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76088U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76088U
CN211476088U CN201922132223.4U CN201922132223U CN211476088U CN 211476088 U CN211476088 U CN 211476088U CN 201922132223 U CN201922132223 U CN 201922132223U CN 211476088 U CN211476088 U CN 2114760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indoor unit
frame
end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3222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鹏垒
张爱川
闫长林
张卫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13222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4760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760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760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及出风框。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及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的出风口。所述出风框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出风框所述出风口对应。其中,所述出风框具有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上边缘的第一端部,在所述出风口的由内向外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端部遮挡所述出风口的上边缘。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减少出风气流进入出风口的上边缘处的间隙中,以减少在所述间隙及其附近所产生的冷凝水。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空调室内机,通常会在其壳体的前壳上开设有出风口,通过该出风口将换热后的空气向室内吹出,实现对室内环境制冷或制热。由于空调室内机的前壳与其内部构件的装配关系,会在出风口的上边缘处形成有间隙(如前壳和面框之间的间隙)。在制冷模式下,从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容易从出风口的上边缘处进入到该间隙中,从而在该前壳的内表面产生有较多的冷凝水,这些冷凝水所在位置因远离空调室内机的底盘而不易排出,容易造成壳体内部过于潮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旨在减少出风气流进入出风口的上边缘处的间隙中,以减少在所述间隙及其附近产生的冷凝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包括有所述空调室内机的空调器。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出风框及第一端部。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及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的出风口。所述出风框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出风框所述出风口对应。其中,所述出风框具有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上边缘的第一端部,在所述出风口的由内向外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端部遮挡所述出风口的上边缘。
可选地,所述第一端部具有相对的上端面和下端面,所述第一端部的上端面所在位置高于或平齐于所述出风口的上边缘所在位置,所述第一端部的下端面所在位置低于所述出风口的上边缘所在位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端部的上端面与其下端面之间的间距不小于20mm,且不大于60mm。
可选地,所述出风框还具有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下边缘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的上端面所在位置高于或平齐于所述出风口的下边缘所在位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端部的上端面与其下端面之间的间距不小于20mm,且不大于60mm。
可选地,所述第一端部构造呈中空设置,以在所述第一端部的内部形成有空腔;和/或,所述第二端部构造呈中空设置,以在所述第二端部的内部形成有空腔。
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壳体内的风道框,所述风道框形成有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的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具有与所述出风框对应的风道出口;所述风道出口的上边缘所在位置低于所述第一端部的下端面所在位置;和/或,所述风道出口的下边缘所在位置高于所述第二端部的上端面所在位置。
可选地,所述风道出口的上边缘所在位置与所述第一端部的下端面所在位置之间的高度差不小于30mm,且不大于60mm。
可选地,所述风道框自所述风道出口的上边缘朝向所述出风框凸设有上导风件,所述上导风件的下表面自所述风道出口向所述出风框朝下倾斜。
可选地,所述上导风件的下表面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不小于5°,且不大于20°。
