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66967U - 一种具有嵌套流道的液冷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嵌套流道的液冷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66967U
CN219066967U CN202223149997.6U CN202223149997U CN219066967U CN 219066967 U CN219066967 U CN 219066967U CN 202223149997 U CN202223149997 U CN 202223149997U CN 219066967 U CN219066967 U CN 2190669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channel
runner
branch
channe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4999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展展
赵宇航
田远伟
肖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Eve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Eve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Eve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Eve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4999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669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669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669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嵌套流道的液冷板,包括冷板上板、与该冷板上板上下间隔设置的冷板下板以及设于该冷板上板与冷板下板之间的流道板,该流道板上冲压成型有相互嵌套的第一流道槽以及第二流道槽,该流道板的上端面或下端面的其中之一设有该第一流道槽,其中另一设有该第二流道槽;该冷板上板与冷板下板分别与流道板的上下端面相贴合并将第一流道槽以及第二流道槽密封以分别形成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该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内均流动有冷却液。本实用新型的液冷板,通过嵌套流道的设计,不仅能够实现上下双平面冷却,同时两个流道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具有该液冷板的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嵌套流道的液冷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嵌套流道的液冷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续航里程要求越来越高,对电池包空间能量密度要求越来越严,传统的风冷已经无法满足动力电池的冷却需求,液冷已经逐渐成为主要方案。目前,常规液冷板主要由流道板和平板组成,其中流道板通过模具冲压形成流道槽,再与平板焊接后形成流道,该流道内流动有冷却工质。
常规液冷板只能利用单侧平板与电池模组接触换热,换热面积较小,换热效果较差。当电池包内放置有两层电池时,则需要采用两个液冷板冷却,从而增加了电池包的高度,降低了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另外,液冷系统管路的增加,使得成本大大提高,同时也增加了流量均匀性调整的难度。
专利号CN210272607U公开了一种双平面冷却的液冷板,其包括上下钎焊为一体的上流道板和下流道板,上流道板和下流道板均由模具冲压而成,上下相对的上流道板和下流道板之间形成至少一个流道,该流道内设有分别与上流道板和下流道板焊接为一体的内翅片,该上流道板和下流道板之间形成的流道两端还分别设有外延的冷却液进液流道和冷却液出液流道。在上述专利中,其液冷板可布置在两个动力电池模组之间,并同时对两动力电池模组进行接触换热,从而降低了电池包高度,提高了电池包的能量密度。但是,上述液冷板仍存在以下缺点:
首先,在上述液冷板中,其需要在上流道板与下流道板上分别冲压出一个较大的平面作为液冷板的换热面,当内翅片与上流道板或下流道板的一换热面钎焊成一体后,再将内翅片与另一换热面钎焊成一体则非常麻烦,因为此时内翅片已经位于上流道板与下流道板所形成的流道内。其次,为了能够实现双面冷却,上述液冷板还需要在流道两端分别设置冷却液进液流道和冷却液出液流道,该设置方式会增大液冷板的体积,导致电池包需要做得更大;再者,虽然该内翅片分别与上流道板以及下流道板相互连接并形成上下流道,但该上下流道与两侧的冷却液进液流道以及冷却液出液流道均相互连通,相互影响,无法形成独立的两条流道;最后,该内翅片所形成的上下流道均为串联流道,当电芯模组的体积较大时,则需要将串联流道做长,导致串联流道内的进液端与出液端之间温度相差较大,进而导致换热效果较差。
