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95973U - 一种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95973U
CN211695973U CN201922415404.8U CN201922415404U CN211695973U CN 211695973 U CN211695973 U CN 211695973U CN 201922415404 U CN201922415404 U CN 201922415404U CN 211695973 U CN211695973 U CN 2116959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medium
heat
medium circulation
exchange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1540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菲
王涛
王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M Smart Mobilit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M Smart Mobilit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M Smart Mobilit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M Smart Mobilit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41540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959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959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959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包括左侧支架、右侧支架和换热芯体;换热芯体包括有换热翅片,在换热翅片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和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在所述左侧支架内设置有第一介质供给管和第二介质供给管,在所述右侧支架内设置有第一介质回流管和第二介质回流管;所述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介质供给管和所述第一介质回流管连通,所述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介质供给管和所述第二介质回流管连通。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换热器,通过在换热翅片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和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用于流通一种或两种换热介质,提高了换热翅片的换热效果,提升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用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现有换热器一般为液液换热器或者气液换热器。现有技术中,对于安装在汽车上的换热器,在换热翅片的外侧只有一层换热介质,并且只能使用一种换热介质进行换热,导致换热效果不够理想。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换热效果好的换热器成为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左侧支架、右侧支架和安装在所述左侧支架与所述右侧支架之间的换热芯体;
所述换热芯体包括有换热翅片,在所述换热翅片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和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
在所述左侧支架内设置有第一介质供给管和第二介质供给管,在所述右侧支架内设置有第一介质回流管和第二介质回流管;
所述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介质供给管和所述第一介质回流管连通,所述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介质供给管和所述第二介质回流管连通。
通过在换热翅片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和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用于流通一种或两种换热介质,提高了换热翅片的换热效果,提升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进一步地,相邻的所述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与所述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层叠布置,使得上下相邻的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和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内的换热介质也能够进行换热,从而可以与换热翅片中的热量充分热交换,提高了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在所述换热翅片外表面上设置有金属导热板,所述第一介质流通腔的腔壁与所述金属导热板连接,利于提升换热翅片与换热介质的热交换。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芯体包括有两个以上的间隔布置的所述换热翅片;
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翅片之间布置有一层所述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和一层所述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
所述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的腔壁与其中一块所述换热翅片上的所述金属导热板连接,所述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的腔壁与另一块所述换热翅片上的所述金属导热板连接。
可以提升每块换热翅片的热交换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第一换热介质流通通道,每条所述第一换热介质流通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介质供给管和所述第一介质回流管连通;
所述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第二换热介质流通通道,每条所述第二换热介质流通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介质供给管和所述第二介质回流管连通。
使得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由多条间隔的第一换热介质流通通道组成,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由多条第二换热介质流通通道组成,可以根据需要设定相应的换热介质流通通道的数量,均布在换热翅片的上下表面上,以提高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介质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二换热介质流通通道层叠布置,上下相邻的第一换热介质流通通道与第二换热介质流通通道中的换热介质可以换热,以与换热翅片充分换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介质流通通道和所述第二换热介质流通通道分别弯折延伸,延长了流通路径,增加了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介质供给管和所述第二介质供给管之间布置有第一隔热板,避免在两种换热介质流入之前热交换,影响与换热翅片的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介质回流管和所述第二介质回流管之间布置有第二隔热板,避免两种介质在流出之后还进行热交换,影响对需要加热的元器件的加热效果。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通过在换热翅片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和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用于流通一种或两种换热介质,提高了换热翅片的换热效果,提升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和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内流通有第一换热介质和第二换热介质的示意图;
图3为在左侧支架内设置有第一介质供给管和第二介质供给管,在右侧支架内设置有第一介质回流管和第二介质回流管的俯视图;
图4为图3沿着A-A向的剖视图;
图5为图3沿着B-B向的剖视图;
图6为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由多条间隔的第一换热介质流通通道组成,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由多条第二换热介质流通通道组成的示意图;
图7为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内流通有第一换热介质,第二换热介质流通通道内流通有第二换热介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包括左侧支架1、右侧支架2和安装在左侧支架1与右侧支架2之间的换热芯体。
换热芯体包括有换热翅片3,在换热翅片3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4和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5。
在左侧支架1内设置有第一介质供给管11和第二介质供给管12,在右侧支架2内设置有第一介质回流管21和第二介质回流管22。
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介质供给管11和第一介质回流管连21通,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5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介质供给管12 和第二介质回流管22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主要用于汽车上,用于与元器件(例如、电池包、空调等)进行换热。
该换热器主要由左侧支架1、右侧支架2和换热芯体组成,换热芯体安装在左侧支架1与右侧支架2。换热芯体包括有换热翅片3、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4和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5。其中,在换热翅片3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4和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5。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4和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5中可以流通同一种换热介质,也可以流通不同的换热介质,以满足不同的换热需要。换热介质可以冷却液、氟利昂、冷媒等等。
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4与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5上下布置,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4与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5中任何一个布置在另一个的上方,任何一个都可以与换热翅片3接触。
第一介质供给管11和第二介质供给管12布置在左侧支架1内,第一介质供给管11通过第一供给口13与外部管道连接,第二介质供给管 12通过第二供给口14与外部管道连接。
