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59705U - 内锅组件和烹饪设备 - Google Patents

内锅组件和烹饪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59705U
CN211559705U CN202020025555.2U CN202020025555U CN211559705U CN 211559705 U CN211559705 U CN 211559705U CN 202020025555 U CN202020025555 U CN 202020025555U CN 211559705 U CN211559705 U CN 2115597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pot
coupler
waterproof
assembly
cove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02555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云
程志喜
吕伟刚
梅若愚
郑怀旭
薛钊强
韩平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02555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597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597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597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锅组件和烹饪设备,其中,内锅组件包括:内锅,内锅具有底部和侧部;罩体组件,设置于内锅的底部和/或侧部,罩体组件与内锅围合形成容纳腔;安装孔,设置在罩体组件上;防水透气件,与罩体组件相连接,防水透气件设置在安装孔处以封堵安装孔。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内锅组件,罩体组件与内锅围合形成的容纳腔同时具有防水和透气的功能,一方面,保证了容纳腔的防水性,避免内锅组件的清洗过程中出现液体进入容纳腔的问题,保证容纳腔内部电器元件的存放安全;另一方面,使得在内锅由冷变热的过程中容纳腔中的气体膨胀后可以由防水透气件排出容纳腔,防止容纳腔中气体膨胀产生正压力而冲开罩体组件与内锅的连接。

Description

内锅组件和烹饪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内锅组件和一种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底部集成加热件的内锅组件,会在内锅的底部设置底罩,内锅和底罩之间需做密封处理,防止清洗过程中水进入内锅底部的带电空间。但是,将底罩与内锅之间密封会造成如下问题:在将内锅由冷态加热到热态的过程中,底罩与内锅之间的腔体内部气体膨胀,会产生压力,压力会影响腔体整体密封性,造成密封不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内锅组件。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内锅组件,包括:内锅,内锅具有底部和侧部;罩体组件,设置于内锅的底部和/或侧部,罩体组件与内锅围合形成容纳腔;安装孔,设置在罩体组件上;防水透气件,与罩体组件相连接,防水透气件设置在安装孔处以封堵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内锅组件包括内锅、罩体组件、安装孔及防水透气件。其中,罩体组件设置于内锅的底部和/或侧部,也即,罩体组件可以单独设置在内锅的底部,也可以单独设置在内锅的侧部,还可以同时设置在内锅的底部和侧部上,从而使得内锅的底壁和/或侧壁和罩体组件围合成容纳腔;具体地,罩体组件与内锅的底壁和/或侧壁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实现连接,焊接连接可保证罩体组件与内锅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罩体组件因外力驱使而产生变形,有效保证罩体组件与内锅之间的密封连接,保证内锅组件的使用寿命。罩体组件上设有安装孔,防水透气件与罩体组件相连接并设置在安装孔处以封堵安装孔,使得罩体组件与内锅围合形成的容纳腔同时具有防水和透气的功能,一方面,保证了容纳腔的防水性,避免内锅组件的清洗过程中出现液体进入容纳腔的问题,保证容纳腔内部电器元件的存放安全;另一方面,使得在内锅由冷变热的过程中容纳腔中的气体膨胀后可以由防水透气件排出容纳腔,防止容纳腔中气体膨胀产生正压力而冲开罩体组件与内锅的连接,从而保证容纳腔的稳定性;并且,在内锅由热变冷的过程中外部的气体也可以经由防水透气件进入到容纳腔内部,防止容纳腔中产生负压力,从而保证容纳腔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内锅组件,通过在罩体组件上设置防水透气件,实现了在保证容纳腔的防水性和稳定性,避免外界灰尘或液体进入容纳腔,保证容纳腔的内部电器元件的存放安全的同时,还可以使得气体能够自由通过防水透气件,也即使得气体能够在容纳腔的内部和外部自由进出,从而防止由于内锅温度变化而导致容纳腔内部产生正压或负压,进一步确保容纳腔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的内锅组件,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防水透气件为防水透气膜,防水透气膜粘接在罩体组件上并封堵安装孔。
在该技术方案中,防水透气件可以为防水透气膜,防水透气膜同时具有防水和透气的功能,具体地,防水透气膜可以为膨体聚四氟乙烯膜。具体地,在罩体组件上设有安装孔,并将防水透气膜粘接在安装孔处,使得防水透气膜可以封堵安装孔,从而使得容纳腔可以通过防水透气膜实现同时具有防水和透气的功能,进而使得容纳腔防水的同时,还可以防止由于内锅温度变化而导致容纳腔内部产生正压或负压,进一步确保容纳腔的稳定性。并且,防水透气膜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加工生产和成本低的优点,可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防水透气件为防水透气阀,防水透气阀设置在安装孔处并封堵安装孔。
