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59860U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59860U
CN211859860U CN201890001026.XU CN201890001026U CN211859860U CN 211859860 U CN211859860 U CN 211859860U CN 201890001026 U CN201890001026 U CN 201890001026U CN 211859860 U CN211859860 U CN 2118598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inflow
outflow
dimension
inver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9000102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奥畑佳久
梶田国博
小长谷美香
伊东阳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598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598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02K5/203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quids, e.g. cooling jack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提供马达,壳体具有筒状的周壁部并且是单一部件。周壁部具有冷却流路和将定子收纳部与逆变器收纳部隔开的分隔壁部。冷却流路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分隔壁部。冷却流路具有流路主体部、供制冷剂流入的流入口、供制冷剂流出的流出口、设置有流入口的流入部、设置有流出口的流出部。从流入部朝向流路主体部的制冷剂所流动的第1方向与从流入口流入流入部的制冷剂所流动的流入方向交叉。从流路主体部朝向流出部的制冷剂所流动的第2方向与从流出部流出流出口的制冷剂所流动的流出方向交叉。流入部的流入方向的尺寸比与流入部相连的流路主体部的部分的流入方向的尺寸大。流出部的流出方向的尺寸比与流出部相连的流路主体部的部分的流出方向的尺寸大。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公知有在壳体收纳转子、定子以及逆变器装置而被一体化的马达。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转子、定子以及逆变器装置在壳体内配置在中心轴线上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04257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在像上述那样的马达中,期望能够高效地对定子和逆变器装置进行冷却。作为对定子和逆变器装置进行冷却的方法,考虑在壳体上设置供制冷剂流动的冷却流路。但是,仅通过在壳体上设置冷却流路,有时在冷却流路内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变大,而无法充分得到对定子和逆变器装置的冷却效率。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具有能够提高冷却流路对定子和逆变器部的冷却效率的构造的马达。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是马达,其具有:转子,其具有马达轴,该马达轴沿着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逆变器部,其与所述定子电连接;以及壳体,其具有收纳所述定子的定子收纳部和收纳所述逆变器部的逆变器收纳部,所述逆变器收纳部位于所述定子收纳部的径向外侧,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包围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的筒状的周壁部,并且所述壳体是单一部件,所述周壁部具有:冷却流路;以及分隔壁部,其将所述定子收纳部与所述逆变器收纳部隔开,所述冷却流路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分隔壁部,所述冷却流路具有:流路主体部;流入口,其供制冷剂流入;流出口,其供所述制冷剂流出;流入部,其与所述流路主体部相连,设置有所述流入口;以及流出部,其与所述流路主体部相连,设置有所述流出口,从所述流入部朝向所述流路主体部的所述制冷剂所流动的第1方向与从所述流入口流入所述流入部的所述制冷剂所流动的流入方向交叉,从所述流路主体部朝向所述流出部的所述制冷剂所流动的第2 方向与从所述流出部流出所述流出口的所述制冷剂所流动的流出方向交叉,所述流入部的所述流入方向的尺寸比与所述流入部相连的所述流路主体部的部分的所述流入方向的尺寸大,所述流出部的所述流出方向的尺寸比与所述流出部相连的所述流路主体部的部分的所述流出方向的尺寸大。
优选为,所述第1方向与所述流入方向垂直,所述第2方向与所述流出方向垂直。
优选为,所述第1方向与所述第2方向相互平行,所述流入方向与所述流出方向相互平行。
优选为,所述流路主体部具有:第1流路部,其沿轴向延伸;第2流路部,其从所述第1流路部的轴向的端部沿周向延伸;以及宽幅部,其设置于使所述第1流路部与所述第2流路部连接的部分的内侧的角部,与所述第1流路部和所述第2流路部双方相连。
优选为,所述流路主体部具有:多个第1流路部,它们沿轴向延伸,并沿周向排列配置;以及多个第2流路部,它们沿周向延伸,并将沿周向相邻的所述第1流路部彼此连接起来,并且,所述流路主体部沿周向呈波形状延伸。
优选为,该马达还具有与所述逆变器部电连接的电容部,所述逆变器收纳部在与轴向垂直的第3方向上位于所述定子收纳部的一侧,在沿所述第3方向观察时,所述冷却流路中的设置于所述分隔壁部的部分具有与所述逆变器部重叠的部分和与所述电容部重叠的部分。
优选为,在所述分隔壁部中的位于所述冷却流路与所述逆变器收纳部的径向之间的部分处,位于所述冷却流路与所述逆变器部的径向之间的部分的径向尺寸比位于所述冷却流路与所述电容部的径向之间的部分的径向尺寸小。
优选为,所述分隔壁部中的位于所述冷却流路与所述逆变器收纳部的径向之间的部分的径向尺寸比所述分隔壁部中的位于所述冷却流路与所述定子收纳部的径向之间的部分的径向尺寸小。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提供具有能够提高冷却流路对定子和逆变器部的冷却效率的构造的马达。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图,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
