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46860U - 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 - Google Patents

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46860U
CN212046860U CN201922445342.5U CN201922445342U CN212046860U CN 212046860 U CN212046860 U CN 212046860U CN 201922445342 U CN201922445342 U CN 201922445342U CN 212046860 U CN212046860 U CN 2120468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head
cavity
seal head
coo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4534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孝红
繆伟
钱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GUANYUN HEAT EXCHANG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GUANYUN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GUANYUN HEAT EXCHANG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GUANYUN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44534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0468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468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4686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器领域,具体是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包括芯体、第一封头、第二封头、第三封头和第四封头;第一封头的内腔、第二封头的一部分内腔、芯体的一部分通道、第三封头的一部分内腔和第四封头的内腔组成第一流动通道;第一封头的内腔、第三封头的另一部分内腔、芯体的另一部分通道、第二封头的另一部分内腔和第四封头的内腔组成第二流动通道。介质分为两路进行流动,从而使得介质在芯体上形成相互隔离结构的第一个高温区域和第二个高温区域;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介质在位于芯体中部上方而形成的高温区域,本实用新型的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的芯体上,介质的高温区域积更大,进而提高了介质在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内的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器领域,具体是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其中的混动式新能源汽车和增程式新能源汽车,分别具有新能源动力系统和传统的汽油/柴油动力系统板,所以依然需要在新能源汽车上设置冷却器。
采用芯体和封头制造的冷却器,其制造工艺简单、便于设计,从而受到了冷却器企业的青睐。在这种冷却器内,介质能够在芯体和封头内流动,并通过芯体上的扁管和翅片结构、或者隔板、封条和翅片结构与外部的空气形成热交换状态。
现有技术中,多数冷却器的流动方向为单向流动;例如,一个芯体上设置有两个封头,介质在冷却器内,从第一个封头流向第二个封头,从而使得介质的热量集中在第一封头区域;少数冷却器变更了芯体中的扁管、或者变更了隔板和封条的结构,从而构成了曲折状的通道,可能形成一个或多个流动方向;例如,一个芯体上设置有两个封头,介质在冷却器内从第一个封头沿着曲折状的通道流向第二个封头,从而使得介质的热量同样集中在第一封头处;又如,一个芯体上设置有两个封头,但是在芯体内形成至少两组流动路径,介质在冷却器内,从第一封头沿着任一组流动路径流向第二封头,同样使得介质的热量集中在第一封头处。
