腹板113还包括第一连接部117和第二连接部118。第一连接部117自上翼板111的外侧边缘沿顶侧梁110的高度方向竖直向下延伸,且第一连接部117的下端与第一弯折部115的上端相连接。第二连接部118自下翼板112的外侧边沿顶侧梁110的高度方向竖直向上延伸,且第二连接部118的上端与第二弯折部116的下端相连接。
优选地,顶侧梁110构造为一体成型结构,以简化其生产制造和安装的工序。当然,顶侧梁110也可以由上翼板111、腹板113和下翼板112等各部分之间相互连接而成,即通过粘接、铆接、螺接及焊接等一种或多种方式相互连接。
为了有效地增强顶侧梁110以及集装箱100的整体强度,优选地将腹板113的高度H范围设置为:180mm≤H≤280mm。这是由于,如果腹板113的高度H大于280mm,则会使顶侧梁110的抗弯截面系数降低很多,在运输中会因集装箱100箱内的货物对侧板130的冲击而产生过大的变形,影响集装箱100的使用。如果腹板113的高度H小于180mm,则会导致顶侧梁110的强度不足以抵抗外部强大的冲击,防撞效果不明显。
为了在保证顶侧梁110的强度的同时,保证上翼板111与顶板120的匹配连接,以使上翼板111能够适用于不同长度的顶板120,减少顶板120的模具费用,优选地将上翼板111的宽度W1的范围设置为:20mm≤W1≤100mm。这是由于,当上翼板111的宽度W1大于100mm时,上翼板111的端部相对于腹板113的弯矩变大很多,会影响顶侧梁110的整体强度;当上翼板111的宽度W1小于20mm时,会不利于顶板120与上翼板111之间的连接。
同样地,在保证顶侧梁110的强度的同时,考虑到下翼板112与侧板130的连接以及集装箱100内部的有效利用空间,优选地将下翼板112的宽度W2的范围设置为:20mm≤W2≤50mm。这是由于,当下翼板112的宽度W2大于50mm时,下翼板112将占用集装箱100的内部空间,导致集装箱100的内部宽度尺寸减小,从而影响集装箱100内部空间的使用效率。当下翼板112的宽度W2小于20mm时,会不利于侧板130与下翼板112之间的连接。
此外,发明人研究发现,当弯折部的弯折深度D小于5mm时,腹板113的强度和刚性几乎没有得到加强;当弯折部的弯折深度D大于50mm时,折弯部会占据过多的集装箱100的内部空间,从而导致集装箱100的内部宽度尺寸减小,影响集装箱100内部空间的使用效率。因此,优选地将弯折部的弯折深度D的范围设置为:5mm≤D≤50mm。
参考图3,其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顶侧梁21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顶侧梁110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上翼板111的自由端设置有第一翻边240,在下翼板112的自由端设置有第二翻边241。其中相同功能的结构被赋予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此,为叙述简洁,仅对与区别特征相关的结构进行详细介绍,相同之处不再赘述。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在上翼板111的自由端设置有第一翻边240,第一翻边240朝向下翼板112的方向延伸,并与上翼板111相垂直,形成开式结构。也就是说,第一翻边240的自由端不与上翼板111的下表面相接触。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不将第一翻边240与上翼板111设置为相互垂直的形式,而将第一翻边240与上翼板111的连接处的内侧夹角B设置为锐角或者钝角的形式。
同样地,在下翼板112的自由端设置有第二翻边241,第二翻边241朝向上翼板111的方向延伸,并与下翼板112相垂直,形成开式结构。也就是说,第二翻边241的自由端不与下翼板112的上表面相接触。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不将第二翻边241与下翼板112设置为相互垂直的形式,而将第二翻边241与下翼板112的连接处的内侧夹角C设置为锐角或者钝角的形式。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在上翼板111的自由端设置有第一翻边240,并在下翼板112的自由端设置有第二翻边241,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性地只在上翼板111的自由端设置第一翻边240,或者只在下翼板112的自由端设置第二翻边241。也就是说,在上翼板111和下翼板112中的至少一个的自由端设置翻边,即在上翼板111和下翼板112中的至少一个的自由端设置第一翻边240或者第二翻边241。当然,第一翻边240和第二翻边241也可以设置为相同的。
参考图4,其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优选实施方式的顶侧梁310,与第二实施方式的顶侧梁210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上翼板111的自由端设置有第三翻边340,在下翼板112的自由端设置的第四翻边341,第三翻边340和第四翻边341的结构与第一翻边240和第二翻边241的结构不同。其中相同功能的结构被赋予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此,为叙述简洁,仅对与区别特征相关的结构进行详细介绍,相同之处不再赘述。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在上翼板111的自由端设置有第三翻边340,第三翻边340朝向下翼板112的方向延伸,并向上翼板111的下表面弯折,且与上翼板111的下表面相接触,与上翼板111的相应的下表面之间的部分形成封闭结构。
同样地,在下翼板112的自由端设置有第四翻边341,第四翻边341朝向上翼板111的方向延伸,并向下翼板112的上表面弯折,且与下翼板112的上表面相接触,与下翼板112的相应的上表面之间的部分形成封闭结构。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在上翼板111的自由端设置有第三翻边340,并在下翼板112的自由端设置有第四翻边341,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性地只在上翼板111的自由端设置第三翻边340,或者只在下翼板112的自由端设置第四翻边341。也就是说,在上翼板111和下翼板112中的至少一个的自由端设置翻边,即在上翼板111和下翼板112中的至少一个的自由端设置第三翻边340或者第四翻边341。当然,第三翻边340和第四翻边341也可以设置为相同的。
此外,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在上翼板111和下翼板112中的一个的自由端设置开式结构的第一翻边240或者第二翻边241,而在另一个的自由端设置封闭结构的第三翻边340或者第四翻边341。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10)

