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85369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85369U
CN217685369U CN202220940039.1U CN202220940039U CN217685369U CN 217685369 U CN217685369 U CN 217685369U CN 202220940039 U CN202220940039 U CN 202220940039U CN 217685369 U CN217685369 U CN 2176853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heat exchange
indoor unit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94003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蕾
殷乐
王永涛
闫秀洁
黄满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94003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853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853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853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换热风道、第一出风口、一个或两个出风腔、一个或两个第二出风口和一个或两个引风装置。换热风道的出口为第一出风口。每个出风腔设置于换热风道的横向一侧,且每个出风腔在其下端与换热风道连通。每个第二出风口连通一个出风腔。引风装置配置成促使换热风道内的气流进入出风腔,并从第二出风口流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增大了出风范围,同时也能保证送风量,满足快速降温的需求。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为炎热夏天的人们带来了凉爽的空气,使人们在适宜的温度下生活,这样他们的心情、睡眠、工作、学习都处在一个正常的状态。然而目前的空调室内机多为一个出风口,气流从一个出风口吹出。一个出风口的出风范围也较小,不能满足快速降温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空调室内机,增大了出风范围,同时也能保证送风量,满足快速降温的需求。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的出口为第一出风口,还包括:
一个或两个出风腔,每个所述出风腔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的横向一侧,且每个所述出风腔在其下端与所述换热风道连通;
一个或两个第二出风口,每个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一个所述出风腔;
一个或两个引风装置,配置成促使所述换热风道内的气流进入所述出风腔,并从所述第二出风口流出。
可选地,所述引风装置包括引风机,每个所述引风机的排风口位于所述出风腔内,所述排风口的朝向竖直向上。
可选地,所述引风装置还包括旁通管路,每个所述引风机设置于一个所述出风腔内,每个所述引风机的进风口通过所述旁通管路与所述换热风道连通;
每个所述引风机为离心风机。
可选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壳体,所述换热风道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上;
所述壳体包括一个或两个侧盒,每个所述侧盒位于所述换热风道的横向一侧,每个所述侧盒内具有所述出风腔,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于对应的所述侧盒的前表面上;所述壳体还包括骨架、罩壳和前面板,所述罩壳设置于所述骨架上,所述前面板设置于所述罩壳上;每个所述侧盒设置于所述骨架和所述罩壳的横向一侧,所述换热风道处于所述罩壳和所述骨架限定的空间内。
可选地,所述侧盒包括用于限定所述出风腔的、且临近所述换热风道的侧板,所述侧板具有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所述第一板部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第二板部安装于所述安装孔,且所述第二板部与所述旁通管路一体成型;所述旁通管路的出口对准所述引风机的进风口。
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内,每个所述出风腔接收所述换热风道内的与所述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的气流。
可选地,所述第一出风口向前和/或向前下方送风,所述第二出风口向前和/或向前下方送风;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底部,且为沿横向方向延伸的长条形出风口;每个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横向一侧,每个所述第二出风口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条形出风口。
可选地,所述出风腔的后壁面在垂直于横向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一圆弧,所述第一圆弧的圆心处于所述第一圆弧的前侧或前下侧;所述出风腔的后壁面的上端为所述出风腔的最高点,下端为所述出风腔的最低点。
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多个分风板,多个所述分风板沿上下方向依次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出风腔内,多个所述分风板将对应的所述第二出风口分隔成多个出风区域;
所述分风板在垂直于横向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二圆弧,所述第二圆弧的圆心处于所述第二圆弧的前侧或前下侧;多个分风板平行设置,相邻两个分风板中,上侧所述分风板的后端处于下侧的所述分风板后端的后上方。
可选地,每个所述侧盒包括具有开口的盒体和盖设置于所述盒体的开口处的盒盖;
所述第二出风口的部分或者全部设置于所述盒盖上;所述盒盖与所述前面板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从换热风道内的气流进入出风腔内,并从第二出风口流出,可实现大角度送风,增大了出风范围,满足快速降温的需求。
