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48205U - 行李箱盖板的调节机构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行李箱盖板的调节机构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48205U
CN211448205U CN201921974352.1U CN201921974352U CN211448205U CN 211448205 U CN211448205 U CN 211448205U CN 201921974352 U CN201921974352 U CN 201921974352U CN 211448205 U CN211448205 U CN 2114482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unk
rotating
trunk lid
rotating shaft
rotating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7435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曦平
韦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chuang Smart Technology Co ltd
Hechuang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AC NIO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AC NIO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AC NIO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97435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4482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482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482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行李箱盖板的调节机构及汽车,该调节机构具体包括旋转部件、锁止组件以及复位组件。旋转部件用于随行李箱盖板转动。锁止组件和旋转部件相配合,用于锁止旋转部件,从而锁止行李箱盖板。当行李箱盖板需要打开时,安装于汽车上的旋转部件随着行李箱盖板一起转动,锁止组件和旋转部件配合,用于将旋转部件锁定进而使得行李箱保持打开状态。当行李箱盖板需要关闭时,对旋转部件施力,复位组件发生形变,同时旋转部件移动,接着旋转部件和行李箱盖板脱离,从而能够使行李箱盖板顺利关闭。如此,该行李箱盖板的调节机构能够方便使用者打开行李箱盖板且能维持盖板的开度,为使用者取放行李箱内的物品提供较大的便利。

Description

行李箱盖板的调节机构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行李箱盖板的调节机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后备箱内设有行李箱,用于存放物品,例如汽车的备胎。为了保护、遮盖存放的物品,并保持后备箱的美观整齐,也便于存放其他物品,后备箱内设有行李箱盖板。行李箱盖板的一端通过转动轴转动连接于车体内,使用者可以从行李箱盖板的另一端掀开行李箱盖板。
上述的行李箱盖板在使用时存在下述技术问题:从行李箱拿放所存取的物品时,需要一只手支撑行李箱盖板,另外一只手取放物品,操作不便;尤其是存取的物品过重时,一只手取放物品存在困难,则需要寻求外力支撑行李箱盖板,才能取放物品,这样的操作费时费力,给使用者带来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行李箱盖板的调节机构,能够方便使用者打开行李箱盖板且能维持盖板的开度,为使用者取放行李箱内的物品提供较大的便利。
一种行李箱盖板的调节机构,用于安装在汽车上,所述汽车内设有所述行李箱盖板和行李箱侧饰板,所述调节机构设于所述行李箱侧饰板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旋转部件,所述旋转部件设有棘齿,当所述行李箱盖板打开时,所述行李箱盖板的一侧卡在所述棘齿内,并带动所述旋转部件转动;
锁止组件,所述锁止组件设置于所述行李箱侧饰板上,所述锁止组件和所述旋转部件相配合用于锁止所述旋转部件;
复位组件,所述复位组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侧饰板,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旋转部件,用于推动所述旋转部件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其中,当所述旋转部件和所述行李箱盖板相抵接时,所述旋转部件所处的位置为第一位置;当所述旋转部件和所述行李箱盖板分离时,所述旋转部件所处的位置为第二位置。