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48996U - 通气结构 - Google Patents

通气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48996U
CN211648996U CN201922106083.3U CN201922106083U CN211648996U CN 211648996 U CN211648996 U CN 211648996U CN 201922106083 U CN201922106083 U CN 201922106083U CN 211648996 U CN211648996 U CN 2116489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ift
cable
hose
case
sele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0608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田真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489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489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7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venting gearboxes, e.g. air breath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31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characterised by covers or lids for gearbox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26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 F16H61/34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comprising two mechanisms, one for the preselection movement, and one for the shifting mov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26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 F16H61/36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with at least one movement being transmitted by a cab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08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F16H63/20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with preselection and subsequent movement of each final output mechanism by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in two different ways, e.g. guided by a shift g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一种通气结构,既能提高通气软管的组装性,又能提高周边部件的布局自由度。车辆用变速器的通气结构具备:变速器壳体(20),其支撑传递发动机(1)的动力的轴;换挡选择轴(30),其配置在变速器壳体内;换挡箱(31),其支撑换挡选择轴,并且使换挡选择轴的一端从变速器壳体突出;换挡外杆(33),其设置在换挡选择轴的一端;以及通气软管(50),其一端通过联管节(51)连接到换挡箱。联管节配置成在俯视时远离换挡杆呈倾斜状。通气软管穿过换挡箱与换挡杆之间,沿着变速器壳体的外表面以远离换挡箱的方式延伸,在通气软管的另一端设置有通气塞(52)。

Description

