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29619U - 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及交互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及交互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29619U
CN212229619U CN202020652310.2U CN202020652310U CN212229619U CN 212229619 U CN212229619 U CN 212229619U CN 202020652310 U CN202020652310 U CN 202020652310U CN 212229619 U CN212229619 U CN 2122296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d
unit
control
chip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5231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子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onghe Innov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onghe Innov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onghe Innov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onghe Innov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65231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29619U/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09609 priority patent/WO2021217958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296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296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及交互显示平板,包括触控膜、控制板卡、单元板卡、控制芯片以及与控制芯片电连接的驱动芯片和接收芯片;其中,控制板卡上至少设有控制芯片,每个单元板卡上设有一个驱动芯片或接收芯片;触控膜侧边处的走线区域内设有第一引线单元和第二引线单元;每个第一引线单元对应用于与一个驱动芯片相连,每个第二引线单元对应用于与一个接收芯片相连;在围绕触控膜的周向上,至少对应两个邻近的引线单元分别设置单元板卡,触控膜侧边处的走线区域内还设有连接相邻两单元板卡的控制信号线。本实用新型减少了触控板卡上的接口数量使得触控板卡的设计更为简化,同时也易于装配。

Description

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及交互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及交互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智能交互显示设备种类越来越多,而随着电容方案的快速发展,电容触控技术的交互智能产品也越来越多。大尺寸的电容膜片材料有ITO (氧化铟锡)、MM(金属网)、SNW(银纳米线)等,现有大尺寸的电容膜片走线方式如图1所示,所有的驱动芯片与接收芯片均设置在单一的触控板卡上,触控膜边缘的走线通过FPC直接引出与触控板卡上的插座相连接。但是随着人们对触控性能和效果的高要求,电容方案网格越来越密,需要的通道数越来越多,这样需要对触控板卡更多接口,使其更加复杂,并且物理尺寸偏大而缺乏安装上的灵活性。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上述现状,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板卡设计简化并使触控板卡易于安装的电容触控膜组件及交互显示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包括触控膜、控制板卡、单元板卡、控制芯片以及与所述控制芯片电连接的驱动芯片和接收芯片;其中,
所述控制板卡上至少设有所述控制芯片,每个所述单元板卡上设有一个驱动芯片或接收芯片;
所述触控膜侧边处的走线区域内设有对应与多个驱动电极相连的第一引线单元,和对应与多个接收电极相连的第二引线单元;每个所述第一引线单元对应用于与一个所述驱动芯片相连,每个所述第二引线单元对应用于与一个所述接收芯片相连;
在围绕所述触控膜的周向上,至少对应两个邻近的引线单元分别设置所述单元板卡,所述触控膜侧边处的走线区域内还设有连接相邻两所述单元板卡的控制信号线。
