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82020U - 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82020U
CN220982020U CN202322614481.2U CN202322614481U CN220982020U CN 220982020 U CN220982020 U CN 220982020U CN 202322614481 U CN202322614481 U CN 202322614481U CN 220982020 U CN220982020 U CN 2209820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t
flow
pipe
tube
be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1448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二刚
阴婷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61448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820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820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820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至少包括:平流扁管组,包括多个间隔的平流扁管,多个平流扁管均用于流通第一流通介质;折叠扁管组,包括多个间隔的折叠扁管,多个折叠扁管均用于流通第二流通介质;多个平流扁管和多个折叠扁管交替设置,任意一个平流扁管和与其相邻的一个折叠扁管贴合并和与其相邻的另一个折叠扁管间隔,任意一个折叠扁管和与其相邻的一个平流扁管贴合并和与其相邻的另一个平流扁管间隔。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提高了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Description

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
背景技术
常规的微通道散热器作为冷凝器内部走冷媒,外部走空气,空气把冷媒的热量带走进行降温和散热,但这部分热量被浪费;比如激光冷却行业的设备,既需要给设备降温、有需要给激光头进行加热,所以如果能用冷凝器的废热来进行冷水的加热可以起到废热回收的作用,降低设备能耗。如果做成一体式的散热器就需要三种介质同时换热,比如冷却水、冷媒和空气。
现有技术中的三介质微通道换热器由于连接管路结构复杂,增大了钎焊工艺难度,且现有技术中采用的换热管组多为平流扁管组,换热效率一般且会出现相邻两个平流扁管组之间换热不均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以提高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至少包括:平流扁管组,包括多个间隔的平流扁管,多个平流扁管均用于流通第一流通介质;折叠扁管组,包括多个间隔的折叠扁管,多个折叠扁管均用于流通第二流通介质;多个平流扁管和多个折叠扁管交替设置,任意一个平流扁管和与其相邻的一个折叠扁管贴合并和与其相邻的另一个折叠扁管间隔,任意一个折叠扁管和与其相邻的一个平流扁管贴合并和与其相邻的另一个平流扁管间隔。
进一步地,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多个翅片,任意两个贴合的平流扁管和折叠扁管形成一个换热组,任意一个换热组的两侧均贴合有一个翅片,翅片具有沿长度方向间隔的多个子流道,多个子流道用于流通第三流通介质。
进一步地,平流扁管组还包括两个第一集流管,折叠扁管组还包括两个第二集流管,两个第一集流管分别设置在多个平流扁管的两端并通过多个平流扁管连通,两个第二集流管分别设置在多个折叠扁管的两端并通过多个折叠扁管连通。
进一步地,两个第一集流管包括第一进流管和第一出流管,两个第二集流管包括第二进流管和第二出流管,第一进流管与第二出流管设置在同一侧,第一出流管与第二进流管设置在另一侧,以使第一流通介质和第二流通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对。
进一步地,多个平流扁管的两端均具有第一折弯段,位于平流扁管的两端的第一折弯段折弯方向相同或相反,两个第一集流管分别与同一侧的多个第一折弯段连通,和/或,多个折叠扁管的两端均具有第二折弯段,位于折叠扁管的两端的第二折弯段折弯方向相同或相反,两个第二集流管分别于同一侧的多个第二折弯段连通;位于同一侧的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通过第一折弯段和/或第二折弯段间隔。
进一步地,多个平流扁管的一端均具有第一折弯段,多个折叠扁管的另一端均具有第二折弯段,两个第一集流管分别和多个第一折弯段、多个平流扁管的另一端连接,两个第二集流管分别和多个第二折弯段、多个折叠扁管的另一端连接,同一侧的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通过第一折弯段或第二折弯段间隔。
进一步地,第一折弯段和/或第二折弯段的折弯角度为θ,0≤θ≤90°。
进一步地,折叠扁管由单一板材折叠加工成型,折叠扁管具有多个间隔的第一子流路,多个第一子流路均用于流通第二流通介质。
进一步地,折叠扁管包括相互连接的蜿蜒段和管壁段,管壁段围绕蜿蜒段设置,蜿蜒段沿折叠扁管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沿折叠扁管的宽度方向上具有多个凹陷,多个凹陷和管壁段的内壁围绕形成多个第一子流路。
进一步地,平流扁管具有多个间隔的第二子流路,多个第二子流路均用于流通第一流通介质,多个第一子流路的中心线和多个第二子流路的中心线在平流扁管和/或折叠扁管的宽度方向上交替分布。
进一步地,折叠扁管的板材由多层双面复合铝箔堆叠成型。
