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10466U - 多芯笔具 - Google Patents

多芯笔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10466U
CN211710466U CN202020179771.2U CN202020179771U CN211710466U CN 211710466 U CN211710466 U CN 211710466U CN 202020179771 U CN202020179771 U CN 202020179771U CN 211710466 U CN211710466 U CN 2117104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n
wall portion
state
rear end
operat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7977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猪饲智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ilo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Pilo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ilot Corp filed Critical Pilot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104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104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Pencils And Projecting And Retracting Systems Therefor, And Multi-System Writing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芯笔具,能够可靠地获得操作体和轴筒内面的卡定壁部之间的稳定的卡定状态并能够可靠地获得稳定的笔尖凸出状态。在多芯笔具中,在与各个笔体的后端相连接的操作体形成有冲挡壁部,在轴筒形成有能够在前后方向上与冲挡壁部抵接的限制壁部,通过冲挡壁部和限制壁部在前后方向上的抵接,限制笔尖凸出操作时操作体向前方移动。

Description

多芯笔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芯笔具。具体地,涉及这样一种多芯笔具,将多个笔体收纳在轴筒中,通过使连接至各个笔体的操作体向前方滑动,选择性地使各个笔体的笔尖进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这样一种多芯笔具,将多个笔体在前后方向上可移动地收纳在轴筒中,由弹压体对各个笔体向后施力,在各个笔体的后端连接有操作体,在轴筒的侧壁沿径向贯通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窗孔,使各个操作体从各个窗孔向径向外侧凸出,使一个操作体沿着窗孔向前方滑动,从而使连接至其一个操作体的笔体的笔尖从轴筒的前端孔凸出,使先前处于凸出状态的另一笔体的笔尖进入(缩回)轴筒中,在笔尖凸出状态下,操作体被卡定到轴筒的内壁的卡定壁部(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36536号公报
在以往的多芯笔具中,当猛地使连接到笔尖进入状态下的笔体的后端的操作体向前方滑动时,可能无法获得操作体和轴筒内面的卡定壁部之间的可靠的卡定状态,无法实现笔尖凸出状态。另外,在不小心接触到与笔尖凸出状态下的笔体的后端相连接的操作体的情况下,担心操作体和轴筒内面的卡定壁部之间的卡定状态被解除,成为笔尖进入状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用于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点,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获得操作体和轴筒内面的卡定壁部之间的稳定的卡定状态并能够可靠地获得稳定的笔尖凸出状态的多芯笔具。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前”意指笔尖侧,“后”意指其相反侧。
