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49329U - 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及交互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及交互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49329U
CN211349329U CN202020035926.5U CN202020035926U CN211349329U CN 211349329 U CN211349329 U CN 211349329U CN 202020035926 U CN202020035926 U CN 202020035926U CN 211349329 U CN211349329 U CN 2113493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ing
touch
fpc
side edge
c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03592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子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onghe Innov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onghe Innov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onghe Innov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onghe Innov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03592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49329U/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10050 priority patent/WO2021139161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493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493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及交互显示设备,其中,电容触控膜组件包括触控膜、触控板卡、第一FPC以及第二FPC,其中,触控膜包括位于沿同一出线边缘设置的第一接线部与第二接线部;触控板卡具有相互邻接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触控板卡包括第三接线部及第四接线部,第二FPC连接第二接线部与第四接线部;第四接线部沿第二侧边设置,在沿出线边缘延伸的方向上,第二接线部邻近触控板卡对应的第二侧边;第二FPC为连续一体结构,且包括第一延伸部及与第二延伸部,在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延伸部沿第二侧边延伸,第二延伸部沿第一侧边延伸。本实用新型通过同时利用触控板卡的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设置接线部,如此缩短了触控板卡的长度。

Description

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及交互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及交互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智能交互显示设备种类越来越多,而随着电容方案的快速发展,电容触控技术的交互智能产品也越来越多。大尺寸的电容膜片材料有ITO(氧化铟锡)、MM(金属网)、SNW(银纳米线)等,现有大尺寸的电容膜片单边走线方式如图1所示,现有的触控方案走线出线位为膜片的上侧或者下侧,FPC无弯曲直接引出与触控板卡上的插座相连接。但是随着人们对触控性能和效果的高要求,电容方案网格越来越密,需要的通道数越来越多,这样触控板卡设计通道数也越来越多,即触控板卡的长度也越来越长,例如Tx*Rx=144*256通道的触控方案,触控板卡长*宽为36cm*12cm。过长的触控板卡,为了保证足够的预留空间而避免与其他部件干涉,导致触控板卡在交互显示设备背板侧结构设计空间变小,缺乏安装上的灵活性。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上述现状,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触控板卡长度较小而易于安装的电容触控膜组件以及交互显示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包括触控膜、触控板卡、第一FPC以及第二FPC,其中,
所述触控膜包括位于沿同一出线边缘设置的第一接线部与第二接线部;
所述触控板卡具有沿所述出线边缘延伸的第一侧边,以及与所述第一侧边垂直或交叉的第二侧边;
所述触控板卡包括第三接线部及第四接线部,所述第一FPC连接所述第一接线部与第三接线部,所述第二FPC连接所述第二接线部与第四接线部;
所述第四接线部沿所述第二侧边设置,在沿所述出线边缘延伸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接线部邻近所述触控板卡对应的所述第二侧边;
所述第二FPC为连续一体结构,所述第二FPC包括第一延伸部及与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FPC在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延伸部沿所述第二侧边延伸,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第一侧边延伸。
优选地,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外侧边到对应的所述第二侧边的距离为D1,所述第四接线部的安装区域沿所述第二侧边的宽度为D2,所述D1>D2。
优选地,所述第三接线部设置有多个,在所述第二侧边的延伸方向上,相邻的两所述第三接线部错开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三接线部为接口连接器,所述第三接线部与所述第一FPC插接,且插接方向垂直于所述触控板卡。
优选地,所述第四接线部为接口连接器,所述第四接线部与所述第二FPC插接,且插接方向垂直于所述触控板卡。
优选地,所述触控膜所述触控膜包括沿所述出线边缘设置的第一走线区域,以及与所述出线边缘两端邻接两个第二走线区域,所述第一接线部与第二接线部位于所述第一走线区域内;