可选地,所述风道框自所述风道出口的下边缘朝向所述出风框凸设有下导风件,所述下导风件的上表面自所述风道出口向所述出风框朝下倾斜。
可选地,所述下导风件的上表面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不小于5°,且不大于20°。
可选地,所述出风框具有沿上下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所述出风框绕所述旋转轴线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壳体内。
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出风框内的多个百叶,多个百叶沿上下向可摆动;和/或,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出风框内的多个导风板,多个导风板沿横向可摆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端部构造于出风框的上端,在出风口的由内向外的方向上,第一端部遮挡出风口的上边缘,以利用第一端部将从壳体内部吹出的气流向下挤压吹出,从而使得气流不会经过出风口的上边缘处经过,进而避免气流进入到出风口的上边缘处的间隙,以此避免在所述间隙及其附近(前壳的内表面)产生较多冷凝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图2图1中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框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出风框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框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出风框沿I-I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处的放大图;
图8为图6中B处的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框与风道框的装配图;
图10为图9中C处的放大图;
图11为图9中D处的放大图;
图12为图9中风道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风道框的上端部的放大图;
图14为图9中风道框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风道框的下端部的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297681160000031
Figure BDA000229768116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10、出风框210及第一端部250。壳体110设有进风口101及与进风口101连通的出风口102。出风框210安装于壳体110内,出风框210出风口102对应。出风框210具有靠近出风口的上边缘的第一端部250,在出风口102的由内向外的方向上,第一端部250遮挡出风口102的上边缘。
具体说来,壳体110的由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平面所截的横截面,可以是圆形或方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具体在此,所述横截面的后端呈半圆形设置,而其前端逐渐向前缩小而呈半椭圆形设置,使得该横截面大致呈蛋形。这样可使得空调室内机100整体体积减少,减少其前端占用空间,使得整机小型化。
壳体110的内部还形成有将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连通的送风风道。出风口102设置有风门170,风门170可旋转至壳体110的内壁而将出风口102打开,并可旋转至出风口102处而将出风口102关闭。壳体110包括底盘111、前壳112、后壳113及面框114。其中,底盘111和前壳112及后壳113三者围合形成有空腔;面框114安装于所述空腔内,前壳112固定于面框114上。
请参阅图2至图4,鉴于壳体110的出风口102呈长条状沿上下向延伸,故也将出风框210呈长条状设置,以对应出风口102。出风框210可与壳体110固定连接,也可以可旋转地连接。出风框210具有沿上下向延伸的旋转轴线(如图3中L0所示),出风框210绕所述旋转轴线可旋转地安装于壳体110内。出风框210的旋转轴线也沿上下向延伸延伸。出风框210的旋转轴线为虚拟轴线,用于描述出风框210的旋转中心,即出风框210可环绕所述旋转轴线旋转。通过驱动出风框210旋转,还可调节出风框210的送风方向,例如向左送风、向右送风或向前送风等。
所述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有风轮组件130和换热器组件120,换热器组件120安装于所述空腔内,并与进风口101对应。所述风轮组件130安装于所述送风风道内。风轮组件130包括电机和贯流风轮。在空调室内机100工作时,风轮组件130驱动空气从进风口101进入壳体110内,经换热器组件120换热后从送风风道吹向出风框210,而后由出风框210向室内导出。在此过程中,出风框210起到将气流汇集挤压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将大量的气流引导吹向用户所需的送风的区域。
在上述气流从出风框210由内向外吹出的过程中,由于第一端部250遮挡出风口102的上边缘,因此,靠近出风框210上端的气流被第一端部250侧面阻挡,气流只能从第一端部250的下方通过,也就是被第一端部250向下挤压。接着,这部分气流沿第一端部250的下端面252向出风口102前侧流动,当气流离开第一端部250的下端面252时,气流仍然保持有向前流动的趋势,从而这部分气流会从出风口102向前方吹出一端距离后,再向室内扩散。可见,气流被第一端部250向下挤压吹出而不会经过出风口102的上边缘处,从而这部分气流不易进入到出风口102的上边缘处的间隙中,避免在前壳112的内表面产生较多的冷凝水。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端部250与出风框210一体成型设置,这样可以减少制造所需的模具部件,提高生产效率。可以理解的是,相对于常规出风框而言,在此限定第一端部250遮挡出风口102的上边缘,相当于将出风框210本身的高度加高,以使得出风框210的第一端部250遮挡出风口102的上边缘。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端部250也可以单独制造成型后,再安装到出风框210上。具体可根据生产需求选取,在此不设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端部250构造于出风框210的上端,在出风口102的由内向外的方向上,第一端部250遮挡出风口102的上边缘,以利用第一端部250将从壳体110内部吹出的气流向下挤压吹出,从而使得气流不会经过出风口102的上边缘处经过,进而避免气流进入到出风口102的上边缘处的间隙,如此可有效避免所述间隙及其附近(如前壳112的内表面)产生较多冷凝水。
