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23923U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23923U
CN212323923U CN201890001000.5U CN201890001000U CN212323923U CN 212323923 U CN212323923 U CN 212323923U CN 201890001000 U CN201890001000 U CN 201890001000U CN 212323923 U CN212323923 U CN 2123239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cooling flow
inverter
stator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9000100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奥畑佳久
梶田国博
小长谷美香
伊东阳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239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239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02K5/203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quids, e.g. cooling jack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是马达,该马达具有:转子,其具有马达轴;定子,其与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逆变器部,其与定子电连接;以及壳体,其具有收纳定子的定子收纳部和收纳逆变器部的逆变器收纳部。逆变器收纳部位于定子收纳部的径向外侧。壳体具有在转子和定子的径向外侧包围转子和定子的筒状的周壁部,并且是单一部件。周壁部具有:冷却流路;以及分隔壁部,其将定子收纳部与逆变器收纳部隔开。冷却流路具有供制冷剂流入的流入口和供制冷剂流出的流出口,并且沿周向延伸。冷却流路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分隔壁部。冷却流路中的设置于分隔壁部的部分在定子收纳部与逆变器部的径向之间为单层流路。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公知有在壳体收纳转子、定子以及逆变器装置而被一体化的马达。例如,在日本特开2015-104257号公报中记载了转子、定子以及逆变器装置在壳体内配置在中心轴线上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04257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在像上述那样的马达中,期望能够高效地对定子和逆变器装置进行冷却。作为对定子和逆变器装置进行冷却的方法,考虑在壳体上设置供制冷剂流动的冷却流路。但是,仅通过在壳体上设置冷却流路,有时无法充分得到对定子和逆变器装置的冷却效率。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具有能够提高冷却流路对定子和逆变器部的冷却效率的构造的马达。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是马达,其具有:转子,其具有马达轴,该马达轴沿着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逆变器部,其与所述定子电连接;以及壳体,其具有收纳所述定子的定子收纳部和收纳所述逆变器部的逆变器收纳部,所述逆变器收纳部位于所述定子收纳部的径向外侧,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包围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的筒状的周壁部,并且是单一部件,所述周壁部具有:冷却流路;以及分隔壁部,其将所述定子收纳部与所述逆变器收纳部隔开,所述冷却流路具有供制冷剂流入的流入口和供所述制冷剂流出的流出口,并且沿周向延伸,所述冷却流路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分隔壁部,所述冷却流路中的设置于所述分隔壁部的部分在所述定子收纳部与所述逆变器部的径向之间为单层流路。
优选为,所述逆变器部具有电路板,所述冷却流路的轴向尺寸比所述电路板的轴向尺寸大。
优选为,所述流入口位于所述冷却流路的周向一侧的端部的轴向的中央,所述流出口位于所述冷却流路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的轴向的中央。
优选为,所述冷却流路呈中心角大于180°的圆弧状。
优选为,所述冷却流路的周向一侧的端部是随着从周向另一侧朝向周向一侧而轴向尺寸变小的第1缩小部,所述冷却流路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是随着从周向一侧朝向周向另一侧而轴向尺寸变小的第2缩小部,所述流入口位于所述第1缩小部的周向一侧的端部,所述流出口位于所述第2缩小部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
优选为,在沿轴向观察时,所述冷却流路的周向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冷却流路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相互重叠。