通气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气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在车辆用的变速器中,为了防止油的喷出,设置有对变速器壳体内的压力进行调整而防止该变速器壳体内的压力的过度上升的通气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中,在设置于变速器壳体的换挡机构的换挡箱装配有通气塞。在通气塞连接有通气软管的一端侧。通气软管经过多次弯折后,在另一端侧装配有通气帽。通气帽通过支架固定于变速器壳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0-266166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虽然被认为有抑制油喷出的效果,但没有考虑到通气软管的布线或组装性。例如,在配置通气软管或各种线缆等长物体的情况下,需要各自不发生干扰地进行布线。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这一情况而完成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既能提高通气软管的组装性又能提高周边部件的布局自由度的通气结构。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的通气结构是车辆用变速器的通气结构,具备:变速器壳体,其支撑传递发动机的动力的轴;换挡选择轴,其配置在上述变速器壳体内;换挡箱,其支撑上述换挡选择轴,并且使上述换挡选择轴的一端从上述变速器壳体突出;换挡外杆,其设置在上述换挡选择轴的一端;以及通气软管,其一端通过联管节连接到上述换挡箱,上述通气结构的特征在于,上述联管节配置成在俯视时远离上述换挡外杆呈倾斜状,上述通气软管穿过上述换挡箱与上述换挡外杆之间,沿着上述变速器壳体的外表面以远离上述换挡箱的方式延伸,在上述通气软管的另一端设置有通气塞。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既能够提高通气软管的组装性,又能够提高周边部件的布局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变速器的立体图。
图2是在图1的基础上省略了换挡线缆和选择线缆的图。
图3是图1的正视图。
图4是图1的俯视图。
图5是图3的通气软管周边的放大图。
图6是图4的通气软管周边的放大图。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换挡箱的盖部分的立体图。
图8A至图8C是本实施方式的软管支架的立体图、俯视图以及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发动机2:变速器3:换挡装置7:软管支架20:变速器壳体21:右壳体21a:倾斜部21b:凸台21c:螺孔22:左壳体24:上壁24a:凸台24b:螺孔25:底壁26:侧壁30:换挡选择轴31:换挡箱32:盖部33:换挡外杆34:防尘罩35:臂部35a:突起部36:换挡线缆36a:换挡内部线缆36b:换挡外部线缆36c:筒状部36d:波纹部37:选择外杆37a:突起部38:选择线缆38a:选择内部线缆38b:选择外部线缆38c:筒状部38d:波纹部40:线缆支架41:立壁部42:舌片部43:舌片部44:第1弯曲部45:第2弯曲部46:贯通孔47:贯通孔48:切口部49:切口部50:通气软管50a:第1弯曲部50b:第2弯曲部50c:第3弯曲部50d:第4弯曲部51:联管节52:通气塞53:软管夹60:圆形开口61:圆柱凸台62:矩形凸台63:贯通孔64:板状凸台(支撑部)65:贯通孔66:板状凸台的侧面70:L字部(限制部)71:立壁部72:支架部73:贯通孔74:矩形孔B: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此外,关于附图所示的各方向,分别用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用箭头RE表示车辆后方,用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用箭头LO表示车辆下方,用箭头L表示车辆左方,用箭头R表示车辆右方。另外,在以下的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了一部分构成。
参照图1至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变速器的概略构成。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变速器的立体图。图2是在图1的基础上省略了换挡线缆和选择线缆的图。图3是图1的正视图。图4是图1的俯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是所谓的前置前驱(FF)式的四轮车辆。如图1至图4所示,车辆是在前后延伸的左右一对车体框架(未图示)之间配置发动机1和变速器2而构成的。发动机1和变速器2左右并排配置。具体来说,发动机1配置在车辆前方的右侧,变速器2配置在发动机1的左侧。
发动机1例如是汽油发动机,在发动机壳体内收容有曲轴(均未图示)等各种构成部件。曲轴的轴向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左右方向)。此外,发动机1不限于汽油发动机,例如也可以是柴油发动机等其它类型的发动机。
变速器2例如是通过乘员的手动操作来选择变速齿轮的手动变速器。变速器2对发动机1的动力进行变速并将其传递到驱动轮(未图示)。变速器2是将各种构成部件收纳在变速器壳体20内而构成的。作为各种构成部件,能够举出离合器(未图示)、设置有多个变速齿轮等的各种轴、以及换挡装置3等。即,将发动机1的动力传递到驱动轮的各种轴支撑于变速器壳体20。此外,变速器2也可以是变速用装置自动地选择变速齿轮的多级式的自动变速器。
