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79958U - 分流子和铸造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分流子和铸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79958U
CN211679958U CN202020157184.3U CN202020157184U CN211679958U CN 211679958 U CN211679958 U CN 211679958U CN 202020157184 U CN202020157184 U CN 202020157184U CN 211679958 U CN211679958 U CN 2116799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surface
groove portion
splitter
casting
axi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5718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贵三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hrest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hrest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hresty Corp filed Critical Ahresty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799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799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lds, Core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分流子和铸造装置,能够在开模时使铸造件容易留在分流子中,并能够在铸造件上不易产生气体缺陷。分流子通过以与冲头相对的方式固定于动模,从而能够在与定模之间形成将熔汤引导到定模与动模之间的型腔的流路,冲头在浇铸口的内部滑动,浇铸口以与上下方向相交的轴线为中心设置于定模,动模相对于定模在轴线方向上移动,分流子包括:端面,在轴线方向中朝向冲头一侧;外周面,从端面的周缘沿轴线方向延伸并围绕轴线而设置;及槽部,使外周面的一部分向下方凹陷而得,槽部在轴线方向上的一端在端面一侧开口,并且槽部形成流路的壁面的一部分,槽部包括底切部,底切部使与轴线方向和上下方向垂直的左右方向上的槽部的宽度朝向端面变窄。

Description

分流子和铸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模时容易残留铸造件的分流子以及具有该分流子的铸造装置。
背景技术
在铸造装置中,以大致水平的轴线为中心的浇铸口设置于定模,在相对于该定模沿轴线方向移动的动模上固定有分流子,在浇铸口的内部滑动的冲头与分流子在轴线方向上相对。在使用该铸造装置进行铸造时,被冲头推压的浇铸口内部的熔汤通过分流子与定模之间的流路,被引导到定模与动模之间的型腔,该熔汤固化而形成铸造件。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形成流路的壁面的分流子的一部分上设置向下方凹陷的保持凹部,以便在使动模相对于定模向第一方向移动并开模时,该铸造件不被定模攥住而留在动模和分流子中。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237473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由于保持凹部仅向上方开口,因此脱模剂等液体容易残留在保持凹部中。如果在保持凹部中残留有液体的状态下进行铸造,则该液体因熔汤的热而蒸发并产生气体,该气体有可能在铸造件中导致气体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开模时使铸造件容易留在分流子中且能够使铸造件中不易产生气体缺陷的分流子和铸造产品。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分流子通过以与冲头相对的方式固定于动模,从而能够在所述分流子与定模之间形成将熔汤引导到所述定模与所述动模之间的型腔的流路,所述冲头在浇铸口的内部滑动,所述浇铸口以与上下方向相交的轴线为中心设置于所述定模,所述动模相对于所述定模在轴线方向上移动,所述分流子包括:端面,在所述轴线方向中朝向所述冲头一侧;外周面,从所述端面的周缘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并围绕所述轴线而设置;以及槽部,使所述外周面的一部分向下方凹陷而得,所述槽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一端在所述端面一侧开口,并且所述槽部形成所述流路的壁面的一部分,所述槽部包括底切部,所述底切部使与所述轴线方向和所述上下方向垂直的左右方向上的所述槽部的宽度朝向所述端面变窄。
第一方面的分流子包括:端面,在轴线方向中朝向冲头一侧;以及外周面,从端面的周缘沿轴线方向延伸并围绕轴线而设置。此外,形成将熔汤引导到型腔的流路的壁面的一部分的槽部通过使外周面的一部分向下方凹陷而形成。在槽部上设置有使该槽部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朝向端面变窄的底切部。由此,在铸造后使动模相对于定模沿轴线方向移动而开模并取出使熔汤固化而得的铸造件时,即使槽部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在端面侧开口,在槽部的内部熔汤固化而得的铸造件的一部分也会卡在底切部,由此铸造件不会被定模攥住而是能够容易地将铸造件留在分流子中。