所述第二接线部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接线部分两组沿所述出线边缘延伸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接线部的两侧;
所述第一接线部通过引线与所述触控膜的第一电极连接,两组所述第二接线部各自通过引线与所述触控膜的第二电极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二FPC对应两组所述第二接线部设置多个;两组所述第二接线部对应的所述第二FPC分别位于所述触控板卡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触控板卡呈矩形,所述第一走线区域、第二电极沿所述触控膜的长边设置,所述第二走线区域、第一电极沿所述触控膜的短边设置;所述第一电极为接收侧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驱动侧电极。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交互显示设备,包括显示屏及如上所述的电容触控膜组件,所述触控膜贴合在所述显示屏的前侧面。
优选地,所述交互显示设备还包括后壳及保护盖,所述后壳具有朝前的敞口,所述显示屏安装在所述敞口处,所述后壳的边缘处设置有第一过孔及第二过孔;所述触控板卡、保护盖固定在所述后壳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所述第一FPC、第二FPC自所述触控膜分别穿过第一过孔及第二过孔与所述触控板卡连接;所述保护盖覆盖所述触控板卡、所述第一FPC、第二FPC、第一过孔及第二过孔。
优选地,所述后壳包括背板及设于所述背板外围的边框,所述背板上设有外凸的加强筋,第一过孔及第二过孔开设在所述边框上;
所述交互显示设备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固定在所述加强筋上,所述支撑板上设有多个第一固定柱,以及多个第二固定柱,所述触控板卡通过所述第一固定柱与所述支撑板固定,所述保护盖通过所述第二固定柱与所述支撑板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第二FPC沿触控板卡的第二侧边设置,这样同时利用触控板卡的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设置接线部,如此缩短了触控板卡的长度,从而提升了触控板卡自身在交互显示设备背板侧的设计空间,并且带来了安装上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电容触控膜组件的走线布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容触控膜组件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走线布局结构;
图3为2中布局走线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容触控膜组件另一实施例的走线布局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交互显示设备的背板架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交互显示设备的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360205350000031
Figure BDA0002360205350000041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现有的电容触控膜组件100'采用异侧双驱、三侧走线的布局设计,驱动电极TX 10的引线主要设置在左右两侧,但最终从下侧的走线区域出线;接收电极RX 20的走线均位于下侧的走线区域。无论与接收电极RX 20连接的FPC线材30还是与驱动电极TX连接的FPC线材40,均无弯曲直接引出与触控板卡50上的接口相连接。触控板卡50上的接口均沿触控板卡50的同一侧边布置。但是随着人们对触控性能和效果的高要求,电容网格越来越密,需要的通道数越来越多,这样触控板卡50设计通道数也越来越多,即触控板卡50的长度也越来越长。
针对现有技术的触控板卡过长,缺乏安装上的灵活性。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100,请参照图2,该电容触控膜组件100包括触控膜110、触控板卡120、第一FPC130以及第二FPC 140,其中,
所述触控膜110包括位于沿同一出线边缘设置的第一接线部112与第二接线部113,具体地,触控膜110包括位于边缘且呈长条状的第一走线区域111,第一走线区域111的外侧边形成所述出线边缘,第一接线部112与第二接线部113位于第一走线区域111内;第一接线部112、第二接线部113用以各自通过引线分别与触控膜110的第一电极114、第二电极115连接;
触控板卡120具有沿所述出线边缘延伸的第一侧边,以及与第一侧边垂直或交叉的第二侧边;
触控板卡120包括第三接线部123及第四接线部124,第一FPC130连接第一接线部112与第三接线部123,第二FPC140连接第二接线部113与第四接线部124。
具体的,第四接线部124沿第二侧边设置,第三接线部123沿第一侧边设置,在所述出线边缘的延伸方向上,第二接线部113位于第一接线部112的外侧、且第二接线部113邻近触控板卡120对应的第二侧边;
第一FPC 130及第二FPC 140均为连续一体结构,第二FPC 140包括第一延伸部141及第二延伸部142,第一FPC 130及第二FPC 140在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FPC 13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侧边垂直或交叉,第一延伸部141沿第二侧边延伸,第二延伸部142沿第一侧边延伸,具体的,第一延伸部141与第二接线部113连接,以及第二延伸部142与第四接线部124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触控膜110用于形成触控感应区域,触控膜110在实际应用时,既可能呈平面状,例如智能交互平板;也可能呈曲面状,例如曲面屏。下文中所参考到触控膜110的方向,以触控膜110处于展开状态为准,例如所述出线边缘的延伸方向,是指触控膜11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出线边缘的延伸方向。
走线区域一般设置在触控感应区域的外围,并且根据不同的电极驱动方式走线区域的数量以及位置相应地有所不同。例如在触控膜110处于展开状态,且触控感应区域为大致的矩形时,同侧单驱结构包括两个走线区域,分别沿两条相邻边设置;双驱或异侧单驱则包括三个走线区域,分别沿相邻的三条边设置。
