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75950U - 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散热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575950U CN211575950U CN201890000636.8U CN201890000636U CN211575950U CN 211575950 U CN211575950 U CN 211575950U CN 201890000636 U CN201890000636 U CN 201890000636U CN 211575950 U CN211575950 U CN 21157595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heat pipe
- container
- pipe
- receiving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75—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heat-pipes together or with other structures, e.g. with base blocks; Heat pipe co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2—Fillings or auxiliary members in containers or encapsulations selected or arranged to facilitate heating or cooling
- H01L23/427—Cooling by change of state, e.g. use of heat pip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33—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the conduit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e.g.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annul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器,其通过抑制在热管上产生热点,从而发挥优异的冷却性能。该散热器具有:热连接有发热体的受热板;以及与该受热板热连接的热管,所述受热板的热导率高于所述热管的容器的材料的热导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器,其通过具有由热导率高的材料形成的受热板,从而能够抑制在热管上产生热点。
背景技术
搭载于电气和电子设备的半导体元件等的电子部件由于伴随高功能化的高密度搭载等,发热量增大,近年来,电子部件的冷却变得尤为重要。作为电子部件等的发热体的冷却方法,有时使用散热器。
为了有效地冷却发热体,要求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因此,提出了如下散热器:即,在将作为散热部的多个翅片立设于作为安装部的基部的散热器中,翅片与基部被一体地铸造,并且热管的至少一部分被一体地包心铸造于该基部上(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的散热器中,利用金属制的基部对热管进行包心铸造,因此,热管与基部间的导热性得到提高,其结果为,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得到提高。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散热器中,具有如下问题:即,作为冷却对象的发热体与热管的容器直接热连接,因此,当发热体的发热密度增大时,容易在热管上产生热点,不能得到充分的冷却特性。
现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95738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抑制在热管上产生热点,从而发挥优异的冷却性能的散热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散热器具有:受热板,其热连接有发热体;以及热管,其与该受热板热连接,所述受热板的热导率高于所述热管的容器的材料的热导率。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冷却对象的发热体热连接于散热器的受热板,从而冷却发热体。发热体的热量从发热体向受热板传递,传递到受热板的热量从受热板向热管传递,传递到热管的热量通过热管的传热功能而向散热器的外部环境释放。发热体的热量经由受热板和热管向外部环境释放,从而冷却发热体。在上述方式中,热管经由受热板与发热体热连接。此外,热管和受热板由热导率不同的材料形成,所以是彼此独立的部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散热器中,所述容器的一部分区域与所述受热板热连接。在上述方式中,在热管的容器中存在未与受热板接触的部位和与受热板接触的部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散热器中,所述受热板的热导率为200W/(m·K)以上且1500W/(m·K)以下,所述容器的材料的热导率为10W/(m·K)以上且450W/(m·K)以下。