本申请的第一种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芯笔具,在轴筒中以向前后方向能够移动的方式收纳有多个笔体,弹压体对各个所述笔体向后方施力,在各个所述笔体的后端连接有操作体,在所述轴筒的侧壁径向贯通设置有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窗孔,使各个所述操作体从各个所述窗孔向径向外侧凸出,通过使一个操作体沿窗孔向前方滑动,使与所述一个操作体连接的笔体的笔尖从所述轴筒的前端孔凸出,并且使先前处于凸出状态的其它笔体的笔尖进入所述轴筒中,与处于笔尖凸出状态的所述笔体的后端相连接的所述操作体卡定到所述轴筒的内面的卡定壁部,其中,在与各个所述笔体的后端相连接的操作体形成有冲挡壁部,在所述轴筒形成有能够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冲挡壁部抵接的限制壁部,通过所述冲挡壁部和所述限制壁部在前后方向上的抵接,限制笔尖凸出操作时所述操作体向前方移动。
在所述第一实用新型的多芯笔具中,在连接于所述各个笔体的后端的操作体形成有冲挡壁部,在所述轴筒形成有能够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冲挡壁部抵接的限制壁部,通过由所述冲挡壁部和所述限制壁部在前后方向上的抵接而限制笔尖凸出操作时(进行了笔尖凸出操作时)的所述操作体的向前方移动,由此可靠地获得操作体和轴筒的内面的卡定壁部之间的稳定的卡定状态,可靠地获得稳定的笔尖凸出状态。其结果,即使猛地将操作体向前方滑动,也获得操作体和轴筒的内面的卡定壁部之间的可靠的卡定状态,能够可靠地实现笔尖凸出状态,另外,即使不小心触碰到处于笔尖凸出状态的操作体,也不解除操作体与轴筒内面的卡定壁部之间的卡定状态,能够维持笔尖凸出状态。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笔尖凸出操作意指向前方滑动操作与笔尖进入状态的笔体的后端相连接的操作体而从笔尖进入状态成为笔尖凸出状态。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用新型,在所述第一实用新型的多芯笔具中,所述冲挡壁部一体地形成在各个所述操作体的外面,所述限制壁部一体地形成在所述轴筒的各个窗孔的内面。
通过上述构造,所述第二实用新型的多芯笔具减小冲挡壁部和限制壁部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偏差,能够更进一步获得冲挡壁部和限制壁部之间无偏差的可靠的接触状态。
根据本申请的第三实用新型,在所述第二实用新型的多芯笔具中,所述冲挡壁部由凸曲面形成,所述限制壁部由凹曲面形成,所述凸曲面的曲率半径设定为小于所述凹曲面的曲率半径。
通过上述构造,所述第三实用新型的多芯笔具在进行笔尖凸出操作时,凸曲面的顶点和凹曲面的顶点抵接,获得在周向上没有游隙的、冲挡壁部和限制壁部之间的稳定的抵接状态。
根据本申请的第四实用新型,在所述第二实用新型的多芯笔具中,所述操作体包括:操作部,从所述轴筒的窗孔向径向外侧凸出;以及解除凸起,在所述轴筒的内部向径向内侧凸出,并且将与先前处于笔尖凸出状态的其它笔体的后端相连接的操作体向径向外侧按压而使其位移,所述冲挡壁部相比解除凸起的前端位于前方。
通过上述构造,在所述第四实用新型的多芯笔具中,与笔尖凸出状态下的笔体的后端相连接的操作体所具有的解除凸起的前端不会位于比窗孔的内面的限制壁部靠前方处,因此能够避免笔尖凸出状态下的笔体的后端的操作体所具有的解除凸起与处于笔尖进入状态的其它笔体的操作体或处于笔尖进入状态的其它笔体的弹压体接触,从而避免对笔体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成为障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解除凸起只要是将与处于笔尖凸出状态的其它笔体的后端相连接的操作体向径向外侧按压位移的即可,例如可列举:与处于笔尖进入状态的笔体的后端相连接的操作体的解除凸起和与处于笔尖凸出状态的其它笔体的后端相连接的操作体相接触而将该笔体的操作体向径向外侧按压位移的类型;或者,在与处于笔尖进入状态的笔体的后端相连接的操作体的解除凸起和与处于笔尖凸出状态的其它笔体的后端相连接的操作体之间配置能够径向位移的可动部,借助该可动部将与处于笔尖凸出状态的其它笔体的后端相连接的操作体向径向外侧按压位移的类型。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解除凸起的前端是指解除凸起的最前端。
根据本申请的第五实用新型,在第一至第四实用新型的多芯笔具中,在与笔尖凸出状态的笔体的后端相连接的所述操作体卡定于所述卡定壁部的状态下所述操作体能够向前方移动,从与笔尖凸出状态的笔体的后端相连接的所述操作体卡定于所述卡定壁部的状态至笔尖凸出状态的所述操作体的冲挡壁部和所述轴筒的限制壁部抵接为止的所述操作体向前方的可移动量设置在0.1mm~2.0mm的范围内。
通过上述构造,所述第五实用新型的多芯笔具获得操作体和卡定壁之间的稳定的卡定和顺畅的卡定解除。如果所述可移动量小于0.1mm,则可能无法获得操作体和卡定壁部之间的顺畅的卡定解除,另一方面,如果所述可移动量大于2.0mm,则可能无法获得操作体和卡定壁部之间的稳定的卡定状态。所述可移动量优选在0.5mm~1.8mm的范围内,由此更进一步可靠地获得操作体和卡定壁部之间的稳定的卡定和顺畅的卡定解除。
