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37304U - 集装箱 - Google Patents

集装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37304U
CN211337304U CN201922361948.0U CN201922361948U CN211337304U CN 211337304 U CN211337304 U CN 211337304U CN 201922361948 U CN201922361948 U CN 201922361948U CN 211337304 U CN211337304 U CN 2113373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hinge
top cover
lock
lock hoo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6194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爱华
许新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tong CIMC Speci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e Co Ltd
Nantong CIMC Special Logistics Equipment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tong CIMC Speci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e Co Ltd
Nantong CIMC Special Logistics Equipment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tong CIMC Speci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e Co Ltd, Nantong CIMC Special Logistics Equipment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tong CIMC Speci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36194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373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373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373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装箱,包括:箱体、设置于箱体上方的顶盖;箱体包括侧壁及设置于侧壁顶部的顶侧梁,顶盖包括旋转侧及与旋转侧相对的开启侧;所述集装箱还包括有设置于顶盖下方的开合装置,包括:伸缩杆,沿所述集装箱的宽度方向延伸,且一端设置于侧壁或顶侧梁上、另一端设置于顶盖的开启侧;铰链,连接于顶盖的旋转侧和顶侧梁之间,铰链上具有抵持面,顶侧梁上具有限位面;在顶盖打开至开启位置处,抵持面与限位面相互抵持。本实用新型中,开合装置设置于顶盖下侧,伸缩杆沿集装箱的宽度方向延伸,使得收容空间最大化。铰链上设置有与顶侧梁的限位面相互抵持的抵持面,可确保顶盖可以支撑在顶侧梁上,防止顶盖打开后固定不稳而存在安全风险。

Description

集装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装箱,特别是一种开顶集装箱。
背景技术
集装箱作为一种多式联运的主要载体,越来越多的货物均采用集装箱进行运输。对于某些大型货物,通常是将货物从集装箱顶部进行装卸,因而会采用开顶集装箱。开顶集装箱一般是通过软篷布将顶部蒙住,或者也可采用硬开顶结构。而硬开顶结构相比软篷布结构,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能及密封性能,因而被广泛使用。
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硬开顶集装箱内集成了专门的开合结构,从而不需要借助外部机构也可以打开集装箱顶盖。但是,现有的硬开顶集装箱中的开合结构还不够成熟,开合机构一般设置于集装箱外部、或设置于集装箱的内部且沿侧壁设置,从而占用了集装箱内部的运输空间,或者使得集装箱的横向宽度过宽,影响集装箱的堆放。并且,顶盖打开后没有固定结构,存在安全风险。
因此,必须设计一种可以新的、不影响集装箱的运输空间及堆放的集装箱。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集装箱,包括:箱体、设置于箱体上方的顶盖;所述箱体包括侧壁及设置于侧壁顶部的顶侧梁,所述顶盖包括旋转侧及与所述旋转侧相对的开启侧;所述集装箱还包括有设置于顶盖下方的开合装置,所述开合装置包括:伸缩杆,沿所述集装箱的宽度方向延伸,且一端设置于侧壁或顶侧梁上、另一端设置于顶盖的开启侧;铰链,连接于顶盖的旋转侧和顶侧梁之间,所述铰链上具有抵持面,所述顶侧梁上具有限位面;在顶盖打开至开启位置处,所述抵持面与限位面相互抵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铰链包括与顶侧梁相铰接的第一端、与顶盖相固定的第二端,所述抵持面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铰链呈U型设计且包括连续弯折的第一折弯部、第二折弯部及第三折弯部;所述第一端设置于第一折弯部上,第二端设置于第三折弯部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侧梁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凹槽,所述第一折弯部延伸至所述凹槽内;所述铰链还包括设置于第一端的旋转轴,所述旋转轴沿集装箱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固定于凹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