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65298U - 一种汽车内饰柔性面板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内饰柔性面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65298U
CN211765298U CN202020048332.8U CN202020048332U CN211765298U CN 211765298 U CN211765298 U CN 211765298U CN 202020048332 U CN202020048332 U CN 202020048332U CN 211765298 U CN211765298 U CN 2117652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upper body
movable plate
connecting rod
panel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04833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正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uilian Automotive Electronics Wuh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uilian Automotive Electronics Wuh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uilian Automotive Electronics Wuhu Co ltd filed Critical Ruilian Automotive Electronics Wuh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04833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652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652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652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内饰柔性面板结构,属于内饰用柔性层领域,包括由若干根一一并列设置的条板构成的支撑骨架及贴附在支撑骨架上表面上的柔性层,每根所述条板对应支撑骨架两侧的端部均固定有呈圆柱形的第三导向筋,所述支撑骨架的两侧均设有一块导向支架,两块所述导向支架的相向面上均开设有用于容纳相应侧第三导向筋并供其移动的第一导向槽,所述导向支架上开设有用于固定安装的装配孔;所述柔性层由PC或其类似的柔性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具有较好的可移动性,可适应于显示模组的滑动,配合显示模组的滑动,可实现对功能性部件的隐藏式设置,且不阻碍它们的使用,从而可解决“一体化表面”与功能性部件之间的矛盾。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内饰柔性面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饰用柔性层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汽车内饰柔性面板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向智能化的发展,内饰的“智能”表面化设计的运用也越来越多。为了营造内饰的科技感,内饰中显示屏的尺寸和数量越来越多如,多联屏、IML触控面板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这些元素的应用,多是为了营造整体趋于“一体化表面”的效果。但是传统的空调出风口、储物盒、组合按钮等功能性部件的设计,极大的影响到内饰的“一体化表面”的效果。为了解决“一体化表面”与功能性部件之间的矛盾,一个比较好的方案是将功能性部件隐藏式设置在汽车中控支架内部,其为了实现功能性部件的正常使用,需要位于汽车中控支架表面上的显示模组是可滑动的,显示模组的滑动较易实现,但现有的汽车内饰柔性面板结构不能适应于显示模组的滑动。