现有技术中的冷却器由于体积比较大,如果将现有技术中的冷却器直接应用在新能源汽车上,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动机仓内容量有限,新能源动力系统、传统的汽油/柴油动力和现有技术中的冷却器的总体积可能大于发动机舱的总容积,也就是说,可能出现已经无法容纳现有技术中的冷却器的情况发生。如果将现有技术中的冷却器直接的减小体积以获得减少安装空间的效果,由于前述的介质热量聚集在现有技术中的冷却器其中一处,从而导致减小体积的现有技术的冷却器的换热效率降低。
因此,现有技术中的冷却器,存在着介质的热量相对于冷却器的一部分形成集中状态,导致冷却器的整体的换热效率不均衡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冷却器,存在着介质的热量相对于冷却器的一部分形成集中状态,导致冷却器的整体的换热效率不均衡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包括芯体、第一封头、第二封头、第三封头和第四封头;所述第一封头、所述第二封头、所述第三封头和所述第四封头组成矩形框架;所述芯体设置在所述矩形框架内;所述第一封头的内腔、所述第二封头的一部分内腔、所述芯体的一部分通道、所述第三封头的一部分内腔和所述第四封头的内腔组成第一流动通道;所述第一封头的内腔、所述第三封头的另一部分内腔、所述芯体的另一部分通道、所述第二封头的另一部分内腔和所述第四封头的内腔组成第二流动通道;所述第一流动通道和所述第二流动通道分别在所述第一封头处和所述第四封头处相通,所述第一流动通道和所述第二流动通道分别在所述第二封头处、所述芯体处和所述第三封头处呈相互隔离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封头设置在水平方向上,且所述第一封头设置在所述芯体的上部,所述第一封头的两端分别为左端和右端,位于所述左端处设置有第一左部开口,位于所述右端处设置有第一右部开口;所述第一左部开口和所述第二封头的一部分内腔相通;所述第一右部开口和所述第三封头的另一部分内腔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封头内设置有第二水平隔板;所述第二封头设置在竖直方向上、且所述第二封头设置在所述芯体的左部,所述第二封头的内腔被所述第二水平隔板分隔为第一左腔室和第二左腔室,其中,所述第一左腔室位于所述第二左腔室的上方;所述第一左部开口和所述第一左腔室相通;所述第一右部开口和所述第二左腔室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封头内设置有第三水平隔板和第三竖直隔板;所述第三封头设置在竖直方向上、且所述第三封头设置在所述芯体的右部,所述第三水平隔板和所述竖直隔板呈十字交叉状的将所述第三封头的内腔分隔为第一右腔室、第二右腔室、第三右腔室和第四右腔室,其中,所述第一右腔室设置在所述第三封头的右上部,所述第二右腔室设置在所述第三封头的右下部,所述第三右腔室设置在所述第三封头的左下部,所述第四右腔室设置在所述第三封头的左上部,所述第一右腔室分别与所述第二右腔室和第四右腔室相互隔离,所述第三右腔室分别与所述第二右腔室和第四右腔室相互隔离;所述第一左部开口依次与所述第一左腔室、所述第二右腔室和所述第四右腔室相通;所述第一右部开口依次与所述第一右腔室、所述第三右腔室和所述第二左腔室相通。
进一步的,位于所述第一右腔室处的所述第三水平隔板上设置有第一水平通孔;位于所述第三右腔室处的所述第三竖直隔板上设置有第一竖直通孔;所述第二右腔室内设置有第一弯头;所述第一弯头的两端分别覆盖所述第一水平通孔和所述第一竖直通孔,所述第一水平通孔和所述第一竖直通孔通过所述第一弯头呈导通状态;所述第一右部开口依次与所述第一右腔室、所述第一弯头、所述第三右腔室相通和所述第二左腔室相通。
进一步的,位于所述第四右腔室处的所述第三水平隔板上设置有第二水平通孔;位于所述第二右腔室处的所述第三竖直隔板上设置有第二竖直通孔;所述第三右腔室内设置有第二弯头;所述第二弯头的两端分别覆盖所述第二水平通孔和所述第二竖直通孔,所述第二水平通孔和所述第二竖直通孔通过所述第二弯头呈导通状态;所述第一左部开口依次与所述第一左腔室、所述第四右腔室、所述第二弯头和所述第二右腔室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芯体包括多层通道;所述第二封头上设置多个左部导流孔,所述第三封头上设置多个右部导流孔;所述左部导流孔的数量和所述右部导流孔的数量分别与所述通道的层数相同;所有的所述通道相互平行,任一层所述通道的两端分别与其中一个所述左部导流孔和其中一个所述右部导流孔相通;所述第二左腔室和所述第三右腔室通过其余的多层所述通道呈相通状态;所述第一左部开口依次与所述第一左腔室、其中一部分多层所述通道、所述第四右腔室、所述第二弯头和所述第二右腔室相通;所述第一右部开口依次与所述第一右腔室、所述第一弯头、所述第三右腔室、其余的多层所述通道和所述第二左腔室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通道具体为扁管所限制的至少一个空腔,其中,所述空腔分别与所述扁管的表面形成两个口部;或者,所述通道具体为两个隔板和两个封条的组合物所限制的至少一个流动腔,其中,所述流动腔分别与所述组合物的表面形成两个开口。
