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07931U - 一种大宽幅无纺布结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大宽幅无纺布结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07931U
CN211807931U CN201921641872.0U CN201921641872U CN211807931U CN 211807931 U CN211807931 U CN 211807931U CN 201921641872 U CN201921641872 U CN 201921641872U CN 211807931 U CN211807931 U CN 2118079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ven fabric
side edge
roller
fabric
wov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4187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鹏飞
徐振文
蒋伟年
陈爱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uirun Packing Co ltd
Qingdao Huirui New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uirun Packing Co ltd
Qingdao Huirui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uirun Packing Co ltd, Qingdao Huirui New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uirun Pack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079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079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0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022Non-woven fabr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0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ing metho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using adhesives
    • B32B37/1284Application of adhesi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0036Heat trea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2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 B32B5/24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26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another layer next to it also being fibrous or filamenta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12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using interposed adhesives or interposed materials with bonding propert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大宽幅无纺布结合装置,包括进料辊组,至少两条无纺布包括设置于所述进料辊组上进行分离传送;所述进料辊组的后方依次设置有整合辊、压辊组及收料辊;在所述进料辊组与所述整合辊之间还设置有热熔胶挤出机或塑料挤出机的挤出头,且所述挤出头设置于所述两条无纺布的相结合的侧边处;两条无纺布经所述进料辊组传送并经过所述挤出头后,依次进入整合辊、压辊组及收料辊。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实现了大宽幅无纺布的自动化生产,且无纺布结合紧密,拉扯过程中不易产生破损撕坏。

Description

一种大宽幅无纺布结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纺布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大宽幅无纺布结合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无纺布生产,由于场地及加工辊宽度的限定,通常可以加工的最大宽幅无纺布为6m,但是对于无纺布的宽度需求却不只6m,因此需要在原有生产场地及加工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多条无纺布的结合,以满足各种宽幅无纺布的需求。而现有的无纺布之间的结合多使用人工涂抹胶进行两条无纺布的粘合,但是人工粘合效率明显低且质量无法保证;也有通过超声波加热无纺布进行热缝合,但是超声波热缝合后的无纺布极易撕裂,极易造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生产效率高、无纺布之间的结合安全性能更高的大宽幅无纺布结合装置及结合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大宽幅无纺布结合装置,包括进料辊组,所述大宽幅无纺布由至少两条无纺布结合在一起;所述至少两条无纺布包括设置于所述进料辊组上进行分离传送的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其中,所述第一无纺布设置在所述第二无纺布的上方;所述进料辊组的后方依次设置有整合辊、压辊组及收料辊;在所述进料辊组与所述整合辊之间还设置有热熔胶挤出机或塑料挤出机的挤出头,且所述挤出头设置于所述两条无纺布的相结合的侧边处,所述挤出头伸入到所述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之间的侧边处;所述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经所述进料辊组传送并经过所述挤出头后,依次进入整合辊、压辊组及收料辊;所述挤出头将胶挤至位于下方的第二无纺布的侧边上;所述整合辊将分离的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收合并继续传送至压辊组处;所述压辊组将所述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压合在一起,并传送至所述收料辊。
