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39556U - 电动机 - Google Patents

电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39556U
CN211239556U CN202020173343.9U CN202020173343U CN211239556U CN 211239556 U CN211239556 U CN 211239556U CN 202020173343 U CN202020173343 U CN 202020173343U CN 211239556 U CN211239556 U CN 2112395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motor
lead
engaged
plat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7334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今井健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395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3955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电动机,能够将第二罩容易地安装在已安装于电动机本体的第一罩上。在电动机(1)中,在电动机本体(1a)上保持有从径向外侧覆盖端子台(35)的第一罩(8),在第一罩上保持有从径向外侧覆盖端子引脚(6)的第二部分(62)及引线(10)的一部分的第二罩(9)。第二罩具有从径向外侧覆盖第二部分(62)及引线(10)的一部分的端板部(90)、从周向覆盖第二部分(62)的第一侧板部(91)以及从周向的外侧与第一罩(8)的侧面(86)重叠并与第一罩(8)卡合的第二侧板部(92),在第一侧板部(91)和第二侧板部(92)之间设置有可以使第二侧板部(92)独立于第一侧板部(91)进行弹性变形的狭缝(95)。

Description

电动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端子引脚被保持在设于线圈骨架的端子台上的电动机。
背景技术
在具有具备主体部卷绕有线圈线的线圈骨架及内侧收容线圈骨架的电动机壳体的电动机本体的电动机中,由设于线圈骨架的凸缘部的径向外侧的端子台保持端子引脚的结构已被提出。在该电动机中,端子引脚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一部分和在第一部分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以沿着电动机轴线方向的方式弯曲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保持于端子台上。在电动机本体的径向外侧设置有覆盖端子台的罩,罩上设置有隔壁部和外壳部,该隔壁部设置有使端子引脚的第一部分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开口部,该外壳部从径向外侧覆盖在隔壁部。因此,隔壁部和外壳部之间构成为端子引脚的第二部分所在的连接器插入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34742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机,在使用连接器的情况下,存在成本高并且电连接部分的可靠性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设为通过焊锡等将引线连接至端子引脚的结构的情况下,在连接引线时,需要第二部分处于开放状态。因此,需要将罩分割为相当于隔壁部的第一罩和相当于外壳部的第二罩。因此,需要在将第一罩安装到电动机本体上之后,再将第二罩安装在第一罩上,所以存在组装上花费工夫的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机,其能够将第二罩容易地安装到已安装于电动机本体的第一罩上。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具有:电动机本体,所述电动机本体具备主体部卷绕有线圈线的线圈骨架及在内侧收容所述线圈骨架的电动机壳体;端子台,所述端子台设于所述线圈骨架的凸缘部的径向外侧;端子引脚,所述端子引脚具备以从所述端子台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保持在所述端子台上的第一部分及从所述第一部分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向电动机轴线方向的一侧弯曲的第二部分,且连接所述线圈线;第一罩,所述第一罩以从径向外侧覆盖所述端子台的方式保持在所述电动机本体上,且设置有使所述第二部分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开口部;引线,所述引线被所述第一罩从径向内侧支承,并电连接至所述第二部分;以及第二罩,所述第二罩从径向外侧覆盖所述第二部分及所述引线的一部分,所述第二罩上设置有:端板部,所述端板部从径向外侧覆盖所述第二部分及所述引线的一部分;第一侧板部,所述第一侧板部从所述端板部的周向的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从周向覆盖所述第二部分;第二侧板部,所述第二侧板部在比所述第一侧板部靠所述一侧的位置从所述端板部的周向的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从周向的外侧与所述第一罩的侧面重叠;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一卡合部形成于所述第二侧板部,且与形成于所述侧面的由孔或凸部构成的第一被卡合部卡合;狭缝,所述狭缝设于所述第一侧板部和所述第二侧板部之间,使得所述第二侧板部能够独立于所述第一侧板部进行弹性变形;以及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二卡合部与第二被卡合部卡合,所述第二被卡合部在比所述第一被卡合部靠所述电动机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的位置形成于所述第一罩,且由孔或凸部构成。