优选地,所述引线单元的出线端设置有供所述控制板卡或单元板卡连接的接线部,所述控制信号线的两端分别与邻近的所述引线单元的出线端共用所述接线部。
优选地,对应设置有所述单元板卡的引线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子引线组;每个所述子引线组的出线端设置子接线部;
所述控制信号线与邻近的所述子引线组的出线端共用所述子接线部;和/ 或所述控制信号线与邻近的且未设置所述子引线组的所述引线单元的出线端共用所述接线部。
优选地,所述引线单元与所述控制信号线同层设置。
优选地,所述触控膜至少一个侧边处的走线区域内的引线单元均对应设置有所述单元板卡,每个所述引线单元对应每个与该引线单元相连的所述驱动芯片和/或接收芯片分别设置至少两个子引线组,每个所述子引线组的出线端设置接线部。
优选地,在围绕所述触控膜的周向上,远离所述控制板卡的所述单元板卡通过所述控制信号线与邻近的所述单元板卡两两串接而与所述控制板卡电连接,邻近所述控制板卡的所述单元板卡直接与所述控制板卡连接;所述子引线组的布线区域宽度为Wi,所述控制信号线的布线区域外边缘到邻近的所述子引线组布线区域内边缘的距离为Di,Di<2Wi。
优选地,所述子引线组与所述控制信号线异层设置。
优选地,所述触控膜具有相对的两短侧边,以及相对的两长侧边,所述走线区域包括分别设于两所述短侧边的第一走线区域,以及设于其中一个所述长侧边的第二走线区域,所述第一走线区域设置有第一引线单元,所述第二走线区域设有第二引线单元。
优选地,所述触控膜具有相对的两短侧边,以及相对的两长侧边,所述走线区域包括分别设于其中一个所述短侧边的第一走线区域,以及设于其中一个所述长侧边的第二走线区域,所述第一走线区域设置有第一引线单元,所述第二走线区域设有第二引线单元。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交互显示设备,包括系统主板以及如上所述电容触控膜组件,所述系统主板与所述控制板卡通信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电容触控膜组件通过至少将部分驱动芯片或接收芯片从触控板卡上独立出来设置在单元板卡上,并利用在触控膜上布置的控制信号线串接相邻的两单元板卡,如此,减少了触控板卡上的接口数量使得触控板卡的设计更为简化,同时也易于装配。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通过具体技术特征和技术方案的介绍来阐述,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这些技术特征和技术方案的介绍,应能理解所述技术特征和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交互显示设备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交互显示设备简化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相关申请交互显示设备的简化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交互显示设备第一实施的简化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5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5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交互显示设备第三实施的简化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交互显示设备第四实施的简化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
Figure BDA0002468038240000031
Figure BDA0002468038240000041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板卡设计简化并使触控板卡易于安装的电容触控膜组件及交互显示设备,请参照图5、图9及图10,该电容触控膜组件100,包括触控膜1、控制板卡2、单元板卡3、控制芯片(图未示)以及与控制芯片电连接的驱动芯片4和接收芯片5;其中,
控制板卡2上至少设有控制芯片,每个单元板卡3上设有一个驱动芯片4 或接收芯片5;
所述触控膜1侧边处的走线区域内设有对应与多个驱动电极16相连的第一引线单元12a,和对应与多个接收电极17相连的第二引线单元12b;每个所述第一引线单元12a对应用于与一个所述驱动芯片4相连,每个所述第二引线单元12b对应用于与一个所述接收芯片5相连;
在围绕所述触控膜1的周向上,至少对应两个邻近的引线单元分别设置所述单元板卡3,所述触控膜1侧边处的走线区域内还设有连接相邻两所述单元板卡3的控制信号线6。
本实施例中,触控膜1用于形成触控感应区域,触控膜1在实际应用时,既可能呈平面状,例如智能交互平板;也可能呈曲面状,例如曲面屏。触控膜 1通常被设置成矩形,即包括四条侧边。走线区域一般设置在触控感应区域的外围,并且根据不同的电极驱动方式走线区域的数量以及位置相应地有所不同。
控制板卡2除了设置有控制芯片外,还可以设置驱动芯片4,或设置接收芯片5,以及既不设置驱动芯片4也不设置接收芯片5。工作时,控制板卡上的处理器,例如MCU下发指令控制驱动芯片与接收芯片,在接收到接收芯片反馈数据后换算成触控坐标信息上报到系统主板,例如安卓主板,或Windows 系统主板。