优选为,所述冷却流路中的设置于所述分隔壁部的部分与所述冷却流路中的在沿轴向观察时相互重叠的部分是不同的部分。
优选为,该马达还具有与所述逆变器部电连接的电容部,所述逆变器收纳部在与轴向垂直的规定方向上位于所述定子收纳部的一侧,在沿所述规定方向观察时,所述冷却流路中的设置于所述分隔壁部的部分具有与所述逆变器部重叠的部分和与所述电容部重叠的部分。
优选为,在所述分隔壁部中的位于所述冷却流路与所述逆变器收纳部的径向之间的部分处,位于所述冷却流路与所述逆变器部的径向之间的部分的径向尺寸比位于所述冷却流路与所述电容部的径向之间的部分的径向尺寸小。
优选为,所述分隔壁部中的位于所述冷却流路与所述逆变器收纳部的径向之间的部分的径向尺寸比所述分隔壁部中的位于所述冷却流路与所述定子收纳部的径向之间的部分的径向尺寸小。
优选为,在所述冷却流路中流动的所述制冷剂仅向周向中的一个朝向流动。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提供具有能够提高冷却流路对定子和逆变器部的冷却效率的构造的马达。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图,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
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图,是图2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从上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图。
图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部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马达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冷却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各图所示的Z轴方向是将正的一侧作为上侧并将负的一侧作为下侧的铅垂方向Z。Y轴方向是与沿各图所示的一个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是与铅垂方向Z垂直的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即Y轴方向称为“轴向Y”。另外,将轴向Y的正的一侧称为“轴向一侧”,将轴向Y的负的一侧称为“轴向另一侧”。各图所示的X轴方向是与轴向Y和铅垂方向Z双方垂直的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中,将X轴方向称为“宽度方向X”。另外,将宽度方向X的正的一侧称为“宽度方向一侧”,将宽度方向X的负的一侧称为“宽度方向另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铅垂方向Z相当于规定方向。
另外,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θ”。另外,在周向θ上,在从轴向另一侧朝向轴向一侧观察时,将逆时针前进的一侧(即,图中示出周向θ的箭头所前进的一侧的相反侧)称为“周向一侧”,将顺时针前进的一侧(即,图中示出周向θ的箭头所前进的一侧)称为“周向另一侧”。
另外,铅垂方向、上侧以及下侧仅是用于对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这些名称所表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具有壳体10、盖部11、罩部件12、传感器罩13、转子20、定子30、逆变器单元50、连接器部18以及旋转检测部70,其中,该转子20具有沿着中心轴线J配置的马达轴21。
如图2所示,壳体10收纳转子20、定子30、旋转检测部70以及逆变器单元50。壳体10是单一部件。壳体10例如通过砂型铸造而制作。壳体10具有周壁部10b、底壁部10a、轴承保持部10c以及方筒部10e。
周壁部10b呈在转子20和定子30的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0和定子30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壁部10b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周壁部10b在轴向一侧开口。周壁部10b具有对定子30和逆变器单元50进行冷却的冷却部60。
底壁部10a设置于周壁部10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底壁部10a封闭周壁部10b 的轴向另一侧。底壁部10a具有沿轴向Y贯通底壁部10a的传感器收纳部10g。传感器收纳部10g在沿轴向Y观察时例如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形状。由底壁部10a 和周壁部10b构成定子收纳部14。即,壳体10具有有底筒状的定子收纳部14,该定子收纳部14具有周壁部10b和底壁部10a。
轴承保持部10c呈从底壁部10a的轴向一侧的面的传感器收纳部10g的周缘部向轴向一侧突出的圆筒状。轴承保持部10c在比后述的转子铁芯22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对轴承进行保持,该轴承对马达轴21进行支承。
如图1至图4所示,方筒部10e呈从周壁部10b向上侧延伸的方筒状。方筒部 10e向上侧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方筒部10e例如呈正方形筒状。如图2所示,构成方筒部10e的壁部中的轴向另一侧的壁部与底壁部10a的上端部相连。方筒部10e 具有贯通孔10f,该贯通孔10f沿轴向Y贯通构成方筒部10e的壁部中的轴向一侧的壁部。贯通孔10f的下端部与周壁部10b的轴向一侧的开口相连。由方筒部10e和周壁部10b构成逆变器收纳部15。即,壳体10具有逆变器收纳部15。
