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95768U - 一种穿越式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穿越式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95768U
CN211895768U CN201921861533.3U CN201921861533U CN211895768U CN 211895768 U CN211895768 U CN 211895768U CN 201921861533 U CN201921861533 U CN 201921861533U CN 211895768 U CN211895768 U CN 2118957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lley
trolley
lifting
lower trolley
trolley lif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6153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迎九
肖强
郭树旺
郑雪峰
王悦民
童民慧
高翔
白建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dian Lank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dian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dian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dian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6153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957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957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957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穿越式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包括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上小车起升滑轮组包括十二个轴线水平且轴线与大梁垂直的滑轮,第一上小车起升滑轮、第二上小车起升滑轮、第三上小车起升滑轮和第四上小车起升滑轮靠近一条大梁布置,第五上小车起升滑轮、第六上小车起升滑轮、第七上小车起升滑轮和第八上小车起升滑轮靠近另一条大梁布置。本实用新型减少了起升滑轮组中滑轮的数量,简化了起升钢丝绳的缠绕方式,便于钢丝绳布置,降低了钢丝绳的磨耗。同时优化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简化下小车行走钢丝绳的缠绕方式,避免钢丝绳之间的干扰,有利于岸桥结构稳定。

Description

一种穿越式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港口码头集装箱装卸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穿越式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物流运量逐年提高,海洋运输凭借运量大,成本低的优点承担了2/3以上的国际物流运输任务,成为国际物流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港口码头是水陆交通运输的连接枢纽,在海洋运输中起着巨大作用。在运量逐年增加的环境下,港口码头亟需解决提高工作效率的问题。
岸桥是设置在港口码头上的大型集装箱装卸设备,利用一台沿岸桥大梁行走的小车实现集装箱的转运,是机械化码头最重要的设备之一,岸桥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着港口码头的工作效率。由于岸桥之间需要留有足够的工作空间,码头上布置的岸桥数量是有限的,仅仅通过增加岸桥数量的方式已经无法继续提高港口码头的工作效率。穿越式岸桥中配备了上下两台小车,上小车从下小车中间穿越运行,两台小车同时工作,互不影响,能够极大地提高岸桥的工作效率,穿越式岸桥将是未来岸桥的主要发展方向。
穿越式岸桥通过钢丝绳缠绕系统实现对上小车和下小车的控制,现有的钢丝绳缠绕系统中钢丝绳滑轮数量较多,钢丝绳绕线复杂,布置难度较大,而且复杂的滑轮组会加速钢丝绳的磨损,影响钢丝绳的使用寿命,增加机械摩擦能耗,因此需要对穿越式岸桥的钢丝绳缠绕系统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穿越式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在满足穿越式岸桥中上小车和下小车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减少钢丝绳缠绕系统中滑轮的数量,简化钢丝绳绕线,降低钢丝绳布置难度,对钢丝绳进行保护,减少钢丝绳磨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穿越式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包括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所述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包括两个上小车起升卷筒、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上小车起升滑轮组、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和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所述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设于两条平行大梁陆侧的一端。所述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设于两条平行大梁海侧的一端。
所述上小车起升滑轮组包括十二个轴线水平且轴线与大梁垂直的滑轮,分别是设置在上小车上的第一上小车起升滑轮、第二上小车起升滑轮、第三上小车起升滑轮、第四上小车起升滑轮、第五上小车起升滑轮、第六上小车起升滑轮、第七上小车起升滑轮、第八上小车起升滑轮和设置在上小车吊具上的第九上小车起升滑轮、第十上小车起升滑轮、第十一上小车起升滑轮、第十二上小车起升滑轮,所述第一上小车起升滑轮、第二上小车起升滑轮、第三上小车起升滑轮和第四上小车起升滑轮靠近一条大梁布置,第五上小车起升滑轮、第六上小车起升滑轮、第七上小车起升滑轮和第八上小车起升滑轮靠近另一条大梁布置,所述第九上小车起升滑轮和第十上小车起升滑轮设于第一上小车起升滑轮靠近的大梁的下方,所述第十一上小车起升滑轮和第十二上小车起升滑轮设于第五上小车起升滑轮靠近的大梁的下方。本实用新型对上小车起升滑轮组进行了简化,减少了滑轮数量,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和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缠绕方式更简单。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中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由一个上小车起升卷筒中引出,绕过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一上小车起升滑轮,绕过第一上小车起升滑轮后向下延伸向第九上小车起升滑轮,绕过第九上小车起升滑轮后向上延伸向第二上小车起升滑轮,绕过第二上小车起升滑轮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绕过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后沿另一条大梁延伸向第五上小车起升滑轮,绕过第五上小车起升滑轮后向下延伸向第十一上小车起升滑轮,绕过第十一上小车起升滑轮后向上延伸向第六上小车起升滑轮,绕过第六上小车起升滑轮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绕过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后最终缠绕于另一个上小车起升卷筒上。
前述的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中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由一个上小车起升卷筒中引出,绕过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四上小车起升滑轮,绕过第四上小车起升滑轮后向下延伸向第十上小车起升滑轮,绕过第十上小车起升滑轮后向上延伸向第三上小车起升滑轮,绕过第三上小车起升滑轮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绕过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后沿另一条大梁延伸向第八上小车起升滑轮,绕过第八上小车起升滑轮后向下延伸向第十二上小车起升滑轮,绕过第十二上小车起升滑轮后向上延伸向第七上小车起升滑轮,绕过第七上小车起升滑轮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绕过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后最终缠绕于另一个上小车起升卷筒上。上小车起升卷筒带动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和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运动,通过上小车起升滑轮组调整,实现上小车吊具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本实用新型的绕线方式更简单,减少了钢丝绳的磨耗。
前述的穿越式岸桥双小车缠绕系统中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包括上小车行走卷筒、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上小车行走滑轮组、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所述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设于两条平行大梁陆侧的一端,所述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设于两条平行大梁海侧的一端。所述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的一端缠绕于上小车行走卷筒上,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顺次绕过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和上小车行走滑轮组后,再次绕过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的另一端最终缠绕于上小车行走卷筒上。所述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的一端缠绕于上小车行走卷筒上,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顺次绕过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和上小车行走滑轮组后,再次绕过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的另一端最终缠绕于上小车行走卷筒上。
前述的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中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包括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所述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分别设于两条平行大梁陆侧的一端。所述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包括第三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和第四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所述第三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和第四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分别设于两条平行大梁海侧的一端,且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和第三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位于同一条大梁的两端,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和第四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位于另一条大梁的两端。
上小车行走滑轮组包括四个轴线在竖直方向上的滑轮,分别是第一上小车行走滑轮、第二上小车行走滑轮、第三上小车行走滑轮和第四上小车行走滑轮,所述第一上小车行走滑轮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滑轮固定设于上小车靠近陆侧的一端,且第一上小车行走滑轮靠近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所在的大梁,第二上小车行走滑轮靠近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所在的大梁。第三上小车行走滑轮和第四上小车行走滑轮固定设于上小车靠近海侧的一端,且第三上小车行走滑轮靠近第三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所在的大梁,第四上小车行走滑轮靠近第四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所在的大梁。
前述的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中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由上小车行走卷筒中引出,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顺次绕过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第一上小车行走滑轮、第二上小车行走滑轮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后缠绕于上小车行走卷筒上。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中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由上小车行走卷筒中引出,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顺次绕过第三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第三上小车行走滑轮、第四上小车行走滑轮和第四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后缠绕于上小车行走卷筒上。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和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共同作用,拉动上小车沿岸桥的大梁方向运动。