进一步地,平流扁管组、折叠扁管组和多个翅片钎焊连接。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至少包括:平流扁管组,包括多个间隔的平流扁管,多个平流扁管均用于流通第一流通介质;折叠扁管组,包括多个间隔的折叠扁管,多个折叠扁管均用于流通第二流通介质;多个平流扁管和多个折叠扁管交替设置,任意一个平流扁管和与其相邻的一个折叠扁管贴合并和与其相邻的另一个折叠扁管间隔,任意一个折叠扁管和与其相邻的一个平流扁管贴合并和与其相邻的另一个平流扁管间隔。采用本方案,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采用平流扁管组和折叠扁管组的配合实现多介质换热,具体地,相互间隔的平流扁管和折叠扁管之间形成的间隔区域用于流通第三流通介质(空气等流体),平流扁管中的第一流通介质、折叠扁管中的第二流通介质、间隔区域中的第三流通介质三者实现三介质微通道换热。本方案这样设置,相较于现有技术中换热扁管均采用平流扁管的换热器,通过折叠扁管增大了其与平流扁管、间隔区域的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果。进一步地,通过间隔区域的第三流通介质,实现对第一流通介质、第二流通介质换热后散发出的冷量或热量的回收再利用,减小了制冷剂等辅助换热剂的使用,节省换热成本。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的局部放大图;
图3示出了图1的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中折叠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的折叠扁管的板材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的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的侧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平流扁管组;11、第一集流管;12、平流扁管;121、第一折弯段;
20、折叠扁管组;21、第二集流管;22、折叠扁管;221、第二折弯段;222、第一子流路;223、蜿蜒段;224、管壁段;225、扁管基层;226、复合层;
30、翅片;31、子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至少包括:平流扁管组10,包括多个间隔的平流扁管12,多个平流扁管12均用于流通第一流通介质;折叠扁管组20,包括多个间隔的折叠扁管22,多个折叠扁管22均用于流通第二流通介质;多个平流扁管12和多个折叠扁管22交替设置,任意一个平流扁管12和与其相邻的一个折叠扁管22贴合并和与其相邻的另一个折叠扁管22间隔,任意一个折叠扁管22和与其相邻的一个平流扁管12贴合并和与其相邻的另一个平流扁管12间隔。
在本实施例中,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采用平流扁管组10和折叠扁管组20的配合实现多介质换热,具体地,相互间隔的平流扁管12和折叠扁管22之间形成的间隔区域用于流通第三流通介质(空气等流体),平流扁管12中的第一流通介质、折叠扁管22中的第二流通介质、间隔区域中的第三流通介质三者实现三介质微通道换热。本实施例这样设置,相较于现有技术中换热扁管均采用平流扁管12的换热器,通过折叠扁管22增大了其与平流扁管12、间隔区域的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果。进一步地,通过间隔区域的第三流通介质,实现对第一流通介质、第二流通介质换热后散发出的冷量或热量的回收再利用,减小了制冷剂等辅助换热剂的使用,节省换热成本。
如1和图2所示,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多个翅片30,任意两个贴合的平流扁管12和折叠扁管22形成一个换热组,任意一个换热组的两侧均贴合有一个翅片30,翅片30具有沿长度方向间隔的多个子流道31,多个子流道31用于流通第三流通介质。这样设置,通过多个翅片30进一步增大了第三流通介质与第一流通介质、第二流通介质之间的换热面积,提高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具体地,翅片30为蛇形翅片结构。
如图1和图5所示,平流扁管组10还包括两个第一集流管11,折叠扁管组20还包括两个第二集流管21,两个第一集流管11分别设置在多个平流扁管12的两端并通过多个平流扁管12连通,两个第二集流管21分别设置在多个折叠扁管22的两端并通过多个折叠扁管22连通。这样设置,便于第一流通介质进出多个平流扁管12、第二流通介质进出多个折叠扁管22,第一集流管11、第二集流管21分别和流路系统中流通不同介质流体的部分连通,以实现两种不同介质流体的换热。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平流扁管组10整体、折叠扁管组20整体以及多个翅片30在焊接前先插接配合,定位连接较为简单,也易于单个结构的加工以及插接后的后续焊接等工艺操作。
可选地,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两个安装板,两个安装板分别设置在两个位于端部的翅片30相互背离的一侧,以保证对两个位于端部的翅片30的安装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集流管11包括第一进流管和第一出流管,两个第二集流管21包括第二进流管和第二出流管,第一进流管与第二出流管设置在同一侧,第一出流管与第二进流管设置在另一侧,以使第一流通介质和第二流通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对。这样设置,第一流通介质从第一进流管进入多个平流扁管12并从第一出流管流出,第二流通介质从第二进流管进入多个折叠扁管22并从第二出流管流出,两种介质流动方向相反且相对,有利于提高介质之间的换热效果并充分换热。