进一步的,所述芯体还包括多个翅片;相邻的两个所述翅片之间设置有一层所述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封头设置在水平方向上、且所述第四封头设置在所述芯体的下部,所述第四封头的两端分别为左方和右方,位于所述左方处设置有第二左部开口,位于所述右方处设置有第二右部开口;所述第一左部开口依次与所述第一左腔室、其中一部分多层所述通道、所述第四右腔室、所述第二弯头、所述第二右腔室和第二右部开口相通;所述第一右部开口依次与所述第一右腔室、所述第一弯头、所述第三右腔室、其余的多层所述通道、所述第二左腔室和第二左部开口相通。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者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介质在分为两路进行流动之后,从不同的方向分别流经芯体,从而使得一部分介质在芯体的一部分通道内形成的第一个高温区域,相对于另一部分介质在芯体的另一部分通道内形成的第二个高温区域呈相互隔离结构,并使得第一个高温区域和第二个高温区域之间减少了换热干扰;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介质在位于现有技术的芯体中部上方而形成的高温区域,本实施例中的介质在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的芯体上能够形成干扰较少的两个高温区域,从而使得高温的介质的高温区域更大,进而提高了介质在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内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水平隔板和第一弯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隔板和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冷却器,存在着介质的热量相对于冷却器的一部分形成集中状态,导致冷却器的整体的换热效率不均衡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
参见图1或图2,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包括芯体1、第一封头2、第二封头3、第三封头4和第四封头5;
第一封头2、第二封头3、第三封头4和第四封头5组成矩形框架;
芯体1设置在矩形框架内;
第一封头2的内腔、第二封头3的一部分内腔、芯体1的一部分通道、第三封头4的一部分内腔和第四封头5的内腔组成第一流动通道;
第一封头2的内腔、第三封头4的另一部分内腔、芯体1的另一部分通道、第二封头3的另一部分内腔和第四封头5的内腔组成第二流动通道;
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分别在第一封头2处和第四封头5处相通,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分别在第二封头3处、芯体1处和第三封头4处呈相互隔离状态。
介质首先注入第一封头2,并且沿着第一封头2分别流向第二封头3和第三封头4内;一部分介质由第二封头3流经一部分芯体1的通道、并且该一部分介质流入第三封头4内,再由第三封头4流入第四封头5内,该一部分介质的流动路径为第一流动通道;另一部分介质由第三封头4流经另一部分芯体1的通道、并且该另一部分介质流入第二封头3内,再由第二封头3流入第四封头5内,该另一部分介质的流动路径为第二流动通道;在介质的流动过程中,沿着第一流动通道流动的一部分介质,和沿着第二流动通道流动的另一部分介质,二者分别在第二封头3内时,二者之间呈相互隔离状态;同理,沿着第一流动通道流动的一部分介质,和沿着第二流动通道流动的另一部分介质,二者分别在芯体1内时,二者之间呈相互隔离状态;同理,沿着第一流动通道流动的一部分介质,和沿着第二流动通道流动的另一部分介质,二者分别在第三封头4内时,二者之间呈相互隔离状态。
当沿着第一流动通道流动的一部分介质沿着第一流动通道进行流动时,该一部分介质的热量首先聚集在第二封头3内,接着,该一部分介质的热量在芯体1的一部分通道内进行水平扩散,形成第一散热区域;最终,该一部分介质通过第三封头4流入第四封头5,再由第四封头5排出。在该一部分介质沿着第一流动通道的流动过程中,介质历经由第一封头2至第二封头3的变向流动,由第二封头3至芯体1的变向流动,由芯体1至第三封头4的变向流动,以及由第三封头4至第四封头5的变向流动。在该一部分介质的流动过程中,该一部分介质的热量在第一封头2内和第二封头3内分别为最大热量,形成第一换热效率区域;该一部分介质的热量在芯体1的一部分通道内呈热量逐渐减少状态,形成沿着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的左部至右部的逐渐递减的第二换热效率区域;该一部分介质的热量在第三封头4内和第四封头5内为最小热量,形成第三换热效率区域。第一换热效率区域、第二换热效率区域和第三换热效率区域分别设置在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的上部、左部、中部、右部和下部,从而形成了沿着第一流动通道的换热区带。