前述的穿越式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中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包括两个下小车起升卷筒、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下小车起升滑轮组、第一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和第二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所述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由一个下小车起升卷筒中引出,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绕过第一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后延伸向下小车起升滑轮组;所述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由一个下小车起升卷筒中引出,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绕过第一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后延伸向下小车起升滑轮组。
前述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中的下小车起升滑轮组包括设置在下小车上方的第一起升滑轮组、设置在下小车底部的第二起升滑轮组和设置在下小车吊具上的第三起升滑轮组,所述第一起升滑轮组包括八个轴线水平且轴线与大梁平行的滑轮,分别是第一下小车起升滑轮、第二下小车起升滑轮、第三下小车起升滑轮、第四下小车起升滑轮、第五下小车起升滑轮、第六下小车起升滑轮、第七下小车起升滑轮和第八下小车起升滑轮,其中第一下小车起升滑轮、第二下小车起升滑轮、第三下小车起升滑轮和第四下小车起升滑轮靠近一条大梁,第五下小车起升滑轮、第六下小车起升滑轮、第七下小车起升滑轮和第八下小车起升滑轮靠近另一条大梁。
第二起升滑轮组包括十六个轴线与大梁平行的滑轮,分别是第九下小车起升滑轮、第十下小车起升滑轮、第十一下小车起升滑轮、第十二下小车起升滑轮、第十三下小车起升滑轮、第十四下小车起升滑轮、第十五下小车起升滑轮、第十六下小车起升滑轮、第十七下小车起升滑轮、第十八小车起升滑轮、第十九下小车起升滑轮、第二十下小车起升滑轮、第二十一下小车起升滑轮、第二十二下小车起升滑轮、第二十三下小车起升滑轮和第二十四下小车起升滑轮。
第三起升滑轮组包括四个轴线与第一下小车起升滑轮平行的滑轮,分别是第二十五下小车起升滑轮、第二十六下小车起升滑轮、第二十七下小车起升滑轮和第二十八下小车起升滑轮,所述第二十五下小车起升滑轮设于第十三下小车起升滑轮和第十四下小车起升滑轮下方,所述第二十六下小车起升滑轮设于第十五下小车起升滑轮和第十六下小车起升滑轮下方,所述第二十七下小车起升滑轮设于第十七下小车起升滑轮和第十八小车起升滑轮下方,所述第二十八下小车起升滑轮设于第十九下小车起升滑轮和第二十下小车起升滑轮下方。
前述的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中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的一端缠绕于一个下小车起升卷筒上,另一端绕过第一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后沿一条大梁延伸,顺次绕过第一下小车起升滑轮、第十下小车起升滑轮、第十四下小车起升滑轮、第二十五下小车起升滑轮、第十三下小车起升滑轮、第二十一下小车起升滑轮和第五下小车起升滑轮后沿另一条大梁延伸向第二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绕过第二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后沿靠近第一下小车起升滑轮的大梁延伸,顺次绕过第二下小车起升滑轮、第九下小车起升滑轮、第十七下小车起升滑轮、第二十七下小车起升滑轮、第十八下小车起升滑轮、第二十二下小车起升滑轮和第六下小车起升滑轮后沿大梁绕过第一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后,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缠绕于另一个下小车起升卷筒上。
前述的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中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的一端缠绕于一个下小车起升卷筒上,另一端绕过第一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后沿一条大梁延伸,顺次绕过第四下小车起升滑轮、第十二下小车起升滑轮、第十六下小车起升滑轮、第二十六下小车起升滑轮、第十五下小车起升滑轮、第二十三下小车起升滑轮和第八下小车起升滑轮后沿另一条大梁延伸向第二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绕过第二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后沿靠近第一下小车起升滑轮的大梁延伸,顺次绕过第三下小车起升滑轮、第十一下小车起升滑轮、第十九下小车起升滑轮、第二十八下小车起升滑轮、第二十下小车起升滑轮、第二十四下小车起升滑轮和第七下小车起升滑轮后沿大梁绕过第一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后,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缠绕于另一个下小车起升卷筒上。
前述的穿越式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中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包括两个下小车行走卷筒、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下小车行走滑轮组、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和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所述下小车行走滑轮组固定设于下小车上,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固定设于两条平行大梁陆侧的一端,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固定设于两条平行大梁海侧的一端,所述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的一端缠绕于一个下小车行走卷筒上,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顺次绕过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和下小车行走滑轮组后,再次绕过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的另一端最终缠绕于另一个下小车行走卷筒上。所述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的一端缠绕于一个下小车行走卷筒上,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顺次绕过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和下小车行走滑轮组后,再次绕过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的另一端最终缠绕于另一个下小车行走卷筒上。
前述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中的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包括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和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所述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和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分别设于两条平行大梁陆侧的一端。所述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包括第三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和第四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所述第三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和第四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分别设于两条平行大梁海侧的一端,且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和第三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位于同一条大梁的两端,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和第四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位于另一条大梁的两端。
下小车行走滑轮组包括固定设于下小车上方的第一下小车行走滑轮、第二下小车行走滑轮、第三下小车行走滑轮、第四下小车行走滑轮和固定设于下小车下方的第五下小车行走滑轮、第六下小车行走滑轮、第七下小车行走滑轮、第八下小车行走滑轮。所述第一下小车行走滑轮、第二下小车行走滑轮、第三下小车行走滑轮和第四下小车行走滑轮的轴线水平且与大梁垂直,所述第五下小车行走滑轮、第六下小车行走滑轮、第七下小车行走滑轮和第八下小车行走滑轮的轴线与大梁平行。
第一下小车行走滑轮、第二下小车行走滑轮、第五下小车行走滑轮和第六下小车行走滑轮设于下小车靠近陆侧的一端,且第一下小车行走滑轮和第五下小车行走滑轮靠近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所在的大梁,第二下小车行走滑轮和第六下小车行走滑轮靠近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所在的大梁。第三下小车行走滑轮、第四下小车行走滑轮、第七下小车行走滑轮和第八下小车行走滑轮设于下小车靠近海侧的一端,且第三下小车行走滑轮和第七下小车行走滑轮靠近第三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所在的大梁,第四下小车行走滑轮和第八下小车行走滑轮靠近第四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所在的大梁。
前述的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中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由一个下小车行走卷筒中引出,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顺次绕过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第一下小车行走滑轮、第五下小车行走滑轮、第六下小车行走滑轮、第二下小车行走滑轮和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后缠绕于另一个下小车行走卷筒上。所述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由一个下小车行走卷筒中引出,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顺次绕过第三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第三下小车行走滑轮、第七下小车行走滑轮、第八下小车行走滑轮、第四下小车行走滑轮和第四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后缠绕于另一个下小车行走卷筒上。设置两个下小车行走卷筒便于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和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缠绕,同时有利于下小车行走卷筒的布置,节省岸桥机房的空间,优化岸桥结构的受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提供了一种穿越式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减少了上小车起升滑轮组和下小车起升滑轮组中滑轮的数量,简化了上小车起升钢丝绳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的缠绕方式,便于钢丝绳布置,减小了钢丝绳的磨耗。同时优化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设置两个下小车行走卷筒,简化下小车行走钢丝绳的缠绕方式,避免钢丝绳之间的干扰,还能够节省岸桥机房内的空间,有利于岸桥结构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上小车起升滑轮组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上小车行走滑轮组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下小车起升滑轮组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下小车行走滑轮组的示意图;
图9是现有穿越式岸桥中上小车的起升滑轮组示意图;
图10是现有穿越式岸桥中下小车的起升滑轮组示意图。
