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30404U - 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30404U
CN211930404U CN202020449255.7U CN202020449255U CN211930404U CN 211930404 U CN211930404 U CN 211930404U CN 202020449255 U CN202020449255 U CN 202020449255U CN 211930404 U CN211930404 U CN 2119304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rtical direction
oil
vertical
motor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4925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本祥平
馆形和典
福永庆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304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30404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驱动装置,其具有马达、减速装置、差动装置、壳体、通气部。壳体具有顶壁部。通气部具有设于顶壁部并连接壳体内外的通气孔部。通气孔部具有:铅垂延伸部,其从顶壁部的铅垂方向上侧面向铅垂方向下侧延伸;第1倾斜部,其从顶壁部内侧面按随着朝向规定方向一侧而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方向延伸,与铅垂延伸部的铅垂方向下侧端部相连;第2倾斜部,其从顶壁部内侧面按随着朝向规定方向另一侧而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方向延伸,与铅垂延伸部的铅垂方向下侧端部相连。第1倾斜部内侧面中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部分设有向铅垂方向上侧凹陷的第1凹部。第2倾斜部内侧面中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部分设有向铅垂方向上侧凹陷的第2凹部。

Description

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有在外壳的内部收纳有油的车辆的驱动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装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2/046307号
关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驱动装置,在行驶时马达发热,外壳内部的压力发生变化。因此,为了调整外壳的内部的压力,有时设置有具有通气孔部的通气部。在该情况下,例如,收纳于外壳的内部的油有可能浸入到通气孔部内,借助表面张力而在通气孔部内朝向外壳的外部前进。因此,油有可能从通气孔部泄漏到外壳的外部。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具有能够抑制油泄漏到壳体的外部的构造的驱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驱动装置,其使车辆的车轴旋转,其特征在于,该驱动装置具有:马达;减速装置,其与所述马达连接;差动装置,其经由所述减速装置与所述马达连接;壳体,其具有在内部收纳所述马达的马达收纳部以及在内部收纳所述减速装置和所述差动装置的齿轮收纳部,该壳体在内部收纳有油;以及通气部,其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顶壁部。所述通气部具有通气孔部,该通气孔部设置于所述顶壁部,连接所述壳体的内部与外部。所述通气孔部具有:铅垂延伸部,其从所述顶壁部的铅垂方向上侧的面向铅垂方向下侧延伸;第1倾斜部,其从所述顶壁部的内侧面按照随着朝向与铅垂方向垂直的规定的方向的一侧而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铅垂延伸部的铅垂方向下侧的端部相连;以及第2倾斜部,其从所述顶壁部的内侧面按照随着朝向所述规定的方向的另一侧而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铅垂延伸部的铅垂方向下侧的端部相连。在所述第1倾斜部的内侧面中的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部分设置有向铅垂方向上侧凹陷的第1凹部。在所述第2倾斜部的内侧面中的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部分设置有向铅垂方向上侧凹陷的第2凹部。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驱动装置中,所述顶壁部具有:顶壁部主体;以及凸部,其从所述顶壁部主体的铅垂方向下侧的面向铅垂方向下侧突出,所述铅垂延伸部从所述顶壁部主体中的设置有所述凸部的部分的铅垂方向上侧的面向铅垂方向下侧延伸,所述第1倾斜部从所述凸部中的所述规定的方向的另一侧的面按照随着朝向所述规定的方向的一侧而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铅垂延伸部的铅垂方向下侧的端部相连,所述第2倾斜部从所述凸部中的所述规定的方向的一侧的面按照随着朝向所述规定的方向的另一侧而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铅垂延伸部的铅垂方向下侧的端部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驱动装置中,所述第1凹部的内侧面具有第1连接面,该第1连接面与所述铅垂延伸部的内侧面中的位于所述规定的方向的另一侧的部分相连,所述第2凹部的内侧面具有第2连接面,该第2连接面与所述铅垂延伸部的内侧面中的位于所述规定的方向的一侧的部分相连,所述第1连接面配置在所述第2倾斜部的内侧面中的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部分的延长线上,所述第2连接面配置在所述第1倾斜部的内侧面中的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部分的延长线上。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式的驱动装置中,所述第1凹部的内侧面具有第1屈曲面,该第1屈曲面从所述第1连接面的所述规定的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向铅垂方向下侧屈曲而延伸,并与所述第1倾斜部的内侧面中的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部分相连,所述第2凹部的内侧面具有第2屈曲面,该第2屈曲面从所述第2连接面的所述规定的方向的一侧的端部向铅垂方向下侧屈曲而延伸,并与所述第2倾斜部的内侧面中的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部分相连,所述第1屈曲面是以所述第2倾斜部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锥面的一部分,所述第2屈曲面是以所述第1倾斜部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锥面的一部分。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驱动装置中,所述第1倾斜部相对于所述规定的方向的倾斜度和所述第2倾斜部相对于所述规定的方向的倾斜度为1°以上且10°以下。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驱动装置中,所述第1倾斜部的内侧面中的位于铅垂方向下侧的部分与所述第2倾斜部的内侧面中的位于铅垂方向下侧的部分彼此相连而构成了向铅垂方向上侧凸出的角部。
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驱动装置中,在所述齿轮收纳部的内部收纳有油,所述差动装置具有铅垂方向下侧的端部浸渍在所述齿轮收纳部内的油中的齿轮,所述通气部设置于所述马达收纳部。
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式提供一种驱动装置,其使车辆的车轴旋转,其特征在于,该驱动装置具有:马达,其具有定子和转子;减速装置,其与所述马达连接;差动装置,其经由所述减速装置与所述马达连接;壳体,其具有在内部收纳所述马达的马达收纳部以及在内部收纳所述减速装置和所述差动装置的齿轮收纳部,在所述马达收纳部和所述减速装置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内部收纳有油;以及通气部,其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位于所述马达收纳部的铅垂方向上侧的顶壁部。所述通气部具有连接所述壳体的内部与外部的通气孔部,该通气部设置于所述顶壁部中的位于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的部分。