逆变器收纳部15位于定子收纳部14的径向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逆变器收纳部15在与轴向Y垂直的铅垂方向Z上位于定子收纳部14的上侧。定子收纳部14与逆变器收纳部15被分隔壁部10d在铅垂方向Z上隔开。分隔壁部10d是周壁部10b 的上侧的部分。即,周壁部10b具有将定子收纳部14与逆变器收纳部15隔开的分隔壁部10d。
如图3所示,在与轴向Y和铅垂方向Z双方垂直的宽度方向X上,越远离中心轴线J,分隔壁部10d的铅垂方向Z的尺寸越大。即,分隔壁部10d的铅垂方向Z的尺寸在宽度方向X的位置与中心轴线J相同的中央部分最小,随着从中央部分向宽度方向X的两侧远离而变大。
图2所示的盖部11呈板面与铅垂方向Z垂直的板状。盖部11固定于方筒部10e 的上端部。盖部11封闭方筒部10e的上侧的开口。另外,在图4中,省略了盖部11 的图示。如图1和图2所示,罩部件12呈板面与轴向Y垂直的板状。罩部件12固定于周壁部10b和方筒部10e的轴向一侧的面。罩部件12封闭周壁部10b的轴向一侧的开口和贯通孔10f。
如图2所示,罩部件12具有沿轴向Y贯通罩部件12的输出轴孔12a。输出轴孔 12a例如呈穿过中心轴线J的圆形状。罩部件12具有从罩部件12的轴向另一侧的面的输出轴孔12a的周缘部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的轴承保持部12b。轴承保持部12b在比后述的转子铁芯22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对轴承进行保持,该轴承对马达轴21进行支承。
传感器罩13固定于底壁部10a的轴向另一侧的面。传感器罩13覆盖并封闭传感器收纳部10g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传感器罩13从轴向另一侧覆盖旋转检测部70。
转子20具有马达轴21、转子铁芯22、磁铁23、第1端板24以及第2端板25。马达轴21的轴向两侧的部分分别被轴承支承为旋转自如。马达轴2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从周壁部10b的轴向一侧的开口朝向轴向一侧突出。马达轴2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穿过输出轴孔12a,比罩部件12更向轴向一侧突出。马达轴2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插入于传感器收纳部10g。
转子铁芯22固定于马达轴21的外周面。磁铁23插入于孔部,该孔部设置于转子铁芯22,并沿轴向Y贯通转子铁芯22。第1端板24和第2端板25呈沿径向扩展的圆环板状。第1端板24和第2端板25在与转子铁芯22接触的状态下沿轴向Y夹着转子铁芯22。第1端板24和第2端板25从轴向两侧按压插入于转子铁芯22的孔部的磁铁23。
定子30与转子20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1和安装于定子铁芯31的多个线圈32。定子铁芯31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定子铁芯 31的外周面固定于周壁部10b的内周面。定子铁芯31与转子铁芯22的径向外侧隔着间隙对置。
逆变器单元50对向定子30提供的电力进行控制。逆变器单元50具有逆变器部 51和电容部52。即,马达1具有逆变器部51和电容部52。逆变器部51被收纳于逆变器收纳部15。逆变器部51具有第1电路板51a和第2电路板51b来作为电路板。第1电路板51a和第2电路板51b呈板面与铅垂方向Z垂直的板状。第2电路板51b 配置为与第1电路板51a的上侧分离。第1电路板51a与第2电路板51b电连接。在第1电路板51a上经由连接器端子53连接有线圈线32a。由此,逆变器部51与定子 30电连接。
如图2和图4所示,电容部52呈在宽度方向X上较长的长方体状。电容部52 被收纳于逆变器收纳部15。电容部52配置于逆变器部51的轴向另一侧。即,在逆变器收纳部15中,逆变器部51和电容部52沿轴向Y排列配置。电容部52与逆变器部51电连接。如图2所示,电容部52固定于分隔壁部10d的上表面。电容部52 与分隔壁部10d接触。
如图1所示,连接器部18设置于方筒部10e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的面。连接器部 18与未图示的外部电源连接。从与连接器部18连接的外部电源向逆变器单元50提供电源。
旋转检测部70对转子20的旋转进行检测。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检测部70例如是VR(Variable Reluctance:可变磁阻)型旋转变压器。如图2所示,旋转检测部 70被收纳于传感器收纳部10g。即,旋转检测部70配置于底壁部10a。旋转检测部 70具有被检测部71和传感器部72。
被检测部71呈沿周向θ延伸的环状。被检测部71嵌合固定于马达轴21。被检测部71是磁性体制的。传感器部72呈包围被检测部71的径向外侧的环状。传感器部72嵌合于传感器收纳部10g。传感器部72被传感器罩13从轴向另一侧支承。即,传感器罩13从轴向另一侧对旋转检测部70进行支承。传感器部72沿周向θ具有多个线圈。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马达1还具有使旋转检测部70与逆变器部51电连接的传感器配线。传感器配线的一端与被检测部71连接。传感器配线从被检测部71穿过底壁部10a的内部和贯通孔而被引绕至逆变器收纳部15内,该贯通孔沿径向贯通分隔壁部10d。传感器配线的另一端例如与第1电路板51a连接。