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止组件的一端轴连接于所述行李箱侧饰板,所述锁止组件的转动轴线和所述行李箱盖板的转动轴线平行;所述锁止组件的另一端抵接在相邻所述棘齿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止组件包括止位片、第一复位弹性件和第一旋转轴,所述止位片和所述第一复位弹性件均穿设于所述第一旋转轴上;所述止位片的远离所述第一旋转轴的端部抵接在所述棘齿的朝向所述行李箱侧饰板的一面上;所述第一旋转轴连接于所述行李箱侧饰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复位组件包括第二复位弹性件和第二旋转轴,所述旋转部件穿设所述第二旋转轴且绕所述第二旋转轴旋转,所述第二旋转轴连接于所述行李箱侧饰板;所述第二复位弹性件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旋转轴和所述行李箱侧饰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复位组件包括第二复位弹性件,所述第二复位弹性件分别连接于所述旋转部件和所述行李箱侧饰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复位弹性件为回位弹簧。
一种汽车,包括行李箱和上述所述的行李箱盖板的调节机构,所述行李箱的顶部覆盖有所述行李箱盖板,所述行李箱的侧部为所述行李箱侧饰板,所述调节机构设于所述行李箱侧饰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行李箱侧饰板上设有壳体,所述壳体设于所述行李箱侧饰板的背离所述行李箱盖板的一面上;所述壳体内设有和所述旋转部件形状相匹配的凹槽,所述行李箱侧饰板上对应所述凹槽的位置开设开口,所述旋转部件的一部分容纳于所述凹槽内,所述旋转部件的另一部分伸出所述开口用于和所述行李箱盖板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穿设所述锁止组件的第一旋转轴,所述第二通孔穿设所述复位组件的第二旋转轴,所述第二通孔为长条形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行李箱盖板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汽车底部,所述调节机构到所述转轴的距离为a,所述行李箱盖板的长度为b,0.2b≤a<b。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行李箱盖板开启角度范围为30°~90°
上述行李箱盖板的调节机构及汽车,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施例提供的调节机构包括旋转部件、锁止组件以及复位组件,当行李箱盖板需要打开时,安装于汽车上的旋转部件随着行李箱盖板一起转动,锁止组件和旋转部件配合,用于将旋转部件锁定进而使得行李箱保持打开状态。当行李箱盖板需要关闭时,对旋转部件施力,复位组件发生形变,同时旋转部件移动,接着旋转部件和行李箱盖板脱离,从而能够使行李箱盖板顺利关闭。如此,该行李箱盖板的调节机构,能够方便使用者打开行李箱盖板且能维持盖板的开度,为使用者取放行李箱内的物品提供较大的便利。
(2)锁止组件包括止位片、第一复位弹性件和第一旋转轴。复位组件包括第二复位弹性件。当行李箱盖板进行关闭动作时,对旋转部件施加力的作用,使得旋转部件发生位移,进而旋转部件和行李箱盖板脱离。在这一过程中,第二复位弹性件也由于旋转部件的挤压作用发生形变,止位片也由于旋转部件发生位移而环绕第一旋转轴旋转一定角度。在旋转部件和行李箱盖板分离之后,旋转部件在第二复位弹性件的作用下复位,止位片也在第一复位弹性件的作用下复位。如此,旋转部件和锁止组件均恢复到行李箱盖板处于关闭状态时的位置,以待行李箱盖板的下一次开启。如此,锁止组件和复位组件的自动复位功能可巧妙地实现自动锁止定位、自动回位待开启的过程,从而达到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行李箱盖板处于关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行李箱盖板处于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调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调节结构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调节结构去除壳体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行李箱盖板;110、转轴;200、行李箱侧饰板;300、调节机构;310、旋转部件;311、棘齿;320、锁止组件;321、止位片;322、凸部;323、第一复位弹性件;324、第一旋转轴;330、复位组件;331、第二复位弹性件;332、第二旋转轴;340、壳体;341、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行李箱盖板100的调节机构300及汽车,具有能够方便使用者打开行李箱盖板100且能维持行李箱盖板的开度,为使用者取放行李箱内的物品提供较大的便利的优点,以下将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6,一种行李箱盖板100的调节机构300,用于安装在汽车上,汽车内设有行李箱盖板100和行李箱侧饰板200,调节机构300设于行李箱侧饰板200上,该调节机构300具体包括旋转部件310、锁止组件320以及复位组件330。旋转部件310设有棘齿311,当行李箱盖板100打开时,行李箱盖板100的一侧卡在棘齿311内,并带动旋转部件310转动。锁止组件320设置于行李箱侧饰板200上,锁止组件320和旋转部件310相配合用于锁止旋转部件310。复位组件330的一端连接于行李箱侧饰板200,另一端连接于旋转部件310,用于推动旋转部件310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其中,当旋转部件310和行李箱盖板100相抵接时,旋转部件310所处的位置为第一位置;当旋转部件310和行李箱盖板100分离时,旋转部件310所处的位置为第二位置。