1.一种顶侧梁,用于设置在集装箱上,所述集装箱包括顶板和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顶侧梁包括:
上翼板,所述上翼板与所述顶板相连接;
下翼板,所述下翼板与所述上翼板大致平行设置,所述下翼板与所述侧板相连接,且所述下翼板的外侧边缘与所述上翼板的外侧边缘在所述顶侧梁的宽度方向上相平齐;以及
腹板,所述腹板的上端与所述上翼板的所述外侧边缘相连接,所述腹板的下端与所述下翼板的所述外侧边缘相连接,所述腹板包括至少两个弯折部,且所述至少两个弯折部的弯折深度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侧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腹板包括:
中间连接部;
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下端与所述中间连接部的上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上端与所述上翼板的所述外侧边缘相连接,且所述第一弯折部沿所述上翼板的宽度方向朝向所述上翼板的自由端的一侧凸出;
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的上端与所述中间连接部的下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弯折部的下端与所述下翼板的所述外侧边缘相连接,且所述第二弯折部沿所述下翼板的宽度方向朝向所述下翼板的自由端的一侧凸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侧梁,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顶侧梁的长度方向的横截面内,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相对于所述中间连接部的中心线对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侧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腹板还包括: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自所述上翼板的外侧边缘竖直向下延伸,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上端相连接;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自所述下翼板的外侧边沿竖直向上延伸,且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下端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侧梁,其特征在于,
所述腹板的高度H的范围为:180mm≤H≤280mm;
所述弯折部的所述弯折深度D的范围为:5mm≤D≤50mm;
所述上翼板的宽度W1的范围为:20mm≤W1≤100mm;和/或
所述下翼板的宽度W2的范围为:20mm≤W2≤5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侧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翼板和所述下翼板中的至少一个的自由端设置有翻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顶侧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构造为开式结构或封闭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侧梁,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顶侧梁的长度方向的横截面内,所述弯折部的截面形状为梯形、半矩形、半圆形或半椭圆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侧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顶侧梁为一体成型结构。
10.一种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顶侧梁。
CN202020247013.XU 2020-03-03 2020-03-03 一种顶侧梁和集装箱 Active CN2121732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47013.XU CN212173267U (zh) 2020-03-03 2020-03-03 一种顶侧梁和集装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47013.XU CN212173267U (zh) 2020-03-03 2020-03-03 一种顶侧梁和集装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73267U true CN212173267U (zh) 2020-12-18

Family

ID=737773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247013.XU Active CN212173267U (zh) 2020-03-03 2020-03-03 一种顶侧梁和集装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732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55284B2 (en) Structure including a frame having four sides and a closed cross-section structural member
EP2915724B1 (en) Fender support structure
US8991908B2 (en) Vehicle hood structure
JP4853243B2 (ja) 車体下部構造
WO2019176792A1 (ja) フロア構造
JP5109350B2 (ja) フェンダ支持部構造
CN212173267U (zh) 一种顶侧梁和集装箱
JP5459054B2 (ja) 車両用ボデー部材
CN101304913B (zh) 车顶端缘结构
JP5309606B2 (ja) 自動車のフードストッパ構造
JP5686586B2 (ja) 自動車用車体骨格における補強構造
JP5045322B2 (ja) バックドア開口部のボディ構造
CN112867664B (zh) 汽车构造构件
JP4775068B2 (ja) フード構造
JP6961666B2 (ja) 車体側部構造
CN110341801B (zh) 车辆骨架构造
JP3938451B2 (ja) エネルギー吸収部材
CN112867637A (zh) 汽车骨架构件和电动汽车
CN113353019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JP5440157B2 (ja) 車両用フレーム構造
CN210133195U (zh) 门槛梁总成
KR101369725B1 (ko) 차량용 크래쉬박스
JP2001227573A (ja) エネルギー吸収部材
US20220177034A1 (en) Structural member for vehicle
CN210392281U (zh) 侧板组件、端部组件和集装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