同理,当沿着第二流动通道流动的另一部分介质沿着第二流动通道进行流动时,该另一部分介质的热量首先聚集在第三封头4内,接着,该另一部分介质的热量在芯体1的另一部分通道内进行水平扩散,形成第二散热区域;最终,该另一部分介质通过第二封头3流入第四封头5,再由第四封头5排出。在该另一部分介质沿着第二流动通道的流动过程中,介质历经由第一封头2至第三封头4的变向流动,由第三封头4至芯体1的变向流动,由芯体1至第二封头3的变向流动,以及由第二封头3至第四封头5的变向流动。在该另一部分介质的流动过程中,该另一部分介质的热量在第一封头2内和第三封头4内分别为最大热量,形成第四换热效率区域;该另一部分介质的热量在芯体1的另一部分通道内呈热量逐渐减少状态,形成沿着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的右部至左部的逐渐递减的第五换热效率区域;该另一部分介质的热量在第二封头3内和第四封头5内为最小热量,形成第六换热效率区域。第四换热效率区域、第五换热效率区域和第六换热效率区域分别设置在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的上部、下部、右部、中部和左部,从而形成了沿着第二流动通道的换热区带。
将两条‘换热区带’相互参考,便会形成如下效果:
介质分别在第一封头2、一部分第二封头3、以及一部分第三封头4内形成最大热量;也就是说,介质首先通过第一封头2、第二封头3和第三封头4进行双方向的变向流动之后,将最大热量的介质分为两路进行流动;接着,一部分介质分别在芯体1的一部分通道内沿着左部至右部方向流动,并且一部分介质的热量随着流动过程逐渐的减少,以及,另一部分介质分别在芯体1的另一部分通道内沿着右部至左部方向流动,并且另一部分介质的热量随着流动过程逐渐的减少;也就是说,介质在分为两路进行流动之后,从不同的方向分别流经芯体1,从而使得一部分介质在芯体1的一部分通道内形成的第一个高温区域,相对于另一部分介质在芯体1的另一部分通道内形成的第二个高温区域呈相互隔离结构,并使得第一个高温区域和第二个高温区域之间减少了换热干扰;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介质在位于现有技术的芯体1中部上方而形成的高温区域,本实施例中的介质在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的芯体1上能够形成干扰较少的两个高温区域,从而使得高温的介质的高温区域更大,进而提高了介质在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内的换热效率;最终,本实施例的介质分为两路的在第四封头5内汇聚、并排出第四封头5。
此外,本实施例的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在芯体1上形成了两处高温区域,形成近似‘8’字形的温度场,当本实施例的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与散热装置(包括风扇)组成换热总成时,该温度场处于散热装置的覆盖范围之内,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介质在位于现有技术的芯体1中部上方而形成的高温区域,本实施例的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本身不但换热效率更加均匀,而且通过散热装置的风扇覆盖的‘8’字形的温度场的面积比较大,使得风扇的风冷效率更高。
因此,本实施例的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冷却器,存在着介质的热量相对于冷却器的一部分形成集中状态,导致冷却器的整体的换热效率不均衡的技术问题。
此外,本实施例的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冷却器与散热装置组成冷却器总成之后,散热装置的风扇的风冷效率比较低的技术问题。
另外,为了实现介质注入到第一封头2内,以及为了实现介质从第四封头5排出,应当在第一封头2上设置注入口201,以及在第四封头5上设置排出口501。
在本实施例中,如何实现将介质通过第一封头2分别流入第二封头3和第三封头4,优选的采用如下方案实现。
参见图1或图2,第一封头2设置在水平方向上,且第一封头2设置在芯体1的上部,第一封头2的两端分别为左端和右端,位于左端处设置有第一左部开口202,位于右端处设置有第一右部开口203;
第一左部开口202和第二封头3的一部分内腔相通;
第一右部开口203和第三封头4的另一部分内腔相通。
其中,第一封头2设置在芯体1的上部,那么,第一左部开口202应当设置在第一封头2的底部左侧,第一右部开口203应当设置在第一封头2的底部右侧。