抵持面设置于所述第二折弯部靠近顶侧梁的一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铰链呈L型设计且包括弯折设置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端设置于第一连接部上,第二端设置于第二连接部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铰链还包括设置于第一端的旋转轴,所述顶侧梁的一侧向外凸伸设置有铰链座,所述旋转轴设置于铰链座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抵持面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靠近顶侧梁的一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面设置于所述顶侧梁靠近铰链的一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侧梁包括侧梁本体及自侧梁本体向上凸起设置的限位件,所述限位面设置于所述限位件靠近铰链的一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开合装置还包括锁紧结构,所述锁紧结构包括锁杆、固定于锁杆上的锁舌及与锁舌相配合的锁钩,所述锁舌具有与锁钩相互卡持固定的第一位置及与锁钩在集装箱的长度方向上相脱离的第二位置;所述锁杆和锁钩中的一个设置于顶盖上,所述锁杆和锁钩中的另一个设置于对接顶盖上;或者,所述锁杆和锁钩中的一个设置于顶盖上,所述锁杆和锁钩中的另一个设置于箱体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锁舌包括自锁杆向锁钩延伸的延伸部及自延伸部末端沿集装箱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配合部,所述配合部上设置有与锁钩相对接的对接面,所述对接面自靠近锁钩的一侧向远离锁钩的一侧朝向锁杆方向倾斜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开合装置设置于顶盖下方,因而不暴露于集装箱外部,不会对集装箱的堆叠造成麻烦。并且,开合装置中的伸缩杆沿集装箱的宽度方向延伸,因而不会延伸至集装箱内,从而不会影响集装箱内部的收容空间,使得收容空间最大化。其次,铰链上设置有与顶侧梁的限位面相互抵持的抵持面,从而可在顶盖打开至开启位置后,确保顶盖可以支撑在顶侧梁上,防止顶盖进一步翻转,也防止顶盖打开后固定不稳而存在安全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中集装箱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圈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中集装箱顶盖位于开启位置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圈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中集装箱顶盖位于开启位置处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锁舌位于第一位置处时和锁钩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7为锁舌位于第二位置处时和锁钩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此外,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可能使用重复的标号或标示。这些重复仅为了简单清楚地叙述本实用新型,不代表所讨论的不同实施例或结构之间具有任何关联性。
在本申请的各个图示中,为了便于图示,结构或部分的某些尺寸会相对于其它结构或部分夸大,因此,仅用于图示本申请的主题的基本结构。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装箱100,包括箱体10、设置于箱体10上的顶盖30;所述箱体10包括侧壁1及设置于侧壁1顶部的顶侧梁2,所述顶盖30包括旋转侧31及与旋转侧31相对的开启侧32;所述集装箱100还包括有设置于顶盖30下方的开合装置40,所述开合装置40包括:
伸缩杆4,沿所述集装箱100的宽度方向延伸,且一端设置于侧壁1或顶侧梁2上、另一端设置于顶盖30的开启侧32;
铰链5,连接于顶盖30的旋转侧31和顶侧梁2之间,所述铰链5上具有抵持面521,所述顶侧梁2上具有限位面211;在顶盖30打开至开启位置处,所述抵持面521与限位面211相互抵持。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开合装置40设置于顶盖30下方,因而不暴露于集装箱100外部,不会对集装箱100的堆叠造成麻烦。并且,开合装置40中的伸缩杆4沿集装箱100的宽度方向延伸,因而不会延伸至集装箱100内,从而不会影响集装箱100内部的收容空间,使得收容空间最大化。其次,铰链 5上设置有与顶侧梁2的限位面211相互抵持的抵持面521,从而可在顶盖 30打开至开启位置后,确保顶盖30可以支撑在顶侧梁2上,防止顶盖30进一步翻转,也防止顶盖30打开后固定不稳而存在安全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顶盖30打开后用于装货卸货,因而,显而易见的是,所述顶盖30需要打开至至少90°,因而顶盖30在开启位置时,顶盖30 至少旋转了90°,顶盖30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也为至少90°。顶盖30在旋转的过程中,铰链5也随着顶盖30旋转,顶盖30到达开启位置处时,抵持面521和限位面211相互抵持,则防止顶盖30进一步翻转。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集装箱100通常呈长方体状,且通常包括较长边和较短边,因而集装箱100的宽度方向是指集装箱100的较短边方向,集装箱100的长度方向是指集装箱100的较长边方向。而集装箱100的纵向方向是指集装箱100的竖直方向。