为此,急需提供一种新型液冷板、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嵌套流道的液冷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通过嵌套流道的设计,不仅可实现上下双平面冷却,同时两个流道相互独立,互不干扰。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嵌套流道的液冷板,包括:
冷板上板;
冷板下板,其与所述冷板上板上下间隔设置;
流道板,其设于所述冷板上板与所述冷板下板之间且其冲压成型有相互嵌套的第一流道槽以及第二流道槽,所述流道板的上端面或下端面的其中之一设有所述第一流道槽,其中另一设有所述第二流道槽;
其中,所述冷板上板与所述冷板下板分别与所述流道板的上下端面相贴合并将所述第一流道槽以及所述第二流道槽密封以分别形成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内均流动有冷却液。
进一步地,所述冷板上板与所述冷板下板均为平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流道槽包括若干首尾相连并形成闭合回路的流道槽单元以及用于将若干所述流道槽单元连通以形成并联槽道的若干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槽深小于所述流道槽单元的槽深。
进一步地,所述流道槽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流道板一端面中间区域的两第一槽道以及绕设在两所述第一槽道外周的第二槽道,两所述第一槽道之间以及所述第一槽道与所述第二槽道之间均通过所述连接槽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槽道为沿所述流道板长度方向延伸且呈矩形状的第一支槽道,两所述第一支槽道沿前后方向间隔平行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槽道包括沿流道板长度方向延伸且呈倒U型的第一主进槽道、沿所述流道板长度方向延伸且呈倒U型的第一主出槽道、沿所述流道板宽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两第二支槽道、沿所述流道板宽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两第三支槽道以及沿所述流道板长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两第四支槽道,其中:
所述第一主进槽道与所述第一主出槽道前后间隔平行布置,且两者相互对称设置;
两所述第二支槽道分别连通所述第一主进槽道的两出液端,两所述第三支槽道分别连通所述第一主出槽道的两进液端,两所述第二支槽道与两所述第三支槽道左右间隔平行布置;
一所述第四支槽道的两端分别与一所述第二支槽道以及一所述第三支槽道相连通,另一所述第四支槽道的两端分别与另一所述第二支槽道以及另一所述第三支槽道相连通,两所述第四支槽道前后间隔平行布置;
两所述第一支槽道均位于两所述第四支槽道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槽为沿流道板宽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第五支槽道,两所述第一支槽道之间通过至少一所述第五支槽道连通,一所述第四支槽道与靠近其的一所述第一支槽道之间通过至少一所述第五支槽道连通,另一所述第四支槽道与靠近其的另一所述第一支槽道之间通过至少一所述第五支槽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冷板下板或所述流道板上分别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主进槽道以及所述第一主出槽道的第一进液口与第一出液口;
当所述流道板上开设有所述第一进液口与所述第一出液口时,所述冷板上板上开设有对应所述第一进液口的第一通孔以及对应所述第一出液口的第二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流道槽包括设置在所述流道板另一端面中间区域的三第三槽道以及饶设在三所述第三槽道外周的第四槽道以及第五槽道,所述第四槽道与所述第五槽道分别与三所述第三槽道连通以形成并联槽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槽道为沿所述流道板长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第六支槽道,三所述第六支槽道沿前后方向间隔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槽道包括沿所述流道板长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第二主进槽道以及沿所述流道板宽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第七支槽道,所述第七支槽道分别与所述第二主进槽道的出液端以及三所述第六支槽道的一端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五槽道包括沿所述流道板长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第二主出槽道以及沿所述流道板宽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第八支槽道,所述第八支槽道分别与所述第二主出槽道的进液端以及三所述第六支槽道的另一端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冷板上板或所述流道板上分别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二主进槽道与所述第二主出槽道的第二进液口与第二出液口;