变速器壳体20是可分割的结构,具有右壳体21和左壳体22。右壳体21形成变速器壳体20的右侧空间,左壳体22形成变速器壳体20的左侧空间。在右壳体21内设置有与曲轴配置在同轴上的离合器(未图示)。
右壳体21的上壁具有在从正面观看时随着从与左壳体22的对合面去往右方而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部21a(参照图3)。倾斜部21a越远离后述的换挡箱31越向上方倾斜。
另外,在左壳体22内配置有各种轴(未图示)。作为各种轴,能够举出输入轴、多个中间轴等(全部未图示)。这些各种轴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沿曲轴的轴向延伸。各种轴的左端侧(一端侧)通过轴承支撑于左壳体22,各种轴的右端侧(另一端侧)通过轴承支撑于右壳体21。
左壳体22构成为覆盖上述的各构成部件。具体地说,左壳体22具有:上壁24,其覆盖上方;底壁25,其覆盖下方;以及侧壁26,其覆盖侧方。
在左壳体22内偏向前方地配置有换挡装置3。换挡装置3通过根据乘员的变速操作变更各变速齿轮的组合来实现变速。具体地说,换挡装置3具备在左壳体22内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换挡选择轴30。
在左壳体22的上壁24形成有开口(未图示)。从开口向左壳体22内插入有换挡选择轴30。另外,在换挡选择轴30的上端侧设置有支撑换挡选择轴30的换挡箱31。换挡箱31也作为堵住上述开口的盖构件发挥功能。
具体地说,换挡箱31包括将换挡选择轴30的一部分覆盖的箱型的壳体部(未图示)以及形成在壳体部的上表面的板状的盖部32。壳体部具有比左壳体22的开口小的形状,并容纳在左壳体22内。换挡箱31支撑换挡选择轴30,使换挡选择轴30能在轴向(选择方向)上移动并能绕轴(换挡方向)旋转。
盖部32以比壳体部大的面积具有与左壳体22的开口对应的形状。左壳体22的开口被盖部32堵住。通过将盖部32以螺栓紧固于左壳体22,从而换挡箱31被固定于左壳体22。盖部32的详细构成后述。
换挡选择轴30的上端侧贯通盖部32而突出到换挡箱31的外侧。即,换挡箱31以使换挡选择轴30的一端从变速器壳体20(左壳体22)突出的状态支撑换挡选择轴30。在突出的换挡选择轴30的顶端(上端)设置有换挡外杆33。在盖部32与换挡外杆33之间以覆盖换挡选择轴30的周围的方式设置有波纹式的防尘罩34。
换挡外杆33具有从基端部(与换挡选择轴30的连接部分)在平面上以L字型延伸的臂部35。换挡外杆的基端部与换挡选择轴30固定为一体,换挡外杆33与换挡选择轴30能以规定角度绕轴转动。另外,在臂部35的上表面,在与L字的弯曲部分相比略微靠基端侧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突起部35a(参照图2)。在该突起部35a,可转动地卡合有换挡线缆36的一端。换挡线缆36的另一端连结到未图示的换挡杆。
换挡线缆36包含:换挡内部线缆36a,其将乘员的换挡杆(未图示)操作传递到换挡装置3(换挡选择轴30);以及换挡外部线缆36b,其覆盖换挡内部线缆。换挡内部线缆36a构成为能在换挡外部线缆36b内滑动。即,换挡外部线缆36b也作为引导换挡内部线缆36a的滑动的引导构件发挥功能。
另外,换挡外部线缆36b比换挡内部线缆36a短,在前端固定有筒状部36c。换挡内部线缆36a贯通筒状部36c且其前端可滑动地支撑于换挡外杆33。在筒状部36c与换挡外杆33之间,在换挡内部线缆36a的一部分设置有覆盖外周的筒状的波纹部36d。
另外,在换挡箱31(盖部32)的上表面设置有选择外杆37。选择外杆37由朝向上方延伸的板构件形成。选择外杆37的基端部可转动地支撑于盖部32。在选择外杆37的右侧的侧面,在作为顶端的上端部分形成有向右方突出的突起部37a(参照图2)。在该突起部37a,可转动地卡合有选择线缆38的一端。选择线缆38的另一端连结到未图示的选择杆。
选择线缆38包含:选择内部线缆38a,其将乘员的换挡杆(未图示)操作传递到换挡装置3(换挡选择轴30);以及选择外部线缆38b,其覆盖选择内部线缆。选择内部线缆38a构成为能在选择外部线缆38b内滑动。即,选择外部线缆38b也作为引导选择内部线缆38a的滑动的引导构件发挥功能。
另外,选择外部线缆38b比选择内部线缆38a短,在其前端固定有筒状部38c。选择内部线缆38a贯通筒状部38c且其前端可滑动地支撑于选择外杆37。在筒状部38c与选择外杆37之间,在选择内部线缆38a的一部分设置有覆盖外周的筒状的波纹部38d。
当由乘员在选择方向上操作了换挡杆时,选择外杆37通过选择线缆使换挡选择轴30在轴向(选择方向)上移动。另一方面,当由乘员在换挡方向上操作了换挡杆时,换挡外杆33通过换挡线缆使换挡选择轴30绕轴(换挡方向)旋转。此外,将乘员对换挡杆在选择方向上的操作称为选择操作,在换挡方向上的操作称为换挡操作。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3列举了所谓的遥控式的换挡装置为例,但不限于此,能适当地进行变更。也可以是,换挡装置3由直接在换挡选择轴30上装配有换挡杆的所谓的直接控制式的换挡装置构成。
