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92281U - 侧板组件、端部组件和集装箱 - Google Patents
侧板组件、端部组件和集装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392281U CN210392281U CN201920294026.XU CN201920294026U CN210392281U CN 210392281 U CN210392281 U CN 210392281U CN 201920294026 U CN201920294026 U CN 201920294026U CN 210392281 U CN210392281 U CN 21039228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iner
- reinforcement
- top side
- roof
- rai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6
- 239000003351 stiffen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侧板组件、端部组件和集装箱。侧板组件设置在集装箱的横向的端部,侧板组件包括侧板和顶侧梁。顶侧梁设置在侧板的顶端并沿集装箱的纵向延伸,顶侧梁的两端与集装箱的顶角件连接,其中,顶侧梁上靠近顶角件处设置有用于保护顶侧梁的顶侧梁加强件,顶侧梁加强件至少部分地位于顶侧梁的上方,并且,顶侧梁加强件不超出顶侧梁的端部边缘和内侧边缘,且顶侧梁加强件与顶侧梁的端部边缘间隔开、顶侧梁加强件与顶侧梁的内侧边缘间隔开。由于该加强结构和与该顶侧梁和/或顶端梁连接的其他部件存在间隔,因而提前将该加强结构安装在该顶侧梁和/或顶端梁上也不会影响后续该顶侧梁和/或顶端梁与其他部件的焊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侧板组件、端部组件和集装箱。
背景技术
集装箱在反复使用过程中会频繁地进行装卸堆码或吊运操作,在装卸堆码操作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发生撞击,特别是上层集装箱的底角件或吊装装置可能对集装箱顶角件附近位置的撞击,从而造成该位置顶侧梁和门楣或者前上梁的损伤。通用集装箱,一般先完成底架、顶板、侧板、前端和门端等大部件的制作,接下来总装成整箱,待顶角件与附近的顶侧梁、门楣/前上梁等相互焊接之后,然后再安装顶角加强板。
按照常规集装箱的制造模式,设置在顶角件处的加强板是在总装——即集装箱的各大部件(如前端、门端、侧板、顶板和底架等大部件)组装成整箱后再安装。当集装箱采用在A地完成集装箱大部件(如前端、门端、侧板、顶板和底架等大部件)的制造、然后运输到B地进行总装的生产模式下,使用者会希望将集装箱制造的工作量尽可能多地放在A地完成,减少B地的总装工作量,如顶角件处的加强板等这类通常在总装后才安装的零件将会改在大部件制造过程中提前安装,然而这带来一个问题:若提前将顶角件处的加强板与侧板大部件、和/或者门端大部件/前端大部件的其中之一组焊,该顶角件加强板将会挡住侧板大部件与门端大部件/前端大部件之间的部分焊缝,导致这些焊缝无法实施,焊接强度无法保证,存在严重质量安全隐患。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侧板组件、端部组件和集装箱,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侧板组件,设置在集装箱上,所述集装箱的顶角部设置有顶角件,所述侧板组件设置在所述集装箱的横向的端部,所述侧板组件包括:
侧板;
顶侧梁,所述顶侧梁设置在所述侧板的顶端并沿所述集装箱的纵向延伸,所述顶侧梁的两端与所述集装箱的所述顶角件连接;
其中,所述顶侧梁上靠近所述顶角件处设置有用于保护所述顶侧梁的顶侧梁加强件,所述顶侧梁加强件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顶侧梁的上方,
并且,所述顶侧梁加强件不超出所述顶侧梁的端部边缘和内侧边缘,且所述顶侧梁加强件与所述顶侧梁的端部边缘间隔开,所述顶侧梁加强件与所述顶侧梁的内侧边缘间隔开。
优选地,所述顶侧梁加强件包括水平板,所述水平板安装在所述顶侧梁的上表面上。
优选地,所述顶侧梁加强件还包括竖直板,所述水平板和所述竖直板彼此连接形成为“L”形,所述顶侧梁加强件安装在所述顶侧梁的外侧以使得所述水平板位于所述顶侧梁的上表面上而所述竖直板位于所述顶侧梁的侧表面上。