实用新型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内饰柔性面板结构,其具有较好的可移动性,可适应于显示模组的滑动,配合显示模组的滑动,可实现对功能性部件的隐藏式设置,且不阻碍它们的使用,从而可解决“一体化表面”与功能性部件之间的矛盾。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内饰柔性面板结构,包括由若干根一一并列设置的条板构成的支撑骨架及贴附在支撑骨架上表面上的柔性层,每根所述条板对应支撑骨架两侧的端部均固定有呈圆柱形的第三导向筋,所述支撑骨架的两侧均设有一块导向支架,两块所述导向支架的相向面上均开设有用于容纳相应侧第三导向筋并供其移动的第一导向槽,所述导向支架上开设有用于固定安装的装配孔;所述柔性层由PC或其类似的柔性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汽车内饰柔性面板结构安装在一对汽车中控支架之间,所述导向支架上的装配孔内穿设有连接到相应汽车中控支架上的螺栓,所述支撑骨架的一端铰接有活动板,所述支撑骨架连接活动板的一侧水平设置,且支撑骨架背向活动板的一侧成型为弧形形态,所述活动板背向支撑骨架的一端连接有用来安装显示模组的上体,且上体的下边缘与活动板的上边缘铰接,所述柔性层延长至覆盖活动板并与显示模组连接;所述上体的下方滑动连接有本体,所述本体上开设有用于固定安装的装配孔,所述上体和本体均由活动板所在侧向其相对侧渐高式倾斜设置,且所述上体能沿本体上下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上安装有驱动上体滑动的电控驱动机构,所述电控驱动机构包括正反转电机、通过一组啮合齿轮组件与正反转电机传动连接的转动轴以及两个分别套装在转动轴两端的转动齿轮,所述上体朝向本体的一侧面的两侧均固定有与相应侧转动齿轮啮合的齿条,且所述齿条的长度方向平行于上体的移动方向,所述正反转电机固定在本体背向上体的一侧,且正反转电机外侧设有固定在本体上的正反转电机盖板,所述转动轴可转动式安装在本体背向上体的一侧,且转动轴的两端均通过轴承与本体连接。启动正反转电机,可通过啮合齿轮组件带动转动轴和转动齿轮转动,齿条在转动齿轮的带动下可带动上体沿齿条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能实现对上体的有效驱动。
进一步地,所述上体朝向本体的一侧面上固定有行程开关挡块,所述本体上安装有两个分别位于行程开关挡块两相对侧并与行程开关挡块对齐的行程开关,且两个所述行程开关分别控制正反转电机两个方向驱动的终止。在上体的移动过程中,一旦行程开关挡块接近或碰到相应的行程开关,即停止驱动正反转电机,控制上体停止移动,从而可实现对上体移动过程的及时止停,便于限定上体的移动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啮合齿轮组件包括一个固定套装在正反转电机输出轴上的小齿轮和一个可转动式套装在转动轴上的大齿轮,且所述大齿轮与转动轴之间设有扭矩保护机构。通过小齿轮向大齿轮传动,可达到减速的目的,符合应用需求;扭矩保护机构可对正反转电机和传动部件等起到过载保护作用。
进一步地,每根所述条板背向柔性层的一侧面均固定有小骨架。小骨架可提升支撑骨架的强度,从而能更好的支撑柔性层。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骨架与活动板之间的铰接处设有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包括与支撑骨架铰接的下连杆和与活动板铰接的上连杆,所述下连杆平行于支撑骨架的宽度方向,所述上连杆与下连杆平行,且下连杆和上连杆共同安装在一块连接套板内;所述上体与活动板的连接处分别对应设有相适配的弹性支撑母件和弹性支撑子件,且所述弹性支撑子件呈弧形。支撑骨架可相对于下连杆转动,活动板可相对于上连杆转动,且上连杆和下连杆可通过连接套板分别绕彼此转动,从而可实现支撑骨架与活动板之间较为灵活的铰接,促进活动板和支撑骨架的移动;弹性支撑母件和弹性支撑子件可在实现活动板与滑动板之间的转动连接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形变能力,满足设计需求。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骨架连接活动板的一端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对应支撑骨架两侧的两端均设有第二导向板,所述第二导向板背向条板的一端开设有供下连杆铰接的圆孔,两块所述导向支架的相向面上开设有供第二导向板移动的第二导向槽,且所述第二导向槽位于第一导向槽的内侧,所述连接板上开设有与导向支架上位于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之间部分相适配的第三导向槽。连接板的设置可便利于支撑骨架与活动板的连接,而第二导向槽的设置可实现对连接板的支撑和移动导向,第三导向槽的设置可提升连接板与导向支板之间的适配性。