当所述流道板上开设有所述第二进液口与所述第二出液口时,所述冷板下板上开设有对应所述第二进液口的第三通孔以及对应所述第二出液口的第四通孔。
另外,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上电芯模组、下电芯模组以及上述液冷板,所述液冷板设置于所述上电芯模组与所述下电芯模组之间,且所述冷板上板的上端面与所述上电芯模组相接触换热,所述冷板下板的下端面与所述下电芯模组相接触换热。
另外,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上述电池模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嵌套流道的液冷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其有益效果在于:
(1)通过在流道板上采用不同方向冲压以形成嵌套流道,从而实现了单个流道板做成两个流道的方式,相比于传统流道板而言,其换热面积大大增加,同时还能满足上下两层电芯模组的散热,实现单个液冷板冷却两层电池的方式,从而降低了电池包的高度,提高了电池包的能量密度。
(2)通过在流道板上采用嵌套流道的设计,从而无需再对冷板上板或冷板下板进行冲压,故可将冷板上板与冷板下板设置成平板状,使其与流道板之间的装配更加方便。
(3)该冷板上板与冷板下板分别与流道板的上下端面焊接后形成两换热面,两换热面均可直接与电芯接触换热,从而无需设置导热结构,降低成本。
(4)通过在流道板上冲压出深度不同的连接槽,不仅实现了整个流道槽的连通,同时该连接槽还起到扰流作用,破坏了流体流动边界感,使流体能够充分混合,增加换热能力。
(5)该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均设计成并联流道的形式,使得流体能够均匀流入到各个槽道内,提升了流体的流动均匀性,保证了流体温度的一致性,进而提高了电池温度的均匀性。
(6)该流道板上的两个流道相互独立、互不干扰,从而可以放置不同类型的冷却工质。另外,两个流道之间可以采用同向顺流,也可以采用逆向流动,还可以通过改变两个流道的方向,使两个流道之间呈一定夹角的交叉流动,从而进一步增加换热能力,保证电池温度一致性。
(7)该液冷板与电芯模组之间的传热方向沿着电芯的轴向进行,电芯轴向导热系数较大,降低了整个系统的热阻,换热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液冷板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液冷板中流道板下端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液冷板中第一流道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液冷板中流道板上端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液冷板中第二流道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液冷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液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1、冷板上板;11、第一通孔;12、第二通孔;13、第二进液口;14、第二出液口;2、冷板下板;3、流道板;31、第一流道槽;311、连接槽;3111、第五支槽道;312、第一槽道;3121、第一支槽道;313、第二槽道;3131、第一主进槽道;3132、第一主出槽道;3133、第二支槽道;3134、第三支槽道;3135、第四支槽道;32、第二流道槽;321、第三槽道;3211、第六支槽道;322、第四槽道;3221、第二主进槽道;3222、第七支槽道;323、第五槽道;3231、第二主出槽道;3232、第八支槽道;33、第一进液口;34、第一出液口;4、上电芯模组;41、方形电芯;5、下电芯模组;51、圆柱电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模块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冷板,包括冷板上板1、与该冷板上板1上下间隔设置的冷板下板2以及设于冷板上板1与冷板下板2之间的流道板3。优选的,该冷板上板1与冷板下板2均为平板,该流道板3上冲压成型有相互嵌套的第一流道槽31以及第二流道槽32,该第一流道槽31位于流道板3的下端面,该第二流道槽32位于流道板3的上端面,该冷板下板2的上端面与流道板3的下端面相贴合并将第一流道槽31密封以形成第一流道,该冷板上板1的下端面与流道板3的上端面相贴合并将第二流道槽32密封以形成第二流道;该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内均流动有冷却液,且该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均为并联流道。
由此,当使用该液冷板同时冷却上电芯模组4与下电芯模组5时,可将液冷板放置在上电芯模组4与下电芯模组5之间,该冷板上板1的上端面与上电芯模组4的下端面相贴合以实现导热,该冷板下板2的下端面与下电芯模组5的上端面相贴合以实现导热,上电芯模组4与下电芯模组5产生的热量能够分别传递至冷板上板1与冷板下板2上并被设置在嵌套流道内循环流动的冷却液所吸收,从而持续地对上电芯模组4与下电芯模组5进行散热,保证其工作在最佳工作温度,降低动力电池的安全隐患。