使被检测部71与马达轴21一起进行旋转,从而在传感器部72的线圈中产生与被检测部71的周向位置对应的感应电压。传感器部72通过检测感应电压来检测被检测部71的旋转。由此,旋转检测部70检测马达轴21的旋转而检测转子20的旋转。经由传感器配线向逆变器部51发送旋转检测部70所检测的转子20的旋转信息。
如图5所示,冷却部60具有冷却流路61。即,周壁部10b具有冷却流路61。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部60仅由1个冷却流路61构成。另外,在图5中,将冷却部 60的内部空间示出为立体形状。
冷却流路61供制冷剂流动。制冷剂只要是能够对定子30和逆变器部51进行冷却的流体,则没有特别限定。制冷剂可以是水,也可以是水以外的液体,还可以是气体。
冷却流路61沿周向θ延伸。冷却流路61具有流路主体部61a、流入口61b以及流出口61c。流路主体部61a呈沿周向θ延伸且沿轴向Y加宽的圆弧状。如图3所示,流路主体部61a设置为从周壁部10b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的部分沿周向θ绕周壁部10b 大致一周。流路主体部61a的中心角φ大于180°。由此,冷却流路61呈中心角φ大于180°的圆弧状。冷却流路61呈向轴向另一侧开口的C字形状。
如图5所示,流入口61b位于冷却流路61的周向一侧的端部的轴向Y的中央。流入口61b从流路主体部61a的周向一侧的端部向宽度方向另一侧突出。流入口61b 供制冷剂流入。流入口61b的与宽度方向X垂直的截面形状例如为圆形状。如图3 所示,流入口61b与流入管16连结。流入管16插入于孔部,该孔部设置于壳体10。流入管16从壳体10向宽度方向另一侧突出。
流出口61c位于冷却流路61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的轴向Y的中央。流出口61c 从流路主体部61a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向宽度方向另一侧突出。制冷剂从流出口61c 流出。流出口61c的与宽度方向X垂直的截面形状例如为圆形状。流出口61c的形状与流入口61b的形状相同。如图5所示,流入口61b和流出口61c在轴向Y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流入口61b和流出口61c在铅垂方向Z上隔开间隔配置。
如图3所示,流出口61c与流出管17连结。流出管17插入于孔部,该孔部设置于壳体10。流出管17从壳体10向宽度方向另一侧突出。如图1所示,流入管16和流出管17在轴向Y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流入管16和流出管17在铅垂方向Z上隔开间隔配置。
从流入管16经由流入口61b流入冷却流路61后的制冷剂从周向一侧朝向周向另一侧流动,并从流出口61c经由流出管17向壳体10的外部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冷却流路61流动的制冷剂仅向周向θ中的一个朝向流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冷却流路61中流动的制冷剂仅从周向一侧朝向周向另一侧流动,而不从周向另一侧朝向周向一侧流动。因此,与设置制冷剂的流动的方向相互不同的多个冷却流路的情况相比,更容易使制冷剂在冷却流路61中循环。
在本说明书中,“制冷剂仅向周向θ中的一个朝向流动”包含制冷剂的移动的朝向的矢量成分中的沿周向θ的矢量成分仅为周向θ的一个朝向的情况。即,只要制冷剂的位置在周向θ上向一个朝向移动,则制冷剂整体的流动朝向也可以相对于周向θ倾斜。
如图6所示,冷却流路61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分隔壁部10d。因此,利用在冷却流路61流动的制冷剂能够对被分隔壁部10d隔开的定子收纳部14和逆变器收纳部 15进行冷却,从而能够对被收纳于定子收纳部14的定子30和被收纳于逆变器收纳部15的逆变器部51进行冷却。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冷却流路61后的制冷剂依次通过周壁部10b的上端部(即,分隔壁部10d)、周壁部10b的宽度方向一侧的端部以及周壁部10b的下端部而流动。因此,能够使刚刚从流入口61b流入冷却流路61后的温度比较低的制冷剂流向分隔壁部10d,从而能够对逆变器部51进行冷却。由此,更容易对逆变器部51进行冷却。逆变器部51的发热特别容易变大,因此容易对逆变器部51进行冷却,从而更适当地对马达1进行冷却。
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流路61中的设置于分隔壁部10d的部分在定子收纳部14 与逆变器部51的径向之间为单层流路。因此,与多层流路沿径向排列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冷却流路61的结构。由此,能够通过单层冷却流路61对定子30和逆变器部51双方进行冷却,是高效的。另外,容易减小分隔壁部10d的径向尺寸,容易使马达1小型化。另外,冷却流路61沿周向θ延伸,因此例如与冷却流路沿轴向 Y延伸的情况相比,容易利用冷却流路61包围定子30的周围,从而容易对定子30 进行冷却。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具有能够提高冷却流路61对定子30和逆变器部51的冷却效率的构造的马达1。