即使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受热板也使用具有比热管的容器的材料的热导率高的热导率的材料。此外,在本说明书中,“热导率”是指25℃下的热导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散热器中,所述容器的材料为从由不锈钢、钛、钛合金、铝、铝合金、镍、镍合金、铁、铁合金、铜以及铜合金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1种材料。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散热器中,所述受热板为从由铜、铜合金、铝、铝合金、银、银合金、石墨以及碳材料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1种材料。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散热器中,所述受热板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为所述容器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的0.01倍~0.5倍。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散热器中,所述受热板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为所述容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的0.01倍~1.0倍。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散热器中,所述受热板在俯视时的面积为所述容器在俯视时的面积的0.005倍~1.0倍。
在本说明书中,“俯视”是指从与从受热板向热管的热传递方向平行的方向、且从热管侧观察的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散热器中,所述受热板的厚度为所述容器的厚度的0.1倍~10.0倍。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实施方式,热管与受热板热连接,受热板的热导率比热管的容器的材料的热导率高,从而从发热体向受热板传递的热量在受热板中进行扩散后向热管传递,因此,有效的蒸发部面积扩大,能够抑制在热管上产生热点。即,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由于在通过受热板而减小热密度的状态下向热管传递热量,所以,能够抑制在热管上产生热点。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实施方式,由于能够减小针对热管的热负荷,因此,能够发挥优异的冷却性能。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实施方式,由于在热管与发热体之间配置了受热板,因此,能够防止热管与发热体的一部分(例如,发热体的角部等周边部)局部接触,且热管在该接触部产生变形的情况。由于当热管与发热体局部接触,且热管在该接触部产生变形时,该变形部局部受热,因此,有时热密度上升,会导致在热管中产生干涸。但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中,如上所述,由于通过受热板防止热管的局部变形和与发热体的局部接触,从而在减小热密度的状态下从发热体向热管进行热传递,因此,能够防止热管的干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实施方式,由于通过容器的一部分区域与受热板热连接,从而受热板的热扩散特性和热管的传热功能进一步得到提高,因此,能够进一步得到优异的冷却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发热体热连接于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的局部侧面截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发热体热连接于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6是示出发热体热连接于本实用新型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7是示出发热体热连接于本实用新型的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8是示出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1具有受热板10、热连接于受热板10的第1热管11、在一个端部13的部位与第1热管11热连接的第2热管12、以及与第2热管12的另一个端部14热连接的散热片15。发热体100与受热板10热连接,从而通过散热器1被冷却。
第1热管11的容器16为平板状。通过使一个板状体和与该一个板状体对置的另一个板状体重叠,从而形成平板状的容器16。一个板状体的中央部塑性变形为凸状。一个板状体的塑性变形为凸状的部位为容器16的凸部(未图示),凸部的内部形成为空洞部。空洞部的内部空间通过排气处理被减压,并封装有工作流体(未图示)。另外,在减压后的空洞部内部设置有具有毛细管力的吸液芯结构体(未图示)。由于容器16为平板状的第1热管11为平面型热管,因此为均热板(Vapor Chamber)。
对容器16的形状无特别限定,在第1热管11中,俯视时(从垂直于第1热管11的平面的方向观察的方式)形成为矩形。对容器16的厚度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例举0.3~1.0mm。
如图2、3所示,在第1热管11的容器16中热连接有平板状的受热板10。此外,对受热板10的俯视时的形状无特别限定,如图2所示,在散热器1中,形成为矩形。此外,受热板10以受热板10的长度方向与容器16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式安装于容器16。