通过在流道板3上采用不同方向冲压以形成嵌套流道,从而实现了单个流道板3做成上下两个流道的方式,相比于传统流道板3而言,其换热面积大大增加,同时还能满足上下两层电芯模组的散热,实现单个液冷板冷却两层电池的方式,从而降低了电池包的高度,提高了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另外,该流道板3上方的冷板上板1以及流道板3下方的冷板下板2分别与流道板3焊接成一体,使得流道板3的上下两端面平整,且均可与电芯模组接触换热,从而无需在流道板3与电芯模组之间设置导热结构,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成本。同时,将冷板上板1与冷板下板2设置成平板状,其与流道板3上下端面之间的焊接过程也较为简单方便。
优选的,可通过在流道板3上采用不同方向多次冲压以形成该嵌套流道。当然,也可以通过事先开发好对应该嵌套流道形状的模具,并通过一次冲压成型该嵌套流道,此处不受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该冷板上板1与流道板3之间、该冷板下板2与流道板3之间均通过钎焊焊接成一体。
参阅图2-3,该第一流道槽31包括若干首尾相连并形成闭合回路的流道槽单元以及若干连接槽311,该流道槽单元包括设置在流道板3下端面中间区域的两第一槽道312以及绕设在两第一槽道312外周的第二槽道313,两第一槽道312之间以及该第一槽道312与第二槽道313之间均通过连接槽311连通并形成并联槽道。
具体的,该第一槽道312为沿流道板3长度方向延伸且呈矩形状的第一支槽道3121,两第一支槽道3121沿前后方向间隔平行布置;该第二槽道313包括沿流道板3长度方向延伸且呈倒U型的第一主进槽道3131、沿流道板3长度方向延伸且呈倒U型的第一主出槽道3132、沿流道板3宽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两第二支槽道3133、沿流道板3宽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两第三支槽道3134以及沿流道板3长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两第四支槽道3135,该第一主进槽道3131与第一主出槽道3132结构相同,且前后间隔平行且相互对称布置;两第二支槽道3133长度不同且分别连通该第一主进槽道3131的两出液端,两第三支槽道3134长度不同且分别连通第一主出槽道3132的两进液端,两第二支槽道3133与两第三支槽道3134结构相同且左右间隔平行布置;一第四支槽道3135的两端分别与一第二支槽道3133以及一第三支槽道3134相连通,另一第四支槽道3135的两端分别与另一第二支槽道3133以及另一第三支槽道3134相连通,两第四支槽道3135前后间隔平行布置;两第一支槽道3121均位于两第四支槽道3135之间。
进一步地,该连接槽311为沿流道板3宽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第五支槽道3111,两第一支槽道3121之间通过一第五支槽道3111连通,一第四支槽道3135与靠近其的一第一支槽道3121之间通过一第五支槽道3111连通,另一第四支槽道3135与靠近其的另一第一支槽道3121之间通过一第五支槽道3111连通,从而形成并联槽道。
在本实施例中,该连接槽311的槽深小于流道槽单元的槽深。
当在流道板3的下端面冲压成型出流道槽单元后,该流道板3的上端面将自动成型出第二流道槽32,故在流道板3下端面上冲压成型出若干连接槽311后,该连接槽311在第二流道槽32内将形成凸起,若该连接槽311的槽深大于或等于该流道槽单元的槽深,则该连接槽311所形成的凸起将与第二流道槽32的顶面相平齐或者凸出该第二流道槽32顶面设置,从而阻挡该第二流道槽32内流体的流通。为此,通过冲压出深度小于流道槽单元的连接槽311,不仅可实现第一流道槽31的连通,同时也保证了第二流道槽32的流通,同时该连接槽311还可以起到扰流作用,可以破坏流体流动边界感,使流体能够充分混合,增加换热能力。
进一步地,该流道板3上还分别开设有连通该第一主进槽道3131与第一主出槽道3132的第一进液口33与第一出液口34,该冷板上板1上开设有对应该第一进液口33的第一通孔11以及对应该第一出液口34的第二通孔12。
在本实施例中,该冷板上板1上还穿设有分别连通该第一通孔11以及第一进液口33的第一进液管(图中未示出)以及穿设有分别连通该第二通孔12以及第一出液口34的第一出液管(图中未示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一进液口33与第一出液口34开设在冷板下板2上,此时则无需在冷板上板1开设第一通孔11与第二通孔12,此处不受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一进液口33与第一出液口34的位置也可以互换,此处不受限制。
参阅图4-5,该第二流道槽32包括设置在流道板3上端面中间区域的三条第三槽道321以及饶设在三条第三槽道321外周的第四槽道322与第五槽道323,该第四槽道322以及第五槽道323均分别与三条第三槽道321连通。具体的,该第三槽道321为沿流道板3长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第六支槽道3211,三条第六支槽道3211沿前后方向间隔平行设置;该第四槽道322呈L型且包括沿流道板3长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第二主进槽道3221以及沿流道板3宽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第七支槽道3222,该第七支槽道3222分别与第二主进槽道3221出液端以及三条第六支槽道3211的一端相连通;该第五槽道323与第四槽道322结构相同,其包括沿流道板3长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第二主出槽道3231以及沿流道板3宽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第八支槽道3232,该第八支槽道3232分别与第二主出槽道3231的进液端以及三条第六支槽道3211的另一端相连通。三条第六支槽道3211、第七支槽道3222以及第八支槽道3232相互连通并形成并联槽道。