在本说明书中,“某流路在某部分处为单层流路”包含在某部分处仅设置某1个连续的流路。例如,即使是整体连续的相同流路,当在某部分处设置有不连续的2 个部分的情况下,也是在某部分处设置有多层流路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定子收纳部14与逆变器部51的径向之间的冷却流路61的部分仅为连续的一个部分。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仅设置1个冷却流路61,并沿周向θ延伸。因此,例如与使冷却流路呈波形状的情况相比,容易制作冷却流路61。另外,例如,在使冷却流路呈波形状的情况下,制冷剂在呈波形排列的流路部分彼此之间不流动,因此有时难以充分增大冷却流路的面积。针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冷却流路61是沿周向θ延伸的一个流路,因此容易增大冷却流路61的面积,从而容易增大冷却流路61 能够进行冷却的范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冷却流路61呈中心角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64100610000091
大于180°的圆弧状。因此,容易通过冷却流路61包围定子30的周围,从而能够进一步对定子30进行冷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也能够利用冷却流路61对被收纳于逆变器收纳部15 的电容部52进行冷却。由此,能够利用1个冷却流路61同时对3个部分进行冷却,从而能够减少冷却流路61的数量并且能够更高效地进行冷却。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主体部61a的上侧部分设置于分隔壁部10d。如图6所示,在沿铅垂方向Z观察时,冷却流路61中的设置于分隔壁部10d的部分具有与逆变器部51重叠的部分和与电容部52重叠的部分。因此,在冷却流路61中流动的制冷剂更容易对定子30、逆变器部51以及电容部52进行冷却。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容部52与分隔壁部10d接触。因此,电容部52的热容易沿着分隔壁部10d向冷却流路61内的制冷剂释放。因此,更容易通过冷却流路61对电容部52进行冷却。
在分隔壁部10d中的位于冷却流路61与逆变器收纳部15的径向之间的部分10j处,位于冷却流路61与逆变器部51的径向之间的部分10i的径向尺寸比位于冷却流路61与电容部52的径向之间的部分10h的径向尺寸小。即,部分10i的径向尺寸 L1比部分10h的径向尺寸L3小。由此,能够使冷却流路61靠近逆变器部51,从而更容易对逆变器部51进行冷却。
分隔壁部10d中的位于冷却流路61与逆变器收纳部15的径向之间的部分10j的径向尺寸比分隔壁部10d中的位于冷却流路61与定子收纳部14的径向之间的部分10k的径向尺寸小。即,部分10i的径向尺寸L1和部分10h的径向尺寸L3比部分10k 的径向尺寸L2小。由此,能够使冷却流路61比定子收纳部14更接近逆变器收纳部 15,更容易对逆变器收纳部15进行冷却。另外,容易使尺寸L2较大,因此容易增大周壁部10b中的与定子铁芯31接触的部分的径向尺寸。由此,能够使周壁部10b的对定子铁芯31进行保持的强度较大。如上所述,尺寸L1、尺寸L2和尺寸L3满足 L1<L3<L2的关系。
另外,上述尺寸L1、尺寸L2和尺寸L3的大小关系只要至少在各尺寸的最小值彼此之间成立即可。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周向θ的位置而使尺寸L1和尺寸 L2不同,但在将尺寸L1的最小值和尺寸L2的最小值与尺寸L3比较时,只要满足上述L1<L3<L2的关系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尺寸L1、尺寸L2和尺寸L3的大小关系在分隔壁部10d的宽度方向X的中央部分满足L1<L3<L2的关系。
如图5所示,冷却流路61的轴向Y的尺寸L4与周向θ的位置无关且大致均匀。如图6所示,冷却流路61的轴向Y的尺寸L4比第1电路板51a的轴向Y的尺寸L5 和第2电路板51b的轴向Y的尺寸L6大。因此,能够使冷却流路61的轴向Y的尺寸L4较大,从而能够扩大1个冷却流路61能够进行冷却的范围。另外,能够增大在冷却流路61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流路61的冷却效率。第1电路板51a的轴向Y的尺寸L5比第2电路板51b的轴向Y的尺寸L6小。即,尺寸L4、尺寸L5和尺寸L6满足L5<L6<L4的关系。
冷却流路61的轴向Y的尺寸L4比电容部52的轴向Y的尺寸大。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流路61的轴向Y的尺寸L4比第2电路板51b的宽度方向X 的尺寸和电容部52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小。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冷却流路61的轴向Y的尺寸L4比第1电路板51a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小。
这里,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流入口61b位于冷却流路61的周向一侧的端部的轴向Y的中央,流出口61c位于冷却流路61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的轴向Y的中央。因此,即使在使冷却流路61的轴向Y的尺寸L4比较大的情况下,也容易抑制制冷剂在冷却流路61内停滞,容易使制冷剂从流入口61b朝向流出口61c流动。因此,能够降低在冷却流路61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