第一接线部112与第二接线部113用于连接对应的第一FPC 130与第二FPC 140,其具体的形式可以为焊盘,压接端子或插接端子等。为了减小对应走线区域的宽度,第一接线部112和/或第二接线部113通常设置有多个。优选地,在所述出线边缘的延伸方向上,第二接线部113位于第一接线部112的外侧,如此可以既可以保证较窄的走线区域,又能通过避免在多个第一接线部112中混合布置第二接线部113,从而给生产上带来方便。
第一电极114与第二电极115分别为接收电极与驱动电极,触控板卡120上至少设置有对应的驱动电极芯片,以及接收电极芯片,此外,触控板卡120还可设置用于控制驱动电极芯片与接收电极芯片的MCU。触控板卡120通过与交互显示设备的主板200相连,实现信号的传输,例如触控数据的输出。
第一FPC 130与第二FPC 140为柔性印制电路板,其通常具有扁平的结构。相比触控板卡120,第一FPC 130与第二FPC 140无需特别固定,且所需要的安装高度也相对较低。第一FPC 130与第二FPC 140均为连续一体的结构是指第一FPC 130或第二FPC 140中间无需设置转接结构,这样既能带来装配上的方便性,也能使得信号传输更为可靠。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在所述出线边缘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接线部113邻近所述触控板卡120对应的所述第二侧边。如此可以减少在该方向上第二FPC 140与触控板卡120之间的连接距离,进而缩小了触控板卡120的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第二FPC 140沿触控板卡120的第二侧边设置,这样同时利用触控板卡120的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设置接线部,如此缩短了触控板卡120的长度,从而提升了触控板卡120自身在交互显示设备背板310侧的设计空间,并且带来了安装上的灵活性。
进一步地,第一延伸部141的外侧边到对应的第二侧边的距离为D1,第四接线部124的安装区域沿第二侧边的宽度为D2,D1>D2。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接线部124的安装区域是指用于布置第四接线部124的区域,在第四接线部124设置有多个时,是指多个第四接线部124的整体的安装区域。由于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板卡120设置在交互显示设备背板310的外侧,而第一FPC 130与第二FPC140需要穿过边框320或后壳300与触控板卡120,因此需要设置后盖来罩住触控板卡120与第一FPC 130与第二FPC 140的外露部分。通过对第二FPC 140外侧边位置,以及第四接线部124的安装区域的宽度进行关联地限定,可以保证触控板卡120加上第二FPC 140整体上的宽度较小,从而提高触控板卡120安装上的灵活性。
进一步地,第三接线部123设置有多个,在第二侧边的延伸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三接线部123错开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接线部123设置多个,对应地连接第一电极114的引线可以分为多组,如此,可以缩小第一走线区域111的宽度。另外,通过将相邻的两个第三接线部123在第二侧边的延伸方向上错开设置,也就是说,相邻的两个第三接线部123各自到触控板卡120第一侧边的距离不同,如图4中,左右边第三接线部123到第一侧边的距离均大于中间中间第三接线部123到第一侧边的距离,这样就增大了各个第三接线部123在第一侧边的延伸方向上的装配或操作空间,进而可以进一步缩小在第一侧边的延伸方向上相邻两个第三接线部123的距离,并且方便第一FPC 130与触控板卡120的连接。由于多个第三接线部123整体安装区域也变小了,触控板卡120也因此可以做得更短。
进一步地,第三接线部123为接口连接器,第三接线部123与第一FPC 130插接,且插接方向垂直于触控板卡120。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为了减少整机厚度在将触控板卡120贴近固定至板状结构上是,沿平行于触控板卡120的插接操作空间将受限较大。通过调整插接方向至垂直于触控板卡120,触控板卡120背离固定基板的一侧都可以作为操作空间,从而提升了第一FPC 130整机安装操作上的便利性。
进一步地,第四接线部124为接口连接器,第四接线部124与第二FPC 140插接,且插接方向垂直于触控板卡120。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FPC 130垂直于触控板卡120插接同理,通过调整插接方向至垂直于触控板卡120,可以提升了第二FPC 140整机安装操作上的便利性。
进一步地,触控膜110沿所述出线边缘设置的第一走线区域111,以及与所述出线边缘两端邻接的两个第二走线区域116,第一接线部112与第二接线部113位于第一走线区域111内;第二接线部113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二接线部113分两组沿所述出线边缘的延伸方向设置在第一接线部112的两侧;第一接线部通过引线与触控膜110的第一电极114,两组第二接线部113各自通过引线与触控膜110的第二电极115的两端连接;第二FPC 140对应两组第二接线部113设置多个;两组第二接线部113对应的第二FPC 140分别位于触控板卡120的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板包括第二走线区域116时,触控膜110可以为异侧单驱或双驱结构,相应地,第二接线部113设置多个且分两组以分别连接两侧走线区域的第二电极115的引线,这样同样可以减小第一走线区域111的宽度。并且由于对应于两组第二接线部113的第二FPC 140分别布置在触控板的两侧,加上第一FPC 130相当于利用了触控板的三个侧边来设置第三接线部123与第四接线部124,如此便进一步地减小了触控板卡120的长度。