进一步地,由于槽部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在端面侧开口,因此即使脱模剂等液体进入槽部,也能够容易地将该液体向端面侧排出。由此,能够抑制缘于该液体在铸造时因熔汤的热而蒸发产生气体导致在铸造件中产生气体缺陷。
第二方面的分流子在第一方面的分流子的基础上,所述底切部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朝向所述端面逐渐变窄。
根据第二方面的分流子,除第一方面的分流子发挥的效果之外,还发挥以下效果。在底切部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朝向端面呈阶梯状变窄的情况下,有时液体容易残留在该阶梯部。但是,通过底切部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朝向端面逐渐变窄,从而与阶梯状的底切部相比,能够使液体不易残留在底切部。其结果,能够在铸造件中不易产生由铸造时液体蒸发形成的气体而引起的气体缺陷。
第三方面的分流子在第一方面的分流子的基础上,所述槽部包括:第一槽部,具有从所述端面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并朝向上方的底面部;以及第二槽部,使所述第一槽部的所述底面部的一部分向下方凹陷而得,所述第二槽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一端在所述端面一侧开口,所述底切部形成于所述第二槽部。
根据第三方面的分流子,除第一方面的分流子发挥的效果之外,还发挥以下效果。槽部包括:第一槽部,具有从端面沿轴线方向延伸并朝向上方的底面部;以及第二槽部,使第一槽部的底面部的一部分向下方凹陷而得。由于第二槽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在端面侧开口,底切部形成于第二槽部,因此开模时铸造件的一部分卡在第二槽部的底切部,能够容易地将铸造件留在分流子中,并且容易地将进入到第二槽部的液体排出,能够在铸造件中不易产生由液体蒸发形成的气体而引起的气体缺陷。
在此,在将卡住铸造件的一部分的部位形成为从底面部突出的突起以替代第二槽部的情况下,因碰到该突起的端面侧的熔汤,突起附近的熔汤的流动容易变得复杂。这样一来,有时熔汤会夹带突起附近的气体,在铸造件中容易产生气体缺陷。与此相对,通过将卡住铸造件的一部分的部位形成为使底面部的一部分凹陷而得的第二槽部,从而与在底面部设置突起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第二槽部附近不易在熔汤中夹带气体。其结果,能够在铸造件中不易产生气体缺陷。
第四方面的分流子在第一方面的分流子的基础上,所述槽部包括:底面部,从所述端面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并朝向上方;以及一对侧壁部,从所述底面部的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两边缘立起并与所述端面相连,在一对所述侧壁部中的至少一方上,于与所述端面分离的位置处形成有在所述左右方向上凹陷的壁凹部,所述底切部是通过使与所述壁凹部的所述端面一侧相连的位置处的一对所述侧壁部中的一所述侧壁部与另一所述侧壁部之间的所述左右方向上的距离相对于所述壁凹部的位置处的一对所述侧壁部中的一所述侧壁部与另一所述侧壁部之间的所述左右方向上的距离变窄而形成的,所述壁凹部朝向上方在所述外周面开口。
根据第四方面的分流子,除第一方面的分流子发挥的效果之外,还发挥以下效果。槽部包括:底面部,从端面沿轴线方向延伸并朝向上方;以及一对侧壁部,从底面部的在左右方向上的两边缘立起并与端面相连。在该一对侧壁部中的至少一方上,在左右方向上凹陷的壁凹部形成于与端面分离的位置。通过使与壁凹部的端面侧相连的位置处的一对侧壁部中的一侧壁部与另一侧壁部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相对于壁凹部的位置处的一对侧壁部中的一侧壁部与另一侧壁部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变窄,从而形成有底切部。由于液体主要在底面部流动,因此能够使液体不易残留在设置于侧壁部的壁凹部中。其结果,能够在铸造件中不易产生由铸造时液体蒸发形成的气体而引起的气体缺陷。
在此,在替代壁凹部而通过从侧壁部突出的突起来形成底切部的情况下,因碰到该突起的端面侧的熔汤,突起附近的熔汤的流动容易变得复杂,熔汤易于夹带突起附近的气体。与此相对,由于通过壁凹部形成底切部,因此与在侧壁部设置突起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壁凹部附近不易在熔汤中夹带气体。其结果,能够在铸造件中不易产生气体缺陷。
此外,在从分流子沿轴线方向取下铸造件的情况下,有时需要用力拉拽铸造件,或者卡住铸造件的一部分的底切部破损。与此相对,由于壁凹部朝向上方在外周面开口,因此通过使分流子相对于铸造件向下方移动,从而能够从分流子取下铸造件。由此,能够容易地从分流子取下铸造件,并且能够抑制底切部破损。