如图2所示,在散热器1中,平板状的受热板10的整个一个面与容器16热连接。即,受热板10整体设置在俯视观察时与第1热管11的容器16重叠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平板状的受热板10的另一个面上热连接有作为冷却对象的发热体100。因此,在第1热管11与发热体100之间,设置有受热板10。容器16的俯视(仰视)的面积比受热板10的俯视(仰视)的面积大,容器16的俯视(仰视)观察时的一部分区域与受热板10热连接。即,受热板10的俯视(仰视)的面积小于容器16的俯视(仰视)的面积的1.0倍。对受热板10的俯视(仰视)的面积无特别限定,从可靠地得到受热板10的热扩散特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容器16的俯视(仰视)的面积的0.005~1.0倍,更优选为0.1~1.0倍,从均衡地提高受热板10的热扩散特性和第1热管11的传热功能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为0.3~0.7倍。
此外,如图2、3所示,在散热器1中,受热板1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容器16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短。即,受热板1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小于容器16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的1.0倍。对受热板1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无特别限定,从可靠地得到受热板10的热扩散特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容器16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的0.01~1.0倍,从均衡地提高受热板10的热扩散特性和第1热管11的传热功能的观点考虑,更优选为0.01~0.5倍,特别优选为0.1~0.5倍。另外,受热板1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可以比容器16的长度方向的长度长,例如,受热板1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可以超过容器16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的1.0倍且在容器16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的2.0倍以下。
另外,在散热器1中,从均衡地提高受热板10的热扩散特性和第1热管11的传热功能的观点考虑,受热板10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宽度方向)的长度小于容器16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宽度方向)的长度。即,受热板10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小于容器16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的1.0倍。受热板10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无特别限定,从可靠地得到受热板10的热扩散特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容器16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的0.01~1.0倍,特别优选为0.3~0.7倍。
对受热板10的厚度无特别限定,从热扩散特性和向容器16的导热性的平衡的观点考虑,优选为容器16的厚度的0.1~10.0倍,更优选0.1~5.0倍,特别优选0.3~3.0倍。
对容器16与受热板10的热连接的方法无特别限定,在散热器1中,通过受热板10的平面部与容器16的平面部直接接触,从而容器16(第1热管11)与受热板10热连接。将受热板10连接、固定于容器16的手段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例举螺纹紧固、锡焊、钎焊、焊接等。
只要受热板10的材料的热导率比容器16的材料的热导率高,则容器16和受热板10的材料无特别限定,例如,从可靠地得到受热板10的热扩散特性、且容易获得材料的观点考虑,受热板10的热导率在25℃优选为200W/(m·K)以上且1500W/(m·K)以下,特别优选为300W/(m·K)以上且450W/(m·K)以下。例如,从在可靠地减小热密度的状态下向容器16进行热传递的观点考虑,容器16的材料的热导率在25℃优选为10W/(m·K)以上且450W/(m·K)以下,更优选10W/(m·K)以上且小于200W/(m·K),特别优选10W/(m·K)以上且100W/(m·K)以下。
作为受热板10的材料,例如,可以例举铜、铜合金、铝、铝合金、银、银合金、石墨(例如,石墨片等)、碳材料(例如,使用碳纤维的复合部件等)等。此外,作为容器16的材料,例如,可以例举不锈钢、钛、钛合金、铝、铝合金、镍、镍合金、铁、铁合金、铜、铜合金等。但是,由于受热板10的材料的热导率比容器16的材料的热导率高,因此,容器16使用与受热板10的材料不同的材料。
其中,从第1热管11的轻量化、薄型化以及机械强度和受热板10的热扩散特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受热板10的材料为铜、铜合金、铝或铝合金、容器16的材料为不锈钢、钛或钛合金的组合,特别优选受热板10的材料为铜或铜合金,容器16的材料为不锈钢的组合。此外,由于在受热板10的材料为铜或铜合金,容器16的材料为不锈钢的情况下,铜或铜合金的表面粗糙度(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05~0.2μm左右,而不锈钢的表面粗糙度(Ra)为0.5μm左右,因此,铜或铜合金与不锈钢相比,表面粗糙度(Ra)小。因此,在受热板10经由导热性润滑脂(未图示)而热连接于发热体100的情况下,与不使用受热板10而是经由导热性润滑脂使热管热连接于发热体100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减小发热体100与散热器1之间的热阻。