另外,如图4所示,在俯视时,换挡线缆36和选择线缆38在变速器壳体20的上方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详细情况后述,但换挡线缆36和选择线缆38是朝向通气软管50的另一端侧延伸的。另外,换挡线缆36和选择线缆38配置为彼此左右并排。具体地说,换挡线缆36配置在右侧(右壳体21的上方),选择线缆38配置在左侧(左壳体22的上方)。
换挡线缆36和选择线缆38支撑于同一线缆支架40。线缆支架40例如是将金属制的板状体多次弯折而形成的。具体地说,如图2和图4所示,线缆支架40具备:立壁部41,其在竖直方向上立起;以及2个舌片部42、43,其是立壁部41的两端向水平方向前方弯折而成的。
在图4所示的俯视时,立壁部41在大致前后方向上具有厚度,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另外,立壁部41的左右两端朝向前方倾斜地弯曲。为了便于说明,将右侧的弯曲部分称为第1弯曲部44,将左侧的弯曲部分称为第2弯曲部45。
舌片部42从第1弯曲部44的下端朝向前方延伸。舌片部42与右壳体21的上壁相对,在舌片部42的前端形成有贯通孔46(参照图2)。在右壳体21的上壁与贯通孔46对应地形成有凸台21b,在凸台21b的中央形成有螺孔21c(均参照图2)。通过将螺栓B(参照图4)插通到贯通孔46中并将其前端拧入螺孔21c,从而舌片部42被固定于右壳体21。
舌片部43从第2弯曲部45的下端朝向前方延伸。舌片部43与左壳体22的上壁24相对,在舌片部43的前端形成有贯通孔47(参照图2)。在左壳体22的上壁24与贯通孔47对应地形成有凸台24a,在凸台24a的中央形成有螺孔24b(均参照图2)。通过将螺栓B(参照图4)插通到贯通孔47中并将其前端拧入螺孔24b,从而舌片部43被固定于左壳体22。
在位于第1弯曲部44与第2弯曲部45之间的立壁部41,在从正面观看时左右并排地形成有半圆状的切口部48、49。2个切口部48、49具有上方开放的形状。在切口部48卡合有筒状部36c。在切口部49卡合有筒状部38c。通过这些构成,换挡线缆36和选择线缆38支撑于同一线缆支架40。
另外,在换挡箱31的上表面连接有通气软管50作为通气装置。通气软管50的一端侧通过联管节(union)51连接到盖部32的上表面。详细情况后述,但通气软管50是在换挡选择轴30(防尘罩34)的前方以绕过防尘罩34的周围的方式沿着右壳体21的外表面向后方延伸的。通气软管50的另一端侧在右壳体21的上部固定(支撑)于线缆支架40。另外,在通气软管50的另一端设置有通气塞52。详细情况后述,但通气软管50的另一端侧通过软管夹53支撑于线缆支架40的第1弯曲部44。
在此,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通气结构及其周边构成。图5是图3的通气软管周边的放大图,省略了换挡线缆和选择线缆。图6是图4的通气软管周边的放大图。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换挡箱的盖部分的立体图。图8A至图8C是本实施方式的软管支架的立体图(图8A)、俯视图(图8B)以及侧视图(图8C)。
此外,在现有的车辆用变速器中,有在换挡箱上直接设置有通气塞的变速器、或是在换挡箱上通过通气软管连接有通气塞的变速器。由于在换挡箱的上部配置有换挡外杆或选择外杆等可动部件,因此,考虑到组装性的通气软管的处理是存在制约的。
为此,本申请的发明人着眼于换挡箱上方的有限的空间或换挡外杆等可动范围以及变速器壳体的外表面形状,想到了本实用新型。以下,说明其具体的通气结构。
首先,说明盖部32的具体构成。如图7所示,换挡箱31的盖部32以堵住形成在左壳体22的上壁24的开口的方式形成为俯视时为多边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大致五边形)的板形状。通过将螺栓B插通到盖部32的5个角部并将螺栓B的前端拧入左壳体22,从而盖部32被固定。在盖部32的中央形成有圆柱凸台61,圆柱凸台61形成有圆形开口60。圆柱凸台61形成为从盖部32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换挡选择轴30插入到圆形开口60中。
在圆柱凸台61的前方的盖部32的上表面形成有用于连接联管节51的矩形凸台62。矩形凸台62形成为从盖部32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在矩形凸台62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63。贯通孔63形成为略微偏向矩形凸台62的左侧。贯通孔63连通到换挡箱31内。在贯通孔63中装配L字型的联管节51(弯头联管节)。
在圆柱凸台61的后方的盖部32的上表面形成有一对板状凸台64。一对板状凸台64在左右方向上相对,在各自的上端部分形成有中心一致的贯通孔65。在一对板状凸台64之间插入有选择外杆37的基端部。未图示的销通过一对贯通孔65插入到该基端部。从而,选择外杆37构成为能以销为支点进行摆动。即,一对板状凸台64作为支撑选择外杆37且使其可摆动的支撑部发挥功能。这样,联管节51在俯视时隔着换挡选择轴30(圆柱凸台61)配置在选择外杆37的相反侧。