第五方面的铸造装置包括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分流子、定模、动模以及冲头,从而发挥与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分流子所发挥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第六方面的铸造装置包括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的分流子、定模、动模以及冲头,所述分流子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动模向所述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动模。第六方面的铸造装置除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的分流子所发挥的效果以外,还发挥以下效果。分流子以能够相对于动模向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动模。由此,通过在铸造后使动模相对于定模沿轴线方向移动,并在铸造件留在分流子和动模中的状态下,使分流子相对于动模向下方移动,由此能够沿上下方向将进入第二槽部、壁凹部的铸造件的一部分从第二槽部、壁凹部拔出。其结果,能够容易地从分流子取下铸造件,并且能够防止因从底切部沿轴线方向强行拔出铸造件而使底切部破损。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分流子的铸造装置的剖视图。
图2的(a)是分流子的剖视图,图2的(b)是从图2的(a)的箭头IIb方向观察的分流子的俯视图。
图3的(a)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分流子的剖视图,图3的(b)是从图3的(a)的箭头IIIb方向观察的分流子的俯视图。
图4的(a)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分流子的剖视图,图4的(b)是从图4的(a)的箭头IVb方向观察的分流子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1说明铸造装置1。图1是具有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分流子20的铸造装置1的剖视图。需要指出,各附图上的箭头U、D、F、B、L、R方向分别表示铸造装置1的上方、下方、前方、后方、左方、右方。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分别为水平方向。
如图1所示,铸造装置1是用于压铸等铸造方法来使铸造件2成型的装置。铸造装置1主要包括定模4、相对于定模4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动模10、推压熔汤(未图示)的冲头9、以及以与冲头9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的方式固定于动模10的分流子20。
定模4包括固定于固定台(未图示)的固定主模5、嵌入固定主模5的固定镶件6以及贯通固定主模5的圆筒状的套筒7。动模10包括固定于可动台(未图示)的可动主模11、嵌入可动主模11的可动镶件12、相对于可动主模11可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保持部13、以及贯通可动主模11和可动镶件12的推出销14。
通过驱动装置(未图示)使可动台相对于固定台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由此动模10相对于定模4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在使动模10相对于定模4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而闭模的状态下,在定模4的固定镶件6与动模10的可动镶件12之间形成型腔16。由该型腔16的形状决定铸造件2的产品形状。此外,推出销14的前端面向型腔16。
套筒7是以与上下方向相交的大致水平的轴线C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位,并且配置于型腔16的下方。在该套筒7的内侧形成有以轴线C为中心的浇铸口8。沿着该轴线C的轴线C方向为前后方向。此外,在图1中示出包括轴线C并垂直于左右方向的截面。浇铸口8的后端部(动模10侧的端部)由随着朝向动模10而逐渐扩径的、以轴线C为中心的圆锥面状的扩径部8a形成。
冲头9是在浇铸口8的内部沿轴线C向前后方向(轴线C方向)滑动的部件,并且在整周上与该浇铸口8的壁面贴紧。保持部13是安装分流子20的部位。分流子20经由保持部13固定于动模10,以使在将定模4和动模10闭模的状态下,冲头9和分流子20在前后方向上相对。
分流子20是接收由冲头9推压的熔汤并将该熔汤引导到型腔16的部件。分流子20包括与冲头9相对的主体部21和安装于主体部21的后部(与冲头9相反的一侧)的芯部22。在主体部21与芯部22之间形成有冷却分流子20的制冷剂通过的冷却空间23,向该冷却空间23输送制冷剂的送入路径24和返回路径25形成在芯部22和保持部13的内部。
在使用铸造装置1进行铸造时,首先,在将定模4和动模10沿前后方向分离的开模状态下,向形成型腔16的固定镶件6、可动镶件12的表面吹喷脱模剂。接着,使定模4和动模10在前后方向上靠近而闭模,并向浇铸口8的内部注入熔汤。接着,通过冲头9将该熔汤推向分流子20。这样一来,浇铸口8内部的熔汤通过定模4的套筒7与分流子20的主体部21之间的流路17、固定镶件6与可动镶件12之间的流路18而填充到型腔16中。
然后,在填充到型腔16中的熔汤固化而使铸造件2成型之后,将定模4和动模10在前后方向上分离而开模,并且一边利用产品取出装置(未图示)把持料饼2b,一边使安装有分流子20的保持部13相对于动模10向下方移动。最后,通过推出销14推铸造件2,从动模10取下铸造件2。需要指出,在刚铸造后的铸造件2上附带有流路17、18内的熔汤固化而成的流道2a和冲头9与分流子20之间的熔汤固化而成的料饼2b。该流道2a、料饼2b是与铸造件2的产品形状无关的部位,在铸造后被从铸造件2去除。
接着,除了图1以外,还参照图2的(a)和图2的(b),更详细地说明分流子20。图2的(a)是分流子20的剖视图。图2的(b)是从图2的(a)的箭头IIb方向观察的分流子20的俯视图。需要注意的是,在图2的(a)和图2的(b)中,省略了分流子20的芯部22,仅示出主体部21。
分流子20的主体部21是与冲头9相对的端面28封闭的筒状部件。主体部21的内周面26向后方开口,通过将芯部22插入该内周面26的内侧而在内周面26与芯部22之间形成冷却空间23。