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第八方式的驱动装置中,所述驱动装置还具有逆变器单元,该逆变器单元具有向所述马达提供电力的逆变器,所述通气部的铅垂方向上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逆变器单元的铅垂方向上侧的端部靠铅垂方向下侧的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驱动装置中,能够抑制油泄漏到壳体的外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通气部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铅垂孔加工工序的过程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1倾斜孔加工工序的过程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2倾斜孔加工工序的过程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驱动装置;2:马达;4:减速装置;5:差动装置;6:壳体;8:逆变器单元;8a:逆变器;20:转子;30:定子;51:齿圈(齿轮);55:车轴;70:通气部;71:通气孔部;72:管;74:铅垂延伸部;75:第1倾斜部;76:第2倾斜部;77a:第1凹部;77b:第2凹部;77c:第1连接面;77d:第1屈曲面;77e:第2连接面;77f:第2屈曲面;78:角部;79a:铅垂孔;79b:第1倾斜孔;79c:第2倾斜孔;81:马达收纳部;81b:顶壁部;81c:顶壁部主体;81d:凸部;82:齿轮收纳部;J5、J6:中心轴线;O:油。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说明中,基于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搭载于位于水平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来规定铅垂方向而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适当示出XYZ坐标系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是铅垂方向。+Z侧是铅垂方向上侧,-Z侧是铅垂方向下侧。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铅垂方向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铅垂方向下侧简称为“下侧”。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是搭载有驱动装置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X侧是车辆的前侧,-X侧是车辆的后侧。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是车辆的左右方向即车宽方向。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Y侧是车辆的左侧,-Y侧是车辆的右侧。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是与铅垂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
另外,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关系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的位置关系,也可以是,+X侧是车辆的后侧,-X侧是车辆的前侧。在该情况下,+Y侧是车辆的右侧,-Y侧是车辆的左侧。
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马达轴线J1沿Y轴方向、即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将与马达轴线J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即绕马达轴线J1的方向简称为“周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平行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平行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垂直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向相当于与铅垂方向垂直的规定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右侧相当于规定的方向的一侧,左侧相当于规定的方向的另一侧。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电动汽车(EV)等以马达作为动力源的车辆,作为它们的动力源来使用。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1具有马达2、减速装置4、差动装置5、壳体6、逆变器单元8、冷却器97以及油泵96。壳体6具有在内部收纳马达2的马达收纳部81、以及在内部收纳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的齿轮收纳部82。齿轮收纳部82位于马达收纳部81的左侧。逆变器单元8具有向马达2提供电力的逆变器8a。
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2是内转子型的马达。马达2具有转子20、定子30以及轴承26、27。转子20能够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1为中心进行旋转。转子20具有轴21和转子主体24。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转子主体24具有转子铁芯以及固定于转子铁芯的转子磁铁。转子20的扭矩传递给减速装置4。
轴21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沿轴向延伸。轴21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进行旋转。轴21是在内部设置有中空部22的中空轴。轴21设置有连通孔23。连通孔23沿径向延伸,将中空部22与轴21的外部相连。
轴21跨越壳体6的马达收纳部81和齿轮收纳部82而延伸。轴21的左侧的端部突出到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在轴21的左侧的端部固定有减速装置4的后述的第1齿轮41。轴21被轴承26、27支承为能够旋转。
定子30与转子20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更详细而言,定子30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2和线圈组件33。定子铁芯32固定于马达收纳部81的内周面。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定子铁芯32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的铁芯背部以及从铁芯背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
线圈组件33具有沿周向安装于定子铁芯32的多个线圈31。多个线圈31隔着未图示的绝缘件而分别安装于定子铁芯32的各齿上。多个线圈31沿周向配置。更详细而言,多个线圈31沿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线圈组件33也可以具有捆扎各线圈31的捆扎部件等,也可以具有将各线圈31彼此连接起来的搭接线。
线圈组件33具有从定子铁芯32沿轴向突出的线圈端33a、33b。线圈端33a是从定子铁芯32向右侧突出的部分。线圈端33b是从定子铁芯32向左侧突出的部分。线圈端33a包括线圈组件33所包含的各线圈31中的比定子铁芯32向右侧突出的部分。线圈端33b包括线圈组件33所包含的各线圈31中的比定子铁芯32向左侧突出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端33a、33b呈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状。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线圈端33a、33b也可以包含捆扎各线圈31的捆扎部件等,也可以包含将各线圈31彼此连接起来的搭接线。