并且,第一左部开口202应当与第二封头3的其中一部分内腔相通,使得介质在重力的作用下,能够从第一封头2内通过第一左部开口202流入第二封头3内;以及,第一右部开口203应当与第三封头4的其中一部分内腔相通,使得介质在重力的作用下能够从第一封头2内通过第一右部开口203流入第三封头4内。
在第一封头2上设置第一左部开口202和第一右部开口203,二者的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例如,若采用钎焊或人工焊接的方式制造第一封头2,可以将具有第一左部开口202和第一右部开口203的板材焊接在其余板材上,形成第一封头2;又如,若采用铝挤的方式制造第一封头2,可以在型材上加工出第一左部开口202和第一右部开口203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介质在分为两路进行流动之后,如何实现两路介质在第二封头3内形成相互隔离状态,优选的采用如下方案实现。
参见图1或图2,第二封头3内设置有第二水平隔板301;
第二封头3设置在竖直方向上、且第二封头3设置在芯体1的左部,第二封头3的内腔被第二水平隔板301分隔为第一左腔室302和第二左腔室303,其中,第一左腔室302位于第二左腔室303的上方;
第一左部开口202和第一左腔室302相通;
第一右部开口203和第二左腔室303相通。
介质沿着第一封头2流入第二封头3的第一左腔室302内,从而形成第一路介质;以及,介质沿着第一封头2流入第三封头4之后,再通过芯体1的另一部分通道流入第二左腔室303内,从而形成第二路介质;由于第一左腔室302和第二左腔室303通过第二水平隔板301相互隔离,从而实现了两路介质在第二封头3内形成相互隔离状态。
应当理解的是,第二水平隔板30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三个;当第二水平隔板301的数量为两个或更多时,相邻的两个隔板之间形成热交换的隔离区域,从而能够减少第一左腔室302内的介质和第二左腔室303内的介质的热交换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介质在分为两路进行流动之后,如何实现两路介质在第三封头4内形成相互隔离状态,优选的采用如下方案实现。
参见图1或图2,第三封头4内设置有第三水平隔板402和第三竖直隔板401;
第三封头4设置在竖直方向上、且第三封头4设置在芯体1的右部,第三水平隔板402和竖直隔板呈十字交叉状的将第三封头4的内腔分隔为第一右腔室403、第二右腔室404、第三右腔室405和第四右腔室406,其中,第一右腔室403设置在第三封头4的右上部,第二右腔室404设置在第三封头4的右下部,第三右腔室405设置在第三封头4的左下部,第四右腔室406设置在第三封头4的左上部,第一右腔室403分别与第二右腔室404和第四右腔室406相互隔离,第三右腔室405分别与第二右腔室404和第四右腔室406相互隔离;
第一左部开口202依次与第一左腔室302、第二右腔室404和第四右腔室406相通;
第一右部开口203依次与第一右腔室403、第三右腔室405和第二左腔室303相通。
其中,第一右腔室403的顶端呈通透状,便于介质的流入;第二右腔室404的底端呈通透状,便于介质的流出;第三腔室的底端呈封闭状,避免介质的流出,以及,第四腔室的顶端呈封闭状,避免介质的流入。
介质沿着第一封头2流入第三封头4的第一右腔室403内,并流入第三右腔室405,从而形成第一路介质;以及,介质沿着第一封头2流入第二封头3之后,再通过芯体1的一部分通道流入第四右腔室406内,再流入第二右腔室404,从而形成第二路介质;由于第一右腔室403、第二右腔室404、第三右腔室405和第四右腔室406分别通过第三水平隔板402和第三竖直隔板401相互隔离,从而实现了两路介质在第三封头4内形成相互隔离状态。
应当理解的是,第三水平隔板402和第三竖直隔板401的数量可以分别是一个,也可以分别是两个或三个;当第三水平隔板402和第三竖直隔板401的数量为两个或更多时,相邻的两个第三水平隔板402和相邻的两个第三竖直隔板401之间分别形成热交换的隔离区域,从而能够减少第一右腔室403内的介质、第二右腔室404内的介质、第三右腔室405内的介质和第四右腔室406内的介质的热交换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如何实现将‘介质沿着第一封头2流入第三封头4的第一右腔室403内,并流入第三右腔室405’,优选的采用如下方案实现。
参见图2或图3,位于第一右腔室403处的第三水平隔板402上设置有第一水平通孔;位于第三右腔室405处的第三竖直隔板401上设置有第一竖直通孔;第二右腔室404内设置有第一弯头407;
第一弯头407的两端分别覆盖第一水平通孔和第一竖直通孔,第一水平通孔和第一竖直通孔通过第一弯头407呈导通状态;
第一右部开口203依次与第一右腔室403、第一弯头407、第三右腔室405相通和第二左腔室303相通。
