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22792U - 气泵支架系统 - Google Patents

气泵支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22792U
CN211422792U CN201922242683.2U CN201922242683U CN211422792U CN 211422792 U CN211422792 U CN 211422792U CN 201922242683 U CN201922242683 U CN 201922242683U CN 211422792 U CN211422792 U CN 2114227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ump
plug
hole
damping
complement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4268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润秋
杨向东
时辰
孙广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tesco Automotive Wuh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tesco Automotive Wuh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tesco Automotive Wuhu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tesco Automotive Wuh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24268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4227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227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227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泵支架系统,其包括连接至气泵的固定支架和布置在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气泵之间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基部以及从基部分别竖向和横向延伸的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与所述气泵上的第一互补插接部插接接合,所述第二插接部与所述气泵上的第二互补插接部插接接合。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气泵支架系统,使得一方面能够尽可能地减轻整个气泵支架系统的重量且简化气泵支架系统的结构,且另一方面能够易化其加工和装配过程,同时还能确保良好的减振性。

Description

气泵支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车辆中的主动净化气泵的气泵支架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实现安装简单、产品轻量化和减振效果提升的快插式气泵支架系统。
背景技术
车辆的燃料箱中储存的燃料随着时间流逝会转变成燃料蒸汽。如果燃料蒸汽排入空气,则会导致燃料浪费,并且释放的未燃烧燃料还会导致空气污染。为了克服这些缺陷,车辆中通常包括碳罐净化系统,这种碳罐净化系统使得碳罐中捕获的燃油蒸汽脱附后通过管路泵送到进气歧管并将其最终引到燃烧室内进行燃烧。
然而,一些发动机可能具有相对不足的负压,仅使用发动机的负压不足以将碳罐中捕获的燃料蒸汽传递至发动机的进气系统。因此,在具有负压不足的小排量发动机的车辆以及混动车中常使用设置有主动净化泵(Active Purge Pump/APP)的主动式碳罐净化系统,所述净化泵在发动机具有低的歧管真空度的情况下可以强制性地将碳罐中捕获的燃料蒸汽脱附至发动机的进气系统。
应知晓的是,这种主动净化气泵在高速运转时常常需要对支架系统进行特殊考虑以达到减振的目的。然而,目前已知设计中为达到减振的效果需要在泵体外侧安装整圈的阻尼橡胶垫再用金属支架固定,此种设计的橡胶用量大,造成严重浪费,且结构较为冗杂,不利于支架系统的轻量化设计。另外,传统的气泵与支架之间通过采用螺栓或螺钉连接,支架系统中涉及的部件较多,安装过程较繁琐。而且,目前的用于净化气泵的支架本体多采用注射成型,模具复杂,因而制造成本较高。
因而,需要提出一种新型的气泵支架系统,使得能够克服上述一个或多个问题和/或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其它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而提出的,且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气泵支架系统,使得能够获得安装简单快速、结构轻便紧凑且减振效果好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气泵支架系统,其包括连接至气泵的固定支架和布置在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气泵之间的减振装置,其中,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基部以及从基部分别竖向和横向延伸的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与所述气泵上的第一互补插接部插接接合,所述第二插接部与所述气泵上的第二互补插接部插接接合。
有利地,所述减振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插接部与第一互补插接部之间的第一阻尼塞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插接部与第二互补插接部之间的第二阻尼塞。
有利地,所述第一插接部形成为插销的形式,所述第一互补插接部形成为设置有第一接纳通孔的第一插座的形式,所述第一阻尼塞接纳在所述第一接纳通孔内,所述插销接纳在所述第一阻尼塞的中央通孔内。