由此,将第一流道槽31与第二流道槽32均设计成并联槽道的形式,使得流体能够均匀流入到各个槽道内,从而提升了流体的流动均匀性,进而保证了流体温度的一致性,提高了电池温度的均匀性。
在本实施例中,该冷板上板1上分别开设有连通该第二主进槽道3221与第二主出槽道3231的第二进液口13与第二出液口14;该冷板上板1上还穿设有分别连通该第二进液口13的第二进液管(图中未示出)以及连通该第二出液口14的第二出液管(图中未示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二进液口13与第二出液口14开设在流道板3上,此时则需要在冷板下板2上开设出对应该第二进液口13的第三通孔以及对应该第二出液口14的第四通孔,此处不受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二进液口13与第二出液口14的位置可以互换,此处不受限制。
由此,当冷板上板1与冷板下板2分别与流道板3的上下端面焊接成一体后,该流道板3上可形成相互独立且互不干扰的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故可分别往第一流道或第二流道内加入不同类型的冷却工质以满足不同类型电芯模组的冷却需要。另外,该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之间可以采用同向顺流(即该第一进液口33与第二进液口13位于同一侧,该第一出液口34与第二出液口14位于同一侧),也可以采用逆向流动(即该第一进液口33与第二出液口14位于同一侧,该第一出液口34与第二进液口13位于同一侧),还可以通过改变两个流道的方向(即第一流道槽31或第二流道槽32内的流道呈倾斜设置),从而使两个流道之间呈一定夹角的交叉流动,进一步增加换热能力,保证电池温度一致性。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一流道槽31和/或第二流道槽32的侧壁上开设通孔,以使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相互连通,相互影响,此处不受限制。
实施例二
参阅图7,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上电芯模组4、下电芯模组5以及实施例一中的液冷板,该液冷板设置在上电芯模组4与下电芯模组5之间。具体的,该上电芯模组4包括若干个并列布置的方形电芯41,该冷板上板1的上端面与若干个方形电芯41的底面相贴合以实现导热;该下电芯模组5包括若干个并列布置的圆柱电芯51,该冷板下板2的下端面与若干个圆柱电芯51的顶面相贴合以实现导热,该冷板下板2与若干圆柱电芯51之间的传热方向沿着圆柱电芯51的轴向进行,而圆柱电芯51的轴向导热系数较大,故换热效果更好。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上电芯模组4与下电芯模组5也可以为同一种电芯模组,此次不受限制。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上述电池模组,使用该电池模组能够降低其对电池包内部体积的占用,同时也保证了对电池的散热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嵌套流道的液冷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其有益效果在于:
(一)通过在流道板3上采用不同方向冲压以形成嵌套流道,从而实现了单个流道板3做成两个流道的方式,相比于传统流道板3而言,其换热面积大大增加,同时还能满足上下两层电芯模组的散热,实现单个液冷板冷却两层电池的方式,从而降低了电池包的高度,提高了电池包的能量密度。
(二)通过在流道板3上采用嵌套流道的设计,从而无需再对冷板上板1或冷板下板2进行冲压,故可将冷板上板1与冷板下板2设置成平板状,使其与流道板3之间的装配更加方便。
(三)该冷板上板1与冷板下板2分别与流道板3的上下端面焊接后形成两换热面,两换热面均可直接与电芯接触换热,从而无需设置导热结构,降低成本。
(四)通过在流道板3上冲压出深度不同的连接槽311,不仅实现了整个流道槽的连通,同时该连接槽311还起到扰流作用,破坏了流体流动边界感,使流体能够充分混合,增加换热能力。
(五)该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均设计成并联流道的形式,使得流体能够均匀流入到各个槽道内,提升了流体的流动均匀性,进而提高了液冷板的冷却效果,同时提高了电池温度均匀性。
(六)该流道板3上的两个流道相互独立、互不干扰,从而可以放置不同类型的冷却工质。另外,两个流道之间可以采用同向顺流,也可以采用逆向流动,还可以通过改变两个流道的方向,使两个流道之间呈一定夹角的交叉流动,从而进一步增加换热能力,保证电池温度一致性。
(七)该液冷板与电芯模组之间的传热方向沿着电芯的轴向进行,电芯轴向导热系数较大,降低了整个系统的热阻,换热效果更好。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与另一个元件“相连接”,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模块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具有嵌套流道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板上板(1);