根据本申请的第六实用新型,在所述第五实用新型的多芯笔具中,从笔尖凸出状态的笔体的后端的操作体卡定于所述轴筒的卡定壁部的状态至该卡定的状态被解除为止,笔尖凸出状态的笔体的后端的操作体能够向前方移动,所述笔尖凸出状态的笔体的后端的操作体在从卡定于所述轴筒的卡定壁部的状态至该卡定的状态被解除为止的前方移动量(即解除行程)设定为比所述可移动量小。
通过上述构造,所述第六实用新型的多芯笔具能够可靠地解除操作体和卡定壁部之间的卡定状态。
根据本申请的第七实用新型,在所述第六实用新型的多芯笔具中,所述前方移动量是0.1mm~1.0mm的范围。
根据本申请的第八实用新型,在所述第七实用新型的多芯笔具中,所述前方移动量是0.3mm~0.8mm的范围。
通过上述构造,所述第七和八实用新型的多芯笔具更加可靠地获得操作体和卡定壁部之间的稳定的卡定和顺畅的卡定解除。
根据本申请的第九实用新型,在所述第一或二实用新型的多芯笔具中,在各个所述窗孔的后端形成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从所述轴筒的后端向后方以切口形状开口,在所述轴筒的后端设置有对所述开口部开闭自如的盖部。
根据本申请的第九实用新型,在所述第四实用新型的多芯笔具中,所述操作部包括:第一凸出部;以及第二凸出部,形成在比所述第一凸出部靠前方处,并且从所述窗孔向径向外侧凸出的量比第一凸出部小,所述第二凸出部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第一凸出部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长。
本实用新型的多芯笔具能可靠地获得操作体与轴筒内面上的卡定壁部之间的稳定的卡定状态,能可靠地获得稳定的笔尖凸出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多芯笔具在所有笔尖处于进入状态下的外观图。
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图1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图3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操作体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多芯笔具在笔尖凸出状态下的纵剖视图。
图7是图6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从正面观察图7的笔尖凸出状态的操作体的外观图。
图9是图7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0是图8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图8的盖部开口时的外观图。
图12是本实施方式的弹压体支承体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2的可动部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多芯笔具;2轴筒;21前轴;21a前端孔;22后轴;22a窗孔;22b卡定壁部;22c限制壁部;22d开口部;22e被卡合部;22f夹子;3弹压体支承体;31内孔;32保持部;33分隔壁;4轴部;5可动部;51突条;52凹槽;53倾斜面;6盖部;61抵接壁部;62卡合部;63铰链部;7笔体;71笔尖;72墨水容置管;8操作体;81操作部;81a第一凸出部;81b第二凸出部;82冲挡壁部;83解除凸起;83a第一解除凸起;83b第二解除凸起;83c倾斜面;84嵌入部;85凸缘部;86卡定凸起;87卡合凸起;9弹压体。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多芯笔具1。
在本实施方式的多芯笔具1中,多个笔体7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收纳在轴筒2中。所述笔体7分别被弹压体9(具体地,压缩螺旋弹簧)向后方施力。收纳在轴筒2中的笔体7的数量是两个以上即可,例如可列举两个、三个、四个或五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筒2中收纳四个笔体7。
·轴筒
所述轴筒2包括尖端细的圆筒状的前轴21和连接到该前轴21的后端的圆筒状的后轴22。
在所述前轴21的前端轴心处,沿轴向贯通设置有前端孔21a,各个笔体7的笔尖71可穿过该前端孔21a凸出。所述前轴21和后轴22通过合成树脂(例如,聚碳酸酯等)的注塑成形而获得。在所述前轴21的外面形成有由弹性材料(例如,具有橡胶弹性的合成橡胶、弹性体等)制成的把持部。
在所述后轴22的后部的侧壁上,沿径向贯通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细长状的多个(具体而言,四个)窗孔22a。所述四个窗孔22a在周向上彼此等间隔地形成于旋转了90度的位置处。在所述窗孔22a和窗孔22a之间的后轴22的一个侧壁设置有夹子22f。