有利地,所述第一阻尼塞在其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凸缘,该第一凸缘延伸超出所述第一接纳通孔的边缘以限制所述第一阻尼塞在所述第一接纳通孔内的轴向位移;所述插销在其自由端处设置有第二凸缘,该第二凸缘延伸超出所述中央通孔的边缘,以借助于所述第二凸缘和位于所述插销的另一端处的肩部限制所述插销在所述中央通孔内的轴向位移。
有利地,所述第二插接部形成为设置有第二接纳通孔的第二插座的形式,所述第二互补插接部为所述气泵的进气管。
有利地,所述进气管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环形凸缘,所述第二阻尼塞套设在所述进气管的外表面上且轴向地限位在所述环形凸缘和与所述环形凸缘相对的止挡部之间。
有利地,所述第二阻尼塞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环形凹槽和与其邻接的上肩部和下肩部,其中所述第二插座经由第二接纳通孔保持在所述环形凹槽中且轴向地限位在所述上肩部和所述下肩部之间。
有利地,所述固定支架采用冲压成型。在所述基部与所述第二插接部之间的连接区域处设置有加强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气泵支架系统取消了现有设计中的整圈阻尼橡胶结构,而仅在气泵与固定支架的两处连接区域处设置减振装置,符合轻量化的设计方向;通过采用无钉式快插设计,极大的简化了安装过程且提高了装配效率。另外,由于固定支架通过冲压成型,所涉及的工艺非常简单。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泵支架系统与气泵在组装状态下的透视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气泵-支架组件的分解透视图;以及
图3是包括在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泵支架系统中的固定支架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在以下描述中可能使用的关于方位的说明,比如“内”、“外”、“上”、“下”、“周向”、“轴向”等,除非具有明确说明,仅为了方便描述,而无欲对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形成任何限定。此外,在下文中使用了例如“第一”、“第二”等术语来描述本申请的元件,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各个元件,而无欲限制这些元件的本质、序列、顺序或数目。
参见图1,其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的气泵支架系统1与气泵2在组装状态下的透视图。该气泵支架系统1包括连接至气泵2的固定支架3和布置在所述固定支架3与所述气泵2之间的、特别是由弹性材料(例如橡胶)制成的减振装置。
尤其参见图3,该固定支架3包括一体形成的基部4以及从基部4分别竖向和横向延伸的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第一插接部与气泵2上的第一互补插接部接合,第二插接部与气泵2上的第二互补插接部接合。特别地,该固定支架3采用冲压技术一体成型,所涉及的整个工艺过程简单、方便。
优选地,仅在所述固定支架3与所述气泵2之间的连接区域处设置减振结构,从而取消已有支架系统中所采用的整圈阻尼橡胶结构,以尽可能地使产品轻量化,同时还能确保良好的隔振、减振效果。根据如图2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仅在第一插接部与第一互补插接部之间以及在第二插接部与第二互补插接部之间设置有用于减振的阻尼塞。
参见图2,固定支架3的第一插接部采用插销5的形式,而气泵2上的第一互补插接部则形成为设置有第一接纳通孔6的第一插座7的形式,在该第一插座7的第一接纳通孔6内旨在接纳具有中央通孔8的第一阻尼塞9,所述插销5旨在接纳在该第一阻尼塞9的中央通孔8内。
第一阻尼塞9在其两端处分别设置有第一凸缘10,该第一凸缘10延伸超出第一插座7的第一接纳通孔6的边缘以限制第一阻尼塞9在所述第一接纳通孔6内的轴向位移或防止该第一阻尼塞9从第一接纳通孔6内脱出。所述插销5在其自由端处设置有第二凸缘11,该第二凸缘11延伸超出所述第一阻尼塞9的中央通孔8的边缘,从而借助于所述第二凸缘11和位于所述插销5的另一端处的肩部12限制所述插销5在所述中央通孔8内的轴向位移。然而,应理解的是,本领域内已知的能够实现上述轴向锁止或防松脱功能的任何其它可能的结构也都落入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再次参见图2,固定支架3的第二插接部形成为设置有第二接纳通孔22的第二插座13的形式,所述第二互补插接部为所述气泵2的用于引导燃料蒸汽的进气管14,在所述进气管14与所述第二插座13之间接纳有第二阻尼塞15。所述进气管14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环形凸缘16,所述第二阻尼塞15套设在所述进气管14的外表面上且轴向地限位在所述环形凸缘16和与环形凸缘16相对的止挡部21之间(尤其参见图1)。
第二阻尼塞15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环形凹槽17和与其邻接的上肩部18和下肩部19。所述第二插座13经由第二接纳通孔22保持在所述环形凹槽17中且轴向地限位在上肩部18和下肩部19之间。
有利地,在固定支架3的结构薄弱处,如图3中所示,在基部4与作为第二插接部的第二插座13之间的连接区域处设置有加强筋20,以进一步加强整个支架的结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气泵支架系统采用无钉的快插安装形式,使得支架与气泵之间的组装过程简单、快速,且利用防松脱装置保证了组装稳定可靠;另外整个气泵支架系统仅在两处插接区域处采用了阻尼橡胶件,既保证了良好的减振效果且同时使得整个系统的重量较轻。
应当指出,上面说明的实施例仅应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些实施例。通过考虑本说明书的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或精神的情况下做出多种改变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真实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以及等同方案限定。