当介质注入到第一右腔室403内时,介质通过第一弯头407流入第三右腔室405内。这种设置方式比较简单,易于实现。例如:在加工第三封头4时,可以分别在第三水平隔板402上设置第一水平通孔和在第三竖直隔板401设置第一竖直通孔,然后将弯头分别焊接于第一水平通孔和第一竖直通孔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如何实现将‘介质沿着第一封头2流入第二封头3之后,再通过芯体1的一部分通道流入第四右腔室406内,再流入第二右腔室404’,优选的采用如下方案实现。
参见图2,位于第四右腔室406处的第三水平隔板402上设置有第二水平通孔;位于第二右腔室404处的第三竖直隔板401上设置有第二竖直通孔;第三右腔室405内设置有第二弯头(图中未出示);
第二弯头的两端分别覆盖第二水平通孔和第二竖直通孔,第二水平通孔和第二竖直通孔通过第二弯头呈导通状态;
第一左部开口202依次与第一左腔室302、第四右腔室406、第二弯头和第二右腔室404相通。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弯头与前述的第一弯头407的结构和连接方式相同,区别仅仅在于二者的位置不同,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芯体1的具体结构,优选的采用如下方案实现。
参见图2,芯体1包括多层通道;第二封头3上设置多个左部导流孔304,第三封头4上设置多个右部导流孔408;
左部导流孔304的数量和右部导流孔408的数量分别与通道的层数相同;
所有的通道相互平行,任一层通道的两端分别与其中一个左部导流孔304和其中一个右部导流孔408相通;
第二左腔室303和第三右腔室405通过其余的多层通道呈相通状态;
第一左部开口202依次与第一左腔室302、其中一部分多层通道、第四右腔室406、第二弯头和第二右腔室404相通;
第一右部开口203依次与第一右腔室403、第一弯头407、第三右腔室405、其余的多层通道和第二左腔室303相通。
介质从第一左腔室302通过位于芯体1上部的一部分的多层通道流入到第四右腔室406内;以及,介质从第三右腔室405通过位于芯体1下部的另一部分的多层通道流入到第二左腔室303内。换句话说,芯体1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多种形式制成,只要芯体1的每一层通道相互隔离即可。这种设置方式能够减少本实施例的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的设计成本和制造成本,并且当用户将冷却器产品升级为本实施例的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时,其生产工艺和生产成本与原有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成本近似,避免做出较大的改动。
在本实施例中,芯体1的具体结构,优选的采用如下方案实现。
参见图4或图5或图6,通道具体为扁管101所限制的至少一个空腔,其中,空腔分别与扁管101的表面形成两个口部;
或者,通道具体为两个隔板和两个封条的组合物102所限制的至少一个流动腔,其中,流动腔分别与组合物102的表面形成两个开口。
采用扁管101的方案,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并且可以进一步的减少本实施例的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的制造成本。例如:采用铝挤的方式制造扁管101,其生产效率比较高,从而能够降低扁管101的人工成本和生产成本;又如:将扁管101按照设计尺寸锯切之后,再将扁管101通过钎焊的方式进行组装即可。
采用隔板和封条的方案,其相对于前述的扁管101略显繁琐,但效果相同,同样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的效果。
参见图2,在本实施例中,芯体1的具体结构,还具有如下优选方案。
芯体1还包括多个翅片103;
相邻的两个翅片103之间设置有一层通道。
在制造芯体1的过程中,将多个翅片103和扁管101采用钎焊的方式即可组成芯体1;或者将多个翅片103分别与隔板和封条采用钎焊的方式即可组成芯体1。
在本实施例中,如何使得第二封头3内的介质和第三封头4内的介质分别流入第四封头5内,优选的采用如下方案实现。
参见图1或图2,第四封头5设置在水平方向上、且第四封头5设置在芯体1的下部,第四封头5的两端分别为左方和右方,位于左方处设置有第二左部开口502,位于右方处设置有第二右部开口503;
第一左部开口202依次与第一左腔室302、其中一部分多层通道、第四右腔室406、第二弯头、第二右腔室404和第二右部开口503相通;
第一右部开口203依次与第一右腔室403、第一弯头407、第三右腔室405、其余的多层通道、第二左腔室303和第二左部开口502相通。
第四封头5设置在芯体1的下部,那么,第二左部开口502应当设置在第四封头5的顶部左侧,第二右部开口503应当设置在第四封头5的顶部右侧。
并且,第二左部开口502应当与第二封头3的第二左腔室303相通,使得介质在重力的作用下,能够从第二左腔室303内通过第二左部开口502流入第四封头5内;以及,第二右部开口503应当与第三封头4的第二右腔室404相通,使得介质在重力的作用下能够从第二右腔室404通过第二右部开口503流入第四封头5内。