轴承26、27将转子20支承为能够旋转。轴承26、27例如是球轴承。轴承26是可旋转地支承转子20中的比定子铁芯32靠右侧的部分的轴承。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26对轴21中的比转子主体24所固定的部分靠右侧的部分进行支承。轴承26被马达收纳部81中的覆盖转子20和定子30的右侧的壁部保持。
轴承27是可旋转地支承转子20中的比定子铁芯32靠左侧的部分的轴承。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27对轴21中的比转子主体24所固定的部分靠左侧的部分进行支承。轴承27被后述的分隔壁61c保持。
减速装置4与马达2连接。更详细而言,减速装置4与轴21的左侧的端部连接。减速装置4减小马达2的转速,对应于减速比而使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增大。减速装置4将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向差动装置5传递。减速装置4具有第1齿轮41、第2齿轮42、第3齿轮43以及中间轴45。
第1齿轮41固定于轴21的左侧的端部的外周面。第1齿轮41与轴21一起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进行旋转。中间轴45沿着中间轴线J2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轴线J2与马达轴线J1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轴线J2位于比马达轴线J1靠下侧的位置。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中间轴线J2例如位于比马达轴线J1靠后侧(-X侧)的位置。中间轴45以中间轴线J2为中心进行旋转。
第2齿轮42和第3齿轮43固定于中间轴45的外周面。第2齿轮42和第3齿轮43经由中间轴45而连接。第2齿轮42和第3齿轮43以中间轴线J2为中心进行旋转。第2齿轮42与第1齿轮41啮合。第3齿轮43与差动装置5的后述的齿圈51啮合。第2齿轮42的外径大于第3齿轮43的外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齿轮42的下侧的端部是减速装置4中的位于最下侧的部分。
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4传递至差动装置5。更详细而言你,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依次经由第1齿轮41、第2齿轮42、中间轴45以及第3齿轮43而向差动装置5的齿圈51传递。各齿轮的齿轮比和齿轮的个数等能够根据所需的减速比而进行各种变更。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速装置4是各齿轮的轴芯平行配置的平行轴齿轮类型的减速器。
差动装置5与减速装置4连接。由此,差动装置5经由减速装置4与马达2连接。差动装置5是用于将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传递至车辆的车轮的装置。在车辆转弯时,差动装置5一边吸收左右的车轮的速度差,一边向左右两轮的车轴55传递相同的扭矩。差动装置5使车轴55绕着差动轴线J3旋转。由此,驱动装置1使车辆的车轴55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差动轴线J3与马达轴线J1平行。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差动轴线J3位于比马达轴线J1靠后侧(-X侧)的位置。差动轴线J3位于比马达轴线J1靠下侧的位置。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差动轴线J3位于比中间轴线J2靠后侧的位置。另外,虽然在图1中示意性地将差动轴线J3记载在比中间轴线J2靠下侧的位置,但差动轴线J3例如在铅垂方向上位于与中间轴线J2大致相同的位置。差动轴线J3例如位于比中间轴线J2稍靠上侧的位置。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差动装置5在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位于减速装置4的后侧(-X侧)。如图1所示,差动装置5具有齿圈51、未图示的齿轮壳体、未图示的一对小齿轮、未图示的小齿轮轴以及未图示的一对侧齿轮。齿圈51是绕着差动轴线J3旋转的齿轮。齿圈51与第3齿轮43啮合。由此,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4传递给齿圈51。齿圈51的下侧的端部位于比减速装置4靠下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齿圈51的下侧的端部是差动装置5中的位于最下侧的部分。
壳体6是驱动装置1的外装壳体。如图1所示,壳体6具有在轴向上划分出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和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的分隔壁61c。在分隔壁61c上设置有分隔壁开口68。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与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经由分隔壁开口68而彼此相连。
在壳体6的内部收纳有油O。更详细而言,在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和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收纳有油O。在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的下部区域设置有供油O积存的油积存部P。油积存部P的油面S位于比齿圈51的下侧的端部靠上侧的位置。由此,齿圈51的下侧的端部浸渍在齿轮收纳部82内的油O中。油积存部P的油面S位于比差动轴线J3和车轴55靠下侧的位置。
油积存部P的油O经由后述的油路90而被输送到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输送到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的油O积存于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的下部区域。积存于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的油O的至少一部分经由分隔壁开口68而向齿轮收纳部82移动,返回到油积存部P。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在某部分的内部收纳有油”,只要在马达进行驱动的过程中的至少一部分,油位于某部分的内部即可,可以是,在马达停止时,油不位于某部分的内部。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在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收纳有油O”,只要在马达2进行驱动的过程中的至少一部分,油O位于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即可,可以是,在马达2停止时,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的油O全部通过分隔壁开口68而移动到齿轮收纳部82。另外,经由后述的油路90而被输送到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的油O的一部分也可以在马达2停止的状态下残留在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齿圈的下侧的端部浸渍在齿轮收纳部内的油中”,只要在马达进行驱动的过程中的至少一部分,齿圈的下侧的端部浸渍在齿轮收纳部内的油中即可,可以是,在马达进行驱动的过程中或马达停止的期间的一部分,齿圈的下侧的端部未浸渍在齿轮收纳部内的油中。例如,油积存部P的油O经由后述的油路90而被输送到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的结果可以是,油积存部P的油面S下降,暂时成为齿圈51的下侧的端部未浸渍在油O中的状态。
油O在后述的油路90内循环。油O用于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的润滑。另外,油O用于马达2的冷却。作为油O,为了实现润滑油和冷却油的功能,优选使用与粘度比较低的自动变速箱用润滑油(ATF:Automatic Transmission Fluid)同等的油。
如图1所示,齿轮收纳部82的底部82a位于比马达收纳部81的底部81a靠下侧的位置。因此,从齿轮收纳部82内输送到马达收纳部81内的油O容易经由分隔壁开口68流到齿轮收纳部82内。