所述伸缩杆4可在驱动下伸长,从而可顶起顶盖30。因而,在顶盖30 位于开启位置处时,所述伸缩杆4对顶盖30具有推力作用,而顶侧梁2上的限位面211又对顶盖30具有抵持力作用,从而使得顶盖30牢牢固定,防止顶盖30翻转角度过大或反向翻转掉落导致的顶盖30损坏。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伸缩杆4设置于顶侧梁2上,进一步防止对集装箱100内收容空间的影响。
所述铰链5包括与顶侧梁2相铰接的第一端、与顶盖30相固定的第二端,所述抵持面521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铰链5呈U型设计且包括连续弯折的第一折弯部51、第二折弯部52和第三折弯部53;所述第一端设置于第一折弯部51上,第二端设置于第三折弯部 53上。即,所述第一折弯部51与顶侧梁2相铰接,第三折弯部53与顶盖30 相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铰链5呈U型设计,并且第一折弯部51与顶侧梁2相铰接,因而铰链5旋转的过程中可带动顶盖30旋转,且在旋转的过程中,可以提供给顶侧梁2一定的让位空间。并且,U型设计的铰链5可完全设置在集装箱100内部,且不突出集装箱100设置,也不暴露于集装箱100 外部,从而不容易受到损毁。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4所示,该铰链5的第一折弯部51和第三折弯部53均近似与第二折弯部52相垂直,当然,若第一折弯部51和第三折弯部53与第二折弯部52呈其他角度,当然也可以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进一步的,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第三折弯部53的延伸长度大于第一折弯部51,从而在铰链5旋转的过程中,顶盖30可旋转至集装箱100外部。具体的,如图4所示,顶盖30旋转至开启位置处时,所述顶盖30在宽度方向上与顶侧梁2相错位,从而可更好的打开顶盖30,防止顶盖30和顶侧梁2 之间相互干涉。
另外,延伸长度是第三折弯部53两端之间的直线距离。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弯部51、第三折弯部53呈直线延伸。若第一折弯部51、第三折弯部53呈其他形状延伸,但是只要能达到第三折弯部53的延伸长度大于第一折弯部51的延伸长度,则即可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由于所述铰链5呈U字型,因而,所述顶侧梁2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凹槽22,所述第一折弯部51可延伸至所述凹槽22内,且在凹槽22内转动。所述铰链5还包括设置于第一端的旋转轴(未标号),所述旋转轴沿集装箱 10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固定于凹槽22内。从而,所述铰链5的部分容纳于凹槽22内,凹槽22也给铰链5提供了旋转轴的固定空间。铰链5和顶侧梁2 有部分重合,从而铰链5的所占空间进一步减小,对集装箱100内的容量的影响也进一步减小。并且,凹槽22也提供给铰链5更加充足的旋转空间,确保铰链5的旋转角度足够,并防止铰链5和顶侧梁2之间在旋转过程中发生干涉。
具体的,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凹槽22的凹陷深度不大于所述第一折弯部51的延伸长度;从而,顶盖30在旋转至开启位置的过程中,顶侧梁2 不会抵住第二折弯部52,而提供给铰链5更大的旋转空间。所述凹槽22在纵向上的长度不小于第一折弯部51的延伸长度,从而,顶盖30在完全闭合时,第一折弯部51可容纳于凹槽22内,也进一步减小了铰链5的占据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中,铰链5上具有抵持面521,顶侧梁2上具有限位面211。具体的,所述抵持面521可形成于铰链5上,也可为一个部件设置于铰链5 上;同样的,限位面211可形成于顶侧梁2上,也可为一个部件设置于顶侧梁2上。
具体的,上述铰链5呈U型,所述抵持面521设置于所述第二折弯部52 靠近顶侧梁2的一侧,从而铰链5在旋转的过程中可与限位面211相抵持。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中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所述铰链5呈L型设计且包括弯折设置的第一连接部501和第二连接部502;所述第一端设置于第一连接部501上,第二端设置于第二连接部502上。即,所述第一连接部 501设置于顶侧梁2上,第二连接部502设置于顶盖30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铰链5呈L状,且也向集装箱100的收容空间内折弯,从而将铰链5更好的收容于集装箱100内,这与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铰链5还包括设置于第一端的旋转轴(未标号),所述顶侧梁2的一侧向外凸伸设置有铰链座(未标号),所述旋转轴设置于所述铰链座中。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抵持面521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501靠近顶侧梁2的一侧。
由于,在以上两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铰链5旋转的过程中均是朝向顶侧梁2方向旋转。因而,所述限位面211也具有两种实施方式中。
如图5中所示为所述限位面211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具体的,所述限位面211设置于所述顶侧梁2靠近铰链5的一侧。
或者,如图4所示,为所述限位面211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所述顶侧梁 2包括侧梁本体20及自侧梁本体20向上凸起设置的限位件21,所述限位面 211设置于所述限位件21靠近铰链5的一侧。显然的,所述限位面211朝向铰链5的方向设置。从而所述限位件21位于所述铰链5的旋转路径上,因而可以与抵持面521相抵持。