进一步地,所述上体的两侧均固定有平行于其移动方向的第一导向筋,且所述本体的两侧均设有供相应侧第一导向筋滑动的第四导向槽,所述上体的上端固定有始终位于本体上方的限位凸台,所述本体的下端固定有始终位于上体下方的限位凸台。上体和本体之间的两侧通过第一导向筋和第四导向槽的配合作用可较为稳定实现上体和本体之间的滑动连接,限位凸台的设置可在上体下移的过程中进行终点限位。
进一步地,所述上体朝向本体的一侧面的中部固定有平行于第一导向筋的第二导向筋,且所述本体上开设有供第二导向筋滑动的第五导向槽。第二导向筋和第五导向槽可进一步对上体的滑动进行导向和限位。
3.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包括由若干根一一并列设置的条板构成的支撑骨架及贴附在支撑骨架上表面上的柔性层,支撑骨架的两侧均设有一块导向支架,两块导向支架上均开设有用于供支撑骨架相应端部移动的第一导向槽,导向支架上开设有用于固定安装的装配孔。支撑骨架的结构设置使得支撑骨架具有较好的形变能力,通过第一导向槽可限定支撑骨架的形态和移动路径,支撑骨架能带动柔性层进行可控的移动,使得汽车内饰柔性面板结构具有较好的可移动性。应用时,将导向支架固定安装在汽车中控支架上,并使柔性层位于汽车中控支架的表面上,支撑骨架的一端铰接有活动板,活动板背向支撑骨架的一端连接有用来安装显示模组的上体,且上体的下边缘与活动板的上边缘铰接,柔性层延长至覆盖活动板并与显示模组连接,上体的下方滑动连接有本体;可在汽车中控支架内设置位于本体上方的空调出风口组件、储物盒组件等功能性部件,上体的外侧面上安装显示模组,并使初始状态下的上体向上移动到位并刚好遮挡于功能性部件的外侧,实现对功能性部件的隐藏式设置,达到“一体化表面”的效果,且有利于防护相关部件;通过驱动机构带动上体向下移动,便可显露出功能性部件以便使用。则本实用新型具有较好的可移动性,可适应于显示模组的滑动,配合显示模组的滑动,可实现对功能性部件的隐藏式设置,且不阻碍它们的使用,从而可解决“一体化表面”与功能性部件之间的矛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沿竖直中心面(对应空间坐标X轴-Z轴向所在的平面)剖开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支撑骨架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配合显示模组38的相关结构沿竖直中心面(对应空间坐标X轴-Z轴向所在的平面)剖开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柔性层2、支撑骨架1、活动板3及相应连接结构的爆炸图;
图5为上体4和本体5所在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上体4和本体5所在部分的结构爆炸图;
图7为图6中驱动机构的结构爆炸图。
附图标记:1、支撑骨架;2、柔性层;3、活动板;4、上体;5、本体;6、装配孔;7、汽车中控支架;8、连杆组件;9、导向支架;10、第一导向槽;11、连接板;12、条板;13、第三导向筋;14、小骨架; 15、第三导向槽;16、第二导向板;17、弹性支撑子件;18、弹性支撑母件;19、第四导向槽;20、限位凸台;21、第一导向筋;22、第二导向筋;23、行程开关挡块;24、齿条;25、第五导向槽;26、传动套筒;27、转动齿轮;28、大齿轮;29、弹簧;30、固定环体;31、转动轴;32、行程开关;33、正反转电机盖板;34、正反转电机;35、小齿轮;36、移动套筒;37、第二导向槽;38、显示模组;81、上连杆;82、连接套板;83、下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
如图1及图2所示的一种汽车内饰柔性面板结构,包括由若干根一一并列设置的条板12构成的支撑骨架1及贴附在支撑骨架1上表面上的柔性层2,如图4所示,每根所述条板12对应支撑骨架1两侧的端部均固定有呈圆柱形的第三导向筋13,所述支撑骨架1的两侧均设有一块导向支架9,两块所述导向支架9的相向面上均开设有用于容纳相应侧第三导向筋13并供其移动的第一导向槽10,呈圆柱形的第三导向筋13与第一导向槽10之间为线接触,较比于条板12 与第一导向槽10的面接触,第三导向筋13可更为顺利的在第一导向槽10内移动,从而可促进支撑骨架1的移动顺畅性;所述导向支架 9上开设有用于固定安装的装配孔6,所述柔性层2由PC材料制成。