请参阅图5至图7,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端部250的结构可以根据出风框210的结构适配性或所需挡风量的需求进行相应设计。例如但不局限,第一端部250可呈方形或不规则多变形设置均可。具体在此,第一端部250大致呈方块状设置,第一端部250的下端面252形成在其底板上,第一端部250的上端面251形成在其顶板上。
进一步地,第一端部250的上端面251所在位置高于或平齐于出风口102的上边缘所在位置。可以理解的是,通过限定第一端部250的上端面251所在位置高于或平齐于出风口102的上边缘所在位置,可以避免在第一端部250的顶部和出风口102的上边缘之间形成有间隙,避免出风气流从该间隙吹到出风口102的上边缘处。
请继续参阅图5至图7,此外,第一端部250还具有相对的前侧板和后侧板,第一端部250的前侧板朝向出风口102,第一端部250的后侧板朝向壳体110的内部,故第一端部250的后侧板形成挡风面。第一端部250的下端面252与其上表面之间的间距,实际相当于第一端部250的高度。假定第一端部250的下端面252与其上表面之间的间距为H1,理论上说来,如果H1较小,显然第一端部250的高度较小,那么第一端部250的挡风面也越大,挡风效果越佳;但相应地,第一端部250的高度越大,第一端部250占用出风框210的体积,从而会限制出风框210实际通风面积,导致通风面减小,出风量减小。如果H1较小,则第一端部250的挡风面也较小,挡风效果不明显。
因此,第一端部250的下端面252与其上端面251之间的间距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应当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经研究得出,当第一端部250的上端面251与其下端面252之间的间距不小于20mm,且不大于60mm(即20mm≤H1≤60mm),第一端部250的高度较佳,第一端部250能够阻挡出风气流吹到出风口102的上边缘处的同时,不至于会遮挡从出风框210吹出的气流量,进而可确保出风框210具有较大的出风量。如果第一端部250的下端面252与其上表面之间的间距小于20mm,还会有部分气流吹到出风口102的上边缘处,还会产生有冷凝水。如果第一端部250的下端面252与其上端面251之间的间距大于60mm,则第一端部250的高度过大,挡风过渡,难以保证出风框210的出风量。
故可选地,第一端部250的下端面252与其上端面251之间的间距不小于20mm,且不大于60mm(即20mm≤H1≤60mm)。该间距具体可以是但不局限于:25mm、30mm、35mm、40mm、45mm、50mm、55mm等。
在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将第一端部250构造呈中空设置,以在第一端部250的内部形成有空腔270。第一端部250的空腔270可以充当减重腔,减轻第一端部250的重量,进而减轻出风框210的承载。此外,第一端部250的空腔270还可以供电机或导线等结构放置,具体在后文还有介绍。
请参阅图5、图6及图8,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考虑到制热模式下,热气流从壳体110内经出风框210向出风口102外侧吹出,由于热气流密度较小,热气流容易向上漂浮,从而热气流不易到达室内的底面,使得用户用以产生足部寒冷的感觉。为解决该问题,在一实施例中,出风框210还具有靠近出风口102的下边缘的第二端部260,第二端部260的上端面261所在位置高于或平齐于出风口102的下边缘所在位置,以使得热气流不易受到出风口102下边缘的遮挡,进而有利于将热气流吹到近地面位置。
具体说来,第二端部260的结构可以根据出风框210的结构适配性或所需挡风量的需求进行相应设计。例如但不局限,第二端部260可呈方形或不规则多变形设置均可。具体在此,第二端部260大致呈方块状设置。第二端部260具有相对的上端面261和下端面262。由于第二端部260较为靠近出风口102的下边缘,从而在制热模式下,当下层热气流从第二端部260经过时,热气流在第二端部260的上端面261附壁流动,在热气流与上表面分离后,仍然保持有向前流动的趋势,进而吹到出风口102的前下方,也就是室内的下层空间,改善制热气流分层效应,实现热气流暖足效果。
请继续参阅图5、图6及图8,此外,第二端部260还具有相对的前侧面和后侧面,第二端部260的前侧面朝向出风口102,第二端部260的后侧面朝向壳体110的内部,故第二端部260的后侧面形成挡风面。第二端部260的上端面261与其下端面262之间的间距,实际相当于第二端部260的高度。
假定第二端部260的上端面261与其下端面262之间的间距为H2,理论上说来,如果H2越小,第二端部260的高度就越小,第二端部260可以将热气流导向更低的位置;但实际是,第二端部260的高度较小,第二端部260所处位置越低,热气流越不容易达到第二端部260,第二端部260的导风效果反而降低。而如果H2过大,第二端部260体积较大,从而会限制出风框210的长度,进而限缩出风框210的实际通风面积,导致通风面减小,出风量减小。
因此,第二端部260的上端面261与其下端面262之间的间距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应当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经研究得出,当第二端部260的上端面261与其下端面262之间的间距不小于20mm,且不大于60mm(即20≤H2≤60mm),第二端部260的高度较佳,第二端部260能够引导出风气流吹到出风口102前下方,不至于会遮挡从出风框210吹出的气流量,进而可确保出风框210具有较大的出风量。如果第二端部260的上端面261与其下端面262之间的间距小于20mm,导风效果不明显。如果第二端部260的上端面261与其下端面262大于60mm,则第二端部260的高度过大,挡风明显,难以保证出风框210的出风量。