冷却流路61的宽度方向X的最大尺寸比第2电路板51b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和电容部52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大。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冷却流路61的宽度方向X的最大尺寸比第1电路板51a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大。因此,更容易利用冷却流路61对逆变器部51和电容部52进行冷却。冷却流路61的宽度方向X的最大尺寸是指,在冷却流路61中位于最靠宽度方向一侧的部分与在冷却流路61中位于最靠宽度方向另一侧的部分之间的宽度方向X的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流路61 的宽度方向X的最大尺寸相当于圆弧状的冷却流路61的外径。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过砂型铸造来制作壳体10时,由具有冷却部60的形状的砂型部分而成型出冷却部60。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0具有用于排出成型冷却部 60的砂型的多个排出孔部19。在通过砂型铸造制造了壳体10之后,从排出孔部19 排出成型冷却部60的砂型。排出孔部19与冷却部60相连。排出孔部19供栓体80 压入。利用栓体80封闭排出孔部19,从而能够抑制冷却部60内的制冷剂向壳体10 的外部泄漏。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如图7所示,在本变形例的壳体110中,在分隔壁部110d中的位于冷却流路161 与逆变器收纳部15的径向之间的部分110j处,位于冷却流路161与电容部52的径向之间的部分110h的径向尺寸比位于冷却流路161与逆变器部51的径向之间的部分 110i的径向尺寸小。即,部分110h的径向尺寸L9比部分110i的径向尺寸L7小。由此,容易使冷却流路161接近电容部52,从而更容易对电容部52进行冷却。
在本变形例中,电容部52所接触的分隔壁部110d的上表面位于比设置有逆变器部51的分隔壁部110d的上表面靠下侧的位置。
分隔壁部110d中的位于冷却流路161与定子收纳部14的径向之间的部分110k 的径向尺寸比分隔壁部110d中的位于冷却流路161与逆变器收纳部15的径向之间的部分110j的径向尺寸小。即,部分110k的径向尺寸L8比部分110i的径向尺寸L7 和部分110h的径向尺寸L9小。由此,能够使冷却流路161比逆变器收纳部15更接近定子收纳部14,从而更容易对定子收纳部14进行冷却。这样,尺寸L7、尺寸L8 和尺寸L9满足L8<L9<L7的关系。
<第2实施方式>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却部260中,冷却流路261的周向一侧的端部是随着从周向另一侧朝向周向一侧而轴向Y的尺寸变小的第1缩小部261d。第1缩小部261d是流路主体部261a的周向一侧的端部。冷却流路261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是随着从周向一侧朝向周向另一侧而轴向Y的尺寸变小的第2缩小部261e。第2缩小部261e是流路主体部261a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口261b位于第1缩小部261d的周向一侧的端部。由此,从流入口261b流入的制冷剂从第1缩小部261d的轴向Y的尺寸比较小的部分流入冷却流路261,并向周向另一侧前进。因此,能够抑制从流入口261b流入的制冷剂在冷却流路261内停滞。另外,第1缩小部261d的轴向Y的尺寸随着周向另一侧而变大,因此能够确保在冷却流路261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
流出口261c位于第2缩小部261e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由此,从流出口261c 流出的制冷剂从第2缩小部261e的轴向Y的尺寸比较小的部分流出。因此,能够使在冷却流路261流动的制冷剂朝向流出口261c聚集,从而能够抑制制冷剂在流出口 261c的周边部停滞。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增大冷却流路261的轴向Y的尺寸,并且能够抑制流入冷却流路261的制冷剂和从冷却流路261流出的制冷剂停滞。因此,能够扩大冷却流路261能够进行冷却的范围,并且能够降低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口261b和流出口261c在铅垂方向Z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流入口261b 和流出口261c在轴向Y上隔开间隔配置。
在沿轴向Y观察时,第1缩小部261d和第2缩小部261e相互重叠。即,在沿轴向Y观察时,冷却流路261的周向一侧的端部和冷却流路261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相互重叠。因此,冷却流路261能够包围定子30的径向外侧的整周,从而能够进一步对定子30进行冷却。第1缩小部261d配置于第2缩小部261e的轴向一侧。
第1缩小部261d和第2缩小部261e是冷却流路261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的部分。即,冷却流路261中的在沿轴向Y观察时相互重叠的部分是冷却流路261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的部分。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流路261中的设置于分隔壁部10d 的部分与冷却流路261中的沿轴向Y观察时相互重叠的部分是不同的部分。因此,能够将冷却流路261中的轴向Y的尺寸比较大的部分设置于分隔壁部10d。由此,更容易利用冷却流路261对定子30和逆变器部51进行冷却。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冷却流路也可以呈中心角φ为180°以下的圆弧状。冷却流路的轴向Y的尺寸也可以比逆变器部的电路板的轴向Y的尺寸小。冷却流路的轴向Y的尺寸也可以比电路板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和电容部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大。