优选地,所述顶角件的外表面向外突出于所述竖直板的外表面或与所述竖直板的外表面平齐。
优选地,所述竖直板的下端高于所述顶侧梁的下表面或与所述顶侧梁的下表面平齐。
优选地,所述水平板与所述顶角件之间的距离A满足:3mm≤A≤200mm;并且/或者
所述顶侧梁上的所述水平板与所述顶侧梁的内边缘之间的距离C1满足:3mm≤C1≤50mm;并且/或者
所述顶侧梁加强件的厚度D满足:D≥3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端部组件,设置在集装箱上,所述集装箱具有顶侧梁,所述端部组件设置在所述集装箱的纵向的端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组件包括:
顶端梁,所述顶端梁与所述顶侧梁连接,所述顶端梁形成在所述端部组件的顶部处并沿所述集装箱的横向延伸;以及
顶角件,所述顶角件设置在所述顶端梁的沿所述集装箱的横向的两端,
其中,所述顶端梁上靠近所述顶角件处设置有用于保护所述顶端梁的顶端梁加强件,所述顶端梁加强件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顶端梁的上方,
并且,所述顶端梁加强件不超出所述顶端梁的连接所述顶侧梁的边缘,且所述顶端梁加强件与所述顶端梁的连接所述顶侧梁的边缘间隔开。
优选地,所述顶端梁的与所述顶角件连接的位置设置有水平向内凹陷的凹陷部,所述顶角件定位在所述凹陷部内从而使得所述顶端梁部分地包围所述顶角件,所述顶端梁加强件形成为围绕所述顶角件的“L”形。
优选地,所述顶端梁的沿所述集装箱的纵向延伸的外边缘与所述顶端梁加强件之间的距离C2满足:3mm≤C2≤150mm;并且/或者
所述顶端梁加强件的厚度D满足:D≥3mm。
优选地,所述端部组件为端板组件,所述顶端梁为前上梁,所述顶端梁加强件为前上梁加强件;并且/或者
所述端部组件为端门组件,所述顶端梁为门楣,所述顶端梁加强件为门楣加强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的顶角部设置有顶角件,且所述集装箱具有根据方案一至方案六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侧板组件。
优选地,所述集装箱包括顶板组件,所述顶板组件包括顶板和顶端梁,所述顶板设置在所述集装箱的顶部的沿所述集装箱的纵向的中间位置处,所述顶端梁连接在所述顶板沿所述集装箱的纵向的两侧,所述顶端梁上靠近所述顶角件处设置有用于保护所述顶端梁的顶端梁加强件,所述顶端梁加强件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顶端梁的上方,所述顶端梁加强件不超出所述顶端梁的连接所述顶侧梁的边缘,且所述顶端梁加强件与所述顶端梁的连接所述顶侧梁的边缘间隔开。
优选地,所述顶侧梁加强件与所述顶板之间的距离B1满足:3mm≤B1≤200mm;并且/或者
所述顶端梁加强件与所述顶板之间的距离B2满足:3mm≤B2≤200mm;并且/或者
所述顶侧梁加强件和所述顶端梁加强件之间的距离C满足:3mm≤C≤20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具有根据方案七至方案十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端部组件。
优选地,所述集装箱包括顶板,所述顶板设置在所述集装箱的顶部的沿所述集装箱的纵向的中间位置处,所述顶端梁连接在所述顶板沿所述集装箱的纵向的两侧,所述顶端梁加强件与所述顶板之间的距离B2满足:3mm≤B2≤20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集装箱的顶侧梁和/或顶端梁的靠近顶角件的位置设置加强结构,可以防止此处发生磕碰。同时,由于该加强结构和与该顶侧梁和/或顶端梁连接的其他部件存在间隔,因而提前将该加强结构安装在该顶侧梁和/或顶端梁上,也不会影响后续该顶侧梁和/或顶端梁与其他部件的焊接。因而,实际操作中可以提前装配好具有侧板、顶侧梁和顶侧梁加强件的侧板组件和/或具有端板、顶端梁和顶端梁加强件的端部组件,在运送至使用地后能够更加快捷地完成总装。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集装箱的顶角部处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E-E线剖开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F向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方式的集装箱的顶角部处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沿G-G线剖开的剖视示意图;以及