主体部21包括端面28、从端面28的周缘向后方延伸并围绕轴线C而设置的外周面29、以及使外周面29的一部分凹陷而成的第一槽部32和第二槽部36。端面28朝向前方(轴线C方向的冲头9侧)与轴线C相交。端面28是被冲头9推压的熔汤最开始碰到的部位。由于熔汤碰到该端面28,因此熔汤的流动方向发生变化。端面28朝向上方和后方倾斜,将熔汤引导到分流子20的上方和后方。
外周面29的与轴线C垂直的截面形成为以轴线C为中心的圆形。外周面29的后端部形成为以轴线C为中心的圆柱面状。在外周面29上形成有相对于该圆柱面向径向内侧呈阶梯状凹陷并朝向端面28侧的阶梯面30、以及将该阶梯面30和端面28连结并随着朝向端面28而逐渐缩径的圆锥面31。在将分流子20的一部分插入至了套筒7的浇铸口8时,阶梯面30与套筒7的后端贴紧,浇铸口8的扩径部8a与圆锥面31贴紧。
由于在阶梯面30与套筒7的后端的上部形成有间隙,从而通过该间隙形成流路17的一部分。此外,通过使外周面29的上部向下方凹陷而成的第一槽部32和第二槽部36,在分流子20与扩径部8a之间形成间隙,通过该间隙形成流路17的一部分。
第一槽部32是使外周面29的圆锥面31的上部向下方凹陷并使前端在端面28开口的部位,形成流路17的壁面的一部分。第一槽部32包括从端面28向后方延伸并朝向上方的第一底面部33、以及从该第一底面部33的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分别立起并与端面28相连的一对第一侧壁部34、35。
第一底面部33将阶梯面30和端面28平滑地接合,并且在使轴线C为水平的情况下,随着朝向端面28而下降倾斜。第一侧壁部34与第一侧壁部35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第一槽部32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随着朝向端面28而逐渐扩大。其结果,能够使由一对第一侧壁部34、35、第一底面部33、扩径部8a包围的流路17在上游(前方)宽而在下游(后方)窄,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熔汤从浇铸口8引导到型腔16。
第二槽部36是使第一底面部33的一部分向下方凹陷并使前端在端面28侧开口而得的部位,形成流路17的壁面的一部分。第二槽部36包括朝向上方的第二底面部37和从该第二底面部37的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分别立起的一对第二侧壁部38、39。
在使轴线C为水平的情况下,第二底面部37朝向端面28下降倾斜。在俯视观察时,一对第二侧壁部38、39以随着朝向端面28而彼此接近的方式倾斜。关于第二侧壁部38与第二侧壁部39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第二槽部36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端面28侧的最小距离W2比后方侧(远离端面28的一侧)的最大距离W1窄。进一步地,第二侧壁部38与第二侧壁部39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在前后方向上的整个长度上,随着朝向端面28而逐渐变窄。通过该一对第二侧壁部38、39,形成使第二槽部36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朝向端面28减小的底切部。
根据具有如上所述分流子20的铸造装置1,在铸造时流经流路17的熔汤填充到形成该流路17的壁面的一部分的第二槽部36内,熔汤固化而得的铸造件2的一部分嵌入第二槽部36。由于该第二槽部36的第二侧壁部38与第二侧壁部39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朝向端面28变窄,因此在熔汤固化后将定模4与动模10沿前后方向分离而开模时,即使第二槽部36向端面28侧开口,第二槽部36内部的铸造件2的一部分也会卡在一对第二侧壁部38、39。其结果,铸造件2不会被定模4攥住,可以在将铸造件2留在固定于动模10的分流子20中的状态下进行开模。由于动模10上具有用于卸下铸造件2的推出销14,因此通过在开模时将铸造件2留在动模10中,能够容易地将铸造件2从铸造装置1卸下。
需要指出,在第二侧壁部38与第二侧壁部39之间的最大距离W1与最小距离W2之差较小的情况下,由于刚铸造后的铸造件2仍较柔软,因此即使铸造件2的一部分卡在一对第二侧壁部38、39,如果诸如通过推出销14强力推压铸造件2,则也能够诸如使铸造件2的流道2a变形而向前方将铸造件2从分流子20卸下。
由于第二槽部36是使第一底面部33的一部分向下方凹陷而得的部位,因此通过使分流子20相对于铸造件2向下方移动,能够从分流子20取下铸造件2,而铸造件2的一部分不会卡在一对第二侧壁部38、39。通过保持部13能够使分流子20相对于动模10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分流子20从开模后留在动模10中的铸造件2上取下。进一步地,能够防止因从一对第二侧壁部38、39之间向前方强行拔出铸造件2而使一对第二侧壁部38、39破损。
由于用于卡住铸造件2的一部分的第二槽部36的前端在端面28侧开口,因此即使脱模剂等液体进入第二槽部36,也能够容易地将该液体朝端面28侧排出。由此,能够抑制缘于残留在第二槽部36中的液体在铸造时因熔汤的热而蒸发产生气体导致在铸造件2中出现由该气体引起的气体缺陷。
在此,在第二侧壁部38与第二侧壁部39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朝向端面28呈阶梯状变窄的情况下,有时容易在其阶梯处残留液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侧壁部38与第二侧壁部39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随着朝向端面28而逐渐变窄,因此能够不易在第二槽部36内残留液体。其结果,能够在铸造件2中不易产生由铸造时液体蒸发形成的气体而引起的气体缺陷。