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焊锡将引线连接到端子引脚中向电动机轴线方向弯曲的第二部分,该端子引脚被保持在设于线圈骨架的凸缘部的径向外侧的端子台上。因此,与使用连接器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成本,并且能够提高电连接部分的可靠性。另外,在电动机本体上保持有第一罩,端子引脚的第二部分经由第一罩的开口部向径向外侧突出。另外,引线被第一罩从径向内侧支承。因此,容易将引线的端部与端子引脚的第二部分对准。因此,能够将引线高效地连接到端子引脚上。另外,第二罩具有从径向外侧覆盖第二部分及引线的一部分的端板部和从端板部的周向的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从周向覆盖第二部分的第一侧板部,因此,能够由第一侧板部保护第二部分和引线的连接部分。另外,第二罩在电动机轴线方向上分开的位置,通过第一罩的第一被卡合部和第二罩的第一卡合部的卡合及第一罩的第二被卡合部和第二罩的第二卡合部的卡合而固定于第一罩上。在此,第一卡合部形成于从端板部的周向的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与第一罩的侧面重叠的第二侧板部,第二侧板部通过设于其与第一侧板部之间的狭缝,能够独立于第一侧板部进行弹性变形。因此,第二侧板部容易弯曲,因此,第一被卡合部与第一卡合部的卡合容易。
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采用如下方式:所述第二被卡合部设于所述第一罩的朝向所述另一侧的面。
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采用如下方式:所述第二被卡合部设于所述第一罩的朝向所述一侧的面。
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采用如下方式:所述第二被卡合部设于所述第一罩的朝向径向外侧的面。
(实用新型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将引线利用焊锡连接于端子引脚中向电动机轴线方向弯曲的第二部分,该端子引脚被保持在设于线圈骨架的凸缘部的径向外侧的端子台上。因此,与使用连接器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成本,并且能够提高电连接部分的可靠性。另外,在电动机本体上保持有第一罩,端子引脚的第二部分经由第一罩的开口部突出到径向外侧。另外,引线被第一罩从径向内侧支承。因此,容易将引线的端部对准端子引脚的第二部分。因此,能够将引线高效地连接于端子引脚。另外,第二罩具有从径向外侧覆盖第二部分及引线的一部分的端板部和从端板部的周向的端部突出到径向内侧并从周向覆盖第二部分的第一侧板部,因此,能够利用第一侧板部保护第二部分和引线的连接部分。另外,第二罩在电动机轴线方向上分开的位置,通过第一罩的第一被卡合部和第二罩的第一卡合部的卡合及第一罩的第二被卡合部和第二罩的第二卡合部的卡合而固定于第一罩。在此,第一卡合部形成于从端板部的周向的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与第一罩的侧面重叠的第二侧板部,第二侧板部通过设于其与第一侧板部之间的狭缝,能够独立于第一侧板部进行弹性变形。因此,第二侧板部容易弯曲,因此,第一被卡合部与第一卡合部的卡合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机的整体结构的一方式的说明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动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用穿过电动机轴线的面切断图1所示的电动机的YZ剖视图。
图4是放大后的图1所示的电动机的端子台附近的YZ剖视图。
图5是从径向外侧观察图4等所示的端子台时的立体图。
图6是从径向外侧观察图5所示的端子台被第一罩覆盖的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7是从径向内侧观察图4等所示的端子台时的立体图。
图8是从径向内侧观察图7所示的端子台被第一罩覆盖的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9是从径向内侧观察在图7所示的端子台上安装了第一罩及第二罩的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电动机的说明图。
图11是从输出侧观察拆下了图10所示的第二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从输出相反侧观察拆下了图10所示的第二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放大后的图10所示的电动机的端子台附近的YZ剖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电动机的说明图。