另外,在盖部32的右后方角落处设置有支撑通气软管50的中途部分的软管支架7。通过用于固定盖部32的螺栓B而将软管支架7与盖部32紧固在一起。
具体地说,如图8A至图8C所示,软管支架7是将金属制的板状体多次弯折而形成的。其包括俯视时形成为L字型的L字部70、从L字部70的右端(基端)向上方立起的立壁部71、以及从立壁部71的上端向右方水平延伸的支架部72。L字部70形成为在从基端向后方延伸后,在俯视时以大致直角向左方延伸。在L字部70的基端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73。该贯通孔73是螺栓B的插通孔。在支架部72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下方向)上贯通的矩形孔74。在中途支撑通气软管50的一端侧的软管夹53卡合到该矩形孔74(参照图6)。
软管支架7以使L字部70的前端抵接到板状凸台64的侧面66的状态装配。即,L字部70作为限制软管支架7的旋转方向的位置的限制部发挥功能,装配时容易定位。
接下来,说明通气软管50的处理。如图1至图6所示,通气软管50的一端通过联管节51连接到换挡箱31的盖部32,在通气软管50的另一端设置有通气塞52。通气塞52的附近在右壳体21的上方支撑于线缆支架40。
如图4和图6所示,联管节51以在俯视时远离换挡外杆33的方式倾斜配置。具体地说,联管节51以弯头(从盖部32突出的弯曲部)的延伸方向与从换挡外杆33的基端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直线部分平行的方式、或是以弯头(elbow)的前端去往换挡外杆33的外侧(前方)的方式倾斜配置。
通气软管50以从换挡选择轴30的前方绕过右方的方式延伸。另外,通气软管50穿过换挡箱31与换挡外杆33之间、换挡线缆36及选择线缆38与变速器壳体20(右壳体21和左壳体22)之间,沿着右壳体21(倾斜部21a)的外表面以远离换挡箱31的方式延伸。倾斜部21a越远离换挡箱31越向上方倾斜,因此,通气软管50通过沿着倾斜部21a配设,从而其另一端侧(通气塞52侧)比一端侧高。
为了实现这样的通气软管50的处理,在通气软管50形成有多个弯曲部。具体地说,在通气软管50,从一端侧(联管节51侧)起形成有第1弯曲部50a、第2弯曲部50b、第3弯曲部50c以及第4弯曲部50d。
通气软管50从联管节51的顶端向车辆右方水平延伸,在第1弯曲部50a处向后方弯曲。第1弯曲部50a位于换挡外杆33与换挡内部线缆36a的连接部分的正下方。然后,通气软管50在换挡线缆36与变速器壳体20之间沿着右壳体21与左壳体22的对合面向后方延伸,并在第2弯曲部50b处朝向右后上方的右壳体21弯曲。第2弯曲部50b位于右壳体21与左壳体22的对合面上且位于选择外杆37的右方。
进而,通气软管50从第2弯曲部50b沿着右壳体21的倾斜部21a向右后上方延伸,并在第3弯曲部50c处向后方弯曲。第3弯曲部50c位于右壳体21的最上端且位于波纹部36d的右方。然后,通气软管50在换挡线缆36的右方朝向线缆支架40向后方延伸,并在第4弯曲部50d处在竖直方向上立起。第4弯曲部50d位于舌片部42的正上方。在从第4弯曲部50d向上方立起的通气软管50的上端装配有通气塞52。
在通气塞52的下方装配有软管夹53。软管夹53固定于线缆支架40的第1弯曲部44。从而,通气软管50的另一端侧通过软管夹53支撑于线缆支架40。
这样,通气软管50的另一端侧(下游侧)设置在比通气软管50的一端侧(上游侧)高的位置,因此,能防止变速器壳体20内的油从通气软管50中喷出。另外,能通过加长通气软管50的管长度来进一步提高通气效果。
特别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通气结构,通过将联管节51倾斜装配,将通气软管50以绕过换挡选择轴30的前方的方式进行处理,能确保作业空间来配设通气软管50。另外,能够不必在意换挡选择轴30或换挡外杆33地组装通气软管50,能提高作业性和组装性。
另外,通气软管50配设为穿过换挡箱31与换挡外杆33之间。例如,图6所示的假想线(双点划线)表示出换挡外杆33的移动轨迹(转动范围)。在本实施方式中,通气软管50不会在换挡外杆33的转动范围内发生干扰,因此,能够有效利用换挡外杆33的下方的死区来配设通气软管50。其结果是,能提高周边部件的布局自由度。
另外,通过使通气软管50沿着右壳体21的倾斜部21a,能够使通气软管50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产生高度差,能确保通气软管50的管长度而提高通气效果。
另外,将换挡线缆36与选择线缆38固定于同一线缆支架40,而且将通气软管50的另一端侧固定于该线缆支架40。根据该构成,能够用同一线缆支架40固定3个构成部件,因此,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另外,通过将通气软管50固定于线缆支架40,能抑制通气软管50的振动。
另外,联管节51在俯视时隔着换挡选择轴30配置在选择外杆37的相反侧。根据该构成,能够将周边部件相对较少的作业空间确保得宽。因此,能够不必在意选择外杆37地进行通气软管50的组装,能提高作业性。
另外,通气软管50具有多个弯曲部,支撑于软管支架,软管支架在每个弯曲部之间支撑通气软管50。更具体来说,通气软管50在第1弯曲部50a与第2弯曲部50b之间通过软管夹53支撑于软管支架7。这样,通过支撑通气软管50的中间部分,能有效地抑制整个通气软管50的振动。