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图,是图2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从上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图。
图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部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马达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冷却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各图所示的Z轴方向是将正的一侧作为上侧并将负的一侧作为下侧的铅垂方向Z。Y轴方向是与沿各图所示的一个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是与铅垂方向Z垂直的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即Y轴方向称为“轴向Y”。另外,将轴向Y的正的一侧称为“轴向一侧”,将轴向Y的负的一侧称为“轴向另一侧”。各图所示的X轴方向是与轴向Y和铅垂方向Z双方垂直的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中,将X轴方向称为“宽度方向X”。另外,将宽度方向X的正的一侧称为“宽度方向一侧”,将宽度方向X的负的一侧称为“宽度方向另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铅垂方向Z相当于第3方向。
另外,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θ”。另外,在周向θ上,在从轴向另一侧朝向轴向一侧观察时,将顺时针前进的一侧(即,图中示出周向θ的箭头所前进的一侧)称为“周向一侧”,将逆时针前进的一侧(即,图中示出周向θ的箭头所前进的一侧的相反侧)称为“周向另一侧”。
另外,铅垂方向、上侧以及下侧仅是用于对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这些名称所表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具有壳体10、盖部11、罩部件12、传感器罩13、转子20、定子30、逆变器单元50、连接器部18以及旋转检测部70,其中,该转子20具有沿着中心轴线J配置的马达轴21。
如图2所示,壳体10收纳转子20、定子30、旋转检测部70以及逆变器单元50。壳体10是单一部件。壳体10例如通过砂型铸造而制作。壳体10具有周壁部10b、底壁部10a、轴承保持部10c以及方筒部10e。
周壁部10b呈在转子20和定子30的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0和定子30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壁部10b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周壁部10b在轴向一侧开口。周壁部10b具有对定子30和逆变器单元50进行冷却的冷却部60。
底壁部10a设置于周壁部10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底壁部10a封闭周壁部10b 的轴向另一侧。底壁部10a具有沿轴向Y贯通底壁部10a的传感器收纳部10g。传感器收纳部10g在沿轴向Y观察时例如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形状。由底壁部10a 和周壁部10b构成定子收纳部14。即,壳体10具有有底筒状的定子收纳部14,该定子收纳部14具有周壁部10b和底壁部10a。
轴承保持部10c呈从底壁部10a的轴向一侧的面的传感器收纳部10g的周缘部向轴向一侧突出的圆筒状。轴承保持部10c在比后述的转子铁芯22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对轴承进行保持,该轴承对马达轴21进行支承。
如图1至图4所示,方筒部10e呈从周壁部10b向上侧延伸的方筒状。方筒部 10e向上侧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方筒部10e例如呈正方形筒状。如图2所示,构成方筒部10e的壁部中的轴向另一侧的壁部与底壁部10a的上端部相连。方筒部10e 具有贯通孔10f,该贯通孔10f沿轴向Y贯通构成方筒部10e的壁部中的轴向一侧的壁部。贯通孔10f的下端部与周壁部10b的轴向一侧的开口相连。由方筒部10e和周壁部10b构成逆变器收纳部15。即,壳体10具有逆变器收纳部15。
逆变器收纳部15位于定子收纳部14的径向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逆变器收纳部15在与轴向Y垂直的铅垂方向Z上位于定子收纳部14的上侧。定子收纳部14与逆变器收纳部15被分隔壁部10d在铅垂方向Z上隔开。分隔壁部10d是周壁部10b 的上侧的部分。即,周壁部10b具有将定子收纳部14与逆变器收纳部15隔开的分隔壁部10d。
如图3所示,在与轴向Y和铅垂方向Z双方垂直的宽度方向X上,越远离中心轴线J,分隔壁部10d的铅垂方向Z的尺寸越大。即,分隔壁部10d的铅垂方向Z的尺寸在宽度方向X的位置与中心轴线J相同的中央部分最小,随着从中央部分向宽度方向X的两侧远离而变大。
图2所示的盖部11呈板面与铅垂方向Z垂直的板状。盖部11固定于方筒部10e 的上端部。盖部11封闭方筒部10e的上侧的开口。另外,在图4中,省略了盖部11 的图示。如图1和图2所示,罩部件12呈板面与轴向Y垂直的板状。罩部件12固定于周壁部10b和方筒部10e的轴向一侧的面。罩部件12封闭周壁部10b的轴向一侧的开口和贯通孔10f。
如图2所示,罩部件12具有沿轴向Y贯通罩部件12的输出轴孔12a。输出轴孔 12a例如呈穿过中心轴线J的圆形状。罩部件12具有从罩部件12的轴向另一侧的面的输出轴孔12a的周缘部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的轴承保持部12b。轴承保持部12b在比后述的转子铁芯22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对轴承进行保持,该轴承对马达轴21进行支承。
