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50514U - 窗式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窗式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50514U
CN211650514U CN202020150236.4U CN202020150236U CN211650514U CN 211650514 U CN211650514 U CN 211650514U CN 202020150236 U CN202020150236 U CN 202020150236U CN 211650514 U CN211650514 U CN 2116505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door
heat exchanger
indoor heat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5023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俊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5023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50514U/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86611 priority patent/WO2021151267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505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505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窗式空调器,底盘、室内换热器和新风装置。底盘包括自室外向室内一侧延伸的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以及连接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相对设置的前侧边和后侧边。室内换热器安装于底盘上。新风装置安装于所述底盘,且用于向室内输送新风,新风装置包括自室外向室内一侧延伸的新风风道壳,新风风道壳包括与室外连通的进风段、及与室内连通的出风段,出风段沿所述前侧边的延伸方向延伸,在前侧边的延伸方向上,出风段的长度大于进风段的长度。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增大新风出风量和出风范围,从而当新风被引入室内风道后,能够增大新风所流经的室内换热器的区域面积,提升新风换热和除湿的效率。

Description

窗式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窗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空调市场中,以分体机和柜式空调为主,但是在美国和加拿大那种人工费比较高昂的国家,窗式空调器(窗机)仍是主流的空调。随着人们对健康空气的需求,窗机中的新风装置越来越显得重要。相关技术中,将新风风道与室内风道连通,通过室内风机将从新风风道吹出的新风重新引入室内风道后,并利用室内换热器对新风进行除湿,以降低新风对室内空气湿度的影响,提升用户使用的舒适度。然而该相关技术还存在以下问题:新风的出风量和出风范围较小,容易被室内空气吹散,重新引入室内风道后仅流经室内换热器局部区域,造成新风换热和除湿效率低。
以上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窗式空调器,旨在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窗式空调器,所述窗式空调器包括:
底盘,所述底盘包括自室外向室内一侧延伸的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的相对设置的前侧边和后侧边;
室内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底盘上;以及,
新风装置,安装于所述底盘,且用于向室内输送新风,所述新风装置包括自室外向室内一侧延伸的新风风道壳,所述新风风道壳包括与室外连通的进风段、及与室内连通的出风段,所述出风段沿所述前侧边的延伸方向延伸,在所述前侧边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出风段的长度大于所述进风段的长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段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底盘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盘上还安装有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出风段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段的上表面形成有凸包,所述接水盘的底部形成与所述凸包相适配的凹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段内设多个间隔设置的加强板,多个所述加强板沿所述前侧边的延伸方向排布,且所述加强板沿所述出风段的出风方向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段包括连接段和送风段,所述连接段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与所述底盘之间,所述送风段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前侧,所述送风段的末端形成与室外连通的新风出风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送风段自下向上延伸设置,且所述新风出风口朝上设置;或者,所述送风段自下向上延伸设置,且所述送风段的末端朝前弯折,所述新风出风口朝向所述窗式空调器的前方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安装于所述新风风道壳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盘上还安装有室内风道壳,所述室内风道壳内形成有室内风道,所述室内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室内风道内,所述出风段的末端形成新风出风口,所述新风出风口位于所述室内风道壳的外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底盘的壳体,所述室内换热器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的前侧壁面设有室内进风口,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对应所述室内进风口设置的第一室内换热器及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窗式空调器具有恒温除湿模式,在所述恒温除湿模式下,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其中一者处于制热模式,另一者处于制冷模式。