优选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换热器,换热器设置于换热风道内,每个出风腔接收换热风道内的与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的气流。由于空调室内机内设置有引风装置,可根据需求使得气流被二次加压,增大了第二出风口的出风量。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优选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侧盒与引风机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导风板打开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导风板未完全关闭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正视结构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摆叶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出风腔和分风板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骨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10来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也即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当某个特征“包括或者包含”某个或某些其涵盖的特征时,除非另外特别地描述,这指示不排除其它特征和可以进一步包括其它特征。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耦合”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也即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或“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如图1所示,并参考图2至图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100,包括换热风道102、第一出风口103、一个或两个出风腔105、一个或两个第二出风口106和一个或两个引风装置。换热风道102的出口为第一出风口103。每个出风腔105设置于换热风道102的横向一侧,且每个出风腔105在其下端与换热风道102连通。每个第二出风口106连通一个出风腔105。引风装置配置成促使换热风道102内的气流进入出风腔105,并从第二出风口106流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中,从换热风道102内的气流进入出风腔105内,并从第二出风口106流出,可实现大角度送风,同时结合第一出风口103送风,满足快速制冷制热的需求。
优选地,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换热器101,换热器101设置于换热风道102内,每个出风腔105接收换热风道102内的与换热器101进行热交换后的气流。每个出风腔105内的气流再通过对应的第二出风口106排出,以调节室内的温度。
从换热风道102内的与换热器101进行热交换后的气流通过第一出风口103和/或第二出风口106排出空调室内机100,使得空调室内机100具有至少两种出风模式,例如仅从第二出风口106送风的出风模式,由于出风腔105的存在,可使第二出风口106的送风实现无风感,提高用户的舒适性。还例如,第二出风口106和第一出风口103同时送风,且第一出风口103的开度较小,也可以实现另一种无风感送风。再例如,第二出风口106和第一出风口103同时送风,且第一出风口103的开度较大,实现快速送风,且送风角度大,使得送风范围大。优选地,出风腔105为两个,进一步便于无风感送风、大角度送风、快速送风等,有利于气流的扩散等。而且,由于第一出风口103与第二出风口106共用换热风道102,使得热交换器在各种出风模式下换热均匀,有效避免了换热器101局部结霜的问题。特别地,由于空调室内机100内设置有引风装置,可根据需求使得气流被二次加压,增大了第二出风口106的出风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引风装置还包括引风机132和旁通管路104,每个引风机132设置于一个出风腔105内,每个引风机132的进风口通过旁通管路104与换热风道102连通。每个引风机132为离心风机。通过设置旁通管路104,使得出风腔105可被合理的布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包括风机,风机促使气流通过换热风道102、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106。例如,风机可为贯流风机。贯流风机的蜗壳108和蜗舌109限定出换热风道102的部分或者全部,贯流风机的贯流风轮107设置于换热风道102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旁通管路104连接于换热风道102的出口端侧壁。也就是说,每个旁通管路104在换热风道102的临近第一出风口103的位置处连通换热风道102。优选地,在横向方向上,每个旁通管路104设置于对应的出风腔105和换热风道102之间。
换热风道102包括第一风道段和用于接收第一风道段的气流的第二风道段。沿着横向方向,第二风道段的宽度大于第一风道段的宽度。沿着横向方向,第一风道段的一侧与第二风道段的一侧平齐。每个旁通管路104连接于第二风道段的一侧。第二风道段的出口为第一出风口10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壳体,换热风道102位于壳体内。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106位于壳体上。第一出风口103向前和/或向前下方送风,第二出风口106向前和/或向前下方送风。优选地,第一出风口103设置于壳体的底部,且为沿横向方向延伸的长条形出风口。第二出风口106设置于壳体的前表面上。每个第二出风口106设置于第一出风口103的横向一侧,每个第二出风口106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条形出风口。这样设置,通过正面三出风的形式,进一步便于无风感送风、大角度送风、快速送风等,也可实现制冷风平吹不吹人,提高用户舒适性。