进一步地,触控板卡120呈矩形,第一走线区域111、第二电极115沿触控膜110的长边设置,第二走线区域116、第一电极114沿触控膜110的短边设置;第一电极114为接收侧电极,第二电极115为驱动侧电极。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14与第二电极115的各组引线从位于触控膜110长边的第一走线区域111引出,有利于降低单个走线区域的最大宽度。并且双驱的第二电极115沿触控膜110的长边延伸也有利于触控感应的准确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交互显示设备,包括显示屏600及如上的电容触控膜组件100,触控膜110贴合在显示屏600的前侧面。该电容触控膜组件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交互显示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进一步地,交互显示设备还包括后壳300及保护盖400,后壳300具有朝前的敞口,显示屏600安装在敞口处,后壳300的边缘处设置有第一过孔321及第二过孔322;触控板卡120、保护盖400固定在后壳300背离显示屏600的一侧,第一FPC 130、第二FPC 140自触控膜110分别穿过第一过孔321及第二过孔322与触控板卡120连接;保护盖400覆盖触控板卡120、第一FPC 130、第二FPC 140、第一过孔321及第二过孔322。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触控板卡120设置在后壳300背离显示屏600的一侧,相比设置在显示屏600的外围,可以提升交互显示设备的屏占比;并且还利于售后的设备维护工作。通过设置保护盖400则可以对于被其覆盖的部件起到保护作用,另外同时覆盖第一过孔321与第二过孔322也可以提升设备的防潮与防尘性。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过孔321、第二过孔322为可以为一个孔或类孔,另外,第一过孔321与第二过孔322也可以相互连通而形成一个大的孔。
进一步地,后壳300包括背板310及设于背板310外围的边框320,背板310上设有外凸的加强筋,第一过孔321及第二过孔322开设在边框320上;交互显示设备还包括支撑板500,支撑板500固定在加强筋上,支撑板500上设有多个第一固定柱510,以及多个第二固定柱520,触控板卡120通过第一固定柱510与支撑板500固定,保护盖400通过第二固定柱520与支撑板500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边框320一般采用型材制作,为了背板310的支撑强度设置有加强筋,为了更好地固定触控板卡120,首先设置支撑板500固定在背板310的加强筋上,由于背板310在靠近后壳300的部位通常呈弯曲状向前延伸,因此,相比直接在背板310上设置用于固定触控板卡120的固定柱,在支撑板500上设置固定柱更有利于固定触控板卡120。第一固定柱510和第二固定柱520内部优选地,形成有螺纹孔,如此使用螺钉或螺丝即可固定触控板卡120或保护盖400。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优选方案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应当理解,上述的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针对上述细节做出的各种明显的或等同的修改或替换,都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包括触控膜、触控板卡、第一FPC以及第二FPC,其中,
所述触控膜包括位于沿同一出线边缘设置的第一接线部与第二接线部;
所述触控板卡具有沿所述出线边缘延伸的第一侧边,以及与所述第一侧边垂直或交叉的第二侧边;
所述触控板卡包括第三接线部及第四接线部,所述第一FPC连接所述第一接线部与第三接线部,所述第二FPC连接所述第二接线部与第四接线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接线部沿所述第二侧边设置,在沿所述出线边缘延伸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接线部邻近所述触控板卡对应的所述第二侧边;
所述第二FPC为连续一体结构,所述第二FPC包括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FPC在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延伸部沿所述第二侧边延伸,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第一侧边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触控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外侧边到对应的所述第二侧边的距离为D1,所述第四接线部的安装区域沿所述第二侧边的宽度为D2,所述D1>D2。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容触控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接线部设置有多个,在所述第二侧边的延伸方向上,相邻的两所述第三接线部错开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容触控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接线部为接口连接器,所述第三接线部与所述第一FPC插接,且插接方向垂直于所述触控板卡。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容触控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接线部为接口连接器,所述第四接线部与所述第二FPC插接,且插接方向垂直于所述触控板卡。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容触控膜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膜包括沿所述出线边缘设置的第一走线区域,以及与所述出线边缘两端邻接两个第二走线区域,所述第一接线部与第二接线部位于所述第一走线区域内;
所述第二接线部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接线部分两组沿所述出线边缘延伸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接线部的两侧;
所述第一接线部通过引线与所述触控膜的第一电极连接,两组所述第二接线部各自通过引线与所述触控膜的第二电极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二FPC对应两组所述第二接线部设置多个;两组所述第二接线部对应的所述第二FPC分别位于所述触控板卡的两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容触控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板卡呈矩形,所述第一走线区域、第二电极沿所述触控膜的长边设置,所述第二走线区域、第一电极沿所述触控膜的短边设置;所述第一电极为接收侧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驱动侧电极。