图15是从径向外侧观察拆下图14所示的第二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从径向内侧观察拆下图14所示的第二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放大后的图14所示的电动机的端子台附近的YZ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动机;1a…电动机本体;3…定子;5…转子;6…端子引脚;7…齿轮传递机构;8…第一罩;9…第二罩;10…引线;11…金属线;12…绝缘覆盖层;20…电动机壳体;31…第一线圈骨架;32…第二线圈骨架;35…端子台;36…端子保持孔;48…第一线圈线;49…第二线圈线;50…输出轴;61…第一部分;62…第二部分;63…第三部分;84…隔壁部;85…引线支承部;86…侧面;90…端板部;91…第一侧板部;92…第二侧板部;95…狭缝;310、320…主体部;311、312、321、322…凸缘部;361…第一孔部;362…第二孔部;810…开口部;840…引线收容槽;850…部分;851…第一端部;852…第二端部;860…第一被卡合部;870、880、890…第二被卡合部;920…第一卡合部;930、940、960…第二卡合部;L…电动机轴线;L1…输出相反侧;L2…输出侧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机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机1构成为齿轮传动电动机。在这样的电动机1中,存在转子5的旋转中心轴线和输出轴50的旋转中心轴线,但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输出轴50的旋转中心轴线作为电动机轴线L进行说明。在电动机轴线L延伸的方向(电动机轴线L方向)中与输出轴50突出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即输出相反侧标注L1,在输出轴50突出的一侧即输出侧标注L2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一侧”相当于输出相反侧L1,“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相当于输出侧L2。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对第一罩8等进行说明时,为了便于理解其方向,图示了表示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的X轴、Y轴以及Z轴。X轴方向相当于第一罩8中沿着电动机本体1a的周向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相当于第一罩8中的电动机本体1a的径向。Z轴方向是沿着电动机轴线L的方向。另外,在以下参照的附图中,在X轴方向的一侧标注X1,在X轴方向的另一侧标注X2,在Y轴方向的一侧标注Y1,在Y轴方向的另一侧标注Y2,在Z轴方向的一侧标注Z1,在Z轴方向的另一侧标注Z2进行说明。在此,Y轴方向的一侧Y1相当于径向内侧,Y轴方向的另一侧Y2相当于径向外侧。另外,Z轴方向的一侧Z1相当于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一侧(输出相反侧L1),Z轴方向的另一侧Z2相当于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输出侧L2)。
(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机1的整体结构的一方式的说明图,是从输出侧L2观察电动机1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电动机1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用穿过电动机轴线L的面切断图1所示的电动机1的YZ剖视图。
图1、图2及图3所示的电动机1是使用步进电动机的齿轮传动电动机。在电动机1中,电动机本体1a具有有底圆筒形的金属制的电动机壳体20、配置于电动机壳体20的内侧的圆筒形的定子3以及配置于定子3的内侧的转子5等。
定子3具备卷绕有构成A相用的第一线圈的第一线圈线48的第一线圈骨架31和卷绕有构成B相用的第二线圈的第二线圈线49的第二线圈骨架32,第一线圈骨架31和第二线圈骨架32以在电动机轴线L方向上重叠的方式排列。第一线圈骨架31配置于输出侧L2,第二线圈骨架32配置于输出相反侧L1。
第一线圈骨架31是树脂成形品,在卷绕有第一线圈线48的圆筒状的主体部310的两端部具备一对凸缘部311、312。第二线圈骨架32也是与第一线圈骨架31大致相同的树脂成形品,在卷绕有第二线圈线49的圆筒形的主体部320的两端部具备一对凸缘部321、322。
在定子3上,A相用的外定子铁芯41配置为与第一线圈骨架31的凸缘部311重叠,且A相用的内定子铁芯42配置为与第一线圈骨架31的凸缘部312重叠。在外定子铁芯41及内定子铁芯42中,多个极齿45从凸缘状的圆环部的内周缘朝向电动机轴线L方向弯曲,外定子铁芯41的极齿45和内定子铁芯42的极齿45沿着第一线圈骨架31的内周面在周向上交替配置。另外,B相用的外定子铁芯43配置为与第二线圈骨架32的凸缘部321重叠,且B相用的内定子铁芯44配置为与第二线圈骨架32的凸缘部322重叠。在B相用的外定子铁芯43及内定子铁芯44中,与A相用的外定子铁芯41及内定子铁芯42同样,多个极齿46在电动机轴线L方向上弯曲,外定子铁芯43的极齿46和内定子铁芯44的极齿46沿着第二线圈骨架32的内周面在周向上交替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定子铁芯43由电动机壳体20的底板部205构成,在底板部205从输出相反侧L1粘贴有密封部件25。