图6为图5中的H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
首先参考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侧板组件、端部组件和具有侧板组件和端部组件的集装箱。为了简化的目的,图1至图3仅示意性地示出了集装箱的顶角件3处的结构,而未示出集装箱的其他位置处的各个部件。
集装箱包括大致水平设置的顶板6、底板以及大致竖直设置的两个端部组件和两个侧板组件。顶板位于集装箱的顶部,底板位于集装箱的底部。两个端部组件分别设置在集装箱的纵向两端,两个侧板组件分别设置在集装箱的横向两端。
侧板组件包括侧板、顶侧梁1。顶侧梁1设置在侧板的顶端并沿集装箱的纵向延伸。端部组件包括顶角件3和顶端梁5,顶端梁5形成在端部组件的顶部处并沿集装箱的横向延伸,顶角件3设置在顶端梁5的沿集装箱的横向的两端(也可以理解为其设置在顶侧梁1的沿集装箱的纵向的两端)。其中,顶角件3可用于移动和/或堆码集装箱。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顶端梁”并不应被侠义地理解为一个梁状结构,其可以具有梁状结构,也可以具有板状结构。例如,顶端梁5实际上可以为常规集装箱中的楣板。
进一步地,端部组件可以为端板组件,即端部组件可以包括端板,此时顶端梁为前上梁,顶端梁加强件为前上梁加强件;并且/或者,端部组件为端门组件,那么顶端梁可以为门楣(即楣板),顶端梁加强件即为门楣加强件。
并且,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方向术语“纵向”指的是集装箱的长度方向,“横向”指的是集装箱的宽度方向。
进一步地,顶板6位于集装箱的顶部的沿纵向的中间位置处并大致形成为集装箱的顶部的主体。顶端梁5连接在顶板6和端板的顶端之间。也就是说,顶板6和两个顶端梁5以一个顶端梁5、顶板6、另一个顶端梁5的顺序沿集装箱的纵向排布在集装箱的顶端以形成了集装箱的顶部结构。
通常,若无任何保护措施,那么在集装箱的移动和堆码过程中,靠近顶角件3的位置处的顶侧梁1容易被吊车或位于上方的集装箱的下角件等结构碰撞而被损坏。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本实施方式的集装箱设置有用于保护顶侧梁1的顶侧梁加强件2以及用于保护顶端梁5的顶端梁加强件4。
优选地,顶侧梁加强件2至少部分地定位在所述顶侧梁1的上方。为了能够实现在总装之前提前将顶侧梁加强件2安装在顶侧梁1上,将顶侧梁1以及顶侧梁加强件2设置为使得顶侧梁加强件2不超出顶侧梁1的端部边缘和内侧边缘,且顶侧梁加强件2与顶侧梁1的端部边缘间隔开,顶侧梁加强件2与顶侧梁1的内侧边缘间隔开,从而使得与顶侧梁1相邻的部件与顶侧梁加强件2之间存在间隔,因而后续顶侧梁1和与其相邻的部件进行焊接时能够使得焊缝连续而不会被顶侧梁加强件2影响。
在本实施方式中,顶侧梁加强件2为设置在顶侧梁1的上表面上的板状结构(即顶侧梁加强件2包括水平板,水平板自身形成为顶侧梁加强件2)。在集装箱被移动和堆码的过程中,顶侧梁加强件2能够对顶侧梁1起到防护作用,防止来自集装箱上方的外部部件磕碰顶侧梁1。
由于靠近顶角件3处的顶侧梁1最容易被损坏,顶侧梁加强件2仅设置在靠近顶角件3的位置。更优选地,在顶侧梁1的与顶端梁5连接的部分上设置顶侧梁加强件2,而顶侧梁1的与顶板6连接的部分上则无需设置顶侧梁加强件2。这样的设置能够节约成本、便于生产制造。
顶侧梁加强件2优选地以满焊的方式安装在顶侧梁1的上表面上。为了能够实现在总装之前提前安装顶侧梁加强件2,顶侧梁加强件2和与顶侧梁加强件2相邻的其他部件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以方便后续对顶侧梁1和与其相邻的部件进行焊接。
类似地,顶端梁5也设置有在顶端梁5的上表面上的顶端梁加强件4。在集装箱被移动和堆码的过程中,顶端梁加强件4能够对顶端梁5起到防护作用,防止来自集装箱上方的外部部件磕碰顶端梁5。
由于靠近顶角件3处的顶端梁5最容易被损坏,顶端梁加强件4仅设置在靠近顶角件3的位置。
顶端梁加强件4优选地以满焊的方式安装在顶端梁5的上表面上。为了能够实现在总装之前提前安装顶端梁加强件4,顶端梁加强件4不超出顶端梁5的连接顶侧梁1的边缘,且所述顶端梁加强件与所述顶端梁的连接所述顶侧梁的边缘间隔开,即顶端梁加强件4和与顶端梁加强件4相邻的其他部件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以方便后续对顶端梁5和与其相邻的部件进行焊接。