单元板卡3的数量根据驱动芯片4及接收芯片5的数量而定,一些单元板卡3用于设置驱动芯片4,另一些单元板卡3用于设置接收芯片5。相对应的,“至少对应两个邻近的引线单元”这一表述可以包括这样几种情形:1)两个邻近的第一引线单元12a;2)两个邻近的第二引线单元12b;3)邻近的第一引线单元12a与第二引线单元12b。
第一引线单元12a的一端用于连接驱动芯片4,另一端用于连接触控膜1 的驱动电极16;第二引线单元12b的一端用于连接接收芯片5,另一端用于连接触控膜1的接收电极17;第一引线单元12a及第二引线单元12b均包括多条引线,每条引线表示一个电极通道,具体来说,第一走线12a的每条引线对应连接一条驱动电极16,第二走线12b的每条引线对应连接一条接收电极17;第一引线单元12a及第二引线单元12b均可设置成多组,每组第一引线单元 12a或第二引线单元12b又可以设置多个子引线组,例如第一引线单元12a设置两个子引线组121a与122a;第二引线单元12b也设置两个子引线组121b 与122b,子引线组121a与122a的出线端分别设置有接线部13a,子引线组121b 与122b的出线端分别设置有接线部13b。参照图5,第一引线单元12a有两个,对应设置在触控膜1的左右侧边处;第二引线单元12b有3个,均设置在触控膜的下侧边处;请参照图6,左侧的第一引线单元12a设置成包括两个子引线组(121a,122a)该第一引线单元12a包括两个子分组;每个子分组包括6条引线,每条引线对应与一条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驱动电极16连接。如此,左边的驱动芯片4总共连接12条驱动电极16,可理解的是,由于图5为简化示意图,实际上每个驱动芯片4可连接的驱动电极16的数量大于12条。同理,请参照图7,触控膜1下侧左起第一个第二引线单元12b同样包括两个子分组(121b, 122b),每个子分组包括8条引线,每条引线对应与一条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接收电极17连接。如此,左边的接收芯片5总共连接16条接收电极17。
本实用新型的电容触控膜组件通过至少将部分驱动芯片4或接收芯片5 从控制板卡2上独立出来设置在单元板卡3上,并利用在触控膜1上布置的控制信号线6串接相邻的两单元板卡3,如此,减少了控制板卡2上的接口数量使得控制板卡2的设计更为简化,同时也易于装配。
进一步地,所述引线单元的出线端设置有供所述控制板卡2或单元板卡3 连接的接线部。为了缩减组装所需的工序,降低组装难度,所述控制信号线6 的两端分别与邻近的所述引线单元的出线端共用接线部。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共用接线部或子接线部中的共用为一种集中连接方式,以插接端子为例,引线单元的每条引线在插接端子内对应设置一个触片,若一个引线单元共有12条引线,那么在该插接端子内对应设置12个触片;若控制信号线6包括 4条导线,若单独设置插接端子每条导线也同样对应设置一个触片,那么在控制信号线6需要共用该具有12个触片的引线单元的插接端子(接线部)时,可以通过新设置一个具有18个触片的插接端子。
进一步地,对应设置有所述单元板卡3的引线单元中,至少一个引线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子引线组,每个所述子引线组的出线端设置子接线部;
所述控制信号线6与邻近的所述子引线组共用所述子接线部;和/或所述控制信号线6与邻近的且未设置所述子引线组的所述引线单元的出线端共用接线部。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信号线6共用子接线部或未设置所述子引线组的所述引线单元的接线部的具体方式可以包括:
1)控制信号线6的两端均与子引线组相连;以图5至图8为例,每个第一引线单元12a均分别设置的子引线组121a和子引线组122a,每个第二引线单元12b均分别设置子引线组121b和子引线组122b;各个控制信号线6与邻近的子引线组121a的子接线部13a、子引线组122a的子接线部13a、引线组 121b的子接线部13b和子引线组122b中的子接线部13b共用;
2)控制信号线6的一端与子引线组的子接线部相连,另一端与未设置子引线组的引线单元的接线部连接;
3)控制信号线6的两端均与未设置子引线组的引线单元的接线部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控制信号线6既可与未设置子引线组的引线单元共用接线部,也可以与子引线组共用子接线部,通过共用接线部或子接线部缩减了组装所需的工序,进一步降低了组装难度。
进一步地,子引线组与控制信号线6同层设置,控制信号线6的两端分别与邻近的子引线组或引线单元的出线端共用接线部。
本实施例中,同层设置可以降低工艺难度,由于控制信号线的通道数量或导线的数量一般在4条以下,因此即使同层设置也不会占用过大的宽度。