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汽车内饰柔性面板结构安装在一对汽车中控支架7之间,所述导向支架9上的装配孔6内穿设有连接到相应汽车中控支架7上的螺栓,所述支撑骨架1的一端铰接有活动板3,所述支撑骨架1连接活动板3的一侧水平设置,且支撑骨架1背向活动板3的一侧成型为弧形形态,所述活动板3背向支撑骨架1的一端连接有用来安装显示模组38的上体4,且上体4的下边缘与活动板3的上边缘铰接,所述柔性层2延长至覆盖活动板3并与显示模组38连接;如图3及图5所示,所述上体4的下方滑动连接有本体5,所述本体5上开设有用于固定安装的装配孔6,所述上体4和本体5均由活动板3所在侧向其相对侧渐高式倾斜设置,且所述上体 4能沿本体5上下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本体5上安装有驱动上体4滑动的电控驱动机构,如图6及图7所示,所述电控驱动机构包括正反转电机34、通过一组啮合齿轮组件与正反转电机34传动连接的转动轴31以及两个分别套装在转动轴31两端的转动齿轮27,所述上体4朝向本体5的一侧面的两侧均固定有与相应侧转动齿轮27啮合的齿条24,且所述齿条24的长度方向平行于上体4的移动方向,所述正反转电机34 固定在本体5背向上体4的一侧,且正反转电机34外侧设有固定在本体5上的正反转电机盖板33,所述转动轴31可转动式安装在本体 5背向上体4的一侧,且转动轴31的两端均通过轴承26与本体5连接。启动正反转电机34,可通过啮合齿轮组件带动转动轴31和转动齿轮27转动,齿条24在转动齿轮27的带动下可带动上体4沿齿条 24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能实现对上体4的有效驱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及图7所示,所述上体4朝向本体5的一侧面上固定有行程开关挡块23,所述本体5上安装有两个分别位于行程开关挡块23两相对侧并与行程开关挡块23对齐的行程开关 32,且两个所述行程开关32分别控制正反转电机34两个方向驱动的终止。在上体4的移动过程中,一旦行程开关挡块23接近或碰到相应的行程开关32,即停止驱动正反转电机34,控制上体4停止移动,从而可实现对上体4移动过程的及时止停,便于限定上体4的移动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啮合齿轮组件包括一个固定套装在正反转电机34输出轴上的小齿轮35和一个可转动式套装在转动轴31上的大齿轮28,且所述大齿轮28与转动轴31之间设有扭矩保护机构。通过小齿轮35向大齿轮28传动,可达到减速的目的,符合应用需求;扭矩保护机构可对正反转电机34和传动部件等起到过载保护作用。扭矩保护机构为现有技术,所述扭矩保护机构包括可转动式套装在转动轴31上的移动套筒36、连接于移动套筒36一端的弹簧29、连接于弹簧29另一端并固定套装在转动轴31上的固定环体 30以及与移动套筒36背向弹簧29一端卡接并通过键连接的方式套装在转动轴31上的传动套筒26,所述主动轴31的两端均套装有传动套筒26,且相应侧的转动齿轮27固定套装在相应的传动套筒26 上,所述移动套筒36与其中一个传动套筒26卡接,该传动套筒26 和移动套筒36的卡接端分别对应沿其周侧等间距设有相互卡合的卡槽和卡块,且所述卡槽和卡块的侧壁均为斜面,所述大齿轮28固定套装在移动套筒36上。扭矩保护机构的具体作用原理为:初始状态下,弹簧29推挤移动套筒36,使之与相应侧的传动套筒26卡合,启动正反转电机34后,小齿轮35带动大齿轮28转动,移动套筒36 随之转动,并带动其所卡合的传动套筒26转动,再通过键连接部件带动转动轴31转动,并带动另一个传动套筒26转动,两个转动齿轮27随相应侧传动套筒26的转动的转动,成功驱动齿条24移动;当过载时,与移动套筒36卡合的传动套筒26给移动套筒36一个反作用力,配合两者之间卡合处斜面的作用,推动移动套筒36向固定环体30所在侧移动,弹簧29被压缩,此时,大齿轮28可能脱离小齿轮35而停止转动,转动轴31停转;大齿轮28也可能未脱离小齿轮 35而持续转动,移动套筒36绕转动轴31转动,但由于传动套筒26 不再与移动套筒36卡合而不被带动转动,转动轴31也不转,从而有效发挥过载保护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每根所述条板12背向柔性层2的一侧面均固定有小骨架14。小骨架14可提升支撑骨架1的强度,从而能更好的支撑柔性层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支撑骨架1与活动板3 之间的铰接处设有连杆组件8,所述连杆组件8包括与支撑骨架1铰接的下连杆83和与活动板3铰接的上连杆81,所述下连杆83平行于支撑骨架1的宽度方向,所述上连杆81与下连杆83平行,且下连杆83和上连杆81共同安装在一块连接套板82内;如图4及图5所示,所述上体4与活动板3的连接处分别对应设有相适配的弹性支撑母件18和弹性支撑子件17,且所述弹性支撑子件17呈弧形。支撑骨架1可相对于下连杆83转动,活动板3可相对于上连杆81转动,且上连杆81和下连杆83可通过连接套板82分别绕彼此转动,从而可实现支撑骨架1与活动板3之间较为灵活的铰接,促进活动板3和支撑骨架1的移动;弹性支撑母件18和弹性支撑子件17可在实现活动板3与滑动板4之间的转动连接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形变能力,满足设计需求。