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沿所述室内风道的进风方向层叠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在垂直所述室内风道的进风方向上呈并排设置,以使从所述室内进风口进入的气流一部分吹向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另一部分吹向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新风装置安装在底盘,并将新风风道壳自室外向室内一侧延伸,新风风道壳包括与室外连通的进风段、及与室内连通的出风段。其中,将出风段沿底盘的前侧边的延伸方向延伸,在该延伸方向上,使出风段的出风长度大于进风段的进风长度,从而能够有效增大新风的出风量和出风范围,即增大新风所覆盖的室内换热器的迎风面面积,从而当新风被引入室内风道后,能够增大新风所流经的室内换热器的区域面积,提升新风换热和除湿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窗式空调器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窗式空调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新风装置及底盘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新风装置及底盘的另一角度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新风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新风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新风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379078400000031
Figure BDA000237907840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窗式空调器,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7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窗式空调器进行具体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窗式空调器包括:
底盘100,所述底盘100包括自室外向室内一侧延伸的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101和第二侧边10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边101和所述第二侧边102的相对设置的前侧边103和后侧边104;
室内换热器200,安装于所述底盘100上;以及,
新风装置,安装于所述底盘100,且用于向室内输送新风,所述新风装置包括自室外向室内一侧延伸的新风风道壳300,所述新风风道壳300包括与室外连通的进风段310、及与室内连通的出风段320,所述出风段320沿所述前侧边103的延伸方向延伸,在所述前侧边103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出风段320的长度大于所述进风段310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新风风道壳300的前后两端分别形成新风出风口3221和新风进风口311,新风风道壳300自室外向室内一侧延伸,以使新风进风口311与室外连通,新风出风口3221与室内连通,如此,通过独立的新风风道将室外气流直接引入室内。本实施例中,进风段310的末端形成新风进风口311,出风段320的末端形成新风出风口3221。进风段310与出风段320之间可以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其它居中段(比如过渡段330)间接连接。具体的,进风段310的横截面可以为矩形、圆形、方形或椭圆形等,出风段320整体可以为扁平状、圆管状、长方体形或弯折的长条形,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另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出风段320沿底盘100的前侧边103的延伸方向延伸,可以仅覆盖底盘100的部分区域,也可以基本覆盖底盘100的全部区域,本实用新型对出风段320所覆盖底盘100的具体区域不作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底盘100为窗式空调器的内部结构提供安装和支撑。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壳体,壳体安装于底盘100,以使得壳体和底盘100形成整个窗式空调室内器的外框架。壳体的形状可以呈方形、筒形等,可根据具体使用需求进行选择,在此不做具体限定。通常,为了方便制造和成型,壳体的形状大致呈方形设置。壳体内设有位于底盘100后侧的室外风道壳,室外风道壳内形成有室外侧风道,室外侧风道内设有室外风机及室外侧换热器600,室外风机用于驱动室外气流进入室外侧风道内为室外侧换热器600进行散热。壳体的后侧壁面设有室外进风口及新风口,新风口与新风装置的新风进风口311相连通。底盘100后侧上还安装有压缩机700,新风装置和压缩机700沿前侧边的延伸方向分设于底盘100的两侧,如此,不仅可以使得底盘100上的安装结构更加合理和紧凑,还会使得底盘100上的承载重量分布更加均匀,防止底盘100因承载重量不均易发生变形的情况。