具体地,多个平流扁管12的两端均具有第一折弯段121,位于平流扁管12的两端的第一折弯段121折弯方向相同或相反,两个第一集流管11分别与同一侧的多个第一折弯段121连通,和/或,多个折叠扁管22的两端均具有第二折弯段221,位于折叠扁管22的两端的第二折弯段221折弯方向相同或相反,两个第二集流管21分别于同一侧的多个第二折弯段221连通;位于同一侧的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21通过第一折弯段121和/或第二折弯段221间隔。
这样设置,避免平流扁管组10和折叠扁管组20连接时,位于同一侧的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21之间易出现干涉碰撞导致无法连接的情况,保证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的可靠性。同时,通过设置第一折弯段121和/或第二折弯段221提高了第一流通介质与第二流通介质的换热面积,有利于提高第一流通介质和第二流通介质的换热效果。其中,折叠扁管22相较于平流扁管12的延展性更好,优选地,多个折叠扁管22的两端均具有第二折弯段221,多个平流扁管12均不具有第一折弯段,能够在保证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21间隔的同时,更好地保证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强度。
如图5所示,第一折弯段121和/或第二折弯段221的折弯角度为θ,0≤θ≤90°。这样设置,在不影响第一流通介质和/或第二流通介质进出的情况下,保证位于同一侧的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21的间隔的可靠性。在图5所示的本实施例中,多个折叠扁管22均具有第二折弯段221,两侧的多个第一折弯段121的折弯方向均朝向同一侧,多个平流扁管12不具有第一折弯段121,第二折弯段221的折弯角度θ=90°。其中,折弯段的设置不限于图5中的实施例所描述的情况,在保证同一侧的第一集流管11跟第二集流管21的间隔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第一折弯段121和/或第二折弯段221、调节折弯段的θ角度、调节折弯段的折弯方向等。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折弯段121和第二折弯段221的折弯方向均是沿平流扁管组10和/或折叠扁管组20的宽度方向折弯。以第一折弯段121为例,在0≤θ≤90°的情况下,第一流通介质在第一折弯段121内的流通方向和第一流通介质在平流扁管12主体内的流通方向相同或垂直(90°时垂直),其中,在θ=0°时,第一折弯段121与平流扁管12主体的延伸方向相同,若第一折弯段121的折弯角度大于90°,则会出现第一流通介质在第一折弯段121内的流通方向与在平流扁管12主体内的流通方向相反,导致第一流通介质流通受阻或易滞留在第一折弯段121内。第二折弯段221同理。
进一步地,第一折弯段121、第二折弯段221主要用于转接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21,翅片30的两端均不延伸至第一折弯段121、第二折弯段221,故第一折弯段121、第二折弯段221本身并不能起到换热作用或能够起到的换热效果很小,考虑此因素,第一折弯段121、第二折弯段221的长度尽可能短。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折叠扁管22由单一板材折叠加工成型,折叠扁管22具有多个间隔的第一子流路222,多个第一子流路222均用于流通第二流通介质。这样设置,便于折叠扁管22的加工成型,且通过多个间隔的第一子流路222,提高了流经的第二流通介质与相邻的第一流通介质、第三流通介质之间的换热面积,提高了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具体地,折叠扁管22包括相互连接的蜿蜒段223和管壁段224,管壁段224围绕蜿蜒段223设置,蜿蜒段223沿折叠扁管22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沿折叠扁管22的宽度方向上具有多个凹陷,多个凹陷和管壁段224的内壁围绕形成多个第一子流路222。这样设置,在保证折叠扁管22的结构强度和延展性的同时,便于多个间隔第一子流路222的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平流扁管12具有多个间隔的第二子流路,多个第二子流路均用于流通第一流通介质,多个第一子流路222的中心线和多个第二子流路的中心线在平流扁管12和/或折叠扁管22的宽度方向上交替分布。这样设置,使得任意一个第一子流路对应两个第二子流路,和/或,使得任意一个第二子流路对应两个第一子流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第一流通介质和第二流通介质之间的换热效率。具体地,第一子流路222、第二子流路的截面形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在此不一一举例。
在本实施例中,折叠扁管22和平流扁管12配合设置的目的是两种扁管内部流经不同的介质,如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折叠扁管22内流水、平流扁管12内流氟。具体地,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或换热能力与扁管的容积、流经扁管的介质的比热容均有关,由于两种扁管内部流经的介质的比热容不同,操作人员可根据所选的换热介质对两种扁管的容积比进行适当调节,以达到理想的换热效果。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折叠扁管22的容积可调,以应对不同比热容的介质以及平流扁管12的容积,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平流扁管12和折叠扁管22间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按照两扁管流通介质不同的比热容,对应匹配两个贴合的平流扁管12第二子流路容积和折叠扁管22第一子流路222容积,可达到换热最优,也就是说,平流扁管12与折叠扁管22配合设置,其中折叠扁管22可灵活调整第一子流路222的容积,以应对各种平流扁管12的容积,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可根据流经两个扁管内的不同介质来判断平流扁管12的第一容积与折叠扁管22的第二容积的关系,如在两种介质确定且第一容积大于第二容积时,热量回收是否会更充分。其中,介质的比热容计算式为,Q=cm(t1-t2)。