第一出风口103沿横向方向延伸,第二出风口106沿上下方向延伸,也可使得空调室内机100出风的范围变大,便于气流的扩散,实现快速制冷制热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引风机132的排风口位于出风腔105内,排风口的朝向竖直向上。换热风道102内的气流经过引风机132增压作用后通过排风口流入出风腔105,便于气流在出风腔105内分布,便于第二出风口106的合理出风,实现需要的送风模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出风腔105的后壁面在垂直于横向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一圆弧,第一圆弧的圆心处于第一圆弧的前侧或前下侧。优选地,出风腔105的后壁面的上端为出风腔105的最高点,下端为出风腔105的最低点。进一步地,第一圆弧的半径为450mm至550mm,第一圆弧的对应的圆心角为30度至40度。优选地,第一圆弧的半径为500mm,第一圆弧的对应的圆心角为35度,可使出风腔105内的气流更好地流向第二出风口106。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第二出风口106尽可能合理均匀地送风,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多个分风板117。多个分风板117沿上下方向依次间隔地设置于出风腔105内,多个分风板117将对应的第二出风口106分隔成多个出风区域。每个分风板117的前端处于后端的前上方,每个分风板117的前端处于出风腔105的前壁面上,每个分风板117的两侧可与出风腔105的两个侧壁面连接。分风板117在垂直于横向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二圆弧,第二圆弧的圆心处于第二圆弧的前侧或前下侧,第二圆弧的直径为150mm至250mm,前端与后端之间的直线距离为30mm至50mm。优选地,第二圆弧的直径为200mm,前端与后端之间的直线距离为40mm。多个分风板117平行设置,相邻两个分风板117中,上侧分风板117的后端处于下侧分风板117的后端的后上方。引风机132的排风口用于向多个分风板117的后侧吹风,例如,引风机132的排风口的朝向竖直向上,且位于多个分风板117的后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包括一个或两个侧盒111,每个侧盒111位于换热风道102的横向一侧,每个侧盒111内具有出风腔105,第二出风口106设置于对应的侧盒111的前表面上。壳体还包括骨架114、罩壳115和前面板116,罩壳115设置于骨架114上,前面板116设置于罩壳115上。每个侧盒111设置于骨架114和罩壳115的横向一侧,换热风道102处于罩壳115和骨架114限定的空间内。换热风道102内的与换热器101进行热交换后的气流进入一个侧盒111内的出风腔105,并通过一个侧盒111前表面上的第二出风口106向外吹出。
每个侧盒111可包括具有开口的盒体112和盖设置于盒体112的开口处的盒盖113。第二出风口106的部分或者全部设置于盒盖113上。盒盖113与前面板116一体成型,使得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侧盒111与前面板116为单独两个构件,通过安装相互配合。侧盒111包括用于限定出风腔105的、且临近换热风道102的侧板,侧板具有第一板部138和第二板部139,第一板部138上设置有安装孔,第二板部139安装于安装孔,且第二板部139与旁通管路104一体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旁通管路104的截面的轮廓与第二风道段的相应侧面的轮廓一样。每个旁通管路104的进口端的后上角与蜗舌109的圆心之间的距离为22mm至28mm。优选地,每个旁通管路104的进口端的后上角与蜗舌109的圆心之间的距离为25mm。
每个旁通管路104的进口端设置有垂直于旁通管路104的安装板。导风板110可转动地安装于安装板上。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导风板电机。导风板电机安装于一个旁通管路104内,用于带动导风板110转动。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替代性实施例中,每个旁通管路104的截面的轮廓也可与第二风道段的相应侧面的轮廓不一致,每个旁通管路104的进口面积和出口面积之间的比值为0.5至0.7。优选地,比值为0.6。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风道102的下表面上沿横向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导流筋,以引导换热风道102内的气流进入旁通管路104。多个导流筋处于第一风道段内。每个导流筋的一端处于第一风道段和第二风道段的分界线上,或者每个导流筋的临近第一风道段和第二风道段的分界线的一端与第一风道段和第二风道段的分界线之间的距离在10mm以内。
优选地,如图9所示,多个导流筋包括第一导流筋118、多个第二导流筋119和多个第三导流筋120。第一导流筋118处于换热风道102的中部。多个第二导流筋119处于第一导流筋118的一侧,每个第二导流筋119的远离第二风道段的一端与第一导流筋118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导流筋119的另一端与第一导流筋118之间的距离。多个第三导流筋120处于第一导流筋118的另一侧,每个第三导流筋120的远离第二风道段的一端与第一导流筋118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导流筋120的另一端与第一导流筋118之间的距离。第二导流筋119和第三导流筋120分别用于引导气流进入两个旁通管路104。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摆叶装置121,摆叶装置121包括一个或多个沿横向方向依次设置的摆叶组,每个摆叶组包括多个设置于换热风道102内的、沿横向方向依次设置的摆叶叶片122。每个摆叶组的多个摆叶叶片122可通过摆叶连杆123连接,以进行同步摆动。摆叶组为至少两个,用于分别向两个旁通管路104送风。摆叶组设置于第一风道段内。
摆叶装置121还包括一个或多个驱动传动组件,每个驱动转动组件带动一个摆叶组的摆叶叶片122同步摆动。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摆叶装置121包括一个或多个手持装置124,手持装置124用于带动每个摆叶连杆123运动,以使对应的摆叶叶片122摆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旁通管路104的进口处设置有多个平行设置的整流筋条125,整流筋条125的横截面为梯形,整流筋条125的平行的两个侧面中面积较大的侧面朝向旁通管路104的出口。整流筋条125的平行的两个侧面中面积较大的侧面的宽度为1.8mm至2.2mm。整流筋条125的平行的两个侧面中面积较小的侧面的宽度为1.5mm至2mm。每两个相邻的整流筋条125之间的距离为14mm至16mm。优选地,整流筋条125的平行的两个侧面中面积较大的侧面的宽度为2mm。整流筋条125的平行的两个侧面中面积较小的侧面的宽度为1.7mm。每两个相邻的整流筋条125之间的距离为15mm。整流筋条125引导气流进入旁通管路104内,并且使得气流更加平顺无乱流现象。