传感器罩13固定于底壁部10a的轴向另一侧的面。传感器罩13覆盖并封闭传感器收纳部10g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传感器罩13从轴向另一侧覆盖旋转检测部70。
转子20具有马达轴21、转子铁芯22、磁铁23、第1端板24以及第2端板25。马达轴21的轴向两侧的部分分别被轴承支承为旋转自如。马达轴2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从周壁部10b的轴向一侧的开口朝向轴向一侧突出。马达轴2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穿过输出轴孔12a,比罩部件12更向轴向一侧突出。马达轴2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插入于传感器收纳部10g。
转子铁芯22固定于马达轴21的外周面。磁铁23插入于孔部,该孔部设置于转子铁芯22,并沿轴向Y贯通转子铁芯22。第1端板24和第2端板25呈沿径向扩展的圆环板状。第1端板24和第2端板25在与转子铁芯22接触的状态下沿轴向Y夹着转子铁芯22。第1端板24和第2端板25从轴向两侧按压插入于转子铁芯22的孔部的磁铁23。
定子30与转子20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1和安装于定子铁芯31的多个线圈32。定子铁芯31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定子铁芯31的外周面固定于周壁部10b的内周面。定子铁芯31与转子铁芯22的径向外侧隔着间隙对置。
逆变器单元50对向定子30提供的电力进行控制。逆变器单元50具有逆变器部 51和电容部52。即,马达1具有逆变器部51和电容部52。逆变器部51被收纳于逆变器收纳部15。逆变器部51具有第1电路板51a和第2电路板51b。第1电路板51a 和第2电路板51b呈板面与铅垂方向Z垂直的板状。第2电路板51b配置为与第1 电路板51a的上侧分离。第1电路板51a与第2电路板51b电连接。在第1电路板 51a上经由连接器端子53连接有线圈线32a。由此,逆变器部51与定子30电连接。
如图2和图4所示,电容部52呈在宽度方向X上较长的长方体状。电容部52 被收纳于逆变器收纳部15。电容部52配置于逆变器部51的轴向另一侧。即,在逆变器收纳部15中,逆变器部51和电容部52沿轴向Y排列配置。电容部52与逆变器部51电连接。如图2所示,电容部52固定于分隔壁部10d的上表面。电容部52 与分隔壁部10d接触。
如图1所示,连接器部18设置于方筒部10e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的面。连接器部 18与未图示的外部电源连接。从与连接器部18连接的外部电源向逆变器单元50提供电源。
旋转检测部70对转子20的旋转进行检测。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检测部70例如是VR(Variable Reluctance:可变磁阻)型旋转变压器。如图2所示,旋转检测部 70被收纳于传感器收纳部10g。即,旋转检测部70配置于底壁部10a。旋转检测部 70具有被检测部71和传感器部72。
被检测部71呈沿周向θ延伸的环状。被检测部71嵌合固定于马达轴21。被检测部71是磁性体制的。传感器部72呈包围被检测部71的径向外侧的环状。传感器部72嵌合于传感器收纳部10g。传感器部72被传感器罩13从轴向另一侧支承。即,传感器罩13从轴向另一侧对旋转检测部70进行支承。传感器部72沿周向θ具有多个线圈。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马达1还具有使旋转检测部70与逆变器部51电连接的传感器配线。传感器配线的一端与被检测部71连接。传感器配线从被检测部71穿过底壁部10a的内部和贯通孔而被引绕至逆变器收纳部15内,该贯通孔沿径向贯通分隔壁部10d。传感器配线的另一端例如与第1电路板51a连接。
使被检测部71与马达轴21一起进行旋转,从而在传感器部72的线圈中产生与被检测部71的周向位置对应的感应电压。传感器部72通过检测感应电压来检测被检测部71的旋转。由此,旋转检测部70检测马达轴21的旋转而检测转子20的旋转。经由传感器配线向逆变器部51发送旋转检测部70所检测的转子20的旋转信息。
如图5所示,冷却部60具有冷却流路61。即,周壁部10b具有冷却流路61。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部60仅由1个冷却流路61构成。另外,在图5中,将冷却部 60的内部空间以立体形状示出。
冷却流路61供制冷剂流动。制冷剂只要是能够对定子30和逆变器部51进行冷却的流体,则没有特别限定。制冷剂可以是水,也可以是水以外的液体,还可以是气体。
冷却流路61整体沿周向θ延伸。冷却流路61具有流路主体部61a、流入部61b、流出部61c、流入口61d以及流出口61e。流路主体部61a沿周向θ呈波形状延伸。更详细而言,如图3和图5所示,流路主体部61a设置为从周壁部10b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的部分沿周向θ呈波形状绕周壁部10b大致一周。如图3所示,流路主体部61a 的中心角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69917150000071
大于180°。
如图5所示,流路主体部61a具有多个第1流路部62a、多个第2流路部62b以及宽幅部62c。第1流路部62a沿轴向Y延伸。多个第1流路部62a沿周向θ排列配置。第2流路部62b沿周向θ延伸。第2流路部62b将沿周向θ相邻的第1流路部 62a彼此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流路部62b从第1流路部62a的轴向Y的端部沿周向θ延伸。第2流路部62b包含将沿周向θ相邻的第1流路部62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彼此相连的第2流路部62b和将沿周向θ相邻的第1流路部62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彼此相连的第2流路部62b。例如设置有6个第1流路部62a。例如设置有5个第2流路部62b。
宽幅部62c设置于使第1流路部62a与第2流路部62b连接的部分的内侧的角部,与第1流路部62a和第2流路部62b这两者相连。在本说明书中,“使第1流路部62a 与第2流路部62b连接的部分的内侧的角部”是指从第1流路部朝向第2流路部或从第2流路部朝向第1流路部屈曲的流路主体部的弯曲的部分的内侧的角部。