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顶端梁5实际形成为楣板,即具有略大的纵向尺寸,因而顶端梁加强件4的结构也与顶侧梁加强件2的结构略有差别。具体地,顶端梁5的与顶角件3连接的位置设置有水平向内凹陷的凹陷部,顶角件3正好定位在该凹陷部内,从而使得顶端梁5能够顶角件3。对应地,顶端梁加强件4形成为“L”并围绕顶角件3。
优选地,顶侧梁加强件2和顶端梁加强件4和各个部件之间的距离可以具有优选的设定值,使得集装箱既能够满足后续的焊接需要,又使得顶侧梁加强件2和顶端梁加强件4尽可能地保护较大面积的顶侧梁1和顶端梁5。下文将对各优选的设定值进行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顶侧梁加强件与某一部件之间的距离,应被理解为顶侧梁加强件的与该部件最接近且直接面对该部件的端部与该部件之间的最短距离;本文所说的顶端梁加强件与某一部件之间的距离,应被理解为顶端梁加强件的与该部件最接近且直接面对该部件的端部与该部件之间的最短距离。
例如,顶侧梁与顶角件3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3mm并且小于或等于200mm。也就是说,顶侧梁加强件2和顶角件3之间的沿集装箱的纵向的距离(即尺寸A1)优选地大于或等于3mm并且小于或等于200mm,同样,对于顶端梁加强件4,其和顶角件3之间的沿集装箱的横向之间的距离A3以及顶端梁加强件4和顶角件3之间的沿集装箱的纵向之间的距离A2满足:3mm≤A2≤200mm;3mm≤A3≤200mm。
优选地,顶侧梁加强件2和顶板6之间的沿集装箱的纵向的距离(即顶侧梁加强件2与顶板6之间的距离B1)满足:3mm≤B1≤200mm。
优选地,顶侧梁1加强板的最内端与顶侧梁1的最内端之间的沿集装箱的横向的距离(即顶侧梁加强件2与顶侧梁1内边缘之间的距离C1)满足:3mm≤C1≤50mm。
对于顶端梁加强件4,优选地,顶端梁加强件4被设置为使得其与顶板6之间的距离B2满足:3mm≤B2≤200mm;顶端梁加强件4与顶端梁5的沿集装箱的纵向延伸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C2满足:3mm≤C2≤150mm。
优选地,3mm≤C1+C2≤200mm,可以看到C1+C2实际上为顶侧梁加强件2和顶端梁加强件4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为了有效地对顶侧梁1和顶端梁5起到保护作用,顶侧梁加强件2和顶端梁加强件4的厚度大于或等于3mm。同时,为了方便生产和安装,顶侧梁加强件2的沿集装箱的横向的尺寸小于或等于顶侧梁12的宽度。
图4至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集装箱的顶角件3处的示意图。为了简化的目的,本实施方式将省略与上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相似的描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顶侧梁加强件包括水平板21和竖直板22,水平板21和竖直板22彼此连接形成为“L”形(即顶侧梁加强件2在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截面上形成为“L”形)。顶侧梁加强件安装在顶侧梁1的外侧以使得水平板位于顶侧梁1的上表面上而竖直板位于顶侧梁1的侧表面上。
为了保证顶侧梁加强件的稳定性,顶侧梁加强件不突出于与其相邻的其他部件。例如,竖直板22的外表面不突出于顶角件3的外表面,即顶角件3的外表面向外突出于竖直板的外表面或与竖直板22的外表面平齐;再例如,竖直板22的下端高于顶侧梁1的下表面或与顶侧梁1的下表面平齐。
根据本实用新型,集装箱的顶侧梁和/或顶端梁的靠近顶角件的位置设置加强结构,可以防止此处发生磕碰。同时,由于该加强结构和与该顶侧梁和/或顶端梁连接的其他部件存在间隔,因而提前将该加强结构安装在该顶侧梁和/或顶端梁5上也不会影响后续该顶侧梁和/或顶端梁与其他部件的焊接。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15)
1.一种侧板组件,设置在集装箱上,所述集装箱的顶角部设置有顶角件,所述侧板组件设置在所述集装箱的横向的端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组件包括:
侧板;
顶侧梁,所述顶侧梁设置在所述侧板的顶端并沿所述集装箱的纵向延伸,所述顶侧梁的两端与所述集装箱的所述顶角件连接;
其中,所述顶侧梁上靠近所述顶角件处设置有用于保护所述顶侧梁的顶侧梁加强件,所述顶侧梁加强件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顶侧梁的上方,
并且,所述顶侧梁加强件不超出所述顶侧梁的端部边缘和内侧边缘,且所述顶侧梁加强件与所述顶侧梁的端部边缘间隔开,所述顶侧梁加强件与所述顶侧梁的内侧边缘间隔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侧梁加强件包括水平板,所述水平板安装在所述顶侧梁的上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侧梁加强件还包括竖直板,所述水平板和所述竖直板彼此连接形成为“L”形,所述顶侧梁加强件安装在所述顶侧梁的外侧以使得所述水平板位于所述顶侧梁的上表面上而所述竖直板位于所述顶侧梁的侧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角件的外表面向外突出于所述竖直板的外表面或与所述竖直板的外表面平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板的下端高于所述顶侧梁的下表面或与所述顶侧梁的下表面平齐。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平板与所述顶角件之间的距离A满足:3mm≤A≤200mm;并且/或者
所述顶侧梁上的所述水平板与所述顶侧梁的内边缘之间的距离C1满足:3mm≤C1≤50mm;并且/或者
所述顶侧梁加强件的厚度D满足:D≥3mm。
7.一种端部组件,设置在集装箱上,所述端部组件设置在所述集装箱的纵向的端部,所述集装箱具有顶侧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组件包括:
顶端梁,所述顶端梁形成在所述端部组件的顶部处并沿所述集装箱的横向延伸,所述顶端梁与所述顶侧梁连接;以及
顶角件,所述顶角件设置在所述顶端梁的沿所述集装箱的横向的两端,
其中,所述顶端梁上靠近所述顶角件处设置有用于保护所述顶端梁的顶端梁加强件,所述顶端梁加强件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顶端梁的上方,
并且,所述顶端梁加强件不超出所述顶端梁的连接所述顶侧梁的边缘,且所述顶端梁加强件与所述顶端梁的连接所述顶侧梁的边缘间隔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端梁的与所述顶角件连接的位置设置有水平向内凹陷的凹陷部,所述顶角件定位在所述凹陷部内从而使得所述顶端梁部分地包围所述顶角件,所述顶端梁加强件形成为围绕所述顶角件的“L”形。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端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端梁的沿所述集装箱的纵向延伸的外边缘与所述顶端梁加强件之间的距离C2满足:3mm≤C2≤150mm;并且/或者
所述顶端梁加强件的厚度D满足:D≥3mm。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部组件为端板组件,所述顶端梁为前上梁,所述顶端梁加强件为前上梁加强件;并且/或者
所述端部组件为端门组件,所述顶端梁为门楣,所述顶端梁加强件为门楣加强件。
11.一种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的顶角部设置有顶角件,且所述集装箱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侧板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包括顶板组件,所述顶板组件包括顶板和顶端梁,所述顶板设置在所述集装箱的顶部的沿所述集装箱的纵向的中间位置处,所述顶端梁连接在所述顶板沿所述集装箱的纵向的两侧,所述顶端梁上靠近所述顶角件处设置有用于保护所述顶端梁的顶端梁加强件,所述顶端梁加强件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顶端梁的上方,所述顶端梁加强件不超出所述顶端梁的连接顶侧梁的边缘,且所述顶端梁加强件与所述顶端梁的连接所述顶侧梁的边缘间隔开。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侧梁加强件与所述顶板之间的距离B1满足:3mm≤B1≤200mm;并且/或者