·限制壁部
在各个窗孔22a的前端部的内面一体地形成有限制壁部22c。当从前面观察窗孔22a时,各个限制壁部22c成为凹曲面。所述凹曲面的曲率半径设定为3.2mm。
·卡定壁部
在所述后轴22的各个窗孔22a彼此之间的侧壁内面一体地形成有由沿轴向延伸的肋形成的卡定壁部22b。与笔尖凸出状态的笔体7的后端相连接的操作体8的后端卡定在所述卡定壁部22b。具体地,与笔尖凸出状态的笔体7的后端相连接的操作体8的后端的卡定凸起86卡定在所述卡定壁部22b。
·盖部
如图11所示,在所述各个窗孔22a的后端形成有开口部22d,该开口部22d从轴筒2的后端向后方以切口形状开口。在所述轴筒2的后端(即,后轴22的后端)设置有对所述开口部22d开闭自如的盖部6。所述盖部6转动自如地安装于铰链部63。在所述盖部6的前面形成有抵接壁部61。与进入状态的笔体7的后端连接的各个操作体8的后端与所述抵接壁部61抵接。借助开口部22d构成为笔体7和操作体8在彼此连接的状态下能够从轴筒2中取出并且能够插入到轴筒2中(即,可更换)。此外,本实用新型也可以是不设置盖部6而不更换操作体8的构造。
在所述盖部6的前面设置有卡合部62(具体地,卡合孔),在所述后轴22的后端设置有可与所述卡合部62卡合的被卡合部22e(具体地,卡合凸起)。当盖部6关闭开口部22d时,所述卡合部62和所述被卡合部22e处于彼此卡合状态,当在弹压体9向后方的施力下操作体8和盖部6前面的抵接壁部61抵接时,其卡合状态不被解除,盖部6不会打开。
·弹压体支承体
在轴筒2的内壁(即,前轴21的后端开口部内壁和后轴22的前端开口部内壁)固定有圆筒状的弹压体支承体3。如图12所示,在所述弹压体支承体3中,轴向贯通设置有供笔体7插穿的多个(具体地,四个)内孔31。弹压体9布置在所述弹压体支承体3的后面与各个操作体8的凸缘部85的前面之间。笔体7有游隙地插入于所述各个弹压体9的内部。所述各个弹压体9的前端被弹压体支承体3的后面卡定,所述各个弹压体9的后端卡定到操作体8的凸缘部85的前面。所述弹性支承体3可通过合成树脂的注塑成形而获得。
另外,在弹性支承体3的后面的各个内孔31的周围形成有由向后方凸出的筒状凸出部形成的保持部32。各个弹压体9的前端部外面压入保持在所述各个保持部32的内面。由此,在更换各个笔体7和操作体8时,能够防止各个弹压体9从轴筒2的内部通过开口部22d脱落。
另外,在所述保持部32的后端形成有分隔壁33,分隔壁33避免各个弹压体9之间接触。所述各个分隔壁33从所述保持部32的后端向轴向后方延伸设置。
·轴部
在所述弹性支承体3的后端面的轴心,向后方凸出设置有轴向延伸的杆状的轴部4。所述轴部4一体地形成于弹性支承体3的后端面的轴心。所述轴部4由与弹压体支承体3相同的材料的合成树脂制成。所述轴部4能够径向挠曲变形(即,能够径向弹性变形)。所述轴部4的后端部通过轴部4自身的挠曲变形,能够在径向上位移。
·可动部
在所述轴部4的后端部一体地形成有可动部5。所述可动部5布置在比卡定壁部22b的前端靠前方处。所述可动部5包括轴向延伸的多个(四个)突条51和形成在相邻的所述突条51与所述突条51之间的轴向延伸的多个(四个)凹槽52。构成为各个笔体7的操作体8的解除凸起83(第一解除凸起83a和第二解除凸起83b)能够在所述各个凹槽52中滑动。所述各个突条51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布置于旋转了90度的位置处。所述各个突条52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布置于旋转了90度的位置处。
通过所述可动部5的各个凹槽52,当一个笔体7的笔尖71凸出时,能够防止其它笔尖进入状态的笔体7的操作体8与可动部5强力接触,从而能够实现可动部5在径向上的适当位移。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可动部5设置在具有径向挠性的杆状的轴部4的后端部,构成为限制可动部5向轴向后方移动并且可动部5能够在径向上位移(在径向上活动自如),而且,抑制可动部5在周向上旋转。
·倾斜面
在所述各个凹槽52的后端开口边缘处形成有倾斜面53。所述倾斜面53具有随着沿着所述倾斜面53向前方移动而接近内侧的凹槽52的形状。具体地,所述倾斜面53具有圆锥面形状或平面形状。
·弹压体
所述各个弹压体9始终向后方施力于各个操作体8(即,各个笔体7)。所述各个弹压体9在笔尖凸出状态和笔尖进入状态均处于压缩状态(即,笔体7被向后方施力的状态),从而能够防止各个操作体8前后活动。
·笔体
所述各个笔体7是圆珠笔笔芯管,其包括在前端可旋转地保持球珠的圆珠笔头(即,笔尖71)以及在前端具备该圆珠笔头且后端开口的墨水容置管72。在所述墨水容置管72的内部容纳墨,该墨包括具有剪切低粘度的水性凝胶墨、低粘度的水性墨、低粘度的油性墨或由高粘度油性墨。当所述墨是具有剪切低粘度的水性凝胶墨、低粘度的水性墨或低粘度的油性墨时,在墨水容置管72内的墨的后端充填由随着墨的消耗而前进的高粘度流体构成的随动体。
另外,所述圆珠笔头采用这样的构造:由弹压体等对被可旋转地保持在前端的球珠向前方施力,使球珠与前端边缘部的内面紧贴。另外,圆珠笔头可以通过压入等直接安装到墨水容置管72的前端开口部,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借助笔尖保持器固定到墨水容置管72的前端开口部。