在定子3的内侧,配置有在外周面固定有永磁体53的转子5,转子5由支承轴511可旋转地支承。在转子5的输出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小齿轮510。支承轴511被电动机壳体20的底板部205和封闭电动机壳体20的输出侧的开口端的端板28支承。在底板部205和转子5之间配置有板簧21,转子5被向输出侧L2施力。
在定子3的输出侧L2的端面,重叠配置有圆环状的地板26。从地板26的端部朝向输出侧L2突出有两个支承板部261,支承板部261与电动机壳体20的开口边缘一起支承端板28。在端板28上形成有圆形的贯通孔285,贯通孔285使输出轴50的端部朝向输出侧L2突出。在贯通孔285的周围形成有可旋转地支承输出轴50的圆筒部286。在端板28上形成有用于将电动机1安装到电动机设备上的突部288和对支承轴511进行支承的承接部284。
相对于第一线圈骨架31的凸缘部311在输出侧L2,在地板26和端板28之间夹着的空间中配置有齿轮传递机构7,该齿轮传递机构7将转子5的旋转减速并传递给输出轴50。因此,在端板28上形成有多个轴孔281,另一方面,在地板26上形成有多个轴孔(未图示),该轴孔与轴孔281一起保持可旋转地支承齿轮传递机构7的多个齿轮71的支承轴72。
这样,将齿轮传递机构7相对于第一线圈骨架31的输出侧的凸缘部311配置于输出侧L2。
(端子台35等的结构)
图4是放大后的图1所示的电动机1的端子台35附近的YZ剖视图。图5是从径向外侧观察图4等所示的端子台35时的立体图。图6是从径向外侧观察图5所示的端子台35被第一罩8覆盖的状态时的立体图。图7是从径向内侧观察图4等所示的端子台35时的立体图。图8是从径向内侧观察图7所示的端子台35被第一罩8覆盖的状态时的立体图。图9是从径向内侧观察在图7所示的端子台35上安装了第一罩8及第二罩9的状态时的立体图。
如图2、图3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中,在第一线圈骨架31的输出侧L2的凸缘部311的径向外侧(Y轴方向的另一侧Y2)形成有端子台35。在端子台35上保持有多个端子引脚6,在多个端子引脚6上分别连接有图2及图3所示的第一线圈线48及第二线圈线49的端部。端子引脚6沿着X轴方向(宽度方向)以规定的间隔排列五个,五个端子引脚6中包括共用的端子引脚。
如图5~图9所示,端子台35具有在凸缘部31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向输出侧突出的凸部350、和在凸部350的X轴方向的两侧向径向内侧(Y轴方向的一侧Y1)及径向外侧突出的第一板部356。在第一板部356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形成有向与凸部350相反的一侧弯曲的第二板部357。
凸部350的径向内侧为多个端子保持孔36开口的平面,另一方面,在凸部350的径向外侧,在X轴方向上排列有沿电动机轴线L方向延伸的多个凸条部37。凸条部37的径向外侧的部分为凸曲面。在凸部350上形成有在径向上贯通设置有多个凸条部37的位置的端子保持孔36。多个凸条部37之间及凸条部37和第一板部356之间分别成为沿电动机轴线L方向延伸的槽状的导向部38。
端子引脚6具有第一部分61和第二部分62,该第一部分61在端子保持孔36的内侧向径向外侧延伸,该第二部分62在第一部分61中从凸部350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径向外侧端部向输出相反侧L1(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一侧)弯曲,第一部分61通过压入而保持于端子保持孔36中。端子引脚6具有在第一部分61中从凸部350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径向内侧端部向输出侧L2弯曲的第三部分6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部分62相对于第一部分61以约90°的角度弯曲,第三部分63相对于第一部分61以约60°的角度弯曲。
例如,该结构可以通过将直线延伸的金属引脚(未图示)压入端子保持孔36之后使金属引脚弯曲而实现。具体地说,在将金属引脚压入端子保持孔36之后,使从端子保持孔36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部分向输出相反侧L1弯曲,构成第二部分62。另外,在金属引脚中,将从端子保持孔36向径向内侧突出的部分以约90°的角度向输出侧L2折弯形成第三部分63之后,经由槽状的导向部38将第一线圈线48及第二线圈线49卷绕于第三部分63,然后,使第三部分63以相对于第一部分61形成约60°的角度的方式弯曲。其结果是,对第一线圈线48及第二线圈线49赋予松弛,所以不易产生断线。
如图3及图4所示,端子保持孔36中位于端子台35的径向外侧的部分为间隙配合第一部分61的第一孔部361,位于端子台35的径向内侧的部分为压入第一部分61的第二孔部362。间隙配合是指轴的直径比孔的直径小,总是有间隙的形式的配合。另外,如图5及图7所示,端子引脚6的包括第一部分61的整体的横截面为四边形,与之相对,第一孔部361的横截面为四边形,在压入第一部分61之前的状态下,第二孔部362的横截面为圆形。
因此,当将端子引脚6(金属引脚)压入固定在端子保持孔36内时,因为对端子台35的径向外侧的第一孔部361施加的应力小,所以端子台35的径向外侧的部分不容易产生裂纹。因此,在端子台35的径向外侧,不易产生裂纹引起的端子引脚6的错位,所以端子引脚6的第二部分62的位置精度高。因此,能够通过焊锡将后述的引线10高效地连接于端子引脚6的第二部分62。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以下所说明的那样,在以从径向外侧覆盖端子台35的方式将第一罩8安装于电动机本体1a之后,将引线10连接于端子引脚6的第二部分62,然后,以从径向外侧覆盖第二部分62及引线10的一部分的方式将第二罩9安装到第一罩8上。
(第一罩8的结构)