进一步,所述进料辊组包括一进料辊及分离辊组,所述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叠合并设于所述进料辊上并经所述进料辊传送至所述分离辊组;所述分离辊组将所述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撑开分离并继续传送至整合辊。从而可以使得两层无纺布同速同步传输,且给胶留出放置的空间,使得两层无纺布可以有序并完全自动化的完成结合。
进一步,所述分离辊组包括上下设置的上分离辊和下分离辊,所述第一无纺布传送至所述上分离辊的上方,所述第二无纺布传送至所述下分离辊的下方。从而实现两层无纺布可以有效隔开。
进一步,所述压辊组包括气动压辊机及设置于所述气动压辊机下方的压辊轴,所述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传送至所述压辊轴上,且所述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的相结合的侧边同时穿过所述压辊轴及所述气动压辊机之间。由此,可以将两层无纺布的结合的侧边进行有效压合,完全避免了人工程序。
进一步,所述压辊机设置于所述压辊轴的一端的上方,且在所述第一无纺布和第二无纺布相结合的侧边的上方。
进一步,所述挤出机还包括底座及设置与地面上的滑轨,所述底座在所述滑轨上滑动。从而方便挤出机的移动,并方便调整胶挤出的位置。
进一步,所述第一无纺布为由A无纺布及B无纺布结合后的第一结合无纺布;所述第一结合无纺布由A无纺布的第一侧边与所述B无纺布的第一侧边进行结合;与所述A无纺布的第一侧边相对的是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与所述B无纺布的第一侧边相对的是B无纺布的第二侧边;所述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宽出所述B无纺布的第二侧边;所述挤出头设置在所述B无纺布的第二侧边的外部;所述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宽出B无纺布的第二侧边的部分与所述第二无纺布的一侧边对应结合;所述挤出头将所述胶挤至所述第二无纺布的一侧边上,经所述压辊组后,所述第一结合无纺布的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与所述第二无纺布的一侧边结合。由此,可以实现多张无纺布的结合,从而完成不同尺寸的大宽幅的无纺布。
进一步,所述第二无纺布为由A无纺布及B无纺布结合后的第一结合无纺布;所述第一结合无纺布由A无纺布的第一侧边与所述B无纺布的第一侧边进行结合;与所述A无纺布的第一侧边相对的是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与所述B无纺布的第一侧边相对的是B无纺布的第二侧边;且所述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宽出所述B无纺布的第二侧边;所述挤出头设置在所述B无纺布的第二侧边的外部;所述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宽出B无纺布的第二侧边的部分与所述第一无纺布的一侧边对应结合;所述挤出头将所述胶挤至所述第一结合无纺布的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宽出B无纺布的第二侧边的部分上;经所述压辊组后,所述第一结合无纺布的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与所述第一无纺布的一侧边结合。由此,可以实现多张无纺布的结合,从而完成不同尺寸的大宽幅的无纺布。
进一步,所述进料辊组包括并列且前后设置的第一进料辊、第二进料辊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料辊、第二进料辊后方的第一分离辊组;所述整合辊为第一整合辊,所述第一分离辊组设置于所述第一整合辊前方;所述第一进料辊和第二进料辊分别放置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并向后传送至第一分离辊组上,所述第一分离辊组将所述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撑开并输送至整合辊;经所述第一进料辊和第二进料辊传送后,所述第一无纺布的一侧边与第二无纺布的一侧边相应对齐;所述挤出头为第一挤出头,所述第一挤出头设置于所述第一分离辊组与所述第一整合辊之间,并伸入到第一无纺布的一侧边和第二无纺布的一侧边之间,所述挤出头将挤出胶挤到处于下方的所述第二无纺布的一侧边处;所述压辊组为第一压辊组,所述第一无纺布的一侧边与带有挤出胶的所述第二无纺布的一侧边经所述整合辊收合并传送至第一压辊组压合。由此可以将并列设置的两个进料辊上的无纺布进行自动化结合。
进一步,所述第一无纺布的另一侧边相对所述第二无纺布的另一侧边具有宽出部;所述第一压辊组的后方还设置有第三进料辊,所述第三进料辊与所述第一和第二进料辊并列设置,且所述第三进料辊上设置有第三无纺布;所述第三无纺布的一侧边对应所述宽出部的一侧边;所述第三进料辊的后方依次设置有第二分离辊组、第二整合辊及第二压合辊组;所述第一压辊组将压合后的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传送至所述第二分离辊组并使得所述宽出部的一侧边设置于所述第三无纺布的下方;所述第二分离辊组将所述宽出部及所述第三无纺布撑开并传送至第二整合辊;所述第二分离辊组及第二整合辊之间设置有第二挤出头,所述第二挤出头伸入到所述第三无纺布的一侧边及所述宽出部的一侧边之间,所述第二挤出头将挤出胶挤在所述宽出部的一侧边上;所述第三无纺布的一侧边与带有挤出胶的所述宽出部的一侧边经所述第二整合辊收合并传送至第二压辊组压合。由此,多张无纺布可以同时结合成大宽幅的无纺布,更加提高了生产效率。