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4所示,所述支撑骨架1连接活动板 3的一端设有连接板11,所述连接板11对应支撑骨架1两侧的两端均设有第二导向板16,所述第二导向板16背向条板12的一端开设有供下连杆83铰接的圆孔,两块所述导向支架9的相向面上开设有供第二导向板16移动的第二导向槽37,且所述第二导向槽37位于第一导向槽10的内侧,所述连接板11上开设有与导向支架9上位于第一导向槽10和第二导向槽37之间部分相适配的第三导向槽15。连接板11的设置可便利于支撑骨架1与活动板3的连接,而第二导向槽37的设置可实现对连接板11的支撑和移动导向,第三导向槽 15的设置可提升连接板11与导向支板9之间的适配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及图6所示,所述上体4的两侧均固定有平行于其移动方向的第一导向筋21,且所述本体5的两侧均设有供相应侧第一导向筋21滑动的第四导向槽19,所述上体4的上端固定有始终位于本体5上方的限位凸台20,所述本体5的下端固定有始终位于上体4下方的限位凸台20。上体4和本体5之间的两侧通过第一导向筋21和第四导向槽19的配合作用可较为稳定实现上体4和本体5之间的滑动连接,限位凸台20的设置可在上体4下移的过程中进行终点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上体4朝向本体5的一侧面的中部固定有平行于第一导向筋21的第二导向筋22,且所述本体5 上开设有供第二导向筋22滑动的第五导向槽25。第二导向筋22和第五导向槽25可进一步对上体4的滑动进行导向和限位。
上述汽车内饰柔性面板结构的具体应用过程为:
将本结构安装在汽车中控支架7上,利用螺栓穿过导向支架9和本体5上的装配孔6与汽车中控支架7固定连接,并使柔性层2位于汽车中控支架7的表面上,可在汽车中控支架7内设置位于本体5上方的空调出风口组件、储物盒组件等功能性部件,上体4的外侧面上安装显示模组(如空调控制面板、导航显示屏等),并使初始状态下的上体4向上移动到位并刚好遮挡于功能性部件的外侧,实现对功能性部件的隐藏式设置,达到“一体化表面”的效果,且有利于防护相关部件;在上体4的上移过程中,拉动活动板3绕其与支撑骨架1的铰接端向上转动,同时拉动支撑骨架1向上体4所在侧移动,条板 12的两侧沿相应侧第一导向槽10移动,因为支撑骨架1背向活动板 3的一侧成型为弧形形态,使得即使支撑骨架1向上体4所在侧移动也能保持本结构的上端面始终有柔性层2遮挡。
当要使用功能性部件时,通过驱动机构带动上体4沿本体5向下移动,便可显露出空调出风口组件、储物盒组件等功能性部件以便使用。在上体4的下移过程中,推动活动板3绕其与支撑骨架1的铰接端向下转动,同时推动支撑骨架1向背向上体4一侧移动,条板12的两侧沿相应侧第一导向槽10移动,因为支撑骨架1连接活动板3 的一侧水平设置,支撑骨架1背向活动板3的一侧成型为弧形形态,便于支撑骨架1和相应柔性层2的收纳,还能使得活动板3最终处于水平状态,可临时放置水杯等部件,提供置物平台。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实用新型具有较好的可移动性,可适应于显示模组的滑动,配合显示模组的滑动,可实现对功能性部件的隐藏式设置,且不阻碍它们的使用,从而可解决“一体化表面”与功能性部件之间的矛盾。
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内饰柔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若干根一一并列设置的条板(12)构成的支撑骨架(1)及贴附在支撑骨架(1)上表面上的柔性层(2),每根所述条板(12)对应支撑骨架(1)两侧的端部均固定有呈圆柱形的第三导向筋(13),所述支撑骨架(1)的两侧均设有一块导向支架(9),两块所述导向支架(9)的相向面上均开设有用于容纳相应侧第三导向筋(13)并供其移动的第一导向槽(10),所述导向支架(9)上开设有用于固定安装的装配孔(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内饰柔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内饰柔性面板结构安装在一对汽车中控支架(7)之间,所述导向支架(9)上的装配孔(6)内穿设有连接到相应汽车中控支架(7)上的螺栓,所述支撑骨架(1)的一端铰接有活动板(3),所述支撑骨架(1)连接活动板(3)的一侧水平设置,且支撑骨架(1)背向活动板(3)的一侧成型为弧形形态,所述活动板(3)背向支撑骨架(1)的一端连接有用来安装显示模组(38)的上体(4),且上体(4)的下边缘与活动板(3)的上边缘铰接,所述柔性层(2)延长至覆盖活动板(3)并与显示模组(38)连接;所述上体(4)的下方滑动连接有本体(5),所述本体(5)上开设有用于固定安装的装配孔(6),所述上体(4)和本体(5)均由活动板(3)所在侧向其相对侧渐高式倾斜设