使第1流路部62a与第2流路部62b连接的部分的内侧的角部膨胀,从而构成宽幅部62c。在第1流路部62a与第2流路部62b的连接部分处,宽幅部62c增大流路主体部61a的周向θ和轴向Y的尺寸。更详细而言,在第1流路部62a与第2流路部 62b的连接部分处,宽幅部62c在第1流路部62a中增大流路主体部61a的周向θ的尺寸,在第2流路部62b中增大流路主体部61a的轴向Y的尺寸。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配置于最靠周向另一侧的第1流路部62a与第2流路部62b 的连接部分处和配置于最靠周向一侧的第1流路部62a与第2流路部62b的连接部分处各设置有1个宽幅部62c。配置于最靠周向另一侧的第1流路部62a是冷却流路61 内的位于最靠上游侧的第1流路部62a,是与流入部61b相连的第1流路部62a。配置于最靠周向一侧的第1流路部62a是冷却流路61内的位于最靠下游侧的第1流路部62a,是与流出部61c相连的第1流路部62a。
流入部61b与流路主体部61a相连。更详细而言,流入部61b与流路主体部61a 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主体部61a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是配置于最靠周向另一侧的第1流路部62a。流入部61b与配置于最靠周向另一侧的第 1流路部62a的轴向一侧相连。在流入部61b中设置有流入口61d。
流出部61c与流路主体部61a相连。更详细而言,流出部61c与流路主体部61a 的周向一侧的端部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主体部61a的周向一侧的端部是配置于最靠周向一侧的第1流路部62a。流出部61c与配置于最靠周向一侧的第1流路部 62a的轴向一侧相连。在流出部61c中设置有流出口61e。流入部61b和流出部61c 在轴向Y和宽度方向X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流入部61b和流出部61c在铅垂方向 Z上隔开间隔配置。流入部61b的形状和流出部61c的形状在铅垂方向Z上对称。
流入口61d从流入部61b向宽度方向另一侧突出。流入口61d供制冷剂流入。流入口61d的与宽度方向X垂直的截面形状例如为圆形状。如图3所示,流入管16与流入口61d连结。流入管16插入于孔部,该孔部设置于壳体10。流入管16从壳体 10向宽度方向另一侧突出。
流出口61e从流出部61c向宽度方向另一侧突出。制冷剂从流出口61e流出。流出口61e的与宽度方向X垂直的截面形状例如为圆形状。流出口61e的形状与流入口 61d的形状相同。如图5所示,流入口61d和流出口61e在轴向Y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流入口61d和流出口61e在铅垂方向Z上隔着间隔配置。
如图3所示,流出管17与流出口61e连结。流出管17插入于孔部,该孔部设置于壳体10。流出管17从壳体10向宽度方向另一侧突出。如图1所示,流入管16和流出管17在轴向Y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流入管16和流出管17在铅垂方向Z上隔着间隔配置。
从流入管16经由流入口61d流入冷却流路61的制冷剂按照流入部61b、流路主体部61a以及流出部61c的顺序流动,而从流出口61e经由流出管17向壳体10的外部流出。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流入口61d流入流入部61b的制冷剂所流动的流入方向是与宽度方向X平行的方向。流入方向是从宽度方向另一侧朝向宽度方向一侧的方向。从流入部61b朝向流路主体部61a的制冷剂所流动的第1方向是与轴向 Y平行的方向。第1方向是从轴向一侧朝向轴向另一侧的方向。从流入部61b朝向流路主体部61a的制冷剂所流动的第1方向与从流入口61d流入流入部61b的制冷剂所流动的流入方向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方向与流入方向垂直。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流路主体部61a朝向流出部61c的制冷剂所流动的第2方向是与轴向Y平行的方向。第2方向是从轴向另一侧朝向轴向一侧的方向。从流出部 61c流出流出口61e的制冷剂所流动的流出方向是与宽度方向X平行的方向。流出方向是从宽度方向一侧朝向宽度方向另一侧的方向。从流路主体部61a朝向流出部61c 的制冷剂所流动的第2方向与从流出部61c流出流出口61e的制冷剂所流动的流出方向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方向与流出方向垂直。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方向与第2方向相互平行,流入方向与流出方向相互平行。因此,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容易将流入口61d和流出口61e配置于壳体10的相同侧的侧面,使制冷剂容易流入冷却流路61。
流入部61b的流入方向的尺寸比与流入部61b相连的流路主体部61a的部分的流入方向的尺寸大。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部61b的流入方向的尺寸是流入部61b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与流入部61b相连的流路主体部61a的部分的流入方向的尺寸是配置于最靠周向另一侧的第1流路部62a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流入部61b的流入方向的尺寸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变小。
流出部61c的流出方向的尺寸比与流出部61c相连的流路主体部61a的部分的流出方向的尺寸大。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出部61c的流出方向的尺寸是流出部61c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与流出部61c相连的流路主体部61a的部分的流出方向的尺寸是配置于最靠周向一侧的第1流路部62a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流出部61c的流出方向的尺寸随着从下侧朝向上侧而变小。