更进一步,所述第三无纺布的另一侧边宽出所述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的相结合的一侧边。从而可以继续增加另一张无纺布的结合。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大宽幅无纺布结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欲结合的第一无纺布的一侧边及第二无纺布的一侧边对应,并将第一无纺布和第二无纺布进行叠合后缠绕于进料辊上;步骤二,将进料辊传送来的第一无纺布与第二无纺布通过分离辊组进行撑开分离,其中第一无纺布位于第二无纺布的上方;步骤三,将胶通过挤出头挤至所述第二无纺布的一侧边上,第一无纺布及具有胶的第二无纺布继续传送至整合辊;步骤四,整合辊将所述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收合在一起;步骤五,收合后的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传输至压辊处,压辊对第一无纺布的一侧边及第二无纺布的一侧边进行施力压紧,并使得第一无纺布的一侧边及第二无纺布的一侧边紧密贴合;步骤六,紧密贴合后的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继续传送至收料辊。从而可自动化、安全有效的完成大宽幅无纺布的加工。
进一步,所述第一无纺布为由A无纺布及B无纺布结合后的第一结合无纺布;所述第一结合无纺布由A无纺布的第一侧边与所述B无纺布的第一侧边对应进行结合;与所述A无纺布的第一侧边相对的是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与所述B无纺布的第一侧边相对的是B无纺布的第二侧边;且所述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宽出所述B无纺布的第二侧边;在所述步骤一中,将第一结合无纺布中的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与第二无纺布的一侧边对应,并使得第一结合无纺布与所述第二无纺布叠合后缠绕于进料辊上;在所述步骤二中,将进料辊传送来的第一结合无纺布与第二无纺布通过分离辊组进行撑开分离,其中第一结合无纺布位于第二无纺布的上方;在所述步骤三中,将胶通过挤出头挤至所述第二无纺布的一侧边上,第一结合无纺布及具有胶的第二无纺布继续传送至整合辊;在所述步骤四中,整合辊将所述第一结合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收合在一起;在所述步骤五中,收合后的第一结合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传送至压辊处,压辊对第一结合无纺布的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及第二无纺布的一侧边进行施力压紧,并使得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及第二无纺布的一侧边紧密贴合;在所述步骤六中,紧密贴合后的第一结合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继续传送至收料辊。从而可进行不同大尺寸宽幅无纺布的自动化、安全有效的加工。
更进一步,所述第二无纺布为由A无纺布及B无纺布结合后的第一结合无纺布;所述第一结合无纺布由A无纺布的第一侧边与所述B无纺布的第一侧边对应进行结合;与所述A无纺布的第一侧边相对的是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与所述B无纺布的第一侧边相对的是B无纺布的第二侧边;且所述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宽出所述B无纺布的第二侧边;在所述步骤一中,将第一结合无纺布中的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与第一无纺布的一侧边对应,并使得第一结合无纺布与所述第一无纺布叠合后缠绕于进料辊上;在所述步骤二中,将进料辊传送来的第一结合无纺布与第二无纺布通过分离辊组进行撑开分离,其中第一无纺布位于第一结合无纺布的上方;在所述步骤三中,将胶通过挤出头挤至所述第一结合无纺布中的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宽出所述B无纺布的第二侧边的部分上,第一无纺布及具有胶的第一结合无纺布继续传送至整合辊;在所述步骤四中,整合辊将所述第一无纺布及第一结合无纺布收合在一起;在所述步骤五中,收合后的第一无纺布及第一结合无纺布传送至压辊处,压辊对第一结合无纺布的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及第一无纺布的一侧边进行施力压紧,并使得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及第一无纺布的一侧边紧密贴合;在所述步骤六中,紧密贴合后的第一结合无纺布及第一无纺布继续传送至收料辊。从而可进行不同大尺寸宽幅无纺布的自动化、安全有效的加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实现大宽幅无纺布的自动化生产,且生产后的大宽幅无纺布结合紧密,在拉扯过程中不易产生破损撕坏,提高了生产效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人工涂胶粘合两层无纺布的效率低下的缺陷,也同时防止了现有技术中使用超声波对无纺布的侧边进行热封合而导致的边缘易损坏的状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一中结合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一中第一无纺布为双层无纺布结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一中第一无纺布为双层无纺布结合时与第二无纺布结合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一中第二无纺布为双层无纺布结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一中第二无纺布为双层无纺布结合时与第一无纺布的结合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二中具有8个进料辊的结合装置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一中,为了方便理解结构,图1中的虚线表示需要结合的无纺布的侧边缘线;如附图1所示,一种大宽幅无纺布结合装置100,包括进料辊组1,大宽幅无纺布2由至少两条无纺布通过侧边结合在一起。其中,至少两条无纺布包括设置于进料辊组1上并进行分离传送的第一无纺布21及第二无纺布22,其中,第一无纺布21设置在第二无纺布22的上方;进料辊组1的后方依次设置有整合辊3、压辊组4及收料辊5。