·操作体
在所述各个笔体7的后端(即,墨水容置管72的后端开口部)安装有操作体8。所述各个操作体8包括:板状的操作部81,形成在后端部且从轴筒2的窗孔22a向径向外侧凸出;第1解除凸起83a,设置在该操作部81的径向相反侧的后端;第2解除凸起83b,设置在该操作部81的径向相反侧的第1解除凸起83a的前方;嵌入部84,形成在前端部且嵌入到墨水容置管72的后端开口部;凸缘部85,形成在该嵌入部84的后方;卡定凸起86,形成在后端且能够卡定于轴筒2内面的卡定壁部22b;以及卡合凸起87,形成在两侧面。在所述操作体8中,所述操作部81、所述第一解除凸起83a、所述第二解除凸起83b、所述嵌入部84、所述凸缘部85、所述卡定凸起86和所述卡合凸起87一体地形成。当所述嵌入部84嵌入到墨水容置管72的后端开口部时,不完全封堵墨水容置管72的后端开口部,墨水容置管72的内部和外部能够通气。另外,弹压体9的后端卡定到所述凸缘部85的前面。另外,在所述操作体8的两个侧面形成卡合凸起87。所述卡合凸起87能够与窗孔22a的两个侧壁卡合。所述操作体8通过合成树脂(例如,聚丙烯树脂,ABS树脂,聚缩醛树脂等)的成形体而获得。
在所述第二解除凸起83b的前面形成有倾斜面83c。所述倾斜面83c具有随着向后方去而接近轴筒2的轴心的形状。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除本实施方式之外,也可以构成为在第一解除凸起83a和第二解除凸起83b之间不形成凹部(即,第一解除凸起83a和第二解除凸起83b之间并不用凹部分离),由一个解除凸起83来构成所述第一解除凸起83a和所述第二解除凸起83b。
·冲挡壁部
在比操作部81靠前面的外面或操作部81的前端部外面一体地形成冲挡壁部82。在与笔尖进入状态的笔体7的后端相连接的操作体8中,各个冲挡壁部82从各个窗孔22a向径向外侧凸出。所述冲挡壁部82能够与操作部81一起在窗孔22a中向前后方向移动。当从前面观察操作部81时(即,从窗孔22a的前面观察从其窗孔22a向径向外侧凸出的操作部81时),所述冲挡壁部82呈凸曲面。所述凸曲面的曲率半径具体设定为3.1mm。即,各个冲挡壁部82的凸曲面的曲率半径形成为小于各个窗孔22a的限制壁部22c的凹曲面的曲率半径(3.2mm)。所述冲挡壁部82位于比解除凸起83的前端(第二解除凸起83b的倾斜面83c的前端)靠前方处。
在各个操作体8中,操作部81形成为板状。所述操作部81包括:第一凸出部81a;以及第二凸出部81b,形成在比该第一凸出部81a靠前方处,并且从窗孔22a向径向外侧凸出的量比第一凸出部81a小。当从侧面观察时,所述第一凸出部81a的径向外面具有由后端的凸曲面和从该凸曲面随着向前方去而逐渐靠近径向内侧的倾斜面构成的山形。当从侧面观察时,所述第二凸出部81b的径向外面具有在比第一凸出部81a的倾斜面靠前方处连续设置而前后方向呈大致笔直状延伸的大致平坦形状。在第二凸出部81b的前端形成冲挡壁部82。所述第二凸出部81b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第一凸出部81a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长,从而获得操作部81的稳定的可操作性和优异外观。
·笔尖进入状态
当笔体7的笔尖71处于进入状态时,安装在其笔体7上的操作体8的后端部与形成在窗孔22a的后端处的抵接壁部61抵接。当笔体7的所有笔尖71处于进入状态时,所述可动部5位于轴筒2的轴心。当笔体7的笔尖71处于进入状态时,安装在其笔体7上的操作体8的操作部81(即,第一凸出部81a和第二凸出部81b)从窗孔22a向径向外侧凸出。当笔体7的笔尖71处于进入状态时,安装在其笔体7上的操作体8的操作部的冲挡壁部82从窗孔22a向径向外侧凸出。
·笔尖凸出状态
另一方面,当一个笔体7的笔尖71处于凸出状态时,安装在其笔体7上的操作体8的后端部的卡定凸起86卡定于轴筒2的内面的卡定壁部22b,并且由与所述笔尖凸出状态的笔体7的后端相连接的操作体8的第一解除凸起83a将所述可动部5从轴筒2的轴心向径向按压而使所述可动部5位移。当一个笔体7的笔尖71处于凸出状态时,安装在其笔体7上的操作体8的操作部81的径向外侧的顶点(即,第一凸出部81a的径向外侧的顶点)位于比窗孔22a靠径向外侧处。与其同时,当一个笔体7的笔尖71处于凸出状态时,安装在其笔体7上的操作体8的操作部81的冲挡壁部82位于窗孔22a中。
·笔尖的进出动作
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笔尖71的进出动作进行说明。对相对于先前处于笔尖凸出状态的笔体7而处于笔尖进入状态的其它笔体7(即,相对于先前处于笔尖凸出状态的笔体7而位于轴筒2的周向上相隔90度的位置处的笔体7、或相对于先前处于笔尖凸出状态的笔体7而位于轴筒2的周向上相隔180度的位置处的笔体7)的操作体8进行向前方按压操作(滑动操作)。