故可选地,第二端部260的上端面261与其下端面262之间的间距不小于20mm,且不大于60mm(即20≤H2≤60mm)。该间距具体可以是但不局限于:25mm、30mm、35mm、40mm、45mm、50mm、55mm等。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端部260与出风框210一体成型设置,这样也可以减少制造所需的模具部件,提高生产效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端部260也可以单独制造成型后,再安装到出风框210上。具体可根据生产需求选取,在此不设限定。
此外,还可以将第二端部260构造呈中空设置,以在第二端部260的内部形成有空腔270。第二端部260的空腔270可以充当减重腔,减轻第二端部260的重量,进而减轻出风框210的承载。此外,第二端部260的空腔270还可以供电机或导线等结构放置,具体在后文还有介绍。
请参阅图1、图2及图9,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所述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安装于壳体110内的风道框140,风道框140形成有与进风口101连通的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具有与出风框210对应的风道出口142。所述送风风道还具有风道入口141,并通过该风道入口141与进风口101连通。其中,风道出口142的上边缘所在位置低于第一端部250的下端面252所在位置;和/或,风道出口142的下边缘所在位置高于第二端部260的上端面261所在位置。
请参阅图9和图10,可以理解的是,将风道出口142的上边缘所在位置低于第一端部250的下端面252所在位置设置,也就是说,风道出口142的上边缘所在位置与第一端部250的下端面252所在位置存在高度差△H1。高度差△H1的存在,可以避免从风道吹出上边缘附近吹出的气流被第一端部250的后侧板阻挡,使得上层气流基本能够进入出风框210,由出风框210引导吹出,保证上层空间出风量。
显然,如果△H1过大,风道出口142的上边缘引导处的气流不容易到达出风框210的上端,导致出风框210上端的出风量较小;如果△H1过小,风道出口142的上边缘容易被第一端部250的后侧面遮挡,风量减少且易产生噪音。故△H1应当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经研究得出,当风道出口142的上边缘所在位置与第一端部250的下端面252所在位置之间的高度差不小于30mm,且不大于60mm(30mm≤H1≤60mm)时,从风道出口142的上边缘导出的气流,略有向上漂浮,恰好进入到第一端部250的下方,而后附壁到第一端部250的下端面252并沿该下端面252向外导出。当气流与第一端部250的下端面252分离后,仍然保持有向前吹动的惯性,从而不会靠近出风口102的上边缘,避免凝露的产生。
请参阅图10、图12及图13,在一实施例中,为了使从风道出口142的上边缘附近吹出的上层气流能够顺利进入出风框210,在风道框140自风道出口142的上边缘朝向出风框210凸设有第一导风件150,第一导风件150的下表面自风道出口142向出风框210朝下倾斜。从风道出口142的上边缘吹出的上层气流,将沿第一导风件150的下表面附壁流动,然后顺沿第一导风件150的下表面151倾斜方向导入到出风框210内,减小流动阻力。
至于第一导风件150的下表面151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如图中α所示),在此不设限定。如果该夹角过大,则从送风风道吹出的气流与第一导风件150的下表面直接对撞,产生较大的噪音。如果该夹角过小,导流效果不明显。因此,该夹角应当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经研究得出,当第一导风件150的下表面151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不小于5°,且不大于20°(即5°≤α≤20°)时,第一导风件150的倾斜度较佳,第一导风件150的导风效率较高,且第一导风件150的下表面不易与从送风风道吹出的气流对撞,可减少噪音的产生。故可选的,第一导风件150的下表面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不小于5°,且不大于20°(即5°≤α≤20°)。该夹角具体可以是但不局限于:25°、30°、35°、40°、45、50°、55。
请参阅图9和图11,同样地,如前述说言,将风道出口142的下边缘所在位置高于第二端部260的上端面261所在位置设置,也就是说,风道出口142的下边缘所在位置与第二端部260的上端面261所在位置存在高度差△H2。高度差△H2的存在,可以避免从风道出口142下边缘附近吹出的气流被第二端部260的后侧板阻挡,使得下层气流基本能够进入出风框210,由出风框210引导吹出,保证下层空间出风量。
请参阅图11、图14及图15,在一实施例中,为了使从风道出口142的下边缘附近吹出的下层气流能够顺利进入出风框210,在风道框140自风道出口142的下边缘朝向出风框210凸设有第二导风件160,第二导风件160的上表面161自风道出口142向出风框210朝下倾斜。这样可使得所述下层气流能够沿第二导风件160的上表面161附壁流动,然后顺沿其倾斜方向导入到出风框210内,减小气流流动阻力,进而有利于将热气流吹向室内下层空间(如近地面),减少热气流上浮造成气流分层效应。
至于第二导风件160的上表面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如图9中β所示),在此不设限定。如果该夹角过大,则从送风风道吹出的气流在惯性作用下直接向前吹出,不易到达第二导风件160的上表面161附壁流动,第二导风件160的作用失效。如果该夹角过小,向第二导风的效果也不明显。因此,该夹角应当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经研究得出,当第二导风件160的上表面161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不小于5°,且不大于20°(即5°≤β≤20°)时,第二导风件160的倾斜度较佳,从风道出口142下边缘吹出的气流能够到达第二导风件160的上表面161附壁流动,并双眼其倾斜方向偏向下吹到第二端部260上,供第二端部260导出,使得第二导风件160的导风效率较高。