在该技术方案中,防水透气件可以为防水透气阀,防水透气阀同时具有防水和透气的功能。具体地,在罩体组件上设有安装孔,并将防水透气阀设置在安装孔处,使得防水透气阀可以封堵安装孔,从而使得容纳腔可以通过防水透气阀实现同时具有防水和透气的功能,进而使得容纳腔防水的同时,还可以防止由于内锅温度变化而导致容纳腔内部产生正压或负压,进一步确保容纳腔的稳定性。并且,防水透气阀易于安装,可以提高产品的组装效率,同时,防水透气阀还可以拆卸后反复使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内锅组件还包括:安装凹槽,安装凹槽由罩体组件的底壁的一部分向容纳腔内凹陷形成,安装孔设置在安装凹槽的底壁上;防水透气件的至少部分位于安装凹槽中,且防水透气件的底面高于罩体组件的底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罩体组件的底壁的一部分向容纳腔内凹陷形成了安装凹槽,安装孔设置在安装凹槽的底壁上,防水透气件的至少部分位于安装凹槽中,进一步地,防水透气件的底面高于罩体组件的底面,使得防水透气件不会由安装凹槽中伸出到罩体组件的底面之外,避免防水透气件向下凸出于罩体组件的底面而导致内锅组件的底部不平,无法平稳放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内锅组件还包括:密封件,设置在防水透气阀和罩体组件之间,以密封防水透气阀和罩体组件的连接处;和/或固定件,用于将防水透气阀固定在罩体组件上,防水透气阀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的宽度大于第二端的宽度,第二端穿入安装孔中以使第一端与罩体组件相抵接,固定件与第二端相连接以将罩体组件夹设在第一端与固定件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防水透气阀和罩体组件之间还设有密封件,密封件能够密封防水透气阀和罩体组件的连接处,防止水由防水透气阀和罩体组件的连接处进入到容纳腔的内部,从而确保容纳腔的防水性;和/或内锅组件还包括用于将防水透气阀固定在罩体组件上的固定件,具体地,防水透气阀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第一端的宽度大于第二端的宽度,第二端穿入安装孔中使得第一端与罩体组件的一侧壁相抵接,固定件与第二端相连接,并使得固定件与罩体组件的另一侧壁相抵接,从而将罩体组件夹设在第一端与固定件之间,实现防水透气阀与罩体组件之间的固定安装。具体地,固定件可以为螺母,在防水透气阀的第二端上设有与螺母相适配的外螺纹,螺母旋合在防水透气阀的第二端上实现防水透气阀与罩体组件之间的固定安装,螺母的成本低,可以拆卸多次使用,且易于组装和拆卸,可以降低产品的组装、材料成本。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防水透气阀包括:阀体,阀体上设有贯穿于阀体的第一气道;阀盖,与阀体相连接,阀盖和阀体之间形成第二气道,第二气道与容纳腔连通;膜片,膜片设置在阀体上并封堵第一气道,且膜片位于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防水透气阀包括阀体、阀盖、第一气道、第二气道和膜片,其中,阀体上设有贯穿于阀体的第一气道,阀盖与阀体相连接,且阀盖与阀体之间形成有第二气道,第二气道与容纳腔连通,从而可以将容纳腔中的气体通过第二气道排出,膜片设置在阀体上并封堵第一气道,膜片位于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之间,容纳腔中的气体可以依次经由第二气道、膜片、第一气道排出容纳腔。具体地,膜片具有防水透气的功能,进一步地,膜片可以为膨体聚四氟乙烯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内锅组件还包括:加热件,设置在容纳腔内;第一耦合器,与加热件电连接,第一耦合器至少部分位于容纳腔的内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内锅组件还包括加热件和第一耦合件,其中,加热件设置在容纳腔内,第一耦合器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容纳腔内,内锅组件的电器元件同样位于该容纳腔内。具体地,加热件与第一耦合器电连接,在内锅组件使用过程中,第一耦合器与外部耦合器配合使用,进而为加热件供电;加热件工作产生热量,对烹饪腔体内的食物进行烹饪。由于罩体组件设置于内锅的底部和/或侧部,从而使得内锅的底壁和/或侧壁和罩体组件围合成容纳腔,加热件设置在容纳腔内,也即,加热件可以仅仅设置在内锅的底部,也可以仅仅设置在内锅的侧部,还可以同时设置在内锅的底部和侧部上,从而对内锅进行加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罩体组件包括:底罩;金属件,与底罩焊接连接,内锅的底壁、底罩及金属件共同围合成容纳腔。
在该技术方案中,罩体组件包括底罩和金属件,金属件与底罩焊接连接,一方面,保证了容纳腔的防水性,避免内锅组件的清洗过程中出现液体进入容纳腔的问题,保证容纳腔内部电器元件的存放安全;另一方面,焊接连接可保证金属件与底罩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底罩因外力驱使而产生变形,有效保证金属件与底罩之间的密封连接,保证内锅组件的使用寿命。此外,焊接的连接方式可弥补底罩自身存在的制造误差,解决相关技术中密封圈无法紧密贴合底罩造成密封不严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底罩上设置有避让缺口,第一耦合器与避让缺口相对设置,以使得第一耦合器的插接部位于容纳腔的外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底罩设置有避让缺口,且第一耦合器与避让缺口相对设置,使得第一耦合器的一部分结构位于容纳腔的内部,第一耦合器的插接部位于容纳腔的外部,保证第一耦合器可与外部耦合器配合,进而为内锅组件中电器部件供电。具体地,避让缺口设置于底罩的中心位置,且避让缺口的边缘与金属件焊接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底板,设置于内锅与加热件之间,加热件和第一耦合器分别与底板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内锅与加热件之间设置有底板,且加热件和第一耦合器均设置于底板上。一方面,底板可避免加热件和第一耦合器直接与内锅连接,避免加热件和第一耦合器的连接工艺对内锅造成损害,并降低加热件和第一耦合器的连接难度;另一方面,底板可避免加热件与内锅直接接触,使得加热件产生的热量通过底板传递至内锅,保证内锅底部均匀受热,保证烹饪效果。