设置在进行了所述按压操作的其它笔体7后端处的操作体8的第二解除凸起83b的前面的倾斜面83c与可动部5的凹槽52的后端开口边缘滑动接触,将可动部5在径向上按压移位,使可动部5位于轴筒2的轴心,并且所述可动部5将与先前处于笔尖凸出状态的笔体7的后端相连接的操作体8向径向外侧推举,由此,解除设置在处于笔尖凸出状态的笔体7的后端处的操作体8和卡定壁部22b之间的卡定状态。要使进行了所述按压操作的其它笔体7的笔尖71凸出,需进一步继续按压操作,使设置在进行了所述按压操作的其它笔体7后端处的操作体8的卡定凸起86卡定于冲挡壁部22b,使进行了所述按压操作的笔体7的笔尖71成为凸出状态。
·更换笔体和操作体
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笔体7和操作体8的更换进行说明。当更换笔体7时,从盖部6关闭轴筒2的后端的开口部22d的状态,将盖部6的与铰链部63相反一侧的操作端部向后方按压,解除卡合部62和被卡合部22e之间的卡合,使盖部6向后方旋转,打开轴筒2的后端的开口部22d。在所述轴筒2的后端的开口部22d开口的状态下,通过将操作体8取出,经由所述开口部22d从轴筒2的内部取出处于与其操作体8彼此连接状态的笔体7,之后,经由所述开口部22d将处于彼此连接状态的新笔体7和新操作体8插入到轴筒2中。然后,使各个操作体8与盖部6的抵接壁部61抵接,在向前方按压各个操作体8的同时使盖部6向前方旋转。之后,通过使卡合部62和被卡合部22e卡合来关闭开口部22d。由此,完成笔体7和操作体8的更换作业。
·冲挡壁部和限制壁部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的多芯笔具1中,即使对设置在处于笔尖进入状态的笔体7的后端处的操作体8向前方猛地滑动操作的情况下,使操作体8的冲挡壁部82碰撞止动于窗孔22a的限制壁部22c,限制操作体8的前进移动,并且操作体8的后端立即向径向内侧位移,靠地卡定到轴筒2的冲挡壁部22b,能够可靠地获得笔尖凸出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多芯笔具1中,即使在对设置在处于笔尖凸出状态的笔体7的后端处的操作体8向前方滑动操作之后,利用弹压体9的弹性力以弹动的方式急剧地对操作体8的向前方的按压进行解除操作,或者不小心触碰到处于笔尖凸出状态的操作体8,也不会解除操作体8的后端与轴筒2的卡定壁部22b之间的卡定状态,维持操作体8的后端与轴筒2的内面的卡定壁部22b之间的卡定状态(笔尖凸出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多芯笔具1构成为在与笔尖凸出状态的笔体7的后端相连接的所述操作体8卡定于所述卡定壁部22b的状态下所述操作体8能够向前方移动,从与笔尖凸出状态的笔体7的后端相连接的所述操作体8卡定于所述卡定壁部22b的状态至笔尖凸出状态的所述操作体8的冲挡壁部82和所述轴筒2的限制壁部22c抵接为止的所述操作体8的向前方的可移动量A设置在0.5mm~1.8mm的范围内。由此,能够获得操作体8和卡定壁部22b的稳定的卡定和顺畅的卡定解除。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多芯笔具1构成为从笔尖凸出状态的笔体7的后端的操作体8卡定于所述轴筒2的卡定壁部22b的状态至该卡定的状态被解除为止,笔尖凸出状态的笔体7的后端的操作体8能够向前方移动,所述笔尖凸出状态的笔体7的后端的操作体8在从卡定于所述轴筒2的卡定壁部22b的状态至该卡定的状态被解除为止向前方移动的长度即前方移动量B(解除行程)设定为比所述可移动量A小(满足B<A)。由此,能够可靠地解除操作体8与卡定壁部22b之间的卡定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的多芯笔具1中,在连接于所述各个笔体7的后端的操作体8形成有冲挡壁部82,在所述轴筒2形成有能够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冲挡壁部82抵接的限制壁部22c,通过由所述冲挡壁部82和所述限制壁部22c在前后方向上的抵接而限制笔尖凸出操作时(即进行了笔尖凸出操作时)的所述操作体8的向前方移动,由此可靠地获得操作体8和轴筒2的内面的卡定壁部22b之间的稳定的卡定状态,可靠地获得稳定的笔尖凸出状态。其结果,即使猛地将操作体8向前方滑动,也获得操作体8和轴筒2的内面的卡定壁部22b之间的可靠的卡定状态,能够可靠地实现笔尖凸出状态,另外,即使不小心触碰到处于笔尖凸出状态的操作体8,也不解除操作体8与轴筒2内面的卡定壁部22b之间的卡定状态,能够维持笔尖凸出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的多芯笔具1中,所述冲挡壁部82一体地形成在所述各个操作体8的外面,所述限制壁部22c一体地形成在所述轴筒2的各个窗孔22a的内面,由此减小冲挡壁部82和限制壁部22c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偏差,能够更进一步获得冲挡壁部82和限制壁部22c之间无偏差的可靠的接触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