壳体6具有顶壁部81b。顶壁部81b是构成壳体6的壁部中的位于上侧的壁部。在本实施方式中,顶壁部81b是构成马达收纳部81的壁部中的位于上侧的壁部。如图2所示,顶壁部81b具有顶壁部主体81c和凸部81d。顶壁部主体81c是覆盖马达2的上侧的壁部分。凸部81d从顶壁部主体81c的下侧的面向下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81d位于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凸部81d例如呈长方体状。
如图1所示,在驱动装置1中设置有供油O在壳体6的内部循环的油路90。油路90是从油积存部P将油O提供给马达2并再次将该油O向油积存部P引导的油O的路径。油路90跨越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和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而设置。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油路”是指油的路径。因此,“油路”是如下的概念:不仅包含产生稳定地朝向一个方向的油的流动的“流路”,也包含供油暂时滞留的路径和供油滴落的路径。供油暂时滞留的路径例如具有贮存油的贮存器等。
油路90具有第1油路91和第2油路92。第1油路91和第2油路92分别使油O在壳体6的内部循环。第1油路91具有扬起路径91a、轴供给路径91b、轴内路径91c以及转子内路径91d。另外,在第1油路91的路径中设置有第1贮存器93。第1贮存器93设置于齿轮收纳部82内。
扬起路径91a是通过差动装置5的齿圈51的旋转而从油积存部P扬起油O,并由第1贮存器93来承接油O的路径。第1贮存器93在上侧开口。第1贮存器93承接由齿圈51扬起的油O。另外,在马达2刚驱动后等、油积存部P的液面较高的情况下等,第1贮存器93除了承接由齿圈51扬起的油O之外,也承接由第2齿轮42和第3齿轮43扬起的油O。
轴供给路径91b将油O从第1贮存器93向轴21的中空部22引导。轴内路径91c是油O通过轴21的中空部22内的路径。转子内路径91d是油O从轴21的连通孔23通过转子主体24的内部而向定子30飞散的路径。
在轴内路径91c中,随着转子20旋转,对转子20的内部的油O赋予了离心力。由此,油O从转子20向径向外侧连续地飞散。另外,伴随着油O飞散,转子20内部的路径成为负压,积存于第1贮存器93中的油O被吸引到转子20的内部,油O充满转子20内部的路径。
到达定子30的油O从定子30夺取热。对定子30进行冷却后的油O向下侧滴落而积存于马达收纳部81内的下部区域。积存于马达收纳部8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经由在分隔壁61c上设置的分隔壁开口68而向齿轮收纳部82移动。通过像以上那样,第1油路91将油O提供给转子20和定子30。
在第2油路92中,油O从油积存部P被扬起至定子30的上侧而提供给定子30。即,第2油路92将油O从定子30的上侧提供给定子30。在第2油路92中设置有油泵96、冷却器97以及第2贮存器10。第2油路92具有第1流路92a、第2流路92b以及第3流路92c。
第1流路92a、第2流路92b以及第3流路92c设置于壳体6的壁部。第1流路92a连接油积存部P和油泵96。第2流路92b连接油泵96和冷却器97。第3流路92c从冷却器97向上侧延伸。第3流路92c设置于马达收纳部81的壁部。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第3流路92c具有在定子30的上侧向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开口的供给口。该供给口向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提供油O。
油泵96是通过电进行驱动的电动泵。油泵96经由第1流路92a从油积存部P吸取油O,经由第2流路92b、冷却器97、第3流路92c以及第2贮存器10而将油O提供给马达2。
冷却器97对通过第2油路92的油O进行冷却。冷却器97与第1流路92a和第2流路92b连接。第1流路92a和第2流路92b经由冷却器97的内部流路而相连。冷却器97与冷却水用配管97j连接,该冷却水用配管97j供由未图示的散热器冷却后的冷却水通过。通过冷却器97的内部的油O与通过冷却水用配管97j的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另外,在冷却水用配管97j的路径中设置有逆变器单元8。通过冷却水用配管97j的冷却水对逆变器单元8进行冷却。
第2贮存器10构成第2油路92的一部分。第2贮存器10位于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第2贮存器98位于定子30的上侧。第2贮存器10由定子30从下侧支承,设置于马达2。第2贮存器10例如由树脂材料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贮存器10呈在上侧开口的流槽状。第2贮存器10贮存油O。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贮存器10贮存经由第3流路92c提供到马达收纳部81内的油O。第2贮存器10具有向线圈端33a、33b提供油O的供给口10a。由此,能够将贮存于第2贮存器10中的油O提供给定子30。
从第2贮存器10提供到定子30的油O向下侧滴落,积存于马达收纳部81内的下部区域。积存于马达收纳部8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经由在分隔壁61c上设置的分隔壁开口68而向齿轮收纳部82移动。通过像以上那样,第2油路92将油O提供给定子30。
驱动装置1具有设置于壳体6的通气部70。通气部70使空气在壳体6的内部与外部之间通过,能够调整壳体6的内部的压力。通气部70设置于顶壁部81b。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气部70设置于马达收纳部81。在本实施方式中,通气部70设置于顶壁部81b中的位于定子30的径向外侧的部分。更详细而言,在沿铅垂方向观察时,通气部70设置在与马达2的定子铁芯32重叠的位置。通气部70设置于顶壁部81b中的位于定子铁芯32的上侧即径向外侧的部分。
如图2所示,通气部70具有通气孔部71和管72。通气孔部71设置于顶壁部81b。通气孔部71是在顶壁部81b的上侧的面和顶壁部81b的内侧面上开口而连接壳体6的内部和外部的孔。顶壁部81b的内侧面是顶壁部81b的面中的面向壳体6的内部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顶壁部81b的内侧面包含顶壁部主体81c的下侧的面、凸部81d的下侧的面以及凸部81d的侧面。凸部81d的侧面包含凸部81d的轴向两侧面和凸部81d的前后方向两侧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通气孔部71是圆形状的孔。通气孔部71具有铅垂延伸部74、第1倾斜部75以及第2倾斜部76。
铅垂延伸部74从顶壁部81b的上侧的面向下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铅垂延伸部74从顶壁部主体81c中的设置有凸部81d的部分的上侧的面向下侧延伸。铅垂延伸部74沿着铅垂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铅垂延伸部74的下侧的端部设置于凸部81d。铅垂延伸部74的下侧的端部位于比凸部81d的下侧的面靠上侧的位置。在与铅垂延伸部74所延伸的铅垂方向垂直的截面中,铅垂延伸部74的形状例如为圆形状。
第1倾斜部75从顶壁部81b的内侧面按照随着朝向右侧(-Y侧)而位于上侧的方向延伸,并与铅垂延伸部74的下侧的端部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倾斜部75从凸部81d中的左侧(+Y侧)的面按照随着朝向右侧而位于上侧的方向延伸,并与铅垂延伸部74的下侧的端部相连。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倾斜部75沿着第1倾斜方向TD1呈直线状延伸。第1倾斜方向TD1是随着朝向右侧(-Y侧)而位于上侧的方向。第1倾斜方向TD1与前后方向垂直,相对于轴向向铅垂方向倾斜角度θ1。角度θ1是第1倾斜部75相对于轴向的倾斜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角度θ1为1°以上且10°以下。更优选为,角度θ1为4°以上且7°以下。进一步优选为,角度θ1为5°。通过使角度θ1采用这样的数值,能够使油O不容易浸入到第1倾斜部75内,并且能够容易将浸入到第1倾斜部75内的油O排出到壳体6的内部。
在与第1倾斜部75所延伸的第1倾斜方向TD1垂直的截面中,第1倾斜部75的形状例如为圆形状。第1倾斜部75的内径大于铅垂延伸部74的内径。第1倾斜部75具有向壳体6的内部开口的第1开口部75c。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开口部75c向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开口。第1开口部75c设置于凸部81d中的左侧(+Y侧)的面上,在左侧开口。