附图标记的含义:101-上小车起升卷筒,102-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103-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104-上小车起升滑轮组,105-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6-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01-第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02-第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03-第三上小车起升滑轮,1004-第四上小车起升滑轮,1005-第五上小车起升滑轮,1006-第六上小车起升滑轮,1007-第七上小车起升滑轮,1008-第八上小车起升滑轮,1009-第九上小车起升滑轮, 1010-第十上小车起升滑轮,1011-第十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12-第十二上小车起升滑轮, 201-上小车行走卷筒,202-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3-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4-上小车行走滑轮组,205-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206-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2001- 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2-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3-第三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 2004-第四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5-第一上小车行走滑轮,2006-第二上小车行走滑轮, 2007-第三上小车行走滑轮,2008-第四上小车行走滑轮,301-下小车起升卷筒,302-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303-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304-第一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05-第二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06-第一起升滑轮组,307-第二起升滑轮组,308-第三起升滑轮组, 3001-第一下小车起升滑轮,3002-第二下小车起升滑轮,3003-第三下小车起升滑轮,3004- 第四下小车起升滑轮,3005-第五下小车起升滑轮,3006-第六下小车起升滑轮,3007-第七下小车起升滑轮,3008-第八下小车起升滑轮,3009-第九下小车起升滑轮,3010-第十下小车起升滑轮,3011-第十一下小车起升滑轮,3012-第十二下小车起升滑轮,3013-第十三下小车起升滑轮,3014-第十四下小车起升滑轮,3015-第十五下小车起升滑轮,3016-第十六下小车起升滑轮,3017-第十七下小车起升滑轮,3018-第十八下小车起升滑轮,3019-第十九下小车起升滑轮,3020-第二十下小车起升滑轮,3021-第二十一下小车起升滑轮,3022- 第二十二下小车起升滑轮,3023-第二十三下小车起升滑轮,3024-第二十四下小车起升滑轮,3025-第二十五下小车起升滑轮,3026-第二十六下小车起升滑轮,3027-第二十七下小车起升滑轮,3028-第二十八下小车起升滑轮,401-下小车行走卷筒,402-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03-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04-下小车行走滑轮组,405-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 406-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001-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2-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3-第三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4-第四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5-第一下小车行走滑轮,4006-第二下小车行走滑轮,4007-第三下小车行走滑轮,4008-第四下小车行走滑轮,4009-第五下小车行走滑轮,4010-第六下小车行走滑轮,4011-第七下小车行走滑轮,4012-第八下小车行走滑轮。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一种穿越式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包括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
如图1所示,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包括两个上小车起升卷筒101、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102、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103、上小车起升滑轮组104、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 105和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6,所述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设于两条平行大梁陆侧的一端。所述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6设于两条平行大梁海侧的一端。
如图2所示,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中上小车起升滑轮组104包括十二个轴线水平且轴线与大梁垂直的滑轮,分别是设置在上小车上的第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01、第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02、第三上小车起升滑轮1003、第四上小车起升滑轮1004、第五上小车起升滑轮1005、第六上小车起升滑轮1006、第七上小车起升滑轮1007、第八上小车起升滑轮1008和设置在上小车吊具上的第九上小车起升滑轮1009、第十上小车起升滑轮1010、第十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11、第十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12,所述第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01、第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02、第三上小车起升滑轮1003和第四上小车起升滑轮1004靠近一条大梁布置,第五上小车起升滑轮1005、第六上小车起升滑轮1006、第七上小车起升滑轮1007和第八上小车起升滑轮1008靠近另一条大梁布置,所述第九上小车起升滑轮1009和第十上小车起升滑轮 1010设于第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01靠近的大梁的下方,所述第十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11和第十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12设于第五上小车起升滑轮1005靠近的大梁的下方。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102由一个上小车起升卷筒101 中引出,绕过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一上小车起升滑轮 1001,绕过第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01后向下延伸向第九上小车起升滑轮1009,绕过第九上小车起升滑轮1009后向上延伸向第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02,绕过第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02 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6,绕过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6 后沿另一条大梁延伸向第五上小车起升滑轮1005,绕过第五上小车起升滑轮1005后向下延伸向第十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11,绕过第十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11后向上延伸向第六上小车起升滑轮1006,绕过第六上小车起升滑轮1006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绕过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后最终缠绕于另一个上小车起升卷筒101上。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103由一个上小车起升卷筒101 中引出,绕过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四上小车起升滑轮 1004,绕过第四上小车起升滑轮1004后向下延伸向第十上小车起升滑轮1010,绕过第十上小车起升滑轮1010后向上延伸向第三上小车起升滑轮1003,绕过第三上小车起升滑轮1003 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6,绕过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6 后沿另一条大梁延伸向第八上小车起升滑轮1008,绕过第八上小车起升滑轮1008后向下延伸向第十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12,绕过第十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12后向上延伸向第七上小车起升滑轮1007,绕过第七上小车起升滑轮1007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绕过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后最终缠绕于另一个上小车起升卷筒101上。
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用于实现穿越式岸桥中上小车吊具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102和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103经过上小车起升滑轮组104调整改向,上小车吊具完成起升或下降。本实施例对原有上小车中布置的起升滑轮组进行了简化改进,减少了滑轮数量,简化了钢丝绳的缠绕方式,减弱了钢丝绳的磨耗。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一种穿越式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包括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
如图1所示,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包括两个上小车起升卷筒101、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102、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103、上小车起升滑轮组104、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 105和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6,所述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设于两条平行大梁陆侧的一端。所述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6设于两条平行大梁海侧的一端。
如图2所示,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中上小车起升滑轮组104包括十二个轴线水平且轴线与大梁垂直的滑轮,分别是设置在上小车上的第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01、第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02、第三上小车起升滑轮1003、第四上小车起升滑轮1004、第五上小车起升滑轮1005、第六上小车起升滑轮1006、第七上小车起升滑轮1007、第八上小车起升滑轮1008和设置在上小车吊具上的第九上小车起升滑轮1009、第十上小车起升滑轮1010、第十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11、第十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12,所述第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01、第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02、第三上小车起升滑轮1003和第四上小车起升滑轮1004靠近一条大梁布置,第五上小车起升滑轮1005、第六上小车起升滑轮1006、第七上小车起升滑轮1007和第八上小车起升滑轮1008靠近另一条大梁布置,所述第九上小车起升滑轮1009和第十上小车起升滑轮 1010设于第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01靠近的大梁的下方,所述第十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11和第十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12设于第五上小车起升滑轮1005靠近的大梁的下方。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102由一个上小车起升卷筒101 中引出,绕过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一上小车起升滑轮 1001,绕过第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01后向下延伸向第九上小车起升滑轮1009,绕过第九上小车起升滑轮1009后向上延伸向第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02,绕过第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02 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6,绕过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6 后沿另一条大梁延伸向第五上小车起升滑轮1005,绕过第五上小车起升滑轮1005后向下延伸向第十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11,绕过第十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11后向上延伸向第六上小车起升滑轮1006,绕过第六上小车起升滑轮1006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绕过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后最终缠绕于另一个上小车起升卷筒101上。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103由一个上小车起升卷筒101 中引出,绕过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四上小车起升滑轮 1004,绕过第四上小车起升滑轮1004后向下延伸向第十上小车起升滑轮1010,绕过第十上小车起升滑轮1010后向上延伸向第三上小车起升滑轮1003,绕过第三上小车起升滑轮1003 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6,绕过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6 后沿另一条大梁延伸向第八上小车起升滑轮1008,绕过第八上小车起升滑轮1008后向下延伸向第十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12,绕过第十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12后向上延伸向第七上小车起升滑轮1007,绕过第七上小车起升滑轮1007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绕过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后最终缠绕于另一个上小车起升卷筒101上。