具体地,内锅采用不锈钢内锅,底板采用铝制底板。底罩通过焊接或螺钉固定在内锅上;第一耦合器通过螺钉固定在底板上。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底罩包括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加热件位于第一安装面与内锅之间,第一耦合器位于第二安装面与内锅之间;其中,第一安装面与内锅底壁的距离小于第二安装面与内锅底壁的距离。
在该技术方案中,底罩为朝向背离内锅方向设置的凸台结构。也即,底罩包括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且第一安装面与内锅底壁的距离小于第二安装面与内锅底壁的距离。考虑到加热件与第一耦合器的高度情况,第一安装面相比较第二安装面更加靠近内锅,在保证加热件与第一耦合器安放位置的前提下,减小内锅组件的体积,实现结构的最小化。
此外,加热件设置在第一安装面与内锅之间,加热件并与内锅的底壁及第一安装面相抵接,保证加热件的稳定安装,并避免内锅的底壁与第一安装面之间中空;第一耦合器位于第二安装面与内锅之间,保证第一耦合器的稳定安装,避免第一耦合器与底罩发生结构干涉的问题。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避让缺口形成于第二安装面的中部,金属件为环状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避让缺口形成于第二安装面的中部,以使得第一耦合器可从底罩的中部凸出容纳腔设置;金属件采用环状结构,环状结构的金属件与底罩在360°圆周方向上焊接,保证容纳腔各个方向上的密封性;加热件采用环状加热件,也可采用呈弯曲状态的条状加热件,加热件绕第一耦合器设置,保证加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耦合器为多环电极耦合器,金属件为第一耦合器最外环的接地端。
在该技术方案中,金属件为第一耦合器的接地端。也即,直接将第一耦合器自身的结构作为与底罩焊接的金属件,避免增加其他连接部件,以简化整体结构。具体地,第一耦合器为多环耦合器,而金属件为第一耦合器最外环的环圈,以简化整体结构。
具体地,可以通过调整底罩延伸长度的方式,保证金属件可以与底罩焊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金属件为金属环,金属环自第一耦合器的底部嵌入第一耦合器,底罩朝向金属环延伸并与金属环凸出于第一耦合器的部分焊接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金属件为嵌入在第一耦合器内部的金属环。具体地,在第一耦合器的底部嵌入金属环,并保证金属环凸出于第一耦合器的底壁设置,将底罩与金属环凸出于第一耦合器的部分焊接连接,保证容纳腔的密封性。具体地,金属件与第一耦合器为一体式结构,可采用注塑的方式制备,以保证金属件与第一耦合器之间的密封性,并简化制造工艺。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耦合器外周包覆有塑胶件,金属件的一端嵌入塑胶件中,另一端凸出于第一耦合器。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第一耦合器外周包覆设置塑胶件,并使得金属件的一端嵌入塑胶件中,另一端凸出于第一耦合器,通过塑胶件对金属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金属件完全裸露于第一耦合器的外部。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外锅,外锅内设置有安装腔,且安装腔的底壁内凹形成容纳槽结构;第二耦合器,设置于安装腔内,位于容纳槽处;及如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中任一项的内锅组件,内锅组件可拆卸地设置于安装腔内,内锅组件的第一耦合器与第二耦合器相插接。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设备包括外锅及如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内锅。其中,外锅的内部设置有安装腔,且安装腔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耦合器,内锅组件可拆卸地设置于安装腔内;当内锅组件设置于安装腔后,内锅组件的第一耦合器与第二耦合器相插接,第一耦合器与第二耦合器可配合用加热件供电,保证烹饪设备工作。