第2倾斜部76从顶壁部81b的内侧面按照随着朝向左侧(+Y侧)而位于上侧的方向延伸,并与铅垂延伸部74的下侧的端部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倾斜部76从凸部81d中的右侧(-Y侧)的面按照随着朝向左侧而位于上侧的方向延伸,并与铅垂延伸部74的下侧的端部相连。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倾斜部76沿着第2倾斜方向TD2呈直线状延伸。第2倾斜方向TD2是随着朝向左侧(+Y侧)而位于上侧的方向。第2倾斜方向TD2与前后方向垂直,相对于轴向向铅垂方向倾斜角度θ2。角度θ2是第2倾斜部76相对于轴向的倾斜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角度θ2为1°以上且10°以下。更优选为,角度θ2为4°以上且7°以下。进一步优选为,角度θ2为5°。通过使角度θ2采用这样的数值,能够使油O不容易浸入到第2倾斜部76内,并且能够容易将浸入到第2倾斜部76内的油O排出到壳体6的内部。角度θ1和角度θ2例如彼此相同。另外,角度θ1和角度θ2也可以彼此不同。
在与第2倾斜部76所延伸的第2倾斜方向TD2垂直的截面中,第2倾斜部76的形状例如为圆形状。第2倾斜部76的内径大于铅垂延伸部74的内径。第1倾斜部75的内径和第2倾斜部76的内径例如彼此相同。另外,第1倾斜部75的内径和第2倾斜部76的内径也可以彼此不同。第2倾斜部76具有向壳体6的内部开口的第2开口部76c。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开口部76c向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开口。第2开口部76c设置于凸部81d中的右侧(-Y侧)的面,在右侧开口。
第1倾斜部75和第2倾斜部76在轴向上相连。更详细而言,第1倾斜部75的右侧(-Y侧)的端部与第2倾斜部76的左侧(+Y侧)的端部彼此相连。第1倾斜部75的内侧面中的位于下侧的下侧部分75b与第2倾斜部76的内侧面中的位于下侧的下侧部分76b彼此相连而构成了向上侧凸出的角部78。
角部78的顶端部78a是下侧部分75b的右侧(-Y侧)的端部与下侧部分76b的左侧(+Y侧)的端部的连接部。虽然省略了图示,但顶端部78a沿前后方向延伸。顶端部78a例如呈向下侧凹陷的圆弧状。通过铅垂延伸部74的中心的中心轴线J4通过顶端部78a。中心轴线J4沿铅垂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倾斜部75和第2倾斜部76以通过铅垂延伸部74的中心的中心轴线J4为基准而在轴向上对称配置。
在第1倾斜部75的内侧面中的位于上侧的上侧部分75a设置有向上侧凹陷的第1凹部77a。在第2倾斜部76的内侧面中的位于上侧的上侧部分76a设置有向上侧凹陷的第2凹部77b。第1凹部77a设置于上侧部分75a中的与铅垂延伸部74相连的部分、即右侧(-Y侧)的端部。第2凹部77b设置于上侧部分76a中的与铅垂延伸部74相连的部分、即左侧(+Y侧)的端部。
第1凹部77a的内侧面具有第1连接面77c和第1屈曲面77d。第2凹部77b的内侧面具有第2连接面77e和第2屈曲面77f。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凹部77a的内侧面由第1连接面77c和第1屈曲面77d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凹部77b的内侧面由第2连接面77e和第2屈曲面77f构成。
第1连接面77c与铅垂延伸部74的内侧面中的位于左侧(+Y侧)的部分相连。第1连接面77c从铅垂延伸部74的内侧面中的位于左侧的部分的下侧的端部沿着第2倾斜方向TD2向左侧斜上方延伸。第1连接面77c是以通过第2倾斜部76的中心的中心轴线J6为中心并向上侧凹陷的圆弧状的面。中心轴线J6沿第2倾斜方向TD2延伸。第1连接面77c配置在第2倾斜部76的内侧面中的位于上侧的上侧部分76a的延长线上。在中心轴线J6的径向上,从中心轴线J6至第1连接面77c的距离与从中心轴线J6至上侧部分76a中的不设置第2凹部77b的部分的距离相同。
第1屈曲面77d从第1连接面77c的左侧(+Y侧)的端部向下侧屈曲而延伸,与第1倾斜部75的内侧面中的位于上侧的上侧部分75a相连。第1屈曲面77d从第1连接面77c的左侧的端部向下侧斜左方(+Y方)延伸。第1屈曲面77d是以第2倾斜部76的中心轴线J6为中心的锥面的一部分。更详细而言,第1屈曲面77d是以中心轴线J6为中心并且内径随着朝向左侧而变小的锥面的一部分。
第2连接面77e与铅垂延伸部74的内侧面中的位于右侧(-Y侧)的部分相连。第2连接面77e从铅垂延伸部74的内侧面中的位于右侧的部分的下侧的端部沿着第1倾斜方向TD1向右侧斜上方延伸。第2连接面77e是以通过第1倾斜部75的中心的中心轴线J5为中心并向上侧凹陷的圆弧状的面。中心轴线J5沿第1倾斜方向TD1延伸。第2连接面77e配置在第1倾斜部75的内侧面中的位于上侧的上侧部分75a的延长线上。在中心轴线J5的径向上,从中心轴线J5至第2连接面77e的距离与从中心轴线J5至上侧部分75a中的不设置第1凹部77a的部分的距离相同。
第2屈曲面77f从第2连接面77e的右侧(-Y侧)的端部向下侧屈曲而延伸,与第2倾斜部76的内侧面中的位于上侧的上侧部分76a相连。第2屈曲面77f从第2连接面77e的右侧的端部向下侧斜右方(-Y方)延伸。第2屈曲面77f是以第1倾斜部75的中心轴线J5为中心的锥面的一部分。更详细而言,第2屈曲面77f是以中心轴线J5为中心并且内径随着朝向右侧而变小的锥面的一部分。
管72插入于铅垂延伸部74。管72的两端开口,连接铅垂延伸部74的内部与壳体6的外部。管72具有第1部分72a和第2部分72b。第1部分72a是从上侧插入于铅垂延伸部74的部分。第1部分72a呈以中心轴线J4为中心沿铅垂方向延伸并且在下侧开口的圆筒状。第1部分72a例如压入并固定于铅垂延伸部74。第1部分72a的下侧的端部位于比铅垂延伸部74的下侧的端部靠上侧的位置。第1部分72a的上侧部分突出到壳体6的外部。
第2部分72b从第1部分72a的上侧的端部向与铅垂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第2部分72b位于壳体6的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部分72b从第1部分72a的上侧的端部向左侧(+Y侧)延伸。第2部分72b呈沿轴向延伸并且在左侧开口的圆筒状。
也可以在管72的前端部设置未图示的软管。更详细而言,也可以在第2部分72b的左侧(+Y侧)的端部设置未图示的软管。软管的全长例如长于管72的全长。通过将比管72长的软管设置于管72的前端部,即使在油O从管72中的第2部分72b的左侧的开口排出到软管的内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油O不容易从软管的内部排出到外部。由此,能够抑制油O泄漏到驱动装置1的外部。另外,可以在未图示的软管的前端设置过滤器。
如图1所示,通气部70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逆变器单元8的上侧的端部靠下侧的位置。因此,即使设置通气部70,也能够抑制驱动装置1在铅垂方向上大型化。另外,即使在通气部70设置有上述的未图示的软管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驱动装置1在铅垂方向上大型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气部70的上侧的端部是管72的上侧的端部。
当壳体6的内部的压力上升时,壳体6的内部的空气从第1开口部75c和第2开口部76c流入到通气孔部71的内部,从铅垂延伸部74流入到管72的内部。流入到管72的内部的空气被排出到壳体6的外部。由此,能够将壳体6的内部的空气排出到壳体6的外部,能够降低壳体6的内部的压力。
另外,当壳体6的内部的压力降低时,壳体6的外部的空气流入到管72的内部。流入到管72的内部的空气从管72流入到通气孔部71,从第1开口部75c和第2开口部76c流入到壳体6的内部。由此,能够使壳体6的内部的压力上升。通过像以上那样,能够利用通气部70将壳体6的内部的压力维持为与壳体6的外部的压力同等的压力。
上述的驱动装置1的制造方法包含制作通气部70的工序。制作通气部70的工序包含通气孔部加工工序S1和管插入工序S2。通气孔部加工工序S1是对壳体6实施孔加工来制作通气孔部71的工序。通气孔部加工工序S1包含铅垂孔加工工序S1a、第1倾斜孔加工工序S1b以及第2倾斜孔加工工序S1c。
如图3所示,铅垂孔加工工序S1a是从顶壁部81b的上侧的面朝向下侧实施孔加工而制作具有底部的铅垂孔79a的工序。作业人员等例如使用钻头,从顶壁部主体81c中的设置有凸部81d的部分的上侧的面朝向下侧实施孔加工。铅垂孔79a的下侧的端部的内侧面被钻头的前端加工成锥面。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业人员等”包括进行各作业的作业人员和装置等。各作业可以仅由作业人员进行,也可以仅由装置进行,也可以由作业人员和装置进行。