进一步地,由于第一槽部32和第二槽部36在端面28侧开口,并且第一底面部33和第二底面部37朝向端面28下降倾斜,因此能够将第一槽部32、第二槽部36内的液体更容易地向端面28侧排出。其结果,能够在铸造件2中不易产生由铸造时液体蒸发形成的气体而引起的气体缺陷。
在此,考虑将卡住铸造件2的一部分的部位形成为从第一底面部33突出的突起,以替代第二槽部36。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因铸造时碰到突起的端面28侧的熔汤,突起附近的熔汤的流动容易变得复杂。这样一来,有时熔汤会夹带突起附近的气体,在铸造件2中容易产生气体缺陷。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一底面部33的一部分凹陷而得的第二槽部36来形成卡住铸造件2的一部分的部位,因此与在第一底面部33上设置突起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第二槽部36附近不易在熔汤中夹带气体。其结果,能够在铸造时不易产生气体缺陷。
接着,参照图3的(a)和图3的(b)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使第二槽部36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朝向端面28逐渐变窄,从而形成卡住铸造件2的一部分的底切部的情况。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使第二槽部42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呈阶梯状减小的底切部45进行说明。需要指出,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在以下的说明中进行省略。图3的(a)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分流子40的剖视图。图3的(b)是从图3的(a)的箭头IIIb方向观察的分流子40的俯视图。需要指出,在图3的(a)和图3的(b)中,省略分流子40的芯部22而仅示出主体部41。
分流子40的主体部41是与冲头9(参照图1)相对的端面28封闭的筒状部件。主体部41包括端面28、外周面29以及使外周面29的一部分凹陷而得的第一槽部32和第二槽部42。
第二槽部42是使第一槽部32的第一底面部33的一部分向下方凹陷并使前端在端面28侧开口的部位,形成流路17(参照图1)的壁面的一部分。第二槽部42包括相比之下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3较宽的宽幅部43和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4较窄的两根窄幅部44。
宽幅部43包括朝向上方的第二底面部43a和从该第二底面部43a的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分别立起的一对第二侧壁部43b、43c。窄幅部44包括朝向上方的第二底面部44a和从该第二底面部44a的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分别立起的一对第二侧壁部44b、44c。
第二底面部43a和第二底面部44a平滑地接合。在使轴线C为水平的情况下,第二底面部43a朝向端面28下降倾斜。第二底面部44a的与左右方向垂直的截面形成为与轴线C大致平行,并且在使轴线C为水平的情况下,该第二底面部44a为大致水平。
一对第二侧壁部43b、43c在俯视观察时彼此大致平行地配置,第二侧壁部43b与第二侧壁部43c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宽幅部43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1形成为大致一定。一对第二侧壁部44b、44c在俯视观察时彼此大致平行地配置,第二侧壁部44b与第二侧壁部44c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窄幅部44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2形成为大致一定。需要指出,左侧的窄幅部44中的左侧的第二侧壁部44b与宽幅部43的左侧的第二侧壁部43b在俯视观察时呈直线状接合。此外,右侧的窄幅部44中的右侧的第二侧壁部44c与宽幅部43的右侧的第二侧壁部43c在俯视观察时呈直线状接合。
在宽幅部43与窄幅部44的边界处形成有底切部45,该底切部45使与宽幅部43的端面28侧相连的窄幅部44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4相比宽幅部43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3更窄。底切部45使第二槽部42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朝向端面28呈阶梯状变窄。
在使用具有该分流子40的铸造装置进行铸造的情况下,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熔汤固化后将定模4与动模10沿前后方向分离而开模时,即使第二槽部42向端面28侧开口,第二槽部42内部的铸造件2的一部分也会卡在底切部45。其结果,能够在使铸造件2留在分流子40中的状态下开模。进一步地,由于第二槽部42向端面28侧开口,因此能够容易地将进入第二槽部42的液体向端面28侧排出,能够在铸造件2中不易产生由铸造时液体蒸发形成的气体而引起的气体缺陷。