置,且所述上体(4)能沿本体(5)上下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内饰柔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5)上安装有驱动上体(4)滑动的电控驱动机构,所述电控驱动机构包括正反转电机(34)、通过一组啮合齿轮组件与正反转电机(34)传动连接的转动轴(31)以及两个分别套装在转动轴(31)两端的转动齿轮(27),所述上体(4)朝向本体(5)的一侧面的两侧均固定有与相应侧转动齿轮(27)啮合的齿条(24),且所述齿条(24)的长度方向平行于上体(4)的移动方向,所述正反转电机(34)固定在本体(5)背向上体(4)的一侧,且正反转电机(34)外侧设有固定在本体(5)上的正反转电机盖板(33),所述转动轴(31)可转动式安装在本体(5)背向上体(4)的一侧,且转动轴(31)的两端均通过轴承(26)与本体(5)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内饰柔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体(4)朝向本体(5)的一侧面上固定有行程开关挡块(23),所述本体(5)上安装有两个分别位于行程开关挡块(23)两相对侧并与行程开关挡块(23)对齐的行程开关(32),且两个所述行程开关(32)分别控制正反转电机(34)两个方向驱动的终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汽车内饰柔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啮合齿轮组件包括一个固定套装在正反转电机(34)输出轴上的小齿轮(35)和一个可转动式套装在转动轴(31)上的大齿轮(28),且所述大齿轮(28)与转动轴(31)之间设有扭矩保护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内饰柔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层(2)由PC柔性材料制成,每根所述条板(12)背向柔性层(2)的一侧面均固定有小骨架(14)。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内饰柔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骨架(1)与活动板(3)之间的铰接处设有连杆组件(8),所述连杆组件(8)包括与支撑骨架(1)铰接的下连杆(83)和与活动板(3)铰接的上连杆(81),所述下连杆(83)平行于支撑骨架(1)的宽度方向,所述上连杆(81)与下连杆(83)平行,且下连杆(83)和上连杆(81)共同安装在一块连接套板(82)内;所述上体(4)与活动板(3)的连接处分别对应设有相适配的弹性支撑母件(18)和弹性支撑子件(17),且所述弹性支撑子件(17)呈弧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汽车内饰柔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骨架(1)连接活动板(3)的一端设有连接板(11),所述连接板(11)对应支撑骨架(1)两侧的两端均设有第二导向板(16),所述第二导向板(16)背向条板(12)的一端开设有供下连杆(83)铰接的圆孔,两块所述导向支架(9)的相向面上开设有供第二导向板(16)移动的第二导向槽(37),且所述第二导向槽(37)位于第一导向槽(10)的内侧,所述连接板(11)上开设有与导向支架(9)上位于第一导向槽(10)和第二导向槽(37)之间部分相适配的第三导向槽(15)。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内饰柔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体(4)的两侧均固定有平行于其移动方向的第一导向筋(21),且所述本体(5)的两侧均设有供相应侧第一导向筋(21)滑动的第四导向槽(19),所述上体(4)的上端固定有始终位于本体(5)上方的限位凸台(20),所述本体(5)的下端固定有始终位于上体(4)下方的限位凸台(2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汽车内饰柔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体(4)朝向本体(5)的一侧面的中部固定有平行于第一导向筋(21)的第二导向筋(22),且所述本体(5)上开设有供第二导向筋(22)滑动的第五导向槽(25)。