如图3和图4所示,折叠扁管22的板材由多层双面复合铝箔堆叠成型。在本实施例中,折叠扁管22由三层双面复合铝箔堆叠而成,位于中间的为扁管基层225,设置在扁管基层225两侧的均为复合层226,其中,复合层226中间部分可采用耐腐蚀性能较高的防腐合金,提升了折叠扁管22的抗腐蚀性能,进而提高了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复合层226也可直接采用焊料层,提升了抗腐蚀性能的同时,使得折叠扁管22与翅片30或平流扁管12的焊接熔点更低,使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加工生产更容易,方便焊接,降低加工成本。进一步地,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平流扁管12(挤压扁管)的组分单一,易发生电化学腐蚀,扁管表面覆盖的锌层难以保证均匀性,在自然腐蚀过程中,容易导致扁管点蚀,造成扁管穿孔的情况,本实施例中的由三层双面复合铝箔堆叠而成的折叠扁管22局部腐蚀产生的可能性更小,因此扁管穿孔、翅片30脱落发生的概率减少,提高了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的实际使用性能及寿命。
可选地,折叠扁管22生产过程中,不需要对铝材进行高温加热,生产能耗远低于传统挤压扁管,生产加工过程中钎剂使用、残留量更少,对环境更友好。
具体地,平流扁管组10、折叠扁管组20和多个翅片30钎焊连接。这样设置,在平流扁管组10整体、折叠扁管组20整体以及多个翅片30先插接配合后在进行钎焊,连接较为简单,钎焊更方便。
本实用新型未示出图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与上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多个平流扁管12的一端均具有第一折弯段121,多个折叠扁管22的另一端均具有第二折弯段221,两个第一集流管11分别和多个第一折弯段121、多个平流扁管12的另一端连接,两个第二集流管21分别和多个第二折弯段221、多个折叠扁管22的另一端连接,同一侧的第一集流管11与第二集流管21通过第一折弯段121或第二折弯段221间隔。这样设置,使得位于一侧的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21通过第一折弯段121或第二折弯段221间隔,位于另一侧的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21通过第二折弯段221或第一折弯段121间隔,避免平流扁管组10和折叠扁管组20连接时,位于同一侧的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21之间易出现干涉碰撞导致无法连接的情况,保证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的可靠性。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至少包括:
平流扁管组(10),包括多个间隔的平流扁管(12),多个所述平流扁管(12)均用于流通第一流通介质;
折叠扁管组(20),包括多个间隔的折叠扁管(22),多个所述折叠扁管(22)均用于流通第二流通介质;
多个所述平流扁管(12)和多个所述折叠扁管(22)交替设置,任意一个所述平流扁管(12)和与其相邻的一个所述折叠扁管(22)贴合并和与其相邻的另一个所述折叠扁管(22)间隔,任意一个所述折叠扁管(22)和与其相邻的一个所述平流扁管(12)贴合并和与其相邻的另一个所述平流扁管(12)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多个翅片(30),任意两个贴合的所述平流扁管(12)和所述折叠扁管(22)形成一个换热组,任意一个所述换热组的两侧均贴合有一个所述翅片(30),所述翅片(30)具有沿长度方向间隔的多个子流道(31),多个所述子流道(31)用于流通第三流通介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流扁管组(10)还包括两个第一集流管(11),所述折叠扁管组(20)还包括两个第二集流管(21),两个所述第一集流管(11)分别设置在多个所述平流扁管(12)的两端并通过多个所述平流扁管(12)连通,两个所述第二集流管(21)分别设置在多个所述折叠扁管(22)的两端并通过多个所述折叠扁管(22)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集流管(11)包括第一进流管和第一出流管,两个所述第二集流管(21)包括第二进流管和第二出流管,所述第一进流管与所述第二出流管设置在同一侧,所述第一出流管与所述第二进流管设置在另一侧,以使所述第一流通介质和所述第二流通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平流扁管(12)的两端均具有第一折弯段(121),位于所述平流扁管(12)的两端的所述第一折弯段(121)折弯方向相同或相反,两个所述第一集流管(11)分别与同一侧的多个所述第一折弯段(121)连通,和/或,
多个所述折叠扁管(22)的两端均具有第二折弯段(221),位于所述折叠扁管(22)的两端的所述第二折弯段(221)折弯方向相同或相反,两个所述第二集流管(21)分别于同一侧的多个所述第二折弯段(221)连通;