另外,壳体内还设有位于底盘100前侧的室内风道壳400,室内换热器200可以安装在室内风道壳400内,也可以安装在室内风道壳400外对应室内风道的进风端的位置,只需使得从室内风道吹出的气流为经过室内换热器200换热后的气流即可。壳体上设有室内进风口及室内出风口,室内风道的进风端与室内进风口连通,室内风道的出风端401与室内出风口连通。室内进风口及室内出风口均可以开设在壳体的前侧壁面。或者使得室内进风口位于壳体的前侧壁面,室内出风口位于壳体的顶面。还可以使得室内出风口位于壳体的前侧壁面与顶面的交界处。室内风道内还可以设置室内风机500,该室内风机500可以是离心风机或贯流风机等。通过室内风机500将新风及室内气流从室内进风口引入,经过室内换热器200换热后流经室内风道,并从室内出风口吹出。
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可以将新风出风口3221邻近室内换热器200的迎风面设置,以便于通过室内风机500将从新风风道吹出的新风重新引入室内风道后,并利用室内换热器200对新风进行除湿,以降低新风对室内空气湿度的影响,提升用户使用的舒适度。然而该技术方案还存在以下问题:新风的出风量和出风范围较小,容易被室内空气吹散,重新引入室内风道后仅流经室内换热器200局部区域,造成新风换热和除湿效率低。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新风装置安装在底盘100,并将新风风道壳300自室外向室内一侧延伸,新风风道壳300包括与室外连通的进风段310、及与室内连通的出风段320。其中,将出风段320沿底盘100的前侧边103的延伸方向延伸,在该延伸方向上,使出风段320的出风长度大于进风段310的进风长度,从而能够有效增大新风的出风量和出风范围,即增大新风所覆盖的室内换热器200的迎风面面积,从而当新风被引入室内风道后,能够增大新风所流经的室内换热器200的区域面积,提升新风换热和除湿的效率。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出风段320至少部分设于室内换热器200和底盘100之间。具体而言,在新风风道壳300中,出风段320的高度低于进风段310的高度,出风段320呈扁平状,以便于穿设于室内换热器200与底盘100之间。本实施例技术方案利用换热器和底盘100之间的间隙将新风风道壳300自室外侧延伸到室内,以提升空调的内部空间利用率,并节约空调的内部空间,避免因设置新风通道而额外增加空调的体积,同时还不会减少室内换热器200的换热面积。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进风段310保持较窄的宽度,以避免占据底盘100的室外侧过多的安装位,影响室外侧换热器600的安装,但可以向上增加进风段310的高度,以增大进风段310的进风量。
进一步地,底盘100上还安装有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至少部分设于出风段320与室内换热器200之间。当室内换热器200处于制冷模式(除湿模式)下时,室内换热器200的外表面会产生冷凝水并向下滴落,通过室内换热器200的下方设置接水盘,用以承接从室内换热器200滴落的冷凝水。可以理解,在一实施例中,出风段320仅覆盖底盘100的局部区域,如此,接水盘的其中一部分会直接安装在底盘100上,另一部分会位于出风段320的上方;在另一实施例中,出风段320沿底盘100的前侧边103延伸并基本覆盖底盘100的全部区域,如此,接水盘可以整体安装在出风段320的上方。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出风段320的上表面形成有凸包3211,所述接水盘的底部形成与所述凸包3211相适配的凹槽。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出风段320的高度低于进风段310的高度,出风段320为扁平状设置,通过在出风段320设置向上凸起的凸包3211,有利于扩充出风段320的进风量,另外,通过设置相互配合的凸包3211与凹槽,能够进一步提升接水盘与新风风道壳300之间的装配的紧密性和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出风段320的下表面需与底盘100适配,出风段320的上表面需与接水盘适配,因此,出风段320的形状可以根据底盘100和接水盘的形状作适应性地调整,以进一步提升空调器内部结构的紧凑度和稳定性。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出风段320内设多个间隔设置的加强板323,多个所述加强板323沿所述前侧边103的延伸方向排布,且所述加强板323沿所述出风段320的出风方向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在前述实施例中,出风段320内部形成整体出风的出风风道。而本实施例中,由于出风段320内部设置多个间隔排布的加强板323,任意相邻的两个加强板323之间会形成一出风风道,因此,本实施例中新风风道壳300的内部会形成多个相隔的出风风道。可以理解,由于出风段320至少承接接水盘的局部重力,因此,本实施例技术方案通过在出风段320内设置加强板323,从而能够提升出风段320的壳体的强度,以避免出风段320的壳体在受到接水盘或者换热器的重力压迫而容易发生形变或损坏的情况。
进一步地,如图2、图6和图7所示,所述出风段320包括连接段321和送风段322,连接段321位于室内换热器200与底盘100之间,送风段322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200的前侧,送风段322的末端形成与室外连通的新风出风口3221。本实施例中,出风段320穿设于室内换热器200与底盘100之间,并且仅局部位于室内换热器200与底盘100之间,剩余部分会延伸出室内换热器200的前方形成送风段322,以使新风出风口3221位于室内换热器200的迎风侧。如此,当室内风机500驱动室内空气流经室内换热器200之前,会一并将新风出风口3221吹出的新风第一时间引入室内风道进行换热和除湿,以避免在进行除湿前已被充分混入室内空气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送风段322自下向上延伸设置,且所述送风段322的末端朝前弯折,新风出风口3221朝向所述窗式空调器的前方设置。在其它实施例中,送风段322自下向上延伸设置,其末端不再朝前弯折,而是使新风出风口3221朝上设置。可以理解,通过将送风段322自下向上延伸设置,以及将新风出风口3221朝前或朝上设置,能够使新风出风口3221恰好位于室内换热器200的迎风面,以便于室内风机500在新风在被混入室内空气之前,就能够将新风引向室内换热器200进行换热和除湿。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新风出风口3221位于室内风道壳400的外侧。具体的,送风段322会朝前延伸并依次伸出室内换热器200和室内风道壳400之外,如此,使得新风出风口3221位于室内风道壳400的外侧,以便于当室内风机500驱动室内空气进入室内风道时,新风会在流动的室内空气下的驱动下会一并进入室内风道。