具体地,当行李箱盖板100需要打开时,安装于汽车上的旋转部件310随着行李箱盖板100一起转动,锁止组件320和旋转部件310配合,用于将旋转部件锁定进而使得行李箱保持打开状态。当行李箱盖板100需要关闭时,对旋转部件310施力,复位组件330发生形变,同时旋转部件310移动使得旋转部件310和行李箱盖板100脱离,从而能够使行李箱盖板100顺利关闭。如此,该行李箱盖板100的调节机构300,能够方便使用者打开行李箱盖板100且能维持行李箱盖板100的开度,为使用者取放行李箱内的物品提供较大的便利。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至图6,旋转部件310的外周设有多个棘齿311。棘齿311可以均匀分布于旋转部件310的外周,也可以不均匀地分布于旋转部件310的外周,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旋转部件310为棘轮。可以理解的是,旋转部件310也并不限于棘轮,只要旋转部件310具有相应数目的棘齿311,并能够随行李箱盖板100转动即可。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6,锁止组件320的一端轴连接于行李箱侧饰板200,锁止组件320的转动轴线和行李箱盖板100的转动轴线平行。锁止组件320的另一端抵接在棘齿311之间。在行李箱盖板100打开过程中(如图3所示),行李箱盖板100接触到旋转部件310的棘齿311,行李箱盖板100的一侧卡在相邻两个棘齿311之间,当行李箱盖板100转动时也会带着旋转部件310同时转动,将此时旋转部件310的转动方向记为第一方向。锁止组件320的端部虽然抵接在棘齿311上,但是旋转部件310在行李箱盖板100的带动下沿第一方向转动时,锁止组件320的端部被棘齿311拨开,不会阻碍旋转部件310沿着第一方向转动。当行李箱盖板100开启到合适的开度时,使用者放开行李箱盖板100,此时行李箱盖板100对旋转部件310有力的作用,使得旋转部件310有着朝向第一方向的反向方向运动的趋势。但是,由于锁止组件320的端部抵接在棘齿311之间,对旋转部件310的沿第一方向的反向转动的趋势起到阻碍的作用,即旋转部件310无法沿着第一方向的反向运动,此时旋转部件310为静止状态,使得行李箱盖板100能够稳定地保持一定的开度,方便使用者从行李箱中取放物品。其中,第一方向可以为逆时针方向,也可以为顺时针方向,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参阅图3至图5,当旋转部件310随行李箱盖板100转动时,随着行李箱盖板100开启角度的变化,锁止组件320的端部能够与旋转部件310的不同位置的棘齿311相配合。当行李箱盖板100打开到所需的开度时,锁止组件320与对应位置的棘齿311配合以锁止旋转部件310,由于旋转部件310无法转动,行李箱盖板100相应地也被锁止。故锁止组件320可锁止行李箱盖板100于不同位置,从而达到调节行李箱盖板100的开度的目的,便于取放物品。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至图6,调节机构300还包括设于行李箱侧饰板200上的壳体340,壳体340设于行李箱侧饰板200的背离行李箱盖板100的一面上。壳体340可以通过螺接、卡接或焊接等方式固定在行李箱侧饰板200上,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具体地,壳体340内设有和旋转部件310形状相匹配的凹槽341(如图5所示),行李箱侧饰板200上对应凹槽341的位置开设开口(参阅图1至图3),旋转部件310的一部分容纳于凹槽341内,旋转部件310的另一部分伸出开口用于和行李箱盖板100配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6,锁止组件320包括止位片321、第一复位弹性件323和第一旋转轴324,止位片321和第一复位弹性件323均穿设于第一旋转轴324上,止位片321的远离第一旋转轴324的端部抵接在棘齿311之间,且该端部抵接在棘齿311的朝向行李箱侧饰板200的一面。第一旋转轴324转动连接于行李箱侧饰板200。具体地,止位片321的一端设有凸部322,凸部322上开设有通孔,该通孔内穿设第一旋转轴324,如此止位片321可转动连接于第一旋转轴324。第一复位弹性件323为回位弹簧,回位弹簧也穿设于第一旋转轴324上,回位弹簧的两个金属触角分别抵接在止位片321和行李箱侧饰板200上。其中,设于行李箱侧饰板200的壳体340上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旋转轴324的两端穿设在第一通孔内,用于将第一旋转轴324固定在壳体340上。
进一步地,参阅图5和图6,止位片321的远离第一旋转轴324的端部用于抵接至旋转部件310上。当行李箱盖板100转动时也会带着旋转部件310同时转动。锁止组件320的止位片321虽然抵接在旋转部件310的棘齿311上,但是旋转部件310在行李箱盖板100的带动下沿第一方向转动时,止位片321被棘齿311拨开,不会阻碍旋转部件310沿着第一方向转动。当行李箱盖板100开启到合适的开度时,使用者放开行李箱盖板100,此时行李箱盖板100对旋转部件310有力的作用,使得旋转部件310有着朝向第一方向的反向方向转动的趋势。但是,由于止位片321抵接在棘齿311之间,而且止位片321在第一复位弹性件323的力的作用下无法绕着第一旋转轴324转动,即止位片321是固定状态,这样止位片321对旋转部件310的沿第一方向的反向转动起到阻碍的作用,即旋转部件310无法沿着第一方向的反向转动,此时旋转部件310为静止状态,使得行李箱盖板100能够稳定地保持一定的开度,方便使用者从行李箱中取放物品。