在第四封头5上设置第二左部开口502和第二右部开口503,二者的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其具体的制造方式与前述的第一封头2相似,这里不再赘述。
参见图2,除了前述所有内容之外,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一封头2内设置第一斜坡结构204,该第一斜坡结构204由第一封头2的内腔中部向第一封头2的内腔两端延伸呈向下斜坡状,从而便于介质更快的流向第二封头3内和第三封头4内。以及,还可以在第四封头5内设置第二斜坡结构504,该第二斜坡结构504由第四封头5的内腔中部向第四封头5的内腔两端延伸呈向上斜坡状,从而便于从第二封头3流入的介质和从第三封头4流入的介质更快的流向第四封头5的中部,便于介质的排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芯体、第一封头、第二封头、第三封头和第四封头;
所述第一封头、所述第二封头、所述第三封头和所述第四封头组成矩形框架;
所述芯体设置在所述矩形框架内;
所述第一封头的内腔、所述第二封头的一部分内腔、所述芯体的一部分通道、所述第三封头的一部分内腔和所述第四封头的内腔组成第一流动通道;
所述第一封头的内腔、所述第三封头的另一部分内腔、所述芯体的另一部分通道、所述第二封头的另一部分内腔和所述第四封头的内腔组成第二流动通道;
所述第一流动通道和所述第二流动通道分别在所述第一封头处和所述第四封头处相通,所述第一流动通道和所述第二流动通道分别在所述第二封头处、所述芯体处和所述第三封头处呈相互隔离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头设置在水平方向上,且所述第一封头设置在所述芯体的上部,所述第一封头的两端分别为左端和右端,位于所述左端处设置有第一左部开口,位于所述右端处设置有第一右部开口;
所述第一左部开口和所述第二封头的一部分内腔相通;
所述第一右部开口和所述第三封头的另一部分内腔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封头内设置有第二水平隔板;
所述第二封头设置在竖直方向上、且所述第二封头设置在所述芯体的左部,所述第二封头的内腔被所述第二水平隔板分隔为第一左腔室和第二左腔室,其中,所述第一左腔室位于所述第二左腔室的上方;
所述第一左部开口和所述第一左腔室相通;
所述第一右部开口和所述第二左腔室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封头内设置有第三水平隔板和第三竖直隔板;
所述第三封头设置在竖直方向上、且所述第三封头设置在所述芯体的右部,所述第三水平隔板和所述竖直隔板呈十字交叉状的将所述第三封头的内腔分隔为第一右腔室、第二右腔室、第三右腔室和第四右腔室,其中,所述第一右腔室设置在所述第三封头的右上部,所述第二右腔室设置在所述第三封头的右下部,所述第三右腔室设置在所述第三封头的左下部,所述第四右腔室设置在所述第三封头的左上部,所述第一右腔室分别与所述第二右腔室和第四右腔室相互隔离,所述第三右腔室分别与所述第二右腔室和第四右腔室相互隔离;
所述第一左部开口依次与所述第一左腔室、所述第二右腔室和所述第四右腔室相通;
所述第一右部开口依次与所述第一右腔室、所述第三右腔室和所述第二左腔室相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右腔室处的所述第三水平隔板上设置有第一水平通孔;位于所述第三右腔室处的所述第三竖直隔板上设置有第一竖直通孔;所述第二右腔室内设置有第一弯头;
所述第一弯头的两端分别覆盖所述第一水平通孔和所述第一竖直通孔,所述第一水平通孔和所述第一竖直通孔通过所述第一弯头呈导通状态;
所述第一右部开口依次与所述第一右腔室、所述第一弯头、所述第三右腔室相通和所述第二左腔室相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四右腔室处的所述第三水平隔板上设置有第二水平通孔;位于所述第二右腔室处的所述第三竖直隔板上设置有第二竖直通孔;所述第三右腔室内设置有第二弯头;
所述第二弯头的两端分别覆盖所述第二水平通孔和所述第二竖直通孔,所述第二水平通孔和所述第二竖直通孔通过所述第二弯头呈导通状态;
所述第一左部开口依次与所述第一左腔室、所述第四右腔室、所述第二弯头和所述第二右腔室相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包括多层通道;所述第二封头上设置多个左部导流孔,所述第三封头上设置多个右部导流孔;
所述左部导流孔的数量和所述右部导流孔的数量分别与所述通道的层数相同;
所有的所述通道相互平行,任一层所述通道的两端分别与其中一个所述左部导流孔和其中一个所述右部导流孔相通;
所述第二左腔室和所述第三右腔室通过其余的多层所述通道呈相通状态;
所述第一左部开口依次与所述第一左腔室、其中一部分多层所述通道、所述第四右腔室、所述第二弯头和所述第二右腔室相通;