第一介质回流管21和第二介质回流管22布置在右侧支架2内,第一介质回流管21通过第一回流口23与外部管道连接,第二介质回流管 22通过第二回流口24与外部管道连接。
通过在换热翅片3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4和第二换热介质5流通腔,用于流通一种或两种换热介质,提高了换热翅片的换热效果,提升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4内流通有第一换热介质7,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5内流通有第二换热介质8。第一换热介质 7可以直接与换热翅片3热交换,第二换热介质8可以与第一换热介质7 热交换,进而实现间接与换热翅片3热交换,第一换热介质7与第二换热介质8结合可以与换热翅片3中热量充分交换,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和图4-5所示,相邻的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4与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5层叠布置,使得上下相邻的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4和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5内的换热介质也能够进行换热,从而可以与换热翅片3中的热量充分热交换,提高了换热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和图4-5所示,在换热翅片3外表面上设置有金属导热板6,第一介质流通腔4的腔壁与金属导热板6连接,利于提升换热翅片3与换热介质的热交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换热芯体包括有两个以上的间隔布置的换热翅片3。任意相邻的两个换热翅片3之间布置有一层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 4和一层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5。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4的腔壁与其中一块换热翅片3上的金属导热板6连接,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5的腔壁与另一块换热翅片3上的金属导热板6连接。
如此布置,使得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4和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5中的换热介质可以对相邻的换热翅片3进行换热,可以提升每块换热翅片3 的热交换效果,进而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7所示,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4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第一换热介质流通通道41,每条第一换热介质流通通道41 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介质供给管11和第一介质回流管21连通。
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5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第二换热介质流通通道 51,每条第二换热介质流通通道5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介质供给管12和第二介质回流管22连通。
如此布置,使得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4由多条间隔的第一换热介质流通通道41组成,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5由多条第二换热介质流通通道 51组成,可以根据需要设定相应的换热介质流通通道的数量,均布在换热翅片3的上下表面上,以提高换热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换热介质流通通道41与第二换热介质流通通道51层叠布置,上下相邻的第一换热介质流通通道41 与第二换热介质流通通道51中的换热介质可以换热,以与换热翅片3充分换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换热介质流通通道41和第二换热介质流通通道51分别弯折延伸,延长了流通路径,增加了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第一介质供给管11和第二介质供给管12之间布置有第一隔热板10,避免在两种换热介质流入换热介质流通通道之前就进行热交换,影响与换热翅片3的换热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第一介质回流管21和第二介质回流管22之间布置有第二隔热板20,避免两种介质在流出换热介质流通通道之后还进行热交换,影响对需要加热的元器件的加热效果。
热交换后的第一换热介质和第二换热介质还可以对需要加热的元器件进行加热,第一换热介质和第二换热介质可以分别对不同的零件加热,如在两种介质在流出换热介质流通通道之后还进行热交换,则会影响后续的加热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通过在换热翅片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和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用于流通一种或两种换热介质,提高了换热翅片的换热效果,提升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根据需要,可以将上述各技术方案进行结合,以达到最佳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左侧支架、右侧支架和安装在所述左侧支架与所述右侧支架之间的换热芯体;
所述换热芯体包括有换热翅片,在所述换热翅片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和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
在所述左侧支架内设置有第一介质供给管和第二介质供给管,在所述右侧支架内设置有第一介质回流管和第二介质回流管;
所述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介质供给管和所述第一介质回流管连通,所述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介质供给管和所述第二介质回流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与所述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层叠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换热翅片外表面上设置有金属导热板;
所述第一介质流通腔的腔壁与所述金属导热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芯体包括有两个以上的间隔布置的所述换热翅片;
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翅片之间布置有一层所述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和一层所述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
所述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的腔壁与其中一块所述换热翅片上的所述金属导热板连接,所述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的腔壁与另一块所述换热翅片上的所述金属导热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介质流通腔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第一换热介质流通通道,每条所述第一换热介质流通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介质供给管和所述第一介质回流管连通;
所述第二换热介质流通腔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第二换热介质流通通道,每条所述第二换热介质流通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介质供给管和所述第二介质回流管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介质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二换热介质流通通道层叠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介质流通通道和所述第二换热介质流通通道分别弯折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介质供给管和所述第二介质供给管之间布置有第一隔热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介质回流管和所述第二介质回流管之间布置有第二隔热板。
CN201922415404.8U 2019-12-26 2019-12-26 一种换热器 Active CN2116959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15404.8U CN211695973U (zh) 2019-12-26 2019-12-26 一种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15404.8U CN211695973U (zh) 2019-12-26 2019-12-26 一种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95973U true CN211695973U (zh) 2020-10-16

Family

ID=72795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15404.8U Active CN211695973U (zh) 2019-12-26 2019-12-26 一种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959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32592B2 (ja) 蓄冷熱交換器
CN110345668B (zh) 一种集成式散热器组件
CN112397806B (zh) 集成加热功能的电池冷板、动力电池系统及新能源车辆
CN113825966A (zh) 温度控制装置,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辆的冷却装置
CN211695973U (zh) 一种换热器
CN111799238B (zh) 一种双面水冷igbt散热器及其散热安装结构
CN115117514B (zh) 一种交错逆流式一体化冷却系统及电动车
CN218827450U (zh) 电池装置、电池包以及车辆
KR20130054048A (ko) 차량용 라디에이터
CN215524309U (zh) 板式换热器及车辆
CN210346419U (zh) 一种换热冷却装置
CN111834690B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108321455A (zh) 动力电池换热器和动力电池组件
CN218241978U (zh) 换热器、电池包和车辆
CN218723305U (zh) 一种具有双层散热结构的交换器散热板
CN220982020U (zh) 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
CN219066967U (zh) 一种具有嵌套流道的液冷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114041035A (zh) Ccf加热器芯组件
CN212046860U (zh) 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
CN219677352U (zh) 具有液冷结构的电池壳体及电池模组
CN219037682U (zh) 换热装置、换热系统及车辆
CN217994055U (zh) 流道集成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0537207U (zh) 一种散热器,及具有该散热器的空调变频器、电子设备
CN210773609U (zh) 一种导热板
CN214506853U (zh) 一种变频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