如图1及图2所示,现有的交互显示设备包括电容触控组件100'及系统主板200',电容触控组件100'包括触控膜1'、触控板卡2'、控制芯片(图未示)、驱动芯片TX(4')、接收芯片RX(5'),并且控制芯片、驱动芯片TX(4')、接收芯片RX(5')均设置在触控板卡2'上;触控膜1'上各组走线通过预留的连接端子与FPC线材相连,FPC线材再与触控板卡2'上对应的驱动芯片TX(4') 或接收芯片RX(5')相连,并且为了避免在触控板卡2'上设置过多接口,单组走线对应一个预留的连接端子,以及一个驱动芯片TX或接收芯片TX、这样走线区域内需要并行布置的通道(走线)数较多,进一步地为了保证电信号可靠性,导致最终所需的走线区域比较宽,例如一种86寸的交互显示设备,驱动侧的走线需要12mm宽(如图2的W1)的走线区域,接收侧的走线需要 20mm以上的走线区域。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为了减少引线单元的走线区域的宽度,所述触控膜 1至少一个侧边处的走线区域内的引线单元均对应设置有所述单元板卡3,每个所述引线单元对应每个与该引线单元相连的所述驱动芯片4和/或接收芯片 5分别设置至少两个子引线组,每个所述子引线组的出线端设置接线部。
在本实施例中,触控膜1可以在一个或多个侧边处实现该侧边处走线区域的窄小化,对应该走线区域具体而言:
在该走线区域内仅设有所述第一引线单元12a时,该第一引线单元12a对应与所述第一引线单元12a相连的每个所述驱动芯片4设置至少两个第一接线部13a,且通过所述第一接线部13a与第一引线单元12a相连的驱动芯片4都分别设置在所述单元板卡3上;
在该走线区域内仅设有所述第二引线单元12b时,该第二引线单元12b 对应与所述第二引线单元12b相连的每个所述接收芯片5设置至少两个第二接线部13b,且通过所述第二接线部13b与第二引线单元12b相连的接收芯片5 都分别设置在所述单元板卡3上;
在该走线区域内既设有所述第一引线单元12a又设有所述第二引线单元 12b时,该第一引线单元12a对应与所述第一引线单元12a相连的每个所述驱动芯片4设置至少两个第一接线部13a,该第二引线单元12b对应与所述第二引线单元12b相连的每个所述接收芯片5设置至少两个第二接线部13b,通过所述第一接线部13a与第一引线单元12a相连的驱动芯片4,以及通过所述第二接线部13b与第二引线单元12b相连的接收芯片5都分别设置在所述单元板卡3上。
为了解决图1及图2的技术方案中存在的引线单元所需的走线区域过宽的问题,请参照图3及图4,在相关申请案中提出了一种交互显示设备,包括电容触控膜组件100及系统主板200,该方案的电容触控膜组件至少将部分驱动芯片4和接收芯片5设置在控制板卡2之外的单元板3卡上,每个独立于控制板卡2设置的驱动芯片4与接收芯片5与触控膜对应侧边处的走线区域(11a, 11b)内的走线(12a,12b)分别通过两个接线部(13a,13b)相连,如此,该走线区域(11a,11b)内需要沿垂直于走线区域宽度方向并行布置走线数或通道数减少,从而实现了走线区域的窄小化。对比参照图2及图4,同样规格的触控膜,图4中的W2为图2中的W1的二分之一。但是在图3及图4的方案中相邻的单元板卡3的连接线6设置在触控膜外,如此给组装带了一定的不便。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照图6至图8,本实用新型为了既可以实现触控膜1 窄边走线又能降低控制信号线6组装难度,在围绕所述触控膜1的周向上,远离所述控制板卡2的所述单元板卡3通过所述控制信号线6与邻近的所述单元板卡3两两串接而与所述控制板卡2电连接,邻近所述控制板卡2的所述单元板卡3直接与所述控制板卡2连接;所述子引线组的布线区域宽度为Wi,所述控制信号线6的布线区域外边缘到邻近的所述子引线组布线区域内边缘的距离为Di,Di<2Wi。
本实施例中,作为具体的示例,在图6中D3<2*W3(即两倍的W3);在图7中D4<2W4(即两倍的W4);在图8中D5<2*W5(即两倍的W5)。本实施例的电容触控膜组件100通过将串接相邻两单元板卡3的控制信号线6同样在触控膜1上布置,这样便降低了组装难度。此外,通过对该控制信号线6 的布线区域外边缘进行控制,使得控制信号线6的布线区域外边缘到邻近子引线组布线区域的内边缘的距离小于两倍的该子引线组布线区域的宽度,这样就保证了即使在触控膜1上布置控制信号线6,但还是能保证取得一定程度窄边引线单元的效果。
进一步地,子引线组与控制信号线6异层设置。如此,不需要考虑与子引线组干涉的问题,控制信号线6可设置的位置更多,并且还可以进一步降低对走线区域线宽的占用,例如控制信号线6走线区域外边缘在对应子引线组走线区域外边缘的内侧。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5至图9,触控膜1具有相对的两短侧边,以及相对的两长侧边,走线区域包括分别设于两短侧边的第一走线区域11a,以及设于其中一个长侧边的第二走线区域11b,第一走线区域11a设置有第一引线单元 12a,第二走线区域11b设有第二引线单元12b;
第二走线区域11b对应每个与该第二走线区域11b内的第二引线单元12b 相连的接收芯片5设置至少两个第二接线部,且通过该第二引线单元12b部与该第二走线区域11b内的第二引线单元12b相连的接收芯片5都分别设置在单元板卡3上。
本实施例中,触控膜1设置为包括4条侧边的形状有利于剪裁以及提升面积利用率,第一引线单元12a与第二引线单元12b分区域设置则可以降低布线的复杂度。与接收芯片5连接的第二引线单元12b设置在长侧边出的第二走线区域11b,这样对应的接收电极17的长度这样有利于缩短检测响应时间。第二走线区域11b内的第二引线单元12b由于分两个以上的第二接线部13b与每个接收芯片5相连,这样第二引线单元12b在垂直于第二走线区域11b宽度方向上并行的引线(通道)数量减小,从而减小了第二走线区域11b的宽度。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照图9,触控膜1对应触摸感应区域内每组驱动电极 16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第一走线区域11a,每组驱动电极16的两端分别通过对应第一走线区域11a内第一引线单元12a与两驱动芯片4连接;