如图4所示,第1倾斜孔加工工序S1b是从顶壁部81b的内侧面朝向右侧(-Y侧)斜上方实施孔加工而制作第1倾斜孔79b的工序。在本实施方式的第1倾斜孔加工工序S1b中,作业人员等例如使用钻头,从凸部81d的左侧(+Y侧)的面沿着第1倾斜方向TD1实施孔加工。在第1倾斜孔加工工序S1b中,作业人员等实施孔加工,直至穿过铅垂孔79a的下侧的端部、并且一直加工至通过了铅垂孔79a的下侧的端部后往前的部分。铅垂孔79a的下侧的端部与第1倾斜孔79b重叠。第1倾斜孔79b是具有底部的孔。第1倾斜孔79b的底部位于比铅垂孔79a靠右侧(-Y侧)的位置。第1倾斜孔79b的底部被钻头的前端加工成锥面。
如图5所示,第2倾斜孔加工工序S1c是从顶壁部81b的内侧面朝向左侧(+Y侧)斜上方实施孔加工而制作第2倾斜孔79c的工序。在本实施方式的第2倾斜孔加工工序S1c中,作业人员等例如使用钻头,从凸部81d的右侧(-Y侧)的面沿着第2倾斜方向TD2实施孔加工。在第2倾斜孔加工工序S1c中,作业人员等实施孔加工,直至穿过铅垂孔79a的下侧的端部,并且一直加工至通过了铅垂孔79a的下侧的端部后往前的部分。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铅垂孔79a的下侧的端部与在第1倾斜孔加工工序S1b中制作出的第1倾斜孔79b重叠,成为了被切削的状态。因此,作业人员等使钻头穿过在进行第1倾斜孔加工工序S1b之前铅垂孔79a的下侧的端部所处的部位而实施孔加工。
第2倾斜孔79c与第1倾斜孔79b交叉。即,第2倾斜孔79c的一部分与第1倾斜孔79b的一部分重叠。第2倾斜孔79c是具有底部的孔。第2倾斜孔79c的底部位于比铅垂孔79a靠左侧(+Y侧)的位置。第2倾斜孔79c的底部被钻头的前端加工成锥面。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2倾斜孔79c的底部的一部分与第1倾斜孔79b重叠,因此被加工成锥面的仅是第2倾斜孔79c的上侧的端部。另外,由于第2倾斜孔79c与第1倾斜孔79b的一部分重叠,因此第1倾斜孔79b的锥面是以保留上侧的端部的方式被切掉的。
像以上那样,进行三次孔加工,使铅垂孔79a、第1倾斜孔79b以及第2倾斜孔79c交叉,由此制作出铅垂延伸部74、第1倾斜部75以及第2倾斜部76,制作出通气孔部71。铅垂延伸部74由铅垂孔79a中的除了下侧的端部之外的部分构成。第1倾斜部75由第1倾斜孔79b的左侧部分构成。第2倾斜部76由第2倾斜孔79c的右侧部分构成。
第1倾斜孔79b的右侧(-Y侧)的端部中的上侧的端部残留于第2倾斜部76的上侧部分76a,成为第2凹部77b。即,第2凹部77b的内侧面是第1倾斜孔79b的内侧面的一部分。更详细而言,第2凹部77b的第2连接面77e是第1倾斜孔79b的内周面的一部分。第2凹部77b的第2屈曲面77f是在第1倾斜孔79b的底部设置的锥面的一部分。
第2倾斜孔79c的左侧(+Y侧)的端部中的上侧的端部残留于第1倾斜部75的上侧部分75a,成为第1凹部77a。即,第1凹部77a的内侧面是第2倾斜孔79c的内侧面的一部分。更详细而言,第1凹部77a的第1连接面77c是第2倾斜孔79c的内周面的一部分。第1凹部77a的第1屈曲面77d是在第2倾斜孔79c的底部设置的锥面的一部分。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1倾斜孔加工工序S1b和第2倾斜孔加工工序S1c中分别实施孔加工,一直加工至通过了铅垂孔79a的下侧的端部后往前的部分而制作第1倾斜孔79b和第2倾斜孔79c,由此能够容易地制作设置有第1凹部77a和第2凹部77b的通气孔部71。因此,能够容易地制作具有第1凹部77a和第2凹部77b的通气部70。
管插入工序S2是将管72插入并固定于通气孔部71的工序。作业人员等将管72从上侧插入铅垂延伸部74。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业人员等例如将管72压入并固定于铅垂延伸部74。另外,作业人员等也可以利用粘接剂而将管72的外周面和铅垂延伸部74的内周面固定。通过以上的工序,制作出通气部70。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壳体6的内部收纳有油O,因此收纳于壳体6的内部的油O的一部分有时会从第1开口部75c和第2开口部76c浸入到通气孔部71。具体而言,由齿圈51扬起而在壳体6的内部呈雾状漂浮的油O、以及在由油泵96向马达收纳部81内输送以提供给马达2时飞溅的油O等有时会浸入到通气孔部71。在该情况下,浸入到通气孔部71的油O有时成为封闭通气孔部71内的膜状,借助表面张力而朝向壳体6的外部前进。
针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1倾斜部75的内侧面中的位于上侧的上侧部分75a设置有向上侧凹陷的第1凹部77a。因此,在设置有第1凹部77a的部分,第1倾斜部75的内径局部变大。由此,在设置有第1凹部77a的部分,浸入到第1倾斜部75内的油O不容易维持膜状。因此,即使从第1开口部75c浸入到第1倾斜部75内的油O成为膜状而朝向铅垂延伸部74前进,在到达设置有第1凹部77a的位置时,油O的状态也容易从膜状变为液滴状。因此,能够抑制油O在第1倾斜部75内行进。成为了液滴状的油O沿着第1倾斜部75向左侧(+Y侧)斜下方流动,从第1开口部75c返回到壳体6的内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2倾斜部76的内侧面中的位于上侧的上侧部分76a设置有向上侧凹陷的第2凹部77b。因此,在设置有第2凹部77b的部分,第2倾斜部76的内径局部变大。由此,在设置有第2凹部77b的部分,浸入到第2倾斜部76内的油O不容易维持膜状。因此,即使从第2开口部76c浸入到第2倾斜部76内的油O成为膜状而朝向铅垂延伸部74前进,在到达设置有第2凹部77b的位置时,油O的状态也容易从膜状变为液滴状。因此,能够抑制油O在第2倾斜部76内行进。成为了液滴状的油O沿着第2倾斜部76向右侧(-Y侧)斜下方流动,从第2开口部76c返回到壳体6的内部。
像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1凹部77a和第2凹部77b,能够抑制浸入到通气孔部71内的油O朝向壳体6的外部前进。因此,能够抑制油O从通气孔部71泄漏到壳体6的外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倾斜部75从凸部81d中的左侧(+Y侧)的面延伸,并与铅垂延伸部74的下侧的端部相连。另外,第2倾斜部76从凸部81d中的右侧(-Y侧)的面延伸,并与铅垂延伸部74的下侧的端部相连。因此,第1倾斜部75的第1开口部75c和第2倾斜部76的第2开口部76c在轴向两侧开口。由此,即使在壳体6的内部油O向上侧飞溅等,油O也不容易进入到第1倾斜部75和第2倾斜部76。另外,即使在壳体6的内部成为了雾状的油O上升,也不容易进入到第1倾斜部75和第2倾斜部76。由此,能够使油O不容易进入到通气孔部71。
另外,例如,在第1倾斜部75相对于轴向的倾斜度和第2倾斜部76相对于轴向的倾斜度过大的情况下,当在壳体6的内部油O向上侧飞溅时,飞溅的油O有可能通过第1倾斜部75或第2倾斜部76而直接浸入到铅垂延伸部74。另外,另一方面,当第1倾斜部75相对于轴向的倾斜度和第2倾斜部76相对于轴向的倾斜度过小时,浸入到第1倾斜部75的内部和第2倾斜部76的内部的油O有可能不沿着第1倾斜部75和第2倾斜部76流动,从而无法返回到壳体6的内部。
针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作为第1倾斜部75相对于轴向的倾斜度的角度θ1和作为第2倾斜部76相对于轴向的倾斜度的角度θ2为1°以上且10°以下。因此,能够将第1倾斜部75相对于轴向的倾斜度和第2倾斜部76相对于轴向的倾斜度设置在不会过大并且不会过小的合适的范围内。由此,能够抑制在壳体6的内部向上侧飞溅的油O直接浸入到铅垂延伸部74,并且能够使油O适当地从第1倾斜部75的内部和第2倾斜部76的内部返回到壳体6的内部。
另外,通过使角度θ1、θ2为4°以上且7°以下,能够进一步抑制在壳体6的内部向上侧飞溅的油O直接浸入到铅垂延伸部74,并且能够使油O更适当地从第1倾斜部75的内部和第2倾斜部76的内部返回到壳体6的内部。另外,通过使角度θ1、θ2为5°,能够进一步抑制在壳体6的内部向上侧飞溅的油O直接浸入到铅垂延伸部74,并且能够使油O更适当地从第1倾斜部75的内部和第2倾斜部76的内部返回到壳体6的内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倾斜部75的内侧面中的位于下侧的下侧部分75b和第2倾斜部76的内侧面中的位于下侧的下侧部分76b彼此相连而构成了向上侧凸出的角部78。因此,和下侧部分75b与下侧部分76b的连接部分是与铅垂方向垂直的平坦的面的情况、以及在下侧部分75b与下侧部分76b的连接部分设置有向下侧凹陷的凹部的情况等相比,浸入到通气孔部71内的油O不容易滞留在通气孔部71内。因此,能够使浸入到通气孔部71内的油O适当地返回到壳体6的内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差动装置5具有齿圈51作为下侧的端部浸渍在齿轮收纳部82内的油O中的齿轮。因此,如上所述,通过齿圈51旋转,油O被扬起。由此,与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相比,在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油O特别容易飞溅,并且成为了雾状的油O容易漂浮。针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气部70设置于马达收纳部81。因此,与通气部70设置于齿轮收纳部82的情况相比,能够适当地抑制油O浸入到通气孔部71内。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油O经由第1油路91的转子内路径91d而从转子20朝向定子30向径向外侧连续地飞散。因此,油O容易飞散到马达收纳部81的顶壁部81b。因此,如果单纯地将通气部70设置于马达收纳部81的顶壁部81b,则从转子20飞散的油O有可能容易浸入到通气部70的通气孔部71内。