具体的,所述限位件21呈条状且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位于侧梁本体 20远离侧壁1外部的一端。或者,所述限位件21为其他形状,只要能满足与抵持面521相抵持的功能,则均可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并且,显而易见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所述限位件21的延伸长度小于第二折弯部52的延伸长度。所述限位件21位于侧梁本体20远离侧壁1外部的一端,从而在铰链5旋转的过程中,铰链5的抵持面521较为容易的与限位面211相接触,也更好的提高了两者的接触性。所述限位件21 在纵向方向上延伸,仅指限位件21大体上沿纵向方向延伸,并不完全指限位件21的延伸方向与水平面垂直,所述限位件21的大小、延伸方向等可根据铰链5的结构进行适应性的修改,当然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开合装置40还包括锁紧结构6,所述锁紧结构 6包括锁杆61、固定于锁杆61上的锁舌62及与锁舌62相配合的锁钩63,所述锁舌62具有与锁钩63相互卡持固定的第一位置及与锁钩63在集装箱 100的长度方向上相脱离的第二位置,因而所述锁杆61可带动锁舌62移动以与所述锁钩63相互脱离或卡持,从而可使得集装箱100锁紧。如图6所示,即为锁舌62在第一位置上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即为锁舌62在第二位置上的示意图。
在实用新型中,所述集装箱100为硬开顶集装箱100,具体的,该集装箱100的顶盖30可为对开门设置或者为单开门设置,则所述锁舌62及锁钩 63可设置于箱体10上,也可设置于顶盖30上。具体的,所述锁杆61和锁钩63中的一个设置于顶盖30上,所述锁杆61和锁钩63中的另一个设置于对接顶盖30上;或者,所述锁杆61和锁钩63中的一个设置于顶盖30上,所述锁杆61和锁钩63中的另一个设置于箱体10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 1和3所示,所述集装箱100为对开门集装箱100,因而,所述锁杆61和锁钩63中的一个设置于顶盖30上,所述锁杆61和锁钩63中的另一个设置于对接顶盖30上。
所述锁舌62包括自锁杆61向锁钩63延伸的延伸部621及自延伸部621 末端沿集装箱10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配合部622,所述配合部622上设置有与锁钩63相对接的对接面623,所述对接面623自靠近锁钩63的一侧向远离锁钩63的一侧朝向锁杆61方向倾斜延伸。所述对接面623呈倾斜延伸,从而锁舌62在与锁钩63相配合的过程中,锁舌62可以逐渐与锁钩63卡持固定,从而可以保证集装箱100锁紧。
因此,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了一种集装箱100,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开合装置40不暴露于集装箱100外部,不会对集装箱100的堆叠造成麻烦。并且,开合装置40中的伸缩杆4沿集装箱100的宽度方向延伸,因而不会纵向延伸至集装箱100内,从而不会影响集装箱100内部的收容空间,使得收容空间最大化。其次,铰链5上设置有与顶侧梁2的限位面211相互抵持的抵持面521,从而可在顶盖30打开至开启位置后,确保顶盖30可以支撑在顶侧梁2上,防止顶盖30进一步翻转,也防止顶盖30打开后固定不稳而存在安全风险。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例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例。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例的具体说明,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例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集装箱,包括:箱体、设置于箱体上方的顶盖;所述箱体包括侧壁及设置于侧壁顶部的顶侧梁,所述顶盖包括旋转侧及与所述旋转侧相对的开启侧;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还包括有设置于顶盖下方的开合装置,所述开合装置包括:
伸缩杆,沿所述集装箱的宽度方向延伸,且一端设置于侧壁或顶侧梁上、另一端设置于顶盖的开启侧;
铰链,连接于顶盖的旋转侧和顶侧梁之间,所述铰链上具有抵持面,所述顶侧梁上具有限位面;在顶盖打开至开启位置处,所述抵持面与限位面相互抵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包括与顶侧梁相铰接的第一端、与顶盖相固定的第二端,所述抵持面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呈U型设计且包括连续弯折的第一折弯部、第二折弯部及第三折弯部;所述第一端设置于第一折弯部上,第二端设置于第三折弯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顶侧梁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凹槽,所述第一折弯部延伸至所述凹槽内;所述铰链还包括设置于第一端的旋转轴,所述旋转轴沿集装箱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固定于凹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持面设置于所述第二折弯部靠近顶侧梁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呈L型设计且包括弯折设置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端设置于第一连接部上,第二端设置于第二连接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还包括设置于第一端的旋转轴,所述顶侧梁的一侧向外凸伸设置有铰链座,所述旋转轴设置于铰链座中。