具体地,安装腔的底壁内凹形成容纳槽结构,并将第二耦合器设置于该容纳槽内,可保证第二耦合器的收纳位置,保证第二耦合器很好的与第一耦合器配合使用,保证烹饪设备内部结构安放有序,不会出现结构干涉的情况。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外锅的底壁包括抵接壁面和安装壁面,抵接壁面与内锅组件的底壁相抵接,安装壁面与内锅组件的底壁之间留有安装空隙;内锅组件的加热件与抵接壁面相对设置,且内锅组件通过加热件与抵接壁面相抵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外锅的底壁包括抵接壁面和安装壁面。当内锅组件放置于外锅的内部时,抵接壁面与内锅组件的底壁相抵接,而安装壁面与内锅组件的底壁之间留有安装空隙;抵接壁面可有效支撑内锅组件,起到承压的作用,避免使用额外设置承压结构;安装壁面与内锅组件之间的安装空隙,安装空隙可用来放置其余工作部件,保证锅具内部结构有序安放,避免出现结构干涉的问题。通过优化外锅的底壁的结构,外锅底壁的一部分可起到支撑内锅组件的作用,可替代相关技术中的承压结构,外锅底壁的另一部分与内锅组件之间留有安装空隙,保证其余工作部件的安装。进一步地,加热件与抵接壁面相对设置。也即,加热件设置于内锅本体底壁与抵接壁面相对的位置。当内锅组件放置于外锅的内部时,加热件的两端分别与内锅本体及外锅相抵接,进而起到支撑内锅组件的作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烹饪设备还包括:锅体,外锅设置于锅体内;盖体,设置于锅体上,用于开启或关闭内锅的开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设备还包括锅体及盖体。其中,外锅可放置于锅体内部,避免烹饪设备使用过程中烫伤用户;锅体上设置有盖体,并通过盖体开启或关闭内锅的开口,避免外部灰尘落入到内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内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所示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A处局部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内锅组件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图4所示实施例的内锅组件的B处局部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内锅组件的剖视图;
图7示出了图6所示实施例的内锅组件的C处局部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2所示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D处局部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8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内锅组件,102内锅,104底罩,106金属件,107安装凹槽,108第一耦合器,109塑胶件,110避让缺口,112插接部,114加热件,116底板,118第一安装面,120第二安装面,122容纳腔,130防水透气阀,133阀体,134阀盖,135膜片,136第一气道,137第二气道,140密封件,150固定件,200烹饪设备,202外锅,204第二耦合器,206抵接壁面,208安装壁面,210锅体,212盖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8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内锅组件100和烹饪设备200。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内锅组件100,包括:内锅102、罩体组件、安装孔及防水透气件。
其中,罩体组件设置于内锅102的底部和/或侧部,也即,罩体组件可以单独设置在内锅102的底部,也可以单独设置在内锅102的侧部,还可以同时设置在内锅102的底部和侧部上,从而使得内锅102的底壁和/或侧壁和罩体组件围合成容纳腔122;具体地,罩体组件与内锅102的底壁和/或侧壁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实现连接,焊接连接可保证罩体组件与内锅102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罩体组件因外力驱使而产生变形,有效保证罩体组件与内锅102之间的密封连接,保证内锅组件100的使用寿命。罩体组件上设有安装孔,防水透气件与罩体组件相连接并设置在安装孔处以封堵安装孔,使得罩体组件与内锅102围合形成的容纳腔122同时具有防水和透气的功能,一方面,保证了容纳腔122的防水性,避免内锅组件100的清洗过程中出现液体进入容纳腔122的问题,保证容纳腔122内部电器元件的存放安全;另一方面,使得在内锅102由冷变热的过程中容纳腔122中的气体膨胀后可以由防水透气件排出容纳腔122,防止容纳腔122中气体膨胀产生正压力而冲开罩体组件与内锅102的连接,从而保证容纳腔122的稳定性;并且,在内锅102由热变冷的过程中外部的气体也可以经由防水透气件进入到容纳腔122内部,防止容纳腔122中产生负压力,从而保证容纳腔122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内锅组件100,通过在罩体组件上设置防水透气件,实现了在保证容纳腔122的防水性和稳定性,避免外界灰尘或液体进入容纳腔122,保证容纳腔122的内部电器元件的存放安全的同时,还可以使得气体能够自由通过防水透气件,也即使得气体能够在容纳腔122的内部和外部自由进出,从而防止由于内锅102温度变化而导致容纳腔122内部产生正压或负压,进一步确保容纳腔122的稳定性。
具体地,在清洗内锅组件100的过程中,当热态内锅组件100放入水中清洗时,容纳腔122内部的气体变冷收缩,外界空气经由防水透气件进入容纳腔122内,防止容纳腔122中产生负压力,保证容纳腔122的稳定性,同时,若防水透气件浸入水中可以防止水进入,由于防水透气件浸入水中时空气也无法进入到容纳腔122中,容纳腔122内会产生负压,当防水透气件从水中露出后,外界空气可以进入到容纳腔122中,释放容纳腔122内部的负压,从而保证容纳腔122的稳定性。