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至图6,解锁组件330包括第二复位弹性件331和第二旋转轴332。旋转部件310穿设第二旋转轴332且绕第二旋转轴332旋转,第二旋转轴332连接于行李箱侧饰板200。第二复位弹性件331分别连接于第二旋转轴332和行李箱侧饰板200,或者,第二复位弹性件331分别连接于旋转部件310和行李箱侧饰板200。具体地,第二旋转轴332穿设于旋转部件310的中心,如此旋转部件310可以绕其中心自转。第二复位弹性件331为回位弹簧。第二复位弹性件331的一端钩在第二旋转轴332上,另一端固定在设置在行李箱侧饰板200上的壳体340内;或者,第二复位弹性件331的一端固定在旋转部件310上,另一端固定在壳体340内。进一步地,壳体340上还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内插入第二旋转轴332,第二通孔为长条形孔,方便第二旋转轴332在第二通孔内发生位移。当行李箱盖板100处于打开状态时(如图3所示),第二复位弹性件331处于压缩状态或原长状态,这样可以保证旋转部件310的一部分伸出行李箱侧饰板200的开口,并能够和行李箱盖板100的侧部配合。当需要关闭行李箱盖板100时(如图1至图3所示),可以人为地对旋转部件310施力,将旋转部件310朝着壳体340内部的方向按压,使得旋转部件310和行李箱盖板100分离,而且第二复位弹性件331也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压缩形变,行李箱盖板100也顺利关闭。在对旋转部件310施加力的过程中,止位片321也由于旋转部件310发生位移而环绕第一旋转轴324旋转一定角度。当行李箱盖板100和旋转部件310分离后,第二复位弹性件331会恢复原长,在恢复原长的过程中带动旋转部件310从行李箱侧饰板200的开口内伸出,即旋转部件310复位,同理止位片321也在第一复位弹性件323的作用下复位,以待行李箱盖板100的下一次开启。如此,锁止组件320和解锁组件330的自动复位功能可巧妙地实现自动锁止定位、自动回位待开启的过程,从而达到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的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行李箱盖板100通过转轴110转动连接于汽车底部,调节机构300到转轴110的距离为a,行李箱盖板100的质心到转轴110的距离为b,0.2b≤a<b。
行李箱盖板100100的重力:G=mg;
行李箱盖板100100开启后的重力力矩:
G×L1=G×(L/2)×cosθ=mg×(L/2)×cosθ;
调节机构300的力矩:
M2=F×L2=F×C×L;
调节机构300所受到的力:F=(mg/2)×(cosθ/C)。
其中,m:行李箱盖板100100质量;g:重力加速度;L:行李箱盖板100100的长度;θ:行李箱盖板100100的开启角度;L1:行李箱盖板100100的质心长度;L2:固定结构距离盖板边缘的距离;C:L2/L。
一般来说,为了取物便利,行李箱盖板100开启角度范围30°~90°。比如,开启角度为30°、40°、50°、80°、90°等。开启角度越大,F值越小。调节机构300的位置距离行李箱盖板100旋转边缘的距离越大,即L2或者c值越大,F值越小。F值越小,越有利于扩大行李箱盖板100调节机构300的选材范围,对调节结构设计的初期精度及耐久精度要求也相对较小,同时也可以提高调节机构300的耐久可靠性。
因此,调节机构300到转轴110的距离为a的取值范围为0.2b≤a<b。比如a取值为0.2b、0.3b等值。调节机构300不能过于靠近行李箱盖板100的转轴110,否则调节机构300受力较大,会导致调节机构300的使用寿命缩短。调节机构300也不能过于远离行李箱盖板100的转轴110,否则使用者需要手持行李箱盖板100转动至较大的角度,才能卡在调节机构300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一种汽车,包括行李箱(未图示)和如上述所述的行李箱盖板100的调节机构300,行李箱的顶部覆盖有行李箱盖板100,行李箱的侧部为行李箱侧饰板200,调节机构300设于行李箱侧饰板200上。
由于汽车包括上述所述的行李箱盖板100的调节机构300,技术效果由调节机构300带来,有益效果已经包括了调节机构300的有益效果,故在此不进行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调节机构300包括旋转部件310、锁止组件320以及解锁组件330,当行李箱盖板100需要打开时,安装于汽车上的旋转部件310随着行李箱盖板100一起转动,锁止组件320和旋转部件310配合,用于将旋转部件310锁定进而使得行李箱保持打开状态。当行李箱盖板100需要关闭时,对旋转部件310施力,解锁组件330发生形变,同时旋转部件310移动,接着旋转部件310和行李箱盖板100脱离,从而能够使行李箱盖板100顺利关闭。如此,该行李箱盖板100的调节机构300,能够方便使用者打开行李箱盖板100且能维持盖板的开度,为使用者取放行李箱内的物品提供较大的便利。此外,调节机构300布置在行李箱侧饰板200上,调节机构300到转轴110的距离a取值为0.2b≤a<b。这样的范围使得调节机构300的受力更加合理,有利于扩大行李箱盖板100调节机构300的选材范围,对调节结构设计的初期精度及耐久精度要求也相对较小,同时也可以提高调节机构300的耐久可靠性。