在进料辊组1与整合辊3之间还设置有热熔胶挤出机或塑料挤出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一中,以热熔胶挤出机6为例。热熔胶挤出机6设置于两条无纺布的相结合的侧边处,挤出机6的热熔胶挤出头61伸入到第一无纺布21及第二无纺布22之间的侧边处;第一无纺布21及第二无纺布22经进料辊组1传送并经过热熔胶挤出头61后,依次进入整合辊3、压辊组4及收料辊5;热熔胶挤出头61将热熔胶60挤至位于下方的第二无纺布22的侧边221上;整合辊3将分离的第一无纺布21及第二无纺布22收合并继续传送至压辊组4处;压辊组4将第一无纺布21及第二无纺布22压合在一起,并传送至收料辊5。收料辊5将结合后的成品大宽幅无纺布送至收料筒。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一中,见图1~图5所示,为了便于理解结构,其中热熔胶60以点虚线进行表示。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一中,进料辊1组包括一进料辊11及分离辊组12,第一无纺布21及第二无纺布22叠合并设于进料辊1上并经进料辊11传送至分离辊组12;分离辊组12将第一无纺布21及第二无纺布22撑开分离并继续传送至整合辊3。从而可以使得两层无纺布同速同步传输,且分离辊组12撑开两层无纺布之后,给热熔胶60留出放置的空间,使得两层无纺布可以有序并完全自动化的完成结合。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一中,见图1所示,分离辊组12包括上下设置的上分离辊121和下分离辊122,第一无纺布21传送至上分离辊121的上方,第二无纺布22传送至下分离辊122的下方,从而实现两层无纺布可以有效隔开。
其中,压辊组4包括气动压辊机41及设置于气动压辊机41下方的压辊轴42,第一无纺布21及第二无纺布22经整合辊3后,传送至压辊轴42上,且第一无纺布21及第二无纺布22的相结合的侧边同时穿过压辊轴42及气动压辊机41之间。由此,可以将两层无纺布的结合的侧边进行有效压合,完全避免了人工程序。优选的,气动压辊机41设置在压辊轴42的一端的上方,且位于第一无纺布21和第二无纺布22相结合的侧边的上方。气动压辊机41通过气缸带动实现压辊机的转轴411压紧到压辊轴42上。
优选地,为了方便挤出机6的移动,并方便调整热熔胶60挤出到无纺布侧边上的位置,挤出机6还包括底座63及设置与地面上的滑轨64,底座64在滑轨64上滑动。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一中,由于现有技术中所生产的整片无纺布的宽幅最宽多为6m,再加长将对生产场地及生产设备要求特别苛刻。因此,若需要加工比如18m或者其它更大宽幅的无纺布,就需要对至少3张无纺布进行结合。为此,见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一中,见图2所示,第一无纺布21可以为由A无纺布211及B无纺布212结合后的第一结合无纺布;第一结合无纺布由A无纺布211的第一侧边2111与所述B无纺布212的第一侧边2121进行结合;与A无纺布211的第一侧边2111相对的是A无纺布211的第二侧边2112,与B无纺布212的第一侧边2121相对的是B无纺布212的第二侧边2122;A无纺布211的第二侧边2112宽出B无纺布212的第二侧边2122一定的宽度,优选可以宽出30~50mm。
如图1及图3所示,热熔胶挤出头61设置在B无纺布212的第二侧边2122的外部;A无纺布211的第二侧边2112宽出B无纺布212的第二侧边2122的部分与第二无纺布22的一侧边对应结合;热熔胶挤出头61将热熔胶60挤至第二无纺布22的一侧边上,经压辊组4后,第一结合无纺布的A无纺布211的第二侧边2112与第二无纺布22的一侧边结合。由此,可以实现多张无纺布的结合,从而完成不同尺寸的大宽幅的无纺布。
见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一中,如图4所示,与图2所示不同的是,优选地,其中,处于下方的第二无纺布22可以为由A无纺布221及B无纺布222结合后的第一结合无纺布;第一结合无纺布由A无纺布221的第一侧边2211与B无纺布222的第一侧边2221进行结合;与A无纺布221的第一侧边2211相对的是A无纺布221的第二侧边2212,与B无纺布222的第一侧边2221相对的是B无纺布222的第二侧边2222;且A无纺布221的第二侧边2212宽出B无纺布222的第二侧边2222。
如图1及图5所示,热熔胶挤出头61设置在B无纺布222的第二侧边2222的外部;A无纺布221的第二侧边2212宽出B无纺布222的第二侧边2222的部分与第一无纺布21的一侧边对应结合;热熔胶挤出头61将热熔胶60挤至第一结合无纺布的A无纺布221的第二侧边2212宽出B无纺布222的第二侧边2222的部分上;经压辊组4后,第一结合无纺布的A无纺布221的第二侧边2212与第一无纺布21的一侧边结合。由此,可以实现多张无纺布的结合,从而完成不同尺寸的大宽幅的无纺布。
为实现快速有效的加工大宽幅无纺布,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一还提出一种大宽幅无纺布结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欲结合的第一无纺布的一侧边及第二无纺布的一侧边对应,并将第一无纺布和第二无纺布进行叠合后缠绕于进料辊上;
步骤二,将进料辊传送来的第一无纺布与第二无纺布通过分离辊组进行撑开分离,其中第一无纺布位于第二无纺布的上方;
步骤三,将热熔胶通过挤出机的热熔胶挤出头挤至第二无纺布的一侧边上,第一无纺布及具有热熔胶的第二无纺布继续传送至整合辊;
步骤四,整合辊将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收合在一起;
步骤五,收合后的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传输至压辊处,压辊对第一无纺布的一侧边及第二无纺布的一侧边进行施力压紧,并使得第一无纺布的一侧边及第二无纺布的一侧边紧密贴合;
步骤六,紧密贴合后的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继续传送至收料辊。从而可自动化、安全有效的完成大宽幅无纺布的加工。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一中,为了实现多张无纺布的有效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大宽幅无纺布结合方法还可以是:
第一无纺布为由A无纺布及B无纺布结合后的第一结合无纺布;第一结合无纺布由A无纺布的第一侧边与B无纺布的第一侧边对应进行结合;与A无纺布的第一侧边相对的是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与B无纺布的第一侧边相对的是B无纺布的第二侧边;且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宽出B无纺布的第二侧边;
在步骤一中,将第一结合无纺布中的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与第二无纺布的一侧边对应,并使得第一结合无纺布与第二无纺布叠合后缠绕于进料辊上;
在步骤二中,将进料辊传送来的第一结合无纺布与第二无纺布通过分离辊组进行撑开分离,其中第一结合无纺布位于第二无纺布的上方;
在步骤三中,将热熔胶通过热熔胶挤出头挤至第二无纺布的一侧边上,第一结合无纺布及具有热熔胶的第二无纺布继续传送至整合辊;
在步骤四中,整合辊将第一结合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收合在一起;
在步骤五中,收合后的第一结合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传送至压辊处,压辊对第一结合无纺布的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及第二无纺布的一侧边进行施力压紧,并使得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及第二无纺布的一侧边紧密贴合;
在步骤六中,紧密贴合后的第一结合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继续传送至收料辊。从而可进行不同大尺寸宽幅无纺布的自动化、安全有效的加工。
以上多张无纺布结合的方法,也可以是将位于下方的第二无纺布由A无纺布及B无纺布结合后的第一结合无纺布;第一结合无纺布由A无纺布的第一侧边与B无纺布的第一侧边对应进行结合;与A无纺布的第一侧边相对的是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与B无纺布的第一侧边相对的是B无纺布的第二侧边;且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宽出B无纺布的第二侧边;
在步骤一中,将第一结合无纺布中的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与第一无纺布的一侧边对应,并使得第一结合无纺布与第一无纺布叠合后缠绕于进料辊上;
在步骤二中,将进料辊传送来的第一结合无纺布与第二无纺布通过分离辊组进行撑开分离,其中第一无纺布位于第一结合无纺布的上方;
在步骤三中,将热熔胶通过热熔胶挤出头挤至第一结合无纺布中的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宽出B无纺布的第二侧边的部分上,第一无纺布及具有热熔胶的第一结合无纺布继续传送至整合辊;
在步骤四中,整合辊将第一无纺布及第一结合无纺布收合在一起;
在步骤五中,收合后的第一无纺布及第一结合无纺布传送至压辊处,压辊对第一结合无纺布的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及第一无纺布的一侧边进行施力压紧,并使得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及第一无纺布的一侧边紧密贴合;
在步骤六中,紧密贴合后的第一结合无纺布及第一无纺布继续传送至收料辊。由此,从而可进行不同大尺寸宽幅无纺布的自动化、安全有效的加工。
见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二,其中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二中的进料辊组、进料辊、整合辊、收料辊、挤出机等、第一进料辊组、第二进料辊组、第二整合辊、第一挤出头及第二挤出头等均可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一中对应的结构相同。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二中,为了方便理解结构,图6中的虚线表示需要结合的无纺布的侧边缘线,以点画线来表示挤出机的挤出胶。
如附图6所示,一种大宽幅无纺布结合装置1000,包括进料辊组10,大宽幅无纺布20由至少两条无纺布通过侧边结合在一起。其中,至少两条无纺布包括设置于进料辊组10上并进行分离传送的第一无纺布201及第二无纺布202,其中,第一无纺布201设置在第二无纺布202的上方;进料辊组10的后方依次设置有整合辊30、压辊组40及收料辊50。
在进料辊组10与整合辊30之间还设置有热熔胶挤出机或塑料挤出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二中,以热熔胶挤出机600为例。热熔胶挤出机600设置于两条无纺布的相结合的侧边处,挤出机600的热熔胶挤出头601伸入到第一无纺布201及第二无纺布202之间的侧边处;第一无纺布201及第二无纺布202经进料辊组10传送并经过热熔胶挤出头601后,依次进入整合辊30、压辊组40及收料辊50;热熔胶挤出头601将热熔胶6000挤至位于下方的第二无纺布202的侧边2021上;整合辊30将分离的第一无纺布201及第二无纺布202收合并继续传送至压辊组40处;压辊组40将第一无纺布201及第二无纺布202压合在一起,并传送至收料辊50。收料辊50将结合后的成品大宽幅无纺布送至收料筒。
其中,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二中,与具体实施例二不同的是,所述进料辊组10优选包括并列且前后设置的第一进料辊101、第二进料辊102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料辊101、第二进料辊102后方的第一分离辊组103;所述整合辊30为第一整合辊30,第一分离辊组103设置于所述第一整合辊30的前方;所述第一进料辊101和第二进料辊102分别放置第一无纺布201及第二无纺布202,并向后传送至第一分离辊103上,所述第一分离辊组103将所述第一无纺布201及第二无纺布202撑开并输送至整合辊30;经所述第一进料辊101和第二进料辊102传送后,所述第一无纺布201的一侧边与第二无纺布202的一侧边相应对齐;所述挤出头601为第一挤出头601,所述第一挤出头601设置于所述第一分离辊组103与所述第一整合辊30之间,并伸入到第一无纺布201的一侧边和第二无纺布202的一侧边之间,所述挤出头601将胶6000挤到处于下方的所述第二无纺布202的一侧边处;所述压辊组40为第一压辊组40,所述第一无纺布201的一侧边与带有挤出胶6000的所述第二无纺布202的一侧边经所述整合辊30收合并传送至第一压辊组40压合。