实施例二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防水透气件可以为防水透气膜,防水透气膜同时具有防水和透气的功能,具体地,防水透气膜可以为膨体聚四氟乙烯膜。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罩体组件上设有安装孔,并将防水透气膜粘接在安装孔处,使得防水透气膜可以封堵安装孔,从而使得容纳腔122可以通过防水透气膜实现同时具有防水和透气的功能,进而使得容纳腔122防水的同时,还可以防止由于内锅102温度变化而导致容纳腔122内部产生正压或负压,进一步确保容纳腔122的稳定性。并且,防水透气膜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加工生产和成本低的优点,可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实施例三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防水透气件可以为防水透气阀130,防水透气阀130同时具有防水和透气的功能。具体地,在罩体组件上设有安装孔,并将防水透气阀130设置在安装孔处,使得防水透气阀130可以封堵安装孔,从而使得容纳腔122可以通过防水透气阀130实现同时具有防水和透气的功能,进而使得容纳腔122防水的同时,还可以防止由于内锅102温度变化而导致容纳腔122内部产生正压或负压,进一步确保容纳腔122的稳定性。并且,防水透气阀130易于安装,可以提高产品的组装效率,同时,防水透气阀130还可以拆卸后反复使用。
实施例四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3所示,罩体组件的底壁的一部分向容纳腔122内凹陷形成了安装凹槽107,安装孔设置在安装凹槽107的底壁上,防水透气件的至少部分位于安装凹槽107中,进一步地,防水透气件的底面高于罩体组件的底面,使得防水透气件不会由安装凹槽107中伸出到罩体组件的底面之外,避免防水透气件向下凸出于罩体组件的底面而导致内锅组件100的底部不平,无法平稳放置。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在防水透气阀130和罩体组件之间还设有密封件140,密封件140能够密封防水透气阀130和罩体组件的连接处,防止水由防水透气阀130和罩体组件的连接处进入到容纳腔122的内部,从而确保容纳腔122的防水性;和/或内锅组件100还包括用于将防水透气阀130固定在罩体组件上的固定件150,具体地,防水透气阀130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第一端的宽度大于第二端的宽度,第二端穿入安装孔中使得第一端与罩体组件的一侧壁相抵接,固定件150与第二端相连接,并使得固定件150与罩体组件的另一侧壁相抵接,从而将罩体组件夹设在第一端与固定件150之间,实现防水透气阀130与罩体组件之间的固定安装。具体地,固定件150可以为螺母,在防水透气阀130的第二端上设有与螺母相适配的外螺纹,螺母旋合在防水透气阀130的第二端上实现防水透气阀130与罩体组件之间的固定安装,螺母的成本低,可以拆卸多次使用,且易于组装和拆卸,可以降低产品的组装、材料成本。
具体地,如图3所示,防水透气阀130包括阀体133、阀盖134、第一气道136、第二气道137和膜片135,其中,阀体133上设有贯穿于阀体133的第一气道136,阀盖134与阀体133相连接,且阀盖134与阀体133之间形成有第二气道137,第二气道137与容纳腔122连通,从而可以将容纳腔122中的气体通过第二气道137排出,膜片135设置在阀体133上并封堵第一气道136,膜片135位于第一气道136和第二气道137之间,容纳腔122中的气体可以依次经由第二气道137、膜片135、第一气道136排出容纳腔122。具体地,膜片135具有防水透气的功能,进一步地,膜片135可以为膨体聚四氟乙烯膜。
实施例五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5所示,内锅组件100还包括加热件114和第一耦合件,其中,加热件114设置在容纳腔122内,第一耦合器108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容纳腔122内,内锅组件100的电器元件同样位于该容纳腔122内。具体地,加热件114与第一耦合器108电连接,在内锅组件100使用过程中,第一耦合器108与外部耦合器配合使用,进而为加热件114供电;加热件114工作产生热量,对烹饪腔体内的食物进行烹饪。由于罩体组件设置于内锅102的底部和/或侧部,从而使得内锅102的底壁和/或侧壁和罩体组件围合成容纳腔122,加热件114设置在容纳腔122内,也即,加热件114可以仅仅设置在内锅102的底部,也可以仅仅设置在内锅102的侧部,还可以同时设置在内锅102的底部和侧部上,从而对内锅102进行加热。
进一步地,罩体组件包括底罩104和金属件106,金属件106与底罩104焊接连接,一方面,保证了容纳腔122的防水性,避免内锅组件100的清洗过程中出现液体进入容纳腔122的问题,保证容纳腔122内部电器元件的存放安全;另一方面,焊接连接可保证金属件106与底罩104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底罩104因外力驱使而产生变形,有效保证金属件106与底罩104之间的密封连接,保证内锅组件100的使用寿命。此外,焊接的连接方式可弥补底罩104自身存在的制造误差,解决相关技术中密封圈无法紧密贴合底罩104造成密封不严的技术问题。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7所示,在底罩104设置有避让缺口110,且第一耦合器108与避让缺口110相对设置,使得第一耦合器108的一部分结构位于容纳腔122的内部,第一耦合器108的插接部112位于容纳腔122的外部,保证第一耦合器108可与外部耦合器配合,进而为内锅组件100中电器部件供电。具体地,避让缺口110设置于底罩104的中心位置,且避让缺口110的边缘与金属件106焊接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6所示,内锅102与加热件114之间设置有底板116,且加热件114和第一耦合器108均设置于底板116上。一方面,底板116可避免加热件114和第一耦合器108直接与内锅102连接,避免加热件114和第一耦合器108的连接工艺对内锅102造成损害,并降低加热件114和第一耦合器108的连接难度;另一方面,底板116可避免加热件114与内锅102直接接触,使得加热件114产生的热量通过底板116传递至内锅102,保证内锅102底部均匀受热,保证烹饪效果。
具体地,内锅102采用不锈钢内锅102,底板116采用铝制底板116。底罩104通过焊接或螺钉固定在内锅102上;第一耦合器108通过螺钉固定在底板116上。