例如,在制冷剂跨越交叉的2个流路部流动的情况下,在制冷剂从一个的流路部向另一个的流路部流入而流动方向发生变化时,流动方向的急剧变化容易产生较大的压力损失。针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作为使制冷剂的流动从流入方向变化为与流入方向交叉的第1方向的部分的流入部61b的流入方向的尺寸比流路主体部61a的从流入部61b流入制冷剂的部分的流入方向的尺寸大。因此,在流入部61b中,能够使制冷剂所流动的方向比较平缓地从流入方向变化为第1方向。由此,能够降低在从流入口61d经由流入部61b向流路主体部61a流动的制冷剂中产生的压力损失。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作为使制冷剂的流动从第2方向变化为与第2方向交叉的流出方向的部分的流出部61c的流出方向的尺寸比与流出部61c相连的流路主体部 61a的部分的流出方向的尺寸大。因此,在流出部61c中,能够使制冷剂所流动的方向比较平缓地从第2方向变化为流出方向。由此,能够降低在从流路主体部61a经由流出部61c向流出口61e流动的制冷剂中产生的压力损失。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制冷剂从流入口61d向流路主体部61a流动时以及在制冷剂从流路主体部61a向流出口61e流动时,能够降低在制冷剂中产生的压力损失。由此,能够降低在冷却流路6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能够使制冷剂高效地流向冷却流路61内。
如图6所示,冷却流路61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分隔壁部10d。因此,利用在冷却流路61中流动的制冷剂能够对被分隔壁部10d隔开的定子收纳部14和逆变器收纳部15进行冷却,从而能够对被收纳于定子收纳部14的定子30和被收纳于逆变器收纳部15的逆变器部51进行冷却。而且,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降低在冷却流路61内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从而能够使制冷剂高效地流动。由此,能够抑制制冷剂的流速降低,从而容易对定子30和逆变器部51进行冷却。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具有能够提高冷却流路61对定子30和逆变器部51的冷却效率的构造的马达1。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方向与流入方向垂直,第2方向与流出方向垂直。在像这样的情况下,在制冷剂所流动的方向从第1方向变化为流入方向时和在制冷剂所流动的方向从第2方向变化为流出方向时,有时特别容易产生压力损失。因此,在第1方向与流入方向垂直、第2方向与流出方向垂直的情况下,上述能够降低压力损失的效果特别有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使第1流路部62a与第2流路部62b连接的部分的内侧的角部设置有宽幅部62c。因此,能够在将第1流路部62a与第2流路部62b连接的部分处增大冷却流路61的宽度。由此,在制冷剂从沿轴向Y延伸的第1流路部62a 沿周向θ流入第2流路部62b时,能够在包含宽幅部62c在内的第1流路部62a与第 2流路部62b的连接部分处使制冷剂所流动的朝向平缓地从轴向Y变化为周向θ。另外,在制冷剂从第2流路部62b流入第1流路部62a时,能够在包含宽幅部62c在内的第1流路部62a与第2流路部62b的连接部分处使制冷剂所流动的朝向平缓地从周向θ变化为轴向Y。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制冷剂在冷却流路61内的压力损失。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流路主体部61a沿周向θ呈波形状延伸。因此,能够减小流路主体部61a的宽度而减小流路主体部61a的流路截面积,并且能够在较宽的范围内配置流路主体部61a。由此,使在流路主体部61a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速较大,从而能够提高制冷剂对定子30和逆变器部51的冷却效率。另外,流路主体部61a能够对定子收纳部14和逆变器收纳部15的较宽范围进行冷却,从而能够进一步对定子 30和逆变器部51进行冷却。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冷却流路61的制冷剂依次通过周壁部10b的上端部(即分隔壁部10d)、周壁部10b的宽度方向一侧的端部以及周壁部10b的下端部而流动。因此,能够使刚从流入口61d流入冷却流路61的温度较低的制冷剂流向分隔壁部 10d,从而能够对逆变器部51进行冷却。由此,更容易对逆变器部51进行冷却。逆变器部51的发热特别容易变大,因此容易对逆变器部51进行冷却,从而能够更适当地对马达1进行冷却。
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流路61中的设置于分隔壁部10d的部分在定子收纳部14 与逆变器部51的径向之间为单层流路。因此,与多层流路沿径向排列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冷却流路61的结构。由此,能够利用单层的冷却流路61对定子30和逆变器部51双方进行冷却,是高效的。另外,容易减小分隔壁部10d的径向的尺寸,容易使马达1小型化。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具有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流路61对定子30和逆变器部51的冷却效率的构造的马达1。
在本说明书中,“某流路在某部分处为单层流路”包含在某部分处仅设置某1个连续的流路。例如,即使是整体连续的相同流路,当在某部分处设置有不连续的2 个部分的情况下,也是在某部分处设置有多层流路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定子收纳部14与逆变器部51的径向之间的冷却流路61的部分仅为连续的一个部分。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流路主体部61a的中心角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69917150000121
大于180°。因此,冷却流路61容易包围定子30的周围,而能够进一步对定子30进行冷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还能够利用冷却流路61对被收纳于逆变器收纳部15 的电容部52进行冷却。由此,能够利用1个冷却流路61同时对3个部分进行冷却,从而能够减少冷却流路61的数量并且更高效地进行冷却。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主体部61a的上侧部分设置于分隔壁部10d。如图6所示,在沿铅垂方向Z观察时,冷却流路61中的设置于分隔壁部10d的部分具有与逆变器部51重叠的部分和与电容部52重叠的部分。因此,利用在冷却流路61流动的制冷剂,能够进一步对定子30、逆变器部51以及电容部52进行冷却。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容部52与分隔壁部10d接触。因此,电容部52的热容易沿着分隔壁部10d向冷却流路61内的制冷剂释放。因此,更容易通过冷却流路61对电容部52进行冷却。