由此可以将并列设置的两个进料辊上的无纺布进行自动化结合。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二,可以一次性将多张无纺布进行结合,见图6所示,为了提高效率一次性将多张无纺布结合,其中,第二无纺布202的另一侧边相对第一无纺布201的另一侧边具有宽出部2021;所述第一压辊组40的后方还设置有第三进料辊90,所述第三进料辊90与所述第一和第二进料辊并列设置,且所述第三进料辊90上设置有第三无纺布901;所述第三无纺布901的一侧边对应所述宽出部2021的一侧边;所述第三进料辊90的后方依次设置有第二分离辊组902、第二整合辊70及第二压辊组80;所述第一压辊组40将压合后的第一无纺布201及第二无纺布202传送至所述第二分离辊组902并使得所述宽出部2021的一侧边设置于所述第三无纺布901的下方;所述第二分离辊组902将所述宽出部2021及所述第三无纺布901撑开并传送至第二整合辊70;所述第二分离辊组902及第二整合辊70之间设置有第二挤出头903,所述第二挤出头903伸入到所述第三无纺布901的一侧边及所述宽出部2021的一侧边之间,所述第二挤出头903将挤出胶9031挤在所述宽出部2021的一侧边上;所述第三无纺布901的一侧边与带有挤出胶9031的所述宽出部2021的一侧边经所述第二整合辊70收合并传送至第二压辊组80压合。由此,多张无纺布可以同时结合成大宽幅的无纺布,更加提高了生产效率。显然也可以将第一无纺布201的另一侧边设置成相对第二无纺布202的另一侧边宽出,且宽出部分为宽出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二中,以第二无纺布202的另一侧边宽出第一无纺布201的另一侧边举例。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为了可以继续增加另一张无纺布的结合,优选第三无纺布901的另一侧边宽出所述第一无纺布201及第二无纺布202的相结合的一侧边。宽出部位的示例图在此不进行画出,可以与图2~图5中的宽出的无纺布部位相同。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二中,以设置8个进料辊为例,第一个进料辊与第二个进料辊的后方设置有一台热熔胶挤出机或塑料挤出机,后续每两个进料辊之间以及最后的进料辊后方均设置有一台热熔胶挤出机或塑料挤出机,且7台热熔胶挤出机或塑料挤出机为左右间隔设置。
为实现快速有效的加工大宽幅无纺布,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二还提出一种大宽幅无纺布结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欲结合的第一无纺布的一侧边及第二无纺布的一侧边对应,并将第一无纺布和第二无纺布分别缠绕于前后并列设置的进料辊上;
步骤二,将进料辊传送来的第一无纺布与第二无纺布通过分离辊组进行撑开分离,其中第一无纺布位于第二无纺布的上方;
步骤三,将热熔胶通过挤出机的热熔胶挤出头挤至第二无纺布的一侧边上,第一无纺布及具有热熔胶的第二无纺布继续传送至整合辊;
步骤四,整合辊将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收合在一起;
步骤五,收合后的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传输至压辊处,压辊对第一无纺布的一侧边及第二无纺布的一侧边进行施力压紧,并使得第一无纺布的一侧边及第二无纺布的一侧边紧密贴合;
步骤六,紧密贴合后的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继续传送至收料辊。从而可自动化、安全有效的完成大宽幅无纺布的加工。
优选地,可以将第一无纺布另一侧边的宽度设置成比第二无纺布的另一侧边宽。宽出的侧边宽度可优选为30~50cm。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大宽幅无纺布的自动化生产,且生产后的大宽幅无纺布结合紧密,在拉扯过程中不易产生破损撕坏,提高了生产效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人工涂胶粘合两层无纺布的效率低下的缺陷,也同时防止了现有技术中使用超声波对无纺布的侧边进行热封合而导致的边缘易损坏的状况发生。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大宽幅无纺布结合装置,包括进料辊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大宽幅无纺布由至少两条无纺布结合在一起;所述至少两条无纺布包括设置于所述进料辊组上进行分离传送的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其中,所述第一无纺布设置在所述第二无纺布的上方;
所述进料辊组的后方依次设置有整合辊、压辊组及收料辊;在所述进料辊组与所述整合辊之间还设置有热熔胶挤出机或塑料挤出机的挤出头,且所述挤出头设置于所述两条无纺布的相结合的侧边处,所述挤出头伸入到所述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之间的侧边处;
所述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经所述进料辊组传送并经过所述挤出头后,依次进入所述整合辊、所述压辊组及所述收料辊;所述挤出头将热胶挤至位于下方的第二无纺布的侧边上;所述整合辊将分离的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收合并继续传送至压辊组处;所述压辊组将所述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压合在一起,并传送至所述收料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宽幅无纺布结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辊组包括一进料辊及分离辊组,所述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叠合并设于所述进料辊上,经所述进料辊传送至所述分离辊组;所述分离辊组将所述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撑开分离并继续传送至整合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宽幅无纺布结