如图8所示,蜗舌109包括设置于贯流风机的贯流风轮107的外侧的第一区段126,以及连接于第一区段126、用于引导经过贯流风轮107的气流流出的第二区段127。整流筋条125与第二区段127平行,或者整流筋条125与第二区段127之间的角度小于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03的面积与两个第二出风口106的总面积之间的比值为2至3。第一出风口103的长度与宽度之间的比值为13至15。第二出风口106的长度与宽度之间的比值为5至7。优选地,第一出风口103的面积与两个第二出风口106的总面积之间的比值为2.5。第一出风口103的长度与宽度之间的比值为14。第二出风口106的长度与宽度之间的比值为6。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03的横向长度与每个出风腔105的横向长度之间的比值为18至22。优选地,比值为20。每个第二出风口106的宽度等于每个出风腔105的横向长度,或者每个第二出风口106的宽度为每个出风腔105的横向长度的80%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每个第二出风口106内设置有多个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分隔条128,以将每个第二出风口106分隔成多个沿上下方向依次设置的格栅孔129,每个格栅孔129沿横向方向延伸。分隔条128使得第二出风口106被分隔成多个格栅孔129,使得吹出的气流更加均匀,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每个第二出风口106内设置有多个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分隔条130和多个沿横向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分隔条131,以将每个第二出风口106分隔成多个格栅孔129,每个格栅孔129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分隔条130和第二分隔条131使得第二出风口106被分隔成格栅孔129,进而使得吹出的气流更加均匀,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每个格栅孔129的宽度为4mm至6mm,每个第二出风口106的宽度为35mm至40mm。优选地,每个格栅孔129的宽度为5mm,每个第二出风口106的宽度为37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出风口103处设置有导风板110,导风板110配置成开合第一出风口103,以使第一出风口103具有不同的开度,进而使得空调室内机100具有不同的出风模式。具体地,第一出风口103具有第一百分比以上的开度,使得空调室内机100具有第一出风模式,以及使第一出风口103具有小于第二百分比的开度,使得空调室内机100具有第二出风模式。第一百分比大于或等于第二百分比。例如,第一百分比为20%至40%,第二百分比为20%或者5%,优选地,第一百分比和第二百分比均为20%。在第二出风模式下第二出风口106的出风量与第一出风口103的出风量之间的比例大于在第一出风模式下第二出风口106的出风量与第一出风口103的出风量之间的比例。通过调整第一出风口103的开度,进而调整第一出风口103的出风量与第二出风口106的出风量之间的比例,从而满足不同送风模式的使用需求。
至少在第二出风模式下,在导风板110的作用下,导风板110的上边缘与第一出风口103的上边缘之间的出风量大于导风板110的下边缘与第一出风口103的下边缘之间的出风量。这样设置,使得第二出风模式可为无风感送风,且实现制冷风平吹不吹人,提高用户舒适性。而且,控制导风板110的开度,使得导风板110处于合适的位置,可防止出现凝露现象,例如,第二百分比为10%,可防止出现凝露,同时第一出风口103的风由于被阻挡,大部分通过第二出风口106吹出,实现制冷平吹不吹人,增大出风范围,提高用户舒适性。贯流风机在第二出风模式下的转速与在第一出风模式下的转速之间的比值为1.2至1.8。优选地,比值为1.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风机电机133、电控箱体134、管压板、挂墙板136、滤尘网137、电机压盖140、人感模块141、设置于第一出风口103处且处于导风板110内侧的另一导风板110等。风机电机133用于带动贯流风机工作。风机电机133和电控箱体134设置于第二风道段的超出第一风道段的部分的后侧。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的出口为第一出风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个或两个出风腔,每个所述出风腔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的横向一侧,且每个所述出风腔在其下端与所述换热风道连通;
一个或两个第二出风口,每个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一个所述出风腔;
一个或两个引风装置,配置成促使所述换热风道内的气流进入所述出风腔,并从所述第二出风口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风装置包括引风机,每个所述引风机的排风口位于所述出风腔内,所述排风口的朝向竖直向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风装置还包括旁通管路,每个所述引风机设置于一个所述出风腔内,每个所述引风机的进风口通过所述旁通管路与所述换热风道连通;
每个所述引风机为离心风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所述换热风道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上;