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用于实现穿越式岸桥中上小车吊具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102和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103经过上小车起升滑轮组104调整改向,上小车吊具完成起升或下降。本实施例对原有上小车中布置的起升滑轮组进行了简化改进,减少了滑轮数量,简化了钢丝绳的缠绕方式,减弱了钢丝绳的磨耗。
本实施例还包括了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如图3所示,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包括上小车行走卷筒201、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2、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3、上小车行走滑轮组204、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205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206,所述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205设于两条平行大梁陆侧的一端,所述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206设于两条平行大梁海侧的一端。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205包括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1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2,所述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1)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2分别设于两条平行大梁陆侧的一端。
所述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206包括第三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3和第四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4,所述第三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3和第四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4分别设于两条平行大梁海侧的一端,且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1和第三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3位于同一条大梁的两端,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2和第四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 2004位于另一条大梁的两端。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上小车行走滑轮组204包括四个轴线在竖直方向上的滑轮,分别是第一上小车行走滑轮2005、第二上小车行走滑轮2006、第三上小车行走滑轮2007和第四上小车行走滑轮2008,所述第一上小车行走滑轮2005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滑轮2006固定设于上小车靠近陆侧的一端,且第一上小车行走滑轮2005靠近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1 所在的大梁,第二上小车行走滑轮2006靠近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2所在的大梁。第三上小车行走滑轮2007和第四上小车行走滑轮2008固定设于上小车靠近海侧的一端,且第三上小车行走滑轮2007靠近第三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3所在的大梁,第四上小车行走滑轮2008靠近第四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4所在的大梁。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2和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3的缠绕方式如图 3所示,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2由上小车行走卷筒201中引出,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 202顺次绕过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1、第一上小车行走滑轮2005、第二上小车行走滑轮2006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2后缠绕于上小车行走卷筒201上。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3由上小车行走卷筒201中引出,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3顺次绕过第三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3、第三上小车行走滑轮2007、第四上小车行走滑轮2008和第四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4后缠绕于上小车行走卷筒201上。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一种穿越式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包括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
如图1所示,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包括两个上小车起升卷筒101、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102、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103、上小车起升滑轮组104、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和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6,所述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设于两条平行大梁陆侧的一端。所述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6设于两条平行大梁海侧的一端。
如图2所示,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中上小车起升滑轮组104包括十二个轴线水平且轴线与大梁垂直的滑轮,分别是设置在上小车上的第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01、第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02、第三上小车起升滑轮1003、第四上小车起升滑轮1004、第五上小车起升滑轮1005、第六上小车起升滑轮1006、第七上小车起升滑轮1007、第八上小车起升滑轮1008和设置在上小车吊具上的第九上小车起升滑轮1009、第十上小车起升滑轮1010、第十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11、第十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12,所述第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01、第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02、第三上小车起升滑轮1003和第四上小车起升滑轮1004靠近一条大梁布置,第五上小车起升滑轮1005、第六上小车起升滑轮1006、第七上小车起升滑轮1007和第八上小车起升滑轮1008靠近另一条大梁布置,所述第九上小车起升滑轮1009和第十上小车起升滑轮 1010设于第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01靠近的大梁的下方,所述第十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11和第十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12设于第五上小车起升滑轮1005靠近的大梁的下方。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102由一个上小车起升卷筒101 中引出,绕过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一上小车起升滑轮 1001,绕过第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01后向下延伸向第九上小车起升滑轮1009,绕过第九上小车起升滑轮1009后向上延伸向第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02,绕过第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02 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6,绕过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6 后沿另一条大梁延伸向第五上小车起升滑轮1005,绕过第五上小车起升滑轮1005后向下延伸向第十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11,绕过第十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11后向上延伸向第六上小车起升滑轮1006,绕过第六上小车起升滑轮1006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绕过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后最终缠绕于另一个上小车起升卷筒101上。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103由一个上小车起升卷筒101 中引出,绕过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四上小车起升滑轮 1004,绕过第四上小车起升滑轮1004后向下延伸向第十上小车起升滑轮1010,绕过第十上小车起升滑轮1010后向上延伸向第三上小车起升滑轮1003,绕过第三上小车起升滑轮1003 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6,绕过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6 后沿另一条大梁延伸向第八上小车起升滑轮1008,绕过第八上小车起升滑轮1008后向下延伸向第十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12,绕过第十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12后向上延伸向第七上小车起升滑轮1007,绕过第七上小车起升滑轮1007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绕过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后最终缠绕于另一个上小车起升卷筒101上。
本实施例还包括了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如图3所示,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包括上小车行走卷筒201、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2、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3、上小车行走滑轮组 204、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205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206,所述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205设于两条平行大梁陆侧的一端,所述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206设于两条平行大梁海侧的一端。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205包括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1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2,所述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1)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2分别设于两条平行大梁陆侧的一端。