另外,软管支架7设置在换挡箱31(盖部32),与盖部32一起装配于左壳体22。根据该构成,能够通过用于固定盖部32的螺栓B将软管支架7与盖部32紧固在一起,能简化构成。
另外,通过在软管支架7设置L字部70,作业人员能握住L字部70进行组装作业。另外,以L字部70的前端抵接于板状凸台64的侧面66的状态进行装配,L字部70作为限制软管支架7的旋转方向的位置的限制部发挥功能,因此,装配时容易定位。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既能提高通气软管的组装性,也能提高周边部件的布局自由度。
另外,虽然说明了多个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但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对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全部或部分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种种变更、置换、变形。而且,如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能够通过技术进步或由其衍生的其它技术以另一种方式实现,则也可以使用该方法来实施本实用新型。因此,权利要求书覆盖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的范围内所能包含的所有实施方式。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用新型具有既能够提高通气软管的组装性又能够提高周边部件的布局自由度的效果,特别是,对于车辆用的手动变速器中的通气结构是有用的。

Claims (10)

1.一种通气结构,是车辆用变速器的通气结构,
具备:
变速器壳体,其支撑传递发动机的动力的轴;
换挡选择轴,其配置在上述变速器壳体内;
换挡箱,其支撑上述换挡选择轴,并且使上述换挡选择轴的一端从上述变速器壳体突出;
换挡外杆,其设置在上述换挡选择轴的一端;以及
通气软管,其一端通过联管节连接到上述换挡箱,
上述通气结构的特征在于,
上述联管节配置成在俯视时远离上述换挡外杆呈倾斜状,
上述通气软管穿过上述换挡箱与上述换挡外杆之间,沿着上述变速器壳体的外表面以远离上述换挡箱的方式延伸,在上述通气软管的另一端设置有通气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变速器壳体具有越远离上述换挡箱越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部,
上述通气软管沿着上述倾斜部配设为另一端侧比一端侧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设置于上述换挡箱的选择外杆,
在上述换挡外杆连接有朝向上述通气软管的上述另一端侧延伸的换挡线缆,
在上述选择外杆连接有朝向上述通气软管的上述另一端侧延伸的选择线缆,
上述通气软管在上述换挡线缆及上述选择线缆与上述变速器壳体之间穿过,
上述换挡线缆和上述选择线缆支撑于同一线缆支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设置于上述换挡箱的选择外杆,
在上述换挡外杆连接有朝向上述通气软管的上述另一端侧延伸的换挡线缆,
在上述选择外杆连接有朝向上述通气软管的上述另一端侧延伸的选择线缆,
上述通气软管在上述换挡线缆及上述选择线缆与上述变速器壳体之间穿过,
上述换挡线缆和上述选择线缆支撑于同一线缆支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通气软管的上述另一端侧支撑于上述线缆支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通气软管的上述另一端侧支撑于上述线缆支架。
7.根据权利要求3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联管节在俯视时隔着上述换挡选择轴配置在上述选择外杆的相反侧。
8.根据权利要求3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通气软管具有多个弯曲部,支撑于软管支架,上述软管支架在每个上述弯曲部之间支撑上述通气软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软管支架设置于上述换挡箱,与上述换挡箱一起装配于上述变速器壳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换挡箱具有支撑上述选择外杆的支撑部,
上述软管支架具有与上述支撑部抵接而对上述软管支架的位置进行限制的限制部。
CN201922106083.3U 2018-12-04 2019-11-29 通气结构 Active CN21164899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27015 2018-12-04