也可以设置2个以上冷却流路。在该情况下,按照每个冷却流路设置的流入口和流出口也各设置2个以上。在该情况下,多个冷却流路的径向尺寸与轴向Y的尺寸可以相互不同,也可以相同。另外,在该情况下,多个冷却流路的形状可以相互不同,也可以相同。在沿铅垂方向Z观察时,冷却流路中的设置于分隔壁部的部分可以不与逆变器部重叠,也可以不与电容部重叠。
流入口也可以设置于冷却流路的周向一侧的端部的除轴向Y的中央以外的位置。流出口也可以设置于冷却流路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的除轴向Y的中央以外的位置。
上述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上述实施方式的马达例如搭载于车辆。另外,上述各结构能够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进行适当组合。
本申请基于2017年7月2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即特愿2017-147115号主张优先权,这里引用该日本专利申请所记载的全部记载内容。
标号说明
1:马达;10、110:壳体;10b:周壁部;10d、110d:分隔壁部;14:定子收纳部;15:逆变器收纳部;20:转子;21:马达轴;30:定子;51:逆变器部;51a:第1电路板(电路板);51b:第2电路板(电路板);52:电容部;61、161、261:冷却流路;61b、261b:流入口;61c、261c:流出口;261d:第1缩小部;261e:第 2缩小部;J:中心轴线;Y:轴向;Z:铅垂方向(规定方向);θ:周向;φ:中心角。

Claims (10)

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
该马达具有:
转子,其具有马达轴,该马达轴沿着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
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
逆变器部,其与所述定子电连接;以及
壳体,其具有收纳所述定子的定子收纳部和收纳所述逆变器部的逆变器收纳部,
所述逆变器收纳部位于所述定子收纳部的径向外侧,
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包围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的筒状的周壁部,并且所述壳体是单一部件,
所述周壁部具有:
冷却流路;以及
分隔壁部,其将所述定子收纳部与所述逆变器收纳部隔开,
所述冷却流路具有供制冷剂流入的流入口和供所述制冷剂流出的流出口,并且沿周向延伸,
所述冷却流路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分隔壁部,
所述冷却流路中的设置于所述分隔壁部的部分在所述定子收纳部与所述逆变器部的径向之间为单层流路,
所述逆变器部具有电路板,
所述冷却流路的轴向尺寸比所述电路板的轴向尺寸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入口位于所述冷却流路的周向一侧的端部的轴向的中央,
所述流出口位于所述冷却流路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的轴向的中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流路呈中心角大于180°的圆弧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流路的周向一侧的端部是随着从周向另一侧朝向周向一侧而轴向尺寸变小的第1缩小部,
所述冷却流路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是随着从周向一侧朝向周向另一侧而轴向尺寸变小的第2缩小部,
所述流入口位于所述第1缩小部的周向一侧的端部,
所述流出口位于所述第2缩小部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沿轴向观察时,所述冷却流路的周向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冷却流路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相互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流路中的设置于所述分隔壁部的部分与所述冷却流路中的在沿轴向观察时相互重叠的部分是不同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该马达还具有与所述逆变器部电连接的电容部,
所述逆变器收纳部在与轴向垂直的规定方向上位于所述定子收纳部的一侧,
在沿所述规定方向观察时,所述冷却流路中的设置于所述分隔壁部的部分具有与所述逆变器部重叠的部分和与所述电容部重叠的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分隔壁部中的位于所述冷却流路与所述逆变器收纳部的径向之间的部分处,位于所述冷却流路与所述逆变器部的径向之间的部分的径向尺寸比位于所述冷却流路与所述电容部的径向之间的部分的径向尺寸小。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壁部中的位于所述冷却流路与所述逆变器收纳部的径向之间的部分的径向尺寸比所述分隔壁部中的位于所述冷却流路与所述定子收纳部的径向之间的部分的径向尺寸小。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冷却流路中流动的所述制冷剂仅向周向中的一个朝向流动。