所述壳体包括一个或两个侧盒,每个所述侧盒位于所述换热风道的横向一侧,每个所述侧盒内具有所述出风腔,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于对应的所述侧盒的前表面上;所述壳体还包括骨架、罩壳和前面板,所述罩壳设置于所述骨架上,所述前面板设置于所述罩壳上;每个所述侧盒设置于所述骨架和所述罩壳的横向一侧,所述换热风道处于所述罩壳和所述骨架限定的空间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盒包括用于限定所述出风腔的、且临近所述换热风道的侧板,所述侧板具有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所述第一板部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第二板部安装于所述安装孔,且所述第二板部与所述旁通管路一体成型;所述旁通管路的出口对准所述引风机的进风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内,每个所述出风腔接收所述换热风道内的与所述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的气流。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出风口向前和/或向前下方送风,所述第二出风口向前和/或向前下方送风;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底部,且为沿横向方向延伸的长条形出风口;每个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横向一侧,每个所述第二出风口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条形出风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风腔的后壁面在垂直于横向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一圆弧,所述第一圆弧的圆心处于所述第一圆弧的前侧或前下侧;所述出风腔的后壁面的上端为所述出风腔的最高点,下端为所述出风腔的最低点。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分风板,
多个所述分风板沿上下方向依次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出风腔内,多个所述分风板将对应的所述第二出风口分隔成多个出风区域;
所述分风板在垂直于横向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二圆弧,所述第二圆弧的圆心处于所述第二圆弧的前侧或前下侧;多个分风板平行设置,相邻两个分风板中,上侧所述分风板的后端处于下侧的所述分风板后端的后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侧盒包括具有开口的盒体和盖设置于所述盒体的开口处的盒盖;
所述第二出风口的部分或者全部设置于所述盒盖上;所述盒盖与所述前面板一体成型。
CN202220940039.1U 2022-04-21 2022-04-21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176853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40039.1U CN217685369U (zh) 2022-04-21 2022-04-21 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40039.1U CN217685369U (zh) 2022-04-21 2022-04-21 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85369U true CN217685369U (zh) 2022-10-28

Family

ID=837354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940039.1U Active CN217685369U (zh) 2022-04-21 2022-04-21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853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598607A2 (en) Ventilator
US20100089562A1 (en) Heat exchanger
CA2682058A1 (en) Air conditioner provided with a heater
CN201129804Y (zh) 一种采用新型风道系统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CN114046563A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685369U (zh) 空调室内机
JP4331157B2 (ja) 吹出口の風向制御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1768536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1110602Y (zh) 一种采用新型风道系统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CN217817053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7192014B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235785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2618771U (zh) 辐射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8119920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5164280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811991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49511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119918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6972439A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685353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6972444A (zh) 空调室内机
CN116972445A (zh) 空调室内机
CN117006514A (zh) 空调室内机
CN116972447A (zh) 空调室内机
CN114838407A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