故可选的,第二导风件160的下表面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不小于5°,且不大于20°(即5°≤β≤20°)。该夹角具体可以是但不局限于:25°、30°、35°、40°、45、50°、55。
请参阅图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安装于出风框210内的多个百叶230,多个百叶230沿上下向可摆动;和/或,所述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安装于出风框210内的多个导风板220,多个导风板220沿横向可摆动。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在出风框210仅安装多个百叶230,也可以在出风框210仅安装多个导风板220,还可以在出风框210安装多个百叶230和多个导风板220。具体在此,出风框210安装多个百叶230和多个导风板22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出风框210内安装出风格栅240(如图5所示),出风格栅240与第一通风口201对应,以替代导风板220。
具体地,出风框210具有相对且连通的第一通风口201和第二通风口202连通。多个导风板220对应第一通风口201设置,多个导风板220呈长条状沿上下向延伸,多个导风板220沿横向(左右向)摆动以实现左右扫风;多个百叶230对应第二通风口202设置,多个百叶230沿上下向摆动可实现上下扫风。
在所述空调室内机100工作时,驱动出风框210旋转180°,可以将出风框210的第一通风口201和第二通风口202的位置对调,从而实现出风框210出风口102的切换,改变送风模式。例如,当出风框210旋转至第一通风口201朝内而第二通风口202朝外时,从空调室内机100的送风风道吹出的气流,先经第一通风口201进入出风框210,而后经多个导风板220引导后流向第二通风口202,最后从第二通风口202吹向出风口102。或者,当出风框210旋转至第二通风口202朝内而第一通风口201朝外时,从空调室内机100吹出的气流,先经第二通风口202进入出风框210,而后经多个百叶230引导后流向第一通风口201,最后从第一通风口201吹向出风口102。
所述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其中,所述第一电机与多个所述导风板220连接,以驱动多个所述导风板220摆动。所述第二电机与多个所述百叶230连接,以驱动多个百叶230摆动。
进一步地,为方便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安装,可将第一电机安装在第一端部250的空腔内或者第二端部260的空腔内。相似地,也可以将第二电机安装在第一端部250的空腔内或者第二端部260的空腔内。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室内机100,所述空调室内机100通过冷媒管与所述空调室外机连接。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结构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同样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及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的出风口;以及
出风框,所述出风框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出风框与所述出风口对应;
其中,所述出风框具有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上边缘的第一端部,在所述出风口的由内向外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端部遮挡所述出风口的上边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具有相对的上端面和下端面,所述第一端部的上端面所在位置高于或平齐于所述出风口的上边缘所在位置,所述第一端部的下端面所在位置低于所述出风口的上边缘所在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的上端面与其下端面之间的间距不小于20mm,且不大于60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框还具有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下边缘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的上端面所在位置高于或平齐于所述出风口的下边缘所在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部的上端面与其下端面之间的间距不小于20mm,且不大于60mm。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构造呈中空设置,以在所述第一端部的内部形成有空腔;和/或,所述第二端部构造呈中空设置,以在所述第二端部的内部形成有空腔。
7.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壳体内的风道框,所述风道框形成有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的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具有与所述出风框对应的风道出口;
所述风道出口的上边缘所在位置低于所述第一端部的下端面所在位置;和/或,