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辊组包括上下设置的上分离辊和下分离辊,所述第一无纺布传送至所述上分离辊的上方,所述第二无纺布传送至所述下分离辊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宽幅无纺布结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辊组包括气动压辊机及设置于所述气动压辊机下方的压辊轴,所述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传送至所述压辊轴上,且所述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的相结合的侧边同时穿过所述压辊轴及所述气动压辊机之间;所述压辊机设置于所述压辊轴的一端的上方,且在所述第一无纺布和第二无纺布相结合的侧边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大宽幅无纺布结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无纺布为由A无纺布及B无纺布结合后的第一结合无纺布;所述第一结合无纺布由A无纺布的第一侧边与所述B无纺布的第一侧边进行结合;与所述A无纺布的第一侧边相对的是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与所述B无纺布的第一侧边相对的是B无纺布的第二侧边;所述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宽出所述B无纺布的第二侧边;
所述热熔胶挤出头设置在所述B无纺布的第二侧边的外部;
所述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宽出B无纺布的第二侧边的部分与所述第二无纺布的一侧边对应结合;
所述热熔胶挤出头将热熔胶挤至所述第二无纺布的一侧边上,经所述压辊组后,所述第一结合无纺布的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与所述第二无纺布的一侧边结合。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大宽幅无纺布结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无纺布为由A无纺布及B无纺布结合后的第一结合无纺布;所述第一结合无纺布由A无纺布的第一侧边与所述B无纺布的第一侧边进行结合;与所述A无纺布的第一侧边相对的是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与所述B无纺布的第一侧边相对的是B无纺布的第二侧边;且所述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宽出所述B无纺布的第二侧边;
所述热熔胶挤出头设置在所述B无纺布的第二侧边的外部;
所述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宽出B无纺布的第二侧边的部分与所述第一无纺布的一侧边对应结合;
所述热熔胶挤出头将热熔胶挤至所述第一结合无纺布的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宽出B无纺布的第二侧边的部分上;经所述压辊组后,所述第一结合无纺布的A无纺布的第二侧边与所述第一无纺布的一侧边结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宽幅无纺布结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辊组包括并列且前后设置的第一进料辊、第二进料辊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料辊、第二进料辊后方的第一分离辊组;
所述整合辊为第一整合辊,所述第一分离辊组设置于所述第一整合辊前方;所述第一进料辊和第二进料辊分别放置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并向后传送至第一分离辊组上,所述第一分离辊组将所述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撑开并输送至整合辊;
经所述第一进料辊和第二进料辊传送后,所述第一无纺布的一侧边与第二无纺布的一侧边相应对齐;
所述挤出头为第一挤出头,所述第一挤出头设置于所述第一分离辊组与所述第一整合辊之间,并伸入到第一无纺布的一侧边和第二无纺布的一侧边之间,所述挤出头将挤出胶挤到处于下方的所述第二无纺布的一侧边处;
所述压辊组为第一压辊组,所述第一无纺布的一侧边与带有挤出胶的所述第二无纺布的一侧边经所述整合辊收合并传送至第一压辊组压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大宽幅无纺布结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无纺布的另一侧边相对所述第一无纺布的另一侧边具有宽出部;
所述第一压辊组的后方还设置有第三进料辊,所述第三进料辊与所述第一和第二进料辊并列设置,且所述第三进料辊上设置有第三无纺布;所述第三无纺布的一侧边对应所述宽出部的一侧边;
所述第三进料辊的后方依次设置有第二分离辊组、第二整合辊及第二压合辊组;所述第一压辊组将压合后的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传送至所述第二分离辊组并使得所述宽出部的一侧边设置于所述第三无纺布的下方;所述第二分离辊组将所述宽出部及所述第三无纺布撑开并传送至第二整合辊;
所述第二分离辊组及第二整合辊之间设置有第二挤出头,所述第二挤出头伸入到所述第三无纺布的一侧边及所述宽出部的一侧边之间,所述第二挤出头将挤出胶挤在所述宽出部的一侧边上;
所述第三无纺布的一侧边与带有挤出胶的所述宽出部的一侧边经所述第二整合辊收合并传送至第二压辊组压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大宽幅无纺布结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无纺布的另一侧边宽出所述第一无纺布及第二无纺布的相结合的一侧边。
CN201921641872.0U 2019-07-30 2019-09-29 一种大宽幅无纺布结合装置 Active CN21180793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23415X 2019-07-30
CN201921223415 2019-07-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07931U true CN211807931U (zh) 2020-10-30