位于同一侧的所述第一集流管(11)和所述第二集流管(21)通过所述第一折弯段(121)和/或所述第二折弯段(221)间隔。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平流扁管(12)的一端均具有第一折弯段(121),多个所述折叠扁管(22)的另一端均具有第二折弯段(221),两个所述第一集流管(11)分别和多个所述第一折弯段(121)、多个所述平流扁管(12)的另一端连接,两个所述第二集流管(21)分别和多个所述第二折弯段(221)、多个所述折叠扁管(22)的另一端连接,同一侧的所述第一集流管(11)与所述第二集流管(21)通过所述第一折弯段(121)或所述第二折弯段(221)间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弯段(121)和/或所述第二折弯段(221)的折弯角度为θ,0≤θ≤9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扁管(22)由单一板材折叠加工成型,所述折叠扁管(22)具有多个间隔的第一子流路(222),多个所述第一子流路(222)均用于流通第二流通介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扁管(22)包括相互连接的蜿蜒段(223)和管壁段(224),所述管壁段(224)围绕所述蜿蜒段(223)设置,所述蜿蜒段(223)沿所述折叠扁管(22)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沿所述折叠扁管(22)的宽度方向上具有多个凹陷,多个所述凹陷和所述管壁段(224)的内壁围绕形成多个所述第一子流路(222)。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流扁管(12)具有多个间隔的第二子流路,多个所述第二子流路均用于流通第一流通介质,多个所述第一子流路(222)的中心线和多个所述第二子流路的中心线在所述平流扁管(12)和/或所述折叠扁管(22)的宽度方向上交替分布。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扁管(22)的板材由多层双面复合铝箔堆叠成型。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流扁管组(10)、所述折叠扁管组(20)和多个所述翅片(30)钎焊连接。
CN202322614481.2U 2023-09-25 2023-09-25 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 Active CN2209820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14481.2U CN220982020U (zh) 2023-09-25 2023-09-25 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14481.2U CN220982020U (zh) 2023-09-25 2023-09-25 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82020U true CN220982020U (zh) 2024-05-17

Family

ID=91055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614481.2U Active CN220982020U (zh) 2023-09-25 2023-09-25 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820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86457B2 (en) Heat exchanger for industrial installations
JPH0384395A (ja) 複式熱交換器
CN203190861U (zh) 用于散热的多孔折叠微通道扁管
CN106813517A (zh) 一种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的换热系统
JP3829494B2 (ja) 熱交換器
CN106813518A (zh) 一种换热器及其电池加热系统、电池冷却系统
JP2011106738A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CN112146310A (zh) 一种扁管微通道双液体换热器及其换热方法
CN102798252A (zh) 一种管翅式平行流换热器
JP4248931B2 (ja) 熱交換器
CN115979028A (zh) 一种高效紧凑式扩散焊接换热器芯体
CN102116591A (zh) 一种空冷器用双面翅片板管结构
CN220982020U (zh) 多介质微通道换热器
CN203249530U (zh) 一种微通道扁管及具有该扁管的换热器
EP2724107B1 (en)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with micro-channels
CN107966057A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及其使用方法
CN101458015A (zh) 一种空调换热装置
CN212538882U (zh) 基于微通道换热结构的水冷风冷双冷换热器
CN210512784U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CN210346419U (zh) 一种换热冷却装置
CN210220801U (zh) 一种角形铝扁管
CN108507236B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JP2005233597A (ja) 蓄熱熱交換器
JPH0195288A (ja) 熱交換器
WO2009142368A1 (en) Heat exchang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