所述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206包括第三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3和第四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4,所述第三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3和第四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4分别设于两条平行大梁海侧的一端,且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1和第三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3位于同一条大梁的两端,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2和第四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 2004位于另一条大梁的两端。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上小车行走滑轮组204包括四个轴线在竖直方向上的滑轮,分别是第一上小车行走滑轮2005、第二上小车行走滑轮2006、第三上小车行走滑轮2007和第四上小车行走滑轮2008,所述第一上小车行走滑轮2005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滑轮2006固定设于上小车靠近陆侧的一端,且第一上小车行走滑轮2005靠近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1 所在的大梁,第二上小车行走滑轮2006靠近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2所在的大梁。第三上小车行走滑轮2007和第四上小车行走滑轮2008固定设于上小车靠近海侧的一端,且第三上小车行走滑轮2007靠近第三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3所在的大梁,第四上小车行走滑轮2008靠近第四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4所在的大梁。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2和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3的缠绕方式如图 3所示,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2由上小车行走卷筒201中引出,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 202顺次绕过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1、第一上小车行走滑轮2005、第二上小车行走滑轮2006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2后缠绕于上小车行走卷筒201上。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3由上小车行走卷筒201中引出,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3顺次绕过第三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3、第三上小车行走滑轮2007、第四上小车行走滑轮2008和第四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4后缠绕于上小车行走卷筒201上。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包括两个下小车起升卷筒301、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302、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303、下小车起升滑轮组、第一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04和第二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05。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下小车起升滑轮组包括设置在下小车上方的第一起升滑轮组306、设置在下小车底部的第二起升滑轮组307和设置在下小车吊具上的第三起升滑轮组308,所述第一起升滑轮组306包括八个轴线水平且轴线与大梁平行的滑轮,分别是第一下小车起升滑轮3001、第二下小车起升滑轮3002、第三下小车起升滑轮3003、第四下小车起升滑轮3004、第五下小车起升滑轮3005、第六下小车起升滑轮3006、第七下小车起升滑轮3007和第八下小车起升滑轮3008,其中第一下小车起升滑轮3001、第二下小车起升滑轮 3002、第三下小车起升滑轮3003和第四下小车起升滑轮3004靠近一条大梁,第五下小车起升滑轮3005、第六下小车起升滑轮3006、第七下小车起升滑轮3007和第八下小车起升滑轮 3008靠近另一条大梁。
所述第二起升滑轮组307包括十六个轴线与大梁平行的滑轮,分别是第九下小车起升滑轮3009、第十下小车起升滑轮3010、第十一下小车起升滑轮3011、第十二下小车起升滑轮 3012、第十三下小车起升滑轮3013、第十四下小车起升滑轮3014、第十五下小车起升滑轮 3015、第十六下小车起升滑轮3016、第十七下小车起升滑轮3017、第十八小车起升滑轮3018、第十九下小车起升滑轮3019、第二十下小车起升滑轮3020、第二十一下小车起升滑轮3021、第二十二下小车起升滑轮3022、第二十三下小车起升滑轮3023和第二十四下小车起升滑轮 3024。
所述第三起升滑轮组308包括四个轴线与第一下小车起升滑轮3001平行的滑轮,分别是第二十五下小车起升滑轮3025、第二十六下小车起升滑轮3026、第二十七下小车起升滑轮 3027和第二十八下小车起升滑轮3028,所述第二十五下小车起升滑轮3025设于第十三下小车起升滑轮3013和第十四下小车起升滑轮3014下方,所述第二十六下小车起升滑轮3026 设于第十五下小车起升滑轮3015和第十六下小车起升滑轮3016下方,所述第二十七下小车起升滑轮3027设于第十七下小车起升滑轮3017和第十八小车起升滑轮3018下方,所述第二十八下小车起升滑轮3028设于第十九下小车起升滑轮3019和第二十下小车起升滑轮3020 下方。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302的一端缠绕于一个下小车起升卷筒301上,另一端绕过第一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04后沿一条大梁延伸,顺次绕过第一下小车起升滑轮3001、第十下小车起升滑轮3010、第十四下小车起升滑轮3014、第二十五下小车起升滑轮3025、第十三下小车起升滑轮3013、第二十一下小车起升滑轮3021和第五下小车起升滑轮3005后沿另一条大梁延伸向第二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05,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302绕过第二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05后沿靠近第一下小车起升滑轮3001的大梁延伸,顺次绕过第二下小车起升滑轮3002、第九下小车起升滑轮3009、第十七下小车起升滑轮3017、第二十七下小车起升滑轮3027、第十八下小车起升滑轮3018、第二十二下小车起升滑轮3022和第六下小车起升滑轮3006后沿大梁绕过第一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 304后,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302缠绕于另一个下小车起升卷筒301上。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303的一端缠绕于一个下小车起升卷筒301上,另一端绕过第一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04后沿一条大梁延伸,顺次绕过第四下小车起升滑轮3004、第十二下小车起升滑轮3012、第十六下小车起升滑轮3016、第二十六下小车起升滑轮3026、第十五下小车起升滑轮3015、第二十三下小车起升滑轮3023和第八下小车起升滑轮3008后沿另一条大梁延伸向第二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05,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302绕过第二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05后沿靠近第一下小车起升滑轮3001 的大梁延伸,顺次绕过第三下小车起升滑轮3003、第十一下小车起升滑轮3011、第十九下小车起升滑轮3019、第二十八下小车起升滑轮3028、第二十下小车起升滑轮3020、第二十四下小车起升滑轮3024和第七下小车起升滑轮3007后沿大梁绕过第一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04后,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302缠绕于另一个下小车起升卷筒301上。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一种穿越式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包括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
如图1所示,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包括两个上小车起升卷筒101、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102、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103、上小车起升滑轮组104、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 105和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6,所述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设于两条平行大梁陆侧的一端。所述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6设于两条平行大梁海侧的一端。
如图2所示,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中上小车起升滑轮组104包括十二个轴线水平且轴线与大梁垂直的滑轮,分别是设置在上小车上的第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01、第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02、第三上小车起升滑轮1003、第四上小车起升滑轮1004、第五上小车起升滑轮1005、第六上小车起升滑轮1006、第七上小车起升滑轮1007、第八上小车起升滑轮1008和设置在上小车吊具上的第九上小车起升滑轮1009、第十上小车起升滑轮1010、第十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11、第十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12,所述第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01、第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02、第三上小车起升滑轮1003和第四上小车起升滑轮1004靠近一条大梁布置,第五上小车起升滑轮1005、第六上小车起升滑轮1006、第七上小车起升滑轮1007和第八上小车起升滑轮1008靠近另一条大梁布置,所述第九上小车起升滑轮1009和第十上小车起升滑轮 1010设于第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01靠近的大梁的下方,所述第十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11和第十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12设于第五上小车起升滑轮1005靠近的大梁的下方。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102由一个上小车起升卷筒101 中引出,绕过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一上小车起升滑轮 1001,绕过第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01后向下延伸向第九上小车起升滑轮1009,绕过第九上小车起升滑轮1009后向上延伸向第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02,绕过第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02 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6,绕过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6 后沿另一条大梁延伸向第五上小车起升滑轮1005,绕过第五上小车起升滑轮1005后向下延伸向第十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11,绕过第十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11后向上延伸向第六上小车起升滑轮1006,绕过第六上小车起升滑轮1006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绕过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后最终缠绕于另一个上小车起升卷筒101上。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103由一个上小车起升卷筒101 中引出,绕过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四上小车起升滑轮 1004,绕过第四上小车起升滑轮1004后向下延伸向第十上小车起升滑轮1010,绕过第十上小车起升滑轮1010后向上延伸向第三上小车起升滑轮1003,绕过第三上小车起升滑轮1003 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6,绕过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6 后沿另一条大梁延伸向第八上小车起升滑轮1008,绕过第八上小车起升滑轮1008后向下延伸向第十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12,绕过第十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12后向上延伸向第七上小车起升滑轮1007,绕过第七上小车起升滑轮1007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绕过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后最终缠绕于另一个上小车起升卷筒101上。
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用于实现穿越式岸桥中上小车吊具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102和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103经过上小车起升滑轮组104调整改向,上小车吊具完成起升或下降。本实施例对原有上小车中布置的起升滑轮组进行了简化改进,减少了滑轮数量,简化了钢丝绳的缠绕方式,减弱了钢丝绳的磨耗。