此外,优选容器16和受热板10的线膨胀系数接近。当线膨胀系数不同时,容器16容易从受热板10剥离,当发生剥离时,受热板10与容器16之间的热阻增大。从通过线膨胀系数接近,从而可靠地防止剥离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容器16为不锈钢、受热板为铜的组合。
作为封装在容器16的空洞部中的工作流体,可以根据与容器16的材料的相容性来进行适当选择,例如可以例举水,除此之外,还可以例举可替换氟利昂、氟碳化合物、环戊烷、乙二醇、上述化合物与水的混合物等。此外,作为吸液芯结构体,例如,可以例举铜粉等金属粉的烧结体、由金属丝构成的金属网、沟槽、无纺布等。
如图1、2所示,在第1热管11的容器16的长度方向边缘部热连接有第2热管12。第2热管12的容器为管体,其一个端部13在第1热管11的容器16的长度方向边缘部被热连接。一个端部13以横跨容器16的宽度方向整体的方式延伸。此外,一个端部13沿着第1热管11的容器16的平面伸延。因此,第2热管12经由第1热管11与受热板10热连接。第2热管12的容器的径向形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例举圆形、椭圆形等,此外,可以是对管体进行扁平加工后的扁平型。
在散热器1中,第2热管12的传热方向为与第1热管11的容器16的平面大致平行的方向。
第2热管12的容器的材料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例举铜、铜合金、铝、铝合金、镍、镍合金、不锈钢、钛、钛合金等。此外,作为封装在第2热管12的内部的工作流体,例如,可以例举在第1热管11中例举出的工作流体。此外,作为收纳在第2热管12的内部的吸液芯结构体,例如,可以例举在第1热管11中例举出的吸液芯结构体。第2热管12向第1热管11的连接手段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例举锡焊、钎焊、焊接等。
在第2热管12的另一个端部14安装有散热片15,散热片15热连接于另一个端部14。作为散热片15的材料,例如,可以例举铝、铝合金、铜、铜合金等。
接下来,对散热器1的作用进行说明。当作为冷却对象的发热体100安装在散热器1的受热板10时,发热体100的热量从发热体100向受热板10传递,传递到受热板10的热量从受热板10向第1热管11的受热部(与受热板10接触的部位)传递。传递到第1热管11的受热部的热量通过第1热管11的传热功能,从第1热管11的受热部向远离该受热部的部位即散热部(在散热器1中,为热连接有第2热管12的一个端部13的部位)传递,并从第1热管11的散热部向第2热管12的一个端部13(受热部)传递。传递到第2热管12的一个端部13的热量通过第2热管12的传热功能,从一个端部13向第2热管12的另一个端部14(散热部)传递,进而,从另一个端部14向散热片15传递。传递到散热片15的热量从散热片15向散热器1的外部环境释放。发热体100的热量从散热片15向外部环境释放,从而发热体100被冷却。
在散热器1中,第1热管11与受热板10热连接,受热板10的热导率比第1热管11的容器16的材料的热导率高,所以,从发热体100向受热板10传递的热量优先在热导率相对较高的受热板10中进行扩散。由于在受热板10中进行热扩散之后,从受热板10向第1热管11传递热量,因此,能够抑制在第1热管11上产生热点。因此,在散热器1中,能够减小向经由受热板10与发热体100热连接的第1热管11的热负荷,从而能够发挥优异的冷却性能。此外,当第1热管11与发热体100局部接触(例如,与发热体100的角部等周边部接触),并且第1热管11在该接触部发生变形时,该变形部被发热体100局部加热,热密度上升,导致第1热管11中产生干涸的情况。但是,由于在散热器1中,在第1热管11与发热体100之间配置受热板10,因此,能够防止第1热管11与发热体10的一部分局部接触,并且第1热管11在该接触部发生变形的情况。即,受热板10也作为第1热管11的保护部件而发挥功能。由此,在散热器1中,能够防止第1热管11在与发热体10的局部接触部发生变形的情况,因此,能够在防止局部的热密度上升的状态下从发热体100向第1热管11进行热传递,进而能够防止第1热管11的干涸。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相同的结构要素,使用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
在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中,与受热板热连接的第1热管为平面型热管,即均热板,并且该第1热管的设置数量为1个,但是取代之,如图4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2中,作为与受热板10热连接的第1热管21,使用了由多个(在图4中,为2个)扁平型热管21-1、21-2构成的热管组。2个扁平型热管21-1、21-2为相互大致相同的形状和尺寸,并且以并列且侧面相接触的方式配置,从而形成与受热板10热连接的第1热管21。
在扁平型热管21-1、21-2中,例如,使用通过对径向截面为圆形的管体进行扁平加工而形成的容器。
即使在散热器2中,受热板1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也比扁平型热管21-1、21-2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短。另一方面,受热板10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和第1热管21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在散热器2中,2个扁平型热管21-1、21-2的一个端部(即,第1热管21的一个端部)与受热板10热连接,从而作为受热部而发挥功能,未与受热板10连接的、与一个端部对置的另一个端部作为散热部而发挥功能。在第1热管21的另一个端部(散热部)安装有散热片15。
另外,在散热器2中,未设置与第1热管21热连接的第2热管。