8.一种交互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屏及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电容触控膜组件,所述触控膜贴合在所述显示屏的前侧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交互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壳及保护盖,所述后壳具有朝前的敞口,所述显示屏安装在所述敞口处,所述后壳的边缘处设置有第一过孔及第二过孔;所述触控板卡、保护盖固定在所述后壳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所述第一FPC、第二FPC自所述触控膜分别穿过第一过孔及第二过孔与所述触控板卡连接;所述保护盖覆盖所述触控板卡、所述第一FPC、第二FPC、第一过孔及第二过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交互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壳包括背板及设于所述背板外围的边框,所述背板上设有外凸的加强筋,第一过孔及第二过孔开设在所述边框上;
所述交互显示设备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固定在所述加强筋上,所述支撑板上设有多个第一固定柱,以及多个第二固定柱,所述触控板卡通过所述第一固定柱与所述支撑板固定,所述保护盖通过所述第二固定柱与所述支撑板固定。
CN202020035926.5U 2020-01-08 2020-01-08 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及交互显示设备 Active CN2113493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35926.5U CN211349329U (zh) 2020-01-08 2020-01-08 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及交互显示设备
PCT/CN2020/110050 WO2021139161A1 (zh) 2020-01-08 2020-08-19 电容触控膜组件及交互显示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35926.5U CN211349329U (zh) 2020-01-08 2020-01-08 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及交互显示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49329U true CN211349329U (zh) 2020-08-25

Family

ID=720978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035926.5U Active CN211349329U (zh) 2020-01-08 2020-01-08 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及交互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49329U (zh)
WO (1) WO202113916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40026129A (ko) * 2012-08-24 2014-03-0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연성회로기판과 이를 구비한 터치패널
CN108803166B (zh) * 2018-07-06 2021-05-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板组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09343306U (zh) * 2019-01-29 2019-09-03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摸屏控制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39161A1 (zh) 2021-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84452A (zh) 触控面板总成与电子装置
CN113903273A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10123550U (zh) 一种触控显示模组和触控显示装置
WO2022052930A1 (zh) 电子设备
CN211349329U (zh) 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及交互显示设备
CN110428739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12229619U (zh) 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及交互显示设备
CN112163464A (zh) 电子设备
CN214042161U (zh) 终端
CN215494978U (zh) 一种触控模组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14168015B (zh) 一种触控面板、触控面板组及触控显示面板
CN213303510U (zh) 透明屏拼接单元及透明屏显示设备
CN210526415U (zh) 一种车机
CN212229620U (zh) 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及交互显示设备
KR100896775B1 (ko) Mid 기술이 적용된 터치 윈도우
CN2791788Y (zh) 平面显示器
CN217443842U (zh) 一种显示设备
CN218676004U (zh) 一种触控模组、触控显示模组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KR20190002603U (ko) 터치 센서의 터치 신호 전송 구조
CN220752691U (zh) 一种窄边的gg结构的触控面板、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13570971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设备
CN220208241U (zh) 一种窄边框触控面板
CN217386331U (zh) 触摸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CN211931066U (zh) 集成模组和显示设备
CN219421165U (zh) 一种柔性线路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