Family

ID=6919797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41872.0U Active CN211807931U (zh) 2019-07-30 2019-09-29 一种大宽幅无纺布结合装置
CN201910930186.3A Pending CN110696441A (zh) 2019-07-30 2019-09-29 一种大宽幅无纺布结合装置及其结合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30186.3A Pending CN110696441A (zh) 2019-07-30 2019-09-29 一种大宽幅无纺布结合装置及其结合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1180793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96441A (zh) * 2019-07-30 2020-01-17 青岛惠瑞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大宽幅无纺布结合装置及其结合方法
CN113263733A (zh) * 2021-06-03 2021-08-17 东莞市明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味环保潜水布料及其智能制备工艺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87572B2 (ja) * 1992-10-30 1997-03-05 株式会社日本製鋼所 網状不織布用フィルムのスリット形成方法及び装置
CN102431266A (zh) * 2010-09-29 2012-05-02 宁波荣溢化纤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制备聚乙烯纤维增强层压布的复合装置
CN205097651U (zh) * 2015-09-25 2016-03-23 佛山市南海必得福无纺布有限公司 一种高透湿复合材料生产机组系统
CN106346939B (zh) * 2016-08-31 2018-07-17 太仓市娄澄无纺制品有限公司 无纺布复合装置
CN206457606U (zh) * 2017-01-11 2017-09-01 广东恒通无纺布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生产双层无纺布的成型机
CN107866960B (zh) * 2017-09-19 2023-10-27 江苏和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扩大宽幅的低温热熔胶膜生产设备
CN211807931U (zh) * 2019-07-30 2020-10-30 青岛惠瑞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大宽幅无纺布结合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96441A (zh) * 2019-07-30 2020-01-17 青岛惠瑞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大宽幅无纺布结合装置及其结合方法
CN113263733A (zh) * 2021-06-03 2021-08-17 东莞市明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味环保潜水布料及其智能制备工艺
CN113263733B (zh) * 2021-06-03 2021-12-21 东莞市明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味环保潜水布料及其智能制备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96441A (zh) 2020-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807931U (zh) 一种大宽幅无纺布结合装置
AU2017203044B2 (en) A wrapping materia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for baled harvested agricultural materials
CN101537237B (zh) 具有弹性不织布耳带的口罩的制造方法
CN106427164B (zh) 一种瓦楞复合板和蜂窝复合板复合生产线及其复合生产工艺
CN202098565U (zh) 一种立式电子元件自动编带机
CN105538870A (zh) 一种铝蜂窝复合板连续自动生产线和连续生产工艺
CN205386974U (zh) 一种铝蜂窝复合板连续自动生产线
CN206520294U (zh) 一种瓦楞复合板和蜂窝复合板复合生产线
CN202541880U (zh) 一种复合输送系统
KR101598443B1 (ko) 자동차용 시트 커버와 그 제조 방법 및 장치
CN105329498B (zh) 一种自动下料的包装袋连续性加工设备
CN215243251U (zh) 一种新型拉链袋制袋机用烧边机
KR102029345B1 (ko) 엠보싱 부직포 재질의 티백 자동 제조장치
CN217239528U (zh) 制袋装置和具有其的叠片设备
CN108127726A (zh) 一种vhb胶镂空排废装置及排废方法
CN205233652U (zh) 贴布机
CN209305115U (zh) 带边料排废的贴合机
CN211710071U (zh) 模切装置
DE112019004484B4 (de) Luftfiltermedienherstellungsverfahren und Werkzeug dafür sowie System zum Ausbilden einer Geometrie in einer Filtermedienbahn.
KR0121066Y1 (ko) 섬유 폐기물을 이용한 판재의 제조장치
JPH08215527A (ja) フィルタ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2001527473A (ja) 吸収パッド
CN214324264U (zh) 超宽输送带成型线
CN203780925U (zh) 一种超声波储物盒
CN117982292B (zh) 一种尿垫自动生产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