的多芯笔具1中,所述冲挡壁部82由凸曲面形成,所述限制壁部22c由凹曲面形成,将所述凸曲面的曲率半径设定为比所述凹曲面的曲率半径小,从而在进行笔尖凸出操作时,凸曲面的顶点和凹曲面的顶点抵接,获得在周向上没有游隙的、冲挡壁部82和限制壁部22c之间的稳定的抵接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的多芯笔具1中,所述操作体8包括:操作部81,从所述轴筒2的窗孔22a向径向外侧凸出;以及解除凸起83,在所述轴筒2的内部向径向内侧凸出,并且将与先前处于笔尖凸出状态的其它笔体7的后端相连接的操作体8向径向外侧按压而使其位移,所述冲挡壁部82相比解除凸起83的前端位于前方,从而与笔尖凸出状态下的笔体7的后端相连接的操作体8所具有的解除凸起83的前端不会位于比窗孔22a的内面的限制壁部22c靠前方处,因此能够避免笔尖凸出状态下的笔体7的后端的操作体8所具有的解除凸起83与处于笔尖进入状态的其它笔体7的操作体8或处于笔尖进入状态的其它笔体7的弹压体9接触,从而避免对笔体7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成为障碍。

Claims (10)

1.一种多芯笔具,在轴筒中以向前后方向能够移动的方式收纳有多个笔体,弹压体对各个所述笔体向后方施力,在各个所述笔体的后端连接有操作体,在所述轴筒的侧壁径向贯通设置有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窗孔,使各个所述操作体从各个所述窗孔向径向外侧凸出,通过使一个操作体沿窗孔向前方滑动,使与所述一个操作体连接的笔体的笔尖从所述轴筒的前端孔凸出,并且使先前处于凸出状态的其它笔体的笔尖进入所述轴筒中,与处于笔尖凸出状态的所述笔体的后端相连接的所述操作体卡定到所述轴筒的内面的卡定壁部,其特征在于,
在与各个所述笔体的后端相连接的操作体形成有冲挡壁部,在所述轴筒形成有能够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冲挡壁部抵接的限制壁部,通过所述冲挡壁部和所述限制壁部在前后方向上的抵接,限制笔尖凸出操作时所述操作体向前方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芯笔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挡壁部一体地形成在各个所述操作体的外面,所述限制壁部一体地形成在所述轴筒的各个窗孔的内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芯笔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挡壁部由凸曲面形成,所述限制壁部由凹曲面形成,所述凸曲面的曲率半径设定为小于所述凹曲面的曲率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芯笔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体包括:操作部,从所述轴筒的窗孔向径向外侧凸出;以及解除凸起,在所述轴筒的内部向径向内侧凸出,并且将与先前处于笔尖凸出状态的其它笔体的后端相连接的操作体向径向外侧按压而使其位移,
所述冲挡壁部相比解除凸起的前端位于前方。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多芯笔具,其特征在于,
在与笔尖凸出状态的笔体的后端相连接的所述操作体卡定于所述卡定壁部的状态下所述操作体能够向前方移动,从与笔尖凸出状态的笔体的后端相连接的所述操作体卡定于所述卡定壁部的状态至笔尖凸出状态的所述操作体的冲挡壁部和所述轴筒的限制壁部抵接为止的所述操作体向前方的可移动量设置在0.1mm~2.0mm的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芯笔具,其特征在于,
从笔尖凸出状态的笔体的后端的操作体卡定于所述轴筒的卡定壁部的状态至该卡定的状态被解除为止,笔尖凸出状态的笔体的后端的操作体能够向前方移动,所述笔尖凸出状态的笔体的后端的操作体在从卡定于所述轴筒的卡定壁部的状态至该卡定的状态被解除为止的前方移动量设定为比所述可移动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芯笔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方移动量是0.1mm~1.0mm的范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芯笔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方移动量是0.3mm~0.8mm的范围。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芯笔具,其特征在于,