此外,当行李箱盖板100进行关闭动作时,对旋转部件310施加力的作用,使得旋转部件310发生位移,进而旋转部件310和行李箱盖板100脱离。在这一过程中,第二复位弹性件331也由于旋转部件310的挤压作用发生形变,止位片321也由于旋转部件310发生位移而环绕第一旋转轴324旋转一定角度。在旋转部件310和行李箱盖板100分离之后,旋转部件310在第二复位弹性件331的作用下复位,止位片321也在第一复位弹性件323的作用下复位。如此,旋转部件310和锁止组件320均恢复到行李箱盖板100处于关闭状态时的位置,以待行李箱盖板100的下一次开启。如此,锁止组件320和解锁组件330的自动复位功能可巧妙地实现自动锁止定位、自动回位待开启的过程,从而达到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的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行李箱盖板的调节机构,用于安装在汽车上,所述汽车内设有所述行李箱盖板和行李箱侧饰板,所述调节机构设于所述行李箱侧饰板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旋转部件,所述旋转部件设有棘齿,当所述行李箱盖板打开时,所述行李箱盖板的一侧卡在所述棘齿内,并带动所述旋转部件转动;
锁止组件,所述锁止组件设置于所述行李箱侧饰板上,所述锁止组件和所述旋转部件相配合用于锁止所述旋转部件;
复位组件,所述复位组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行李箱侧饰板,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旋转部件,用于推动所述旋转部件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其中,当所述旋转部件和所述行李箱盖板相抵接时,所述旋转部件所处的位置为第一位置;当所述旋转部件和所述行李箱盖板分离时,所述旋转部件所处的位置为第二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盖板的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组件的一端轴连接于所述行李箱侧饰板,所述锁止组件的转动轴线和所述行李箱盖板的转动轴线平行;所述锁止组件的另一端抵接在相邻所述棘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李箱盖板的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组件包括止位片、第一复位弹性件和第一旋转轴,所述止位片和所述第一复位弹性件均穿设于所述第一旋转轴上;所述止位片的远离所述第一旋转轴的端部抵接在所述棘齿的朝向所述行李箱侧饰板的一面上;所述第一旋转轴连接于所述行李箱侧饰板。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行李箱盖板的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组件包括第二复位弹性件和第二旋转轴,所述旋转部件穿设所述第二旋转轴且绕所述第二旋转轴旋转,所述第二旋转轴连接于所述行李箱侧饰板;所述第二复位弹性件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旋转轴和所述行李箱侧饰板。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行李箱盖板的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组件包括第二复位弹性件,所述第二复位弹性件分别连接于所述旋转部件和所述行李箱侧饰板。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行李箱盖板的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复位弹性件为回位弹簧。
7.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行李箱和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行李箱盖板的调节机构,所述行李箱的顶部覆盖有所述行李箱盖板,所述行李箱的侧部为所述行李箱侧饰板,所述调节机构设于所述行李箱侧饰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李箱侧饰板上设有壳体,所述壳体设于所述行李箱侧饰板的背离所述行李箱盖板的一面上;所述壳体内设有和所述旋转部件形状相匹配的凹槽,所述行李箱侧饰板上对应所述凹槽的位置开设开口,所述旋转部件的一部分容纳于所述凹槽内,所述旋转部件的另一部分伸出所述开口用于和所述行李箱盖板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穿设所述锁止组件的第一旋转轴,所述第二通孔穿设所述复位组件的第二旋转轴,所述第二通孔为长条形孔。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李箱盖板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汽车底部,所述调节机构到所述转轴的距离为a,所述行李箱盖板的长度为b,0.2b≤a<b。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李箱盖板开启角度范围为30°~90°。
CN201921974352.1U 2019-11-15 2019-11-15 行李箱盖板的调节机构及汽车 Active CN2114482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74352.1U CN211448205U (zh) 2019-11-15 2019-11-15 行李箱盖板的调节机构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74352.1U CN211448205U (zh) 2019-11-15 2019-11-15 行李箱盖板的调节机构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48205U true CN211448205U (zh) 2020-09-08