冷板下板(2),其与所述冷板上板(1)上下间隔设置;
流道板(3),其设于所述冷板上板(1)与所述冷板下板(2)之间且其冲压成型有相互嵌套的第一流道槽(31)以及第二流道槽(32),所述流道板(3)的上端面或下端面的其中之一设有所述第一流道槽(31),其中另一设有所述第二流道槽(32);
其中,所述冷板上板(1)与所述冷板下板(2)分别与所述流道板(3)的上下端面相贴合并将所述第一流道槽(31)以及所述第二流道槽(32)密封以分别形成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内均流动有冷却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板上板(1)与所述冷板下板(2)均为平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槽(31)包括若干首尾相连并形成闭合回路的流道槽单元以及用于将若干所述流道槽单元连通以形成并联槽道的若干连接槽(311),所述连接槽(311)的槽深小于所述流道槽单元的槽深。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槽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流道板(3)一端面中间区域的两第一槽道(312)以及绕设在两所述第一槽道(312)外周的第二槽道(313),两所述第一槽道(312)之间以及所述第一槽道(312)与所述第二槽道(313)之间均通过所述连接槽(311)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道(312)为沿所述流道板(3)长度方向延伸且呈矩形状的第一支槽道(3121),两所述第一支槽道(3121)沿前后方向间隔平行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槽道(313)包括沿流道板长度方向延伸且呈倒U型的第一主进槽道(3131)、沿所述流道板(3)长度方向延伸且呈倒U型的第一主出槽道(3132)、沿所述流道板(3)宽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两第二支槽道(3133)、沿所述流道板(3)宽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两第三支槽道(3134)以及沿所述流道板(3)长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两第四支槽道(3135),其中:
所述第一主进槽道(3131)与所述第一主出槽道(3132)前后间隔平行布置,且两者相互对称设置;
两所述第二支槽道(3133)分别连通所述第一主进槽道(3131)的两出液端,两所述第三支槽道(3134)分别连通所述第一主出槽道(3132)的两进液端,两所述第二支槽道(3133)与两所述第三支槽道(3134)左右间隔平行布置;
一所述第四支槽道(3135)的两端分别与一所述第二支槽道(3133)以及一所述第三支槽道(3134)相连通,另一所述第四支槽道(3135)的两端分别与另一所述第二支槽道(3133)以及另一所述第三支槽道(3134)相连通,两所述第四支槽道(3135)前后间隔平行布置;
两所述第一支槽道(3121)均位于两所述第四支槽道(3135)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槽(311)为沿流道板(3)宽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第五支槽道(3111),两所述第一支槽道(3121)之间通过至少一所述第五支槽道(3111)连通,一所述第四支槽道(3135)与靠近其的一所述第一支槽道(3121)之间通过至少一所述第五支槽道(3111)连通,另一所述第四支槽道(3135)与靠近其的另一所述第一支槽道(3121)之间通过至少一所述第五支槽道(3111)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板下板(2)或所述流道板(3)上分别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主进槽道(3131)以及所述第一主出槽道(3132)的第一进液口(33)与第一出液口(34);
当所述流道板(3)上开设有所述第一进液口(33)与所述第一出液口(34)时,所述冷板上板(1)上开设有对应所述第一进液口(33)的第一通孔(11)以及对应所述第一出液口(34)的第二通孔(12)。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槽(32)包括设置在所述流道板(3)另一端面中间区域的三第三槽道(321)以及饶设在三所述第三槽道(321)外周的第四槽道(322)以及第五槽道(323),所述第四槽道(322)与所述第五槽道(323)分别与三所述第三槽道(321)连通以形成并联槽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槽道(321)为沿所述流道板(3)长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第六支槽道(3211),三所述第六支槽道(3211)沿前后方向间隔平行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槽道(322)包括沿所述流道板(3)长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第二主进槽道(3221)以及沿所述流道板(3)宽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