所述第一右部开口依次与所述第一右腔室、所述第一弯头、所述第三右腔室、其余的多层所述通道和所述第二左腔室相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具体为扁管所限制的至少一个空腔,其中,所述空腔分别与所述扁管的表面形成两个口部;
或者,所述通道具体为两个隔板和两个封条的组合物所限制的至少一个流动腔,其中,所述流动腔分别与所述组合物的表面形成两个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还包括多个翅片;
相邻的两个所述翅片之间设置有一层所述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封头设置在水平方向上、且所述第四封头设置在所述芯体的下部,所述第四封头的两端分别为左方和右方,位于所述左方处设置有第二左部开口,位于所述右方处设置有第二右部开口;
所述第一左部开口依次与所述第一左腔室、其中一部分多层所述通道、所述第四右腔室、所述第二弯头、所述第二右腔室和第二右部开口相通;
所述第一右部开口依次与所述第一右腔室、所述第一弯头、所述第三右腔室、其余的多层所述通道、所述第二左腔室和第二左部开口相通。
CN201922445342.5U 2019-12-30 2019-12-30 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0468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45342.5U CN212046860U (zh) 2019-12-30 2019-12-30 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45342.5U CN212046860U (zh) 2019-12-30 2019-12-30 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46860U true CN212046860U (zh) 2020-12-01

Family

ID=73536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45342.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046860U (zh) 2019-12-30 2019-12-30 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468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274482A (en) Laminated evaporator
JPS61202084A (ja) 熱交換器
CN107289677B (zh) 换热器及co2冷却系统
CN105526813A (zh) 一种微通道散热器
US20050217839A1 (en) Integ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heat exchanger
KR101775799B1 (ko) 다수의 열교환기 채널을 갖는 배기가스 열교환기
CN212046860U (zh) 新能源汽车用冷却器
KR20130065173A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JP4328425B2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
CN218270317U (zh) 板式换热器及车辆
CN208833057U (zh)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油冷却器
KR20130054048A (ko) 차량용 라디에이터
CN214469458U (zh) 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
CN109341145A (zh) 一种带内翅片的板式换热器及车用空调系统
CN210741196U (zh) 热超导换热板
CN114166045A (zh) 一种嵌入式板翅换热器结构
CN113606961A (zh) 一种具有辅助换热结构的三介质换热器
CN201652994U (zh) 新型多通道换热器
CN210070299U (zh) 一种采用热管水冷的汽车空调用节能冷凝器
CN203249430U (zh) 层叠式蒸发器
CN210831380U (zh) 机油冷却器及具有其的车辆
EP3980709A1 (en) Ccf heater core assembly
CN107289676B (zh) 换热器及车辆空调系统
CN217585463U (zh) 微通道换热器用集液结构及微通道换热器
CN211695973U (zh) 一种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