Claims (9)

1.一种气泵支架系统,其包括连接至气泵的固定支架和布置在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气泵之间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基部以及从基部分别竖向和横向延伸的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与所述气泵上的第一互补插接部插接接合,所述第二插接部与所述气泵上的第二互补插接部插接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泵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插接部与第一互补插接部之间的第一阻尼塞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插接部与第二互补插接部之间的第二阻尼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泵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部形成为插销的形式,所述第一互补插接部形成为设置有第一接纳通孔的第一插座的形式,所述第一阻尼塞接纳在所述第一接纳通孔内,所述插销接纳在所述第一阻尼塞的中央通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泵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塞在其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凸缘,该第一凸缘延伸超出所述第一接纳通孔的边缘以限制所述第一阻尼塞在所述第一接纳通孔内的轴向位移;所述插销在其自由端处设置有第二凸缘,该第二凸缘延伸超出所述中央通孔的边缘,以借助于所述第二凸缘和位于所述插销的另一端处的肩部限制所述插销在所述中央通孔内的轴向位移。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泵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接部形成为设置有第二接纳通孔的第二插座的形式,所述第二互补插接部为所述气泵的进气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泵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环形凸缘,所述第二阻尼塞套设在所述进气管的外表面上且轴向地限位在所述环形凸缘和与所述环形凸缘相对的止挡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泵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阻尼塞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环形凹槽和与其邻接的上肩部和下肩部,其中所述第二插座经由第二接纳通孔保持在所述环形凹槽中且轴向地限位在所述上肩部和所述下肩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泵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采用冲压成型。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泵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部与所述第二插接部之间的连接区域处设置有加强结构。
CN201922242683.2U 2019-12-12 2019-12-12 气泵支架系统 Active CN2114227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42683.2U CN211422792U (zh) 2019-12-12 2019-12-12 气泵支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42683.2U CN211422792U (zh) 2019-12-12 2019-12-12 气泵支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22792U true CN211422792U (zh) 2020-09-04

Family

ID=72253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42683.2U Active CN211422792U (zh) 2019-12-12 2019-12-12 气泵支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2279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17232A (zh) * 2021-06-29 2021-08-06 江西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碳罐保护装置及保护方法
CN113982795A (zh) * 2021-10-19 2022-01-28 建新赵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燃油泵护板总成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17232A (zh) * 2021-06-29 2021-08-06 江西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碳罐保护装置及保护方法
CN113982795A (zh) * 2021-10-19 2022-01-28 建新赵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燃油泵护板总成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22454B (zh) 排气管隔离器
CN211422792U (zh) 气泵支架系统
US6886541B2 (en) Fuel pump module and method of assembly
CN101598084B (zh) 发动机碳氢化合物吸附器
CN101096208B (zh) 用于车辆制动的真空增压器
CN211422790U (zh) 多功能支架系统
CN201546855U (zh) 滤清器固定装置
CN211422791U (zh) 气泵支架系统
CN112963275B (zh) 一种摩托车及其发动机进气系统与空滤器
CN211343184U (zh) 低安装高度电动燃油泵总成
CN219281847U (zh) 一种低排气阻力的燃油蒸发系统
CN210003432U (zh) 一种flvv阀固定结构
CN218536595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舱内侧向油路连接支架
CN214304064U (zh) 一种通用电喷摩托车节气门阀体
CN220395854U (zh) 一种增压进气管组件及汽车
CN202392323U (zh) 一种车辆中的进气管接头
CN111980830B (zh) 一种蒸发排放系统文氏集成阀
US11927155B2 (en) Evaporative emissions canister with integrated port interface
CN220204018U (zh) 摩托车
CN214247535U (zh) 一种集成式气体流向控制装置
CN109895618A (zh) 燃油箱、燃油箱的制造方法以及车辆
CN202789225U (zh) 一种汽车空气滤清器壳体
CN213175761U (zh) 一种改良的滤清器端盖
CN214699684U (zh) 拆装便利的快插接头
CN212985398U (zh) 一种快装式碳罐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