Family

ID=72317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74352.1U Active CN211448205U (zh) 2019-11-15 2019-11-15 行李箱盖板的调节机构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4820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05314A (zh) * 2019-11-15 2020-03-24 广汽蔚来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行李箱盖板的调节机构及汽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05314A (zh) * 2019-11-15 2020-03-24 广汽蔚来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行李箱盖板的调节机构及汽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52071B2 (en) Locking assembly for vehicle armrest
US10442367B1 (en) Electronic device holder
US9701252B2 (en) Console assembly
US5975594A (en) Glove box door latch assembly with utility hook
CN211448205U (zh) 行李箱盖板的调节机构及汽车
CN210416423U (zh) 汽车扶手箱及汽车
EP3072745B1 (en) Vehicle storage assembly
US9637056B2 (en) Rotary sun visor mirror for vehicle
CN110905314A (zh) 行李箱盖板的调节机构及汽车
CN214215633U (zh) 一种车辆仪表板的储物盒、车辆仪表板及车辆
JP3650844B2 (ja) ドア及びカップホルダの開閉機構
FR2815521A1 (fr) Boitier de telecommande a cle mecanique escamotable
JP2001098830A (ja) ロック装置
JP4238403B2 (ja) 車両のトランクボード構造
KR101326452B1 (ko) 자동차의 러기지룸용 러기지커버
CN221250911U (zh) 安装在汽车背门的储物盒
US5156424A (en) Vehicular lock device
CN215826607U (zh) 中控储物盒及中控面板
JP2000213220A (ja) 車載用収納箱
JPH0562749U (ja) スプリングの取付構造
CN213007899U (zh) 车门储物结构及车辆
CN213293332U (zh) 一种包装箱用塑料锁搭扣
CN220391140U (zh) 一种带储物盒的扶手箱及车
CN219061311U (zh) 一种可多角度自动锁止的连接结构、行李箱盖板及汽车
CN218430947U (zh) 一种含取物通道的座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1458 room 1201, No. 37, Jinlong, Nansha street, Xiangjiang financial and business center,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office only)

Patentee after: Hechuang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1458 room 1201, No. 37, Jinlong, Nansha street, Xiangjiang financial and business center,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office only)

Patentee before: Hechuang Smart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1458 room 1201, No. 37, Jinlong, Nansha street, Xiangjiang financial and business center,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office only)

Patentee after: Hechuang Smar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1201, No. 37, Jinsha street, Nansha street, Xiangjiang financial and business center,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Auto Weilai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