由于即使在散热器2中,从发热体(未图示)向受热板10传递的热量也是在与第1热管21的容器相比热导率相对较高的受热板10中进行扩散之后,向扁平型热管21-1、21-2传递,因此,能够抑制在扁平型热管21-1、21-2上产生热点。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1、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相同的结构要素,使用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
虽然在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中,第2热管热连接于第1热管的容器的长度方向边缘部,但取而代之,如图5所示,在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3中,第2热管12热连接于第1热管11的容器16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第2热管12的一个端部13在第1热管11的容器16的长度方向中央部被热连接。此外,第2热管12的一个端部13未延伸到第1热管11的容器16的中心部,而是在第1热管11的容器16的周缘部被热连接。
此外,虽然在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中,在第2热管的另一个端部安装有散热片,但在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3中,在第2热管12的另一个端部14上未安装散热片等热交换单元。
即使在散热器3中,第1热管11也与受热板10热连接,并且受热板10的热导率比第1热管11的容器16的材料的热导率高,从而自发热体100向受热板10传递的热量优先在热导率相对较高的受热板10中进行扩散。因此,能够抑制在第1热管11上产生热点。综上所述,由于即使在散热器3中,也能够减小向经由受热板10而与发热体100热连接的第1热管11的热负荷,因此,能够发挥优异的冷却性能。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1~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相同的结构要素,使用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
虽然在第1、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中,在1个第1热管的容器上热连接有1个第2热管,但取而代之,如图6所示,在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4中,在1个第1热管11的容器16上热连接有多个(在图6中,为2个)第2热管12。在散热器4中,第2热管12与第1热管11的容器16的长度方向两边缘部热连接。第2热管12的一个端部13与第1热管11的容器16的长度方向两边缘部热连接。
由于在散热器4中,多个第2热管12与第1热管11热连接,因此第2热管12的传热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即使在散热器4中,第1热管11也与受热板10热连接,并且受热板10的热导率也比第1热管11的容器16的材料的热导率高,从而自发热体100向受热板10传递的热量优先在热导率相对较高的受热板10中进行扩散。因此,能够抑制在第1热管11上产生热点。综上所述,由于即使在散热器4中,也能够减小向经由受热板10而与发热体100热连接的第1热管11的热负荷,因此,能够发挥优异的冷却性能。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1~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相同的结构要素,使用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
虽然在上述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中,在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中,从发热体传递的第1热管的热量从第1热管11向第2热管传递,但取而代之,如图7所示,在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5中,从发热体100传递的第1热管11的热量H不仅从第1热管11向第2热管12传递,也向导热性部材41传递。
在散热器5中,在第1热管11的容器16不仅热连接有第2热管12,还热连接有导热部件41。在散热器5中,在第1热管11的容器16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热连接有第2热管12,并且与第2热管12相邻地热连接有导热部件41。在图7中,以导热部件41位于第2热管12的两侧的方式,将导热部件41热连接于第1热管11的容器16。此外,第2热管12的一个端部13未延伸到第1热管11的容器16的中心部,而是在第1热管11的容器16的周缘部被热连接。
导热部件41例如是板状或者片状的部件,作为其材质,例如,可以例举石墨、铜等金属等。
由于在散热器5中,不仅第2热管12与第1热管11热连接,导热部件41也与第1热管11热连接,因此,来自第1热管11的热传递特性进一步得到提高。此外,在散热器5中,不仅能够减小第1热管11的热负荷,还能够减小第2热管12的热负荷。
即使在散热器5中,第1热管11也与受热板10热连接,并且受热板10的热导率也比第1热管11的容器16的材料的热导率高,从而自发热体100向受热板10传递的热量优先在热导率相对较高的受热板10中进行扩散。因此,能够抑制在第1热管11上产生热点。综上所述,由于即使在散热器5中,也能够减小向经由受热板10而与发热体100热连接的第1热管11的热负荷,因此,能够发挥优异的冷却性能。