第七支槽道(3222),所述第七支槽道(3222)分别与所述第二主进槽道(3221)的出液端以及三所述第六支槽道(3211)的一端相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槽道(323)包括沿所述流道板(3)长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第二主出槽道(3231)以及沿所述流道板(3)宽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第八支槽道(3232),所述第八支槽道(3232)分别与所述第二主出槽道(3231)的进液端以及三所述第六支槽道(3211)的另一端相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板上板(1)或所述流道板(3)上分别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二主进槽道(3221)与所述第二主出槽道(3231)的第二进液口(13)与第二出液口(14);
当所述流道板(3)上开设有所述第二进液口(13)与所述第二出液口(14)时,所述冷板下板(2)上开设有对应所述第二进液口(13)的第三通孔以及对应所述第二出液口(14)的第四通孔。
14.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电芯模组(4)、下电芯模组(5)以及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板,所述液冷板设置于所述上电芯模组(4)与所述下电芯模组(5)之间,且所述冷板上板(1)的上端面与所述上电芯模组(4)相接触换热,所述冷板下板(2)的下端面与所述下电芯模组(5)相接触换热。
15.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池模组。
CN202223149997.6U 2022-11-25 2022-11-25 一种具有嵌套流道的液冷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Active CN2190669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49997.6U CN219066967U (zh) 2022-11-25 2022-11-25 一种具有嵌套流道的液冷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49997.6U CN219066967U (zh) 2022-11-25 2022-11-25 一种具有嵌套流道的液冷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66967U true CN219066967U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645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49997.6U Active CN219066967U (zh) 2022-11-25 2022-11-25 一种具有嵌套流道的液冷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669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97806B (zh) 集成加热功能的电池冷板、动力电池系统及新能源车辆
CN114583326A (zh) 储能电池模组、液冷板及液冷板组合
JP4544187B2 (ja) 冷却器
CN219066967U (zh) 一种具有嵌套流道的液冷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111799238B (zh) 一种双面水冷igbt散热器及其散热安装结构
CN218270317U (zh) 板式换热器及车辆
CN116231173A (zh) 一种具有嵌套流道的液冷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7306599U (zh) 一种电池装置及其挤出液冷板
CN213905457U (zh) 一种动力电池冷却结构
CN218769769U (zh) 液冷板、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CN210744094U (zh) 电池包
CN113871151A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变压器用片式散热器
CN218602586U (zh) 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电器设备
CN220627922U (zh) 一种冷却组件及电池包
CN220604775U (zh) 一种液冷系统及电池包
CN218498154U (zh) 一种优化电池包温度分布的冷却系统
CN218827448U (zh) 换热板、动力电池和车辆
CN214176105U (zh) 液冷板、电池模组和储能设备
CN219778983U (zh) 冷板、电池包和车辆
CN220604786U (zh) 一种冷却系统、电池包箱体和电池包
CN213546409U (zh) 水冷板和电池模组
CN219067057U (zh) 一种电池模块下箱体及电池模块
CN219868588U (zh) 一种热交换装置
CN219163479U (zh) 一种液冷板及电池包液冷系统
CN211695973U (zh) 一种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