如图2所示,在电动机本体1a中,在电动机壳体20上形成有沿电动机轴线L方向延伸的缺口201,在电动机本体1a上安装有树脂制的第一罩8,以将缺口201封闭。
如图5及图7所示,第一罩8具有从径向外侧覆盖端子台35及缺口201的壁部81。在壁部81的输出相反侧L1的端部形成有圆弧形状的板部801,相对于板部801在输出侧L2,在比板部80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形成有沿周向突出的板部802。因此,当将第一罩8配置成覆盖缺口201时,板部801从缺口201进入电动机壳体20的内侧并与电动机壳体20的内周面抵接,板部802与电动机壳体20的外周面抵接。另外,在壁部81的周向的两侧,在比板部802靠输出侧L2的位置形成有突出到径向内侧的板部803,板部803从输出侧L2与凸缘部311抵接,并且从缺口201进入电动机壳体20的内侧并沿内周面与电动机壳体20抵接。另外,形成于板部803的卡合爪804从径向内侧与端子台35的第二板部357卡合。在该状态下,第一罩8被保持于电动机本体1a。
在壁部81形成有开口部810,该开口部810在以从径向外侧覆盖端子台35的方式将第一罩8安装于电动机本体1a上时,用于使端子引脚6的第二部分62从壁部81向径向外侧突出。开口部810是沿电动机轴线L方向延伸的狭缝,开口部810在径向上与端子引脚6的第一部分61及第二部分62重叠。因此,当将第一罩8从径向外侧与端子台35重叠时,第二部分62穿过开口部810,从壁部81突出到径向外侧。另外,端子台35从径向内侧与开口部810中比凸缘部311靠输出侧L2的部分重叠。
壁部81的径向外侧的面在形成有开口部810的部分的中途形成有倾斜面811,位于输出相反侧L1的部分812位于比位于输出侧L2的面89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壁部81的径向外侧,在位于输出相反侧L1的部分形成有从壁部81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承接部82。在承接部82的径向外侧的面上,向径向外侧突出有沿电动机轴线L方向延伸的多个板状的隔壁部84,沿着宽度方向以等间隔形成有多个隔壁部84。因此,相邻的隔壁部84之间为以沿电动机轴线L方向延伸的状态收容引线10的槽状的引线收容槽840,在引线收容槽840中位于径向内侧的底部是从径向内侧支承引线10的引线支承部85。
引线10在金属线11的周围设置有挠性的绝缘覆盖层12,引线支承部85从径向内侧支承引线10的绝缘覆盖层12。其结果是,引线10的金属线11被配置于与端子引脚6的第二部分62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焊锡将引线10容易地连接于第二部分62。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引脚6的第二部分62的宽度比金属线11的外径宽。因此,能够将金属线11高效地且适当地连接于第二部分62。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中,引线10通过焊锡与端子引脚6中向电动机轴线L方向弯曲的第二部分62连接,该端子引脚6被保持在设于第一线圈骨架31的输出侧L2的凸缘部311的径向外侧的端子台35上。因此,与使用连接器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成本,并且能够提高电连接部分的可靠性。另外,在电动机本体1a上保持有第一罩8,第一罩8从径向内侧支承引线10。因此,在通过焊锡将引线10连接于第二部分62时,容易进行引线10的处理等。
另外,在第一罩8上形成有使第二部分62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狭缝状的开口部810,第二部分62从第一部分6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向输出相反侧L1弯曲。因此,开口部810从第一部分61向输出相反侧L1延伸。因此,在以第二部分62位于上方的方式将电动机轴线L设为水平的状态下,当通过焊锡将引线10连接于第二部分62时,即使在焊锡粒经由开口部810落下的情况下,焊锡粒也会落到电动机本体1a侧。因此,能够抑制焊锡粒落到相对于输出侧L2的凸缘部311靠输出侧L2的设置有齿轮传递机构7的空间。因此,能够抑制齿轮传递机构7因焊锡粒而发生故障。
另外,端子台35从径向内侧与开口部810中比输出侧L2的凸缘部311靠输出侧L2的部分重叠。因此,能够抑制焊锡粒落到相对于凸缘部311靠输出侧的设置有齿轮传递机构7的空间。
此外,从径向外侧观察时,开口部810与第二部分62重叠。因此,容易使第二部分62经由第一罩8的开口部810向径向外侧突出,所以容易设置第一罩8。
(引线支承部85的详细结构)
如图3及图4所示,引线支承部85的输出相反侧L1(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一侧)的第一端部851及输出侧L2(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端部852中的至少一方的从与引线10的绝缘覆盖层12接触的部分850朝向径向内侧的部分为凸曲面或倾斜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引线支承部85的输出相反侧L1的第一端部851及输出侧L2的第二端部852双方中,从与引线10的绝缘覆盖层12接触的部分朝向径向内侧的部分为凸曲面或倾斜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第一端部851及第二端部852为凸曲面的情况,但第一端部851及第二端部852也可以是倾斜面。
根据这样的结构,引线10被第一罩8的引线支承部85从径向内侧支承。因此,容易将引线10的端部定位在端子引脚6的第二部分62。因此,能够将引线10高效地连接于端子引脚6。