此外,由于窄幅部44的第二底面部44a未下降倾斜而水平地形成,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窄幅部44内的液体充分地向端面28侧排出。其结果,能够在铸造件2中不易产生由铸造时液体蒸发形成的气体而引起的气体缺陷。此外,由于使朝向端面28下降倾斜的第一底面部33的一部分凹陷而得的第二槽部42的第二底面部44a大致水平地形成,因此能够缩短向端面28侧开口的第二槽部42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其结果,能够对第一底面部33实施切削加工等而容易地形成第二槽部42。
由于底切部45使第二槽部42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朝向端面28呈阶梯状变窄,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第二槽部42内部的铸造件2的一部分卡在底切部45。其结果,能够在开模时更容易地将铸造件2留在分流子20中。
接着,参照图4的(a)和图4的(b)说明第三实施方式。在第一、二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使第一槽部32的第一底面部33的一部分凹陷而得的第二槽部36、42上设置由一对第二侧壁部38、39形成的底切部、阶梯状的底切部45的情况。与此相对,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没有第二槽部36、42而是在使分流子50的外周面29的一部分向下方凹陷而得的槽部52上设置底切部的情况进行说明。需要指出,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在以下的说明中进行省略。图4的(a)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分流子50的剖视图。图4的(b)是从图4的(a)的箭头IVb方向观察的分流子50的俯视图。需要注意的是,在图4的(a)和图4的(b)中,省略了分流子50的芯部22而仅示出主体部51。
分流子50的主体部51是与冲头9(参照图1)相对的端面28封闭的筒状部件。主体部51包括端面28、外周面29以及使外周面29的一部分凹陷而得的槽部52。
槽部52是使外周面29的圆锥面31的上部向下方凹陷并使前端在端面28开口而得的部位,形成流路17的壁面的一部分。槽部52包括从端面28向后方延伸并朝向上方的底面部33、以及从该底面部33的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分别立起并与端面28相连的一对侧壁部53、54。需要指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底面部33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底面部33相同。
在一对侧壁部53、54上,分别在与端面28分离的位置处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凹陷的壁凹部55。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侧壁部53、54除了形成有壁凹部55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侧壁部34、35相同。通过使与壁凹部55的端面28侧相连的位置处的侧壁部53与侧壁部54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W6相对于壁凹部55的位置处的侧壁部53与侧壁部54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槽部52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5变窄,从而形成底切部56。
在使用具有该分流子50的铸造装置进行铸造的情况下,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熔汤固化后将定模4与动模10沿前后方向分离而开模时,即使槽部52向端面28侧开口,槽部52内部的铸造件2的一部分也会卡在底切部56。其结果,能够在使铸造件2留在分流子50中的状态下开模。进一步地,由于槽部52向端面28侧开口,因此能够容易地将进入槽部52的液体向端面28侧排出,能够在铸造件2中不易产生由铸造时液体蒸发形成的气体而引起的气体缺陷。
此外,也可以通过从侧壁部53、54突出的突起代替壁凹部55来形成使槽部52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朝向端面28变窄的底切部。在这种情况下,因碰到该突起的端面28侧的熔汤,突起附近的熔汤的流动容易变得复杂,有时熔汤容易夹带突起附近的气体。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壁凹部55形成有底切部56,因此与在侧壁部53、54设置突起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壁凹部55附近不易在熔汤中夹带气体。其结果,能够在铸造件2中不易产生气体缺陷。
由于液体主要在槽部52的底面部33流动,因此液体不易残留在使侧壁部53、54凹陷而得的壁凹部55中。因此,即使为了形成底切部56而在侧壁部53、54上设置壁凹部55,也能够在铸造件2中不易产生缘于进入该壁凹部55的液体在铸造时蒸发成为气体而导致的气体缺陷。
壁凹部55朝向上方在外周面29的圆锥面31开口。由此,通过使分流子50相对于铸造件2向下方移动,能够从分流子50取下铸造件2。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通过利用保持部13使分流子50相对于动模10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从而能够容易地从开模后留于动模10中的铸造件2取下分流子50。进一步地,能够防止因从底切部56之间向前方强行拔出铸造件2而使底切部56破损。