所述风道出口的下边缘所在位置高于所述第二端部的上端面所在位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出口的上边缘所在位置与所述第一端部的下端面所在位置之间的高度差不小于30mm,且不大于60mm。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框自所述风道出口的上边缘朝向所述出风框凸设有第一导风件,所述第一导风件的下表面自所述风道出口向所述出风框朝下倾斜。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件的下表面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不小于5°,且不大于20°。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框自所述风道出口的下边缘朝向所述出风框凸设有第二导风件,所述第二导风件的上表面自所述风道出口向所述出风框朝下倾斜。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件的上表面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不小于5°,且不大于20°。
13.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框具有沿上下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所述出风框绕所述旋转轴线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壳体内。
14.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出风框内的多个百叶,多个百叶沿上下向可摆动;和/或,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出风框内的多个导风板,多个导风板沿横向可摆动。
15.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及如权利要求1至14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与所述空调室外机通过冷媒管连接。
CN201922132223.4U 2019-11-30 2019-11-30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Active CN2114760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32223.4U CN211476088U (zh) 2019-11-30 2019-11-30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32223.4U CN211476088U (zh) 2019-11-30 2019-11-30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76088U true CN211476088U (zh) 2020-09-11

Family

ID=723729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32223.4U Active CN211476088U (zh) 2019-11-30 2019-11-30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760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68050B (zh) 用于柜式空调器的导风装置和柜式空调器
JP3661471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10601948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CN211476088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6744630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060192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177082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688677U (zh) 天花机的面板组件及具有其的天花机
CN210128425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241759U (zh)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4484611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0601926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177115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9893533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壳体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601949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8375108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2682853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20567363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20689191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5909227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861389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3272881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650514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060191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0355565U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