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持面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靠近顶侧梁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面设置于所述顶侧梁靠近铰链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顶侧梁包括侧梁本体及自侧梁本体向上凸起设置的限位件,所述限位面设置于所述限位件靠近铰链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合装置还包括锁紧结构,所述锁紧结构包括锁杆、固定于锁杆上的锁舌及与锁舌相配合的锁钩,所述锁舌具有与锁钩相互卡持固定的第一位置及与锁钩在集装箱的长度方向上相脱离的第二位置;所述锁杆和锁钩中的一个设置于顶盖上,所述锁杆和锁钩中的另一个设置于对接顶盖上;或者,所述锁杆和锁钩中的一个设置于顶盖上,所述锁杆和锁钩中的另一个设置于箱体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锁舌包括自锁杆向锁钩延伸的延伸部及自延伸部末端沿集装箱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配合部,所述配合部上设置有与锁钩相对接的对接面,所述对接面自靠近锁钩的一侧向远离锁钩的一侧朝向锁杆方向倾斜延伸。
CN201922361948.0U 2019-12-24 2019-12-24 集装箱 Active CN2113373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61948.0U CN211337304U (zh) 2019-12-24 2019-12-24 集装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61948.0U CN211337304U (zh) 2019-12-24 2019-12-24 集装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37304U true CN211337304U (zh) 2020-08-25

Family

ID=72135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61948.0U Active CN211337304U (zh) 2019-12-24 2019-12-24 集装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3730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46646A (zh) * 2020-08-31 2020-10-30 湖北三江航天万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集装箱
CN113370874A (zh) * 2021-06-02 2021-09-1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一种翻盖式集装箱结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46646A (zh) * 2020-08-31 2020-10-30 湖北三江航天万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集装箱
CN113370874A (zh) * 2021-06-02 2021-09-1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一种翻盖式集装箱结构
CN113370874B (zh) * 2021-06-02 2022-01-21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一种翻盖式集装箱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87305B (zh) 可折叠集装箱
CN211337304U (zh) 集装箱
KR0148345B1 (ko) 절첩식 컨테이너
US6109469A (en) Freight container
US7971713B2 (en) Container for shipping vehicles, including extension plate
US20110272400A1 (en) Foldable container for transporting and storing goods
US20170225824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Locking Walls Of A Storage Container
US20140183187A1 (en) Iso standard-compliant container
CN113023149A (zh) 集装箱
KR970000173B1 (ko) 컨테이너 도어 및 상기 도어를 채용한 컨테이너
KR100632343B1 (ko) 겸용 컨테이너
KR200456745Y1 (ko) 윙바디 트럭 측판의 고정구조
CN102161394B (zh) 一种托盘箱
KR20170064424A (ko) 접이식 컨테이너용 힌지유닛
KR100837780B1 (ko) 윙바디 차량의 윙 지지구조
RU2223188C2 (ru) Способ крепления контейнеров на раме платформы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JP4478725B2 (ja) 貨物車輌の荷台構造
CN212767373U (zh) 托盘及具有其的集装箱
KR101537003B1 (ko) 화물차 적재함 도어 개폐장치
CN212922867U (zh) 集装箱
CN111453133A (zh) 可折叠容器
CN211109115U (zh) 开顶集装箱
CN212048827U (zh) 一种集装箱
CN110902174A (zh) 集装箱
CN219524973U (zh) 一种运输集装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