本实施例还包括了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如图3所示,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包括上小车行走卷筒201、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2、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3、上小车行走滑轮组 204、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205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206,所述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205设于两条平行大梁陆侧的一端,所述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206设于两条平行大梁海侧的一端。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205包括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1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2,所述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1)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2分别设于两条平行大梁陆侧的一端。所述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 206包括第三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3和第四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4,所述第三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3和第四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4分别设于两条平行大梁海侧的一端,且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1和第三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3位于同一条大梁的两端,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2和第四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4位于另一条大梁的两端。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上小车行走滑轮组204包括四个轴线在竖直方向上的滑轮,分别是第一上小车行走滑轮2005、第二上小车行走滑轮2006、第三上小车行走滑轮2007和第四上小车行走滑轮2008,所述第一上小车行走滑轮2005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滑轮2006固定设于上小车靠近陆侧的一端,且第一上小车行走滑轮2005靠近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1 所在的大梁,第二上小车行走滑轮2006靠近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2所在的大梁。第三上小车行走滑轮2007和第四上小车行走滑轮2008固定设于上小车靠近海侧的一端,且第三上小车行走滑轮2007靠近第三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3所在的大梁,第四上小车行走滑轮2008靠近第四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4所在的大梁。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2和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3的缠绕方式如图 3所示,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2由上小车行走卷筒201中引出,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 202顺次绕过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1、第一上小车行走滑轮2005、第二上小车行走滑轮2006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2后缠绕于上小车行走卷筒201上。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3由上小车行走卷筒201中引出,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3顺次绕过第三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3、第三上小车行走滑轮2007、第四上小车行走滑轮2008和第四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4后缠绕于上小车行走卷筒201上。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包括两个下小车起升卷筒301、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302、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303、下小车起升滑轮组、第一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04和第二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05。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下小车起升滑轮组包括设置在下小车上方的第一起升滑轮组306、设置在下小车底部的第二起升滑轮组307和设置在下小车吊具上的第三起升滑轮组308,所述第一起升滑轮组306包括八个轴线水平且轴线与大梁平行的滑轮,分别是第一下小车起升滑轮3001、第二下小车起升滑轮3002、第三下小车起升滑轮3003、第四下小车起升滑轮3004、第五下小车起升滑轮3005、第六下小车起升滑轮3006、第七下小车起升滑轮3007和第八下小车起升滑轮3008,其中第一下小车起升滑轮3001、第二下小车起升滑轮 3002、第三下小车起升滑轮3003和第四下小车起升滑轮3004靠近一条大梁,第五下小车起升滑轮3005、第六下小车起升滑轮3006、第七下小车起升滑轮3007和第八下小车起升滑轮 3008靠近另一条大梁。
所述第二起升滑轮组307包括十六个轴线与大梁平行的滑轮,分别是第九下小车起升滑轮3009、第十下小车起升滑轮3010、第十一下小车起升滑轮3011、第十二下小车起升滑轮 3012、第十三下小车起升滑轮3013、第十四下小车起升滑轮3014、第十五下小车起升滑轮 3015、第十六下小车起升滑轮3016、第十七下小车起升滑轮3017、第十八小车起升滑轮3018、第十九下小车起升滑轮3019、第二十下小车起升滑轮3020、第二十一下小车起升滑轮3021、第二十二下小车起升滑轮3022、第二十三下小车起升滑轮3023和第二十四下小车起升滑轮 3024。
所述第三起升滑轮组308包括四个轴线与第一下小车起升滑轮3001平行的滑轮,分别是第二十五下小车起升滑轮3025、第二十六下小车起升滑轮3026、第二十七下小车起升滑轮 3027和第二十八下小车起升滑轮3028,所述第二十五下小车起升滑轮3025设于第十三下小车起升滑轮3013和第十四下小车起升滑轮3014下方,所述第二十六下小车起升滑轮3026 设于第十五下小车起升滑轮3015和第十六下小车起升滑轮3016下方,所述第二十七下小车起升滑轮3027设于第十七下小车起升滑轮3017和第十八小车起升滑轮3018下方,所述第二十八下小车起升滑轮3028设于第十九下小车起升滑轮3019和第二十下小车起升滑轮3020 下方。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302的一端缠绕于一个下小车起升卷筒301上,另一端绕过第一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04后沿一条大梁延伸,顺次绕过第一下小车起升滑轮3001、第十下小车起升滑轮3010、第十四下小车起升滑轮3014、第二十五下小车起升滑轮3025、第十三下小车起升滑轮3013、第二十一下小车起升滑轮3021和第五下小车起升滑轮3005后沿另一条大梁延伸向第二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05,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302绕过第二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05后沿靠近第一下小车起升滑轮3001的大梁延伸,顺次绕过第二下小车起升滑轮3002、第九下小车起升滑轮3009、第十七下小车起升滑轮3017、第二十七下小车起升滑轮3027、第十八下小车起升滑轮3018、第二十二下小车起升滑轮3022和第六下小车起升滑轮3006后沿大梁绕过第一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 304后,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302缠绕于另一个下小车起升卷筒301上。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303的一端缠绕于一个下小车起升卷筒301上,另一端绕过第一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04后沿一条大梁延伸,顺次绕过第四下小车起升滑轮3004、第十二下小车起升滑轮3012、第十六下小车起升滑轮3016、第二十六下小车起升滑轮3026、第十五下小车起升滑轮3015、第二十三下小车起升滑轮3023和第八下小车起升滑轮3008后沿另一条大梁延伸向第二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05,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302绕过第二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05后沿靠近第一下小车起升滑轮3001 的大梁延伸,顺次绕过第三下小车起升滑轮3003、第十一下小车起升滑轮3011、第十九下小车起升滑轮3019、第二十八下小车起升滑轮3028、第二十下小车起升滑轮3020、第二十四下小车起升滑轮3024和第七下小车起升滑轮3007后沿大梁绕过第一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04后,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302缠绕于另一个下小车起升卷筒301上。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了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所述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包括两个下小车行走卷筒401、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02、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03、下小车行走滑轮组404、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05和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06,所述下小车行走滑轮组404固定设于下小车上,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05固定设于两条平行大梁陆侧的一端,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06固定设于两条平行大梁海侧的一端。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05包括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1和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2,所述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1)和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2分别设于两条平行大梁陆侧的一端。所述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06包括第三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3和第四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4,所述第三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3和第四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4分别设于两条平行大梁海侧的一端,且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1和第三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3位于同一条大梁的两端,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2和第四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4位于另一条大梁的两端。
如图8所示,下小车行走滑轮组404包括固定设于下小车上方的第一下小车行走滑轮 4005、第二下小车行走滑轮4006、第三下小车行走滑轮4007、第四下小车行走滑轮4008和固定设于下小车下方的第五下小车行走滑轮4009、第六下小车行走滑轮4010、第七下小车行走滑轮4011、第八下小车行走滑轮4012。所述第一下小车行走滑轮4005、第二下小车行走滑轮4006、第三下小车行走滑轮4007和第四下小车行走滑轮4008的轴线水平且与大梁垂直,所述第五下小车行走滑轮4009、第六下小车行走滑轮4010、第七下小车行走滑轮4011和第八下小车行走滑轮4012的轴线与大梁平行。
所述第一下小车行走滑轮4005、第二下小车行走滑轮4006、第五下小车行走滑轮4009 和第六下小车行走滑轮4010设于下小车靠近陆侧的一端,且第一下小车行走滑轮4005和第五下小车行走滑轮4009靠近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1所在的大梁,第二下小车行走滑轮4006和第六下小车行走滑轮4010靠近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2所在的大梁。
所述第三下小车行走滑轮4007、第四下小车行走滑轮4008、第七下小车行走滑轮4011 和第八下小车行走滑轮4012设于下小车靠近海侧的一端,且第三下小车行走滑轮4007和第七下小车行走滑轮4011靠近第三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3所在的大梁,第四下小车行走滑轮4008和第八下小车行走滑轮4012靠近第四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4所在的大梁。
本实施例中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02和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03的缠绕方式如图8 所示,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02由一个下小车行走卷筒401中引出,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02顺次绕过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1、第一下小车行走滑轮4005、第五下小车行走滑轮4009、第六下小车行走滑轮4010、第二下小车行走滑轮4006和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2后缠绕于另一个下小车行走卷筒401上。所述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03由一个下小车行走卷筒401中引出,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03顺次绕过第三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 4003、第三下小车行走滑轮4007、第七下小车行走滑轮4011、第八下小车行走滑轮4012、第四下小车行走滑轮4008和第四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4后缠绕于另一个下小车行走卷筒 401上。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对现有的穿越式岸桥中上小车和下小车的起升缠绕系统进行了改进,现有的上小车起升滑轮组如图9所示,现有的下小车起升滑轮组如图10 所示,本实用新型极大地简化了起升滑轮组,便于布置起升钢丝绳。
钢丝绳绕过滑轮,方向改变时,内部的钢丝变形不一致,互相摩擦,直径减小,会降低钢丝绳的使用寿命,甚至造成安全隐患。本实用新型简化起升滑轮组,减少滑轮数量可以降低起升钢丝绳的磨耗,提高起升钢丝绳的使用寿命。

Claims (13)