第一走线区域11a对应每个与该第一走线区域11a内的第一引线单元12a 相连的驱动芯片4设置至少两个第一接线部,且通过该第一引线单元12a部与该第一走线区域11a内的第一引线单元12a相连的驱动芯片4都分别设置在单元板卡3上;
位于转角的控制信号线6一部分设置在第一走线区域11a内,另一部分设置在第二走线区域11b内。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驱动电极16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引线单元12a与相应的驱动芯片4芯片相连有利于解决触控膜1长侧边尺寸过大而导致驱动信号弱化的问题。同理,第一走线区域11a内的第一引线单元12a由于分两个以上的第一接线部13a与每个驱动芯片4相连,这样第一引线单元12a在垂直于第一走线区域11a宽度方向上并行的引线(通道)数量减小,从而减小了第一走线区域11a宽度,即在图6中的W3减小。在触控膜的转角位置也设置控制信号线6,如此,可以进一步简化相邻侧边单元板卡3的连接。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0,触控膜1具有相对的两短侧边,以及相对的两长侧边,走线区域包括分别设于其中一个短侧边的第一走线区域11a,以及设于其中一个长侧边的第二走线区域11b,第一走线区域11a设置有第一引线单元12a,第二走线区域11b设有第二引线单元12b。
本实施例中,触控膜1设置为包括4条侧边的形状有利于剪裁以及提升面积利用率,第一引线单元12a与第二引线单元12b分区域设置则可以降低布线的复杂度。与接收芯片5连接的第二引线单元12b设置在长侧边出的第二走线区域11b,这样对应的接收电极17的长度这样有利于缩短检测响应时间。将与驱动芯片4相连的第一引线单元12a设置在单侧,相比设置在相对两侧可以减小触控膜1沿长侧边延伸方向的尺寸。同理将与接收芯片5相连的第二引线单元12b设置在单侧,相比设置相对的两侧可以减少触控膜1沿短侧边延伸方向的尺寸。
进一步地,为了在单侧单驱动的触控膜1减小第二走线区域11b的宽度,第二走线区域11b对应每个与该第二走线区域11b内的第二引线单元12b相连的接收芯片5设置至少两个第二接线部,且通过该第二引线单元12b部与该第二走线区域11b内的第二引线单元12b相连的接收芯片5都分别设置在单元板卡3上。
本实施例中,第二走线区域11b内的第二引线单元12b由于分两个以上的第二接线部13b与每个接收芯片5相连,这样第二引线单元12b在垂直于第二走线区域11b宽度方向上并行的引线(通道)数量减小,从而减小了第二走线区域11b的宽度。
进一步地,第一走线区域11a对应每个与该第一走线区域11a内的第一引线单元12a相连的驱动芯片4设置至少两个第一接线部,且通过该第一引线单元12a部与该第一走线区域11a内的第一引线单元12a相连的驱动芯片4都分别设置在单元板卡3上;
位于转角的控制信号线6一部分设置在第一走线区域11a内,另一部分设置在第二走线区域11b内。
本实施例中,同理,第一走线区域11a内的第一引线单元12a由于分两个以上的第一接线部13a与每个驱动芯片4相连,这样第一引线单元12a在垂直于第一走线区域11a宽度方向上并行的引线(通道)数量减小,从而减小了第一走线区域11a的宽度,即图6中的W2减小,对比之下,图6中的W2为图 2中的W1的二分之一。在触控膜的转角位置也设置控制信号线6,如此,可以进一步简化相邻侧边单元板卡3的连接。
进一步地,与该第二走线区域11b内的第二引线单元12b相连的接收芯片 5设置有两个以上,控制板卡2分别与其中的两个接收芯片5的单元板卡3邻近且电连接。如此通过减少单元板卡3之间串接的环节,进一步简化了布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交互显示设备,包括系统主板200以及如上所述的电容触控膜组件100,系统主板与控制板卡2通信连接。该电容触控膜组件100 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交互显示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优选方案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应当理解,上述的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针对上述细节做出的各种明显的或等同的修改或替换,都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触控膜、控制板卡、单元板卡、控制芯片以及与所述控制芯片电连接的驱动芯片和接收芯片;其中,
所述控制板卡上至少设有所述控制芯片,每个所述单元板卡上设有一个驱动芯片或接收芯片;
所述触控膜侧边处的走线区域内设有对应与多个驱动电极相连的第一引线单元,和对应与多个接收电极相连的第二引线单元;每个所述第一引线单元对应用于与一个所述驱动芯片相连,每个所述第二引线单元对应用于与一个所述接收芯片相连;