另外,如果新风出风口3221位于室内风道壳400内,室内换热器200与室内风道壳400之间需要预留容置送风段322的空间,从而会增大室内风道壳400的体积,影响室内风道壳400内部结构的紧凑度。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新风出风口3221也位于室内风道壳400的外侧,具体位于室内换热器200与室内风道壳400之间,如此,室内风机500同样能够驱动新风流经室内换热器200进行换热和除湿。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所示,所述新风风道壳300还包括位于进风段310与出风段320之间的过渡段330,具体的,过渡段330的过风面积自进风段310朝向出风段320呈渐缩设置,且过渡段330的上表面为外凸弧形面。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由于出风段320呈扁平状,进风段310的高度明显高于出风段320,通过设置过渡段330,能够避免气流从较高的进风段310直接挤入较低的出风段320,而产生较大的噪音。另外,过渡段330的弧形表面能够减少风阻,并且和室内风道壳400能够很好地配好,达到密封的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新风风机800,新风风机800安装于新风风道壳300内。新风风机用以将驱动气流从新风进风口311吹向新风出风口3221。具体的,新风风机800设于进风段310内。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进风段310位于底盘100的后侧且位于室内风道壳400之外,可以利用室内风道壳400与室外换热器600之间的空间对进风段310进行拓宽和加高,以使得进风段310内有足够的空间来安装新风风机80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新风风机800还可以设于新风风道壳300之外,对应新风进风口311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换热器200包括对应所述室内进风口设置的第一室内换热器及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窗式空调器具有恒温除湿模式,在所述恒温除湿模式下,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其中一者处于制热模式,另一者处于制冷模式。在本实施例中,在恒温除湿模式下,通过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及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其中一者处于制热模式,另一者处于制冷模式。如此,经过室内换热器200的气流能够同时被加热和除湿,经过加热和除湿后的混合风温度适宜,不会有凉风感受,往复循环后不仅能将所有的室内风及新风重新除湿,且使得窗式空调器在除湿模式下整个室内温度不会下降,能够达到对全屋恒温除湿的目的。同时,除湿时能够充分利用室内换热器200,不用另外设置新风冷凝器及新风蒸发器,则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室内换热器与第二室内换热器沿室内风道的进风方向层叠设置。当第一室内换热器及第二室内换热器沿室内风道的进风方向层叠设置时,从室内进风口进入的室内风或新风,先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除湿/加热,再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加热/除湿,室内风机500将经过加热除湿后的气流从室内出风口送入室内,实现全屋恒温除湿。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沿进风方向层叠设置,则从室内进风口吹出的全部气流能够被同时加热,随后同时被除湿,从而无需使得加热和除湿分为两股不同的气流,减少了混合步骤,使得从室内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温度及湿度更加均匀、舒适。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室内换热器及第二室内换热器在垂直室内风道的进风方向上呈并排设置,以使从室内进风口进入的气流一部分吹向第一室内换热器,另一部分吹向第二室内换热器。在本实施例中,室内风道的进风方向通常为前后方向。则垂直进风方向的方向可为左右和上下方向。如此,第一室内换热器及第二室内换热器可以呈上下排布或左右排布,从室内进风口进入的新风或室内风,部分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加热/除湿,另一部分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除湿/加热,然后在室内风道内混合后形成温度适宜的干燥气流,再由室内风机500将恒温的干燥气流从室内出风口送入室内,实现全屋恒温除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盘,所述底盘包括自室外向室内一侧延伸的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的相对设置的前侧边和后侧边;
室内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底盘上;以及,
新风装置,安装于所述底盘,且用于向室内输送新风,所述新风装置包括自室外向室内一侧延伸的新风风道壳,所述新风风道壳包括与室外连通的进风段、及与室内连通的出风段,所述出风段沿所述前侧边的延伸方向延伸,在所述前侧边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出风段的长度大于所述进风段的长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段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底盘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上还安装有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出风段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段的上表面形成有凸包,所述接水盘的底部形成与所述凸包相适配的凹槽。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段内设多个间隔设置的加强板,多个所述加强板沿所述前侧边的延伸方向排布,且所述加强板沿所述出风段的出风方向延伸。