在分隔壁部10d中的位于冷却流路61与逆变器收纳部15的径向之间的部分10j处,位于冷却流路61与逆变器部51的径向之间的部分10i的径向尺寸比位于冷却流路61与电容部52的径向之间的部分10h的径向尺寸小。即,部分10i的径向尺寸 L1比部分10h的径向尺寸L3小。由此,能够使冷却流路61靠近逆变器部51,从而更容易对逆变器部51进行冷却。
在本实施方式中,部分10i包含分隔壁部10d中的位于第1流路部62a与逆变器部51的径向之间的部分和分隔壁部10d中的位于第2流路部62b与逆变器部51的径向之间的部分。部分10h包含分隔壁部10d中的位于第1流路部62a与电容部52的径向之间的部分和分隔壁部10d中的位于第2流路部62b与电容部52的径向之间的部分。
分隔壁部10d中的位于冷却流路61与逆变器收纳部15的径向之间的部分10j的径向尺寸比分隔壁部10d中的位于冷却流路61与定子收纳部14的径向之间的部分 10k的径向尺寸小。即,部分10i的径向尺寸L1和部分10h的径向尺寸L3比部分10k 的径向尺寸L2小。由此,能够使冷却流路61比定子收纳部14更接近逆变器收纳部 15,更容易对逆变器收纳部15进行冷却。另外,容易使尺寸L2较大,因此容易增大周壁部10b中的与定子铁芯31接触的部分的径向尺寸。由此,能够使周壁部10b的对定子铁芯31进行保持的强度较大。如上所述,尺寸L1、尺寸L2和尺寸L3满足 L1<L3<L2的关系。
另外,上述尺寸L1、尺寸L2和尺寸L3的大小关系只要至少在各尺寸的最小值彼此之间成立即可。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周向θ的位置而使尺寸L1和尺寸 L2不同,但在将尺寸L1的最小值和尺寸L2的最小值与尺寸L3比较时,只要满足上述L1<L3<L2的关系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尺寸L1、尺寸L2和尺寸L3的大小关系在分隔壁部10d的宽度方向X的中央部分满足L1<L3<L2的关系。
冷却流路61的轴向Y的尺寸L4比第1电路板51a的轴向Y的尺寸L5和第2 电路板51b的轴向Y的尺寸L6大。因此,能够使冷却流路61的轴向Y的尺寸L4 较大,从而能够扩大1个冷却流路61能够进行冷却的范围。另外,能够增大在冷却流路61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流路61的冷却效率。第 1电路板51a的轴向Y的尺寸L5比第2电路板51b的轴向Y的尺寸L6小。即,尺寸L4、尺寸L5和尺寸L6满足L5<L6<L4的关系。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流路61 的轴向Y的尺寸L4是第1流路部62a的轴向Y的尺寸。
冷却流路61的轴向Y的尺寸L4比电容部52的轴向Y的尺寸大。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流路61的轴向Y的尺寸L4比第2电路板51b的宽度方向X 的尺寸和电容部52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小。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冷却流路61的轴向Y的尺寸L4比第1电路板51a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小。
冷却流路61的宽度方向X的最大尺寸比第2电路板51b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和电容部52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大。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冷却流路61的宽度方向X的最大尺寸比第1电路板51a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大。因此,冷却流路61更容易对逆变器部51和电容部52进行冷却。冷却流路61的宽度方向X的最大尺寸是指,在冷却流路61中位于最靠宽度方向一侧的部分与在冷却流路61中位于最靠宽度方向另一侧的部分之间的宽度方向X的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流路61的宽度方向X的最大尺寸相当于流路主体部61a的外径。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过砂型铸造来制作壳体10时,由具有冷却部60的形状的砂型部分而成型出冷却部60。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0具有用于排出成型冷却部 60的砂型的多个排出孔部19。在通过砂型铸造制造了壳体10之后,从排出孔部19 排出成型冷却部60的砂型。排出孔部19与冷却部60相连。排出孔部19供栓体80 压入。利用栓体80封闭排出孔部19,从而能够抑制冷却部60内的制冷剂向壳体10 的外部泄漏。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如图7所示,在本变形例的壳体110中,在分隔壁部110d中的位于冷却流路161 与逆变器收纳部15的径向之间的部分110j处,位于冷却流路161与电容部52的径向之间的部分110h的径向尺寸比位于冷却流路161与逆变器部51的径向之间的部分 110i的径向尺寸小。即,部分110h的径向尺寸L9比部分110i的径向尺寸L7小。由此,容易使冷却流路161接近电容部52,更容易对电容部52进行冷却。在本变形例中,电容部52所接触的分隔壁部110d的上表面位于比设置有逆变器部51的分隔壁部110d的上表面靠下侧的位置。
分隔壁部110d中的位于冷却流路161与定子收纳部14的径向之间的部分110k 的径向尺寸比分隔壁部110d中的位于冷却流路161与逆变器收纳部15的径向之间的部分110j的径向尺寸小。即,部分110k的径向尺寸L8比部分110i的径向尺寸L7 和部分110h的径向尺寸L9小。由此,能够使冷却流路161比逆变器收纳部15更接近定子收纳部14,从而更容易对定子收纳部14进行冷却。这样,尺寸L7、尺寸L8 和尺寸L9满足L8<L9<L7的关系。