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6所示,底罩104包括第一安装面118和第二安装面120,加热件114位于第一安装面118与内锅102之间,第一耦合器108位于第二安装面120与内锅102之间;其中,第一安装面118与内锅102底壁的距离小于第二安装面120与内锅102底壁的距离。具体地,底罩104为朝向背离内锅102方向设置的凸台结构。也即,底罩104包括第一安装面118和第二安装面120,且第一安装面118与内锅102底壁的距离小于第二安装面120与内锅102底壁的距离。考虑到加热件114与第一耦合器108的高度情况,第一安装面118相比较第二安装面120更加靠近内锅102,在保证加热件114与第一耦合器108安放位置的前提下,减小内锅组件100的体积,实现结构的最小化。
此外,加热件114设置在第一安装面118与内锅102之间,加热件114并与内锅102的底壁及第一安装面118相抵接,保证加热件114的稳定安装,并避免内锅102的底壁与第一安装面118之间中空;第一耦合器108位于第二安装面120与内锅102之间,保证第一耦合器108的稳定安装,避免第一耦合器108与底罩104发生结构干涉的问题。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至图7所示,避让缺口110形成于第二安装面120的中部,以使得第一耦合器108可从底罩104的中部凸出容纳腔122设置;金属件106采用环状结构,环状结构的金属件106与底罩104在360°圆周方向上焊接,保证容纳腔122各个方向上的密封性;加热件114采用环状加热件114,也可采用呈弯曲状态的条状加热件114,加热件114绕第一耦合器108设置,保证加热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耦合器108为多环电极耦合器,金属件106为第一耦合器108最外环的接地端。也即,直接将第一耦合器108自身的结构作为与底罩104焊接的金属件106,避免增加其他连接部件,以简化整体结构。具体地,第一耦合器108为多环耦合器,而金属件106为第一耦合器108最外环的环圈,以简化整体结构。具体地,可以通过调整底罩104延伸长度的方式,保证金属件106可以与底罩104焊接。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7所示,金属件106为嵌入在第一耦合器108内部的金属环。具体地,在第一耦合器108的底部嵌入金属环,并保证金属环凸出于第一耦合器108的底壁设置,将底罩104与金属环凸出于第一耦合器108的部分焊接连接,保证容纳腔122的密封性。具体地,金属件106与第一耦合器108为一体式结构,可采用注塑的方式制备,以保证金属件106与第一耦合器108之间的密封性,并简化制造工艺。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在第一耦合器108外周包覆设置塑胶件109,并使得金属件106的一端嵌入塑胶件109中,另一端凸出于第一耦合器108,通过塑胶件109对金属件106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金属件106完全裸露于第一耦合器108的外部。
实施例六: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的烹饪设备200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200,包括:外锅202及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内锅组件100。
其中,外锅202的内部设置有安装腔,且安装腔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耦合器204,内锅组件100可拆卸地设置于安装腔内;当内锅组件100设置于安装腔后,内锅组件100的第一耦合器108与第二耦合器204相插接,第一耦合器108与第二耦合器204可配合用加热件114供电,保证烹饪设备200工作。
具体地,安装腔的底壁内凹形成容纳槽结构,并将第二耦合器204设置于该容纳槽内,可保证第二耦合器204的收纳位置,保证第二耦合器204很好的与第一耦合器108配合使用,保证烹饪设备200内部结构安放有序,不会出现结构干涉的情况。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8所示,外锅202的底壁包括抵接壁面206和安装壁面208。当内锅组件100放置于外锅202的内部时,抵接壁面206与内锅组件100的底壁相抵接,而安装壁面208与内锅组件100的底壁之间留有安装空隙;抵接壁面206可有效支撑内锅组件100,起到承压的作用,避免使用额外设置承压结构;安装壁面208与内锅组件100之间的安装空隙,安装空隙可用来放置其余工作部件,保证锅具内部结构有序安放,避免出现结构干涉的问题。通过优化外锅202的底壁的结构,外锅202底壁的一部分可起到支撑内锅组件100的作用,可替代相关技术中的承压结构,外锅202底壁的另一部分与内锅组件100之间留有安装空隙,保证其余工作部件的安装。进一步地,加热件114与抵接壁面206相对设置。也即,加热件114设置于内锅102本体底壁与抵接壁面206相对的位置。当内锅组件100放置于外锅202的内部时,加热件114的两端分别与内锅102本体及外锅202相抵接,进而起到支撑内锅组件100的作用。
进一步地,烹饪设备200还包括锅体210及盖体212。其中,外锅202可放置于锅体210内部,避免烹饪设备200使用过程中烫伤用户;锅体210上设置有盖体212,并通过盖体212开启或关闭内锅102的开口,避免外部灰尘落入到内锅102。
具体实施例: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设备200包括锅盖、锅体210、内锅组件100和外锅202。其中,盖体212包括盖板和内盖;如图2和图3所示,内锅组件100包括内锅102、底板116、加热件114、底罩104、第一耦合器108、防水透气阀130、密封件140、固定件150、安装凹槽107及容纳腔122。其中,如图2和图8所示,底板116处于内锅102与加热件114之间,底板116、内锅102与加热件114连接在一起,连接方式为铆接、焊接,优先选用焊接连接。底罩104通过焊接或螺钉固定在内锅102上。如图2、图4和图5所示,第一耦合器108通过螺钉固定在底板116上。加热件114与第一耦合器108电连接。如图2、图6和图7所示,第一耦合器108从第二安装面120露出,第二耦合器204安装在外锅202的底部。当内锅组件100放入外锅202时,第一耦合器108插入第二耦合器204实现通电。