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段包括连接段和送风段,所述连接段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与所述底盘之间,所述送风段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前侧,所述送风段的末端形成与室外连通的新风出风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段自下向上延伸设置,且所述新风出风口朝上设置;或者,所述送风段自下向上延伸设置,且所述送风段的末端朝前弯折,所述新风出风口朝向所述窗式空调器的前方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安装于所述新风风道壳内。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上还安装有室内风道壳,所述室内风道壳内形成有室内风道,所述室内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室内风道内,所述出风段的末端形成新风出风口,所述新风出风口位于所述室内风道壳的外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底盘的壳体,所述室内换热器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的前侧壁面设有室内进风口,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对应所述室内进风口设置的第一室内换热器及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窗式空调器具有恒温除湿模式,在所述恒温除湿模式下,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其中一者处于制热模式,另一者处于制冷模式。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沿所述室内风道的进风方向层叠设置。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在垂直所述室内风道的进风方向上呈并排设置,以使从所述室内进风口进入的气流一部分吹向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另一部分吹向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
CN202020150236.4U 2020-02-01 2020-02-01 窗式空调器 Active CN2116505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50236.4U CN211650514U (zh) 2020-02-01 2020-02-01 窗式空调器
PCT/CN2020/086611 WO2021151267A1 (zh) 2020-02-01 2020-04-24 窗式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50236.4U CN211650514U (zh) 2020-02-01 2020-02-01 窗式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50514U true CN211650514U (zh) 2020-10-09

Family

ID=726830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50236.4U Active CN211650514U (zh) 2020-02-01 2020-02-01 窗式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505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601985U (zh) 加湿模块、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KR100238513B1 (ko) 공기조화기
CN211041162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1650514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1650516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5675499U (zh) 空调器
CN212618771U (zh) 辐射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3955468U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212319923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0399238U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以及空调器
CN112503645A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113203129A (zh) 窗式空调器
CN211650513U (zh) 窗式空调器
CN220103242U (zh) 具有分层风道的环形出风取暖器
CN21811991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68536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68536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81705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11992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1650515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8544628U (zh) 空调烟机
CN211716713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9868145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1476088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5446649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