接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其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虽然在第1、第3~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中,在与受热板热连接的第1热管的长度方向的边缘部或者中央部(散热部)设置有第2热管,但根据使用状况,也可以不设置第2热管,也可以在第1热管设置散热片。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中,也可以根据需要,在与受热板热连接的扁平型热管(第1热管)上进一步热连接第2热管。在该情况下,第2热管经由扁平型热管而与受热板热连接。
实施例
接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在不超出其主旨的情况下,不限于这些示例。
作为散热器,使用了图1~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
·第1热管:50mm×100mm×厚度0.6mm的不锈钢制容器、工作流体为水。
·受热板:20×30×厚度0.1mm的铜(实施例1)、20×30×厚度0.1mm的不锈钢(比较例2)、比较例1中不存在受热板。
·散热片:20mm×10mm×2mm的铜制散热片、20个
·发热体:20W
温度的测量位置为如下4处位置:发热体(1)、第1热管中的与发热体连接的部位的正上方(2)、第1热管中的安装有第2热管的边缘部(3)、第2热管的另一个端部(4)。在该各位置的表面设置热电偶,从而进行温度的测量。
图8示出实施例1、比较例1、2的结果。根据图8,在使用不锈钢制容器和铜制受热板的实施例1中,发热体的温度大幅地减小。另一方面,在使用不锈钢制容器,且未设置受热板的比较例1、使用不锈钢制容器和不锈钢制受热板的比较例2中,不能充分冷却发热体。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能够抑制在热管上产生热点,从而,即使发热体的发热量增大,也能够发挥优异的冷却性能,所以能够在广泛的领域中应用,例如,在安装于搭载有发热量较大的电子部件的、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平板型个人计算机、智能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的电子部件的冷却领域中,利用价值特别高。
符号说明
1、2、3、4、5 散热器;10 受热板;11、21 第1热管;16 容器。
Claims (8)
1.一种散热器,其具有热连接有发热体的受热板、与该受热板热连接的第1热管、在所述第1热管的远离所述受热板的一个端部的部位与所述第1热管热连接的第2热管、以及与所述第2热管的另一个端部热连接的散热片,
所述受热板的热导率高于所述第1热管和所述第2热管的容器的材料的热导率,
所述容器的一部分区域与所述受热板热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所述受热板的热导率为200W/(m·K)以上且1500W/(m·K)以下,所述容器的材料的热导率为10W/(m·K)以上且450W/(m·K)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所述容器的材料为选自由不锈钢、钛、钛合金、铝、铝合金、镍、镍合金、铁、铁合金、铜以及铜合金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所述受热板为选自由铜、铜合金、铝、铝合金、银、银合金、石墨以及碳材料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所述受热板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为所述容器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的0.01倍~0.5倍。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所述受热板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为所述容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的0.01倍~1.0倍。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所述受热板的俯视时的面积为所述容器的俯视时的面积的0.005倍~1.0倍。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所述受热板的厚度为所述容器的厚度的0.1倍~10.0倍。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70060A JP2018173193A (ja) | 2017-03-31 | 2017-03-31 | ヒートシンク |
JP2017-070060 | 2017-03-31 | ||
PCT/JP2018/013709 WO2018181933A1 (ja) | 2017-03-31 | 2018-03-30 | ヒートシン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575950U true CN211575950U (zh) | 2020-09-25 |
Family
ID=63676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90000636.8U Active CN211575950U (zh) | 2017-03-31 | 2018-03-30 | 散热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00025460A1 (zh) |
JP (1) | JP2018173193A (zh) |
CN (1) | CN211575950U (zh) |
TW (1) | TWI656828B (zh) |