在各个所述窗孔的后端形成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从所述轴筒的后端向后方以切口形状开口,在所述轴筒的后端设置有对所述开口部开闭自如的盖部。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芯笔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包括:第一凸出部;以及第二凸出部,形成在比所述第一凸出部靠前方处,并且从所述窗孔向径向外侧凸出的量比第一凸出部小,
所述第二凸出部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第一凸出部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长。
CN202020179771.2U 2019-02-22 2020-02-18 多芯笔具 Active CN21171046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30333A JP7285088B2 (ja) 2019-02-22 2019-02-22 多芯筆記具
JP2019-030333 2019-02-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10466U true CN211710466U (zh) 2020-10-20

Family

ID=722774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79771.2U Active CN211710466U (zh) 2019-02-22 2020-02-18 多芯笔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285088B2 (zh)
CN (1) CN21171046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18523A (zh) * 2021-02-25 2021-06-25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用于胸腔引流瓶的连接装置
CN115553109A (zh) * 2022-10-26 2023-01-03 南京农业大学 复合式小区播种机排种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62100A (ja) 2004-08-24 2006-03-09 Tombow Pencil Co Ltd ボールペン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18523A (zh) * 2021-02-25 2021-06-25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用于胸腔引流瓶的连接装置
CN115553109A (zh) * 2022-10-26 2023-01-03 南京农业大学 复合式小区播种机排种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85088B2 (ja) 2023-06-01
JP2020131617A (ja) 2020-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596688B1 (ko) 노크식 필기구
CN211710466U (zh) 多芯笔具
CN210132909U (zh) 笔具
JP5137739B2 (ja) 多芯筆記具
US4243337A (en) Fountain pen with ink refill carrier
CN211364058U (zh) 笔具
CN111511573A (zh) 伸缩式书写工具和多芯书写工具
JP5199013B2 (ja) 多芯筆記具
JP5221274B2 (ja) 多芯筆記具
JP5323619B2 (ja) 出没式筆記具
JP2023174005A (ja) 出没式筆記具
CN211364059U (zh) 笔具
JP2012030374A (ja) 筆記具
JP7377061B2 (ja) 筆記具
JP5457264B2 (ja) 多芯筆記具
JP2018108662A (ja) 熱変色性筆記具
JP4343265B2 (ja) 多芯筆記具
US20160068006A1 (en) Knock-type applicator
JP2023158871A (ja) ノック式筆記具
US20190344602A1 (en) Barrel assembly, writing instrument, and container
JP6155023B2 (ja) 多芯筆記具
JP2017185805A (ja) 多芯筆記具
JP2010052392A (ja) 出没式筆記具
JP2024000378A (ja) 出没式筆記具
JP2023072861A (ja) 筆記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