另外,在引线支承部85中,引线支承部85的第一端部851及第二端部852双方的从与引线10的绝缘覆盖层12接触的部分850朝向径向内侧的部分为凸曲面或倾斜面,所以引线10能够沿着凸曲面或倾斜面向径向内侧变形。因此,即便使引线10中未与引线支承部85相接的部分变形,也不易对引线10施加大的负载。
例如,在引线10的位置相对于端子引脚6的第二部分62向径向外侧偏移的情况下,即使将引线10的输出侧L2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弯曲时,引线10也沿着由凸曲面或倾斜面构成的第二端部852弯曲。因此,能够抑制对引线10及引线支承部85施加大的负载。
另外,即使在使引线10中比引线支承部85靠输出相反侧L1的部分向径向内侧移动时,引线10也沿着由凸曲面或倾斜面构成的第一端部851弯曲。因此,能够抑制对引线10及引线支承部85施加大的负载。
(第二罩9的结构)
如图2、图3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焊锡将引线10连接到第二部分62之后,将第二罩9以从径向外侧覆盖第二部分62及引线10的一部分的方式安装到树脂制的第一罩8上。因此,能够由第二罩9保护引线10与第二部分62的连接部分。
如图6及图8所示,第二罩9具有端板部90和第一侧板部91,该端板部90从径向外侧覆盖端子引脚6的第二部分62及引线10的一部分,该第一侧板部91从端板部90的周向的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从周向覆盖第二部分62。另外,第二罩9具有第二侧板部92,该第二侧板部92在比第一侧板部91靠输出相反侧L1的位置从端板部90的周向的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从周向的外侧与第一罩8的侧面86重叠。在侧面86形成有由孔或凸部构成的第一被卡合部860,在第二侧板部92形成有与侧面86的第一被卡合部860卡合的第一卡合部92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被卡合部860由将斜面朝向径向外侧的凸部构成,第一卡合部920由嵌入第一被卡合部860的孔构成。在此,在第一侧板部91和第二侧板部92之间设置有狭缝95,第一侧板部91和第二侧板部92被分割开。因此,狭缝95能够使第二侧板部92独立于第一侧板部91进行弹性变形。
如图6所示,在第一罩8上,在比第一被卡合部860靠输出侧L2的位置形成有由孔或凸部构成的第二被卡合部870,在第二罩9上形成有与第二被卡合部870卡合的第二卡合部93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被卡合部870设于第一罩8的面向输出侧L2的面87上。更具体地说,在第一罩8的壁部81,在比开口部810靠输出侧L2的位置形成有前壁部816和从前壁部816的周向的两端部延伸到输出相反侧L1的侧壁部817,第二被卡合部870设于前壁部816的与侧壁部817的连接部分的输出侧L2的面87上。与之相对,在第二罩9上形成有板部93,该板部93从端板部90的输出侧L2的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从输出侧L2与第一罩8的面87重叠,第二卡合部930形成于板部9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被卡合部870由将斜面朝向径向外侧的凸部构成,第二卡合部930由嵌入第二被卡合部870的孔构成。
因此,如图3中的点划线L9所示,当使第二卡合部930和第二被卡合部870在输出侧L2卡合后,将第二罩9朝向第一罩8按压时,第二罩9的第二侧板部92与第一罩8的侧面86重叠,第一被卡合部860和第一卡合部920卡合。因此,第二罩9被保持于第一罩8。此时,在第一侧板部91和第二侧板部92之间设置有狭缝95,因此,第二侧板部92以适度的弹性进行变形。另外,在第一侧板部91的输出侧L2的端部形成有缺口97。因此,形成有第二卡合部930的板部93沿电动机轴线L方向弹性变形,所以第二卡合部930和第二被卡合部870的卡合容易,并且容易维持第二卡合部930和第二被卡合部870已经卡合的状态。此外,因为缺口97能够被第一罩8的侧壁部817封闭,所以能够保护端子引脚6的第二部分62与引线10的连接部分。
另外,在第二罩9的端板部90的输出侧L2的端部901和第一罩8的壁部81之间空出间隙,但该间隙被第一罩8的前壁部816封闭。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罩9具有从径向外侧覆盖端子引脚6的第二部分及引线10的一部分的端板部90和从端板部90的周向的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从周向覆盖第二部分62的第一侧板部91,因此,能够由第一侧板部91保护第二部分62和引线10的连接部分。另外,第二罩9在沿电动机轴线L方向分开的位置,通过第一罩8的第一被卡合部860和第二罩9的第一卡合部920的卡合以及第一罩8的第二被卡合部870和第二罩9的第二卡合部930的卡合固定于第一罩8。在此,形成有第一卡合部920的第二侧板部92能够通过设于其与第一侧板部91之间的狭缝95独立于第一侧板部91进行弹性变形。因此,第二侧板部92容易挠曲,所以第一被卡合部860与第一卡合部920的卡合容易。
此外,第二被卡合部870也可以设于第一罩8的面向输出相反侧L1(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一侧)的面88(参照图6)上,该情况下,第二卡合部930设于从输出相反侧L1与第一罩8的面88重叠的部分。另外,第二被卡合部870也可以设于第一罩8的面向径向外侧的面89(参照图6)上,在该情况下,第二卡合部930设于从径向外侧与第一罩8的面88重叠的部分。
(引线压紧部990的结构)
如图8所示,第二罩9的端板部90的径向内侧的面为从径向外侧与引线10重叠的部分沿引线10的延伸方向(电动机轴线L方向)延伸的凸条部99,凸条部99之间为槽98。因此,将第二罩9安装到第一罩8上时,凸条部99嵌入第一罩8的引线收容槽840(参照图5),并且第一罩8的隔壁部84嵌入槽98(参照图5)。