针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气部70设置于顶壁部81b中的位于定子30的径向外侧的部分。在定子30的径向外侧,从转子20飞散的油O会被定子30遮挡。因此,来自转子20的油O不容易飞散到顶壁部81b中的位于定子30的径向外侧的部分。因此,通过在顶壁部81b中的位于定子30的径向外侧的部分设置通气部70,即使将通气部70设置于顶壁部81b,也能够抑制从转子20飞散的油O浸入到通气孔部71。因此,能够抑制油O泄漏到壳体6的外部。另外,通过在顶壁部81b设置通气部70,能够抑制通气部70因飞石等而破损。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气部70位于定子铁芯32的上侧、即径向外侧。从转子20朝向定子30飞散的油O大多为朝向线圈端33a、33b飞散的油O,不容易朝向定子铁芯32飞散。另外,定子铁芯32比线圈端33a、33b容易遮挡油O。因此,即使飞散到定子铁芯32,在定子铁芯32的上侧,飞散的油O也会被定子铁芯32更好地遮挡。因此,来自转子20的油O特别不容易飞散到顶壁部81b中的位于定子30的径向外侧的部分中的、位于定子铁芯32的径向外侧(上侧)的部分。因此,通过在定子铁芯32的径向外侧(上侧)设置通气部70,即使将通气部70设置于顶壁部81b,也能够进一步抑制从转子20飞散的油O浸入到通气孔部71。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凹部77a的内侧面具有第1连接面77c,该第1连接面77c配置在第2倾斜部76的内侧面中的位于上侧的上侧部分76a的延长线上。另外,第2凹部77b的内侧面具有第2连接面77e,该第2连接面77e配置在第1倾斜部75的内侧面中的位于上侧的上侧部分75a的延长线上。因此,能够采用上述的制作本实施方式的通气部70的工序。即,能够利用在第1倾斜孔加工工序S1b中制作的第1倾斜孔79b来制作第1倾斜部75和第2凹部77b。另外,能够利用在第2倾斜孔加工工序S1c中制作的第2倾斜孔79c来制作第2倾斜部76和第1凹部77a。因此,能够容易地制作通气部7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凹部77a的第1屈曲面77d是以第2倾斜部76的中心轴线J6为中心的锥面的一部分,第2凹部77b的第2屈曲面77f是以第1倾斜部75的中心轴线J5为中心的锥面的一部分。即,第1屈曲面77d能够由使用钻头而加工出的第2倾斜孔79c的底部的锥面构成,第2屈曲面77f能够由使用钻头而加工出的第1倾斜孔79b的底部的锥面构成。因此,在上述的通气孔部加工工序S1中,能够采用使用钻头的孔加工方法。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关于设置第1凹部的部位,只要是第1倾斜部的内侧面中的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部分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关于设置第2凹部的部位,只要是第2倾斜部的内侧面中的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部分即可,没有特别限定。第1凹部也可以设置在远离铅垂延伸部的位置。第2凹部也可以设置在远离铅垂延伸部的位置。第1凹部的形状和第2凹部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
向壳体的内部开口的第1倾斜部的第1开口部也可以在下侧开口。向壳体的内部开口的第2倾斜部的第2开口部也可以在下侧开口。顶壁部也可以不具有凸部。在该情况下,第1开口部和第2开口部在顶壁部主体的下侧的面上开口。
通气孔部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不设置第1凹部和第2凹部,也可以不设置第1倾斜部和第2倾斜部。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通气部设置于顶壁部中的位于定子的径向外侧的部分,也能够像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那样抑制油泄漏到壳体的外部。
设置通气部的顶壁部也可以是齿轮收纳部的壁部中的位于上侧的壁部。即,通气部也可以设置于齿轮收纳部。顶壁部中的设置通气部的部分也可以是可拆卸的分体。通气部也可以不具有管。制作通气部的工序没有特别限定。通气孔部也可以利用孔加工以外的方法来制作。
在本说明书中进行了说明的各结构能够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Claims (9)

1.一种驱动装置,其使车辆的车轴旋转,其特征在于,
该驱动装置具有:
马达;
减速装置,其与所述马达连接;
差动装置,其经由所述减速装置与所述马达连接;
壳体,其具有在内部收纳所述马达的马达收纳部以及在内部收纳所述减速装置和所述差动装置的齿轮收纳部,该壳体在内部收纳有油;以及
通气部,其设置于所述壳体,
所述壳体具有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顶壁部,
所述通气部具有通气孔部,该通气孔部设置于所述顶壁部,连接所述壳体的内部与外部,
所述通气孔部具有:
铅垂延伸部,其从所述顶壁部的铅垂方向上侧的面向铅垂方向下侧延伸;
第1倾斜部,其从所述顶壁部的内侧面按照随着朝向与铅垂方向垂直的规定的方向的一侧而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铅垂延伸部的铅垂方向下侧的端部相连;以及
第2倾斜部,其从所述顶壁部的内侧面按照随着朝向所述规定的方向的另一侧而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铅垂延伸部的铅垂方向下侧的端部相连,
在所述第1倾斜部的内侧面中的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部分设置有向铅垂方向上侧凹陷的第1凹部,
在所述第2倾斜部的内侧面中的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部分设置有向铅垂方向上侧凹陷的第2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壁部具有:
顶壁部主体;以及
凸部,其从所述顶壁部主体的铅垂方向下侧的面向铅垂方向下侧突出,
所述铅垂延伸部从所述顶壁部主体中的设置有所述凸部的部分的铅垂方向上侧的面向铅垂方向下侧延伸,
所述第1倾斜部从所述凸部中的所述规定的方向的另一侧的面按照随着朝向所述规定的方向的一侧而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铅垂延伸部的铅垂方向下侧的端部相连,
所述第2倾斜部从所述凸部中的所述规定的方向的一侧的面按照随着朝向所述规定的方向的另一侧而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铅垂延伸部的铅垂方向下侧的端部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凹部的内侧面具有第1连接面,该第1连接面与所述铅垂延伸部的内侧面中的位于所述规定的方向的另一侧的部分相连,
所述第2凹部的内侧面具有第2连接面,该第2连接面与所述铅垂延伸部的内侧面中的位于所述规定的方向的一侧的部分相连,
所述第1连接面配置在所述第2倾斜部的内侧面中的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部分的延长线上,
所述第2连接面配置在所述第1倾斜部的内侧面中的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部分的延长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凹部的内侧面具有第1屈曲面,该第1屈曲面从所述第1连接面的所述规定的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向铅垂方向下侧屈曲而延伸,并与所述第1倾斜部的内侧面中的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部分相连,
所述第2凹部的内侧面具有第2屈曲面,该第2屈曲面从所述第2连接面的所述规定的方向的一侧的端部向铅垂方向下侧屈曲而延伸,并与所述第2倾斜部的内侧面中的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部分相连,
所述第1屈曲面是以所述第2倾斜部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锥面的一部分,