由于通过壁凹部55使侧壁部53、54的一部分凹陷而不是使底面部33的一部分凹陷,因此能够防止从内周面26到底面部33为止的主体部51的壁厚局部变薄。因此,即使为了卡住铸造件2的一部分而形成壁凹部55和底切部56,也能够容易地管理主体部51的壁厚。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任何方式,可以容易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改良变形。例如,也可以适当改变型腔16、分流子20的各部分的尺寸、形状等。此外,也可以省略冷却空间23、送入路径24、返回路径25并将主体部21与芯部22一体成型。也可以省略推出销14,通过抓住流道2a、料饼2b而从动模10卸下铸造件2。
也可以将固定主模5和固定镶件6一体成型。也可以将固定主模5和套筒7一体成型。也可以将可动主模11和可动镶件12一体成型。虽然说明了轴线C为大致水平(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情况,但本实用新型并非一定要限定于此,也可以使轴线C相对于水平面倾斜,使轴线C相对于上下方向为不垂直的。
在上述方式中,说明了分流子20、40、50的一部分插入套筒7的浇铸口8的情况,但并非一定要限定于此,也可以使分流子的端面28与套筒7的后端贴紧。此外,不限于冲头9和分流子的端面28在前后方向(轴线C方向)上相对的情况,也可以将使分流子的外周面29的一部分向下方凹陷而得的第一槽部32的第一底面部33、第一侧壁部34、35等与浇铸口8的内周面平滑地接合,使冲头9与端面28不相对。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二侧壁部38与第二侧壁部39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第二槽部36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在前后方向的整个长度上随着朝向端面28而逐渐变窄的情况,但并非一定要限定于此。第二侧壁部38与第二侧壁部39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随着朝向端面28而变窄的部位(底切部)也可以位于第二侧壁部38、39的局部。此外,在俯视观察时,不限于第二侧壁部38、39双方以随着朝向端面28而彼此接近的方式倾斜的情况,也可以以随着朝向端面28仅第二侧壁部38、39中的一方接近另一方的方式倾斜。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一根宽幅部43和两根窄幅部44接合的情况,但并非一定要限定于此。也可以适当改变宽幅部43和窄幅部44的根数、配置。此外,也可以将作为宽幅部43与窄幅部44的边界的阶梯状的底切部45形成为随着朝向端面28而左右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变小的底切部。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侧壁部53、54双方上形成壁凹部55的情况,但并非一定要限定于此。也可以在侧壁部53、54中的任一方上形成壁凹部55。不过,通过在侧壁部53、54双方上设置壁凹部55,能够在开模时使铸造件2容易留在分流子50中。
在上述第一、二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第一槽部32的第一底面部33设置第二槽部36、42,并在第二槽部36、42设置随着朝向端面28而第二槽部36、42的宽度变窄的第二侧壁部38、39(底切部)、底切部45的情况。此外,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槽部52的侧壁部53、54设置壁凹部55而形成底切部56的情况。但是,并非一定要限定于此。也可以不设置第二槽部36、42、壁凹部55,而在第一槽部(槽部)32的一对第一侧壁部(侧壁部)34、35上设置随着朝向端面28而第一槽部32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第一侧壁部34与第一侧壁部35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变窄的底切部。
附图标记说明
1 铸造装置
4 定模
8 浇铸口
9 冲头
10 动模
16 型腔
17 流路
20、40、50 分流子
28 端面
29 外周面
32 第一槽部(槽部的一部分)
33 第一底面部(底面部)
36、42 第二槽部(槽部的一部分)
38、39 第二侧壁部(底切部)
45 底切部
52 槽部
53、54 侧壁部
55 壁凹部
56 底切部
C 轴线。

Claims (6)

1.一种分流子,通过以与冲头相对的方式固定于动模,从而能够在所述分流子与定模之间形成将熔汤引导到所述定模与所述动模之间的型腔的流路,所述冲头在浇铸口的内部滑动,所述浇铸口以与上下方向相交的轴线为中心设置于所述定模,所述动模相对于所述定模在轴线方向上移动,所述分流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端面,在所述轴线方向中朝向所述冲头一侧;
外周面,从所述端面的周缘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并围绕所述轴线而设置;以及
槽部,使所述外周面的一部分向下方凹陷而得,所述槽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一端在所述端面一侧开口,并且所述槽部形成所述流路的壁面的一部分,
所述槽部包括底切部,所述底切部使与所述轴线方向和所述上下方向垂直的左右方向上的所述槽部的宽度朝向所述端面变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切部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朝向所述端面逐渐变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包括:
第一槽部,具有从所述端面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并朝向上方的底面部;以及
第二槽部,使所述第一槽部的所述底面部的一部分向下方凹陷而得,所述第二槽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一端在所述端面一侧开口,
所述底切部形成于所述第二槽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包括:
底面部,从所述端面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并朝向上方;以及
一对侧壁部,从所述底面部的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两边缘立起并与所述端面相连,
在一对所述侧壁部中的至少一方上,于与所述端面分离的位置处形成有在所述左右方向上凹陷的壁凹部,
所述底切部是通过使与所述壁凹部的所述端面一侧相连的位置处的一对所述侧壁部中的一所述侧壁部与另一所述侧壁部之间的所述左右方向上的距离相对于所述壁凹部的位置处的一对所述侧壁部中的一所述侧壁部与另一所述侧壁部之间的所述左右方向上的距离变窄而形成的,
所述壁凹部朝向上方在所述外周面开口。
5.一种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流子、所述定模、所述动模以及所述冲头。
6.一种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分流子、所述定模、所述动模以及所述冲头,
所述分流子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动模向所述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动模。
CN202020157184.3U 2019-09-27 2020-02-07 分流子和铸造装置 Active CN21167995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03664U 2019-09-27
JP2019003664U JP3224330U (ja) 2019-09-27 2019-09-27 分流子および鋳造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79958U true CN211679958U (zh) 2020-10-16

Family

ID=688354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57184.3U Active CN211679958U (zh) 2019-09-27 2020-02-07 分流子和铸造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3224330U (zh)
CN (1) CN21167995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38820A (zh) * 2021-03-30 2022-10-0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压铸用模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38820A (zh) * 2021-03-30 2022-10-0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压铸用模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224330U (ja) 2019-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26806B2 (ja) ダイカスト鋳造用金型
CN211679958U (zh) 分流子和铸造装置
JP2013193396A (ja) 射出成形用金型
CN109986047B (zh) 压铸装置
US20030041995A1 (en) Casting method and casting mold
JP5776299B2 (ja) 射出成形方法及びこれに用いる射出成形用金型
JPH09225969A (ja) 射出成形金型
US7025114B2 (en) Casting method and casting mold
KR20230027353A (ko) 런너의 제거가 가능한 사출 금형 장치
JP2010110893A (ja) 射出成形用金型
JP7124415B2 (ja) ダイカスト鋳造装置およびダイカスト鋳造方法
JP4794586B2 (ja) ダイカスト金型及びダイカスト法
JP2000024769A (ja) アンダーカット形状を有するダイカスト成形方法
CN110653355B (zh) 压铸装置
CN221089816U (zh) 一种多行位结构的注塑模具
JP2008279498A (ja) 成形金型及び射出成形方法
JP4750141B2 (ja) ダイカスト法
JP2000141427A (ja) 射出成形金型
WO2021095286A1 (ja) 乗客コンベヤの踏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691400B2 (ja) 鍔付筒体の成形方法及び成形金型
JP2021020378A (ja) 射出成形用金型
JP2000271977A (ja) 射出成形用金型
JP2002283418A (ja) 射出成形用金型
JP2005297466A (ja) プラスチック成形金型及びプラスチック成形方法
JP2019177658A (ja) 樹脂成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