<第2实施方式>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却部260的冷却流路261中,流路主体部261a 具有多个第1流路部262a和多个第2流路部262b。流路主体部261a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没有宽幅部。例如设置有12个第1流路部262a。例如设置有11个第2流路部262b。第1流路部262a的周向θ的尺寸比第1实施方式的第1流路部62a的周向θ的尺寸小。第2流路部262b的轴向Y的尺寸比第1实施方式的第2流路部62b 的轴向Y的尺寸小。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流路主体部261a的流路截面积,从而能够提高制冷剂的流速。因此,能够进一步对定子30和逆变器部51进行冷却。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流路主体部的中心角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69917150000141
也可以为180°以下。第1流路部的数量和第2流路部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不设置第1流路部和第2流路部。例如,冷却流路也可以是沿周向θ延伸的圆弧状的流路。
第1方向与第2方向也可以不相互平行。流入方向与流出方向也可以不相互平行。第1方向与流入方向只要交叉即可,也可以不垂直。第2方向与流出方向只要交叉即可,也可以不垂直。宽幅部可以设置于将多个第1流路部与多个第2流路部连接的各部分的内侧的任意一个角部,也可以设置于所有角部。流入部的形状和流出部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相互不同。流入部的流入方向的尺寸也可以是均匀的。流出部的流出方向的尺寸也可以是均匀的。流入部的流入方向的尺寸和流出部的流出方向的尺寸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相互不同。
冷却流路的轴向Y的尺寸(即,第1流路部的轴向Y的尺寸)也可以比逆变器部的电路板的轴向Y的尺寸小。冷却流路的轴向Y的尺寸也可以比电路板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和电容部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大。
也可以设置2个以上冷却流路。在该情况下,按照每个冷却流路设置的流入口、流出口、流入部以及流出部也各设置2个以上。在该情况下,多个冷却流路的径向尺寸和轴向Y的尺寸可以相互不同,也可以相同。另外,在该情况下,多个冷却流路的形状可以相互不同,也可以相同。在沿铅垂方向Z观察时,冷却流路中的设置于分隔壁部的部分可以不与逆变器部重叠,也可以不与电容部重叠。
上述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上述实施方式的马达例如搭载于车辆。另外,上述各结构能够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进行适当组合。
标号说明
1:马达;10、110:壳体;10b:周壁部;10d、110d:分隔壁部;14:定子收纳部;15:逆变器收纳部;20:转子;21:马达轴;30:定子;51:逆变器部;52:电容部;61、161:冷却流路;61a、261a:流路主体部;61b:流入部;61c:流出部; 61d:流入口;61e:流出口;62a、262a:第1流路部;62b、262b:第2流路部;62c:宽幅部;J:中心轴线;X:宽度方向(流入方向、流出方向);Y:轴向(第1方向、第2方向);Z:铅垂方向(第3方向);θ:周向。

Claims (8)

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
该马达具有:
转子,其具有马达轴,该马达轴沿着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
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
逆变器部,其与所述定子电连接;以及
壳体,其具有收纳所述定子的定子收纳部和收纳所述逆变器部的逆变器收纳部,
所述逆变器收纳部位于所述定子收纳部的径向外侧,
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包围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的筒状的周壁部,并且所述壳体是单一部件,
所述周壁部具有:
冷却流路;以及
分隔壁部,其将所述定子收纳部与所述逆变器收纳部隔开,
所述冷却流路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分隔壁部,
所述冷却流路具有:
流路主体部;
流入口,其供制冷剂流入;
流出口,其供所述制冷剂流出;
流入部,其与所述流路主体部相连,设置有所述流入口;以及
流出部,其与所述流路主体部相连,设置有所述流出口,
从所述流入部朝向所述流路主体部的所述制冷剂所流动的第1方向与从所述流入口流入所述流入部的所述制冷剂所流动的流入方向交叉,
从所述流路主体部朝向所述流出部的所述制冷剂所流动的第2方向与从所述流出部流出所述流出口的所述制冷剂所流动的流出方向交叉,
所述流入部的所述流入方向的尺寸比与所述流入部相连的所述流路主体部的部分的所述流入方向的尺寸大,
所述流出部的所述流出方向的尺寸比与所述流出部相连的所述流路主体部的部分的所述流出方向的尺寸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方向与所述流入方向垂直,
所述第2方向与所述流出方向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方向与所述第2方向相互平行,
所述流入方向与所述流出方向相互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主体部具有:
第1流路部,其沿轴向延伸;
第2流路部,其从所述第1流路部的轴向的端部沿周向延伸;以及
宽幅部,其设置于使所述第1流路部与所述第2流路部连接的部分的内侧的角部,与所述第1流路部和所述第2流路部双方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主体部具有:
多个第1流路部,它们沿轴向延伸,并沿周向排列配置;以及
多个第2流路部,它们沿周向延伸,并将沿周向相邻的所述第1流路部彼此连接起来,
并且,所述流路主体部沿周向呈波形状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该马达还具有与所述逆变器部电连接的电容部,
所述逆变器收纳部在与轴向垂直的第3方向上位于所述定子收纳部的一侧,