WO (1) | WO201818193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2108569B2 (en) * | 2020-05-06 | 2024-10-01 |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 Heat dissipation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handheld devic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69023925T2 (de) * | 1989-02-06 | 1996-05-23 |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 Herstellungsverfahren einer halbleiter-kühlanordnung vom wärmerohr-typ. |
JP2000018853A (ja) * | 1998-06-30 | 2000-01-18 |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 板型ヒートパイプを用いた冷却構造 |
JP2003336976A (ja) * | 2002-05-17 | 2003-11-28 |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 ヒートシンクおよびその実装構造 |
US7766691B2 (en) * | 2007-06-27 | 2010-08-03 | Intel Corporation | Land grid array (LGA) socket loading mechanism for mobile platforms |
JP2009076650A (ja) * | 2007-09-20 | 2009-04-09 | Sony Corp | 相変化型ヒートスプレッダ、流路構造体、電子機器及び相変化型ヒートスプレッダの製造方法 |
JP4558086B1 (ja) * | 2009-06-22 | 2010-10-06 | 株式会社東芝 | 電子機器 |
US20110168358A1 (en) * | 2010-01-13 | 2011-07-14 |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 Lap-joined heat pipe structure and thermal module using same |
CN102768568B (zh) * | 2011-05-05 | 2015-09-02 |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散热模块及其散热方法 |
JP6117288B2 (ja) * | 2015-07-14 | 2017-04-19 |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冷却装置 |
-
2017
- 2017-03-31 JP JP2017070060A patent/JP2018173193A/ja active Pending
-
2018
- 2018-03-30 CN CN201890000636.8U patent/CN211575950U/zh active Active
- 2018-03-30 WO PCT/JP2018/013709 patent/WO201818193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03-31 TW TW107111489A patent/TWI656828B/zh active
-
2019
- 2019-09-27 US US16/586,799 patent/US2020002546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656828B (zh) | 2019-04-11 |
WO2018181933A1 (ja) | 2018-10-04 |
US20200025460A1 (en) | 2020-01-23 |
TW201842834A (zh) | 2018-12-01 |
JP2018173193A (ja) | 2018-11-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22736B (zh) | 散熱裝置 | |
CN210128646U (zh) | 均热板及便携式电子设备 | |
CN212673920U (zh) | 散热器 | |
CN212991086U (zh) | 散热器 | |
JP4391366B2 (ja) | ヒートパイプを備えたヒートシンク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211457798U (zh) | 散热器 | |
CN211575950U (zh) | 散热器 | |
JP4278720B2 (ja) | 板型ヒートパイプ | |
CN218585974U (zh) | 散热器 | |
JP2011169506A (ja) | ヒートパイプ受熱部の接続部およびヒートパイプ受熱部の接続方法 | |
CN214502173U (zh) | 散热器 | |
JP2004047789A (ja) | ヒートシンク | |
JP7269422B1 (ja) | ヒートシンク | |
CN221666713U (zh) | 散热器 | |
WO2018003958A1 (ja) | ヒートシンク構造 | |
JP6266044B2 (ja) | ヒートシンク構造 | |
JP5625835B2 (ja) | ヒートパイプ | |
JPH08303969A (ja) | 発熱体の放熱構造 | |
TW202342928A (zh) | 熱傳遞裝置 | |
JP2006013296A (ja) | 半導体素子の冷却体 | |
TWI305570B (en) |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with heat pipes and its method | |
JP2012013277A (ja) | ヒートシンク | |
TW202400956A (zh) | 散熱器 | |
KR20120050139A (ko) | 히트파이프 타입 히트싱크 | |
JP2017183590A (ja) | ヒートシン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