在围绕所述触控膜的周向上,至少对应两个邻近的引线单元分别设置所述单元板卡,所述触控膜侧边处的走线区域内还设有连接相邻两所述单元板卡的控制信号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触控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单元的出线端设置有供所述控制板卡或单元板卡连接的接线部,所述控制信号线的两端分别与邻近的所述引线单元的出线端共用所述接线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容触控膜组件,其特征在于,
对应设置有所述单元板卡的引线单元中,至少一个引线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子引线组,每个所述子引线组的出线端设置子接线部;
所述控制信号线与邻近的所述子引线组的出线端共用所述子接线部;和/或所述控制信号线与邻近的且未设置所述子引线组的所述引线单元的出线端共用所述接线部。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容触控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单元与所述控制信号线同层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触控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膜至少一个侧边处的走线区域内的引线单元均对应设置有所述单元板卡,每个所述引线单元对应每个与该引线单元相连的所述驱动芯片和/或接收芯片分别设置至少两个子引线组,每个所述子引线组的出线端设置接线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容触控膜组件,其特征在于,在围绕所述触控膜的周向上,远离所述控制板卡的所述单元板卡通过所述控制信号线与邻近的所述单元板卡两两串接而与所述控制板卡电连接,邻近所述控制板卡的所述单元板卡直接与所述控制板卡连接;所述子引线组的布线区域宽度为Wi,所述控制信号线的布线区域外边缘到邻近的所述子引线组布线区域内边缘的距离为Di,Di<2Wi。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容触控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引线组与所述控制信号线异层设置。
8.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容触控膜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膜具有相对的两短侧边,以及相对的两长侧边,所述走线区域包括分别设于两所述短侧边的第一走线区域,以及设于其中一个所述长侧边的第二走线区域,所述第一走线区域设置有第一引线单元,所述第二走线区域设有第二引线单元。
9.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容触控膜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膜具有相对的两短侧边,以及相对的两长侧边,所述走线区域包括分别设于其中一个所述短侧边的第一走线区域,以及设于其中一个所述长侧边的第二走线区域,所述第一走线区域设置有第一走线,所述第二走线区域设有第二走线。
10.一种交互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系统主板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电容触控膜组件,所述系统主板与所述控制板卡通信连接。
CN202020652310.2U 2020-04-26 2020-04-26 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及交互显示设备 Active CN2122296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52310.2U CN212229619U (zh) 2020-04-26 2020-04-26 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及交互显示设备
PCT/CN2020/109609 WO2021217958A1 (zh) 2020-04-26 2020-08-17 电容触控膜组件及交互显示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52310.2U CN212229619U (zh) 2020-04-26 2020-04-26 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及交互显示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29619U true CN212229619U (zh) 2020-12-25

Family