CN201890001000.5U 2017-07-28 2018-07-25 马达 Active CN21232392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47115 2017-07-28
JP2017147115A JP2020162186A (ja) 2017-07-28 2017-07-28 モータ
PCT/JP2018/027854 WO2019022123A1 (ja) 2017-07-28 2018-07-25 モ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23923U true CN212323923U (zh) 2021-01-08

Family

ID=65039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90001000.5U Active CN212323923U (zh) 2017-07-28 2018-07-25 马达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162186A (zh)
CN (1) CN212323923U (zh)
WO (1) WO20190221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10763B2 (ja) * 2020-03-18 2024-01-10 東芝産業機器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冷却構造、回転電機
WO2022190183A1 (ja) * 2021-03-08 2022-09-1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03053A (ja) * 1994-09-30 1996-04-16 Suzuki Motor Corp モータの冷却装置
JP5492599B2 (ja) * 2010-02-26 2014-05-1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システム
WO2013069322A1 (ja) * 2011-11-11 2013-05-16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回転電機及び車両
JP2014140276A (ja) * 2013-01-21 2014-07-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液冷式回転電機
JP2015077019A (ja) * 2013-10-10 2015-04-20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回転駆動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建設機械
JP2016073058A (ja) * 2014-09-29 2016-05-09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電動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62186A (ja) 2020-10-01
WO2019022123A1 (ja) 2019-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70176B (zh) 马达
CN211859860U (zh) 马达
EP3116107B1 (en) Electric motor
CN212323923U (zh) 马达
EP3338348B1 (en) Cast cooling arrangement for electric machines
CN108462318B (zh) 电机冷却结构、动力电机及电驱动系统
JP2012518376A5 (zh)
EP2744084B1 (en) Cooling-member-integrated motor
CN104662781A (zh) 设备和具有冷却套的外壳
US20120242178A1 (en)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CN109790854B (zh) 电动压缩机
US20190296605A1 (en) Motor
RU2020107474A (ru) Колесный электромотор, снабженный системой охлаждения
CN211579802U (zh) 马达
JP5699824B2 (ja) 電動機
JP2022177173A (ja) 電動ポンプおよびモーター
JP2018197526A (ja) 電動ポンプ
JP2019170068A (ja) モータ
WO2019022125A1 (ja) モータ
EP4358370A1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case and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JP5478416B2 (ja) 電動ポンプ
CN103703249A (zh) 包括组装装置的模块化电压缩机
CN110299784B (zh) 马达及车辆
CN209963910U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具有其的电机
CN108736603A (zh) 旋转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