所述顶端梁加强件与所述顶板之间的距离B2满足:3mm≤B2≤200mm;并且/或者
所述顶侧梁加强件和所述顶端梁加强件之间的距离C满足:3mm≤C≤200mm。
14.一种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具有根据权利要求7-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端部组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包括顶板,所述顶板设置在所述集装箱的顶部的沿所述集装箱的纵向的中间位置处,所述顶端梁连接在所述顶板沿所述集装箱的纵向的两侧,所述顶端梁加强件与所述顶板之间的距离B2满足:3mm≤B2≤200m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3128000 | 2018-03-07 | ||
CN201820312800 | 2018-03-07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392281U true CN210392281U (zh) | 2020-04-24 |
Family
ID=703376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294026.XU Active CN210392281U (zh) | 2018-03-07 | 2019-03-07 | 侧板组件、端部组件和集装箱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392281U (zh) |
-
2019
- 2019-03-07 CN CN201920294026.XU patent/CN21039228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015623B (zh) | 一种白车身抗弯曲结构及其布置方式 | |
JP4853243B2 (ja) | 車体下部構造 | |
RU2525783C2 (ru) | Несущая рама в виде поддона для контейнеров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ировки и хранения жидкостей | |
CN103909856A (zh) | 用于自卸卡车的框架型倾卸板 | |
CN107226291B (zh) | 罐式集装箱 | |
CN206265150U (zh) | 一种汽车前门铰链加强结构 | |
CN109664943A (zh) | 纵梁和用于纵梁的制造方法 | |
CN101234695B (zh) | 一种吊耳及具有该吊耳的罐式托盘箱 | |
WO2010113898A1 (ja) | 車両のピラー補強構造 | |
CN110588784A (zh) | 一种汽车纵梁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
CN210392281U (zh) | 侧板组件、端部组件和集装箱 | |
KR101530040B1 (ko) | 트럭 적재함의 플로어패널 | |
KR101734580B1 (ko) | 자동차용 센터필러 패널 | |
CN110341801B (zh) | 车辆骨架构造 | |
CN107416041A (zh) | 一种汽车车身千斤顶支撑点加强结构 | |
CN210133195U (zh) | 门槛梁总成 | |
CN209758099U (zh) | 一种粉粒物料罐式车罐座总成 | |
CN206664336U (zh) | 前排座椅安装横梁支架和电动汽车 | |
CN105035170A (zh) | 一种白车身横纵梁抗弯结构及布置方式 | |
CN206155569U (zh) | 一种侧围外板加强结构 | |
JP2009029366A (ja) | 側面衝突性能を強化させた自動車用ドア | |
WO2018218952A1 (zh) | 一种顶侧梁及具有其的集装箱 | |
CN217995489U (zh) | 一种集装箱 | |
CN218662105U (zh) | 栏板车前保护架结构 | |
CN215286400U (zh) | 一种顶角件和具有其的集装箱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