ID=739087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52310.2U Active CN212229619U (zh) 2020-04-26 2020-04-26 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及交互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29619U (zh)
WO (1) WO20212179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71554A (zh) * 2022-09-07 2022-10-11 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玻璃基板的显示单元、制备方法以及拼接显示模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78183B1 (ko) * 2011-12-29 2018-07-1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표시장치
TWI549025B (zh) * 2013-05-08 2016-09-11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
TW201525791A (zh) * 2013-12-17 2015-07-0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觸控顯示裝置
CN103699282B (zh) * 2013-12-24 2016-12-07 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
CN105224135B (zh) * 2015-10-12 2018-05-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217958A1 (zh) 2021-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64111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08172458U (zh) 显示装置及柔性电路板
CN108319392B (zh) 触控面板及制造方法、触控模组、显示装置
US11934606B2 (en) Flexible circuit boar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display device, circuit board structure and display panel thereof
CN113903273A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1708466B (zh) 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12229619U (zh) 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及交互显示设备
WO2022052929A1 (zh) 电子设备
WO2022052930A1 (zh) 电子设备
CN203414930U (zh) 触控显示装置
CN111610879B (zh) 触控面板、触控面板的制备方法、触控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0428739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15494978U (zh) 一种触控模组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13655903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115606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2229620U (zh) 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及交互显示设备
CN112415818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14020179A (zh) 电磁式触控显示面板
CN220752691U (zh) 一种窄边的gg结构的触控面板、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13487971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1349329U (zh) 一种电容触控膜组件及交互显示设备
CN111508356A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2102723A (zh) 显示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218630773U (zh) 一种电容触控屏及触控显示屏
CN216249201U (zh) 一种电容电磁触控模组、触摸屏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