在此,在凸条部99设置有凸状的引线压紧部990,该引线压紧部990将引线10的绝缘覆盖层12朝向第一罩8的引线支承部85按压。在本实施方式中,引线压紧部990设于引线10的延伸方向的多个部位。因此,如图3及图4所示,引线10中位于与端子引脚6的连接部分的附近的部分被保持在引线压紧部990和引线支承部85之间。因此,即使对引线10施加外力,应力也不易施加到引线10和端子引脚6的连接部分,所以能够提高引线10和端子引脚6的电连接部分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电动机的说明图,是从输出侧L2观察电动机1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从输出侧L2观察拆下图10所示的第二罩9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从输出相反侧L1观察拆下了图10所示的第二罩9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3是放大后的图10所示的电动机1的端子台35附近的YZ剖视图。此外,本变形例的电动机1及后述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电动机1的基本结构与参照图1~图9所说明的电动机1相同,所以对共同的部分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10~图13所示的电动机1与实施方式1同样,也具有以覆盖端子台35的方式保持于电动机本体1a上的第一罩8和以覆盖端子引脚6的第二部分62及引线10的一部分的方式保持于第一罩8上的第二罩9。第二罩9具有从周向覆盖第二部分62的第一侧板部91和从周向的外侧与第一罩的侧面86重叠的第二侧板部92。在第一侧板部91和第二侧板部92之间设置有狭缝95,在第二侧板部92设置有与设于侧面86的第一被卡合部860卡合的第一卡合部920。此外,在第二罩9的端板部90的输出侧L2的端部901和第一罩8的壁部81之间空出间隙。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罩的前壁部816,在朝向输出相反侧L1(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一侧)的面88上形成有由孔或凸部构成的第二被卡合部880,在第二罩9上,在从输出相反侧L1与面88重叠的板部94形成有与第二被卡合部880卡合的第二卡合部940。因此,当使第二卡合部940和第二被卡合部880在输出侧L2卡合之后,将第二罩9朝向第一罩8按压时,第二罩9的第二侧板部92与第一罩8的侧面86重叠,第一被卡合部860和第一卡合部920卡合。因此,第二罩9被保持在第一罩8上。在本变形例中,第二被卡合部880是孔,第二卡合部940是凸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电动机的说明图,是从输出侧L2观察电动机1的立体图。图15是从径向外侧观察拆下图14所示的第二罩9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6是从径向内侧观察拆下图14所示的第二罩9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7是放大后的图14所示的电动机1的端子台35附近的YZ剖视图。
图14~图17所示的电动机1与实施方式1同样,也具有以覆盖端子台35的方式保持于电动机本体1a上的第一罩8和以覆盖端子引脚6的第二部分62及引线10的一部分的方式保持在第一罩8上的第二罩9。第二罩9具有从周向覆盖第二部分62的第一侧板部91和从周向的外侧与第一罩8的侧面86重叠的第二侧板部92。在第一侧板部91和第二侧板部92之间设置有狭缝95,在第二侧板部92设置有与设于侧面86的第一被卡合部860卡合的第一卡合部92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罩8的壁部81,在朝向径向外侧的面89上形成有由孔或凸部构成的第二被卡合部890,在第二罩9上,在从径向外侧与面89重叠的部分96设置有与第二被卡合部890卡合的第二卡合部960。因此,当使第二卡合部960和第二卡合部890在输出侧L2卡合之后,将第二罩9朝向第一罩8按压时,第二罩9的第二侧板部92与第一罩8的侧面86重叠,第一被卡合部860和第一卡合部920卡合。因此,第二罩9被保持在第一罩8上。在本变形例中,第二被卡合部890是凸部,第二卡合部960是孔。
[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一侧是输出相反侧L1的情况,但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电动机轴线L方向的一侧是输出侧L2的电动机。即,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端子引脚6的第二部分62向输出相反侧L1弯曲,但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端子引脚6的第二部分62向输出侧L2弯曲的电动机。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步进电动机,也可以应用于其它类型的电动机。

Claims (4)

1.一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电动机本体,所述电动机本体具备主体部卷绕有线圈线的线圈骨架及在内侧收容所述线圈骨架的电动机壳体;
端子台,所述端子台设于所述线圈骨架的凸缘部的径向外侧;