在沿所述第3方向观察时,所述冷却流路中的设置于所述分隔壁部的部分具有与所述逆变器部重叠的部分和与所述电容部重叠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分隔壁部中的位于所述冷却流路与所述逆变器收纳部的径向之间的部分处,位于所述冷却流路与所述逆变器部的径向之间的部分的径向尺寸比位于所述冷却流路与所述电容部的径向之间的部分的径向尺寸小。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壁部中的位于所述冷却流路与所述逆变器收纳部的径向之间的部分的径向尺寸比所述分隔壁部中的位于所述冷却流路与所述定子收纳部的径向之间的部分的径向尺寸小。
CN201890001026.XU 2017-07-28 2018-07-25 马达 Active CN21185986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47116A JP2020162187A (ja) 2017-07-28 2017-07-28 モータ
JP2017-147116 2017-07-28
PCT/JP2018/027808 WO2019022108A1 (ja) 2017-07-28 2018-07-25 モ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59860U true CN211859860U (zh) 2020-11-03

Family

ID=65040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90001026.XU Active CN211859860U (zh) 2017-07-28 2018-07-25 马达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162187A (zh)
CN (1) CN211859860U (zh)
WO (1) WO201902210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37063A (zh) * 2021-12-31 2022-04-12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驱系统及汽车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63642B2 (ja) * 2020-03-31 2023-10-18 ニデック株式会社 モータユニット
JP7424325B2 (ja) 2021-01-29 2024-01-3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流体機械
WO2022180874A1 (ja) * 2021-02-26 2022-09-0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および駆動装置
WO2023127409A1 (ja) * 2021-12-28 2023-07-06 ニデック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09210B1 (en) * 2004-02-06 2005-06-21 Emerson Electric Co. Cooling system for dynamoelectric machine
US7322103B2 (en) * 2004-06-04 2008-01-29 Deere & Company Method of making a motor/generator cooling jacket
JP5333468B2 (ja) * 2011-01-27 2013-11-06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回転電機
CN103069693B (zh) * 2011-02-18 2014-01-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的壳体
WO2013069322A1 (ja) * 2011-11-11 2013-05-16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回転電機及び車両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37063A (zh) * 2021-12-31 2022-04-12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驱系统及汽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62187A (ja) 2020-10-01
WO2019022108A1 (ja) 2019-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859860U (zh) 马达
CN110870176B (zh) 马达
CN104662781A (zh) 设备和具有冷却套的外壳
CN212323923U (zh) 马达
KR20130112923A (ko) 회전기
CN109790854B (zh) 电动压缩机
EP3731246B1 (en) Self-contained cooling device for an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filter
CN211579802U (zh) 马达
US20190296605A1 (en) Motor
CN112467911A (zh) 转轴结构及驱动电机
JP5699824B2 (ja) 電動機
JP7425845B2 (ja) 電動ポンプおよびモーター
CN110311503B (zh) 马达及车辆
JP2020162184A (ja) モータ
EP4358370A1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case and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CN110573749B (zh) 压缩机壳体以及具备该压缩机壳体的涡轮增压器
CN106015026A (zh) 一种一体化电机水泵
CN110299784B (zh) 马达及车辆
JP7396226B2 (ja) 回転電機
JP2016082658A (ja) 回転電機の冷却構造
KR20150065791A (ko) 배기가스 터보차저
JP7163677B2 (ja) 回転機械
US11942825B2 (en) Cooling system for an electric machine
CN217152330U (zh) 离心式压缩机
CN114696557A (zh) 一种轴向磁通永磁电机的水冷式机壳及智能冷却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