JP2018227015A JP7251121B2 (ja) 2018-12-04 2018-12-04 ブリーザ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48996U true CN211648996U (zh) 2020-10-09

Family

ID=700086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06083.3U Active CN211648996U (zh) 2018-12-04 2019-11-29 通气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251121B2 (zh)
CN (1) CN211648996U (zh)
FR (1) FR3089269B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97316A (ja) * 1998-09-24 2000-04-04 Suzuki Motor Corp 変速機のケーブルブラケット構造
JP2000266166A (ja) * 1999-03-15 2000-09-26 Suzuki Motor Corp 変速機のエアブリーザ構造
JP4670626B2 (ja) * 2005-12-20 2011-04-13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ブリーザホース固定ブラケット
KR20080014368A (ko) * 2006-08-11 2008-02-1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변속기
ES2399209T3 (es) * 2008-05-14 2013-03-26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Unidad motriz adaptada para su uso en un vehículo motorizado de dos ruedas y que tiene un dispositivo de respiradero, y vehículo motorizado de dos ruedas con la misma
JP6507913B2 (ja) * 2015-07-31 2019-05-0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変速機
JP6638321B2 (ja) * 2015-10-28 2020-01-29 スズキ株式会社 変速機のケーブル支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FR3089269B1 (fr) 2022-05-06
JP2020090968A (ja) 2020-06-11
FR3089269A1 (fr) 2020-06-05
JP7251121B2 (ja) 2023-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81784B2 (en) Front structure for vehicle
JP7317127B2 (ja) 伝動装置
CN211648996U (zh) 通气结构
JP6376268B2 (ja) 自動変速機
US9441734B2 (en) Power unit and straddle-type vehicle
JPWO2017057594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1063179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バッテリ収納部構造
JP5517054B2 (ja) 変速機の変速位置検出装置
JP2007198455A (ja) 変速機の変速操作機構
JP2018076880A (ja) 変速機の磁石取付構造
JP6507913B2 (ja) 車両用変速機
US9669694B2 (en) Vehicle
WO2017057595A1 (ja) 車両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JP7251154B2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用駆動装置の潤滑構造
JP6090357B2 (ja) 変速機の変速操作機構
EP4372244A1 (en) Power unit
JP2020085143A (ja) ホースクランプ及びブリーザ構造
WO2020137361A1 (ja) 作業車
JP2010048356A (ja) 手動変速機の変速操作装置
CN202149206U (zh) 一种汽车换挡器的球头防尘结构
JP2007076559A (ja) トラクタのボンネット支持構造
JP2016102507A (ja) 車両用変速機
JP2007076560A (ja) トラクタのフロント支持体
JP6405941B2 (ja) 車両用変速機
CN217260398U (zh) 全地形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