CN202020048332.8U 2020-01-10 2020-01-10 一种汽车内饰柔性面板结构 Active CN2117652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48332.8U CN211765298U (zh) 2020-01-10 2020-01-10 一种汽车内饰柔性面板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48332.8U CN211765298U (zh) 2020-01-10 2020-01-10 一种汽车内饰柔性面板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65298U true CN211765298U (zh) 2020-10-27

Family

ID=72889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048332.8U Active CN211765298U (zh) 2020-01-10 2020-01-10 一种汽车内饰柔性面板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6529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70518A (zh) * 2021-06-02 2021-10-01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支撑件、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6538188A (zh) * 2023-04-14 2023-08-04 东莞市伟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内折柔性屏铰链结构及其静音组件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70518A (zh) * 2021-06-02 2021-10-01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支撑件、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6538188A (zh) * 2023-04-14 2023-08-04 东莞市伟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内折柔性屏铰链结构及其静音组件
CN116538188B (zh) * 2023-04-14 2024-01-26 东莞市伟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内折柔性屏铰链结构及其静音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765298U (zh) 一种汽车内饰柔性面板结构
CN101346257B (zh) 用于安装到汽车内的设备支架
CN105270490A (zh) 用于电动车辆的充电端口的门组件
CN205273241U (zh) 一种车载电动小桌板
US20060125280A1 (en) Convertible roof comprising locking elements, and vehicle equiped with same
CN205220305U (zh) 遮阳板和车辆
US4491360A (en) Concealed visor
CN108944967B (zh) 滑动翻转门、操作台和列车
CN111600981A (zh) 一种齿轮齿条联动式夹持机构及手机支架
CN113147804B (zh) 自动升降无人驾驶司机操纵台
CN211084240U (zh) 一种空调用出风装置及包含其的空调
CN201192978Y (zh) 一种车用天窗护板结构
CN207656343U (zh) 直排式刀库及其防护门结构
CN213501815U (zh) 一种用于新能源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安装结构
CN214190143U (zh) 一种摄像吊舱
CN210191369U (zh) 车载升降装置及汽车
CN212615764U (zh) 一种绿色建筑施工用的连接装置
CN211075484U (zh) 一种车门启闭总成
CN215154338U (zh) 一种车载多自由度旋转屏幕
CN208306424U (zh) 一种前后翻转解锁的汽车中控台扶手
CN210888528U (zh) 一种防风防雨自动关闭窗户装置
CN219769761U (zh) 一种集成桌板的杂物箱及汽车
CN109708291B (zh) 空调器
CN109367455B (zh) 车用翻折式小桌板机构
CN219969815U (zh) 双开式充电门结构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