1.一种穿越式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包括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和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所述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包括两个上小车起升卷筒(101)、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102)、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103)、上小车起升滑轮组(104)、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和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6),所述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设于两条平行大梁陆侧的一端;所述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6)设于两条平行大梁海侧的一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小车起升滑轮组(104)包括十二个轴线水平且轴线与大梁垂直的滑轮,分别是设置在上小车上的第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01)、第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02)、第三上小车起升滑轮(1003)、第四上小车起升滑轮(1004)、第五上小车起升滑轮(1005)、第六上小车起升滑轮(1006)、第七上小车起升滑轮(1007)、第八上小车起升滑轮(1008)和设置在上小车吊具上的第九上小车起升滑轮(1009)、第十上小车起升滑轮(1010)、第十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11)、第十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12),所述第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01)、第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02)、第三上小车起升滑轮(1003)和第四上小车起升滑轮(1004)靠近一条大梁布置,第五上小车起升滑轮(1005)、第六上小车起升滑轮(1006)、第七上小车起升滑轮(1007)和第八上小车起升滑轮(1008)靠近另一条大梁布置,所述第九上小车起升滑轮(1009)和第十上小车起升滑轮(1010)设于第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01)靠近的大梁的下方,所述第十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11)和第十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12)设于第五上小车起升滑轮(1005)靠近的大梁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越式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小车起升钢丝绳(102)由一个上小车起升卷筒(101)中引出,绕过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01),绕过第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01)后向下延伸向第九上小车起升滑轮(1009),绕过第九上小车起升滑轮(1009)后向上延伸向第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02),绕过第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02)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6),绕过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6)后沿另一条大梁延伸向第五上小车起升滑轮(1005),绕过第五上小车起升滑轮(1005)后向下延伸向第十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11),绕过第十一上小车起升滑轮(1011)后向上延伸向第六上小车起升滑轮(1006),绕过第六上小车起升滑轮(1006)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绕过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后最终缠绕于另一个上小车起升卷筒(101)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越式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小车起升钢丝绳(103)由一个上小车起升卷筒(101)中引出,绕过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四上小车起升滑轮(1004),绕过第四上小车起升滑轮(1004)后向下延伸向第十上小车起升滑轮(1010),绕过第十上小车起升滑轮(1010)后向上延伸向第三上小车起升滑轮(1003),绕过第三上小车起升滑轮(1003)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6),绕过第二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6)后沿另一条大梁延伸向第八上小车起升滑轮(1008),绕过第八上小车起升滑轮(1008)后向下延伸向第十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12),绕过第十二上小车起升滑轮(1012)后向上延伸向第七上小车起升滑轮(1007),绕过第七上小车起升滑轮(1007)后沿大梁方向延伸向第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绕过一上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105)后最终缠绕于另一个上小车起升卷筒(101)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越式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包括上小车行走卷筒(201)、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2)、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3)、上小车行走滑轮组(204)、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205)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206),所述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205)设于两条平行大梁陆侧的一端,所述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206)设于两条平行大梁海侧的一端;所述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2)的一端缠绕于上小车行走卷筒(201)上,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2)顺次绕过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205)和上小车行走滑轮组(204)后,再次绕过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205),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2)的另一端最终缠绕于上小车行走卷筒(201)上;所述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3)的一端缠绕于上小车行走卷筒(201)上,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3)顺次绕过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206)和上小车行走滑轮组(204)后,再次绕过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206),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3)的另一端最终缠绕于上小车行走卷筒(201)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穿越式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205)包括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1)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2),所述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1)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2)分别设于两条平行大梁陆侧的一端;所述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206)包括第三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3)和第四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4),所述第三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3)和第四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4)分别设于两条平行大梁海侧的一端,且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1)和第三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3)位于同一条大梁的两端,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2)和第四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4)位于另一条大梁的两端;
所述上小车行走滑轮组(204)包括四个轴线在竖直方向上的滑轮,分别是第一上小车行走滑轮(2005)、第二上小车行走滑轮(2006)、第三上小车行走滑轮(2007)和第四上小车行走滑轮(2008),所述第一上小车行走滑轮(2005)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滑轮(2006)固定设于上小车靠近陆侧的一端,且第一上小车行走滑轮(2005)靠近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1)所在的大梁,第二上小车行走滑轮(2006)靠近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2)所在的大梁;
所述第三上小车行走滑轮(2007)和第四上小车行走滑轮(2008)固定设于上小车靠近海侧的一端,且第三上小车行走滑轮(2007)靠近第三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3)所在的大梁,第四上小车行走滑轮(2008)靠近第四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4)所在的大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穿越式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2)由上小车行走卷筒(201)中引出,第一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2)顺次绕过第一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1)、第一上小车行走滑轮(2005)、第二上小车行走滑轮(2006)和第二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2)后缠绕于上小车行走卷筒(201)上;
所述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3)由上小车行走卷筒(201)中引出,第二上小车行走钢丝绳(203)顺次绕过第三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3)、第三上小车行走滑轮(2007)、第四上小车行走滑轮(2008)和第四上小车行走改向滑轮(2004)后缠绕于上小车行走卷筒(201)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越式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包括两个下小车起升卷筒(301)、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302)、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303)、下小车起升滑轮组、第一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04)和第二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05),所述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302)由一个下小车起升卷筒(301)中引出,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302)绕过第一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04)后延伸向下小车起升滑轮组;所述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303)由一个下小车起升卷筒(301)中引出,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303)绕过第一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04)后延伸向下小车起升滑轮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穿越式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小车起升滑轮组包括设置在下小车上方的第一起升滑轮组(306)、设置在下小车底部的第二起升滑轮组(307)和设置在下小车吊具上的第三起升滑轮组(308),所述第一起升滑轮组(306)包括八个轴线水平且轴线与大梁平行的滑轮,分别是第一下小车起升滑轮(3001)、第二下小车起升滑轮(3002)、第三下小车起升滑轮(3003)、第四下小车起升滑轮(3004)、第五下小车起升滑轮(3005)、第六下小车起升滑轮(3006)、第七下小车起升滑轮(3007)和第八下小车起升滑轮(3008),其中第一下小车起升滑轮(3001)、第二下小车起升滑轮(3002)、第三下小车起升滑轮(3003)和第四下小车起升滑轮(3004)靠近一条大梁,第五下小车起升滑轮(3005)、第六下小车起升滑轮(3006)、第七下小车起升滑轮(3007)和第八下小车起升滑轮(3008)靠近另一条大梁;
所述第二起升滑轮组(307)包括十六个轴线与大梁平行的滑轮,分别是第九下小车起升滑轮(3009)、第十下小车起升滑轮(3010)、第十一下小车起升滑轮(3011)、第十二下小车起升滑轮(3012)、第十三下小车起升滑轮(3013)、第十四下小车起升滑轮(3014)、第十五下小车起升滑轮(3015)、第十六下小车起升滑轮(3016)、第十七下小车起升滑轮(3017)、第十八小车起升滑轮(3018)、第十九下小车起升滑轮(3019)、第二十下小车起升滑轮(3020)、第二十一下小车起升滑轮(3021)、第二十二下小车起升滑轮(3022)、第二十三下小车起升滑轮(3023)和第二十四下小车起升滑轮(3024);