其中,如图4、图6和图8所示,在底罩104上设置第一安装面118和第二安装面120,第一安装面118处于加热件114下方以支撑加热件114,内锅102本体内具有压力需要承压时,第一安装面118同时与外锅202的抵接壁面206和加热件114接触,通过加热件114承压,避免了厚度较薄的底罩104承压。当然在没有底罩104的情况下,加热件114也可以直接与外锅202的抵接壁面206接触,加热件114承压,图中未示出这一情况。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防水透气阀130包括阀盖134、阀体133、第一气道136、第二气道137和膜片135,膜片135固定在阀体133上,设置在第一气道136和第二气道137之间,膜片135具有透气不透水的功能。防水透气阀130放置在安装凹槽107内,通过固定件150固定在底罩104上。防水透气阀130与底罩104之间设置密封件140,实现密封。防水透气阀130同时具有防水和通气的功能,这样内锅组件100从冷态加热到热态过程中,容纳腔122内气体膨胀,从防水透气阀130排出,防止容纳腔122内产生正压力。内锅组件100从热态冷却到冷态过程中,容纳腔122内气体收缩,外界空气从防水透气阀130进入容纳腔122内,防止容纳腔122内产生负压。当热态内锅组件100放入水中清洗时,容纳腔122内气体变冷收缩,外界空气从防水透气阀130进入容纳腔122内,若防水透气阀130浸入水中可防止水进入,由于防水透气件浸入水中时空气也无法进入到容纳腔122中,容纳腔122内会产生负压,当防水透气件从水中露出后,外界空气可以进入到容纳腔122中,释放容纳腔122内部的负压,从而保证容纳腔122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内锅组件100,通过在罩体组件上设置防水透气件,实现了在保证容纳腔122的防水性和稳定性,避免外界灰尘或液体进入容纳腔122,保证容纳腔122的内部电器元件的存放安全的同时,还可以使得气体能够自由通过防水透气件,也即使得气体能够在容纳腔122的内部和外部自由进出,从而防止由于内锅102温度变化而导致容纳腔122内部产生正压或负压,进一步确保容纳腔122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锅,所述内锅具有底部和侧部;
罩体组件,设置于所述内锅的底部和/或侧部,所述罩体组件与所述内锅围合形成容纳腔;
安装孔,设置在所述罩体组件上;
防水透气件,与所述罩体组件相连接,所述防水透气件设置在所述安装孔处以封堵所述安装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水透气件为防水透气膜,所述防水透气膜粘接在所述罩体组件上并封堵所述安装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水透气件为防水透气阀,所述防水透气阀设置在所述安装孔处并封堵所述安装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组件还包括:
安装凹槽,所述安装凹槽由所述罩体组件的底壁的一部分向所述容纳腔内凹陷形成,所述安装孔设置在所述安装凹槽的底壁上;
所述防水透气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凹槽中,且所述防水透气件的底面高于所述罩体组件的底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组件还包括:
密封件,设置在所述防水透气阀和所述罩体组件之间,以密封所述防水透气阀和所述罩体组件的连接处;和/或
固定件,用于将所述防水透气阀固定在所述罩体组件上,所述防水透气阀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端的宽度,所述第二端穿入所述安装孔中以使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罩体组件相抵接,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第二端相连接以将所述罩体组件夹设在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固定件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透气阀包括:
阀体,所述阀体上设有贯穿于所述阀体的第一气道;
阀盖,与所述阀体相连接,所述阀盖和所述阀体之间形成第二气道,所述第二气道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膜片,所述膜片设置在所述阀体上并封堵所述第一气道,且所述膜片位于所述第一气道和所述第二气道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组件还包括:
加热件,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
第一耦合器,与所述加热件电连接,所述第一耦合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纳腔的内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体组件包括:
底罩;
金属件,与所述底罩焊接连接,所述内锅的底壁、所述底罩及所述金属件共同围合成所述容纳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罩上设置有避让缺口,所述第一耦合器与所述避让缺口相对设置,以使得所述第一耦合器的插接部位于所述容纳腔的外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组件还包括:
底板,设置于所述内锅与所述加热件之间,所述加热件和所述第一耦合器分别与所述底板相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罩包括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所述加热件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面与所述内锅之间,所述第一耦合器位于所述第二安装面与所述内锅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安装面与所述内锅底壁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安装面与所述内锅底壁的距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避让缺口形成于所述第二安装面的中部,所述金属件为环状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耦合器为多环电极耦合器,所述金属件为所述第一耦合器最外环的接地端。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件为金属环,所述金属环自所述第一耦合器的底部嵌入所述第一耦合器,所述底罩朝向所述金属环延伸并与所述金属环凸出于所述第一耦合器的部分焊接连接。
15.一种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锅,所述外锅内设置有安装腔,且所述安装腔的底壁内凹形成容纳槽结构;
第二耦合器,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位于所述容纳槽处;
所述安装腔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耦合器;及
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组件,所述内锅组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内锅组件的第一耦合器与所述第二耦合器相插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锅的底壁包括抵接壁面和安装壁面,所述抵接壁面与所述内锅组件的底壁相抵接,所述安装壁面与所述内锅组件的底壁之间留有安装空隙;
所述内锅组件的加热件与所述抵接壁面相对设置,且所述内锅组件通过所述加热件与所述抵接壁面相抵接。
CN202020025555.2U 2020-01-07 2020-01-07 内锅组件和烹饪设备 Active CN2115597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25555.2U CN211559705U (zh) 2020-01-07 2020-01-07 内锅组件和烹饪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25555.2U CN211559705U (zh) 2020-01-07 2020-01-07 内锅组件和烹饪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59705U true CN211559705U (zh) 2020-09-25

Family

ID=725531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025555.2U Active CN211559705U (zh) 2020-01-07 2020-01-07 内锅组件和烹饪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5970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39664A1 (zh) * 2020-01-07 2021-07-15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锅具和烹饪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39664A1 (zh) * 2020-01-07 2021-07-15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锅具和烹饪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6041338A1 (zh) 用于电饭煲的盖体组件和具有其的电饭煲
US20200297145A1 (en) Electric kettle
CN211559705U (zh) 内锅组件和烹饪设备
CN211533915U (zh) 内锅组件和烹饪设备
CN214759135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6317078U (zh) 烹饪装置
WO2023142593A1 (zh) 气溶胶形成系统、装置及制品的插取导向固定结构
JP4412349B2 (ja) 燃料供給装置
CN210538919U (zh) 电子烟及其气流开关支架、气流开关组件及供电装置
CN111329333A (zh) 便携式加热容器
CN219422183U (zh)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1511424U (zh) 烹饪设备
CN216822791U (zh) 烹饪器具
CN209353141U (zh) 包括通过线缆与熨斗连接的基部的熨烫设备
CN213551208U (zh) 液体加热容器
CN213640435U (zh) 盖体组件及饮水器具
CN220675154U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
CN218528451U (zh) 蒸汽盒组件、上盖以及烹饪器具
CN213075385U (zh) 便携式加热容器
CN212438355U (zh) 一种食品加工机
CN218528490U (zh) 蒸汽盒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1511423U (zh) 内锅组件和烹饪设备
CN214759615U (zh) 直发梳
CN214746448U (zh) 电热水器
CN220424536U (zh) 烟雾机用的防水加热模组及其烟雾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