端子引脚,所述端子引脚具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且连接所述线圈线,该第一部分以从所述端子台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保持在所述端子台上,该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向电动机轴线方向的一侧弯曲;
第一罩,所述第一罩以从径向外侧覆盖所述端子台的方式保持在所述电动机本体上,且设置有使所述第二部分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开口部;
引线,所述引线被所述第一罩从径向内侧支承,并电连接至所述第二部分;以及
第二罩,所述第二罩从径向外侧覆盖所述第二部分及所述引线的一部分,
所述第二罩上设置有:端板部,所述端板部从径向外侧覆盖所述第二部分及所述引线的一部分;第一侧板部,所述第一侧板部从所述端板部的周向的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从周向覆盖所述第二部分;第二侧板部,所述第二侧板部在比所述第一侧板部靠所述一侧的位置从所述端板部的周向的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从周向的外侧与所述第一罩的侧面重叠;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一卡合部形成于所述第二侧板部,且与形成于所述侧面的由孔或凸部构成的第一被卡合部卡合;狭缝,所述狭缝设于所述第一侧板部和所述第二侧板部之间,使得所述第二侧板部能够独立于所述第一侧板部弹性变形;以及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二卡合部与第二被卡合部卡合,所述第二被卡合部在比所述第一被卡合部靠所述电动机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的位置形成于所述第一罩,且由孔或凸部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被卡合部设于所述第一罩的面向所述另一侧的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被卡合部设于所述第一罩的面向所述一侧的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被卡合部设于所述第一罩的面向径向外侧的面上。
CN202020173343.9U 2019-02-22 2020-02-14 电动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23955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30016 2019-02-22
JP2019030016A JP2020137317A (ja) 2019-02-22 2019-02-22 モ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39556U true CN211239556U (zh) 2020-08-11

Family

ID=71921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73343.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239556U (zh) 2019-02-22 2020-02-14 电动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137317A (zh)
CN (1) CN211239556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37317A (ja) 2020-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322647A (en) Motor assembly
US20040119350A1 (en) Resolver I/O terminal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connecting resolver thereby
US5138293A (en) Terminal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device
CN108352758B (zh) 电动机
CN108352756B (zh) 电动机
CN211239556U (zh) 电动机
CN211266649U (zh) 电动机
CN110224252B (zh) 连接端子
JP2017034742A (ja) モータ
JP2020137312A (ja) モータ
CN108808989B (zh) 外置单元以及马达
JP2020137315A (ja) モータ
CN110380305B (zh) 驱动装置
JP2020137313A (ja) モータ
CN215772787U (zh) 马达
JP2000184636A (ja) モータ
JP2020137314A (ja) モータ
JP2020137311A (ja) モータ
CN215009880U (zh) 马达装置
CN107306514B (zh) 旋转电机
CN110224234B (zh) 驱动装置
CN109301947B (zh) 定子和具有定子的马达
EP4080528B1 (en)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device
CN110011464B (zh) 用于电机的电刷架-构件以及电机
JP3130230B2 (ja) 電磁連結装置の励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811