所述第三起升滑轮组(308)包括四个轴线与第一下小车起升滑轮(3001)平行的滑轮,分别是第二十五下小车起升滑轮(3025)、第二十六下小车起升滑轮(3026)、第二十七下小车起升滑轮(3027)和第二十八下小车起升滑轮(3028),所述第二十五下小车起升滑轮(3025)设于第十三下小车起升滑轮(3013)和第十四下小车起升滑轮(3014)下方,所述第二十六下小车起升滑轮(3026)设于第十五下小车起升滑轮(3015)和第十六下小车起升滑轮(3016)下方,所述第二十七下小车起升滑轮(3027)设于第十七下小车起升滑轮(3017)和第十八小车起升滑轮(3018)下方,所述第二十八下小车起升滑轮(3028)设于第十九下小车起升滑轮(3019)和第二十下小车起升滑轮(3020)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穿越式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302)的一端缠绕于一个下小车起升卷筒(301)上,另一端绕过第一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04)后沿一条大梁延伸,顺次绕过第一下小车起升滑轮(3001)、第十下小车起升滑轮(3010)、第十四下小车起升滑轮(3014)、第二十五下小车起升滑轮(3025)、第十三下小车起升滑轮(3013)、第二十一下小车起升滑轮(3021)和第五下小车起升滑轮(3005)后沿另一条大梁延伸向第二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05),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302)绕过第二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05)后沿靠近第一下小车起升滑轮(3001)的大梁延伸,顺次绕过第二下小车起升滑轮(3002)、第九下小车起升滑轮(3009)、第十七下小车起升滑轮(3017)、第二十七下小车起升滑轮(3027)、第十八下小车起升滑轮(3018)、第二十二下小车起升滑轮(3022)和第六下小车起升滑轮(3006)后沿大梁绕过第一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04)后,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302)缠绕于另一个下小车起升卷筒(301)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穿越式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下小车起升钢丝绳(303)的一端缠绕于一个下小车起升卷筒(301)上,另一端绕过第一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04)后沿一条大梁延伸,顺次绕过第四下小车起升滑轮(3004)、第十二下小车起升滑轮(3012)、第十六下小车起升滑轮(3016)、第二十六下小车起升滑轮(3026)、第十五下小车起升滑轮(3015)、第二十三下小车起升滑轮(3023)和第八下小车起升滑轮(3008)后沿另一条大梁延伸向第二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05),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302)绕过第二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05)后沿靠近第一下小车起升滑轮(3001)的大梁延伸,顺次绕过第三下小车起升滑轮(3003)、第十一下小车起升滑轮(3011)、第十九下小车起升滑轮(3019)、第二十八下小车起升滑轮(3028)、第二十下小车起升滑轮(3020)、第二十四下小车起升滑轮(3024)和第七下小车起升滑轮(3007)后沿大梁绕过第一下小车起升改向滑轮组(304)后,第一下小车起升钢丝绳(302)缠绕于另一个下小车起升卷筒(301)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穿越式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包括两个下小车行走卷筒(401)、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02)、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03)、下小车行走滑轮组(404)、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05)和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06),所述下小车行走滑轮组(404)固定设于下小车上,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05)固定设于两条平行大梁陆侧的一端,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06)固定设于两条平行大梁海侧的一端,所述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02)的一端缠绕于一个下小车行走卷筒(401)上,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02)顺次绕过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05)和下小车行走滑轮组(404)后,再次绕过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05),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02)的另一端最终缠绕于另一个下小车行走卷筒(401)上;所述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03)的一端缠绕于一个下小车行走卷筒(401)上,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03)顺次绕过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06)和下小车行走滑轮组(404)后,再次绕过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06),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03)的另一端最终缠绕于另一个下小车行走卷筒(401)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穿越式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05)包括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1)和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2),所述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1)和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2) 分别设于两条平行大梁陆侧的一端;所述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组(406)包括第三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3)和第四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4),所述第三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3)和第四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4)分别设于两条平行大梁海侧的一端,且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1)和第三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3)位于同一条大梁的两端,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2)和第四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4)位于另一条大梁的两端;
所述下小车行走滑轮组(404)包括固定设于下小车上方的第一下小车行走滑轮(4005)、第二下小车行走滑轮(4006)、第三下小车行走滑轮(4007)、第四下小车行走滑轮(4008)和固定设于下小车下方的第五下小车行走滑轮(4009)、第六下小车行走滑轮(4010)、第七下小车行走滑轮(4011)、第八下小车行走滑轮(4012);所述第一下小车行走滑轮(4005)、第二下小车行走滑轮(4006)、第三下小车行走滑轮(4007)和第四下小车行走滑轮(4008)的轴线水平且与大梁垂直,所述第五下小车行走滑轮(4009)、第六下小车行走滑轮(4010)、第七下小车行走滑轮(4011)和第八下小车行走滑轮(4012)的轴线与大梁平行;
所述第一下小车行走滑轮(4005)、第二下小车行走滑轮(4006)、第五下小车行走滑轮(4009)和第六下小车行走滑轮(4010)设于下小车靠近陆侧的一端,且第一下小车行走滑轮(4005)和第五下小车行走滑轮(4009)靠近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1)所在的大梁,第二下小车行走滑轮(4006)和第六下小车行走滑轮(4010)靠近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2)所在的大梁;
所述第三下小车行走滑轮(4007)、第四下小车行走滑轮(4008)、第七下小车行走滑轮(4011)和第八下小车行走滑轮(4012)设于下小车靠近海侧的一端,且第三下小车行走滑轮(4007)和第七下小车行走滑轮(4011)靠近第三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3)所在的大梁,第四下小车行走滑轮(4008)和第八下小车行走滑轮(4012)靠近第四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4)所在的大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穿越式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02)由一个下小车行走卷筒(401)中引出,第一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02)顺次绕过第一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1)、第一下小车行走滑轮(4005)、第五下小车行走滑轮(4009)、第六下小车行走滑轮(4010)、第二下小车行走滑轮(4006)和第二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2)后缠绕于另一个下小车行走卷筒(401)上;所述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03)由一个下小车行走卷筒(401)中引出,第二下小车行走钢丝绳(403)顺次绕过第三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3)、第三下小车行走滑轮(4007)、第七下小车行走滑轮(4011)、第八下小车行走滑轮(4012)、第四下小车行走滑轮(4008)和第四下小车行走改向滑轮(4004)后缠绕于另一个下小车行走卷筒(401)上。
CN201921861533.3U 2019-10-31 2019-10-31 一种穿越式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 Active CN2118957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61533.3U CN211895768U (zh) 2019-10-31 2019-10-31 一种穿越式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61533.3U CN211895768U (zh) 2019-10-31 2019-10-31 一种穿越式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95768U true CN211895768U (zh) 2020-11-10

Family

ID=732849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61533.3U Active CN211895768U (zh) 2019-10-31 2019-10-31 一种穿越式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957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16666A (zh) 半牵引小车式轻型门式起重机
CN205151582U (zh) 新型齿条变幅单臂架多用途固定起重机
CN1319844C (zh) 起重机双向防摇系统
CN205204669U (zh) 差动式轨道集装箱起重机
CN211895768U (zh) 一种穿越式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
CN102701086A (zh) 提高臂架侧向载荷能力的方法、装置和起重机
CN105384079A (zh) 差动式轨道集装箱起重机
CN112744717A (zh) 一种穿越式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
CN212315334U (zh) 一种嵌入式运行小车
CN211895771U (zh) 一种应用平衡重节能的穿越式岸桥
CN211444753U (zh) 一种穿越式减速箱平衡重节能岸桥
CN206069230U (zh) 一种多塔连跨起吊缆索起重机
CN211444805U (zh) 一种岸桥外置小车起升钢丝绳缠绕系统
CN214192300U (zh) 一种穿越式减速箱节能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
CN204057812U (zh) 双联双卷筒绕绳系统
CN209758860U (zh) 一种小轨距起升卷扬载重小车
CN214733942U (zh) 一种穿越式平衡重节能岸桥双小车钢丝绳缠绕系统
CN211444750U (zh) 一种岸桥外置小车行走钢丝绳缠绕系统
CN211895766U (zh) 一种用于岸桥的平衡重节能系统
CN102730575A (zh) 岸边缆索起重机
CN202046805U (zh) 一种吊钩桥式起重机
CN215048270U (zh) 一种用于低姿态岸桥的闭环式起升缠绕系统
CN110407111A (zh) 缆索吊装系统自行式、分层结构承索器构造结构及安装方法
CN205873710U (zh) 节能系统及其起重机
CN211444789U (zh) 一种穿越式平衡重节能岸桥的机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011

Address after: 100160 8th floor, building 1, yard 6, East Road, Automobile Museum, Fengtai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Huadian Lank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71 11 / F, block B, building 1, yard 6, Automobile Museum East Road, Fengtai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HUADIAN HEAVY INDUSTRIE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