所述第2屈曲面是以所述第1倾斜部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锥面的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倾斜部相对于所述规定的方向的倾斜度和所述第2倾斜部相对于所述规定的方向的倾斜度为1°以上且10°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倾斜部的内侧面中的位于铅垂方向下侧的部分与所述第2倾斜部的内侧面中的位于铅垂方向下侧的部分彼此相连而构成了向铅垂方向上侧凸出的角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齿轮收纳部的内部收纳有油,
所述差动装置具有铅垂方向下侧的端部浸渍在所述齿轮收纳部内的油中的齿轮,
所述通气部设置于所述马达收纳部。
8.一种驱动装置,其使车辆的车轴旋转,其特征在于,
该驱动装置具有:
马达,其具有定子和转子;
减速装置,其与所述马达连接;
差动装置,其经由所述减速装置与所述马达连接;
壳体,其具有在内部收纳所述马达的马达收纳部以及在内部收纳所述减速装置和所述差动装置的齿轮收纳部,在所述马达收纳部和所述减速装置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内部收纳有油;以及
通气部,其设置于所述壳体,
所述壳体具有位于所述马达收纳部的铅垂方向上侧的顶壁部,
所述通气部具有连接所述壳体的内部与外部的通气孔部,该通气部设置于所述顶壁部中的位于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的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装置还具有逆变器单元,该逆变器单元具有向所述马达提供电力的逆变器,
所述通气部的铅垂方向上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逆变器单元的铅垂方向上侧的端部靠铅垂方向下侧的位置。
CN202020449255.7U 2019-04-11 2020-03-31 驱动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193040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75818A JP7275431B2 (ja) 2019-04-11 2019-04-11 駆動装置、および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9-075818 2019-04-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30404U true CN211930404U (zh) 2020-11-13

Family

ID=7283179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41559.9A Active CN111817484B (zh) 2019-04-11 2020-03-31 驱动装置以及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CN202020449255.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1930404U (zh) 2019-04-11 2020-03-31 驱动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41559.9A Active CN111817484B (zh) 2019-04-11 2020-03-31 驱动装置以及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275431B2 (zh)
CN (2) CN11181748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17484A (zh) * 2019-04-11 2020-10-23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以及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4051272A (ja) * 2022-09-30 2024-04-11 ニデック株式会社 ロータ、回転電機、および駆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83823A (en) * 1953-01-19 1954-07-13 Gen Electric Cooling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WO2010058478A1 (ja) * 2008-11-21 2010-05-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ブリーザ装置および駆動装置
MX2013003432A (es) * 2010-10-05 2013-07-03 Honda Motor Co Ltd Sistema impulsor de vehiculo electrico.
CN104253509A (zh) * 2013-06-28 2014-12-31 殷天明 电机绕组线圈直接冷却方法及系统
CN104121400B (zh) * 2014-07-17 2016-04-13 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 一种雷达发射机油冷系统排气装置
DE112017002598T5 (de) * 2016-06-29 2019-04-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Elektrische rotationsmaschine für kraftfahrzeuge
US11137061B2 (en) * 2016-08-09 2021-10-05 Nidec Corporation Motor unit
CN108880109B (zh) * 2018-07-20 2021-01-22 浙江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 油冷电机
JP7275431B2 (ja) * 2019-04-11 2023-05-18 ニデック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および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17484A (zh) * 2019-04-11 2020-10-23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以及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17484B (zh) 2023-01-17
JP7275431B2 (ja) 2023-05-18
CN111817484A (zh) 2020-10-23
JP2020174479A (ja) 2020-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179216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CN111725944B (zh) 驱动装置和油更换方法
CN211930404U (zh) 驱动装置
CN112145657B (zh) 马达单元
CN111566910B (zh) 马达单元
CN111835138B (zh) 马达单元
CN113328553A (zh) 驱动装置
CN112152384B (zh) 马达单元
CN111817499B (zh) 驱动装置
JP2022136505A (ja) 駆動装置
CN112564385B (zh) 驱动装置
CN114552844A (zh) 电动机、驱动装置
CN113472137A (zh) 驱动装置
CN113472129B (zh) 驱动装置
CN116073588A (zh) 驱动装置
CN212033933U (zh) 驱动装置
CN113285564B (zh) 驱动装置
CN113206578A (zh) 驱动装置
CN113472128B (zh) 驱动装置
JP7326830B2 (ja) 駆動装置および配管の接続構造
CN116073590A (zh) 驱动装置
JP3722095B2 (ja) 四輪駆動車の駆動装置
CN116073594A (zh) 驱动装置
JP2023048539A (ja) 駆動装置
JP2021132431A (ja) モータおよび駆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11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117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11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117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